蘇屋邨可以說是易寫,亦可以說是難寫的一條公共屋邨。
易寫,是因為蘇屋邨歷史悠久,而且本身知名度高,多歷史資料,它的知名度絕對不比華富邨、愛民邨、勵德邨等為低,在網上搜尋蘇屋邨的資料可說是唾手可得,不怕沒有內容。
難寫,正正是因為蘇屋邨的歷史資料太多,要追溯最早可由上世紀50年代開始說起,要疏理和揀選合適的資料來寫,其實甚考功力。而且關於蘇屋邨的介紹已經很多,珠玉在前,易有比較。
不過想着想着,還是I don’t give a fuck,按照自己意願寫了才算吧。

小時候我對於蘇屋邨的印象,就是一直好奇它究竟是在哪裡。小時候經常看到有巴士寫着總站是前往蘇屋,心想為何有個如此奇特的地方名,但連蘇屋邨是在港九新界哪裡,一概不知道。

後來知道姐夫原來以前曾在蘇屋邨住過,聽說偶爾更會回到蘇屋邨懷緬過去的時光。那讓我實在好奇,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屋邨,讓人如此的有感情?
結果好奇地在Google搜尋下,才知道蘇屋邨原來是一條很有歷史,而且很威水的屋邨,網上資料之多完全是出乎意料。

先論蘇屋邨昔日威水史
蘇屋邨的歷史,可說是比華富邨更早。原來它是屋宇建設委員會(下稱屋委會,即房屋局前身)繼北角邨和西環邨後,第3個興建的公共屋邨,屬於香港早期的廉租屋邨。

蘇屋邨更可說是早期已有小社區規模的屋邨,即是有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和郵政局等,在當時來說可說是規模完善,而且是富劃時代意義,後來不少屋邨設計亦以此為參考。當年屋邨造價達到5000萬港元,在當時來說是甚鉅的數字,更被譽為是當時亞洲地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可見當時的屋委會野心之雄大。

蘇屋邨另一著名之處,相信就是它名人輩出,不論演藝及政界,不少都是蘇屋邨出身,例如歌神許冠傑及他的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黃家強兄弟等,可說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搖籃。

說回遊走蘇屋邨的體驗。總體而言個人覺得是驚喜處處,甚為喜歡的。由於大廈老化及維修成本鉅大等因素,蘇屋邨於2009至2012其間拆卸,並於2016至2019年間完成種建及入伙。本來我以為重建後的屋邨,相信都只會變成一條全新的屋邨,是居住環境好了,但不會有甚麼個性,但一切原來都是錯了。

充滿驚喜的舊邨設計細節重現
雖然重建後的蘇屋邨樓宇的確新淨了,全邨採用的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驟眼看跟近年其他新建的屋邨無異,但仔細遊走蘇屋邨,才發現它有不少特色。

由於在香港公屋方面重大的歷史意義,重建後蘇屋邨特意保留了很多舊蘇屋邨含有的特色元素,例如著名的「蘇屋三寶」,即是門口金漆招牌、以前賣火水的小白屋、燕子亭等,在三寶旁更包含三寶的解說,娓娓道來當中特色及歷史意義,讓街坊以及市民了解更多。

其實除了「蘇屋三寶」,個人很欣賞蘇屋邨特設文物徑,介紹更多舊蘇屋邨的特色設施及設計,例如現時為郵政局的石屋,原來前身為屋邨辦事處;位於入口地下的祝福牌匾、燕子亭的壁畫、楓林樓部分單位的門閘和藝術品,還有前街坊居住的物品等,文物徑旁同樣設有解說,讓大家更完整的了解到更多蘇屋邨的歷史。

至於個人甚為喜歡的文物,是由前蘇屋邨大廈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在長櫈下可清晰看到昔日的樓名,更可見昔日招牌師傅的書法藝術,美觀之餘同時實用,更見建築師在保育蘇屋邨時的心思。


除了文物徑等元素,另一可見建築師在融入舊蘇屋邨至新蘇屋邨時的小小心思,就是部分大廈地下入口特意保留了舊大廈的通花設計,根據文物徑的解說,才知道原來不同大廈的通花設計都是不相同的,這些細節位可說是令人感到驚喜處處,能保育到舊大廈的元素外,通花設計更可達到實用的通風作用之餘,同時有點綴環境的作用。

不過更重要的,是重建後的蘇屋邨,環境的確是舒適宜人。新蘇屋邨內設有14棟大廈,但沒有天水圍式的插針式起樓,反而在樓宇和樓宇間設置了很多的綠化空間,更在大廈地下設置了許多的公園遊樂設施,部分的遊樂及健身設施更位於大廈地下的有蓋位置,即使下雨天也能不受影響的使用。而且蘇屋邨本身依山而建,要遊走各棟大廈需要走斜路,為了兼顧行動不便人士,屋邨內設計了很多的行人天橋以及電梯、升降機等方便街坊上落出入,這些細心的設計讓人遊走屋邨也不會太吃力。

盡力保育與重建間作出平衡
遊走蘇屋邨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建築師嘗試並努力地在宜居及歷史保育兩方面作出平衡,這點可能是呼應了近年社會的保育意識提高了,而且是對蘇屋邨在香港公共屋邨上的歷史意義所作出的肯定。
我相信要在兩者作出平衡是困難的,尤其在部分街坊立場,建築設施的實用程度,當然比一切都重要。但驚喜的見建築師會嘗試將保育元素變得同時實用,例如前文提及過的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大廈地下入口的通花設計、燕子亭、郵政局,即使是文物徑其實亦同時是街坊回家必經之路,並不是為了保育而特意獨立興建,這讓街坊可於生活上自然地運用之餘,同時可從中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承載着怎樣的故事。而且欣賞建築師在新蘇屋邨加入大量綠化元素,以及加入多了公園健身設施等,休憩位置亦保留了很多,讓街坊多了地方活動和聯誼,讓屋邨環境變得比過往更為宜居。

當然這樣的保育,不是全然成功的。例如現時仍為丟空待租狀態的小白屋,還有楓林樓的單位部分同樣為丟空,沒有展出更多展品並解說等,個人認為是有點可惜。而且上網查找資料時,發現屋邨在重建後,扶手電梯出現過漏水問題等,不過這些問題其實不少屋邨都有,而且亦無阻總體良好的觀感。



別富心思的花卉主題名字
寫至文末,才發現蘇屋邨可寫的真的遠比想像中多,但個人認為它的值得更深入介紹的。最後最後,想說蘇屋邨的大廈名跟馬頭圍邨一樣,都是以花卉為主題,而且英文名都是意譯而非音譯,相當有詩意,同時呼應了蘇屋邨的名字(蘇屋邨的「蘇」字同時有香氣的意思)。例如個人喜歡的茶花樓(Camellia House)、蘭花樓(Orchid House)及荷花樓(Lotus House)。不過關於屋邨大廈之命名又是另一門學問,相信可獨立成一篇文章講解,希望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吧。

屋邨資料
地點:長沙灣保安道380號
入伙年份:原落成於1960-1963年,於2016 (第一期) – 2019 (第二期)重建。
樓宇數目:16(重建前);14(重建後)
單位數目:7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東網新聞《蘇屋三寶獲保留 重建後再玩懷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專題文章《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規劃與演變》
延伸閱讀:
- 【香港公屋】牛池灣彩虹邨 MIRROR都有嚟屋邨髮型屋拍MV?籃球場打卡世界背後的模範歷史故事
- 【香港公屋】石硤尾南山邨 盡看打卡攝影和美食以外之風景
- 【香港公屋】荃灣象山邨 快餐店懷舊、隔涉、寧靜的生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