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九龍區

遊走九龍區的公共屋邨。

愛民邨

說到與愛民邨的關係,我跟它可說是有點微妙。

由於我以前住的地方交通配套並不算做得好,可直達市區的巴士選擇不多。印象最深刻就是若果想從家中出發到深水埗、旺角等地,就需要乘搭一輛前往「愛民邨」的巴士。這就是我小時候對愛民邨的首次認識,因為它是前往旺角巴士的真正總站。但愛民邨在哪裡,有甚麼建築物在附近,有甚麼特色,統統是一片空白。

直到長大後接觸多了有關愛民邨的資料,才知道它當中的歷史和特色。

愛民邨巴士總站。
愛民邨巴士總站。
愛民邨巴士站採用的是舊式戶外巴士站設計。
愛民邨巴士站採用的是舊式戶外巴士站設計。
愛民邨是繼大興邨和瀝源邨後,第3個在屋邨內保留了政府海報亭的屋邨。
愛民邨是繼大興邨和瀝源邨後,第3個在屋邨內保留了政府海報亭的屋邨,如今已買少見少。

一表盡看愛民邨歷史及威水史

有關愛民邨的歷史和特色,由於網上實在太多太多資料(起碼跟香港絕大部份屋邨相比,它已經是多資料),故此只揀選其中數點列出,不詳細解釋。

送上愛民邨的著名街坊相片:肥錢!
送上愛民邨的著名街坊相片:肥錢!
  • 它早於1974-1975年落成,有逾45年樓齡,屬於香港較為早期的公屋。
  • 英女王伊莉沙伯二世於1975年曾到訪愛民邨,並參觀康民樓其中一住戶。
  • 愛民邨為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華富邨蘇屋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只是在愛民邨落成時,屋宇建設委員會已經被重組成香港房屋委員會。
  • 愛民邨是九龍城區面積最廣的屋邨,有12座大廈。
  • 由於愛民邨地勢較高,部分的單位可遠眺維多利亞港,加上單位露台設計是參考了華富邨,以後屋邨整體設計是參考了華富邨並稍作改良,故此亦有「九龍華富邨」之稱。
  • 無獨有偶,愛民邨是出自建築師,亦有「香港公屋之父」尊稱的廖本懷先生之手。廖本懷同時是負責華富邨的建築師。
  • 愛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公共天線系統的公共屋邨,其中嘉民樓和康民樓,更是香港首批各單位均配備兩個梗房與浴缸的房屋署公屋大廈。
  • 不少電影都有在愛民邨取景,近年的港產片包括《狂舞派》、《淪落人》及《媽媽的神奇小子》。(我就是因為看了《淪落人》才萌生遊走愛民邨的想法)
好似叫做Happy妹的可愛小喵。
好似叫做Happy妹的可愛小喵。

愛民邨的舊式公共空間運用美學

言歸正傳,愛民邨的經典井字型大廈設計我不詳細多說,可能因我曾經住在井字型公屋內,所以對它相對感覺不大。

很巨大的榕樹,相信是不少屋邨的標誌。
很巨大的榕樹,相信是不少屋邨的標誌。

反倒是個人頗為欣賞愛民邨的公共空間運用。屋邨內擁有不少給街坊休憩的位置,而且有不少綠化的地方,例如在嘉民樓、建民樓和禮民樓平台之間,就有個愛民邨賞樹徑,一邊遊走都感覺舒適。即使在商場及街市外,也毫不例外地看到有大量的休憩空間,在今日起樓也要針插式佔盡空間的香港,這點顯得難能可貴。

街坊自發設置的公共同時私人空間。
街坊自發設置的公共同時私人空間。
屋邨內有不少公共空間可給街坊使用。
屋邨內有不少公共空間可給街坊使用。

更鍾情舊長型公屋打通設計

另外,相對起井字型公屋,個人更喜愛愛民邨的舊長型公屋。嘉民樓、建民樓和禮民樓三幢樓呈U字型,樓宇之間的走廊打通,猶如沒有盡頭般,感覺相當有趣。而且從外觀賞樓宇也感受公屋的美,一戶戶單位門口都可清晰看見。仿似看到數百種生活方式。

愛民邨
個人更為喜歡舊長型的大廈設計。
愛民邨。
愛民邨。

而且個人頗喜歡愛民邨除了一般的商場,同時設有地舖及室外街市,感覺上落地得多,亦能跟街坊構成更多與社區的連繫,而非單純功能性的割裂,相對人性化得多。當然,論到愛民商場,它另一意想不到的聞名之處,就是它曾經擁有過保齡球場,如今則變身成室內賽車場,場地內就有卡丁車可以玩,相當有趣。

愛民邨的海味店。
愛民邨的海味店。
屋邨內的老舊辦館。
屋邨內的老舊辦館。
屋邨仍有保留戶外街市這特色。
屋邨仍有保留戶外街市這特色。
愛民茶餐廳。
愛民茶餐廳。

關於對愛民邨的感受,實在太多太多,我相信日後也會再遊走愛民邨,到時候再寫多點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屋邨資料

地點:紅磡山忠孝街60號
入伙年份:1974年至1975年
樓宇座數:12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德民樓、昭民樓、信民樓、建民樓、嘉民樓、禮民樓、康民樓、保民樓、新民樓、敦民樓、頌民樓、衛民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實的,以前我對位於牛池灣的彩虹邨的印象就是比較片面和一般。畢竟近年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打卡」,它的七彩繽紛大廈外牆,有關那經典打卡位,實在是彩虹邨的生招牌。關於經典打卡位的精彩美麗相片,早已被不少人拍攝下來,無謂班門弄斧了;至於它的知名程度,就是連外國遊客、攝影師、甚至明星等也特意前來拍攝取景,說彩虹邨的知名度到達世界級,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過份。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但亦因為彩虹邨的經典打卡位形象實在太深入民心,在早期計劃遊走屋邨時,反而會有所卻步。始終太多人介紹過,隔時網上搜尋,也發現歷史資料很多,即使是街坊口述歷史也多不勝數,實在不知道如何入手,甚或覺得珠玉在前下,寫文章居然會有點壓力。

彩虹邨經典打卡位的對面,就是這個面貌。

但想着想着,不要緊,還是試試以自己遊走的角度加整合的資料,隨心寫點東西吧。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雖然算不上多。

三次遊走彩虹邨的背後故事

意想不到的是,為了更仔細遊走彩虹邨,最終我前後三次到訪(其中一次是為了拍攝打卡相,哈哈!)。但不能否認的是,彩虹邨在打卡位以外,還是有它一定的可觀性和吸引力,讓我想對它了解更多。

彩虹邨。

彩虹邨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圍,據《華僑日報》報導,從前彩虹邨的地方其實是木屋區和耕地,「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是被用作丟棄廢棄物的場所。」是直到1960年時才被清拆和清理妥當。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至於屋邨歷史方面,彩虹邨早在1962至1964年間分階段入伙,若以現存的香港屋邨計算,相信它是繼模範邨和西環邨後,另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屋邨之一。(與彩虹邨同年入伙的還有福來邨和馬頭圍邨)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查看以往的報導,不難發現彩虹邨的興建可說是大規模項目,亦備受政府及媒體重視。據《華僑日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屋邨為屋委會興建的第7個屋邨,當時耗資達5000萬興建,更是當時屋委會建屋計劃中最大規模。為隆重其事,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彩虹邨

彩虹邨全邨設11座大廈,由7層至20層不等,故此大廈看起來高低錯落有致。至於樓宇名稱則呼應彩虹邨的名字,同是以顏色作主題。

數完背後歷史,講講遊走體驗

遊走彩虹邨時才發現,屋邨的面積其實比想像中更大。至於不同設施空間分布則不會密密麻麻,反而有種頗為寬闊,加上屋邨內環境清幽,讓人有種走得舒適的感覺,跟屋邨外的車水馬龍和擠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彩虹邨
彩虹邨

屋邨設計採巴浩斯簡約實用風 榮獲建築師學會獎項

今日的彩虹邨可能看起來很像很普通,至少基本設施配套齊備,例如街市、店舖、郵局、遊樂場、學校、社區中心等。但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在當時而且可說是相當前衛和完整的規劃。而且屋邨融入現代主義風格(Modernism),大廈及單位設計強調功能性和透明度,而且綫條簡潔,每個單位均設有客飯廳、露台、廚房、洗手間連浴室等,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優質的居住環境,難怪彩虹邨榮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之餘,更吸引多位政要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瑪嘉烈公主、雅麗珊郡主伉儷和港督麥理浩等前來到訪呢。

彩虹邨

難得仍然小店林立

的確,遊走彩虹邨是頗為賞心悅目的體驗,屋邨不設商場,在多座大廈地下特設類似商店街的街市和商店。邨內小店林立,而且有着一定歷史,單看店舖的裝潢就可感受到,猶如時間在60年代定了格般。例如現時坊間少見的旗昌辦館、單看牌匾已感受到歷史的「金碧酒家」和「李應記鐘錶行」、充滿老舊港式快餐店格局「愛群快餐店」、連MIRROR首支英語派台歌《Rumours》的MV及電影都有前來取景的舊式理髮店「華麗理髮公司」等。不過個人認為現時極少見的租借漫畫店「漫畫世界」和肉檔「彩虹肉食公司」,亦是當中的滄海遺珠。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差點忘記一件事,除了裝潢老舊的小店,還記得第一次到訪時,去了一間小食店買小食,重點是價錢可說是中學時期的價錢,相當抵買,例如5元3粒炸帶子!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富心思的屋邨名字與外牆顏色

至於屋邨的最大賣點,上文亦有提及過,就是大廈外牆塗上彩虹七色,連屋邨內7條街道的名字,亦是以彩虹七色為首,如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等,可見屋委會在規劃屋邨時如何花盡心思。當然,屋邨雖然已有超過60年歷史,但中間亦曾經歷大型翻新,才會看起來不會太殘舊吧。

彩虹邨

至於想拍攝平時經典大廈七色外牆,當然要走到停車場天台樓層。只是我沒想到天台原來是如此熱鬧,全因它同時是花園、籃球場和羽毛球場,有不少人都在此休憩或玩樂,但這亦編織成另一片街坊生活日常的美麗風景。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在網上查找有關彩虹邨街坊講述居住的物事種種(當中包括謝君豪曾任講解香港公屋節目《回家》的嘉賓,連結在此),不難發現他們都對屋邨有着強烈的歸屬感,更認定屋邨是個落地生根的好地方。相信對街坊而言,彩虹邨就是一個如此充滿美好回憶和宜居的存在吧。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PS:不經不覺,居然寫了如此長篇大論,更沒想到寫了超過一小時(誤)。若果你看文章至此,實在多謝你的支持啊。


屋邨資料

地點:牛池灣紫葳路5-19號、黃菊路2號、綠柳路2-8號、青楊路2、11號、紅梅路1-5號
入伙年份:1962年至1964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翠瓊樓、紫薇樓、紅萼樓、金漢樓、錦雲樓、金碧樓、金華樓、綠晶樓、碧海樓、白雪樓、丹鳳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彩虹邨廉租廈兩幢建至頂層 預料不久即可接受入住申請》,《大公報》,1962年2月16日
  • 《彩虹邨落成 總督主持揭幕 景韓縷述建屋大計》,《華僑日報》,1963年12月19日
  • 《Bing Kwan建築與藝術》,《信報財經新聞Lifestyle Journal》,2014年4月14日
  • 《灣仔街市真是包浩斯建築嗎?》,《香港電台通識網》,2018年4月23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要數香港典型「打卡」屋邨,除了大熱的彩虹邨和勵德邨,相信位於石硤尾大坑東的南山邨必定榜上有名。而且南山邨鄰近大學,更成為大學生及一眾愛好打客遊客的好去處。但南山邨除了兩大攝影打卡熱點,以及美食聞名的茶餐廳「品香樓」,還有甚麼特色之處嗎?說實的,以前我也對「打卡屋邨」先入為主,認為他們在打卡背後就沒甚麼特別,但一切原來都錯了。

南山邨
南山邨風景。

真的跟「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有關?

以為聽到南山邨這個名字,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句傳統中國吉祥語句。至於有關南山邨的名稱來源,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在1977年的報導,當時房屋署的發言人解釋:「此一名稱之起源,是由於當地人士稱該區以前之一個木屋區為南山里。南山在華人心中象徵長壽。」可見南華邨名字部分原因確實與寓意吉祥有關,但亦同時透露了屋邨的前身為木屋區。

南山邨
南山邨邨內風景。

「華富邨之父」也曾到訪南山邨

南山邨在1977年至1979年間落成入伙,全邨共設有8座大廈,主要採用的都是舊長型的設計,《香港工商日報》亦報導過,在南山邨入伙初期,即1977年,「華富邨之父」廖本懷亦有到訪過南華邨探望居民及視察環境。遊走南山邨前,我以前大學讀書時期對它的認識,就只有以凍朱古力等美食聞名的「品香樓」,偶爾跟大學同學「莊聚」就是到此吃飯聚聚會。至於其他的,則近乎一無所知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為何屋邨會變成打卡屋邨?

直到疫情前,亦陸續多了本地居民和外國遊客到部分屋邨打卡,而位於街市上方,有着特色兒童遊樂場的南山邨,因為三個半圓爬行架背後就是一整排的舊式屋邨單位,相當富舊有屋邨情懷,於是成為屋邨的著名地標。記得第一次走上地標,已看到一對年輕情侶和一群家長和小童輪流打卡,拍得不亦樂乎。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至於屋邨另一標誌打卡位,出名程度不亞於上述地標的,相信就是南泰樓樓下的巨型飛行棋盤。是的,極為七彩繽紛很美麗,但個人認為只有高空拍攝才看得出很完整的棋盤形狀,可能小弟不才,只能硬着拍下數張相片就算了。

另一南山邨經典打卡位:巨型飛行棋。
另一南山邨經典打卡位:巨型飛行棋。

言歸正傳——打卡點以外的南山邨,就是如此虛有其表嗎?走過三兩次後,我的答案跟早前遊走彩虹邨一樣:不是。

南山邨辦館。
南山邨辦館。
南山邨夜冷店。
南山邨夜冷店,想不到屋邨內都會有夜冷店。
屋邨內的診所。
屋邨內的診所。
屋邨內的燒味店,看到學生餐$30連湯和飲品,好良心價。
屋邨內的燒味店,看到學生餐$30連湯和飲品,好良心價。
燒味舖隔壁的兩隻傻喵。
燒味舖隔壁的兩隻傻喵。

富老舊香港情懷的屋邨

南山邨勝在位於市區,但旺中帶靜,即使身在市區也能感受到寧謐的氛圍。屋邨內猶如定了格的七八十年代老舊香港,店舖全都是建在部分大廈的地下至二樓,一間又一間刻着手寫字的小店,也掩蓋不了歲月的痕跡。除了一般茶餐廳,還有辦館、夜冷店、麵包店、燒味店等,最記得是燒味店隔壁店舖,有可愛的害羞小貓貓,實在很過癮呢。

南山邨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實在教人感動。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更意想不到的是(雖然之後文章還有更多「意想不到」),南山邨的街市設計格局,完完全全是小時候經過的屋邨街市的模樣!沒有冷氣,沒有光猛的大燈照射,取而代之的是濕漉漉的地下,並非全開的攤檔,當日看到有菜檔、生果檔、鮮魚檔、鮮肉鮮雞檔和糧油雜貨等,而以上的氣味就是自然地揉合和在空氣中散發,雖然人不多,但同樣洋溢着人文日常生活氣息,實在教人感動。

南山邨
南山邨。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

走過街市,再看看部分南山邨的大廈,那時我才發現南山邨原來有頗多的紅花鳳凰木,很可惜絕大部分已凋謝,相信開花時一定很美呢。還有發現部分大廈的圍欄,是呼應了南山邨的山峰設計,有關詳情可看看圖片呢。

南山邨。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最後,我看到應該是屋邨花園圃的位置,有一幅長長的壁畫,畫的應該是壽星公,而畫的左下角則寫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相信亦是呼應屋邨的名稱——南山邨呢。

南山邨。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圖。

我以為已經遊走完畢。怎料花圃後的公園原來亦別有洞天。公園設施方面沒甚麼特別。原外乎是氹氹轉式滑梯,還有因應屋邨多老人家,故此設有特別多的長椅予街坊休息。但特別的地方在於,公園背後的牆壁有幅漸次剝落的壁畫,而壁畫內容是同樣寓意吉祥的鶴雀和熊貓,雖然幾乎剝落但仍可看到相當可愛的樣子。

南山邨。
版主我與南山邨難得合照。

總括而言,我承認自己把南山邨標籤化,反而讓自己及早發掘裡面的美好。但原來走着走着南山邨,才發現它充滿特色的程度,絕不比隔壁的大坑西邨和大坑東邨遜色呢!

南山邨。

屋邨資料

地點:石硤尾大坑東道111號
入伙年份:1977年至1979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
樓宇名稱:南逸樓、南豐樓、南樂樓、南明樓、南安樓、南泰樓、南偉樓、南堯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大坑西新屋邨 命名為南山邨》,《香港工商日報》,1977年2月2日
  • 《署理房屋司廖本懷 巡南山邨垂詢民意》,《香港工商日報》,1977年8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花園大廈

之前介紹的屋邨,以房委會轄下的為主,但個人認為房協的公屋不少都相當有特色和具設計美感。例如數個月前曾介紹過的大坑勵德邨。另外位於牛頭角的花園大廈,相信是我個人較為有感情的房協公屋。

近年花園大廈時有出現在各大新聞報章上。無他,只因花園大廈二期的5座樓宇重建在即,預計於2025年起清拆重建,這亦意味着這個觀塘首個廉租屋邨,將會迎接天翻地覆的改變。

昔日曾在牛頭角一帶上班,不論是乘搭港鐵或巴士,總會經過花園大廈,包括玉蓮臺等地方。每次搭乘港鐵,列車即將駛入牛頭角站時,一排排玉蓮臺的灰紅建築就映入眼簾,感覺氣勢磅礴。(但由於相片太多,加上篇幅所限,留待日後再介紹玉蓮臺。)

其實單看花園大廈的外表,實在難以相信它早在1966-1967年建成,有着超過50年的樓齡,可說是見證住觀塘區由工業區演變成商業區的改變。從牛頭角站遠觀花園大廈,以為樓宇全部層數不多,其實不然,一切只是設計上帶來的錯覺。

除了面向牛頭角道的孔雀樓、百靈樓及喜鵲樓,還有燕子樓及畫眉樓等均以雀鳥命名的大廈。其中喜鵲樓及孔雀樓樓高共8層,至於百靈樓、燕子樓及畫眉樓則樓高12層,但若果近望的話則不難感受他們的高度亦有一種說不出口的霸氣。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言歸正傳,以往上班前,總會到花園大廈地舖的便利店買早餐,當然是貪圖它位置夠方便。現在回想,其實花園大廈樓下附近在早上已是車水馬龍,塞滿多輛準備駛入觀塘工業區的汽車,相必相當熱鬧吧。

從牛頭角道走入花園大廈的另一端斜路,則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寧靜。多座橙綠色的大廈環繞着自己,只見四周盡是大廈,充其量中間夾着一個標準籃球場,卻不覺壓迫,只因大廈不算特別高,抬頭輕易望到湛藍的天空,雖有點日曬,卻很舒適。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據稱花園大廈一期的樓宇名稱以花卉命名,至於二期則誠如上文所述,以雀鳥命名。一路走來,亦不難發現多個雀鳥圖案隱身於花園大廈內,包括樓梯扶手位,還有出入口閘門等,感受到當中的小小心思。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仔細望望花園大廈的單位,一個個單位如積木般整齊地排列着,形成一片特別好看的風景。另外單位露台不少都種植了盆栽,將家變身成迷你花園,感覺特別寫意。

有別於一般公屋的街坊喜歡到公園或涼亭休息聊天,若想在花園大廈看到以上的風景,則需要進到大廈內的梯角位或是陽台走廊,只因它們設計得特別寬敞,不論是小孩玩耍,或是聊天看風景同樣一流。即使離遠大廈,亦能聽到老人家聊天,或是小孩在大廈內嬉鬧的聲音。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最後差不多離開花園大廈。經過大廈外的戶外巴士站及地舖,再望望大廈,大廈外的人流如鯽,跟大廈靜靜的在鬧市中佔一席位形成強烈對比。縱然即將再見,但願這片如此美好的屋邨居住畫面,能成為街坊們日後美麗動人的回憶吧。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牛頭角道225-297號
入伙年份:1966-1967(第二期)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中央/單邊走廊式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孔雀樓、百靈樓、喜鵲樓、燕子樓、畫眉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起來也很慚愧,我人生第一次認識鳳德邨,也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由於工作關係,才認識到有鳳德邨這條屋邨。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當時認識到鳳德邨,是因為早前屋邨才贏得康文署的園林設計大獎(笑),那時才湧現起一種念頭,就是不如到訪吧,一來之前從來沒有去過,二來還想看看屋邨的獎的園林設計是怎樣的一回事。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遊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

沒想到課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已經是頗不錯的。

事關我從港鐵鑽石山站走上鳳德邨,走到其中一個出入口,已經看見懷舊感十足的遊樂設施。包括塗上鮮藍色,鐵造的滑梯,還有星星形的攀架,正是我小時候常現的東西,很有親切感。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不過別忘記,當初到訪鳳德邨的原意是為了欣賞園林,然後我走到其中一個設計頗為日式的園林中,看到裡面有木雕的青蛙和牛,屋邨內雕塑我見得多,但用木雕的還是頭一遭看見。園林算不上大,但的確有點綴環境的作用,而且四周環境相當寧靜,也讓人感到相當愜意。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屋邨商場也很有驚喜

另一個人覺得頗為驚喜的地方,就是鳳德邨的屋邨商場設計。於1991至1992年入伙的鳳德邨,歷史算不上很久,但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反而滲透着點點的懷舊味道。還記得商場的屋頂是三角半透明狀,不知怎的我覺得與禾輋邨的屋邨商場有異曲同工之妙。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邨說大不算大,但亦不是小,一邊遊走的時候,才發現屋邨原來是依山而建。屋邨雖然是在90年代初興建,但空間感還是很充足的,而且很喜歡屋邨的遊樂場能保持到老舊模樣,在今日瞬息萬變的香港中,此情此景已是相當難得了。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屋邨資料

地點:鑽石山鳳德道111號
入伙年份:1991-1992
樓宇座數:7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斑鳳樓、硃鳳樓、銀鳳樓、碧鳳樓、雪鳳樓、黛鳳樓、紫鳳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要我講述對坪石邨的印象,相信是它被嚴重低估,但仔細發掘後原來還有很多有趣物事的屋邨。

若果很早期已經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朋友,你可能都會記得,我其實早已寫過有關於介紹位於牛池灣的坪石邨的文章。但當時聚焦於與街坊阿豪的訪問,反而沒有怎樣描述自己對遊走坪石邨的種種感受。不如趁早前再次到訪坪石邨,就訴說一下自己遊走屋邨的體驗吧。

坪石邨

我與坪石邨的淵源

人生有印象首次到訪坪石邨,已經是讀大學的時候(笑)。當時由於參加了大學的話劇社,而劇社不少的公演都是在附近的牛池灣文娛中心舉行。因為在公演前要準備一些道具的關係,需要到附近屋邨的文具店尋找合適的用品,鄰近的坪石邨石說是不二之選,於是有機會踏足當時看起來別有一番懷舊味道的坪石邨。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再之後有印象到訪坪石邨,相信已是七至八年後的事。由於有家人住在坪石邨,所以偶然晚上亦會到邨內的麥當勞吃東西,或陪妹妹溜狗。但由於見面都是晚上的關係,故此對於日間的屋邨的印象反而相對模糊。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被低估的屋邨?

說回遊走坪石邨的體驗。跟隔壁的彩虹邨相比,坪石邨當然算不上是大邨,全邨只有7棟大廈,分別為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樓宇名稱都是以玉石顏色及形態命名,雖然簡單但都很有心思。我常常覺得坪石邨的光芒,經常被極為instagrammable的彩虹邨搶過,加上歷史及威水史等看似比彩虹邨少,相對則較為低調。但後來一套港產電影《殭屍》,成功把老舊屋邨情懷拍攝出來,故此亦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不過總體而言,我還是認為坪石邨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屋邨。

坪石邨早於1970年入伙,有着超過50年的歷史。屋邨原是坪石村及白屋仔村寮屋區,當中有不少街坊就是居住寮屋出身,許多更是走難所以到香港居住。

屋邨內的老店。
屋邨內的老店。

差點成為50層高摩天住宅

還記得之前看過文章,講述到尚未興建的坪石邨,本來是被香港屋宇委員會計劃興建成達50層樓高的高塔型大廈。實在難以想像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興建達50層高的住宅是怎樣的一回事吧。但後來由於種種爭議,因此作罷,亦保留成現今屋邨大部分大廈約高28層左右。

屋邨內的葉準像。
屋邨內的葉準像。

還記得住在坪石邨超過20年的街坊阿豪如數家珍般,細數屋邨的多個有趣小事:「一代宗師」葉問的長子葉準就是住在黃石樓、黃石樓是最多人中六合彩大獎的大廈、還有他經常看到「空中飛人」,故此偶爾會見鬼、還有有街坊被追債,然後債主被一眾街坊擊退、士多鬍鬚叔叔好好人,即使到凌晨兩三點敲門仍願意做生意等等。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這讓我覺得,其實坪石邨除了外表勝在夠懷舊,大致亦能保留到多年如昔的外貌外,還是一條相當有人情味的屋邨。

屋邨內的小巴。

少了但仍在的人情味

可能是因為了解了坪石邨背後的故事,故此遊走屋邨時,會格外留意街坊間的互動,還有一些小商店等等。在邨內,仍能找到舊式米舖、辦館士多、文具店、理髮店以至極為舊式的洗衣店等等,甚有老舊情懷。還有不難發現,士多店和其他小店外就是聚了數位街坊,坐在外面乘涼和聊天,氣氛相當愜意。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記得街坊阿豪雖然慨嘆過,今日的坪石邨已不及往日般那麼著重鄰里和富人情味,但相信他亦打從心底覺得,那些美好回憶,還有點點人情味,其實還未完全消失殆盡吧。


屋邨資料 – 坪石邨

地點:清水灣道2號
入伙年份:1970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46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塔式
樓宇名稱: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舊時香港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跟隔壁的「打卡公屋」南山邨相比,大坑東邨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

小時候經常有個錯覺,以為大坑東邨是位於香港島一帶的大坑,即是需要過海;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坑東邨是在九龍塘,失禮失禮。

大坑東邨景致。
大坑東邨景致。

從木屋區到徙置區至重建

有關大坑東邨的歷史,一切要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二戰後,大量的內地難民移居至港,不少人都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山邊木屋區,而大坑東就是其中一個徙置區。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至於大坑東邨的前身,原來是徙置大廈,早在1955至56年就出現。而徙置大廈的出現,是因為在1954年,有一場大火在大坑東木屋區發生,當時導致超過20000人無家可歸,而港英政府為了安置當時受大火影響的居民,於是仿效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的做法,興建大坑東邨以容納災民。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後來直到1974年,政府開始著手籌劃大坑東邨的重建,並在1979年開始進行工程。至於今日大家見到的大坑東邨,其實就是經歷了重建,並於1984年開始入伙。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屋邨內滿滿的懷舊感

遊走大坑東邨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的大廈不少都是偏矮,看起來只有十數層的高度。那是由於大坑東邨位處九龍塘,它興建時位於飛機航道之下,故此樓宇的高度受到限制。翻查資料才發現,大坑東邨的的東海樓、東輝樓、東成樓、東裕樓、東滿樓及東旺樓是首批落成及層數最少的相連長型大廈,原來真的只有11層。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遊走大坑東邨的總體印象,就是它雖然知名度不如隔壁的南山邨高,但其實論懷舊度和美感而言,其實亦不輸蝕。不知道是風水原因還是其他原因,八角形在大坑東邨可說是常見的存在,例如在天橋就很明顯。即使是公園的設施,仔細留意的話還是可找到老是常出現的八角形。

大坑東邨天橋。
大坑東邨天橋。

另外,大坑東邨的懷舊感,源於它有很多東西都仍然保留八十年代的特色,一邊遊走的時候,就是有種時間封印了的感覺。例如可說是大坑東邨地標的彩龍大酒樓,我覺得晚上再看看它的霓虹標誌時,可說是格外耀眼和美麗;至於屋邨的商店則分佈在地下和行人天橋樓層,不少都是有一定歷史的小老店。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另一個人頗為喜歡的位置,就是位於曬衣架一帶,背後的小小交通工具標誌,感覺充滿童趣,有巴士、電車、貨車等等,色彩繽紛豐富,要不是曬衣架的位置正正擋住那些圖案,相信亦是一個不錯的打卡位呢。

大坑東邨。
大坑東邨。

說起大坑東邨,其實之前試過一次晚上遊走,就是為了欣賞彩龍大酒樓的景致(笑)。跟日間分別最大之處,就是大坑東邨原來在繁華的香港而言,街燈可說是很少,不知怎的就是有少許陰森的感覺。但事後回想,感覺也頗為有趣的。


大坑東邨 –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塘大坑東道83、88號
入伙年份:1984
樓宇數目:9
單位數目:2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相連長型第一款、新長型、小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東輝樓、東海樓、東怡樓、東健樓、東龍樓、東滿樓、東旺樓、東裕樓、東成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東九龍的牛池灣彩雲邨,它未必是全港最大的屋邨,或是擁有最高樓宇的地方,但論彩雲邨的樓宇大廈名字,我對它們就是有種莫名的迷戀。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豐澤樓。

彩雲邨樓宇:他們的名字極具詩意

觀日、伴月、瓊宮、玉宇、遊龍、飛鳳、景新、白虹、星辰、時雨……以上極富詩意,讓人聯想到銀河星宿,天文觀象的名詞,正正就是彩雲邨多座大廈的名字。我曾有過無聊的幻想:不知道街坊們向外人介紹他們住在極具詩情畫意的大廈的名稱時,究竟會有着怎樣的感受?

現實就是如此的平凡——不會對樓宇的名字有特別的感受,並不會感到自豪或開心的,至少住在彩雲邨的Levi是這樣認為。Levi從小學一年級就搬到彩雲邨飛鳳樓,光陰似箭,一住就是廿二載。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的巨變

彩雲邨的變與不變,一切作為街坊的Levi他都看在眼內。當中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屋邨商場。

從白虹樓巴士站,穿過天橋走到彩雲邨商場,是典型的屋邨商場格局:冷氣、升降機、扶手電梯一一齊備,看起來好像沒甚麼特色,符合一貫領展商場的標準、整潔企理但冷冰冰風格。充其量是商場二樓擁有中央露天花園,種植了多棵綠樹,花園旁設有一些長椅給街坊休息。恰巧賽馬會投注站就是設在中央花園旁邊,每到賽馬日,就會堆滿手執報紙的叔叔伯伯,一邊抽煙,一手拿起收音機聽着賽事,四周的空氣也變得快活起來。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商場經過領展接手後,從昔日殘舊而少店舖的商場,搖身一變成鋪上地磚,牆身亦經過翻新,刷上全新的油漆的全新面貌;店舖亦由只有十數間,變成多間連鎖店進駐,起碼餐廳選擇除了麥當勞和茶餐廳,還多了米線、餃子、比薩店等,對街坊而言,多了選擇固然是好事。至於商場內歷史較為悠久的餐廳,已經要數到成發餐廳。餐廳早於1990年代開業,多年來裝潢如一,食物味道同樣多年如一,還是偏黃的昏暗燈光,配上多個卡位,餐廳牆身貼滿人手寫的餐牌,就是典型的香港茶餐廳格局,食物味道嘛,個人認為就是不過不失,不過勝在有些傳統港式食物可點,如窩蛋牛肉飯、豆腐火腩飯、煲仔飯等被公認為男人的浪漫的菜式。

彩雲邨街市,Levi表示現今的街市,比昔日乾淨得多。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的不變多年如一

但屋邨商場內部如何改變,總有些風景一直不變,歲月彷似在這些畫面中定格,並沒有垂年老去。例如商場門口及巴士總站外的巨大榕樹,它看來長得極為茂密,榕樹的多條氣根伸延得很長並形式縱橫交錯形態,它早已被街坊公認為彩雲邨地標,相信亦一直默默守護街坊們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據稱榕樹在彩雲邨落成前已經存在,並已列入古樹名木冊,而且有一副由雨坊樓客所撰寫的對聯:「彩雲生祥瑞降臨家戶,古樹茂繁華映帶商場」,甚有文藝氣息。Levi回憶,他在小學時期首次看到這棵榕樹,腦海已經有很深刻的印象,感覺生氣盎然。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另一屋邨不變的風景,就是不知何故長期排隊的公公婆婆。

Levi解釋,原來彩雲邨白虹樓附近的垃圾站,曾經如此熱鬧過。從前就有人專門回收鋁罐及膠樽等,不少公公婆婆都會排着隊,拖着沉甸甸的巨型膠袋,裡面裝滿從屋邨內收拾的鋁罐或膠樽,然後拿到垃圾站旁變賣,賺取些零用錢。「小時候媽媽也叮囑我要拿鋁罐到垃圾站回收,以賺取些少零用。但後來眼見利潤不多,所以再也沒有做了。」

以往公公婆婆到垃圾站排隊,今日則在商場的膠樽回收機前長期排隊,原因同樣是賺些零用錢,一切看起來如此平常的畫面,其實亦教人心酸不已。

彩雲邨平台。

彩雲邨平台上的一片美好風景

離開屋邨商場,沿着接駁天橋漫步到中央平台位置,多座彩雲邨的大廈四面環繞,高低有致地排列,景致開揚,形成另類的屏風般的風景。不少小朋友在平台上奔跑嬉鬧,陣陣的歡笑聲為屋邨帶來更多生氣,笑聲也不經不覺地感染到附近聊天的街坊,他們的面容看起來是如此的放鬆愜意。

彩雲邨。
彩雲邨。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這令我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很少遊玩,但不知怎的平時就是喜歡坐在屋邨平台一角,靜靜的看着朋友玩滑梯或奔跑,他們的歡樂也不覺地感染到我,即使自己沒有遊玩,也感受到當中的快樂,心情同樣是放鬆的。

彩雲二邨。
彩雲二邨。

從平台望出彩雲邨的宏觀街景,只見彩虹道的車道非常繁忙,即使呆站三數分鐘,已有數十輛汽車穿梭遊走;車道兩旁盡是彩雲邨的大廈,大部分都是傳統舊長形公屋,如一座座堆高的積木有致地排列,看起來相當宏偉而和諧;遊走當日正值黃昏,西斜的夕陽將部分大廈外牆灑成一片金黃,配合湛藍的天空覆蓋,看來略帶刺眼但同時很美麗。看着看着,天色也原來昏暗起來,好快就步入晚上了。相信不少街坊見過以上眼前風景,也會禁不住陶醉起來,並拿起手機拍照吧。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變化的不是屋邨而是人

彩雲邨在這些年來變化可說很大,亦可說是不大,Levi坦言,變化的其實是人。小學時留在屋邨的時間較多,會跟屋邨有較為緊密的連繫,但一切隨着投身社會工作,在家時間越來越少而改變了。

「其實一切都是香港的縮影,你只會看到屋邨活動的大多是老人家,屋邨亦隨時老人的增多,以及樓齡增加,而變得越來越老了。」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相信指的就是上述的情況了吧。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
彩雲邨。

【info】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單位數目:5900(彩雲一邨);3000(彩雲二邨)*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獨立媒體《古樹矗立黃大仙 名木位置你要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日有關簡約公屋與啟德發展區的新聞鬧得熱哄哄,讓不少人都關注到有關啟德發展區在未來的去向。在上述的新聞以前,一提到舊啟德機場一帶,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啟晴邨,一個位於九龍城市中心地段的屋邨。今次一於遊走啟晴邨,看看屋邨實際的模樣是怎樣的。

啟德啟晴邨的晴朗商場與公園一帶。
啟德啟晴邨的晴朗商場與公園一帶。

啟晴邨歷史:舊啟德機場與九龍十三鄉

關於啟晴邨的歷史,相信不用多說。反而是啟德機場興建前,現時啟晴邨的局部所在地,其實是沙地園鄉,即為九龍十三鄉之一。

關於九龍十三鄉的背景,九龍十三鄉還包括沙埔、衙前圍、竹園、大磡、元嶺、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鯉魚門,即九龍城賈炳達道以東至鯉魚門一帶,即現今部份九龍城,與黃大仙及觀塘區。

啟德啟晴邨其中一個門口就有飛機主題的裝飾。
啟德啟晴邨其中一個門口就有飛機主題的裝飾。

啟晴邨內的「舊啟德機場」元素

一直有錯覺以為啟晴邨是入伙不久的屋邨,但原來它已在2013年入伙,共設有6座大廈,即是已有10年的歷史。啟晴邨最大賣點,當然是它的設計不少都留有啟德機場的元素,藉此向這段歷史致敬。當中包括邨內的兒童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及樓梯亦以啟德機場為主題,你會看到模擬登機牌及啟德機場跑道13/31的數字,即便是舊啟德機場跑道的紅白相間「格仔山」,在啟晴邨內亦能找到,感受到設計師當中的心思。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德啟晴邨的兒童遊樂場。
啟晴邨內的紅白格仔山。
啟晴邨內的紅白格仔山。

除了遊樂場,屋邨內不同位置都可找到飛機圖形裝飾,以及在部分大廈更能找到舊啟德機場在九龍城中心飛過的舊相片。據知在晴朗商場內街市入口,更有舊啟德機場有的國際時區牆,但可惜遊走當日,時區牆正好被商場新春布置掩蓋了,甚為可惜。

啟晴邨內的飛機裝飾。
啟晴邨內的飛機裝飾。

另一遊走啟晴邨的有趣之處,亦能感受到屋邨比千禧年代的公屋多了許多綠化及公共空間,例如多了公園,還有設有社區農場等等,起碼遊走的體驗不會覺得大廈與大廈間極擠逼和有壓迫感,相信是汲取了千禧年代公共設計為人垢病的教訓,在屋邨規劃作出了改善。

啟德啟晴邨商場外。
啟德啟晴邨商場外。
啟德啟晴邨部分大廈外就有這些舊相片可觀賞。
啟德啟晴邨部分大廈外就有這些舊相片可觀賞。

近日啟德一帶的新聞經常出現在報章頭條及社交媒體,並討論得熱哄哄。我亦想起過往有關啟晴邨的新聞,不外乎是很多新移民居住、槍擊案及鉛水含量超標事件等等。這亦令我遊走啟晴邨時,有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不過,遊走跟實際居住的體驗可說是兩回事,遊走始終看到的都是比較表面的一層,不知有沒有在啟晴邨住的街坊,可分享實際居住的體驗和感受?


【info】
地點:啟德沐虹街12號
入伙年份:2013
樓宇數目:6
單位數目:5200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樓宇名稱:康晴樓、樂晴樓、欣晴樓、賞晴樓、滿晴樓、悅晴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