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3

說起來也很慚愧,其實要不是有朋友曾經住在太平邨,告訴我上水有這條屋邨,我一直還以為太平邨即是天平邨的。但原他們不單是兩條屋邨,而且位置上也相隔有點遠。

屋邨內的水池,相信是地標吧。
屋邨內的水池,相信是地標吧。

典型的舊式屋邨

說回遊走太平邨的體驗。我覺得太平邨是一條很典型的舊式屋邨,雖然嚴格而言,它是在1989年入伙,即是只有34年的歷史,從數字而言,它當然不是甚麼老牌屋邨,但遊走太平邨,就是覺得它滲透着點點的八十年代舊式屋邨情懷。

屋邨內的老舊遊樂場設施。
屋邨內的老舊遊樂場設施。

上水太平邨不是大型的屋邨,全邨只有4棟大廈,分別為平治樓、平靜樓、平熙樓和平易樓。比較有趣的是,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所以進邨不久,我就有種身置九龍區舊屋邨的錯覺。

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滲透出點點老舊屋邨情懷

遊走太平邨最驚喜的地方,當然就是上文提及過的點點舊式屋邨情懷。而這種氣氛的出現,相信是因為太平邨內保留了很多八十年代出現的設施,並沒有刻意翻新,例如屋邨內的遊樂場設施,那些搖搖動物,正正是採用八十年代常見的鐵設計,今日看起來還有點點生繡和脫色的古老痕跡,而非今日遊樂場常見的膠質地。即使是其他滑梯等設施,亦看見生繡的痕跡,那些痕跡正正訴說了他們多年來的故事,甚有懷舊的味道。

太平邨內的遊樂場。
太平邨內的遊樂場。

保留屋邨水池設計

另一很有驚喜的地方,當然就是太平邨內保留了水池,而且更重要是——水池是有!水!的!水池採用的是偏向中式的設計,水池中央有個同樣中式設計的涼亭,旁邊更有條天橋接駁至不同大廈,感覺相當愜意,有着美化環境的作用。但可惜這種設計,如今已經買少見少了。

很中式的涼亭設計。
很中式的涼亭設計。

太平邨地方雖然不大,邨內不設商場,只有一家便利店,但屋邨的空間比想像中寬敞,遊走的時候也覺得相當舒適。聽說太平邨內有2隻可愛的小松鼠偶然會在邨內出沒,但到訪當日無緣遇到呢(哭)。


屋邨資料

入伙年份:1989
樓宇數目:4
單位數目:100
樓宇類型:相連長型第一款
樓宇名稱:平治樓、平靜樓、平熙樓、平易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要我講述對坪石邨的印象,相信是它被嚴重低估,但仔細發掘後原來還有很多有趣物事的屋邨。

若果很早期已經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朋友,你可能都會記得,我其實早已寫過有關於介紹位於牛池灣的坪石邨的文章。但當時聚焦於與街坊阿豪的訪問,反而沒有怎樣描述自己對遊走坪石邨的種種感受。不如趁早前再次到訪坪石邨,就訴說一下自己遊走屋邨的體驗吧。

坪石邨

我與坪石邨的淵源

人生有印象首次到訪坪石邨,已經是讀大學的時候(笑)。當時由於參加了大學的話劇社,而劇社不少的公演都是在附近的牛池灣文娛中心舉行。因為在公演前要準備一些道具的關係,需要到附近屋邨的文具店尋找合適的用品,鄰近的坪石邨石說是不二之選,於是有機會踏足當時看起來別有一番懷舊味道的坪石邨。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再之後有印象到訪坪石邨,相信已是七至八年後的事。由於有家人住在坪石邨,所以偶然晚上亦會到邨內的麥當勞吃東西,或陪妹妹溜狗。但由於見面都是晚上的關係,故此對於日間的屋邨的印象反而相對模糊。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被低估的屋邨?

說回遊走坪石邨的體驗。跟隔壁的彩虹邨相比,坪石邨當然算不上是大邨,全邨只有7棟大廈,分別為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樓宇名稱都是以玉石顏色及形態命名,雖然簡單但都很有心思。我常常覺得坪石邨的光芒,經常被極為instagrammable的彩虹邨搶過,加上歷史及威水史等看似比彩虹邨少,相對則較為低調。但後來一套港產電影《殭屍》,成功把老舊屋邨情懷拍攝出來,故此亦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不過總體而言,我還是認為坪石邨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屋邨。

坪石邨早於1970年入伙,有着超過50年的歷史。屋邨原是坪石村及白屋仔村寮屋區,當中有不少街坊就是居住寮屋出身,許多更是走難所以到香港居住。

屋邨內的老店。
屋邨內的老店。

差點成為50層高摩天住宅

還記得之前看過文章,講述到尚未興建的坪石邨,本來是被香港屋宇委員會計劃興建成達50層樓高的高塔型大廈。實在難以想像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興建達50層高的住宅是怎樣的一回事吧。但後來由於種種爭議,因此作罷,亦保留成現今屋邨大部分大廈約高28層左右。

屋邨內的葉準像。
屋邨內的葉準像。

還記得住在坪石邨超過20年的街坊阿豪如數家珍般,細數屋邨的多個有趣小事:「一代宗師」葉問的長子葉準就是住在黃石樓、黃石樓是最多人中六合彩大獎的大廈、還有他經常看到「空中飛人」,故此偶爾會見鬼、還有有街坊被追債,然後債主被一眾街坊擊退、士多鬍鬚叔叔好好人,即使到凌晨兩三點敲門仍願意做生意等等。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這讓我覺得,其實坪石邨除了外表勝在夠懷舊,大致亦能保留到多年如昔的外貌外,還是一條相當有人情味的屋邨。

屋邨內的小巴。

少了但仍在的人情味

可能是因為了解了坪石邨背後的故事,故此遊走屋邨時,會格外留意街坊間的互動,還有一些小商店等等。在邨內,仍能找到舊式米舖、辦館士多、文具店、理髮店以至極為舊式的洗衣店等等,甚有老舊情懷。還有不難發現,士多店和其他小店外就是聚了數位街坊,坐在外面乘涼和聊天,氣氛相當愜意。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記得街坊阿豪雖然慨嘆過,今日的坪石邨已不及往日般那麼著重鄰里和富人情味,但相信他亦打從心底覺得,那些美好回憶,還有點點人情味,其實還未完全消失殆盡吧。


屋邨資料 – 坪石邨

地點:清水灣道2號
入伙年份:1970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46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塔式
樓宇名稱: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舊時香港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跟隔壁的「打卡公屋」南山邨相比,大坑東邨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

小時候經常有個錯覺,以為大坑東邨是位於香港島一帶的大坑,即是需要過海;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坑東邨是在九龍塘,失禮失禮。

大坑東邨景致。
大坑東邨景致。

從木屋區到徙置區至重建

有關大坑東邨的歷史,一切要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二戰後,大量的內地難民移居至港,不少人都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山邊木屋區,而大坑東就是其中一個徙置區。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至於大坑東邨的前身,原來是徙置大廈,早在1955至56年就出現。而徙置大廈的出現,是因為在1954年,有一場大火在大坑東木屋區發生,當時導致超過20000人無家可歸,而港英政府為了安置當時受大火影響的居民,於是仿效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的做法,興建大坑東邨以容納災民。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後來直到1974年,政府開始著手籌劃大坑東邨的重建,並在1979年開始進行工程。至於今日大家見到的大坑東邨,其實就是經歷了重建,並於1984年開始入伙。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屋邨內滿滿的懷舊感

遊走大坑東邨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的大廈不少都是偏矮,看起來只有十數層的高度。那是由於大坑東邨位處九龍塘,它興建時位於飛機航道之下,故此樓宇的高度受到限制。翻查資料才發現,大坑東邨的的東海樓、東輝樓、東成樓、東裕樓、東滿樓及東旺樓是首批落成及層數最少的相連長型大廈,原來真的只有11層。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遊走大坑東邨的總體印象,就是它雖然知名度不如隔壁的南山邨高,但其實論懷舊度和美感而言,其實亦不輸蝕。不知道是風水原因還是其他原因,八角形在大坑東邨可說是常見的存在,例如在天橋就很明顯。即使是公園的設施,仔細留意的話還是可找到老是常出現的八角形。

大坑東邨天橋。
大坑東邨天橋。

另外,大坑東邨的懷舊感,源於它有很多東西都仍然保留八十年代的特色,一邊遊走的時候,就是有種時間封印了的感覺。例如可說是大坑東邨地標的彩龍大酒樓,我覺得晚上再看看它的霓虹標誌時,可說是格外耀眼和美麗;至於屋邨的商店則分佈在地下和行人天橋樓層,不少都是有一定歷史的小老店。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另一個人頗為喜歡的位置,就是位於曬衣架一帶,背後的小小交通工具標誌,感覺充滿童趣,有巴士、電車、貨車等等,色彩繽紛豐富,要不是曬衣架的位置正正擋住那些圖案,相信亦是一個不錯的打卡位呢。

大坑東邨。
大坑東邨。

說起大坑東邨,其實之前試過一次晚上遊走,就是為了欣賞彩龍大酒樓的景致(笑)。跟日間分別最大之處,就是大坑東邨原來在繁華的香港而言,街燈可說是很少,不知怎的就是有少許陰森的感覺。但事後回想,感覺也頗為有趣的。


大坑東邨 –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塘大坑東道83、88號
入伙年份:1984
樓宇數目:9
單位數目:2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相連長型第一款、新長型、小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東輝樓、東海樓、東怡樓、東健樓、東龍樓、東滿樓、東旺樓、東裕樓、東成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遊走小西灣邨可說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經歷。

個人對小西灣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遠,真係好遠。要不是當日在南華會打完保齡球,恰巧附近有巴士直接到小西灣邨,相信短時間內亦不會到訪呢。

小西灣邨的其中一個入口。
小西灣邨的其中一個入口。

全港島最多座數及單位屋邨

說回遊走小西灣邨的經歷。到訪小西灣邨當日,恰巧天氣不算很好,很多地方都罩上厚厚的濃霧,讓很多東西都好像蓋上一層淺淺的灰塵。但這樣觀看小西灣邨,反而平添了點點獨一無二的特色,讓小西灣邨好似多了一層迷樣的色彩。

翻查資料,才發現它是全個港島區擁有最多座數及單位數目的屋邨,達到12座,實際的面積也比想像中大,畢竟它分為3期興建。

邨內的中央廣場。
邨內的中央廣場。

背後的歷史:前身為英軍情報中心

更有趣的是,原來小西灣邨的前身是英軍情報中心及大坪村,曾經是中英情報戰的前線,並有不少英軍特務出現的地方。據稱以前的小西灣英文並不是「Siu Sai Wan」,而是「Little Sai Wan」;而有關的英軍情報中心,就在50年代初起運作,由英國皇家空軍負責,叫「小西灣皇家空軍監聽站」(RAF Little Sai Wan)。

而有關設施一直運作至1988年,由於中英聯合聲明簽訂確認香港回歸,監聽站使命結束,於是拆卸。但亦另有說英軍情報中心的準確位置是位於今天富景花園附近。

小西灣邨外觀。
小西灣邨外觀。

獨特的草書書法標誌

說完小西灣邨的歷史,可說回更多關於今日的小西灣邨。個人最為記得小西灣邨的,就是它的部分大廈外牆仍有保留以中文草書書法寫成的大廈名字,印象中這個設計在其他屋邨不曾見過,感覺也頗為獨特的。但搞笑的是,畢竟個人不太看懂草書書法的字體,以致我看「瑞強樓」和「瑞發樓」兩座大廈的名稱時,也呆了很久。(笑)


另外,據說中文草書書法的標誌,除了在部分大廈的外牆仍有保留外,第2期樓宇則設於地下通道及地下電梯大堂內,但可惜我沒有進內參觀,所以無從證實孰真孰假。

大家猜想到那座大廈叫做甚麼名字嗎?
大家猜想到那座大廈叫做甚麼名字嗎?

總體而言,遊走小西灣邨的經歷其實也頗為愜意的。雖然對個人而言,小西灣邨位置比較遠,但可能由於屋邨規模大的關係,民生配套及交通配套方面反而比想像中做得好和方便,起碼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西灣邨的商場原來是有Mos Burger。(笑)而交通方面總算有不少車可到港島區內甚至跨區到其他地區,以補足它本身地理位置上的不便。

小西灣邨的商場及巴士站。
小西灣邨的商場及巴士站。

最後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就是小西灣商場看似平平無奇,不過是一棟由於依山而建,故此商場樓層較多而已。但原來商場內亦連附兩個小型公園給街坊玩樂,而且布置也頗為漂亮,可說是有點驚喜。

小西灣邨
小西灣邨

屋邨資料

地點:香港小西灣曉翠街
入伙年份:1990年及1993年
樓宇座數:12
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名稱:瑞喜樓、瑞強樓、瑞樂樓、瑞滿樓、瑞盛樓、瑞泰樓、瑞益樓、瑞福樓、瑞發樓、瑞富樓、瑞隆樓、瑞明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晴報《小西灣不簡單 從掌故軼聞尋快樂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東九龍的牛池灣彩雲邨,它未必是全港最大的屋邨,或是擁有最高樓宇的地方,但論彩雲邨的樓宇大廈名字,我對它們就是有種莫名的迷戀。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豐澤樓。

彩雲邨樓宇:他們的名字極具詩意

觀日、伴月、瓊宮、玉宇、遊龍、飛鳳、景新、白虹、星辰、時雨……以上極富詩意,讓人聯想到銀河星宿,天文觀象的名詞,正正就是彩雲邨多座大廈的名字。我曾有過無聊的幻想:不知道街坊們向外人介紹他們住在極具詩情畫意的大廈的名稱時,究竟會有着怎樣的感受?

現實就是如此的平凡——不會對樓宇的名字有特別的感受,並不會感到自豪或開心的,至少住在彩雲邨的Levi是這樣認為。Levi從小學一年級就搬到彩雲邨飛鳳樓,光陰似箭,一住就是廿二載。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的巨變

彩雲邨的變與不變,一切作為街坊的Levi他都看在眼內。當中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屋邨商場。

從白虹樓巴士站,穿過天橋走到彩雲邨商場,是典型的屋邨商場格局:冷氣、升降機、扶手電梯一一齊備,看起來好像沒甚麼特色,符合一貫領展商場的標準、整潔企理但冷冰冰風格。充其量是商場二樓擁有中央露天花園,種植了多棵綠樹,花園旁設有一些長椅給街坊休息。恰巧賽馬會投注站就是設在中央花園旁邊,每到賽馬日,就會堆滿手執報紙的叔叔伯伯,一邊抽煙,一手拿起收音機聽着賽事,四周的空氣也變得快活起來。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商場經過領展接手後,從昔日殘舊而少店舖的商場,搖身一變成鋪上地磚,牆身亦經過翻新,刷上全新的油漆的全新面貌;店舖亦由只有十數間,變成多間連鎖店進駐,起碼餐廳選擇除了麥當勞和茶餐廳,還多了米線、餃子、比薩店等,對街坊而言,多了選擇固然是好事。至於商場內歷史較為悠久的餐廳,已經要數到成發餐廳。餐廳早於1990年代開業,多年來裝潢如一,食物味道同樣多年如一,還是偏黃的昏暗燈光,配上多個卡位,餐廳牆身貼滿人手寫的餐牌,就是典型的香港茶餐廳格局,食物味道嘛,個人認為就是不過不失,不過勝在有些傳統港式食物可點,如窩蛋牛肉飯、豆腐火腩飯、煲仔飯等被公認為男人的浪漫的菜式。

彩雲邨街市,Levi表示現今的街市,比昔日乾淨得多。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的不變多年如一

但屋邨商場內部如何改變,總有些風景一直不變,歲月彷似在這些畫面中定格,並沒有垂年老去。例如商場門口及巴士總站外的巨大榕樹,它看來長得極為茂密,榕樹的多條氣根伸延得很長並形式縱橫交錯形態,它早已被街坊公認為彩雲邨地標,相信亦一直默默守護街坊們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據稱榕樹在彩雲邨落成前已經存在,並已列入古樹名木冊,而且有一副由雨坊樓客所撰寫的對聯:「彩雲生祥瑞降臨家戶,古樹茂繁華映帶商場」,甚有文藝氣息。Levi回憶,他在小學時期首次看到這棵榕樹,腦海已經有很深刻的印象,感覺生氣盎然。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另一屋邨不變的風景,就是不知何故長期排隊的公公婆婆。

Levi解釋,原來彩雲邨白虹樓附近的垃圾站,曾經如此熱鬧過。從前就有人專門回收鋁罐及膠樽等,不少公公婆婆都會排着隊,拖着沉甸甸的巨型膠袋,裡面裝滿從屋邨內收拾的鋁罐或膠樽,然後拿到垃圾站旁變賣,賺取些零用錢。「小時候媽媽也叮囑我要拿鋁罐到垃圾站回收,以賺取些少零用。但後來眼見利潤不多,所以再也沒有做了。」

以往公公婆婆到垃圾站排隊,今日則在商場的膠樽回收機前長期排隊,原因同樣是賺些零用錢,一切看起來如此平常的畫面,其實亦教人心酸不已。

彩雲邨平台。

彩雲邨平台上的一片美好風景

離開屋邨商場,沿着接駁天橋漫步到中央平台位置,多座彩雲邨的大廈四面環繞,高低有致地排列,景致開揚,形成另類的屏風般的風景。不少小朋友在平台上奔跑嬉鬧,陣陣的歡笑聲為屋邨帶來更多生氣,笑聲也不經不覺地感染到附近聊天的街坊,他們的面容看起來是如此的放鬆愜意。

彩雲邨。
彩雲邨。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這令我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很少遊玩,但不知怎的平時就是喜歡坐在屋邨平台一角,靜靜的看着朋友玩滑梯或奔跑,他們的歡樂也不覺地感染到我,即使自己沒有遊玩,也感受到當中的快樂,心情同樣是放鬆的。

彩雲二邨。
彩雲二邨。

從平台望出彩雲邨的宏觀街景,只見彩虹道的車道非常繁忙,即使呆站三數分鐘,已有數十輛汽車穿梭遊走;車道兩旁盡是彩雲邨的大廈,大部分都是傳統舊長形公屋,如一座座堆高的積木有致地排列,看起來相當宏偉而和諧;遊走當日正值黃昏,西斜的夕陽將部分大廈外牆灑成一片金黃,配合湛藍的天空覆蓋,看來略帶刺眼但同時很美麗。看着看着,天色也原來昏暗起來,好快就步入晚上了。相信不少街坊見過以上眼前風景,也會禁不住陶醉起來,並拿起手機拍照吧。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變化的不是屋邨而是人

彩雲邨在這些年來變化可說很大,亦可說是不大,Levi坦言,變化的其實是人。小學時留在屋邨的時間較多,會跟屋邨有較為緊密的連繫,但一切隨着投身社會工作,在家時間越來越少而改變了。

「其實一切都是香港的縮影,你只會看到屋邨活動的大多是老人家,屋邨亦隨時老人的增多,以及樓齡增加,而變得越來越老了。」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相信指的就是上述的情況了吧。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
彩雲邨。

【info】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單位數目:5900(彩雲一邨);3000(彩雲二邨)*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獨立媒體《古樹矗立黃大仙 名木位置你要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眼見今天天氣不怎好,每個地方都儼如仙境般,罩上厚厚的濃霧,這令我想起早前到訪粉嶺華明邨時,天氣也相差無幾:蓋上濃濃的霧,後來更下起陣陣雨絲,遊走和拍攝不怎的順利。

不過不要緊,還是先分享遊走粉嶺華明邨的物事種種吧。

說實的,要不是工作關係,我想我人生會到粉嶺以至北區的次數,相信是五隻手指已可數完。以往我對粉嶺的公共屋邨的印象幾乎是零,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對粉嶺的認識:舊區加新市鎮的重疊,應該沒有甚麼特別的。

粉嶺華明邨巴士站。
粉嶺華明邨巴士站。

說回遊走粉嶺華明邨的體驗。我對華明邨的第一印象,是當巴士停泊在華明商場附近的巴士站那一刻——哇,乜有個咁有特色嘅屋邨喺粉嶺。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的水池和涼亭。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的水池和涼亭。

說它有特色,指的是華明邨的屋邨商場:用上紅磚傳統瓦片舖蓋屋頂,加上帶有點點中式色彩的類似鐘樓的設計,以及商場旁的涼亭和水池等(雖則沒想到冬天拍攝也是好鬼多蚊),讓華明邨平添了點點特色,如此彷古的設計印象中只在華明邨看到,亦有別於同樣用上紅磚,但風格西式得多的沙田廣源邨。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

遊走華明邨的商場,商場當然已被大財團收購,但仍不失華明邨商場本來的特色,例如商場分為南座及北座。商場除了地下一層,還有一樓,眼見連鎖店當然少不了,但仍有一些小店,而且眼見商場繼續沿用紅磚地板等,並沒有換上標準的白地板,不知怎的就覺得有點安慰。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

遊走當日為農曆新年前夕,屋邨亦掛上不少新春主題布置,例如大紅燈籠,配合屋邨商場本身走中式風格,我覺得兩者結合得相當和諧而且舒服。

掛上新春布置的粉嶺華明邨。
掛上新春布置的粉嶺華明邨。

然後遊走華明邨的其他地方。華明邨本身在1990年開始入伙,共有7座大廈,7座皆用上當時流行的Y型設計,分別只是Y3和Y4而已。越遊走華明邨越感受到Y型設計的好處,就是樓下的公共空間亦會較為廣闊。90年代屋邨常見的公共廣場、遊樂場、足球隊、籃球場等當然少不了,為街坊帶來日常的休閑和娛樂。

粉嶺華明邨的公共廣場。
粉嶺華明邨的公共廣場。
粉嶺華明邨的公共廣場。
粉嶺華明邨的公共廣場。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圍。
粉嶺華明邨屋邨商場外圍。

近日遊走近十年落成的屋邨,發現新建的屋邨許多好像沒有了公共廣場,市問是為什麼?

粉嶺華明邨內的公園遊樂設施。
粉嶺華明邨內的公園遊樂設施。

另外,沒有想到在華明邨還找到舊式的遊樂場設施,就是木造的滑梯和攀架,那時又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湧上心頭。

粉嶺華明邨的「華明夜市」。
粉嶺華明邨的「華明夜市」。

【info】
地點:粉嶺華明路21號
入伙年份:1990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頌明樓、富明樓、康明樓、禮明樓、信明樓、添明樓、耀明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日有關簡約公屋與啟德發展區的新聞鬧得熱哄哄,讓不少人都關注到有關啟德發展區在未來的去向。在上述的新聞以前,一提到舊啟德機場一帶,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啟晴邨,一個位於九龍城市中心地段的屋邨。今次一於遊走啟晴邨,看看屋邨實際的模樣是怎樣的。

啟德啟晴邨的晴朗商場與公園一帶。
啟德啟晴邨的晴朗商場與公園一帶。

啟晴邨歷史:舊啟德機場與九龍十三鄉

關於啟晴邨的歷史,相信不用多說。反而是啟德機場興建前,現時啟晴邨的局部所在地,其實是沙地園鄉,即為九龍十三鄉之一。

關於九龍十三鄉的背景,九龍十三鄉還包括沙埔、衙前圍、竹園、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鯉魚門,即九龍城賈炳達道以東至鯉魚門一帶,即現今部份九龍城,與黃大仙及觀塘區。

啟德啟晴邨其中一個門口就有飛機主題的裝飾。
啟德啟晴邨其中一個門口就有飛機主題的裝飾。

啟晴邨內的「舊啟德機場」元素

一直有錯覺以為啟晴邨是入伙不久的屋邨,但原來它已在2013年入伙,共設有6座大廈,即是已有10年的歷史。啟晴邨最大賣點,當然是它的設計不少都留有啟德機場的元素,藉此向這段歷史致敬。當中包括邨內的兒童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及樓梯亦以啟德機場為主題,你會看到模擬登機牌及啟德機場跑道13/31的數字,即便是舊啟德機場跑道的紅白相間「格仔山」,在啟晴邨內亦能找到,感受到設計師當中的心思。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晴邨內的紅白格仔山。
啟晴邨內的紅白格仔山。

除了遊樂場,屋邨內不同位置都可找到飛機圖形裝飾,以及在部分大廈更能找到舊啟德機場在九龍城中心飛過的舊相片。據知在晴朗商場內街市入口,更有舊啟德機場有的國際時區牆,但可惜遊走當日,時區牆正好被商場新春布置掩蓋了,甚為可惜。

啟晴邨內的飛機裝飾。
啟晴邨內的飛機裝飾。

另一遊走啟晴邨的有趣之處,亦能感受到屋邨比千禧年代的公屋多了許多綠化及公共空間,例如多了公園,還有設有社區農場等等,起碼遊走的體驗不會覺得大廈與大廈間極擠逼和有壓迫感,相信是汲取了千禧年代公共設計為人垢病的教訓,在屋邨規劃作出了改善。

啟德啟晴邨商場外。
啟德啟晴邨商場外。
啟德啟晴邨部分大廈外就有這些舊相片可觀賞。
啟德啟晴邨部分大廈外就有這些舊相片可觀賞。

近日啟德一帶的新聞經常出現在報章頭條及社交媒體,並討論得熱哄哄。我亦想起過往有關啟晴邨的新聞,不外乎是很多新移民居住、槍擊案及鉛水含量超標事件等等。這亦令我遊走啟晴邨時,有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不過,遊走跟實際居住的體驗可說是兩回事,遊走始終看到的都是比較表面的一層,不知有沒有在啟晴邨住的街坊,可分享實際居住的體驗和感受?


【info】
地點:啟德沐虹街12號
入伙年份:2013
樓宇數目:6
單位數目:5200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樓宇名稱:康晴樓、樂晴樓、欣晴樓、賞晴樓、滿晴樓、悅晴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從來沒有想過,事隔接近8年再到訪位於石硤尾的白田邨,當中感受之複雜,可與到訪自己長大的東涌逸東邨不相上下。

八年前後白田邨的反差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說實的,接近8年前,當時我仍是雜誌記者,需要負責香港屋邨欄目,工作關係故此找來住在白田邨的大學同學,帶我遊走一次白田邨。當時的白田邨仍有第9-11座,當然第13座仍在,祥記辦館仍在,仍有舊式屋邨街市,屋邨商場仍是不太起眼的老舊模樣。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事隔多年再次遊走白田邨,只見不少新落成的樓宇,已脫胎換骨的白田購物商場,還有盡是工地,有的是拆卸舊白田的大廈,有的是新興建中的樓宇,即使走路也因工地的緣故而需要繞路而行。

白田邨正在處於蛻變的時期,我心想。

已由較為新的大廈變成白田邨內較為高樓齡的大廈。

唯一較為沒有變的,相信是裕田樓和翠田樓一帶,跟8年前到訪的模樣分別不大,畢竟那些大廈都是在90年代興建,跟正在重建的其他大廈相比,他們今日已成為較為高樓齡的大廈了。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有趣的是,今次遊走我才發現白田邨原來有個頗為漂亮的中式庭園和相信是新建的遊樂場,同樣在此感受到白田邨那種嘗試蛻變的矛盾。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最後,遊走陌生得多的白田購物商場。可能由於附近是工地關係,加上購物商場空間闊落,總覺得商場感覺像是未完成興建似的(誤)。另一有趣地方,就是白田購物商場內多處擺放了多張舊白田邨照片。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回想8年前為何會選擇介紹白田邨,重看自己的文章才記得原因。

「一個白田邨,已經看到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和變遷。由最舊式的舊長型至最新的和諧一型,中間橫跨了25年之久,還有屋邨內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清拆與重建,白田邨看似與時並進,但同時擋不過時代的洪流,留不下存在過的痕迹。」


【info】
地點:白田白田街51號
入伙年份:1975
樓宇數目:16
單位數目:8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和諧三型、非標準型、舊長型、小單位、非標準大廈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有關個人對荔景邨的印象,大致上是以下數點:

1.當年考歷史科就是在荔景邨隔壁的學校應考;

2.荔景邨的部分大廈牆身繪畫了太陽等圖案,好有特色;

3.有朋友曾住在荔景邨,記得第一次上她家食飯時走到走廊,那條走廊長得看似無盡的,差點迷路。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中學時只要乘地鐵外出,基本上都會經過勤景站轉車至荃灣葵芳或九龍一帶,故此當時心裡暗暗認定住在荔景真方便啊。但方便還方便,好不好住就不得而知了。

荔景邨。

荔景邨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事隔多年後,還是第一次真正遊走荔景邨。今次遊走我才發現,原來荔景邨內是有一座2層樓高的工廠大廈,名字也很簡單,就是「工場大廈」。這種在屋邨內設置工廠大廈的設計可說是獨一無二,相信是為了讓街坊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吧。遊走當日,工廠大廈內大部分單位都沒有營業,相信是因為走訪當日是年初三,工場也正在放假呢。但這亦讓我好奇,究竟工廠大廈有否對外招租和月租是多少?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另一個人認為較為有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只有7座大廈,而那些大廈都是舊長型大廈,已有超過45年的歷史。但原來工廠大廈的附近,是有去年才落成的恒景樓,走訪當日,恒景樓升降機內的木板更是未完全拆掉,可見現時仍為入伙期。單是走訪恒景樓,印象較深刻的是它的遊樂場看起來頗美的,然後就是恒景樓的高與新淨,跟荔景邨內其他大廈形成強烈的對比,感覺也頗有趣的。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不設獨立商場 只有平台商店的荔景邨

另外,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有獨立商場,而我覺得深紅外牆的商場設計其實也很有特色。但原來嚴格而言,商場是屬於隔壁的悅麗苑,至於荔景邨自己則沒有商場,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於日景樓和明景樓的平台商店,是很難得的小店的氣息啊。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景緻。

最後,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荔景邨樂景樓於80年代發生過情殺案,更導致兩死一重傷,案發單位附近更經常付出鬧鬼。本身是奇案迷的我看完新聞後,終於有點印象,幸好走訪當時沒有記得這宗凶案,否則我應該會有點膽小吧。(誤)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info】
入伙年份:1975、2022(恒景樓)
大廈數目:8
單位數目:48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大廈類型:舊長型、非標澤大廈

資料來源:香港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