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區公屋下篇!本文走訪慈正邨、慈民邨、慈樂邨、美東邨、黃大仙上邨、沙田坳邨、東匯邨、彩輝邨及最新落成的啟鑽苑,10條屋邨短評帶你看盡社區設計與生活點滴。
九龍區
探索黃大仙區的香港公屋!本篇(上篇)帶你走訪彩虹邨、彩雲邨、富山邨、樂富邨、竹園南北邨等十多條屋邨,以短評方式記錄設計特色與生活故事,感受地道社區魅力。
位於土瓜灣的樂民新村,舊稱樂民邨,原名靠背壟廉租屋邨(英語:Kau Pui Lung Estate),於1970-1973年落成,為房協第14個廉租屋邨,同時為房協首個自資的甲類出租屋邨。當年政府並沒有提供任何財政上的支持,只在1967年撥出地皮予房協,故此它是首個房協自資興建的屋邨。
繼續來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由於觀塘區屋邨數目眾多,總共有35條之多,故此需要分開上下兩篇完成,而今次就是來觀塘區屋邨下篇,應該不難發現今次很大部分都是藍田或秀茂坪一帶重建的公屋呢。
若以全港18區計算,觀塘是擁有最多公共屋邨的地區,截至現時為止就有35個屋邨,所以一直覺得完成遊走觀塘區的屋邨,絕對是「打大佬」級數的目標。事實上,部分觀塘區的屋邨予人感覺很陌生,畢竟不是每個屋邨都有機會事前接觸或聽聞過,例如下文要講述的彩霞邨,就是其中之一。
說實的,要不是遊走屋邨,相信南昌邨會是少數一個位於市區,但我偏偏就是不曾到訪過的屋邨。記得小時候有印象去過南昌邨附近的富昌邨,而原因只是昔日香港YHA,即是青年旅舍的辦公室,正正就是在富昌邨內,但我以前經常以為富昌邨等同南昌邨,以為較為鄰近南昌地鐵站的就是南昌邨,當然事後才知悉,事實並非如此,自己也搞錯了南昌邨的位置很多年呢。
繼續來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今次輪到位於九龍東區的觀塘,它擁有九龍區以至全港最多的公屋數量:35條!觀塘區的公屋遍佈觀塘、九龍灣、秀茂坪、藍田及油塘等一帶。
終於有動力寫有關遊走黃大仙下邨的故事。一直以來久久擱筆,只是因為黃大仙下邨再分為一及二區,兩個屋邨加起來可說是龐然大物,加上資料甚多,要寫它可說是甚花時間。
其實一直想寫寫過去三年來,自己觀察到的十八區屋邨到底是怎樣。不過人比較懶,不如先寫個快速短評,評論個人心目中每區屋邨到底帶給我怎樣的感覺,還有從中觀察到甚麼,算是一個小小的總結吧。
說回正題。第一次遊走安泰邨的感受,我會形容為「屋邨面積比想像中更大」、「想不到有優美景緻欣賞」、「以綠黃色為主調但難的色彩配搭和諧舒服」、以及是「彩蛋細節設計比想像中多和有驚喜的一條屋邨」。
在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裡,不少屋邨名字都經歷過改名。你以為彩虹邨一直都叫彩虹邨?其實早年於政府文件、舊報紙裡面,他們曾經有過另一個名字——例如「加多近街邨」、「青山邨」、「牛池灣邨」⋯⋯這些名字雖然最終沒有正式使用,但卻在歷史紀錄中留下痕跡。今次就帶大家重溫17大個香港屋邨舊名故事,而這次就率先公開八個,看看你認識的又有多少個?
記錄了「遊走香港屋邨誌」創辦人從初出茅廬時期,於《U Magazine》本地旅遊組工作,首次走進香港各區公共屋邨的經歷。從最初對屋邨印象模糊,到因採訪大興邨而被深深吸引,繼而展開一次次屋邨探索之旅,最終孕育出對香港公屋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篇文章不僅回顧了個人成長與公屋記錄的緣起,也反思了時間流逝下屋邨與社區變遷的印記,並透過保留早年屋邨專欄的努力,延續對香港公共房屋歷史的珍貴記憶。
從「打卡熱點」到保育倡議對象,彩虹邨的價值從來不只是色彩繽紛的外牆。這篇文章記錄我為何改變立場,重新思考這條屋邨對香港的意義。
紅黃主調、褪色招牌、三角簷篷與地舖小店,當建築與記憶交錯,屋邨的個性悄然浮現。
若果你自問是(偽)文青,或是愛好非主流電影的影迷,相信都不會對位於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感到陌生。事關它是香港較為早期就播放非主流電影的一家戲院,加上戲院隔壁設有咖啡店和書店,故此深受不少文青及影迷的喜愛和追捧。 當然,提及到百老匯電影中心,許多人或許會知道戲院是位於駿發花園:一個屬於房協轄下的住宅,環境旺中帶靜,可說是素來熱熱鬧鬧的油尖旺區的一道清泉。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實駿發花園並不是單純的屋苑,其實它是屬於公共屋邨? 駿發花園前身為六街 第5座為出租單位大廈 駿發花園屬於房協「市區改善計劃」項目,共設有5座大廈,當中4座為市場可自由買賣單位的屋苑,至於第5座(即是地下有惠康超級市場的一座)則是出租單位大廈,不過有別於房協大部分的甲類出租屋邨,駿發花園為乙類出租屋邨,在租金方面會較前者高昂,租金約為港幣5000多至6000多左右。 駿發花園的前身為油麻地六街,其中112幢為戰後早期樓宇,並於1975年收歸政府物業,後來再交由房協重建;而當年興建屋邨的目的,正正就是為安置受馬頭角綜合重建計劃影響的原居民,故此駿發花園的5座大廈中的第5座是屬於出租屋邨。 全港唯一現存屋邨戲院 但非首間屋邨戲院 好了,簡單介紹過駿發花園的背景,但是次文章重點並非在駿發花園,而是位於駿發花園內的百老滙電影中心。 只因百老滙電影中心是全港現時唯一擁有並尚在營運的屋邨戲院。 到底為何會在屋邨設置戲院,實際上已不可考。但若果大家較為熟悉香港屋邨歷史發展的話,可能會記得電影中心並非屋邨戲院的孤例。早在1981年時,位於觀塘區的順利邨就設有順利戲院,另外青衣長發邨、樂富邨等其實亦曾設有屋邨戲院,相對之下,擁有超過30年歷史的百老滙電影中心,年資可說是很淺呢。 曾獲香港建築年獎備受肯定 本來屋邨擁有戲院,而且是播放非主流電影的戲院,這件事已經很有趣。 但更有趣的是,原來在1996年落成營運的百老滙電影中心,憑藉它出色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因而奪得香港建築年獎(HKIA Annual Rewards)的「會長獎狀」,成就獲得肯定。 而這件事,即使在房協或是百老滙影院的網站,都沒有特別提及過。 若果有去過百老匯電影中心,相信都會對戲院內與別不同的氣氛吸引着——看起來很簡約而冰冷型格的綫條和物料,加上戲院偏昏黃的燈光,與書店咖啡店的明亮形成強烈對比,即使到了今日重看,也不會覺得以上的設計過時,反倒有種歷久常新的感覺。 設計預算只有600萬 挑戰中事在人為 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設計是由張智強(Gary Chang)聯同陳詩華(Michael Chan)的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主理。閱讀一些當年的建築期刊,可了解到電影中心在設計及佈局上的一些概念。縱然電影中心在中間有經歷過大翻新及裝修,但在閱讀完期刊後,我更肯定今日的電影中心,其實仍有保持一些早期設計時特有的元素。 看回當年的設計師訪問,才知道原來當初電影中心在建築設計上遇到一大難題:資金預算緊拙。不包括戲院器材,戲院設計預算其實只有港幣600萬,對比當年一些動輒就過億預算的基建,電影中心的預算可說是九牛一毛。 不過縱使預算緊絀,一切還是事在人為——於是設計師就將電影中心設計的方針定位成「More 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