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Table of Contents

在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裡,不少屋邨名字都經歷過改名。你以為彩虹邨一直都叫彩虹邨?其實早年於政府文件、舊報紙裡面,他們曾經有過另一個名字——例如「加多近街邨」、「青山邨」、「牛池灣邨」、「清水灣道邨」⋯⋯這些名字雖然最終沒有正式使用,但卻在歷史紀錄中留下痕跡。今次就帶大家重溫17大個香港屋邨舊名故事,而這次就率先公開八個,看看你認識的又有多少個?

Round One!考考你對香港屋邨舊名熟悉程度
以下列出其中八條香港公共屋邨,它們的名字都是確確切切出現過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或是舊中文報紙報道內。如果大家看到屋邨名字包括英文姓名的話,就意味它們曾在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出現過;若果只有中文名,就代表它只出現過在昔日的報紙報道內,are you ready?(或是準備好對答案未?)
- 1/ 加多近街邨 Cadogan Street Estate
- 2/ 斧山道邨 Hammer Hill Road Estate
- 3/ 青山邨 Castle Peak Estate
- 4/ 牛池灣邨 Ngau Chi Wan Estate
- 5/ 梅窩邨 Mui Wo Island Estate
- 6/ 清水灣道邨 Clear Water Bay Road Estate
- 7/ 良田邨 Leung Tin Estate
- 8/ 屯門邨

1/ 加多近街邨 Cadogan Street Estate
答案在此——西環邨!有關西環邨前稱「加多近街邨」(Cadogan Street Estate)的故事,大家可以到我的YouTube頻道重溫,裡面詳細講解了西環邨的名稱到底是怎樣來,以及為何當初會先命名為「加多近街邨」。
2/ 斧山道邨 Hammer Hill Road Estate
至於「斧山道邨」(Hammer Hill Road Estate),以上YouTube影片亦提供了答案,就是富山邨!影片內亦有詳細說明為何當初根據地理位置命名為「斧山道邨」,但最終會變成今日的富山邨。不知道大家會喜歡哪個名字多點?
3/ 青山邨 Castle Peak Estate

至於青山邨(Castle Peak Estate)指的,其實就是今日已消失,屯門最為老舊的公共屋邨——新發邨。
在新發邨規劃之初,政府的官方文件亦有顯示有關屋邨名為「青山邨」;直到1974年,當時的香港政府為配合將「青山區」更名為「屯門區」,故此將青山邨同時易名。

另外想補充新發邨的名字由來。新發邨中的「新」是指新界鄉議局前主席、時任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日新;「發」則是指時任屯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鄉議局前主席兼前立法會議員劉皇發。政府為表揚二人之貢獻,故以二人之名字為屋邨命名。
4/ 牛池灣邨 Ngau Chi Wan Estate

至於「牛池灣邨」(Ngau Chi Wan Estate)所指的其實就是今日的彩雲邨。若果要從昔日報紙報道追溯「牛池灣邨」的名字,在中文報紙及英文建築雜誌期刊報道方面,則分別在1975年8月份的《香港工商日報》,以及1975年10月份的《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中首次被提及。


《維基百科》中指出,原名「牛池灣邨」的彩雲邨被易名,是當時街坊覺得「牛池灣邨」這個名稱鄉土味太濃(即係老土)的緣故,但實際原因在筆者的搜查下,仍未找到確實證據證明,故此實不可考。但可以留意的另一點,就是中文報紙報道首次出現彩雲邨的名字,要數到《香港工商日報》、《大公報》及《香港工商晚報》於1978年3月份的共同報道,但報道內只提及到屋邨由「牛池灣邨」被易名為彩雲邨,至於當中原因並沒有多加說明。

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晚報》,1976年3月8日
5/ 梅窩邨 Mui Wo Island Estate

相比起前四者都比較容易在Google或是《維基百科》中找到相關名字及由來,「梅窩邨」(Mui Wo Island Estate)相對就沒有那麼容易找到它的資料了。但其實它的名字相當直白,直接了當地講解了屋邨的位置,故此相對之下,「梅窩邨」又相對容易推斷到,其實就是指大嶼山梅窩內唯一一條屋邨:銀灣邨。
若果仔細閱讀有關當時梅窩邨的報道的話,不難發現早期規劃的梅窩邨野心大得多,在設施上相對齊備全面得多。根據《華僑日報》在1978年8月11日的報道,就透露了政府計劃屋邨除了設有住宅、幼稚園及停車場之外,更計劃包含郵局、警崗及小型球場等,其實有點像今日大澳龍田邨。但最後在1988年才落成入伙的銀灣邨,可能中間經歷十年時間,變化也太大,故此有不少元素最終都沒有包含在屋邨內。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78年8月11日。
6/ 清水灣道邨 Clear Water Bay Road Estate

可能你早已納悶——文章開首提及過的彩虹邨呢?答案就是「清水灣道邨」(Clear Water Bay Road Estate)。目前筆者找到有關名稱,其實只有在政府官方文件記錄中出現一次,反而報紙或期刊介紹暫時還未找到相關稱呼的報道。

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檔案處。
7/ 良田邨 Leung Tin Estate


那麼,「良田邨」(Leung Tin Estate)指的又是甚麼屋邨?這條答案是有點tricky,因為最終的屋邨發展是將「良田邨」一分為二,分明是今日的屯門良景邨,以及隔壁的田景邨兩者。有關「良田邨」的來由,其實很早前我曾在Facebook專頁撰寫過文章,但之後會再上載到網站;但簡單而言,昔日命名為「良田邨」,是由於良景邨及田景邨所在位置,前身正正就是一條名為「良田村」的村落。

8/ 屯門邨

既然「青山邨」指的是新發邨,那麼「屯門邨」指的又是甚麼屋邨?其實就是屯門第二個落成入伙,並是現時屯門區內最老舊屋邨的大興邨。「屯門邨」這個名字,目前筆者我還未找到昔日政府官方文件中提及過,反而分別在1973年的《大公報》以及《華僑日報》中,就有兩次提及到「屯門邨」這個地方,即是距離實際大興邨落成入伙尚有4年時間。至於兩篇報道的共通點,都是有提及過「屯門邨」將會興建樓高達到30層,以及一座7層的住宅大廈,描述跟現時大興邨採用的大十字型大廈和興偉樓(即屋內唯一舊長型大廈),樓高30層資料上是吻合。

上述八個屋邨名稱,皆曾於政府文件或舊報章中出現,惟最終在正式落成及入伙時被更改,故現今已鮮為人知。然而,這些改名前的命名,不但反映了當時政府在規劃上的考量,亦蘊含著地區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實屬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歷程中極具價值的一環。
值得一提的是,除本文所介紹的八個屋邨外,尚有九個同樣具歷史記錄的舊名稱,將於下篇文章中一併揭示。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屋邨,其命名前身或會令你意想不到。
🔎 敬請密切留意下篇〈【香港公屋專題】彩虹邨原來曾經有過另一個名?揭開17大香港公屋改名前的真身(下篇)〉,與我們一同繼續發掘本地公屋歷史的隱藏篇章。
資料來源:
- 香港政府檔案處搜尋網站
- 《工商日報》
- 《華僑日報》
- 《大公報》
- 《香港工商晚報》
- 《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October 1975
延伸閱讀:
- 【香港公屋專題】前稱「牛池灣邨」 原來全港首座雙連座工字型大廈在此誕生?——牛池灣彩雲邨
- 【香港公屋專題】型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誕生記——屯門大興邨
- 【香港公屋】當年今日:一個「邨膠」的孕育地
- 【香港公屋專題】記錄,為免遺忘:與Miles Glendinning教授對談香港公屋的記憶與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