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元朗

元朗市中心的公共屋邨着實不多,只有3個。除了之前已介紹過的朗屏邨和朗晴邨,另一個就是相對較為內偏離市中心的水邊圍邨。至於水邊圍邨感覺其實相對較為富有鄉郊風情,沒有前兩者般那麼吵鬧,加上遊走屋邨時正值農曆新年大年初一,所以更能感受到屋邨寧靜的美好一面,相信這亦是水邊圍邨的吸引之處吧。

元朗水邊圍邨在自元朗邨拆卸後,成為區內市中心現有最老舊屋邨。
元朗水邊圍邨在自元朗邨拆卸後,成為區內市中心現有最老舊屋邨。

元朗市中心現有最舊屋邨

水邊圍邨面積不算大,它是早於1981年落成入伙的屋邨。自元朗邨拆卸後,水邊圍邨就成為元朗市中心現有最老舊的屋邨。的確,水邊圍邨的外觀看起來是比較老舊的,但又未至於殘舊。可能到訪時值農曆新年,平台的商店也沒有營業,即使走到屋邨入口,也發現報攤也沒有開放。全屋邨見得最多的,正是趁陽光普照的時候做伸展運動的老人家。

元朗水邊圍邨雖已有逾40年歷史,但感覺亦不太殘舊。
元朗水邊圍邨雖已有逾40年歷史,但感覺亦不太殘舊。

猶如置身鄉郊公屋的環境

遊走水邊圍邨當日,記得天氣還不錯,正午時分的陽光特別猛烈,加上屋邨本來就較為遠離最熱鬧的市中心位置,聽着雀鳥吱吱聲叫,加上屋邨有市區屋邨較為少見的淺啡圓柱設計,不知怎的我有一刻覺得自己好像身處在郊區的屋邨之中。

不知為何會有「惜滴仔」出現在屋邨花園內。
不知為何會有「惜滴仔」出現在屋邨花園內。

屋邨樓宇特設限制 方便眺望美景

本身水邊圍邨的樓宇建得不算密,遊走起來也覺得相當舒服。有趣的是發現屋邨的高度是刻意建得不算高,最高的也只有26樓而已。查看《華僑日報》於1981年的報導,大廈高度限制是有意為之,報導形容「水邊圍邨在設計上是富有想像力的屋邨,它的設計是特別留意將樓宇的高度加以限制……曾花費心思將各座樓宇小心分佈,使它們之間能有足夠距離,以免居民眺望附近水邊圍邨及郊野景色時的視綫受到多大阻礙。」可見當時屋邨的設計其實也花了一定的心思和考量呢。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位處近郊的水邊圍邨,寧靜的環境確實是一大賣點,而且在屋邨興建初期,亦以優美怡人景色為賣點。根據《香港工商日報》於1979年的報導中指出,當時房委會發言人指出「該公共屋邨位於元朗西面,近水邊圍村。因此該屋邨保留郊外的環境,居民可以享受到一大片空曠的田園景色。」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以水命名的樓宇大廈極有詩意

全邨有7座大廈,均以水命名,分別為碧水樓、盈水樓、湖水樓、山水樓、泉水樓、康水樓及疊水樓,改得相當富詩意。

大年初一沒有營業的屋邨報攤。
大年初一沒有營業的屋邨報攤。

最後,想說說翻查有關水邊圍邨時發現的有趣資料。首先,根據《香港工商日報》於1981年的報導,指出原來水邊圍邨是房委會第104個屋邨;其次,就是當時興建水邊圍邨的費用,根據《華僑日報》和《香港工商日報》於1979年的報導,均表示是達到港幣$7,000多萬元,以當時來說可說是不少的數字,成本可說是比想像中高呢。


屋邨資料——水邊圍邨(Shui Pin Wai Estate)

地點:媽廟路17號
入伙年份:198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小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碧水樓、泉水樓、疊水樓、康水樓、山水樓、湖水樓、盈水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趁大年初一,來個大西北行大運(事關查看過資料,我今年行運方位是大西北,笑)。是次一於選擇自己之前沒有踏足過的元朗,作為初一行大運的起點。

說回自己與元朗區的淵源,相信是小時候需要到元朗更換身份證(不知為何明明是住在屯門,偏要遠走至元朗換證),還有讀大學時會跟同學朋友到較為方便的元朗食宵夜吧。反而對於元朗的公屋,則沒有多少認識。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平台。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平台。

朗屏邨應該是我之前唯一認識的元朗屋邨。但究竟朗屏邨邨內有甚麼大廈,以至有甚麼設施,一概都不知道。

直至今次行大運首次踏足朗屏邨,才對朗屏邨多了點點表面的了解。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朗屏邨名副其實的位於西鐵朗屏站隔壁,而且附近有不少的跨區巴士,以今日的交通來說可說是相當方便。朗屏邨於1986至1989年期間入伙,邨內共有15座大廈。若以元朗新市鎮於1978年被港英政府劃分,朗屏邨的出現並不是開荒牛了。

位於元朗朗屏邨平台的不知名雕像。
位於元朗朗屏邨平台的不知名雕像。

遊走朗屏邨,有兩件事個人印象較為深刻。

一是朗屏邨的商場。

朗屏邨的商場正門,個人認為較為難以找到入口。可能是由於朗屏邨的通說主要以天橋連接,但就是較少接駁至地下以至商場正門入口。個人較為記得朗屏商場正門,除了有大刺刺的標誌寫住「朗屏商場」,旁邊看起來較為Old School的商場標誌看起來頗有時代感。那些或紅或橙或綠底配上白色線條的標誌,簡而精地標示了屋邨商場內有餐廳、理髮店、銀行、超級市場和精品店等。而那些簡約的標誌,其實個人頗喜歡的,而且極富80年代屋邨設計色彩。

個人頗為喜歡元朗朗屏邨屋邨商場頂部的多個標誌設計。
個人頗為喜歡元朗朗屏邨屋邨商場頂部的多個標誌設計。

另外,朗屏商場的店舖雖然大部分都設置在獨立的商場建築內,亦有部分便利店、餐廳、或美國冒險樂園等是設置在行人天橋平台位置,方便路經回家等街坊不用走進商場,亦可解決到生活所需。

元朗朗屏邨部分商店並不位於商場內,而是散落在行人天橋的平台。
元朗朗屏邨部分商店並不位於商場內,而是散落在行人天橋的平台。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行人天橋通道。

不難發現,全條朗屏邨的行人位置,都是以行人天橋作為主導,地面則以綠化休憩空間為主,包括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以及多個球場和一個廣場。高架行人天橋以朗屏社區會堂對出的休憩空間為起點,並設有蓋頂,那麼街坊出入就不用受日曬雨淋之苦。基本上沿着行人天橋,就可直接抵達商場平台以及大部分的大廈,相當方便,即使今日的新市鎮,不少亦採用類似的設計。

元朗朗屏邨行人天橋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由於近日我正在閱讀有關香港行人天橋的書籍(詳細讀後感及內簡介容後再介紹),亦讓我更多留意了屋邨內的行人天橋設計。到實際遊走朗屏邨時,再細看及反思多了屋邨內的行人天橋設計,感覺頗為有趣的。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總體而言,走進朗屏邨,少了元朗市中心的煩囂,而且屋邨綠化其實算做得不俗,遊走時感覺也是相當舒適的。而且少少屋邨亮點,相信是朗屏邨亦有自家屋邨標誌設計,相信若果製成商品的話,也許街坊也會覺得很有親切感呢(笑)。

朗屏邨內的小小有趣位: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物盡其用。
朗屏邨內的小小有趣位: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物盡其用。

屋邨資料

地點:朗屏路1號
入伙年份:1986
樓宇數目:15
單位數目:1,7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新長型、Y2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