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旨聲明,其實位於斧山的富山邨,我前後應該去過好幾次了,例如在以前做雜誌記者時期,就曾因工作關係而介紹富山邨。有趣的是,我自己確實頗喜歡富山邨,但就是說不出確實喜歡它的原因。
坦白而言,富山邨位置不算特別方便,畢竟它位於山上,而且不論是它跟鑽石山和彩虹地鐵站,都是有一段距離。但亦因為如此,在富山邨遊走,反而能享受市區難得的平靜,但未至於如澤安邨或新田圍邨般這麼冷清,感覺恰如其分。
富山邨命名 須從斧山開始
於1978年落成入伙的富山邨,想當然爾,名字是由它所在位置:斧山典雅化而來。起初上網搜尋屋邨資料,發現有指它的前身為在1960年代初就搬的牛房,以及在1975年時清拆的染廠。有關牛房的資料,恕小妹不才,實在無從參考;但反倒是染廠方面,雖然找不到當年確實坐落在今日富山邨地址的染廠名字,但確實找到一些當年舊報導,均指出蒲崗村道一帶是有多達30至40間的染廠,故此富山邨前身是染廠之說,相信亦是真確。
另外在搜尋有關富山邨前身時,找到一些個人認為更有趣的地方:富山邨這個名字在報章中首次出現,如無意外應是在1976年6月出版的《華僑日報》,題目為《斧山道興建富山邨 可容萬人居住》。
但後來找到連維基百科內也沒有提及過的資料,就是富山邨並非打從一開始就命名為富山邨,而是「斧山道邨」,即是沿用斧山這名字直接命名,早在1975年及1976年初時,《工商晚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就以斧山道邨稱呼今日的富山邨。
屋邨原被規劃為廉租屋邨
另外,雖然富山邨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但最早期有提及過有關規劃及興建富山邨,其實可追溯至1970年時,當時《華僑日報》已報導政府計劃採用斧山道一帶的地皮作發展廉租屋邨之用。你沒看錯,是政府廉租屋。直至1973年時由於房屋委員會的成立,才將富山邨由政府廉租屋,變成今日的出租屋邨。而這樣相信亦能解釋到,為何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3座是採用前屋建會標準規格設計,讓屋邨看起來會有這麼強烈的70年代風格。
看來異常突出的富暉樓
說回遊走富山邨。富山邨面積不算大,全邨只有4座大廈,除了上文提及過的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外,另有在2020年疫情期間才入伙的富暉樓。坦白的說,我第一次去富山邨是在2016年,當時連富暉樓都未有;至之後再訪富山邨,也差點走漏眼,遺忘了看起來高樓和新淨得多的富暉樓,是直到昨天再度遊走,才第一次正式看看富暉樓,但它的外型都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黃橙色彩大廈牆身比其餘三座「前輩」鮮艷得多。但除此以外,覺得沒甚麼特別。
難得老舊小店林立
畢竟富山邨的重頭戲,還是在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一帶的平台層。可能是物業管理公司緣故,富山邨相對仍保留到不少老舊小店,例如辦館、報式報攤、藥房、五金行、酒樓等,即使有7-11便利店及惠康超市等連鎖店,也只是有限度進駐,未至於形成連鎖店吞噬整個社區。遊走的時候偶然經過平台,還會聽到有伯伯坐在長椅,用收音機大聲播放徐小鳳和陳百強的歌曲,平添了點點懷舊之情。
論老舊小店,當然不得不提屋邨內的林園餐廳,據稱開邨不久,餐廳已經在此營業,屹立45年之久。記得2016年到訪時已經有跟攝影師進內休息和食下午茶,當時已經很喜歡它的裝潢。事隔多年再看看門口的金漆招牌、懷舊的水晶燈、木製卡位、顯示6位數字電話號碼的圓鐘、放滿舊式包點的麵包櫃仍守護着餐廳,只是今次到訪沒有在餐廳內拍照,甚為可惜,唯有當是給自己一個理由下次再到訪,吃吃它的紅豆冰下午茶餐吧。
雖然富山邨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邨內亦設有公共圖書館、郵局、舊式街市和護老院、幼稚園、園圃等,生活可說是相當便利。我再想想自己長大的逸東邨,即使面積是約三個富山邨甚或更大,都沒有自己的郵局,以前錯有過小型圖書館但今日都沒有了。(哭)
個人認為甚為可惜之處,相信是今日惠康的位置,記得以前是一家舊式超級市場(好像叫「富山超級市場」),在屋邨已經買少見少,還記得那店看起來也頗有特色的,同樣很有70年代的風格。但去年重回富山邨時,已變成今日的惠康了。
不知道假設日後再到訪富山邨,屋邨仍能保留今日的美好面貌嗎?
後記:好久之前,應是去年10月左右,其實有出過富山邨的部分相片,但就是沒有寫到長文,故特此補寫,總算能完成並寫到一篇自己較滿意的文章與大家分享了。
屋邨資料——富山邨(Fu Shan Estate)
地點:斧山豐盛街2號
入伙年份:1978年,2020年(富暉樓)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舊長型、非標準設計
樓宇名稱:富仁樓、富信樓、富禮樓、富暉樓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火警 織染廠被焚》,1972年9月5日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邨即將動工》,1975年6月14日
- 《大公報》,《柴灣西邨年內重建 斧山道邨有工程招商承建》,1976年3月13日
- 《香港工商晚報》,《富山邨合約價逾三千萬》,1976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