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英國之旅】序章:8年後重返大英帝國——港人嘗試尋根的故事?英國屋邨是怎樣?

by aikooosan


沒想到,事隔八年,即是2025年,我終於再次踏足歐洲,再次踏足大英帝國的土地。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去英國前,首先要乘坐接近14小時的飛機,到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轉機。

說實的,本來今次遠行是處理一些私人事務,心想只逗留約9天就好了。還好私人事務比預期中快完成和順利得多,然後再發現在英國,可以做的事遠比想像中的更多,結果「妹仔大過主人婆」,後來索性改機票多留數天,除了是讓遠遊更舒適,有多點私人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更多時間處理本來想著是「搭單」,是Bonus的事務。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在Helsinki轉機時,意外地發現仍未開門營業的機場姆明主題咖啡店:好可愛啊啊啊 😍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果然是Helsinki的機場,室內設計不含一點多餘成份,一切設計好!簡!約!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終於可以踏上大英帝國的旅途了。
但跟以往到倫敦機場很不一樣,今次選擇到曼城(Manchester)入境。

旅行以外的任務清單:從寄賣到訪談

今次英倫遊的任務,撇除私人事務,主要為:

1/ 到在英香港人分別在Nottingham及Manchester開設的書店,放下自己的書和明信片寄賣(怎料後來在曼城索性變成作者見面會);
2/ 探望在曼城和倫敦的朋友,有些更很好,索性一起遊當地屋邨;
3/ 看看英國的屋邨(主要是Council House,其次才是Private Estate);
4/ (很突發地)跟《Hong Kong Public Housing: An Architectural and Policy History》作者——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訪問見面。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在位於Nottingham的「同呼吸書店」內拍照。

當我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意味着我已經回港了,並努力地適應時差LOL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意外地在曼城「讀一書店」舉行很臨時很趕急的作者見面會。

回港後的回望:原來得着比預期更多

與此同時,今次事隔8年的英倫之旅,其實收穫比想像中豐富很多:

1/ 完全地低估了在英港人對香港屋邨的情意結,結果不論書本及明信片銷情大家反應都很好,而且見面交流內容都是相當有質素;
2/ 跟Professor Miles Glendinning的訪問見面,可謂極為珍貴而獲益良多的經驗,日後會推出全篇與教授訪問的付費文章,敬請期待;
3/ 看看英國的屋邨,再對照香港的屋邨,歷史背景和建築風格大相徑庭,但英國尤其倫敦的屋邨比預期中更有驚喜,有更多記憶點和看點(之後會分批推出遊走倫敦屋邨的文章,同樣敬請留意呢。);
4/ 事隔8年,但感覺到今日的英國跟2017年的英國很不一樣:至少今次遊英,我至少有一半時間都是在見香港人,說廣東話,那份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很獨一無二,同時很感觸。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家與根的思考:這一程旅途帶來的問題

是的,近年真的有不少香港人都會選擇移民到英國生活,至少我那十餘天的遠遊,就能感受其中。

但今次亦令我反思不少問題:是否每個移民的人都是風光或開心地離開香港?他們在英國的生活,真的如很多仍然留港的人想像般美好嗎?到底香港屋邨與在英港人有着怎樣的連繫和羈絆?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小城Chester真是個好地方呢。

說到底就是——怎樣才算是家,怎樣才算是屬於自己的根?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相信是不少1997年前出生的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直到寫這篇文章的一刻,我還在想着想着,還未找到答案。

如圖,不解釋。
如圖,不解釋。

下一篇預告:從曼城與Nottingham說起

說起來有點沉重。不如還是先寫點輕鬆的,下回文章繼續是免費文章,先寫寫自己在首站——曼城及Nottingham的所見所聞吧。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最後可跟大家說,在英國我也有放空的私人時間——至少在小城市Chester就是了。

在英港人開設書店推介:


昔日出國遊屋邨文章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