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3

順安邨

我對於「四順」中的順安邨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它是繼屯門大興邨後,另一罕有採用大十字型大廈建築,即建築物上窄下闊設計的屋邨,更是九龍唯一採用以上設計的屋邨。由於之前工作關係,我走訪大興邨不下三次,故此當我遊走順安邨時,也不自覺的與大興邨比較起來。

順安邨的招牌大十字型大廈。
順安邨的招牌大十字型大廈。
看起來很強勢的大十字型。
看起來很強勢的大十字型。

相對寧靜的小社區

跟大興邨相比,不知怎的覺得順安邨相對之下寂靜得多。可能是由於一來順安邨的規模跟大興邨相比小得多(全邨只有3棟住宅大廈),二來順安邨的居住配套跟隔壁的順利和順天邨相比,實在相差太多,充其量只有面積很小,而且不多店舖營業的順安商場,故此遊走順安邨全邨,就是絲毫感受不到熱鬧的氣氛,連平日在屋邨常見的聚賭/下棋等情景也看不到,充其量只聽到有一個坐在公園休憩的伯伯,透過收音機播放《月亮代表我的心》。以上情景,你可說是冷清,但亦同時因為如此,反而為街坊帶來難得一見的平靜。

另一較為深刻的印象,就是遊走順安邨當日,全邨大半的公共空間都被街坊用作晾曬衣物之用。晾棉被、晾衣服、晾內衣褲、晾毛巾,說得出的都有,由公園到籃球場至樓梯位盡是晾曬衣物的空間,甚至誇張得是擋住了部分地方的去路,這樣大規模的晾曬衣物,印象中倒是頭一遭遇見。不過現場眼見都是內衣褲關係,拍攝上感覺較為不雅,故此避開了拍攝有關相片了。

順安邨
順安邨
順安邨

外牆變成彩虹色成新打卡點

當然,順安邨另一較為公眾印象深刻的,還是它大廈外牆彩虹般的色彩,實在色彩繽紛多彩。原來是在2021年底,房屋署為順安邨大廈及部分公共設施重髹色彩,更吸引了不少人到場打卡。

順安邨
遠景。

當然,寂靜也有寂靜的好,相信街坊們也很享受如此寧靜,沒有人任意打擾的居住環境吧。

順安邨
順安邨的學校。
順安邨
順安邨對出的公園也有很大片青草。
順安邨
共勉之。

屋邨資料——順安邨(Shun On Estate)

地點:茶寮坳利安道1號
入伙年份:1978年
樓宇數目:4(包括一座非住宅樓宇)
樓宇類型: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安頌樓、安群樓、安逸樓、安澤樓(非住宅樓宇)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圍,今次選擇遊走過往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顯徑邨。

熟悉是因為我曾有段時間住在沙田,而大圍我偶然也會遊走,故此陪感親切;至於陌生的原因,上文已述說了。

對於沙田大圍一帶的屋邨,我一向的好感度是偏高,認為沙田大圍是全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新市鎮之餘,屋邨設計更是美觀實用並重,不少屋邨都相當有特色,以往的遊走體驗大致上也不錯。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沙田少數有齊Y型設計大廈

顯徑邨於1986至1988年落成,共有8座大廈,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大廈建築設計的公共屋邨。至於顯徑邨的命名,據稱是取自附近村落,即顯田和徑口而得名。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樓宇都是不同類型的Y型。

至於遊走顯徑邨的原因,主要是被它的特色商場外觀及設計吸引着。

顯徑邨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同時不很實用(只有向上方向)的電梯。

顯徑商場採用歐陸式設計

顯徑商場走80年代香港建築流行的歐洲設計風格,並採用開放式設計,商場更分成A翼和B翼兩部分。其中個人認為商場最為標誌的位置,莫過於它的迴旋走廊。迴旋走廊為斜道,接連商場各層,並在地下中庭種植了不少樹木。如此的設計讓住街坊走經商場,也不會有現時常見的壓迫感,走得舒適愜意得多。

話雖如此,商場戶外走廊位設計確實很有綫條美,但原來對街坊而言,這種設計是相當不實用,夏天不能遮擋陽光,而下雨時雨點更會撇至走廊,弄到滿地都是水,相當狼狽,部分街坊更試過不小心滑倒,認真可憐。

顯徑邨
大圍顯徑商場的文具店。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雖然是領展管理,但所見不少小型民生商店仍營業,例如文具店、麵包店、藥房等,當然亦不乏大型連鎖店或餐廳,但總體而言感覺較為貼地。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冬菇亭。

昔日聞名過的冬菇亭

除了特色屋邨商場,商場對出的露天廣場和冬菇亭當然是另一重點。翻看資料才發現,原來顯徑邨曾有頗為著名的老字號「金城小廚」,它雖是冬菇亭,但早在97年就設有冷氣,並有一對大龍鳳,更擺過幾場豪門宴和婚宴,散發酒樓氣派,卻同時賣着19蚊一碗叉燒飯,相當親民。但最後仍不敵加租而結業。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兒童遊樂場。

至於其他遊走顯徑邨的印象,只能說一句:沙田大圍的公屋果然不會令人失望。起碼整體遊走經歷相當舒服(可能是由於Y型設計大廈的附近空間位置會較多),至於聚賭坊伯伯則主要集中在商場附近一帶,但跟其他屋邨相比,已不算是極污煙漳氣。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羽毛球場。

本來想順道遊走附近的隆亨邨,但當時天開始黑了,只好擇日再戰吧。(放心,最後成功遊走了並寫了文章,可見下文的「延伸閱讀」,哈哈!)


屋邨資料——顯徑邨(Hin Keng Estate)

地點:徑口車公廟路69號
入伙年份:1986年至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2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顯富樓、顯慶樓、顯貴樓、顯沛樓、顯德樓、顯運樓、顯揚樓、顯祐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沒錯,其實我在疫情後首個出國旅行,就是在2022年10月下旬到日本旅遊。原因很簡單:10月初日本剛剛宣布通關,加上返港只須「0+3」,不需要住隔籬酒店,加上辭去了舊工作,在等待返新工的空檔期,就有着極大誘因要去旅行。最終心動不如行動,直接買機票酒店車票去未曾到訪過的日本東北,今次選擇了青森縣和岩手縣旅遊,事到如今雖然已隔了超過半年,但盡量寫回當時的旅遊經歷吧!

是久違的機場畫面。
是久違的機場畫面。

作為序章,寫的都是第一天轉機(沒錯,當時開關不久的飛日本機票實在太貴,最終我選擇經沖繩轉機至東京),到東京後的閒逛,重新拾回做遊客人在異地的驚喜,還有第二天準備乘坐新幹線到岩手縣等,大家若果想看介紹日本東北指定景點的話,就要稍等一會兒呢!有文章更新會盡快向大家報告!

既然事隔接近4年上飛機出國,平時討厭在登機牌前打卡的我也禁不住破例了!
既然事隔接近4年上飛機出國,平時討厭在登機牌前打卡的我也禁不住破例了!

事隔近四年終於可出國了

對上一次旅遊,已經是2019年1月的事情,即是我接近4年沒坐飛機出國旅行了。今次乘坐早機,清晨6點到機場,人少得可憐,而我也差點遇上close gate,是最後一批check in的遊客。一路走過,畢竟當時口罩令未解除,大家都乖乖的戴好口罩,機場人流也比疫情前少了足足2/3有多,好淒涼。

第一站先到沖繩,有比卡超歡迎大家。
第一站先到沖繩,有比卡超歡迎大家。

疫情下的前往日本航班,可能由於航班數目少,加上不少人急於「返鄉下」,故此飛機也是接近全滿的。乘坐兩個半小時航機後,終於到達日本境內第一站:沖繩了。

沖繩機場內繼續有比卡超and Friends歡迎大家。
沖繩機場內繼續有比卡超and Friends歡迎大家。

說實的,之前我也沒有去過沖繩,而今次轉機時間約2小時左右,也沒機會外出了,故此只留在機場內轉內陸機。對於沖繩印象,印象實在不深,只記得機場很小,起碼比東京的小和舊得多,還有機場內有比卡超歡迎,好可愛啊!

好久沒坐過日本內陸機,對上一次已是2017年由東京前往大阪。至於今次仍是選坐日本航空啊!
好久沒坐過日本內陸機,對上一次已是2017年由東京前往大阪。至於今次仍是選坐日本航空啊!

終於到東京!先到酒店安頓吧

最終終於到達東京羽田機場,其實個人較為喜歡羽田機場,因為較為接近遇區,很方便。今次選擇到赤阪入住「OMO3東京赤阪by星野Resort」,一來它有單人房選擇而且包早餐,一晚也不過是$600以下,二來去明天的目的地:東京站都方便,三來當然是因為它挾着酒店名牌星野的名氣,雖然不是渡假村,但我也想試一試!

從赤阪見附站走到酒店,會經過以上的地方。
從赤阪見附站走到酒店,會經過以上的地方,包括藥房。
從赤阪見附站走到酒店,會經過以上的地方。
從赤阪見附站走到酒店,會經過以上的地方。

從東京地鐵站銀座線「赤阪見附」站下車後,由10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左右,就到達酒店啦!今次預約的是標準客房,一人住也可以,我覺得環境很舒服,裝修亦簡潔雅致,基本設施如電視、小型雪櫃、風筒等一應俱全,而且酒店出入口和升降機需要拍卡進入,對獨行旅客很有保障呢!

以一人來說,這張雙人床可說是好好用呢。而且床褥不會太硬或太軟,剛剛好舒服。
以一人來說,這張雙人床可說是好好用呢。而且床褥不會太硬或太軟,剛剛好舒服。
床的對面就是電視機,沒甚麼特別。
床的對面就是電視機,沒甚麼特別。
房間為廁所淋浴分開,勝在更乾淨企理。
房間為廁所淋浴分開,勝在更乾淨企理。

第一晚活動:表參道逛街!

所以在酒店安頓好後,我先到附近便利店買點食物飲品作宵夜,這亦是我個人到日本旅遊的指定活動!完成後就直接到原宿表參道了!

是讓人極為懷念的日本7-11啊!
是讓人極為懷念的日本7-11啊!
單是看到一排排凍飲品架已經覺得畫面好治癒!
單是看到一排排凍飲品架已經覺得畫面好治癒!
不得了,看到日本7-11已經極為興奮啊!
不得了,看到日本7-11已經極為興奮啊!
最後忍不到手,買了很多零食宵夜!
最後忍不到手,買了很多零食宵夜!

可惜當我來到表參道時,古著店很多都已關門了,看了好幾間都沒有心水,準備放棄並回到酒店。

久違的表參道風景。
久違的表參道風景。
無意中還看到童年回憶:丁丁歷險記的商店呢。
無意中還看到童年回憶:丁丁歷險記的商店呢。

其中走到Kiddyland,看到有一層賣的全是近年至愛的星之卡比,好!可!愛!最後我亦在此荷包失守,保守地買了數件商品就離開了。

想到設置整個星之卡比專櫃的人,實在太邪惡了!
想到設置整個星之卡比專櫃的人,實在太邪惡了!
星之卡比的商品真的好!得!意!
星之卡比的商品真的好!得!意!
星之卡比的商品真的好!得!意!
星之卡比的商品真的好!得!意!

終於到第二日迎接早晨

第二天吃用酒店隔壁的咖啡店早餐,是簡單的火腿芝士多士和黑糖牛奶咖啡,好高質呢!

極力推薦酒店內的餐廳,享用火腿芝士多士和黑糖牛奶咖啡,超高質。
極力推薦酒店內的餐廳,享用火腿芝士多士和黑糖牛奶咖啡,超高質。

吃完早餐後,就到房間收拾行李,然後直接把酒店房卡用先助機check out發還,那就完成了!下一站,東京站,岩手縣盛岡市,我來哦!

準備出發到東京站,前往日本東北!
準備出發到東京站,前往日本東北!

酒店資料——OMO3東京赤阪by星野Resort

地點:東京都港區赤阪4-3-2 107-0052

交通:從東京Metro地鐵丸之內線、銀座線「赤坂見附」站10號出口出發步行約3分鐘;或從從東京Metro地鐵千代田線「赤坂」站1號出口出發步行約3分鐘

房價:請參閱酒店官網

Instagram

官方網站(設中文版)


延伸閱讀(日後會送上更多是次東北之旅的文章!)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先旨聲明:是次2023菲律賓之旅的目的,個人就是為了探親和放鬆,反而觀光相對次要。所以閱讀以下文章前,記得先調低期望值,別想着會有甚麼一連串食買玩好介紹,你當作是一系列普通的歸鄉遊記,以港人角度探索和感受菲律賓較為鄉下的地方風情。當然,個人最希望可趁今次返鄉之旅,可一窺菲律賓的公屋模樣呢!不過以下的文章,沒有一般旅遊常有的酒店房間Room Tour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家鄉的House Tour,希望大家喜歡!

別誤會,這是我家門口對面的風景,還未是我的家呢。
別誤會,這是我家門口對面的風景,還未是我的家呢。

事隔十年有多,已忘記家鄉的家的模樣

今次會寫House Tour的原因是較為搞笑,事關位於家鄉Jaro的家,我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到訪過了。但時間隔得太久,我對家的印象幾乎是零,唯有當作自己處於重新開機mode,重新認識位於家鄉的家吧!

承接前文,由獨魯萬市的酒店前往家鄉Jaro,需要乘坐約45分鐘車程才到達。幸好當日有舅父開車,一切則易辦事得多了。

最終總算成!功!達!陣!啦!

位於家鄉Jaro的家,好大呢!
位於家鄉Jaro的家,好大呢!

驟眼看家的門口,有一道高逾2米的深紅色鐵閘,鐵閘右手邊則是一家小小的家庭式經營雜貨店;理於屋頂不是典型的磚瓦鋪頂,而是用鐵皮做頂部,感覺相對簡陋;但穿過深紅色鐵閘後,才發現實際空間比想像中還大,因為家宅的前庭是小小的停車場,是用作擺放菲律賓常見的公共交通工具吉普(Jeepney,菲律賓人一般簡稱Jeep),全盛時期前庭是可以擺放到3輛Jeep。

鄉下家中的其中一輛Jeep。
圖右就是鄉下家中的其中一輛Jeep。

追加!簡介菲律賓式紅Van——Jeep

在此亦可以稍作簡介Jeep這項在菲律賓相當常見的交通工具,我會形容它為菲律賓版的香港紅Van,因為Jeep在菲律賓是一種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小型巴士。Jeep的顏色和裝飾可說是相當具特色,主要採用鮮紅、藍、綠等顏色,加上誇張的裝飾,形式個性化的車廂設計,個人認為是菲律賓文化特色標誌之一。不過與香港巴士或紅Van最大分別,在於Jeep除了是公共交通工具,它們亦可作私人用途,這些車子會在尾部的車廂貼上「家庭專用」或「私人專用」的標籤以警示乘客。至於我家中的Jeep,就是用作載客用,即是生財工具(笑)。

鄉下家中的其中兩輛Jeep。
鄉下家中的其中兩輛Jeep。

壓軸!一窺家鄉的家宅真面目!

穿過前庭的停車場後,好快就進到家了。家宅為兩層,當中有三個客廳,分別為地下2個和一樓1個,一個雜物間,一個廚房連飯廳,一間主人房間,一個淋浴間,一個洗手間,連同前庭停車場和家宅前的小雜貨店(同樣位於家宅範圍內),我沒有細問究其家宅總面積為多少,但單是又有私家停車場,家宅又佔兩層,想必比香港一般住宅大得多了。

接下來為大家逐部分看看家宅的外貌吧!進到家裡,看到久違的姨姨、姨丈和表妹們,當然甚為高興,而且曾在香港任菲傭的姨姨亦將家宅打理得相當企理潔淨,設計雖然簡單,採用的主要是木傢俬,主調以白和深啡為主,但她在裝飾方面可說是花了不少心思呢,讓人甫進屋就覺得相當舒服!

客廳部分。
客廳部分。
樓梯下方擺放了不少我和姊姊妹妹小時候的玩具(笑)。
樓梯下方擺放了不少我和姊姊妹妹小時候的玩具(笑)。
客廳部分。
客廳部分。

有彩蛋!童年回憶!

我發現去過的菲律賓人的家中,他們不算太流行設有玄關擺放鞋子,故此多數進屋就直接穿鞋子就可以了(誤)。而我走到客廳後方的雜物間想擺放鞋子時,就有開心大發現!

鄉下家宅不設玄關,他們會將鞋子擺放在客廳後方與通往廚房之間的雜物間。
鄉下家宅不設玄關,他們會將鞋子擺放在客廳後方與通往廚房之間的雜物間。
是童年回憶啊!我還聽到是金錢的聲音(奸笑)。
是童年回憶啊!我還聽到是金錢的聲音(奸笑)。

沒錯!就是看到鞋架旁邊有一個長型玻璃櫃,而玻璃櫃裡面擺放着的,正正就是大量我和姊妹們小時候的玩具,當中大部分更是食麥當勞餐換購。要數最珍貴和最注目的部分,莫過於是找到絕版史努比Snoopy世界之旅的全套公仔!你無看錯!是全套公仔!當時我看到是興奮得禁不住大叫!連阿姨也表示,這些公仔在菲律賓也有價有市,相信整個櫃的玩具,若全數賣出,起碼也能有起碼有一萬菲律賓披索(折合約過千港元)的收入呢。只是公仔已氧化變黃,不知道有沒有方法可以修復到呢?

我的媽,當年小學放學後特意食麥當勞排隊換公仔的回憶仍歷歷在目呢!
我的媽,當年小學放學後特意食麥當勞排隊換公仔的回憶仍歷歷在目呢!
是我當年最喜愛的Snoopy公仔!
是我當年最喜愛的Snoopy公仔!(拭淚)

一個廚房飯廳,已差不多等同香港劏房單位面積

好了,看到阿姨還有細心打理小時候的公仔玩具,內心其實是相當感動的。言歸正傳繼續Room Tour吧!今次來到廚房飯廳部分,兩者是相連的,單是這部分的面積,加起來也至少約100多呎了,即是跟香港部分劏房差不多大。而廚房設計相對亦簡單,但至少煮食工具和食物都五臟俱全,畢竟阿姨連同偶然留宿的婆婆,加起來也有十個八個人,要煮的食物還不是少的。(笑)

飯廳(其實文章開首第一張亦是飯廳)。
飯廳(其實文章開首第一張亦是飯廳)。
設計簡單的廚房。
設計簡單的廚房。

常見的前雜貨店後居格局

上文提及到,家宅除了有停車場,還有一家家庭式經營的雜貨店,我發現在Jaro這幾天時間,原來不少家庭都是有這樣的格局,一般是前舖後居,或是店舖側邊就是家宅等等。畢竟是鄉下地方,要找7-11等便利店亦不如香港般梗有一間喺左近,故此這類雜貨店就相當常見,有點像香港的傳統士多辦館般。

雜貨店。
雜貨店。
家宅通往小雜貨店後門入口。
家宅通往小雜貨店後門入口。

至於雜貨店賣的是甚麼,則因人而異。姨姨賣的主要是零食、餅乾、罐頭和頭飾等為主,我亦見過有雜貨店有賣汽水或雪糕或是糧油雜貨等,種類亦相當多元化。不過我發現姨姨的雜貨店開店時間相當隨意,只要有人想買東西,就隨時做起生意,相當自由(笑)。

雜貨店。
雜貨店。
雜貨店。
雜貨店。

休息的空間是如何?

來到最後,當然要看看休息間是如何。家宅有一間主人房,而經地下樓梯上至一樓,就是一個客廳,客廳裡面就有淋浴間和洗手間。淋浴間和洗手間就不方便拍了,但放心,絕對是乾淨整齊企理的,只是太多內衣褲就免得拍攝了。至於阿姨、姨丈和小女兒就睡在主人房內,其他子女本來是在一樓客廳的床睡覺,但因為我和家母到訪,故此唯有到地下打地鋪(寫至此時我終於記起:十多年前在這裡留宿的時候,由於是五姊妹連家母多人回鄉,當時我們就直接打地鋪睡覺就算了)。

主人房。
主人房。

由於今次逗留兩星期,故此阿姨好好,亦給我和家母睡在有冷氣的一樓客廳,更開設工作間給我寫稿用,同時擺放一些日用品,相當方便呢!

一樓客廳連床和工作間。
一樓客廳連床和工作間。
一樓客廳另一部分。

最後可以分享一下,家宅偶然會有壁虎出現,但如成人手臂長的壁虎,今次真的是頭一遭見到!可惜當時只顧着拍攝短片,沒有拍下相片。但神奇的是,平時甚為驚青的我,看到巨型壁虎時竟然沒什麼反應,還繼續坐在位子上剪片,可能因為太專心了,反而家母則立即嚇得尖叫起來,是不是我不正常……

菲律賓風景。
菲律賓風景。

之後再送上最新文章,幾天前經歷了一連串拜年式探親,原來是可以很疲倦,幸好之後有一兩日可以足不出戶做IT佬處理網站技術問題,以及整合一些屋邨長文,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首次聽到李鄭屋邨這個名字的時候,相信是小學時期。不知是常識課還是甚麼,就是聽講過李鄭屋古墓,因此順理成章聽到李鄭屋邨這個名字。故此我一直認為,李鄭屋邨是個歷史很悠久的屋邨,加上它的名字,更賦予了點點古代歷史感。但說了那麼多,其實我對屋邨的位置在哪裡是一無所知,還以為它是在新界區,但原來屋邨是在鬧市長沙灣與深水埗之間,哈哈哈!

不過這亦是個很好的契機,給自己利用遊走屋邨的機會,好好了解一下李鄭屋邨以及附近古墓的歷史,順道對社區了解更多。

李鄭屋邨風景。
李鄭屋邨風景。

由木屋區到徙置大廈至重建

大概猜想到李鄭屋邨背後會有後歷史故事,今次一於不偷懶,先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單看維墓百科的話,會看到李鄭屋邨是在1984年至1990年期間入伙,但其實大家看到今日的李鄭屋邨,是早已經歷過重建。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根據《工商晚報》於1972年的報導指出,李鄭屋邨是個歷史悠久的屋邨,更指它是「曾經數度滄桑的屋邨」。一切要由1949年國共內戰過後開始說起,當時有不少難民由內地湧至香港,其中李鄭屋邨「曾變成非常骯髒且是人口稠密的木屋區,區內增至十四條街巷之多」,可見木屋時期的李鄭屋邨規模是相當巨大。

李鄭屋邨的一角。
李鄭屋邨的一角。

報導更指出,後來李鄭屋邨在1953年發生大火,為安置大量災民,港英政府於是「在廢墟趕建十四座白鴿籠式的七層高工字型的徙置大廈,於1956年完成。」同時間,在興建徙置大廈時,有建築工人無意間在地盤發現一個東漢墓穴,後來更在1957年始開放古墓予公眾參觀,即是我文章開首提及的李鄭屋古墓。

李鄭屋邨地下商店。
李鄭屋邨地下商店。

而徙置大廈前後亦服務街坊逾20年,但畢竟是臨危受命興建,大廈設計亦不合時宜,而且徙置大廈居住環境差,問題亦數之不盡,如公共廁所及浴室衛生及安全問題,於是政府在1980年代決定將徙置大廈一帶重建,首先在1984年落成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以及和平樓共4座,然後再在1989年及1990年落成入伙其餘6座大廈,並一直服務和陪伴街坊渡過多個日日夜夜至今日。

仁愛樓。
仁愛樓。
和平樓。
和平樓。

對屋邨的第一印象

說了這麼多屋邨的歷史,當然要說回自己遊走的體驗吧。

說實的,話雖李鄭屋邨是在港鐵長沙灣站附近,但由港鐵站出口走過去屋邨,我也用了差不多10分鐘,中間還經過元州邨和附近看到之前寫過的蘇屋邨,路程比想像中遙遠得多。

李鄭屋邨入口招牌。
李鄭屋邨入口招牌。

最後沿着保安道抵達屋邨。在對面馬路遙看李鄭屋邨,除了看到的是長型公屋,還看到偌大的漢花園,單看門口已經覺得它的綠化做得不錯和有心機。臨別前我才知道原來漢花園不是屬於康文署,而是由房委會管理,換言之漢花園亦是李鄭屋邨屋邨範圍的一部分。

李鄭屋邨風景。
從保安道對面望過去的李鄭屋邨。

之後我過馬路,沿着大廈地下的店舖和李鄭屋商場走入屋邨。不知怎的,明明這段路很短,但就是一直嗅到有重重的尿味,相當恐怖。而且坦白說,屋邨總體而言不算特別乾淨企理,未至於動輒就遇到米奇或蟑螂,但衛生方面觀感確實是一般。記得之前有人問過我遊走屋邨以來,印象中最臭的屋邨是哪個,當刻我應該會毫不猶豫地投李鄭屋邨一票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中國傳統美德下的大廈名字

走入屋邨之後,屋邨大廈雖舊,但實際上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舊,可能是因為屋邨在1980年代經歷過重建吧。眼利的人也許已發現到,屋邨大廈的名字改得相當有心思,是以中國人不同美德,即「四維八德」命名,例如道德樓、禮讓樓、廉潔樓、和平樓、仁愛樓等等。印象中香港還有另一個屋邨亦是以中國傳統美德命名,但一時忘記了是哪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命名方式在香港屋邨可說是相當罕見呢,而且跟李鄭屋本身這個富歷史背景的屋邨相當匹配。

道德樓
道德樓。
信義樓。
信義樓。

屋邨到訪必去2大地標:漢花園及大廈平台

至於個人認為李鄭屋邨的經典地標,相信是漢花園,以及和平樓和信義樓之間的平台層。尤其不得不讚漢花園的園林設計,成功營造了都市綠洲般的氛圍。原來漢花園是在1993年建成,原址是1991年拆卸的李鄭屋邨第9和第11座。園內設施仍照漢代風格建造,有小橋流水、綠樹池塘、闕型門柱、灰瓦粉牆、中國象棋棋盤主題庭院等,可說是古意盎然。幸好遊走當日,公園內的伯伯沒有大聲喧鬧,在鬧市中享受翠綠園林的寧靜環境,加上藍天白雲,微風輕窿吹拂樹葉搖曳,有種身置世外桃源中的感覺,個人是相當喜歡的。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個人相當喜歡的漢花園的池塘景緻。
漢花園中央。
漢花園中央。
漢花園地圖,仍可見公園是由房屋署管理。
漢花園地圖,仍可見公園是由房屋署管理。

至於和平樓和信義樓之間的平台層,三面背景為大廈,其實有少許怪獸大廈般的影子,只是沒有那麼密集和具壓迫感。但平台勝在有鴿子飛舞陪伴,而且有多張椅子休息,跟街坊一起閒談,輕輕鬆鬆的又過了一日。

個人認為此平台是李鄭屋邨另一地標。
個人認為此平台是李鄭屋邨另一地標。
平台上完全不怕人的鴿子,走近點也不會飛走閃避。
平台上完全不怕人的鴿子,走近點也不會飛走閃避。

如身處孤島的兩座大廈

其實整個李鄭屋邨比想像中易遊走,勝在範圍算集中,只是不知為何設計成Y型樓的孝廉樓和孝慈樓就是興其他大廈間,有一條東京街之隔,走過去期間更經過了李鄭屋古墓博物館,這讓我覺得居住在此的居民豈不是覺得與屋邨連繫甚少,甚或有種割裂的感覺嗎?不過畢竟自己是個過客,一切都只是想像,可能街坊反過來覺得這樣很方便呢。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屋邨資料 – 李鄭屋邨(Lee Cheng Uk Estate)

地點:長沙灣發祥街10號
入伙年份:1984年、1989年及1990年(重建後)
樓字數目:10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相連長型第一及第三款、舊長型、Y4型
樓宇名稱:忠孝樓、孝慈樓、孝廉樓、廉潔樓、禮讓樓、信義樓、道德樓、和睦樓、和平樓、仁愛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擴充李鄭屋邨古墓 改為博物美術分館》,《香港工商日報》,1972年10月8日
  • 《李鄭屋邨數萬人驚惶渡了二十年 希望早日完成重建入住獨立單位》,《工商晚報》,1981年7月19日
  • 《李鄭屋邨拆卸改建》,《工商晚報》,1982年7月4日
  • 《李鄭屋邨一至第九座重建 未獲安置居民認爲重建計劃有欠公平》,《工商晚報》,1983年2月7日
  • 《李鄭屋邨漢花園 煥然一新》,《am730》,2019年3月27日
  • 《李鄭屋邨漢花園》,運輸及物流局Facebook專頁,2019年8月26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愛民邨

說到與愛民邨的關係,我跟它可說是有點微妙。

由於我以前住的地方交通配套並不算做得好,可直達市區的巴士選擇不多。印象最深刻就是若果想從家中出發到深水埗、旺角等地,就需要乘搭一輛前往「愛民邨」的巴士。這就是我小時候對愛民邨的首次認識,因為它是前往旺角巴士的真正總站。但愛民邨在哪裡,有甚麼建築物在附近,有甚麼特色,統統是一片空白。

直到長大後接觸多了有關愛民邨的資料,才知道它當中的歷史和特色。

愛民邨巴士總站。
愛民邨巴士總站。
愛民邨巴士站採用的是舊式戶外巴士站設計。
愛民邨巴士站採用的是舊式戶外巴士站設計。
愛民邨是繼大興邨和瀝源邨後,第3個在屋邨內保留了政府海報亭的屋邨。
愛民邨是繼大興邨和瀝源邨後,第3個在屋邨內保留了政府海報亭的屋邨,如今已買少見少。

一表盡看愛民邨歷史及威水史

有關愛民邨的歷史和特色,由於網上實在太多太多資料(起碼跟香港絕大部份屋邨相比,它已經是多資料),故此只揀選其中數點列出,不詳細解釋。

送上愛民邨的著名街坊相片:肥錢!
送上愛民邨的著名街坊相片:肥錢!
  • 它早於1974-1975年落成,有逾45年樓齡,屬於香港較為早期的公屋。
  • 英女王伊莉沙伯二世於1975年曾到訪愛民邨,並參觀康民樓其中一住戶。
  • 愛民邨為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華富邨蘇屋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只是在愛民邨落成時,屋宇建設委員會已經被重組成香港房屋委員會。
  • 愛民邨是九龍城區面積最廣的屋邨,有12座大廈。
  • 由於愛民邨地勢較高,部分的單位可遠眺維多利亞港,加上單位露台設計是參考了華富邨,以後屋邨整體設計是參考了華富邨並稍作改良,故此亦有「九龍華富邨」之稱。
  • 無獨有偶,愛民邨是出自建築師,亦有「香港公屋之父」尊稱的廖本懷先生之手。廖本懷同時是負責華富邨的建築師。
  • 愛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公共天線系統的公共屋邨,其中嘉民樓和康民樓,更是香港首批各單位均配備兩個梗房與浴缸的房屋署公屋大廈。
  • 不少電影都有在愛民邨取景,近年的港產片包括《狂舞派》、《淪落人》及《媽媽的神奇小子》。(我就是因為看了《淪落人》才萌生遊走愛民邨的想法)
好似叫做Happy妹的可愛小喵。
好似叫做Happy妹的可愛小喵。

愛民邨的舊式公共空間運用美學

言歸正傳,愛民邨的經典井字型大廈設計我不詳細多說,可能因我曾經住在井字型公屋內,所以對它相對感覺不大。

很巨大的榕樹,相信是不少屋邨的標誌。
很巨大的榕樹,相信是不少屋邨的標誌。

反倒是個人頗為欣賞愛民邨的公共空間運用。屋邨內擁有不少給街坊休憩的位置,而且有不少綠化的地方,例如在嘉民樓、建民樓和禮民樓平台之間,就有個愛民邨賞樹徑,一邊遊走都感覺舒適。即使在商場及街市外,也毫不例外地看到有大量的休憩空間,在今日起樓也要針插式佔盡空間的香港,這點顯得難能可貴。

街坊自發設置的公共同時私人空間。
街坊自發設置的公共同時私人空間。
屋邨內有不少公共空間可給街坊使用。
屋邨內有不少公共空間可給街坊使用。

更鍾情舊長型公屋打通設計

另外,相對起井字型公屋,個人更喜愛愛民邨的舊長型公屋。嘉民樓、建民樓和禮民樓三幢樓呈U字型,樓宇之間的走廊打通,猶如沒有盡頭般,感覺相當有趣。而且從外觀賞樓宇也感受公屋的美,一戶戶單位門口都可清晰看見。仿似看到數百種生活方式。

愛民邨
個人更為喜歡舊長型的大廈設計。
愛民邨。
愛民邨。

而且個人頗喜歡愛民邨除了一般的商場,同時設有地舖及室外街市,感覺上落地得多,亦能跟街坊構成更多與社區的連繫,而非單純功能性的割裂,相對人性化得多。當然,論到愛民商場,它另一意想不到的聞名之處,就是它曾經擁有過保齡球場,如今則變身成室內賽車場,場地內就有卡丁車可以玩,相當有趣。

愛民邨的海味店。
愛民邨的海味店。
屋邨內的老舊辦館。
屋邨內的老舊辦館。
屋邨仍有保留戶外街市這特色。
屋邨仍有保留戶外街市這特色。
愛民茶餐廳。
愛民茶餐廳。

關於對愛民邨的感受,實在太多太多,我相信日後也會再遊走愛民邨,到時候再寫多點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屋邨資料

地點:紅磡山忠孝街60號
入伙年份:1974年至1975年
樓宇座數:12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德民樓、昭民樓、信民樓、建民樓、嘉民樓、禮民樓、康民樓、保民樓、新民樓、敦民樓、頌民樓、衛民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ebu Pacific

說實的,今次回鄉可說是有點突如其來,由湧現出國念頭,到決定跟家母回鄉到菲律賓,至購買機票和執拾行李,最後抵達機場,經歷稍有延誤的漫長轉機,到最後總算在同日晚上抵達目的地,前後也不過是5至6日內的事情而已,自己看回也有種走馬看花般飛快和不真實的感覺。(事實上,當我今日坐在電腦前打這篇遊記的時候,原來也就已經是第6日了。)

原本到家鄉,有馬尼拉(Manila)和宿霧(Cebu)兩大菲律賓大城市選擇轉機,家母建議到宿霧轉機,喜歡其地理位置較接近鄉下和機場環境較舒適。
原本到家鄉,有馬尼拉(Manila)和宿霧(Cebu)兩大菲律賓大城市選擇轉機,而家母建議到宿霧轉機,喜歡其地理位置較接近鄉下和機場環境較舒適。

事隔十多年遊菲律賓的理由

關於突然回鄉的原因,由於較為私人,故此就不便透露太多了,唯一可說就是前陣子的時間實在過得很煎熬和黑暗。但可以說的是,今次亦是一個好好的契機,給自己人在異地時好好放鬆休息,順道看看超過10年沒去過的家鄉菲律賓,究竟會有多大的變化。而且可能事隔太久沒有到菲律賓,反而有種初初到埗的遊客的興奮和期待呢!

作為遊客當然要在登機牌前打卡留念!
作為遊客當然要在登機牌前打卡留念!

說實的,論旅遊觀光,菲律賓相信不是絕大部分香港人的優先選擇。部分人更是直言對菲國有着負面的印象,原因不外乎是政府的腐敗和貪污太嚴重,直接對旅客造成不良影響甚或出現了種種問題。故此,當我跟同事和朋友說要去菲律賓時,會直言不是旅行,是探親就算了。但下一個問題通常就是:「乜你係混血兒?」

唔,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個人不太擔心其他人知道家母是菲律賓人會有甚麼反應,事實上我亦是在馬尼拉出世無誤(咳咳),只是未到一歲就已到香港定居了。但想到每次同事朋友,甚或是網民街坊問起,就有種不想太花唇舌解釋的感覺。不過以上的都不是重點,既然甚少香港人到菲律賓,而且是近鄉郊地方,今次一於趁回鄉,遊走菲律賓兼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宿霧國際機場。
宿霧國際機場。

在宿霧的短暫又漫長轉機時間

獨魯萬市(Tacloban)。
今次返鄉下目的地:獨魯萬市(Tacloban)。

今次的最終目的地,是位於菲律賓中東部一個港口城市名為獨魯萬(Tacloban),而非絕大部分香港人認知的馬尼拉(Manila)或宿霧(Cebu)。而香港前往獨魯萬是沒有直航的,故此必須先由香港前往馬尼拉或宿霧,然後轉乘內陸機才可以。事實上,馬尼拉前往獨魯萬的航班,肯定比宿霧要多,起碼我個人由宿霧轉機至獨魯萬,平均一天只有一班航班而已。但家母表示馬尼拉機場人太多,而且很混亂,轉機時間不見得短很多,故此她寧願選擇地理位置上較為接近獨魯萬的宿霧轉機,而且貪宿霧機場環境好得多,事實上家母所言非虛。

來到菲律賓,當然先要吃吃當地國寶級名物:Jollibee!
來到菲律賓,當然先要吃吃當地國寶級名物:Jollibee!
來到菲律賓,當然先要吃吃當地國寶級名物:Jollibee!
Jollibee,我不客氣哦!個人認為意粉味道跟香港的相若,但一食到炸雞,就感覺到菲律賓的炸雞果然多汁Juicy和熱哄哄得多,連雞皮都好味啲!

由香港前往宿霧,大約3小時左右,比去台灣稍遠一點。到達宿霧後,畢竟已過了疫情時期,入境前只需要用電話申報健康狀況和海關就可以了。到達機場後,中間有約5小時轉機時間,不短也不長,家母就趁這段時間瘋狂購買更多補給,例如朱古力和餅乾和潤膚露等,準備送給同鄉家人;而我就即使在機場這個窄小空間,先後食Jollibee的炸雞和香港早已沒有的Krispy Kreme冬甩,好爽!

是我個人最喜愛的Krispy Kreme冬甩!最終跟家母一口氣吃了3個呢!
是我個人最喜愛的Krispy Kreme冬甩!最終跟家母一口氣吃了3個呢!

事實上,宿霧機場亦有分國際航廈和國內航廈,但個人認為即使是國內綫的航廈,外貌也不差勁,而且頗為潔淨,人流亦不會太多,走得很舒服,即使瘋狂大快朵頤後飯氣攻心,坐了在椅子上睡覺,也有不少座位可坐。唯一美中不足,就是發生了小小延誤,原定6:30pm的班機延誤至8pm才成功上機,不過以延誤時間來說已是可接受程度了,而由於宿霧位於菲律賓中部,跟獨魯萬距離近得多,故此未到9pm就抵達獨魯萬了!

第一晚到埗先到酒店休息,圖為第二日日間的外貌。
第一晚到埗先到酒店休息,圖為第二日日間的外貌。
第一晚到埗先到酒店休息,圖為第二日日間的外貌。

尚未到最終鄉下目的地…….

獨魯萬酒店外的風景:一色藍天!
獨魯萬酒店外的風景:一色藍天!

以為已經完?少年你太年輕了!第一晚到埗時已經是9pm後,舅父舅母和表妹來了機場接機,然後先載我們到酒店休息。起初我以為往後日子都是住在酒店,當時亦無過問家母過多,但到了第二天食早餐時,才知道原來我們還未到真正鄉下:Jaro!事關獨魯萬機場與鄉下Jaro尚有一段距離,為免太晚才回到家鄉,故此前一晚索性先住酒店休息。我後來嘗試Google搜尋Jaro的資料,才發現原來它是自治市,位於獨魯萬市的西南面,距離約40至45分鐘車程。(好慘,咁多年都唔係好知鄉下啲嘢咁)

但不管了。所謂民以食為先,一於叫個美式早餐先,意想不到是酒店還送了一人一客免費菲律賓式早餐,大家可看下方的圖片對比了。

美式早餐
美式早餐,沒甚麼特別,味道正正常常。
菲律賓式早餐
菲律賓式早餐,相信並非人人都受得了早餐食飯的。

食過豐富早餐過後,收拾好行李,終於可!以!返!鄉!下!亦趁此機會欣賞沿途風景。

菲律賓獨魯萬市風景。
菲律賓獨魯萬市風景。
酒店門口泊車。
酒店門口泊車。
菲律賓風景。
菲律賓風景。

下文再講講回鄉所見所聞!


延伸閱讀(雖然跟旅遊無關,可以先看看最新的屋邨文望梅止渴XD)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實的,以前我對位於牛池灣的彩虹邨的印象就是比較片面和一般。畢竟近年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打卡」,它的七彩繽紛大廈外牆,有關那經典打卡位,實在是彩虹邨的生招牌。關於經典打卡位的精彩美麗相片,早已被不少人拍攝下來,無謂班門弄斧了;至於它的知名程度,就是連外國遊客、攝影師、甚至明星等也特意前來拍攝取景,說彩虹邨的知名度到達世界級,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過份。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但亦因為彩虹邨的經典打卡位形象實在太深入民心,在早期計劃遊走屋邨時,反而會有所卻步。始終太多人介紹過,隔時網上搜尋,也發現歷史資料很多,即使是街坊口述歷史也多不勝數,實在不知道如何入手,甚或覺得珠玉在前下,寫文章居然會有點壓力。

彩虹邨經典打卡位的對面,就是這個面貌。

但想着想着,不要緊,還是試試以自己遊走的角度加整合的資料,隨心寫點東西吧。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雖然算不上多。

三次遊走彩虹邨的背後故事

意想不到的是,為了更仔細遊走彩虹邨,最終我前後三次到訪(其中一次是為了拍攝打卡相,哈哈!)。但不能否認的是,彩虹邨在打卡位以外,還是有它一定的可觀性和吸引力,讓我想對它了解更多。

彩虹邨。

彩虹邨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圍,據《華僑日報》報導,從前彩虹邨的地方其實是木屋區和耕地,「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是被用作丟棄廢棄物的場所。」是直到1960年時才被清拆和清理妥當。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至於屋邨歷史方面,彩虹邨早在1962至1964年間分階段入伙,若以現存的香港屋邨計算,相信它是繼模範邨和西環邨後,另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屋邨之一。(與彩虹邨同年入伙的還有福來邨和馬頭圍邨)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查看以往的報導,不難發現彩虹邨的興建可說是大規模項目,亦備受政府及媒體重視。據《華僑日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屋邨為屋委會興建的第7個屋邨,當時耗資達5000萬興建,更是當時屋委會建屋計劃中最大規模。為隆重其事,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彩虹邨

彩虹邨全邨設11座大廈,由7層至20層不等,故此大廈看起來高低錯落有致。至於樓宇名稱則呼應彩虹邨的名字,同是以顏色作主題。

數完背後歷史,講講遊走體驗

遊走彩虹邨時才發現,屋邨的面積其實比想像中更大。至於不同設施空間分布則不會密密麻麻,反而有種頗為寬闊,加上屋邨內環境清幽,讓人有種走得舒適的感覺,跟屋邨外的車水馬龍和擠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彩虹邨
彩虹邨

屋邨設計採巴浩斯簡約實用風 榮獲建築師學會獎項

今日的彩虹邨可能看起來很像很普通,至少基本設施配套齊備,例如街市、店舖、郵局、遊樂場、學校、社區中心等。但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在當時而且可說是相當前衛和完整的規劃。而且屋邨融入現代主義風格(Modernism),大廈及單位設計強調功能性和透明度,而且綫條簡潔,每個單位均設有客飯廳、露台、廚房、洗手間連浴室等,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優質的居住環境,難怪彩虹邨榮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之餘,更吸引多位政要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瑪嘉烈公主、雅麗珊郡主伉儷和港督麥理浩等前來到訪呢。

彩虹邨

難得仍然小店林立

的確,遊走彩虹邨是頗為賞心悅目的體驗,屋邨不設商場,在多座大廈地下特設類似商店街的街市和商店。邨內小店林立,而且有着一定歷史,單看店舖的裝潢就可感受到,猶如時間在60年代定了格般。例如現時坊間少見的旗昌辦館、單看牌匾已感受到歷史的「金碧酒家」和「李應記鐘錶行」、充滿老舊港式快餐店格局「愛群快餐店」、連MIRROR首支英語派台歌《Rumours》的MV及電影都有前來取景的舊式理髮店「華麗理髮公司」等。不過個人認為現時極少見的租借漫畫店「漫畫世界」和肉檔「彩虹肉食公司」,亦是當中的滄海遺珠。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差點忘記一件事,除了裝潢老舊的小店,還記得第一次到訪時,去了一間小食店買小食,重點是價錢可說是中學時期的價錢,相當抵買,例如5元3粒炸帶子!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富心思的屋邨名字與外牆顏色

至於屋邨的最大賣點,上文亦有提及過,就是大廈外牆塗上彩虹七色,連屋邨內7條街道的名字,亦是以彩虹七色為首,如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等,可見屋委會在規劃屋邨時如何花盡心思。當然,屋邨雖然已有超過60年歷史,但中間亦曾經歷大型翻新,才會看起來不會太殘舊吧。

彩虹邨

至於想拍攝平時經典大廈七色外牆,當然要走到停車場天台樓層。只是我沒想到天台原來是如此熱鬧,全因它同時是花園、籃球場和羽毛球場,有不少人都在此休憩或玩樂,但這亦編織成另一片街坊生活日常的美麗風景。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在網上查找有關彩虹邨街坊講述居住的物事種種(當中包括謝君豪曾任講解香港公屋節目《回家》的嘉賓,連結在此),不難發現他們都對屋邨有着強烈的歸屬感,更認定屋邨是個落地生根的好地方。相信對街坊而言,彩虹邨就是一個如此充滿美好回憶和宜居的存在吧。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PS:不經不覺,居然寫了如此長篇大論,更沒想到寫了超過一小時(誤)。若果你看文章至此,實在多謝你的支持啊。


屋邨資料

地點:牛池灣紫葳路5-19號、黃菊路2號、綠柳路2-8號、青楊路2、11號、紅梅路1-5號
入伙年份:1962年至1964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翠瓊樓、紫薇樓、紅萼樓、金漢樓、錦雲樓、金碧樓、金華樓、綠晶樓、碧海樓、白雪樓、丹鳳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彩虹邨廉租廈兩幢建至頂層 預料不久即可接受入住申請》,《大公報》,1962年2月16日
  • 《彩虹邨落成 總督主持揭幕 景韓縷述建屋大計》,《華僑日報》,1963年12月19日
  • 《Bing Kwan建築與藝術》,《信報財經新聞Lifestyle Journal》,2014年4月14日
  • 《灣仔街市真是包浩斯建築嗎?》,《香港電台通識網》,2018年4月23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