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上水

說起來也很慚愧,其實要不是有朋友曾經住在太平邨,告訴我上水有這條屋邨,我一直還以為太平邨即是天平邨的。但原他們不單是兩條屋邨,而且位置上也相隔有點遠。

屋邨內的水池,相信是地標吧。
屋邨內的水池,相信是地標吧。

典型的舊式屋邨

說回遊走太平邨的體驗。我覺得太平邨是一條很典型的舊式屋邨,雖然嚴格而言,它是在1989年入伙,即是只有34年的歷史,從數字而言,它當然不是甚麼老牌屋邨,但遊走太平邨,就是覺得它滲透着點點的八十年代舊式屋邨情懷。

屋邨內的老舊遊樂場設施。
屋邨內的老舊遊樂場設施。

上水太平邨不是大型的屋邨,全邨只有4棟大廈,分別為平治樓、平靜樓、平熙樓和平易樓。比較有趣的是,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所以進邨不久,我就有種身置九龍區舊屋邨的錯覺。

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太平邨亦是新界北唯一一個採用相連長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滲透出點點老舊屋邨情懷

遊走太平邨最驚喜的地方,當然就是上文提及過的點點舊式屋邨情懷。而這種氣氛的出現,相信是因為太平邨內保留了很多八十年代出現的設施,並沒有刻意翻新,例如屋邨內的遊樂場設施,那些搖搖動物,正正是採用八十年代常見的鐵設計,今日看起來還有點點生繡和脫色的古老痕跡,而非今日遊樂場常見的膠質地。即使是其他滑梯等設施,亦看見生繡的痕跡,那些痕跡正正訴說了他們多年來的故事,甚有懷舊的味道。

太平邨內的遊樂場。
太平邨內的遊樂場。

保留屋邨水池設計

另一很有驚喜的地方,當然就是太平邨內保留了水池,而且更重要是——水池是有!水!的!水池採用的是偏向中式的設計,水池中央有個同樣中式設計的涼亭,旁邊更有條天橋接駁至不同大廈,感覺相當愜意,有着美化環境的作用。但可惜這種設計,如今已經買少見少了。

很中式的涼亭設計。
很中式的涼亭設計。

太平邨地方雖然不大,邨內不設商場,只有一家便利店,但屋邨的空間比想像中寬敞,遊走的時候也覺得相當舒適。聽說太平邨內有2隻可愛的小松鼠偶然會在邨內出沒,但到訪當日無緣遇到呢(哭)。


屋邨資料

入伙年份:1989
樓宇數目:4
單位數目:100
樓宇類型:相連長型第一款
樓宇名稱:平治樓、平靜樓、平熙樓、平易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上水彩園邨

關於上水彩園邨,對上一次到訪已經是2014年冬天:當時街道涼風陣陣,街上還是充斥一大班拖着行李的自由行和水貨客的年代。


北望神州,鄰近上水站的彩園邨當然也不例外。即使身在住宅區,仍不難發現商場一帶人滿為患,眼前盡是收拾水貨塞到行李內的水貨客和自由行。彩園邨已經不算很大,加上人多,更見壓迫感。

上水彩園邨
上水彩園邨門口。

時至今日,一切光景已人面全非了。


今日的彩園邨,自由行水貨客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小朋友在商場外的新建遊樂場嬉鬧;昔日到訪時的小店「開心地」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連鎖店舖。除了開心地,更多的小店已不再存在,早已被集團式經營店舖一一取代。

上水彩園邨天橋尚有些小店繼續營業。

說回彩園邨歷史。過往曾好奇為何彩園邨名為彩園而非石湖墟邨,畢竟彩園邨位置正正屬於石湖墟範圍一帶。翻看資料才知道這條上水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前身正正名為「菜園村」,後來政府取其諧音,於是命名為彩園邨。

上水彩園邨的休憩空間。
上水彩園邨的休憩空間。

個人認為1980年代建成的公屋,仍為相當有個人特色的年代。至於彩園邨,個人最記得的分別是它咖啡色的牆身,還有天橋上的多間特色小店,不少都看得出有一定的歷史:水族魚產品店、曬相店、診所等,相信伴隨了彩園邨渡過多個春夏秋冬。

典型老舊屋邨常見的露天劇場。

慢步走進彩園邨邨內,才發現彩園邨老人家數目為數不少,符合彩園邨自1982年落成,已有40年邨齡的事實。不少婆婆伯伯都喜歡靜靜的坐在公園一隅休息放空,所以別被商場遊樂場一帶的假象欺騙(笑)。

上水彩園邨的公園。
上水彩園邨的公園。

話雖彩園邨商場早已被領展化,屋邨商場特色已不復見,但猶幸屋邨其他地方多年如昔,仍保有往日的美好畫面。不知未來彩園邨發展如何,但願能以文字及相片,略盡綿力為屋邨保留2022年冬日時的此情此景。

以天橋接駁大廈間的彩園邨。
以天橋接駁大廈間的彩園邨。

更多上水彩園邨精選相片。


屋邨資料
地點:上水彩園路8號
交通:上水港鐵站A1或B1出口
入伙年份:1982年
樓宇座數:6
樓宇類型:舊長型、三座相連「I」字型
樓宇名稱:啟祥樓、啟樂樓、啟盛樓、啟賢樓、啟裕樓、啟寧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