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九龍區

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聯想到的,不外乎是彩虹色的大廈外牆、打卡、外國遊客等等。要是進階一點的,可能會想起地下商店街的酒樓、快餐店、漫畫店和辦館等。的確,之前我也抱有類似的想法。而我當初在聽到彩虹邨即將重建的時候,我想想法也是——雖然很可惜,是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同時也對此理解。畢竟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為街坊帶來更美好的居住體驗和生活質素,這也是當初公共房屋出現的初衷。

直到最近一次在倫敦見到「保育彩虹邨」(@savechoihungestate)主理人Don,跟他聊天過後再想深一層,我才發現和反思——重建,是否是彩虹邨唯一的出路?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一隅。

從旅客眼中「香港代表屋邨」說起

先回歸到起點:為何彩虹邨會如此受香港人和外國遊客歡迎,甚至會成為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屋邨之一?事實上,彩虹邨獨有的高層大廈彩虹色外牆,加上停車場天台,在視覺上的確相當搶眼,而且instagrammable——簡簡單單的構圖,已表達了這裡是香港,這裡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一看就懂。難怪彩虹邨的招牌風景,瞬間也吸引了不少商業廣告甚至音樂MV的場景。(我也寫過有關彩虹邨的網站文章,大家可以重溫)

但,這樣就代表彩虹邨必須要保育嗎?沒有多一層意義嗎?

當然不是。而是彩虹邨在更多方面是值得大家留意更多。

彩虹邨高座與低座交錯佈局的遠景,展示空間規劃與社區連結。
彩虹邨高座與低座交錯佈局的遠景,展示空間規劃與社區連結。

理解與反思:我曾覺得重建可以理解

那麼去到正題——到底我怎樣看待彩虹邨重建?

說實的,起初聽說到彩虹邨要重建的時候,我跟大部分人一樣,都是情感上覺得可惜,但同時理解。可惜在於它的時代象徵意義就此結束,但理解是彩虹邨的設施及大廈的確存在老化的情況,要是全面維修的話,成本隨時比重建更為高昂和花時間。直到後來接觸Don和「保育彩虹邨」,我才發現,其實保育與重建之間,不一定是大家想到的這麼單一,這麼二元化。

如果有仔細閱讀「保育彩虹邨」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保育其實有好多種可能和方法,例如是保留丹鳳樓、或是保留丹鳳樓及其餘低座、或是綜合重建等。當然,沒有方法是十全十美,可同時兼顧到多方面,但至少原來保育的彈性空間和可能性其實比大眾認知的可謂更廣闊。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真正的價值——不只是建築

當然,這還是未回應最根本的問題——是否代表彩虹邨由於它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是廣為人知的屋邨打卡熱點,這樣就代表需要保留它?

不是!如果彩虹邨的意義單純只是打卡的話,我覺得這並不是它最可貴,最值得保留的原因,更何況這樣的原因,相信你也覺得說服力是相當薄弱。但要我說,彩虹邨真正值得留下來的地方,是它在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一代又一代居民之間編織而成的集體記憶。這些都是不能複製、無法複製、也不應該被複製的。

彩虹邨內的理髮店。
彩虹邨內的理髮店。

彩虹邨之所以有其獨特地位,先從建築層面說起。它是香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規劃、首個自給自足規劃的公共屋邨,設有低座與高座混合的布局設計,樓與樓之間的空間不再只是空白,而是孕育社區的地方——街坊在商店街打招呼、小朋友放學後在邨內四處遊走、長者坐在象棋室外一邊吹風一邊談天……這些生活場景,不會只因為樓齡過60年而自動消失。

更重要的是,彩虹邨是一條由居民共同塑造的屋邨:從為街道命名、改建停車場、設立奕棋閣、舉辦社區活動,到保存至今的12間商舖,全都見證著邨民如何一手一腳地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圈。這不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制度安排,而是活生生的「社區參與」,是一個地方被真正活出來的證據。

彩虹邨內的街道命名,原來居民是有份參與呢。
彩虹邨內的街道命名,原來居民是有份參與呢。

很多人說,彩虹邨出名,是因為它色彩繽紛、上鏡、受外國遊客歡迎。但在我眼中,它的價值遠不止於「好睇」或者「打卡一流」。當然,它外牆的彩虹色設計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但更值得細味的,是它背後那段關於建築思潮、公共性、居民自主與時代變遷的故事。

若只以「是否老舊」來判斷一條屋邨的去留,實在是本末倒置。老,不代表無用;舊,不代表沒有價值。彩虹邨的歷史價值、社區價值,甚至是建築價值,其實早已遠超出「可住與否」這個單一維度。這條屋邨不單代表了一段政策與建築交織的發展軌跡,更是無數香港人記憶中的一塊拼圖。

彩虹邨商店街、棋室與居民日常互動,呈現屋邨生活文化
彩虹邨商店街、棋室與居民日常互動,呈現屋邨生活文化

從彩虹邨看香港其他屋邨的未來

可能你會覺得,近日較常聽到的彩虹邨和華富邨清拆重建,貌似還是跟自己距離很遠,雖然很可惜,但除此以外就只可有這份感受。但其實,老舊屋邨即將陸續清拆重建,可說是勢必推行的事實,那即意味着會有更多公共屋邨,在日後將會都會面對同樣的處境。

那麼,我們在面對屋邨清拆重建時,是否要到那時那刻才大嘆可惜,然後一窩風走去打卡紀念?我相信,其實大家只要從現時開始,嘗試對香港屋邨了解更多,認識更多,一切都尚未太遲的。

彩虹邨外牆彩虹色建築與停車場天台一景,攝於中午時分
彩虹邨外牆彩虹色建築與停車場天台一景,攝於中午時分

我相信,彩虹邨值得更完整地被記得

如果這條屋邨真的要面對改變,那至少也該是有選擇的改變、有記憶的改變、有被尊重的改變。保育從來不只是保留一棟建築,而是保留人與地的關係、生活的痕跡、城市的片段。彩虹邨值得的,不是一張「打卡」照片,而是一場由下而上的關注與行動。

作為一個一直記錄香港公共屋邨的人,我會繼續以文字、圖片、訪問與參與,去記下這些正在發生的歷史。無論最後結果如何,至少我們曾經努力記得、努力說話、努力留下痕跡。

如果你都願意多走一步,歡迎花一點時間閱讀《彩虹邨歷史簡述及初步建議報告》,再到instagram追蹤@savechoihungestate,和我們一起守護這條陪伴香港幾十年的彩虹屋邨——因為,我們值得擁有更有記憶的未來。

我與彩虹邨的合照。

更多有關保育彩虹邨: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東頭邨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特別的存在,特別是東頭二邨的歷史與文化。
位於黃大仙區的東頭邨。
對東頭邨如此有印象,只因它正正是位於衙前圍村的隔壁——曾經是市區碩果僅存的圍村,之前就曾因為保育議題,而成為了各大報章的新聞。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東頭二邨的故事與變遷。
這些新面貌展現了東頭二邨的發展...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你自問是(偽)文青,或是愛好非主流電影的影迷,相信都不會對位於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感到陌生。事關它是香港較為早期就播放非主流電影的一家戲院,加上戲院隔壁設有咖啡店和書店,故此深受不少文青及影迷的喜愛和追捧。

當然,提及到百老匯電影中心,許多人或許會知道戲院是位於駿發花園:一個屬於房協轄下...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既然早前遊走了馬頭圍邨,那麼索性同時遊走位於附近的真善美村吧。
起初聽到「真善美村」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屋邨的名字也挺美的。可能是想居住在邨內的居民可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吧,但事實當然已經不可考了。
真善美村
另一個對真善美村的極深印象,就是從消防局轉彎至富寧街看到至真樓時,樓宇所呈現的曲...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牛池灣彩雲邨

1970年代興建落成的彩雲邨,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牛池灣邨」,呼應它本身的位置:清水灣道。事實上,不論是昔日的《華僑日報》和《大公報》,以至以英文撰寫的建築雜誌期刊,均曾以「牛池灣邨」稱呼,直至1978年,屋邨才被正式易名為今日的彩雲邨。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彩雲邨原稱「牛池灣邨」

有關彩雲邨名稱確實來由,其實已不可考,但有指是由於有居民認為前稱「牛池灣邨」鄉土味太濃,加上彩雲邨一名字更富含意,呼應了它位於鄰近的彩虹邨之上,所謂「虹之上為雲」,故此命名。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全港首座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誕生記

位於清水灣道的彩雲邨,同時擁有香港最早期出現的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又稱H型大廈,「H Block」),分別為1979年落成的觀日樓和伴月樓。根據《Asia Building & Construction》的報道,房委會當初設計工字型大廈,主要有以下的考量:採光及通風更佳,單位設計能給予住戶更多的私隱度,建築期比過往的舊長型及雙塔式更短,以至工字型結構容許興建更多樓層,能讓更多住戶搬入,以至進一步舒緩當時人口膨漲的問題。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除了觀日樓和伴月樓,彩雲邨的不少大廈均有採用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設計,例如游龍樓、飛鳳樓、日月樓、星辰樓、時雨樓、甘霖樓、玉麟樓、白鳳樓、瓊宮樓及玉宇樓等。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題外話,首座單座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稍早落成的柴灣環翠邨怡翠樓,而在彩雲邨亦有採用單座工字型大廈設計,白虹樓正正就是例子。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或是對彩雲邨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彩雲邨(Choi Wan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至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樓宇類型:雙連座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房協的屋邨不少都因為他們的特色設計,或歷史因素,往往在報章或社交媒體上擁有較高的討論度,例如祖堯邨、花園大廈、乙明邨、明華大廈、祈德尊新村等。我亦在此承認,相對房署的屋邨,個人更較為喜歡房協的屋邨設計。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至於位於紅磡的家維邨,相對以上的屋邨,則可說是較為低調的存在。但,低調並不等同它沒有歷史和沒有特色。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翻查資料,家維邨前身為舊紅磡邨,而家維邨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已故房協創辦人張有權(筆名家維)。

初步印象:城市熙攘

從佛光街天橋下車,甫踏足家維邨,實不相暪,第一印象是:好嘈。

無他,家維邨座落紅磡舊區,圍繞它的不是舊樓,就是高架天橋和工廠大廈,加上街道人流如鯽,熱鬧得很,哪會妄想得到片刻的寧靜?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家維邨內的城堡與綠洲

看到家維邨的外圍,覺得它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從家維邨外圍亦可清晰看見一個個單位,地下就是家維商場,超市、餐廳、便利店、五金舖、日本城等都一應俱全,照顧到街坊日常需要。而且單位都是面向街道,其實甚有屏風樓的味道。說得白一點,就是想像到家維邨的街坊的生活圈極為方便和距離短,即使只步行到地下,不用多走幾步,都已解決到生活所需。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但畢竟對家維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實在太熱鬧,熱鬧得可說是有點嘈吵,到底這樣的環境是否真的宜居?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一切的疑慮,在我進入家維邨內圍後就一掃而空。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家維邨的主要入口,採用極為奪目的鮮艷紅色,十分易認,而且入口有個牌坊,相信亦是家維邨的地標吧。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進入家維邨內圍後,才發現城堡內部別有洞天,跟外圍的吵鬧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內部絕對是舒適宜人得多,除了有公園,更有噴水池,內圍四周亦種植了不同植物綠化環境,宛如都市中的小小綠洲,顯得相當寫意。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奪目的入口和地標

走完內圍後,我也相信不論地理位置,方便度,舒適度等種種因素加上,相信街坊也相當享受難得的一片福地吧。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家維邨的地理位置和便利性

不僅如此,家維邨的地理位置也相當便利。位於紅磡,交通四通八達,不僅有巴士站,還靠近紅磡火車站,讓居民輕鬆連接香港各區。此外,家維商場內有各種商店和餐廳,滿足了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使居民享有便利的購物體驗。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街坊們的享受

家維邨的居民擁有難得的城市綠洲,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片刻寧靜。內圍的噴水池和綠化區域提供了休閒和放鬆的場所,居民可以在此散步、閱讀或與鄰居交流。此外,家維邨的設計使每個單位都面向街道,增加了社交互動的機會,居民可以更容易地建立社區聯繫。

 紅磡家維邨
紅磡家維邨

總結來說,家維邨雖然位於熱鬧的紅磡地區,但內部的環境卻是一個舒適宜人的城市綠洲。它的便利性、設計和社區氛圍都讓居民享受到了高品質的生活。這座低調的屋邨或許在討論度上不如其他知名屋邨,但對於居民來說,它卻是一個寶藏,一個擁有歷史、特色和便利性的理想居住地。


屋邨資料——家維邨(Ka Wai Chuen)

屋邨類型:甲類出租屋邨及住宅發售計劃樓宇
地點:紅磡佛光街1A, 3, 5及7號 / 馬頭圍道44, 46及48號 / 差館里8及12號
入伙年份:1984、1987、1990及1993年
樓宇數目:5(出租)及4(出售)
樓宇名稱:家禮樓、家義樓、家廉樓、家興樓、家邦樓、家盛樓、家安樓、家定樓、家榮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九龍灣鄰近啟德的啟業邨,是我很早期就有遊走的一個屋邨。記得上一次去是因為籃球場,但今次再度遊走,當中印象最深刻有6件事。(若果想閱讀從前我寫的啟業邨文章可按此連結。)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1. 屋邨閒坐的老人家着實很多,同時證明屋邨的公共空間雖然不算大,但很集中,而且相信環境是舒適的。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2. 經過翻新的籃球場依舊很鮮艷很奪目,只是強調所謂「香港精神」說實的,不是不好只是感覺有點矯情。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3. 記得以前「長毛」梁國雄就是啟業邨的街坊。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4. 無意中發現屋邨停車場採用的標誌字體,是80年代流行過的太空體,白底鮮紅粗體圓潤身型的字體設計,加上「嚴禁吸煙」圖示,雖然是80年代設計但極具未來感,今日重看仍覺得有型到喊和不會過時。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5. 記得傍晚離開啟業邨時,經過天橋想拍照,然後有位瘦小的老婆婆街坊搭訕,跟我聊起她住的啟業邨,聊起彩虹及坪石邨,聊起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聊起她當年就是看着1953年石硤尾木屋大火燒了三日三夜;果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於公屋,又多了個活生生的口述歷史。跟婆婆聊得興起,最後婆婆更笑瞇瞇的跟我說聲加油,很期待我日後的作品,很想從中重看自己當年的種種回憶。

那一下我真的感動到想哭。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6. 重看自己當初遊走啟業邨,跟今次遊走啟業邨的相片,發現自己開始嘗試着重多了構圖,但更重要是從相片表達及強調居民的日常生活感,希望可以慢慢學習越影越好。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對了,關於啟業邨,你還會想起甚麼?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屋邨資料——啟業邨(Kai Yip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九龍灣啟業道18號
入伙年份:1980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舊長型、三座相連「I」字型
樓宇名稱:啟祥樓、啟賢樓、啟樂樓、啟寧樓、啟盛樓、啟裕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區應該是繼屯門、沙田及離島東涌後,另一個有着較為深厚感情的地區。只因從大學畢業後,我的部分工作時間,以及居住地方正正就是在觀塘區內。

觀塘翠屏北邨。

不過說來慚愧,我並非觀塘區的所有屋邨都遊走過,事關觀塘區的公屋就有多達35個,為18區之冠,對我這位公屋愛好者而言,遊走觀塘區公屋實在跟「打大佬」無異。言歸正傳,今次來個「打大佬」屋邨之一,觀塘翠屏邨吧。

觀塘翠屏北邨。

有關雞寮這些年來的歷史

若果是住在附近的街坊,相信不少都習慣稱呼翠屏邨一帶為雞寮。在此稍為班門弄斧一下歷史,全因翠屏邨前身為觀塘徒置區,於1950年代興建,是觀塘最早興建的徙置屋邨。雞寮於1964年及1972年則經歷兩次暴風雨侵襲,造成大範圍山泥傾瀉。記得這段歷史首次讀到,應該是看香港作家黃碧雲的小說《盧麒之死》中亦有提及到。

觀塘翠屏北邨。

後來到1980年代初期,當時政府決意將徙置屋邨重建成甲類屋邨,後來的翠屏邨就是如此誕生。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邨於1996年被分拆成翠屏(南)邨及翠屏(北)邨兩者以便管理,翠屏邨亦隨着翠楣樓於1998年落成,為整個重建項目劃上句號。

觀塘翠屏北邨。

是次本文則會以遊歷翠屏(北)邨為主。

觀塘翠屏北邨。

說回翠屏(北)邨,它地方不算特別大,但亦不小,共設有12座樓宇,樓宇工字型、舊長型、Y型到小型單位大廈都有,並由最早期的1982年落成,到1998年都有,中間橫跨了16年。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北)邨地方勝在四通八達,相當具空間感。屋邨商場為迴廊式,故此即使沒有空調,也可靠四周環境通風;商場在翠榆、翠桉、翠柏、翠梓、翠柳樓的基座共2層,以及位於翠榕樓前專為開設酒樓的建築物;據說附近有不少學校,每到午飯時間,成群的學生就會湧到屋邨商場吃飯,相當熱鬧。

觀塘翠屏北邨。

別樹一幟的屋邨商場設計

屋邨商場設計得別具一格,其中一側更設有水池,配上圓角樓梯,線條俐落,只可惜水池的水早已被抽乾,否則看起來應該更寫意悠閑;在水池的對面,滙豐銀行對出位置則有5條高大的樑位,正中央則有房署鮮紅色的標誌,配合樑位上就是民居,近觀的時候則顯得相當有氣勢。

觀塘翠屏北邨。

有別於典型的領展式屋邨商場,翠屏商場雖然同樣有連鎖便利店、餐廳等進駐,同時亦不缺乏屋邨小店,如文具店、鞋店、家電用品店等,讓人重拾往日的屋邨情懷。

觀塘翠屏北邨。

相對之下,翠屏街市則不如商場般熱鬧,眼見商場未被翻新,仍保留舊式屋邨街市的模樣,但人流稀少,不知怎的就是覺得帶點落寞。

觀塘翠屏北邨。

不少老人家都喜歡在翠屏商場地下外的長椅,或是商場二樓外的平台休息,部分老人家更帶着陳皮等在平台曬乾,並一邊看風景。

觀塘翠屏北邨。

個人最喜愛的屋邨風景圖畫

個人甚為喜歡平台上看到的翠屏邨風景。畢竟景觀較為開揚,能飽覽圍繞平台四周的樓宇風景,而且平台有個小小的公園,公園除了有搖搖動物以及滑梯等常見的設施,更設有小型的堡壘型迷宮,感覺尤為有趣過癮。

觀塘翠屏北邨。

走到平台的另一端,遊覽翠屏當日正值周日,不少外傭放假,於是他們靜靜的鋪起野餐墊,在屋邨羽毛球場上的平台聚會,這跟樓下的羽毛球場的熱鬧盛況相比,則顯得寧靜得多。

觀塘翠屏北邨。

翠屏邨可說是觀塘區甚為有特色的屋邨。它未必是最大或是最老舊,但仍能保留到多種八九十年代公屋的特徵,沒有被完全翻新過,這甚為難得,猶如進入了定了格的老舊屋邨的畫面。

觀塘翠屏北邨。

屋邨資料——翠屏北邨(Tsui Ping North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觀塘翠屏道19號
入伙年份: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
樓宇數目:12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相連長型第一及第三款、新長型、舊長型、小型家庭大廈、Y2型
樓宇名稱:翠榆樓、翠榕樓、翠柳樓、翠梅樓、翠桉樓、翠柏樓、翠梓樓、翠桃樓、翠楊樓、翠樟樓、翠楣樓、翠楠樓高座、翠楠樓低座(租者置其屋計劃不包括翠楣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