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新界區的公共屋邨。
Latest in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新界區
今次來到走訪香港公共屋邨的第 7 篇,早前介紹了九龍區的順利邨,今次就決定回到新界區,再一次走訪沙田區,為的是介紹個人認為沙田區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公共屋邨:新田圍邨。


新田圍邨是繼瀝源邨、禾輋邨以及沙角邨後,第 4 個落成入伙的沙田新市鎮屋邨。新田圍邨早於 1981 年就入伙,共有 8 座樓宇,命名方面則以均以繁榮昌盛和快樂為意念,並配以「圍」字,當中包括豐圍樓、盛圍樓、富圍樓、榮圍樓、欣圍樓、裕圍樓、康圍樓及福圍樓等。新田圍邨同時是深水埗李鄭屋邨第一批重建樓宇的接收屋邨之一。


至於在樓宇類型方面,屋邨以 I 字型及舊長型樓宇為主,內部並沒有固定間格,部份「I」型大廈尾部單位則預設窗戶供住戶間房;另外本邨採舊十字型(公屋設計)設計的裕圍樓,是全港唯一沒有轉作居屋發售及唯一採用單幢式設計的同款樓宇。


根據維基百科,屋邨設兩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3 個兒童遊樂場、滾軸溜冰場和健體區。商場平台設新田圍社區會堂。而地面設多間長者之家和日間護理中心。



雖然新田圍邨勝在居住環境清幽舒適,但與此同時區內居民亦面對交通相當不便的問題。
新田圍邨是沙田區內公共屋邨:
- 唯一無全日小巴服務(僅設通宵服務)、
- 唯一無過海巴士路線、
- 唯一無青沙公路巴士路線、
- 唯三無機場及東涌巴士路線(另兩屋邨為美田邨及駿洋邨)、
- 唯三無全日城門隧道巴士路線(下稱「城隧線」)的公共屋邨。
新田圍邨雖然附近地理位置上相當接近獅子山隧道公路,並有大量巴士路線途經獅隧公路,獅隧公路旁亦設有巴士分站,但途經獅隧公路的巴士路線,絕大多數一是經紅梅谷路上落而不經此邨,一是經沙田路上落,經此邨但過站不停,結果只有6條全日巴士路線會服務此邨。該巴士分站提供來往九龍、沙田其他區域和大埔的路線,可見區內居民的交通可謂相當不便。


至於屋邨商場方面,相信是近年頗受街坊爭議的地方。
屋邨商場的功能,理應是為街坊提供購買日常用品的地方,故此一般屋邨商場總少不了超市、便利店、銀行、藥房、街市及其他售賣民生用品的店舖。
新田圍邨本身地理位置不算相當就腳方便,邨民若果想在邨外其他地方購物,就必須走斜路到下方的秦石邨,或是乘坐巴士到市中心,故此理應在區內開店做生意,可說是近乎獨市,應該生意不會太差才是。
但港女我當日走訪新田圍邨,才發現現實並非如此。



新田圍商場先後分別經歷過房署、領展及現時的佛山順聯集團管理。無獨有偶的是,三者接手後,商場的出租率及人流均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走訪過新田圍商場的話就會感受到當中是有多冷清,只有三兩個街坊會到區內唯一的超市及便利店購物。




根據網上的資料及不同媒體的新聞報導,自領展於 2017 年將商場出售予佛山順聯集團後,場內僅有的民生商戶被逼結業,主要道路和升降機被封,洗手間恆常關閉,休憩空間寧願丟空都不讓街坊使用,不單對街坊購買及平時走路帶來相當不便,更讓街坊缺少了一個公共空間作休憩用途。


港女我當日走訪沙田新田圍邨,不難發現屋邨商場的凋零情況。而且更有趣的是,從屋邨老舊一面到屋邨商場色彩繽紛,設計顯得年輕有活力的風格的反差,但同時感受到屋邨的冷清,而且公用空間仍不設對外開放,更讓我不禁反思:究竟何謂活化?活化的實際意義是甚麼?若果我是街坊,看見此情此景的話,到底會有怎樣的感受?

【info】
地點:大圍沙田頭沙田頭路 29 號
交通:巴士 89號、281 、282、47x、81K 皆可抵達
個人認為沙田區有不少公屋都相當值得推介,許多都相當有個性及美觀,而且更重要是設計時亦相當考慮顧及到居民的需要。繼之前的廣源邨後,今次介紹的是沙田區的第 2 個落成入伙的屋邨:禾輋邨。

作為香港首個發展的新市鎮,全沙田現有多達 23 個屋邨。至於禾輋邨,就是繼瀝源邨後,第 2 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它早於 1977 年入伙,在 2003 年以前有 12 棟大廈,包括康和樓、豐和樓、順和樓、民和樓、泰和樓、富和樓、欣和樓、美和樓、協和樓、德和樓、厚和樓、智和樓。直到 2003 年景和樓建成並併入禾輋邨,故此現時禾輋邨共有 13 棟樓宇。

至於禾輋邨近月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它的商場頂部如巴黎羅浮宮的三角設計。相信它的頂部設計,其實是為了讓下方的商場能有自然採光及增加空間感的效果,而非特意向羅浮宮致敬。
不少街坊更反映,昔日的「沙田版羅浮宮」是不設圍欄,有小朋友更會自攜紙皮,並從屋頂滑下,自製成滑梯,更可見街坊(更準確而言是小朋友)的民間智慧。後來相信是安全問題,羅浮宮才設有圍欄欄住。

至於禾輋邨更多為人熟悉的地方,相信是昔日的大排檔陳根記,以及香港電影《點五步》曾在邨內取景。
禾輋邨邨內的樓宇共有 5 種類型,當中最多人知道的,莫過於它的雙塔式大廈,即不少人俗稱的「井字型公屋」,在禾輋邨內就有 6 棟採用井字型設計,包括康和樓、豐和樓、順和樓、民和樓、泰和樓以及富和樓,足足佔了全邨一半的大廈。


【info】
地點:協欣街 1-9 號、德厚街 2 號、禾輋街 7-9 號、豐禾里 6 號、豐順街 2、6、8 號
交通:港鐵沙田站或火炭站;巴士280X、81、72、48X、88X、80K 等皆可到達
若果要用一句形容廣源邨的印象,我會形容它是「隱世沙田版赤柱」,實在一點都不過份。
後來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屋邨曾於1992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優異獎殊榮。即使今日再看當中設計也完全不覺過時,更有點點典雅味道。


記得第一次去廣源邨,好快就被佢充滿歐陸色彩建築風格吸引着:依山而建的屋邨,加上地標式鐘樓、小庭園、室外拱圓扶手行人電梯,還有商場外牆用上紅磚為主題,連間麥當勞都變得 elegant 起來,極具英國古典小鎮風情。
究竟充滿歐陸古典特色的廣源邨是如何形成?原來一切是出於有「沙皇」之稱,房屋署總建築師江焯勳及其團隊的手筆。

由於廣源邨所在地非填海得出,故此屋邨同沙田區內其他屋邨最大分別,在於屋邨是依山而建。亦因為以上因素,當時江焯勳團隊在考慮建築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屋邨入口至住宅大廈嘅高度相差足足約 30 米,即等同 10 層樓。如何讓街坊逛得舒適,即便上落斜也不感到太吃力,於是他們就想到將屋邨以小村落形式設計。
當中包括建築 5 棟內有店舖的斜頂小屋,讓街坊可分散上落斜坡時的注意力之餘,更可以返家沿途順道購物,那就可不經不覺地走畢整條斜路。

當然,上述的只係廣源邨其中一部分特危,而且「沙皇」江焯勳手上負責的沙田屋邨,原來許多都是出自他之手,例如禾峯邨、沙角邨、新翠邨、美林邨等。
廣源邨共有 6 座大廈。原來大廈命名都好有學問,全部以樹的學名命名,分別為廣楊樓、廣榕樓、廣柏樓、廣棉樓、廣橡樓以及廣松樓。

更特別的是,只要細心留意大廈英文命名,不難發現廣源邨的大廈是採取意譯法,而非一般音譯法。例如廣棉樓是 Kapok House、廣楊樓為 Alder House、廣榕樓是 Banyan House(係呀,即係澳門都有,著名五星級酒店悅榕庄Banyan Tree 嘅 Banyan 呀)、廣柏樓是 Cypress House、廣橡樓是 Oak House、廣松樓是 Pine House 等。

之前更聽聞過有街坊反映,原來每座大廈樓下附近真的會有返相應的樹木種植!但拍攝當日我去並沒有特別留意,不過印象中有榕樹、松樹等存在的確是事實。

若果大家有到訪過廣源邨,相信對它的簽名式地標:鐘樓會不陌生。
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鐘樓高 26 米,即大概 9層標準樓宇高左右。
至於不少人都想過的問題:究竟鐘樓能否讓訪客進內?答案是不可以!起碼我幾次到訪廣源邨,都從來無見證過它有開放過予遊人訪客,上網翻查資料,亦暫時不見有人記載上鐘樓的事情。
不過更有趣的是,許多屋邨都有為自己屋邨入口留下標誌牌,廣源邨亦不例外,至於它的入口標誌牌,同樣採用它的招牌鐘樓,可見鐘樓對於廣源邨及街坊而言是有多重要。

其實鐘樓背後是如何誕生?
關於這件事,出於強烈好奇心(即係八卦)的我梗係嘗試翻查資料。結果當然跟前文提及過,廣源邨建築的背後功臣a.k.a 「沙皇」,即建築師江焯勳有關。
以往「沙皇」曾親自解釋鐘樓背後的意義:營造社區歸屬感。
在「沙皇」心目中,紅磚外牆,帶有英倫風的鐘樓是他建築師生涯中的得意之作。當年他想到加入鐘樓元素,其實是為了加強街坊對屋邨的歸屬感。

由於時間關係,還是直接引用當年訪問內容。
「晚上連城門河對岸也能看到這座鐘樓,一望就知邊度係廣源邨。」
事實及時間都證明,「沙皇」的意念是成功營造的例子,希望大家下次有機會去廣源邨時都可以多多留意呢。
根維維基百科,廣源商場面積達到 6,077 平方米。有別於一般商場,廣源商場是由 5 座兩層高嘅分體式小商場及 1 座鐘樓組成。

此外,商場由於不設冷氣嘅關係,所以亦採取自然露天設計,以及自然通風及透光等。

另外,根據建築師江焯勳於之前訪問解釋,將商場建築成淳樸古典的紅色小鎮嘅特色,是為了營造屋邨內如村落般的感覺,藉此加強街坊對屋邨的歸屬感。

不知道為何,我逛廣源邨的時候,看到屋邨內的商場,就突然想起日本京都──為了跟隨當地建築物風格,當地許多商舖都會轉他們的標誌色調配合。

最後一張送上以前遊走廣源邨時,麥當勞仍保留大大個「M」字的標誌,個人覺得這個面貌較有風味。
【info】
地點:沙田城河東小瀝源小瀝源路 68 號
交通:巴士281A、49X、82X等皆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