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當年今日:一個「邨膠」的孕育地

by aikooosan

今日我想說的,是關於以前到底經歷過甚麼,而直接導致我這位「邨膠」的誕生和出現。(當然,你們也可以叫我做「屋邨女王」,哈哈哈!)

自經營「遊走香港屋邨誌」以來,接受過大大小小的訪問,大部分記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我: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你對於香港公屋有這麼濃厚的興趣?

對了,相信這條問題也要放在街坊的FAQ裡面呢。(笑)

這條問題本來今天的我也有點懶得回答(但不得不回答XDDDDD),但由於數天前心血來潮,跟一位付費會員聊天後,想起很多年前採訪富山邨的經歷,於是就有這篇文章的誕生。

富山邨。
富山邨。

一個「邨膠」的誕生:雜誌社本地旅遊組

時間要回到2014年的11月左右——當時我初出茅廬,在雜誌社《U Magazine》擔任本地旅遊的記者。可能你會問,本地旅遊版是甚麼?其實好簡單,就是只要涉及香港本地的購物及玩樂資訊,例如最新商場及樂園活動推廣、遠足露營好去處、還有大大小小的興趣班及工作坊等等,一律都會寫和報道。

除此以外,當時還要負責有關新興或流行運動、環保新聞、或是到哪裡散步遊走去,例如香港18區地標介紹、特色街市、甚至觀賞樹木好地方——沒錯,說的是當時還未流行散步學的2014年。

至於專門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欄目,就是在當時誕生的產物。有趣的是,這亦是我這位「邨膠」育成的起點。

那些年在《U Magazine》工作的日子,此為剛剛清理好的工作桌面。
那些年在《U Magazine》工作的日子,此為剛剛清理好的工作桌面。
出賣同組同事時間,2019年6月拍攝。
出賣同組同事時間,2019年6月拍攝。

採訪前我對屋邨記憶:沒有特色的棲身之地

若果有看過我以前的報道或是文章,可能都知道我是在東涌逸東邨長大。但這絕對不是構成我多年來對屋邨有興趣有留意的原因——無他,逸東邨在落成入伙的首10年,是10年,交通及民生配套設施嚴重不足不在話下,更重要是我居住的大廈,是已經採用並特別流行的和諧式設計。好住嗎?唔,說實的,以單位間格設計而言,回想起來其實不算很差,甚至可說是不錯,又大又實用度高是事實。

只是和諧式設計大廈,外觀看起來一式一樣,都是十字型,都是高40層的大廈;當放眼附近盡是同樣設計的大廈,而且密密麻麻,看起來更是如倒模般,沒甚麼特色的,有時候更顯得壓迫。當年反叛的我又不是特別着重與鄰里之間的感情,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充其量只是穩打穩札,但有甚麼特別?Sorry,真是沒有的。

以前的我真是年少無知,以為自己居住及附近的地方,例如富東邨,民居看起來都是一式一樣的,便以為香港其他的屋邨應該也是差不多的。而且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外出其他地區的機會甚少,活動範圍來來去去就只有荃灣、青衣、葵芳、旺角、銅鑼灣市中心,壓根兒沒有多少機會見識到其他地區的屋邨;還有自己的家,that’s all。即使後來在屯門讀大學時,已聽說過彩虹邨、南山邨及華富邨(最多還有不知為何很多同學居住的將軍澳翠林邨),但在當時社交媒體還未盛行的年代,我也只是聽說過就算,並沒有特別到訪,或是上網找找看他們是甚麼樣子的。

所以即使用「井底之蛙」形容當時的我,也絕對不過份。

東涌逸東邨,我長大的地方。
東涌逸東邨,我長大的地方。

為何首先選擇寫屯門大興邨?

直到2014年,進了雜誌社工作不久的我,突然接到指示,說同事們日後要負責介紹屋邨欄目,每期就是介紹一條香港屋邨,然後寫寫屋邨內有甚麼特色就可以,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可說是相當大。

當時上司編輯大人對於有關介紹甚至麼屋邨,只有下了一道方向:彩虹邨、華山邨、華富邨和勵德邨這些較為香港人熟悉的屋邨以外,一律都可以寫,只要不用寫以上四條屋邨就可以了。

然後我看到上司編輯大人和同事先後以葵盛西邨、瀝源邨和坪石邨做示範,大約有了概念內容是怎樣寫,我就依葫蘆畫樣,找找看有甚麼屋邨比較值得介紹。

當時我還在苦思到底應該做甚麼屋邨,天哪,我根本對香港屋邨一點也不熟悉,怎樣入手?

最後我選擇從自己相對熟悉的屯門區入手。上網查找屯門的屋邨時,看到大興邨的相片和資料——What?原來女歌手Stephy(鄧麗欣)是在大興邨長大?那時我不知怎的,明明不是她的粉絲,但突然地留意多點點,開始有點興趣,然後再查找大興邨的相片:為何它的大廈都是十字型設計,但底部部分是特別闊?這看起來都頗有趣,而且辨識度很高呢。

於是我膽粗粗的向上司報題,說「我想做大興邨」。沒想到,上司又很爽快的答應了。

然後我約當時的長春社,看看可否找到居住在大興邨的街坊做訪問,最後又成功很順利的找到約到訪問,於是就跟攝影師一起前往大興邨。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首次踏足大興邨的新奇和有趣

當時訪問的街坊很好人,訴說了不少有關在大興邨成長的種種往事,但詳細內容已不太記得了。反倒第一次真正踏足大興邨的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有趣,很特別。明明都是公共屋邨,但為何看起來舒服而且空間感大得多,而且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實在很有趣,當時街坊還跟我說,下層的單位的確是比上層更闊,那完全是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呢。

另外,走入大興邨,真是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看到之前從來未見過的廣告亭,還有很舊式沒有空調的街市,還有賣石油氣的店舖,明明一切都很old school很老舊,但你不會覺得殘破不堪,反而有種渾然天成的和諧感。

唔,原來香港屋邨比想像中有趣,我心想。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開啟人生首次遊走屋邨之旅及採訪

這同時開啟了我首次的遊走香港屋邨之旅。工作關係仍需要走訪不同地區的屋邨,彩園邨、廣福邨、順利邨、漁光村、長安邨、白田邨、當時尚未清拆的大坑西新邨、還有文章開首提及過的富山邨,甚至有一次貪好玩而特意走進梅窩銀灣邨拍攝,那時雖然視之為工作,但同時每一次到訪新的屋邨,都有種讓我開心大發現,有種眼界大開的感覺。

雖然只是走訪過十數條屋邨,最後屋邨欄目亦被另一個欄目取代而結束,但應該是自那時開始,我才對香港公屋開始認識多一點,至少開始會留意多了公共屋邨這回事。

所以說,《U Magazine》的公共屋邨欄目,是我這個「邨膠」的發源地,確實一點也沒錯。

可能你會問,那麼,為何你事隔多年後才開設專頁,並遊走屋邨?這就是後話,是另一段故事,並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我會建議大家可在文末連結尋找一些媒體訪問報道重溫吧XDDDDD

已經變化不少的彩園邨。
已經變化不少的彩園邨。
好chill好好玩的銀灣邨。
好chill好好玩的銀灣邨。
當時剛剛翻新了外牆,看起來很翠綠的梨木樹(二)邨。
長安邨,是仍有小火車的時代。
長安邨,是仍有小火車的時代。

為何那些年的稿件重新曝光?為了保留歷史印證

回到《U Magazine》的公共屋邨欄目。雖然以前我有儲起自己寫過的報道的習慣,但並不是每份稿都有這樣做。即使是屋邨稿,印象中我充其量只有保留廣福邨和白田邨的訪問(因為兩篇訪問都有受訪者,我需要給他們雜誌和soft copy),更重要的是,我以往的採訪報道soft copy電郵,原來只保留2016年開始的稿件,那即意味2014年和2015年首兩年的稿件,要是沒有backup至Google Drive,其實早已沒有了。所以到了最後,我真正有保留的屋邨稿件soft copy,就只有今日變化很大的白田邨。

這部分對於後來成為了「邨膠」的我,或多或少都是遺憾。

後來《U Magazine》實體雜誌在2023年停刊了,更意味着要從舊公司取回自己的稿件soft copy,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本來我也沒有將這事放在心上,直到今年3月底,在英國跟Professor Miles Glenginning做訪問,在訪問中他叮囑我要做好香港屋邨記錄之餘,亦同時好好為現時的工作記錄,「因為你不做記錄的話,那些關於香港公屋的事就會隨時間而消失,就會沒了」,這句話即使在我離開英國,回到香港後,亦一直烙在我心中。

要好好地做香港公屋記錄,其實之前不是已經有了嗎?我回想起那個孕育自己的欄目。

不知怎的,我內心突然浮現一種恐慌: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其實自己以外,自己以前,早已有人有媒體,以這種方式記錄過當時的香港公屋。如果我不讓更多人知道的話,他們的努力和心血,真的就會這樣慢慢被遺忘,慢慢地殆盡消失。加上文章開頭我與街坊的對話,更讓我覺得,不如索性趁仍有機會找回那些稿件的時候,自己亦保存一份,至少多一個平台和機會曝光,同時多一個地方保留,讓更多人知道和看見吧。

數天前心血來潮的圖書館之旅。
數天前心血來潮的圖書館之旅。

沉重過後,是時候看點輕鬆東西

話說了太多,若果你看至此覺得有點沉重,不要緊,我會給你看看數天前,部分我嘗試在圖書館copy的成果(還有偷偷地拍下的稿件照片),還有一些無聊瑣碎的fun fact。畢竟香港圖書館只設黑白影印,故此我手上的複本,也只是黑白版;如果想看全彩色相片,也只可到圖書館找找收藏。

在此,亦十分感激得到當時的記者和編輯同意及允許,這部分的屋邨欄目稿件才可公開給各位看看,在此多謝編輯大人基、舊同事Eunice Chow、Celia Chan和Priscilla Lam,還有多位勞苦功高,以鏡頭記錄當年屋邨面貌的多位攝影師,如Ken、Kee Yau、Lamlam、Jay、Sing、Sukl、Nova、The Chow、Paul等人。

歷史的印證,想不到只剩下圖書館。
歷史的印證,想不到只剩下圖書館。

有關《U Magazine》公共屋邨欄目無聊不實用小知識:

1/ 公共屋邨欄目共記錄了其中38條香港公共屋邨。
2/ 欄目由2014年12月5日起刊登並每周連載,並於2015年8月21日刊登最後一期。
3/ 首篇刊登介紹的屋邨為葵盛西邨(負責記者:Hung Cult);最後刊登介紹的屋邨為順利邨(負責記者:Aiko)。
4/ 我共負責了其中11條屋邨的介紹。
5/ 當中包括大興邨、彩園邨、大坑西新邨、廣福邨、漁光村、長安邨、銀灣邨、富山邨、梨木樹(二)邨、白田邨、順利邨。(依刊登時間順序)
6/ 欄目撰寫的地區分佈為港島區:5、九龍區:12及新界區:21。
7/ 若果再區分成香港十八區的話,全港佔最多屋邨的觀塘區排行榜首(5條屋邨),然後是另一大區葵青區(4條屋邨),接着分別有沙田、元朗、荃灣、離島及深水埗區(各3條屋邨)。
8/ 不過亦並非全港18區的屋邨都涵蓋在內,當中灣仔區及油尖旺區就缺席,但不意外。畢竟油尖旺只有2條屋邨(海富苑及駿發花園);灣仔區更只有勵德邨。
9/ 有趣的是,明明當年離島區只有8條屋邨,但欄目已包括了其中3條(金坪邨、銀灣邨、龍田邨),即接近4成屋邨都有被介紹,比例之高僅次於西環邨(50%)。
10/ 欄目中介紹的屋邨之中,歷史最悠久的,當然是西環邨(1958年落成入伙)。
11/ 要數欄目中介紹過歷史最短最新的屋邨,非葵聯邨莫屬(2013年入伙)。
12/ 欄目中介紹由屋建會策劃及興建的廉租屋邨原來幾乎全部上榜,當中包括西環邨、馬頭圍邨、福來邨、和樂邨、坪石邨、愛民邨,撇除已消拆重建的北角邨和蘇屋邨,真的只欠彩虹邨和華富邨沒有介紹。(原因上文已講述)
13/ 全港唯一一條私人屋邨:大坑西新邨亦曾被介紹。
14/ 欄目亦涵蓋了部分今日清拆中或重建中的屋邨,例如白田邨、舊美東邨以及大坑西新邨。

沒有了廣成麵家的廣福邨。
沒有了廣成麵家的廣福邨。
已清拆中的大坑西新邨。
已清拆中的大坑西新邨。
富山邨變化相對算少,但都沒有了招牌富山超級市場。
富山邨變化相對算少,但都沒有了招牌富山超級市場。

十年人事幾番新

說實的,沒想過看回2014至2015年局部屋邨的相片,居然也有種見證時代變化很大的感觸。例如我寫過的彩園邨,它巴士站仍的店舖「開心地」沒了,廣福邨的「廣成麵家」沒了,富山邨的「富山超級市場」也沒了。實在不敢想像,仔細閱讀每篇文章,會數到到底有多少店舖或設施都消失了。

最後,始終介紹過38條屋邨,雖然只是眾多屋邨中的九牛一毛,但亦不會放全部的彩色稿件相片給大家觀看了。看看找不找到機會或其他地方,日後再一次過擺上全部稿件給大家閱讀,回味一下10年前的那些屋邨吧。



延伸閱讀:


想知道更多為何我遊走屋邨可在此觀看:

詳細版本訪問
極簡版本訪問(可由約09:49開始觀看)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