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終於完成「遠征」,遊走了位於長洲的兩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而今次重點講述的,就是較先落成,在1984年就入伙的長貴邨,相信它亦曾經是全港最為南面的屋邨,不過隨着雅寧苑的落成入伙,這情況就已經被打破了。
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 為原居民而設
位於長洲北面的長貴邨,是房委會第2個鄉郊型屋邨(第一個是大澳龍田邨,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同時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它是房委會轄下第117個公共屋邨。鄉郊型屋邨的特點,主要是它的住宅密度相當低,而且樓層不高,每層單位伙數並不多,為了配合鄉村環境,樓宇刻意興建最高也不過是4層而已,其中長廣樓若果不計算地下樓層,全幢大廈更只有2層,而且每層只有2個單位,而且地下樓層不設住宅單位,堪稱是全香港住宅樓層最少的公共屋邨樓宇。當然,以今日的標準而言,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這樣的大廈設計方式實在不符合效益,但無可否認亦可見政府在規劃屋邨的時候,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配合屋邨附近鄉郊環境上。
眼見長貴邨雖然環境較為老舊,但的確環境實在清幽得多,加上即使全邨共有18座大廈,但由於它興建密度低,依山而建,即使邨有些路段是斜路,但不會覺得走得太辛苦,感覺實在相當舒適,視野亦很遼闊,其實跟長洲同區的村屋差異不算很大。長貴邨正門門口更有中式設計牌坊,而且屋邨的指示牌設計亦極富中式傳統風情,感覺更為跟附近村屋環境等融為一體。
市區人士不可申請長貴邨
以前我亦曾好奇過,究竟住在離島屋邨的會是怎樣的街坊,還有市區人可以申請入住嗎?其他屋邨我不敢斷言,但根據當年《華僑日報》在1984年的報導,當年曾有讀者投稿查詢市區人能否申請入住長貴邨,當時房委會答案是給予否定。而且根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至1984年間針對長貴邨的報導,已清楚說明屋邨的興建,對於長洲原居民,尤其是因為長洲發展計劃而讓出原來居住土地的居民,他們是有優先申請入住的權利。換言之,現時住在長貴邨的居民,理應是長洲原居民為主。
那又難怪會有以上安排,畢竟長貴邨單位數目實在不多,為了興建大廈達到密度低的目的,真正可給予人入住的單位數量當然少,根據房屋署提供的數字,全邨18座大廈只提供約500個單位,而根據最新數字,現時長貴邨的認可居住人口也就只有1,300人而已,比當初預期的2,400人還要少,可見長貴邨不止大廈住宅密度低,連居住人口的密度也相當低呢。
屋邨規劃簡單但尚算完善
那麼,一個擁有18座低密度大廈的屋邨,屋邨內設施多嗎?說實的,說多又稱不上多,充其量有一座籃球場,而遊走當日所見,街坊亦會物盡其用,在籃球場上擺放鹹魚晾乾,的確頗為符合長洲這個設定;還有設有一些長椅等休憩空間,雖然地方不大,但勝在本身長貴邨密度低,的確有種頗寫意的感覺;至於商店方面,本來看到有一間「長貴士多辦館」,但遊走當日就看到它休息,沒有營業,不知道它平日還有營業嗎?
有趣的是想不到即使是小小的屋邨,邨內亦設有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的服務中心,可見這類社福中心在屋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加上不少街坊都會選擇以單車代步,情況跟往日到梅窩銀灣邨有點類似,故此屋邨亦有不少地方都是泊了大量的單車。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遊走當日為沒有風的焗促炎夏,還記得一邊遊走,全身也大汗淋漓,但幸好長貴邨本身設計實在舒適得很(除了因為屋邨內樹木草叢多而有較多蚊子),而且原來長貴邨其中一邊更是面向北長洲海峽,實在有種難得的心曠神怡。加上本身長洲雖小,但店舖種類相對齊全,要購買大部日用品都相當方便,相信若果我不是全職在市區上班,也願意搬到屋邨內居住呢。
屋邨資料——長貴邨(Cheung Kwai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長洲長貴路31號
入伙年份:1984年
樓宇數目:18
樓宇類型:鄉村型
樓宇名稱:長緻樓、長豐樓、長歡樓、長發樓、長富樓、長興樓、長景樓、長廣樓、長樂樓、長雅樓、長盛樓、長順樓、長德樓、長榮樓、長華樓、長旺樓、長益樓、長裕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