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聽到李鄭屋邨這個名字的時候,相信是小學時期。不知是常識課還是甚麼,就是聽講過李鄭屋古墓,因此順理成章聽到李鄭屋邨這個名字。故此我一直認為,李鄭屋邨是個歷史很悠久的屋邨,加上它的名字,更賦予了點點古代歷史感。但說了那麼多,其實我對屋邨的位置在哪裡是一無所知,還以為它是在新界區,但原來屋邨是在鬧市長沙灣與深水埗之間,哈哈哈!
不過這亦是個很好的契機,給自己利用遊走屋邨的機會,好好了解一下李鄭屋邨以及附近古墓的歷史,順道對社區了解更多。
由木屋區到徙置大廈至重建
大概猜想到李鄭屋邨背後會有後歷史故事,今次一於不偷懶,先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單看維墓百科的話,會看到李鄭屋邨是在1984年至1990年期間入伙,但其實大家看到今日的李鄭屋邨,是早已經歷過重建。
根據《工商晚報》於1972年的報導指出,李鄭屋邨是個歷史悠久的屋邨,更指它是「曾經數度滄桑的屋邨」。一切要由1949年國共內戰過後開始說起,當時有不少難民由內地湧至香港,其中李鄭屋邨「曾變成非常骯髒且是人口稠密的木屋區,區內增至十四條街巷之多」,可見木屋時期的李鄭屋邨規模是相當巨大。
報導更指出,後來李鄭屋邨在1953年發生大火,為安置大量災民,港英政府於是「在廢墟趕建十四座白鴿籠式的七層高工字型的徙置大廈,於1956年完成。」同時間,在興建徙置大廈時,有建築工人無意間在地盤發現一個東漢墓穴,後來更在1957年始開放古墓予公眾參觀,即是我文章開首提及的李鄭屋古墓。
而徙置大廈前後亦服務街坊逾20年,但畢竟是臨危受命興建,大廈設計亦不合時宜,而且徙置大廈居住環境差,問題亦數之不盡,如公共廁所及浴室衛生及安全問題,於是政府在1980年代決定將徙置大廈一帶重建,首先在1984年落成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以及和平樓共4座,然後再在1989年及1990年落成入伙其餘6座大廈,並一直服務和陪伴街坊渡過多個日日夜夜至今日。
對屋邨的第一印象
說了這麼多屋邨的歷史,當然要說回自己遊走的體驗吧。
說實的,話雖李鄭屋邨是在港鐵長沙灣站附近,但由港鐵站出口走過去屋邨,我也用了差不多10分鐘,中間還經過元州邨和附近看到之前寫過的蘇屋邨,路程比想像中遙遠得多。
最後沿着保安道抵達屋邨。在對面馬路遙看李鄭屋邨,除了看到的是長型公屋,還看到偌大的漢花園,單看門口已經覺得它的綠化做得不錯和有心機。臨別前我才知道原來漢花園不是屬於康文署,而是由房委會管理,換言之漢花園亦是李鄭屋邨屋邨範圍的一部分。
之後我過馬路,沿着大廈地下的店舖和李鄭屋商場走入屋邨。不知怎的,明明這段路很短,但就是一直嗅到有重重的尿味,相當恐怖。而且坦白說,屋邨總體而言不算特別乾淨企理,未至於動輒就遇到米奇或蟑螂,但衛生方面觀感確實是一般。記得之前有人問過我遊走屋邨以來,印象中最臭的屋邨是哪個,當刻我應該會毫不猶豫地投李鄭屋邨一票吧!
中國傳統美德下的大廈名字
走入屋邨之後,屋邨大廈雖舊,但實際上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舊,可能是因為屋邨在1980年代經歷過重建吧。眼利的人也許已發現到,屋邨大廈的名字改得相當有心思,是以中國人不同美德,即「四維八德」命名,例如道德樓、禮讓樓、廉潔樓、和平樓、仁愛樓等等。印象中香港還有另一個屋邨亦是以中國傳統美德命名,但一時忘記了是哪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命名方式在香港屋邨可說是相當罕見呢,而且跟李鄭屋本身這個富歷史背景的屋邨相當匹配。
屋邨到訪必去2大地標:漢花園及大廈平台
至於個人認為李鄭屋邨的經典地標,相信是漢花園,以及和平樓和信義樓之間的平台層。尤其不得不讚漢花園的園林設計,成功營造了都市綠洲般的氛圍。原來漢花園是在1993年建成,原址是1991年拆卸的李鄭屋邨第9和第11座。園內設施仍照漢代風格建造,有小橋流水、綠樹池塘、闕型門柱、灰瓦粉牆、中國象棋棋盤主題庭院等,可說是古意盎然。幸好遊走當日,公園內的伯伯沒有大聲喧鬧,在鬧市中享受翠綠園林的寧靜環境,加上藍天白雲,微風輕窿吹拂樹葉搖曳,有種身置世外桃源中的感覺,個人是相當喜歡的。
至於和平樓和信義樓之間的平台層,三面背景為大廈,其實有少許怪獸大廈般的影子,只是沒有那麼密集和具壓迫感。但平台勝在有鴿子飛舞陪伴,而且有多張椅子休息,跟街坊一起閒談,輕輕鬆鬆的又過了一日。
如身處孤島的兩座大廈
其實整個李鄭屋邨比想像中易遊走,勝在範圍算集中,只是不知為何設計成Y型樓的孝廉樓和孝慈樓就是興其他大廈間,有一條東京街之隔,走過去期間更經過了李鄭屋古墓博物館,這讓我覺得居住在此的居民豈不是覺得與屋邨連繫甚少,甚或有種割裂的感覺嗎?不過畢竟自己是個過客,一切都只是想像,可能街坊反過來覺得這樣很方便呢。
屋邨資料 – 李鄭屋邨(Lee Cheng Uk Estate)
地點:長沙灣發祥街10號
入伙年份:1984年、1989年及1990年(重建後)
樓字數目:10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相連長型第一及第三款、舊長型、Y4型
樓宇名稱:忠孝樓、孝慈樓、孝廉樓、廉潔樓、禮讓樓、信義樓、道德樓、和睦樓、和平樓、仁愛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擴充李鄭屋邨古墓 改為博物美術分館》,《香港工商日報》,1972年10月8日
- 《李鄭屋邨數萬人驚惶渡了二十年 希望早日完成重建入住獨立單位》,《工商晚報》,1981年7月19日
- 《李鄭屋邨拆卸改建》,《工商晚報》,1982年7月4日
- 《李鄭屋邨一至第九座重建 未獲安置居民認爲重建計劃有欠公平》,《工商晚報》,1983年2月7日
- 《李鄭屋邨漢花園 煥然一新》,《am730》,2019年3月27日
- 《李鄭屋邨漢花園》,運輸及物流局Facebook專頁,2019年8月26日
延伸閱讀
- 【香港公屋】長沙灣蘇屋邨 宜居與保育中尋找平衡
- 【香港公屋】深水埗白田邨 時代洪流中蛻變
- 【香港公屋】石硤尾澤安邨 市區內的寧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