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3

柴灣華廈邨

工廠大廈都可以變身成公共屋邨,在香港並非不可能,事實上有一條位於柴灣的屋邨真的做到了,它就是全港唯一由傳統工廠大廈,搖身一變成現時可住人的公共屋邨:華廈邨,單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保育價值,已經有很多東西可跟大家分享了。

屋邨的前世:H型工廠大廈

華廈邨前身為柴灣工廠大廈,它樓高5層,早於1959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建築設計的工廠大廈,大廈公共走廊開揚,各層設置公共廁所,樓梯以英泥製造,設有斜路供予手推車運輸用途。該廈無升降機,並為開放式物業管理不設大閘,相信老一輩人看到大廈都覺得倍感熟悉和親切。

柴灣工廠大廈更於2013年2月20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可見它的歷史價值。

後來柴灣工廠大廈於2013年改建。在改建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大廈結構外型基本上維持原本,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更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等。據報導,改建工程耗資高達3.3億港元,平均每戶改建成本為176萬港元,改建成本較興建新公屋單位更為昂貴。

只有單幢大廈的屋邨

關於遊走華廈邨的體驗,由於華廈邨面積小,只有一棟華欣樓,故此遊覽它的時間比平時遊走其他屋邨短得多。對華欣樓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外型建築,確實保留到往日H型工廠大廈的模樣,連面向的士站的方向,亦能看到大廈舊名,即柴灣工廠大廈,可見它確實是有保留工廠大廈的基本特色。

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昔日柴灣工廠大廈的歷史和特色,華廈邨地下特設展覽廊,例如屋邨門口就有講述工廈發展的歷史展示版,另一邊則有文物廊,展出昔日工廈的多個物件,包括可移動式的印刷機、衣櫃、木製雕刻箱、 家具、玩具、日用品公司的招牌等,極有歷史價值。我覺得若果想了解更多香港古今工廈發展,以上的區域其實值得一看。

除此之外,華廈邨更使用改良版舊式公屋摺閘,地舖亦保留舊式設計,即使是現今營業的地下店舖,仍保留舊式摺閘,閘上鏤空「柴灣工廠邨大廈」字樣更是清晰可見。

活化屋邨以外的綠化

除了活化,華廈邨在改建方面亦加入了許多綠化的元素,例如華廈邨H型中庭一帶被劃成園林休憩設施(同時是頗不錯的打卡位,笑)、設有綠化天台以緩和熱島效應、住宅單位及走廊保留自然通風設計等。由於它的特色活化及綠化設計,華廈邨更曾獲得建築項目大獎,得到建築業界的肯定。

個人認為是次遊走唯一較為可惜的地方,在於綠化天台及公用區等都是位於住宅範圍內,故此一般街客是沒有機會看到更多現今華廈邨裡面的面貌。

保育背後都有代價?

不過話雖華廈邨在保育方面的付出是肯定的,但這是否代表改建後的屋邨是宜居,相信部分街坊還是會存保留態度。翻查報導,發現為符合保育要求,居住單位的要求限制亦較多,例如不可間房、只可以傢俬間隔;傢俬亦不能到頂,亦不可以在牆上、地上用釘等,這在於居住立場,確實帶來不少不便。

但如何在保育和住屋方面取得平衡,相信是一大難題呢。


屋邨資料——華廈邨 (Wah Ha Estate)

地點:柴灣吉勝街2號
入伙年份:1959年(活化前);2016年(活化後)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改建H型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華欣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龍樓

中西區的公共屋邨本身就為數不多,只有2個。記得好早期時已到訪了西環邨,而今次就去同區但屬於房協的觀龍樓,較為簡單的中西區遊走屋邨總算大功告成KO了。

關於觀龍樓的遊走體驗可寫的其實不多,畢竟它跟同是屬於房協的北角健康村第三期類似,屬於保安較為嚴密的住宅,而且可遊走的公共範圍不算多,故此今次還是寫一篇短文算了。

一直覺得觀龍樓這個名字相當有氣勢,而事實上根據房協網站介紹,觀龍樓「由高處下望,A至G座連成一起,儼如一條活生生的中國蟠龍,氣勢非凡,因而得名觀龍樓」,以此解釋名字的由來。

事實上,從堅尼地城地鐵站出口遠觀樓宇,亦覺得觀龍樓儼如一座巨大的城堡般,同樣相當有氣勢。

遊走當日所見,觀龍樓主要的出入口,不外乎是升降機,以及大廈旁的走火梯。其實即使從走火梯拾級而上,亦可見旁邊的堅尼地城一帶景致是頗美麗的。

觀龍樓的設計看似簡單,但原來觀龍樓的設計師為Michael Payne先生,他更因此項目而獲奧克蘭建築協會頒發建築設計獎;至於個人認為是觀龍樓的一個重要標誌:電梯大堂入口牆壁上的彩龍圖案,則是出自Michael Payne太太的手筆,難怪彩龍看起來感覺不像是傳統中國人繪畫的龍。

最後,提及到觀龍樓,不知怎的個人就是想起「猛鬼」兩個字,畢竟以前也聽說過一些有關觀龍樓的猛鬼故事。而且觀龍樓曾在1994年發生山泥傾瀉事件,更釀成5死3傷。未知大堂入口牆壁的彩龍,會否就是有風水意味,有制衡凶鬼的意味?


屋邨資料

地點:堅尼地城龍華街20號
入伙年份:1967年及1968年、2007年(重建)
樓宇數目:8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漁灣邨

要不是遊走香港屋邨計劃,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對屋邨很片面的印象

不計已重建的屋邨,漁灣邨應該是興華二邨以外,柴灣一帶最為老舊的一條屋邨。對於漁灣邨的印象,最記得的當然是它樓宇的少女粉紅色外牆,相當instagrammable,即是呃like一流,同時為屋邨平添多份浪漫情懷,近年亦吸引了不少文青特意到場打卡。只是我遊走當日為平日下午,所以當天我就成為了唯一的打卡人士(笑)。

平凡而難得的舊情懷

另一對漁灣邨的印象,不外乎是它可說是典型70年代香港公屋格局,總體而言其實頗有懷舊的情懷。這種懷舊可能看似理所當然,但當看到同區接近年份的如環翠邨,商場已在領展翻新得面目全非,更顯得這份懷舊很珍貴。在漁灣邨內,不難找到多間小店,很多明顯都有一定歷史,例如辦館、茶餐廳、文具店、報攤等,而這些店舖大致集中在圍着漁灣街市的漁順樓和漁豐樓,以及漁安樓面向柴灣道。

說回少許以往的屋邨商舖規劃,漁灣邨這類屋邨店舖的規劃,底層為購物走廊,樓上就是住宅,隔壁就是停車場和街市,雖然沒有冷氣,但仍可沐浴於陽光中,地方空間相對較寬闊,逛得很舒服,同時很方便。雖然我非讀建築出身,但感覺這樣的規則,其實可騰出更多公共空間之餘,同時讓街坊與店舖,以至社區有着更密切的連繫。

遊走漁灣邨時,發現樓宇分別為樓高7層以及22層的舊式長型大廈(漁進樓於2020年落成,是例外),樓宇高低相連亦是舊長型大廈的特色之一。個人就頗喜歡這種設計,高低錯落的樓宇讓人看得舒適,不會如近年的樓宇般如此密集和有壓迫感,而且樓宇之間有個極為寬闊的公共空間,當中包遊樂場及健體區,即使被樓宇包圍,也不會有壓迫感。

最後,這跟遊走沒有關係,純粹想分享人生第一次聽到漁灣邨的名字,就是徐子見擊敗前任民建聯的鍾樹根時,有民眾前來即興開派對慶祝鍾的落選一事,所以看到區議員辦事處時,感覺有點像是「啊!原來係呢度」的感覺,好微妙。

小小彩蛋時間給各街坊治癒心靈!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道365號
入伙年份:1977年及1978年、2020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舊長型大廈、非標準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漁安樓、漁泰樓、漁豐樓、漁順樓、漁進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花園大廈

之前介紹的屋邨,以房委會轄下的為主,但個人認為房協的公屋不少都相當有特色和具設計美感。例如數個月前曾介紹過的大坑勵德邨。另外位於牛頭角的花園大廈,相信是我個人較為有感情的房協公屋。

近年花園大廈時有出現在各大新聞報章上。無他,只因花園大廈二期的5座樓宇重建在即,預計於2025年起清拆重建,這亦意味着這個觀塘首個廉租屋邨,將會迎接天翻地覆的改變。

昔日曾在牛頭角一帶上班,不論是乘搭港鐵或巴士,總會經過花園大廈,包括玉蓮臺等地方。每次搭乘港鐵,列車即將駛入牛頭角站時,一排排玉蓮臺的灰紅建築就映入眼簾,感覺氣勢磅礴。(但由於相片太多,加上篇幅所限,留待日後再介紹玉蓮臺。)

其實單看花園大廈的外表,實在難以相信它早在1966-1967年建成,有着超過50年的樓齡,可說是見證住觀塘區由工業區演變成商業區的改變。從牛頭角站遠觀花園大廈,以為樓宇全部層數不多,其實不然,一切只是設計上帶來的錯覺。

除了面向牛頭角道的孔雀樓、百靈樓及喜鵲樓,還有燕子樓及畫眉樓等均以雀鳥命名的大廈。其中喜鵲樓及孔雀樓樓高共8層,至於百靈樓、燕子樓及畫眉樓則樓高12層,但若果近望的話則不難感受他們的高度亦有一種說不出口的霸氣。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言歸正傳,以往上班前,總會到花園大廈地舖的便利店買早餐,當然是貪圖它位置夠方便。現在回想,其實花園大廈樓下附近在早上已是車水馬龍,塞滿多輛準備駛入觀塘工業區的汽車,相必相當熱鬧吧。

從牛頭角道走入花園大廈的另一端斜路,則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寧靜。多座橙綠色的大廈環繞着自己,只見四周盡是大廈,充其量中間夾着一個標準籃球場,卻不覺壓迫,只因大廈不算特別高,抬頭輕易望到湛藍的天空,雖有點日曬,卻很舒適。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據稱花園大廈一期的樓宇名稱以花卉命名,至於二期則誠如上文所述,以雀鳥命名。一路走來,亦不難發現多個雀鳥圖案隱身於花園大廈內,包括樓梯扶手位,還有出入口閘門等,感受到當中的小小心思。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仔細望望花園大廈的單位,一個個單位如積木般整齊地排列着,形成一片特別好看的風景。另外單位露台不少都種植了盆栽,將家變身成迷你花園,感覺特別寫意。

有別於一般公屋的街坊喜歡到公園或涼亭休息聊天,若想在花園大廈看到以上的風景,則需要進到大廈內的梯角位或是陽台走廊,只因它們設計得特別寬敞,不論是小孩玩耍,或是聊天看風景同樣一流。即使離遠大廈,亦能聽到老人家聊天,或是小孩在大廈內嬉鬧的聲音。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最後差不多離開花園大廈。經過大廈外的戶外巴士站及地舖,再望望大廈,大廈外的人流如鯽,跟大廈靜靜的在鬧市中佔一席位形成強烈對比。縱然即將再見,但願這片如此美好的屋邨居住畫面,能成為街坊們日後美麗動人的回憶吧。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牛頭角道225-297號
入伙年份:1966-1967(第二期)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中央/單邊走廊式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孔雀樓、百靈樓、喜鵲樓、燕子樓、畫眉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趁假期,想到有異國鄉郊風情的地方放鬆心情,但人又懶不想特意坐船入離島,於是去了港島南區的赤柱,順道遊走赤柱的唯一公共屋邨——馬坑邨。

記得對上一次去赤柱,就是去年趁午飯時間,乘坐同事的私家車到赤柱吃飯(回想起來也有點任性,但很開心,哈哈!)。但當時正值炎夏,四周空氣也熱騰騰的,熱得快要把人乾蒸,故此當時也放棄遊走馬坑邨的念頭。

赤柱馬坑邨

還好最後還是找到機會到馬坑邨。記得乘坐巴士沿途風景盡是藍天白雲,陽光也相當燦爛,看到的就是深水灣淺水灣,加上周邊的低密度住宅,真的很有異國風情。

赤柱馬坑邨

反而最終抵達馬坑邨,從巴士站下車的一刻,感覺是相對純樸的近郊氣息:樓宇矮矮小小的,沒有市區屋邨常有的密集,加上綠樹茂密,即使站在屋邨出入口旁的馬路,也覺得甚為安靜。

面積比預想更大 很多人去過馬坑邨也不自知?

馬坑邨其實只有5幢大廈,分別為駿馬樓、健馬樓、良馬樓、觀馬樓和迎馬樓,但由於馬坑邨與居屋龍欣苑及龍德苑毗鄰,故此實際遊走起來,才發現實際面積比想像中大。

還有很有趣的一點:許多人都去過赤柱,但都沒有為意自己其實有踏足過馬坑邨。事關赤柱廣場及美利樓,就是屬於馬坑邨第三期的範圍呢,不過相信現今已沒有人視赤柱廣場為屋邨商場了。(笑)

中式庭園設計融合自然風光

遊走馬坑邨,我覺得確實有置身鄉郊的感覺,實在相當舒適,負責設計屋邨環境的建築師實在應記一功。事關屋邨除了設有中式庭園風格的花園,更有水池和小瀑布等,即使花園梯級設計也是配合鄰近環境,看起來像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屋邨可說是由山澗連貫,只要沿着溪澗一直向下走,就可欣賞屋邨內多個水池瀑布,配合四周園林景緻,加上出入街坊不多,環境可說是很愜意寧靜。

多次獲獎的極富心思設計細節要留意

但為何一條屋邨,會有山澗的出現?原來這亦是建築師在設計屋邨時,刻意保留自然風光的一部分。

馬坑邨前身為寮屋區,據指早在數百年前已有過千漁民聚居。後來房委會推行「馬坑村重新發展計劃」,到1994年時原居漁民被安置在原地重建的馬坑邨,是為首期發展的馬坑邨,至於第二期則是在2000年落成及入伙。

至於上述的山澗,其實早在寮屋區時期已存在。網上有不少文章指人工瀑布和水池是為了保留山澗而設,但後來有街坊補充,建築師為怕水源不潔及不穩定,於是決定在重建時截斷水流,改用自來水代替。現今屋邨裡水坑的水常常發生不長流,池常乾的狀況。至於人工瀑布及水池,也只是裝飾而已。

除了山澗,遊走屋邨的話相信不難發現邨內有多棵老樹,明顯年紀比馬坑邨更大。(笑)原來屋邨在設計時,大廈是刻意避開這些老年樹木而建,相當貼心,故此馬坑邨是分別在1995年及2000年時,獲頒「傑出綠化工程獎」中的園景設計組別總冠軍兼銀獎。

最後只能說,馬坑邨的設計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處處,盡見心思。沿着瓦頂有蓋迴廊走下去,會發現旁邊有一條外觀甚為威武的巨龍雕塑。起初以為只是配合屋邨的園林景緻,但殊不知那條巨龍竟然是斜坡護土牆,原來是有實際功用!如此用心的設計,因而在2004年獲得全港「最佳斜坡美化獎」,實在不意外。

後記

不經不覺,原來寫了那麼長。關於馬坑邨的故事及有趣事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寫,例如演員藍潔瑛曾住馬坑邨,還有馬坑邨附近的天后廟,但篇幅關係,還是留待日後再補充,記得密切留意啊。


屋邨資料

地點:赤柱佳美道33號
入伙年份:1993及2000年
樓宇數目:5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鄉郊式型
樓宇名稱:駿馬樓、健馬樓、良馬樓、觀馬樓、迎馬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明報》2019年6月16日,《街知巷聞:赤柱二 日常之異》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不少人而言,富東邨就是位於東涌市中心,鄰近遊客區的屋邨;但對我這位自11歲起就住在東涌的街坊而言,富東邨與逸東邨雖然同樣位於東涌,但帶來的感覺和體驗可說是截然不同。

與逸東邨截然不同的世界

相比起逸東邨,作為東涌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富東邨的面積相對就小得多。全邨只有3棟大廈,分別為東馬樓、東埔樓和東盛樓。富東邨早於1997年入伙,查看資料才發現即使是港鐵東涌綫,原來也是在1998年6月通車,意味着最早一批搬進富東邨的街坊,就是連乘搭港鐵出入的機會也沒有的。我也不禁在想,究竟最早搬進東涌的街坊是否只有車路,即是巴士這項選擇?

不過幸好作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項目十大基建項目之一的富東邨,好快就有港鐵及東薈城等,出入方便得多之餘,民生配套也做得好了很多(至少跟逸東邨相比,富東邨好得多了),起碼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可在富東一帶解決,餐廳等亦相對較多選擇,未至於動輒就跨區。

記得小時候搬進逸東邨不久,覺得逸東邨沒有甚麼好玩的話,鄰近首選就是到富東邨和尚未被大量遊客侵佔的東薈城閒逛。即使是看公立醫生,富東邨亦有公立診所,相當方便。

對我而言,一來富東邨鄰近港鐵站,二來基本日用品及其他購物、飲食等都可在富東商場和隔壁的東薈城解決,即使看電影亦可到東薈城,而且巴士等幾乎必經富東邨一帶,所以我一直認為,雖然同樣是位於東涌,但富東邨的便利生活體驗,可是跟逸東邨等是完全不同的。

針無兩頭利?

當然,便利的不好處,隨着越來越多遊客到東涌市中心,也無所遁形:物價偏貴、人滿為患等不在話下,即使是想到樓下的便利店、餐廳買東西或吃東西,同樣面對濟滿屋邨商場的遊客。記得年紀越大,每到富東商場,尤其周末日的時間,車水馬龍的程度,讓我有一秒以為自己身處旺角尖沙咀等。雖然我不是住在富東邨,但想像到在這樣的環境居住,放假亦不會有意欲留在屋邨內的。

說回遊走富東邨的體驗,富東邨面積雖然不大,但走進屋邨內總算能享受到僅餘的寧靜——記得以前踩單車至富東邨一帶,富東的單車路徑也頗為寬闊,踩得頗舒適的。

屋邨雖小,但屋邨內亦設有洋紫荊教育徑。說實的,要不是今次遊走富東邨,以往我路過亦不會細看。但細看時才發現教育徑不外乎是講解洋紫荊的特性、香港位置分布等,以學習小知識來說,也是足夠有餘。

最後想說說富東商場,畢竟這個地方陪伴自己成長十多年。可說是見證着富東商場的變遷,尤其是街市,記得小時候逛的街市是人流冷清得很,但在裝修過後,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甚麼,覺得熱鬧得多;還有富東商場的中庭位置,我從來覺得它的圓頂設計很有特色,可說是富東商場的標誌,以往亦有不少老人家喜歡坐在該處休息,相當寫意。還記得當年中學參加招聘會排隊,就是在商場中庭排隊。

不過今日的富東商場實在太熱鬧了,即使平日下午到訪也不例外,我連留在商場多點時間也覺辛苦,沒有了小時候那種屋邨商場休閑寫意的感覺了。

只能說一切都變了樣呢。


屋邨資料

地點:東涌富東街6號
入伙年份:1997
樓宇數目:3
單位數目:17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
樓宇名稱:東馬樓、東埔樓、東盛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講述位於北角的健康村之前,請先容許我界定下文所指明的屋邨範圍。也許不少人如我,一直誤以為健康村是私人屋苑,但其實情況跟位於油麻地的駿發花園類近,只答中了一半。畢竟我一直主力介紹的是出租屋邨,故此下文所講述的健康村,亦主要以第三期為主,只因第三期才是真正屬於出租單位的部分。至於第一、二期則屬於私人屋苑,是可買賣的單位了(康智閣、康達閣除外)。

多年來對它的誤會

不是開玩笑,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三期,遑論知道它是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直以來對健康村的印象就是:好方便上班(尤其以前我確實在附近上班)。基本民生配套也尚算方便,畢竟港鐵鰂魚涌站就在隔壁,而且屋邨雖然沒有商場,但起碼設有超級市場、便利店和快餐店等,附近又有街市,交通和購物都尚算方便,實在夫復可求?

但同時亦由於以上多年來的誤解,開始的時候,我亦以為健康村第三期,即是出租屋邨的部分,建築設計會跟經歷過重建後的第一、二期無異,但事實就是——我錯了。

一條馬路之隔的小王國

從來沒有想過,不過是一條公路之隔,但於1965年入伙的健康村第三期,確實看起來是樸素得多,而且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綠葉樓整齊地排列着,讓三期儼如自成一國的小王國。

說回樸素一點。不是第一、二期設計花肖,不過是大廈顏色的使用上,明顯有着逾50年樓齡,尚未重建的第三期,米白的外牆跟第一二期所採用的啡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且明顯第三期的樓宇高度不如第一二期的高,翻查資料後才發現原來三期樓宇也不過是14層,實在難怪難怪了。

若果根據以往經驗,從遠處觀賞大廈過後,當然要進內參觀遊走一番。但事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去到門口我才發現,這個小王國的堡壘比想像中更為堅固,只因想進入第三期,就必先通過它正門的出入口,而正門出入口是已經有保安鎮守,加上看見出入口位設置類似拍卡機的物件,話雖公屋,但其實保安方面已與私人住宅無異了。故此很抱歉,今次沒有拍攝內部的相片,只好逛逛門口附近,以及第一二期一帶,當作到此一遊了吧。

過去有關屋邨的報導是這樣的

雖然不能進內參觀,但翻查健康村的一些歷史資料,感覺還是頗有趣和值得分享的。上文提及過,健康村第三期早在1965年入伙,當時設有7座大廈,名字也很有詩意的,分別是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和綠葉樓,主要以樹木命名。至於第一及二期,根據《華僑日報》於1959年的報導,第一期是在1957年入伙,至於第二期則是1959年。而有關第三期的出現的報導,原來早在入伙前的4年前,即是1961年,當時的《華僑日報》早已報導,並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為題,簡介第三期的健康村將提供720個單位,可容納居民4,356人。

至於經歷重建的健康村,根據房協官方網頁,為當時少有設置升降機、垃圾槽及沖廁等設備的公共屋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豪華的裝修了。

有關健康村的前身,據說是健康村平房區,根據《華僑日報》分別於1961年1月及4月的報導,健康村是分階段清拆,而1961年正正是最後的清拆階段,當時的報導就有指出往日的健康村是有過百間石屋,而受清拆影響的街坊,大多安排在原址附近居住。


屋邨資料

地點:第一期(重建) : 香港北角健康中街8-10號 / 七姊妹道190-192號 / 第二期(重建) : 香港北角英皇道668號 / 第三期 : 香港北角百福道12 號
入伙年份:1965(第三期);1993(第一期重建後);1997(第二期重建後)
樓宇數目:9(出租)、5(出售)
單位數目:1189(出租)、1084(出售)
樓宇類型:錯層式十字型(第三期);井字型(第一期重建後);十字型(第二期重建後)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華僑日報》,1961年8月9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
  • 《華僑日報》,1961年1月10日,《健康村剩餘石屋農曆年初四拆遷》
  • 《華僑日報》,1961年4月24日,《北角健康村今日最後遷拆》
  • 《華僑日報》,1959年6月14日,《北角健康村廉租大厦第二期首間明日入伙》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開始講述沙田隆亨邨前,不如先說說我對隆亨邨的印象。

說實的,起初我對隆亨邨的印象確實很模糊,充其量是記得它位於新翠邨的隔壁(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有關新翠邨的文章)。

隆亨商場對出的中央廣場。
隆亨商場對出的中央廣場。

疑似潮文又與隆亨邨有關?

直到有朋友早前將討論區的一宗舊文與我分享,那時我才驚覺:吓!乜原來「斬豬肉聲嚇親膽小婦人報警」的案發地方,正正就是隆亨街市?

若果沒有聽說過有關趣聞的話,不如在此看看懶人包好了。簡單而言,就是一名女子在路過隆亨街市時,被隔壁的豬肉檔斬豬肉聲嚇到,並因此而報警。請容許我轉述討論區當中內容。「一名膽小婦人,下午2時20分,到沙田隆亨街市買,當她走到肉檔對開時,疑被肉檔職員手起刀落的斬豬肉聲嚇倒,婦人嚇破膽,受驚之下致電報警,事後由救護車送院治理。」聽起來很荒謬但很好笑是嗎?即使是網絡紅人達哥,亦曾朗讀有關報導。(想聽聽達哥朗讀潮文可按此

有關報導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但有關趣聞偶然還是會有被網民翻出,可見已成為了網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呢。

正在開得盛放的花朵。

愛民邨以外:1986年英女王到訪過之屋邨

除了上述如此無厘頭的趣聞與隆亨邨有關,相信我對隆亨邨的另一印象,就是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繼愛民邨後,另一到訪過的公共屋邨,正正就是隆亨邨。

事後翻看1986年10月份有關英女王到訪的報導,其中《華僑日報》指英女王曾到隆亨邨訪問一戶家庭,而當時的《大公報》更指英女王到達隆亨邨到訪的時候,「該屋邨聚集三千多人在場歡迎……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個人最記得隆亨邨的有……

說回自己遊走隆亨邨的體驗,其實也比預期中有更多驚喜。

首先要說的就是冬菇亭。隆亨邨的冬菇亨數量不多,但比較深印象的就是每個冬菇亭的頂部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紅綠黃三色的頂部顯得格外搶眼,而且是冬菇亭形的便利店嘛,不知怎的勾起我小學讀書附近的屋邨,亦有着同樣的設計,所以覺得特別有親切感。

屋邨內的冬菇亭,其中有便利店,個人認為相當有親切感的設計呢。
屋邨內的冬菇亭,其中有便利店,個人認為相當有親切感的設計呢。

另一遊走印象較為深刻的,相信就是屋邨商場。走到屋邨商場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富空間感設計,其實跟隔壁的新翠邨有點相似。後來在網上搜尋舊相片,才發現隆亨商場的中央部分,原來以前是有個園林!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被鏟平的命運。

個人認為極具美感設計的屋邨商場中庭。
個人認為極具美感設計的屋邨商場中庭。
一看店舖門口就感受到當中歷史之久呢。
一看店舖門口就感受到當中歷史之久呢。

不過話雖如此,本身隆亨商場的線條設計就是簡約之餘同時極具美感,半圓拱天幕頂部加上中央庭園擺放了數張半圓長椅,配合深啡和白色的地板配搭,已勾勒出相當愜意的畫面。

線條雖簡單,但已經很美麗。
線條雖簡單,但已經很美麗。
隆亨商場中庭。
隆亨商場中庭。
不單地下,屋邨商場二樓亦設有半圓形長椅予街坊休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今日如此情景已算是很難得了。
不單地下,屋邨商場二樓亦設有半圓形長椅予街坊休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今日如此情景已算是很難得了。

屋邨曾經擁有過的噴水池和名字

對我而言,今日隆亨邨的地標,應該是特色冬菇亭和屋邨商場兩者。但由於我心血來潮,想找找更多有關隆亨邨的資料,我才發現屋邨落成初期,原來在廣場對出位置,是有過一個噴水池!根據1984年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住戶對這噴水池甚為喜愛,很多且將它視作許願池。」,更說屋邨的噴水池為隆亨邨的特色。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的字體設計。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的字體設計。

可惜最終噴水池還是被填平,被改建成龍船花園,個人始終還是覺得噴水池會較有特色呢。

沙田隆亨邨

最後想說的,正是原來隆亨邨本名並非隆亨邨,而是田心邨?本來在維基百科看到有關資料,我也半信半疑,後來找到《大公報》於1981年11月份的報導,確實指出隆亨邨前稱田心邨,「是根據當地一名字而定名」,但後來被冠上更合適的名字,而原因則沒有在報導中提及。隆亨邨於1983年開始入伙,全邨設有6座大廈,分別為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和慧心樓。


屋邨資料

地點:大圍田心田心街1號
入伙年份:1983
樓宇數目:6
單位數目:4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慧心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大公報》1981年11月23日,《蝴蝶邨一分為二 有多個新建屋邨改名 邨內各大廈的名稱亦已定出
  • 《大公報》1986年10月23日,《昨參觀沙田隆亨邨城市廣塲等 女王了解新市鎮發展 並在景田苑內訪問其中一戶居民》
  • 《華僑日報》1986年10月23日,《女王遊新城市廣場 市民夾道爭睹風采》
  • 《香港工商日報》,《新屋邨外型美觀 隆亨邨具代表性》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起來也很慚愧,我人生第一次認識鳳德邨,也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由於工作關係,才認識到有鳳德邨這條屋邨。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當時認識到鳳德邨,是因為早前屋邨才贏得康文署的園林設計大獎(笑),那時才湧現起一種念頭,就是不如到訪吧,一來之前從來沒有去過,二來還想看看屋邨的獎的園林設計是怎樣的一回事。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遊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

沒想到課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已經是頗不錯的。

事關我從港鐵鑽石山站走上鳳德邨,走到其中一個出入口,已經看見懷舊感十足的遊樂設施。包括塗上鮮藍色,鐵造的滑梯,還有星星形的攀架,正是我小時候常現的東西,很有親切感。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不過別忘記,當初到訪鳳德邨的原意是為了欣賞園林,然後我走到其中一個設計頗為日式的園林中,看到裡面有木雕的青蛙和牛,屋邨內雕塑我見得多,但用木雕的還是頭一遭看見。園林算不上大,但的確有點綴環境的作用,而且四周環境相當寧靜,也讓人感到相當愜意。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屋邨商場也很有驚喜

另一個人覺得頗為驚喜的地方,就是鳳德邨的屋邨商場設計。於1991至1992年入伙的鳳德邨,歷史算不上很久,但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反而滲透着點點的懷舊味道。還記得商場的屋頂是三角半透明狀,不知怎的我覺得與禾輋邨的屋邨商場有異曲同工之妙。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邨說大不算大,但亦不是小,一邊遊走的時候,才發現屋邨原來是依山而建。屋邨雖然是在90年代初興建,但空間感還是很充足的,而且很喜歡屋邨的遊樂場能保持到老舊模樣,在今日瞬息萬變的香港中,此情此景已是相當難得了。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屋邨資料

地點:鑽石山鳳德道111號
入伙年份:1991-1992
樓宇座數:7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斑鳳樓、硃鳳樓、銀鳳樓、碧鳳樓、雪鳳樓、黛鳳樓、紫鳳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