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界區

彩虹邨 Choi Hung Estate

文章目錄|Table of Contents

Round One!考考你對香港屋邨舊名熟悉程度
1/ 加多近街邨 Cadogan Street Estate
2/ 斧山道邨 Hammer Hil...

對不起,此為付費閱讀限定文章。你可透過付費會員登入,或按此單一購買文章 (港幣$35/篇),立即解鎖閱讀 🔓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今日我想說的,是關於以前到底經歷過甚麼,而直接導致我這位「邨膠」的誕生和出現。(當然,你們也可以叫我做「屋邨女王」,哈哈哈!)

自經營「遊走香港屋邨誌」以來,接受過大大小小的訪問,大部分記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問我:到底是甚麼原因,讓你對於香港公屋有這麼濃厚的興趣?

對了,相信這條問題也要放在街坊的FAQ裡面呢。(笑)

這條問題本來今天的我也有點懶得回答(但不得不回答XDDDDD),但由於數天前心血來潮,跟一位付費會員聊天後,想起很多年前採訪富山邨的經歷,於是就有這篇文章的誕生。

富山邨。
富山邨。

一個「邨膠」的誕生:雜誌社本地旅遊組

時間要回到2014年的11月左右——當時我初出茅廬,在雜誌社《U Magazine》擔任本地旅遊的記者。可能你會問,本地旅遊版是甚麼?其實好簡單,就是只要涉及香港本地的購物及玩樂資訊,例如最新商場及樂園活動推廣、遠足露營好去處、還有大大小小的興趣班及工作坊等等,一律都會寫和報道。

除此以外,當時還要負責有關新興或流行運動、環保新聞、或是到哪裡散步遊走去,例如香港18區地標介紹、特色街市、甚至觀賞樹木好地方——沒錯,說的是當時還未流行散步學的2014年。

至於專門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欄目,就是在當時誕生的產物。有趣的是,這亦是我這位「邨膠」育成的起點。

那些年在《U Magazine》工作的日子,此為剛剛清理好的工作桌面。
那些年在《U Magazine》工作的日子,此為剛剛清理好的工作桌面。
出賣同組同事時間,2019年6月拍攝。
出賣同組同事時間,2019年6月拍攝。

採訪前我對屋邨記憶:沒有特色的棲身之地

若果有看過我以前的報道或是文章,可能都知道我是在東涌逸東邨長大。但這絕對不是構成我多年來對屋邨有興趣有留意的原因——無他,逸東邨在落成入伙的首10年,是10年,交通及民生配套設施嚴重不足不在話下,更重要是我居住的大廈,是已經採用並特別流行的和諧式設計。好住嗎?唔,說實的,以單位間格設計而言,回想起來其實不算很差,甚至可說是不錯,又大又實用度高是事實。

只是和諧式設計大廈,外觀看起來一式一樣,都是十字型,都是高40層的大廈;當放眼附近盡是同樣設計的大廈,而且密密麻麻,看起來更是如倒模般,沒甚麼特色的,有時候更顯得壓迫。當年反叛的我又不是特別着重與鄰里之間的感情,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充其量只是穩打穩札,但有甚麼特別?Sorry,真是沒有的。

以前的我真是年少無知,以為自己居住及附近的地方,例如富東邨,民居看起來都是一式一樣的,便以為香港其他的屋邨應該也是差不多的。而且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外出其他地區的機會甚少,活動範圍來來去去就只有荃灣、青衣、葵芳、旺角、銅鑼灣市中心,壓根兒沒有多少機會見識到其他地區的屋邨;還有自己的家,that’s all。即使後來在屯門讀大學時,已聽說過彩虹邨、南山邨及華富邨(最多還有不知為何很多同學居住的將軍澳翠林邨),但在當時社交媒體還未盛行的年代,我也只是聽說過就算,並沒有特別到訪,或是上網找找看他們是甚麼樣子的。

所以即使用「井底之蛙」形容當時的我,也絕對不過份。

東涌逸東邨,我長大的地方。
東涌逸東邨,我長大的地方。

為何首先選擇寫屯門大興邨?

直到2014年,進了雜誌社工作不久的我,突然接到指示,說同事們日後要負責介紹屋邨欄目,每期就是介紹一條香港屋邨,然後寫寫屋邨內有甚麼特色就可以,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可說是相當大。

當時上司編輯大人對於有關介紹甚至麼屋邨,只有下了一道方向:彩虹邨、華山邨、華富邨和勵德邨這些較為香港人熟悉的屋邨以外,一律都可以寫,只要不用寫以上四條屋邨就可以了。

然後我看到上司編輯大人和同事先後以葵盛西邨、瀝源邨和坪石邨做示範,大約有了概念內容是怎樣寫,我就依葫蘆畫樣,找找看有甚麼屋邨比較值得介紹。

當時我還在苦思到底應該做甚麼屋邨,天哪,我根本對香港屋邨一點也不熟悉,怎樣入手?

最後我選擇從自己相對熟悉的屯門區入手。上網查找屯門的屋邨時,看到大興邨的相片和資料——What?原來女歌手Stephy(鄧麗欣)是在大興邨長大?那時我不知怎的,明明不是她的粉絲,但突然地留意多點點,開始有點興趣,然後再查找大興邨的相片:為何它的大廈都是十字型設計,但底部部分是特別闊?這看起來都頗有趣,而且辨識度很高呢。

於是我膽粗粗的向上司報題,說「我想做大興邨」。沒想到,上司又很爽快的答應了。

然後我約當時的長春社,看看可否找到居住在大興邨的街坊做訪問,最後又成功很順利的找到約到訪問,於是就跟攝影師一起前往大興邨。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首次踏足大興邨的新奇和有趣

當時訪問的街坊很好人,訴說了不少有關在大興邨成長的種種往事,但詳細內容已不太記得了。反倒第一次真正踏足大興邨的我,覺得這個地方很有趣,很特別。明明都是公共屋邨,但為何看起來舒服而且空間感大得多,而且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實在很有趣,當時街坊還跟我說,下層的單位的確是比上層更闊,那完全是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呢。

另外,走入大興邨,真是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看到之前從來未見過的廣告亭,還有很舊式沒有空調的街市,還有賣石油氣的店舖,明明一切都很old school很老舊,但你不會覺得殘破不堪,反而有種渾然天成的和諧感。

唔,原來香港屋邨比想像中有趣,我心想。

我的首份屋邨欄目稿:大興邨。

開啟人生首次遊走屋邨之旅及採訪

這同時開啟了我首次的遊走香港屋邨之旅。工作關係仍需要走訪不同地區的屋邨,彩園邨、廣福邨、順利邨、漁光村、長安邨、白田邨、當時尚未清拆的大坑西新邨、還有文章開首提及過的富山邨,甚至有一次貪好玩而特意走進梅窩銀灣邨拍攝,那時雖然視之為工作,但同時每一次到訪新的屋邨,都有種讓我開心大發現,有種眼界大開的感覺。

雖然只是走訪過十數條屋邨,最後屋邨欄目亦被另一個欄目取代而結束,但應該是自那時開始,我才對香港公屋開始認識多一點,至少開始會留意多了公共屋邨這回事。

所以說,《U Magazine》的公共屋邨欄目,是我這個「邨膠」的發源地,確實一點也沒錯。

可能你會問,那麼,為何你事隔多年後才開設專頁,並遊走屋邨?這就是後話,是另一段故事,並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我會建議大家可在文末連結尋找一些媒體訪問報道重溫吧XDDDDD

已經變化不少的彩園邨。
已經變化不少的彩園邨。
好chill好好玩的銀灣邨。
好chill好好玩的銀灣邨。
當時剛剛翻新了外牆,看起來很翠綠的梨木樹(二)邨。
長安邨,是仍有小火車的時代。
長安邨,是仍有小火車的時代。

為何那些年的稿件重新曝光?為了保留歷史印證

回到《U Magazine》的公共屋邨欄目。雖然以前我有儲起自己寫過的報道的習慣,但並不是每份稿都有這樣做。即使是屋邨稿,印象中我充其量只有保留廣福邨和白田邨的訪問(因為兩篇訪問都有受訪者,我需要給他們雜誌和soft copy),更重要的是,我以往的採訪報道soft copy電郵,原來只保留2016年開始的稿件,那即意味2014年和2015年首兩年的稿件,要是沒有backup至Google Drive,其實早已沒有了。所以到了最後,我真正有保留的屋邨稿件soft copy,就只有今日變化很大的白田邨。

這部分對於後來成為了「邨膠」的我,或多或少都是遺憾。

後來《U Magazine》實體雜誌在2023年停刊了,更意味着要從舊公司取回自己的稿件soft copy,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本來我也沒有將這事放在心上,直到今年3月底,在英國跟Professor Miles Glenginning做訪問,在訪問中他叮囑我要做好香港屋邨記錄之餘,亦同時好好為現時的工作記錄,「因為你不做記錄的話,那些關於香港公屋的事就會隨時間而消失,就會沒了」,這句話即使在我離開英國,回到香港後,亦一直烙在我心中。

要好好地做香港公屋記錄,其實之前不是已經有了嗎?我回想起那個孕育自己的欄目。

不知怎的,我內心突然浮現一種恐慌: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其實自己以外,自己以前,早已有人有媒體,以這種方式記錄過當時的香港公屋。如果我不讓更多人知道的話,他們的努力和心血,真的就會這樣慢慢被遺忘,慢慢地殆盡消失。加上文章開頭我與街坊的對話,更讓我覺得,不如索性趁仍有機會找回那些稿件的時候,自己亦保存一份,至少多一個平台和機會曝光,同時多一個地方保留,讓更多人知道和看見吧。

數天前心血來潮的圖書館之旅。
數天前心血來潮的圖書館之旅。

沉重過後,是時候看點輕鬆東西

話說了太多,若果你看至此覺得有點沉重,不要緊,我會給你看看數天前,部分我嘗試在圖書館copy的成果(還有偷偷地拍下的稿件照片),還有一些無聊瑣碎的fun fact。畢竟香港圖書館只設黑白影印,故此我手上的複本,也只是黑白版;如果想看全彩色相片,也只可到圖書館找找收藏。

在此,亦十分感激得到當時的記者和編輯同意及允許,這部分的屋邨欄目稿件才可公開給各位看看,在此多謝編輯大人基、舊同事Eunice Chow、Celia Chan和Priscilla Lam,還有多位勞苦功高,以鏡頭記錄當年屋邨面貌的多位攝影師,如Ken、Kee Yau、Lamlam、Jay、Sing、Sukl、Nova、The Chow、Paul等人。

歷史的印證,想不到只剩下圖書館。
歷史的印證,想不到只剩下圖書館。

有關《U Magazine》公共屋邨欄目無聊不實用小知識:

1/ 公共屋邨欄目共記錄了其中38條香港公共屋邨。
2/ 欄目由2014年12月5日起刊登並每周連載,並於2015年8月21日刊登最後一期。
3/ 首篇刊登介紹的屋邨為葵盛西邨(負責記者:Hung Cult);最後刊登介紹的屋邨為順利邨(負責記者:Aiko)。
4/ 我共負責了其中11條屋邨的介紹。
5/ 當中包括大興邨、彩園邨、大坑西新邨、廣福邨、漁光村、長安邨、銀灣邨、富山邨、梨木樹(二)邨、白田邨、順利邨。(依刊登時間順序)
6/ 欄目撰寫的地區分佈為港島區:5、九龍區:12及新界區:21。
7/ 若果再區分成香港十八區的話,全港佔最多屋邨的觀塘區排行榜首(5條屋邨),然後是另一大區葵青區(4條屋邨),接着分別有沙田、元朗、荃灣、離島及深水埗區(各3條屋邨)。
8/ 不過亦並非全港18區的屋邨都涵蓋在內,當中灣仔區及油尖旺區就缺席,但不意外。畢竟油尖旺只有2條屋邨(海富苑及駿發花園);灣仔區更只有勵德邨。
9/ 有趣的是,明明當年離島區只有8條屋邨,但欄目已包括了其中3條(金坪邨、銀灣邨、龍田邨),即接近4成屋邨都有被介紹,比例之高僅次於西環邨(50%)。
10/ 欄目中介紹的屋邨之中,歷史最悠久的,當然是西環邨(1958年落成入伙)。
11/ 要數欄目中介紹過歷史最短最新的屋邨,非葵聯邨莫屬(2013年入伙)。
12/ 欄目中介紹由屋建會策劃及興建的廉租屋邨原來幾乎全部上榜,當中包括西環邨、馬頭圍邨、福來邨、和樂邨、坪石邨、愛民邨,撇除已消拆重建的北角邨和蘇屋邨,真的只欠彩虹邨和華富邨沒有介紹。(原因上文已講述)
13/ 全港唯一一條私人屋邨:大坑西新邨亦曾被介紹。
14/ 欄目亦涵蓋了部分今日清拆中或重建中的屋邨,例如白田邨、舊美東邨以及大坑西新邨。

沒有了廣成麵家的廣福邨。
沒有了廣成麵家的廣福邨。
已清拆中的大坑西新邨。
已清拆中的大坑西新邨。
富山邨變化相對算少,但都沒有了招牌富山超級市場。
富山邨變化相對算少,但都沒有了招牌富山超級市場。

十年人事幾番新

說實的,沒想過看回2014至2015年局部屋邨的相片,居然也有種見證時代變化很大的感觸。例如我寫過的彩園邨,它巴士站仍的店舖「開心地」沒了,廣福邨的「廣成麵家」沒了,富山邨的「富山超級市場」也沒了。實在不敢想像,仔細閱讀每篇文章,會數到到底有多少店舖或設施都消失了。

最後,始終介紹過38條屋邨,雖然只是眾多屋邨中的九牛一毛,但亦不會放全部的彩色稿件相片給大家觀看了。看看找不找到機會或其他地方,日後再一次過擺上全部稿件給大家閱讀,回味一下10年前的那些屋邨吧。



延伸閱讀:


想知道更多為何我遊走屋邨可在此觀看:

詳細版本訪問
極簡版本訪問(可由約09:49開始觀看)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有印象的話,相信都會記得今個月首度在香港舉行的屋邨節,當中有不少精彩好玩活動,而我個人最為期待的,則非公屋導賞團莫屬。很幸運地,最終我亦成功參加了其中一個在東涌舉辦的屋邨導賞團。

實不相暪,平時我都是自己或跟朋友遊走屋邨居多,至於這類由民間機構舉辦的屋邨導賞團,則是頭一次參加呢!

首次參加屋邨導賞團

今次選擇參加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日子時間上容許參加,加上自己正正就是在逸東邨長大,所以我亦很好奇,一條自己會將很多物事的存在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屋邨,到底在街坊導賞底下,會有着怎樣不一樣的角度。

是次由「街坊帶路」帶領的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是介紹及遊走東涌兩條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屋邨,分別為富東邨和逸東邨。

在導賞開始前,大家在東涌港鐵站集合,導賞員會派發無綫耳機給大家,方便聆聽導賞。

個人觀察發現,參加屋邨導賞團約十數人,比預期中多人熱鬧呢,而且男女老中青都有,團友亦相當多元化。

第一站:參觀富東邨

第一站我們首先參觀富東邨。我對富東邨有着「這麼近又那麼遠」的感情,成長部分總不能缺少它的存在,但我記憶中的富東邨,跟今日的富東邨,已經是面貌完全不一樣。

今次參觀的富東邨,如果不是導賞員Jason帶領,我也沒有為意原來從東薈城是可以觀賞到富東邨的全貌,而仔細端詳富東邨,才發現它的數棟大廈層數是不一樣,形成外觀上高低有致的感覺,這亦是建築師在設計富東邨時的一個小彩蛋,讓大廈與附近高山形成和諧的視覺效果。

然後參觀的富東邨,我也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從前中學時期常常經過的地方,今日已變成遊客處處,盡是連鎖店的地方,幸好商場最大特色:中央半圓拱形廣場則沒有改變。

參觀完商場,再遊走富東邨一帶的建築設施,只可說富東邨跟裕東苑有着唇齒相依的存在,富東邨地方雖然不大,但基本設施,如商場、學校、診所、街市等等都相當齊全,而且它位於東涌港鐵站隔壁,而且多機場巴士會經過富東邨,故此富東邨亦相當方便,在東涌來說是相當方便好住的屋邨。

第二站:參觀逸東邨

參觀完富東邨後,就來到我成長多年的主場——東涌逸東邨!

起初參觀逸東邨的時候,還心想會不會導賞員介紹的東西我都已經知道,或多或少會覺得沉悶,但個人頗為欣賞住在逸東邨多年的導賞員Pepper的用心介紹,除了基本逸東邨的資料有介紹外,他還提及了許多個人成長回憶的部份,聽得特別有共鳴!好似以前屋邨的宵夜「走鬼檔」,還有曾設置在幼稚園樓下的賽馬會投注站等等等。


然後再參觀已翻新一段時間的逸東街市,Pepper亦有提及當中一些街市設計概念,那些亦是我不知道的部分,聽起來也覺得特別有新鮮感!

總括來說,參加屋邨導賞團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會對自己曾經長大的社區有着不一樣的角度理解,若果之後可定期舉行更多類似活動,相信對區外人可以對社區有更深入了解之餘,同時亦可加多區內居民對自己所住地方的歸屬感。


我發現搞手「街坊帶路」其實亦相當有心,除了東涌屋邨導賞團,他們亦有不定期舉行其他地區屋邨的導賞,大家可到他們的網站或社區平台密切留意啊!

最後,個人當然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類似屋邨節的活動,好讓街坊能夠對自己所住的地方更了解和增強歸屬感。事實上,除了屋邨導賞,屋邨節同時亦有舉辦不同活動,例如幸福小站巡迴到不同屋邨,屋邨時裝秀等,如果日後可以繼續舉辦,相信亦能為街坊的日常屋邨生活平添多點趣味!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街坊帶路網站:https://kaifongtour.com/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長亨邨入口。

在我的印象之中,青衣島的屋邨其實算不上多,由於童年回憶關係,印象最深刻的非長安及長發邨莫屬。至於位於青衣西面的長亨邨和長宏邨,我明明以前坐車經常經過,但不知怎的反倒遺忘了,而且在自己的記憶之中,的確沒有試過一次下車並走進屋邨,那倒不如趁最近想完成青衣島的屋邨,就一次過逛逛。
長亨邨環境。
先旨聲明,...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洪福邨環境。

隨着遊走屋邨的數量越來越多,較為舊式的香港屋邨其實也遊走和寫得七七八八了。故此日後會將焦點放在近年落成的屋邨,給大家做作對照和參考。至於本篇遊走屋邨文章想分享的,正正就是位於洪水橋的洪福邨。
洪福邨頂部。
若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遊走洪福邨的體驗,我會說是盡見建築師心思而且驚喜處處的屋邨,故此我自己也逛得...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馬鞍山的耀安邨,如無意外或數漏,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及撰寫過的香港屋邨中,最後一個一個屬於「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同時意味着前後分為六期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現時已寫到第39個了。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當年政府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市民...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天水圍天耀邨
天耀邨的中央廣場。
天耀邨的中央廣場。

天水圍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直嚴重逃避遊走的地區。

天耀商場。
天耀商場。

先旨聲明,原因絕非因為我歧視大西北路途遙遠(畢竟11歲前我也是在屯門長大,大學三年讀書也是在屯門),只是因為我一直主觀地認為,天水圍是遊走香港多個屋邨來說,預計到是較為麻煩和難處理的地區。

天耀邨出入口。
天耀邨出入口。

直到我終於的起心肝,終於選擇遊走天水圍的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一切才令我改觀起來。

俯瞰角度看天耀邨。
俯瞰角度看天耀邨。

早期天耀邨於規劃時被稱為「天瑤邨」

查看資料,才發現早期規劃的天耀邨是被稱為「天瑤邨」,是到後來才正式命名為天耀邨。早期的天水圍是尚未開發的新市鎮,在尚未開發前的它,其實是一片沼澤,居民離要住在用泥漿蓋搭成的房屋。直至1980年,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收購了所有的土地;而在1982年,該公司與政府簽訂協議,共同發展天水圍成為另一個新市鎮,以解決香港日益增加的房屋需求。

天耀邨日常。
天耀邨日常。

而天耀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作為首個天水圍新市鎮的屋邨,天耀邨當然要有示範的作用。故此政府在規劃天耀邨時,也擺放了不少心思在內,務求讓街坊可有舒適的住屋及屋邨環境。

天耀邨原來都有個尚在運作的水池。
天耀邨原來都有個尚在運作的水池。
天耀邨的水池景色。
天耀邨的水池景色。

Y型大廈與和諧式大廈

天耀邨共分為兩期,分別為一邨和二邨,一邨大廈大多數採用的是Y3及Y4型設計(同時天耀邨是少數設有Y型大廈而不作租者置其屋的公共屋邨的);至於二邨則引進當時嶄新的和諧式大廈設計(Harmony Block),不論在單位面積、廚房浴室露台位置等亦作出改良,讓街坊可得到更佳的住屋體驗。

天耀邨中央廣場可看到Y型大廈在兩側。
天耀邨中央廣場可看到Y型大廈在兩側。
天耀邨內的公園。
天耀邨內的公園。

認真調色的大廈外牆顏色

不過個人更為欣賞的,反而是天耀邨的大廈外牆配色,它明顯是有心思調配。後來才知道房署曾就此請教一位世界知名的色彩設計專家意見,特地設計了一套色譜,重新營造出天水圍原有景物結平靜特池水、青蔥的提岸、雲霧般的群山等等主要色調,以呼應天水圍的名稱,予人水天相連的遼闊感。

紅底黃黑間的圓柱成為了天耀邨一大特色。
紅底黃黑間的圓柱成為了天耀邨一大特色。

最後不得不提,除了實用的設施,其實天耀邨在美化環境方面亦花了一定功夫。除了在屋邨內種植了不少草木以美化環境,還有甚富中式色彩的紅黑行人走廊,加上最最最重要,屋邨是設有水池達到美化環境同時散熱。但據街坊所說水池的水並非長期開放,甚為可惜。

天耀邨日常。
天耀邨日常。

天耀邨都有推出明信片套裝,利用相片紀錄天耀邨的特色風景,一套共有4張,如有興趣的話可到購買呢!

屋邨資料——天耀邨(Tin Yiu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天水圍天湖路2號
入伙年份:1992(一邨)、1993(二邨)
樓宇數目:6(一邨)、6(二邨)
樓宇類型:和諧二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耀富樓、耀興樓、耀民樓、耀康樓、耀盛樓、耀逸樓(一邨);耀昌樓、耀豐樓、耀澤樓、耀隆樓、耀泰樓、耀華樓(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委會網站


參考資料:

《天水圍訂成兩發展藍圖 分建公私屋邨》,《華僑日報》,1984年8月12日
《四年內擬建二萬單位 天水圍公屋開建 天耀邨昨動土 天水邨快動土》,《大公報》,1989年5月26日
“Hong Kong 1993 – Report for the year 1992”,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1993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沙頭角邨。

沙頭角邨,可能是全港最為神秘,而且最少香港人踏足過的屋邨,相信大家也不會反對吧。

與沙頭角邨大廈合照。
與沙頭角邨大廈合照。

可能仍是全港最少人踏足過的屋邨

它的神秘,連其他位於地方隔涉的郊區房屋,也要望門興嘆。為何沙頭角邨會那麼神秘?原因好簡單——這個全港方位最北的屋邨,同時是全香港唯一一個位於禁區範圍內的屋邨,雖然近年政府開始逐步開放沙頭角自由行予遊客進內參觀,但畢竟每日參觀人數有限額,加上仍要申請禁區紙,只是門檻比昔日須找禁區內原居民或相關要員作擔保為低,但門檻始終仍然存在,故此我到訪沙頭角邨當日,仍可享受到香港市區所沒有的難得寧靜。

很有異國小鎮風情的沙頭角邨街道。
很有異國小鎮風情的沙頭角邨街道。

還記得遊走沙頭角邨當日,正正是香港氣溫甚低的一天,北區的氣溫更是攝氏7度以下,寒風刺骨。當時趁下午天氣較為暖和,緩緩的走入沙頭角,好快就看到沙頭角邨——因為沙頭角邨確實跟禁區入口只有三數分鐘步程的距離,好快就看到「沙頭角邨」的標牌。

沙頭角邨迎海樓。
沙頭角邨迎海樓。

外國風情鄉郊房屋建築設計 顏色鮮明印象深刻

首先映進眼簾的是一排排比薰衣草紫略深色的大廈,中間就有着淺啡卡其相間的地磚鋪成的行人路,路上人流很少,只見三兩個人悠然自得的踏單車經過,然後住在地下樓層的街坊,就靜靜的晾衣服和準備食物煮飯,安靜但不死寂。寧靜的行人路,旁邊種植了三兩棵樹點綴環境,配合大廈景致,這些畫面感覺很不真實,很不像平日所見的香港,但這裡確確切切是位於香港的沙頭角。

眺望多座大廈,並緩緩的在多座大廈間穿插遊走,沙頭角邨的大廈只有5層高,絕大部分不設升降機,須以樓梯出入。屋邨大廈外型線條簡單俐落但細膩,用上鮮明顏色作大廈牆身主色如Barbie極搶眼粉紅、薰衣草紫、三文魚橙、草綠和海藍,配以純白邊框作點綴,加上橙色斜面瓦頂,感覺很像外國的鄉郊房屋,甚具異國風情。對了,沙頭角邨同時是擁有全港最多座數大廈的屋邨,連同2017年落成的迎海樓,足足有52幢。

俗稱「三文魚樓」的沙頭角邨部分大廈。
俗稱「三文魚樓」的沙頭角邨部分大廈。

可以自給自足的一個小市鎮

基本上,遊走沙頭角,至少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範圍都是圍繞着沙頭角邨。畢竟沙頭角邨位於禁區內,故此屋邨更有必要發展成可自給自足的小市鎮,配套方面至少是充足,由超級市場、郵局、圖書館、銀行、餐廳、便利店、學校、社區會堂等等都一應俱全,屋邨附近更就是消防局和警崗,還有公共交通工具總站,基本上完全足不出戶,只留在沙頭角邨內生活,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

沙頭角邨內既有便利店,同時有超級市場,以便居民購買日用品。
沙頭角邨內既有便利店,同時有超級市場,以便居民購買日用品。

當然,若果要看病的話,又怎麼辦?原來禁區內是沒有政府診所,但禁區外附近是有普通科門診的,總算聊勝於無(同時是可能最少人看病的政府診所呢)。但若果嚴重一點的,看來最就近都是北區醫院了,但仍跟沙頭角禁區有一段距離。

沙頭角邨的廣場一帶。
沙頭角邨的廣場一帶。

為何沙頭角邨會出現?

我也好奇過,沙頭角邨為何會出現?原來沙頭角邨的落成比預期中短,最久遠的入伙年份,也只是1988年,即是有36年歷史。我看看房協官網的屋邨介紹,指出「興建沙頭角邨的目的是為配合安置鹽寮下及菜園角受清拆影響的原居民」。但為何當時政府會有清拆行動?

沙頭角邨的街坊以單車代步為生活日常。
沙頭角邨的街坊以單車代步為生活日常。

後來我再找找舊報紙,看到《華僑日報》在1986年12月的報道,就有詳細說明當年的政府是有意重建沙頭角,而報道更以《動屋協會獲貸款 沙頭角建公屋邨》為題,內文指出原來當時沙頭角人口為5,500人左右,當中不少人都是住在環境衛生情況較為惡劣的寮屋區,而寮下及菜園角兩個位於沙頭角內的寮屋區,就已佔了該區人口的一半以上。除了住屋環境和衛生問題,當時政府更認為居民住在寮屋區,意味生命財產隨時易受颱風及火災威脅,故此當局最後決定清拆寮屋區,取而代之的是興建全新的郊區房屋予居民入住。

沙頭角邨月租比市區更低?

根據1987年9月的《華僑日報》報道,沙頭角邨前後共分為四期興建,以安置寮屋區居民。根據房協官網顯示,「由於政府豁免地價,故此租金亦遠較市區屋邨為低」,那麼,即是租金有多低?當時的報章已報道,時任北區政務專員張建宗表示,沙頭角邨第一、二期單位,由最小的2-3人單位月租$370至$395不等,到最大的10人單位月租$910至$980,若以樓面實用面積計算,沙頭角邨的租金遠比粉嶺祥華邨上水天平邨西貢對面海邨等為更低。

沙頭角邨內的兒童遊樂場。
沙頭角邨內的兒童遊樂場。

那麼,今日的沙頭角邨,月租又是多少?那就要分為兩部分來看看:第1至51座部分,以及於2017年落成的迎海樓。

面向大海的迎海樓。
面向大海的迎海樓。

先說前者。我嘗試到房協網站尋找不過並無所獲,可能是因為屋邨是位於禁區的關係,並不會輕易對外開放申請,那就沒有必要透露屋邨的月租資料予公眾。但若果房協的描述「由於政府豁免地價,故此租金亦遠較市區屋邨為低」為事實,我再看看房協官網中現時羅列的出租屋邨,租金最低廉的是西貢對面海邨,現時月租由$1,018至$2,639不等。那麼,即使計算通漲在內,假設沙頭角邨租金比其他屋邨更低,現時住在沙頭角最小型單位,隨時也不到$1,000月租呢!當然,上述也只是推敲,實際情況還是留待房協官方或當地在住的街坊就最好了。

沙頭角邨第50座。
沙頭角邨第50座。

說回在2017年落成的迎海樓的月租,可能是全新住宅的關係,它的租金則相對貴得多,甚或是貼近市價。根據《經濟日報》及《香港01》等報道,迎海根單位面積分為22及32平方米,適合1人至4人家庭居住,每月租金(不包括差餉)介乎$1,988至$3,253不等,比貼期訂租的安達邨還要貴。

沙頭角邨街道,可見大廈並不高,只有5層。
沙頭角邨街道,可見大廈並不高,只有5層。

更重要的是,沙頭角邨的單位人均面積,達到50平方尺,比其他屋邨的35平方尺多予整整15平方尺,可見當時的沙頭角邨除了改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大更闊的住宅環境,加上租金低廉,相信也令不少人羨慕不已呢。

好有《Star Wars》字體感覺的沙頭角邨招牌。
好有《Star Wars》字體感覺的沙頭角邨招牌。

屋邨資料——沙頭角邨(Sha Tau Kok Chuen)

屋邨類別:郊區公共房屋
地點:新界沙頭角沙頭角邨
入伙年份:1988年、1989年、1991年及2017年
樓宇數目:52
樓宇名稱:第1至51座、迎海樓(第52座)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經濟日報》《香港01》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