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南區

白沙、順風、靜海、海鷗、海港……夕陽輝下,微風吹起白沙,海鷗的嗷嗷叫聲劃破了海港的寧靜;海水被斜陽照得波光粼粼,多艘漁船停泊在避風港,一切就是如此的寧靜和美好。

這是我知道漁光村內的大廈名字時,首先聯想到的畫面。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作為現存房協轄下歷史最悠久的出租屋邨,漁光村位於香港仔,由於香港仔的傳統漁港背景關係,故此命名之。據房協解釋,興建漁光村的目的是為香港仔沿岸及水上居民,以及鴨脷洲的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同時作為基層公務員宿舍。

作為市區與郊區的交界,遊走漁光村確實感受到難得的寧靜。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此外,漁光村其實是由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設計,漫步細看之下,才發現屋邨內細節驚喜處處,同時體驗到何謂因時制宜,以人為本。畢竟屋邨最重要的還是居住在內的人,他們才是屋邨的核心,屋邨的主人公。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坊間買少見少!富特色大廈中央走廊

漁光村其中一個特色之處,在於直到今日,並非所有大廈都設有門閘和保安,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白沙樓、順風樓和海港樓正正就是上述的狀況。於1962至1965年落成入伙的漁光村,它的大廈的中央走廊可說是相當有特色,外觀上可說是跟一般的公屋大廈走廊相當不同。它的樓梯和走廊刻意設計成四通八達,空間寬闊之餘,它的通風採光亦做得相當充足,難怪以往的街坊會如此喜歡在走廊聯誼了。

至於為何大廈走廊會採用這種設計?相信是由於60年代,香港仍然不流行使用冷氣,同時冷氣費高昂,故此設計師會在通風方面更花心思,務求住戶昂使在炎夏都可享受涼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歷史的痕跡:大廈通花磚牆

既然是在60年代建成的公共屋邨,極具特色的通花磚牆可說是代表那個年代的公屋的標誌之一。漁光村的通花磚牆可見於大廈各個出入口、樓梯位置的圍欄以及樓層之間的格柵牆。通花磚牆的設計所當有趣,主要以正方形和圓形等幾何圖案作主要圖案設計。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首先聯想到的就是猶如看到遊戲機的手掣上的圖案,方方圓圓交錯排列相當具美感。

但原來通花磚牆都有實際功用,唔係得個樣!固然,點綴環境只是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通花磚牆做到通風和採光效果,而且街戶亦可透過磚牆窺視牆身的另一面,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海港樓的通花磚牆設計位置,正正就是昔日公用廚房附近,可見通花磚牆正正是有增強通風的作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街坊百子櫃:矮小樓層的露台格仔風景

漁光村的大廈本身層數不高,最高的也就只有11層左右,而且大廈是呈長條型設計,加上大廈每個單位都設有露台,故此看到數層樓高的大廈如百子櫃般,呈現着每個格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住客風景。

也許我們亦能從那些露台風景,想像一下住在漁光村的街坊,到底是過着怎樣的生活:有些露台盡見大大小小的綠色盆栽,讓露台變成綠色後花園;亦有露台是擺放滿雜物,由舊電視機到書本雜誌以至風扇等統統都有,可說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懷舊博物館;但更多露台是展示七彩繽紛的衣物,這亦是遊走屋邨的玩味之處:從觀察細節中感受住戶生活。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本港著名建築師設計屋邨 着重實用性同時以人為本

屋邨設計出自著名建築師之手:1958年,房協委托了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主理漁光村的整個建築工程。阮達祖的建築物作品深受功能主義影響,作品揉合了實用功能及重視建築效率,較為著名的建築物包括舊恒生大廈、東英大廈及永隆銀行大廈等。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記得首次到訪漁光村,是2016年。當時由於工作關係而需要到訪拍攝漁光村。到訪屋邨時正值春季,看到屋邨內的多棵宮粉羊蹄甲正在盛放,好不美麗和震撼,故此對漁光村印象相當深刻;事隔多年後再次到訪屋邨,外觀上改變不大,外牆並沒有翻新,故此看起來更見殘舊。那時我覺得實在有點可惜:本身屋邨環境不俗,而且相當寧靜,相信是宜居好地方,但隨着屋邨清拆在即,今日的漁光村看起來有點死寂和蒼老,感覺屋邨本身也已接受現實,準備好屋邨即將成為歷史這件事了。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屋邨資料——漁光村(Yue Kwong Chuen)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香港仔水塘道22-30號
落成年份:1962年、1963年、1965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白沙樓、順風樓、靜海樓、海鷗樓、海港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終於正正式式的寫道華富邨了。

對我來講,華富邨的意義,已經不單是香港最為著名的屋邨那麼簡單。有關華富邨的歷史建築研究、街坊小店文化、相片、新聞報導以至與華富有關的專頁和網站等都極度豐富(單是專頁都有 華富一邨民邨新富華 等),在網上隨便搜搜也能看到一大堆。

若果香港屋邨會成為一門學科,我絕對贊成華富邨應該獨立成為一科「華富邨學」。

但先旨聲明,今次重點寫的是華富(一)邨哦,後記就會解釋為何有這個安排。

遊走華富邨前的壓力

其實之前在計劃遊走屋邨時,初期是故意避開寫華富邨。一來太有名的屋邨,幾乎街知巷聞,甚麼「平民豪宅」,還有曾發生集體在邨內目擊神秘UFO事件等,實在太多人都知道了,生怕寫得不好,有壓力;二來我的成長經歷着實與華富邨,以至南區幾乎沒什麼聯繫,寫作時不知如何入手。

說回第一次有印象到華富邨的經歷,相信是在2017年炎夏。

有關華富邨與瀑布灣的過去經歷

當時我仍是雜誌記者,有一期專題是做香港瀑布介紹,然後就經過華富邨,走到瀑布灣拍照了。只記得拍照時正值黃昏,看着那鹹蛋黃般的日落,遠眺南丫島的「三支香」,加上四周只有瀑布哇啦哇啦的聲響,那份美麗實在令人陶醉。(下文會有當時拍下的照片)

反而當時工作在身關係,那時趕往拍攝瀑布灣,所以沒有時間遊走和仔細看看華富邨,只記得前往瀑布灣公園的斜路,果然係長命斜。

後來再到華富邨,已經是2022年,同樣是炎夏,是首次為遊走屋邨而到華富邨。但當時主要遊走華富(二)邨,華富(一)邨也只是匆匆的拍攝數張相片,然後嫌天氣太熱,就離開了。(看看相片也發現當時我皮膚更為黑的哈哈)

數着數着 不止一次的遊走屋邨

下一次遊走就是今年3月初,當時跟 手機攝影 手機拍攝技巧教學課程班 – William Shum Phonetography 的William一起到華富邨拍照,順便偷偷師,增進自己的攝影技巧,但當時沒有很深入很仔細的遊走,相片不算多。(不過相片還是拍得不好啦,絕不能跟William的相比LOL)

於是造就數天前的第三度遊走華富邨,而今次目標很明確,是為了補拍更多一邨的相片。

本來以為補拍華富(一)邨相片很快完成,之後就可直落真正的目的地——華貴邨。但怎料華富一二邨相加,原來有太多地根本沒有走過,沒有拍過,最後一拍就是兩個多小時。

我對華富邨的感受,直到現在還是只有兩個主要的:原來仔細遊走的華富邨真的很大,很大!

還有原來華富邨很像一個無盡的寶庫般,每次去都可有新的發現,有新的觀感想法和拍照角度,實在百看不厭。

單是華富(一)邨,足以獨立出文章再分上下集寫了。但我懶,寧願寫長點算了。(但辛苦讀者啦)

吃盡苦頭的一次遊走:屋邨好大!

說回華富(一)邨,要不是第三度遊走吃盡苦頭,不斷在斜坡樓梯間來來回回,我根本沒有為意單是一邨就已有12座大廈那麼多,還有原來華富邨的大廈是依斜坡而建這回事,連停泊在大廈斜坡外的私家車,看來也是斜斜歪歪的,好搞笑。

而且華富(一)邨是在1967至1969年間落成,大廈都是採用舊長型設計。也就是說,從外面已可清晰地看到每層走廊,偶爾還看到有街坊回家或出門口,感覺相當有趣。再者,當時設計的大廈即使是地面樓層,亦設有多個單位,即使到今日,部分大廈仍是不設門閘,只消直接走到單位門口,拉閘,開門,就回家了,你可說是方便至極,但對我來說會很無安全感(苦笑)。

華富(一)邨的大廈還有另一看點,就是它的正門入口的字體相當具中式色彩,每隻字都採用鮮黃底色,配上碧綠色的八角形粗框及黑字,相當有記憶點,我覺得頗漂亮。

充滿生氣 很熱鬧的華富(一)邨

至於華富(一)邨的商場,先不論外觀。個人認為跟二邨相比,可說是熱鬧得多。可能一來華富(一)邨集中了郵局、圖書館、社區會堂、舊式街市等,二來一邨亦有行人天橋接駁華貴邨,還有鄰近巴士總站,故此相對人流多吧。這亦同時體驗到當年華富邨在設計規劃時的野心——它是港府建設的首個小鎮概念屋邨,以上在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存在以滿足居民所需的設施,正正就是華富邨率先開創。

首次發現的老店與舊街市

同時,要在此坦白,其實我是第三次遊走,才發現上述的設施,尤其看到舊式街市和隔離的地舖,原來還有米行、糧油雜貨店和五金行等,那時真的儼如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掩面)尤其看到今日的屋邨竟還有保留濕漉漉,燈光忽橙忽黃紅般晦暗的街市環境,加上濃濃的鹹海水魚味蔬菜味豬肉牛肉味混為一體的獨特氣味,覺得相當難得,完完全全是我小時候認知的屋邨街市的模樣啊!

至於沿着地下電梯上去,就是空間偌大的半露天商場,銀都冰室等經典小店,在此不贅了。是沒想到華富一期商場會有如此多的貓咪願意跟人遊玩,有的貓咪更會伸伸懶腰,出去平台平台曬太陽,相當寫意。

對了,幸好找到當年華富邨在1968年舉行的揭幕儀式的紀念碑,才知道當年是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的。

寫實得很的一件街坊日常小事

最後,想寫下第三度遊走華富邨前,有點點印象的一件小事:在拍攝屋邨戶外羽毛球場期間,突然看到數輛消防車伴隨着震耳欲聾的「嗚嗚」聲起,那時本來在打羽毛球和踩單車的多個小朋友,隨即停下手上活動,上前看看發生甚麼事;同時,住在樓上傳來喊叫跟樓下的小朋友對話,原來是住在樓上的爸爸也探頭望向外面,然後問他在樓下玩耍的孩子(相信是)發生甚麼事,那時我也發現原來消防車鳴也一次的吸引了很多街坊在家中或在走廊好奇看看,那個景象看起來很街坊日常,同時也相當寫實。

上文所說的感受還是比較個人的,之後有時間和機會,再寫寫更多有關華富(二)邨的遊走,以及一些做資料搜集期間,找到的一些華富邨趣聞。

遊走華富(一)邨的後記

其實早在去年夏天,當時有刊登過一些當時遊走華富邨的相片,但當時遊走的為二邨為主,而且開設專頁早期,仍在摸索方向應如何走,當時想做的是「打卡點」下的華富邨,所以拍攝的很多都是有自己在內的所謂打卡位。當然,今日看回就很不滿意這種做法,故此即使之前略有寫過華富(二)邨,但仍會找找機會和時間,好好的深入點寫下遊走華富(二)邨的經歷,記得密切留意啊!


屋邨資料

地點:瀑布灣華富道15、18號,瀑布灣道3、8、31號
入伙年份:1967年至1969年
樓宇數目:12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華清樓、華珍樓、華康樓、華基樓、華建樓華光樓、華樂樓、華美樓、華明樓、華安樓、華信樓華裕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很久都沒有更新網站屋邨文章了,今次一於再到訪南區,到俗稱「西邨」的鴨脷洲邨(至於「東邨」利東邨,則以前已經到訪過了,詳情可按此看全文)。本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有踏足過鴨脷洲邨,直至我看到利澤樓出入口前的兩棵巨大鳳凰木,才記起昔日在雜誌社做記者時,有段時間曾需要介紹香港地不同特色樹木,而利澤樓兩那棵曾經開得極為茂盛的火紅鳳凰木,就是其中一期介紹的樹木。

看到紅花已凋謝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茂密綠葉的鳳凰木時,第一時間湧現在腦海中的句子是:好令人懷念呢。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比想像中更為有趣的地方

說回遊走鴨脷洲邨的經歷,說實的,本來我自己也不抱太大期望,只是當日看到天色正好,不如出外走走拍攝些屋邨相片吧。

但結果是——鴨脷洲邨可說是比想像中有趣得多呢。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那些傻氣的鴿子們

不少人都特別喜愛屋邨貓,但我認為外表看起來呆呆萌萌,帶點傻氣的鴿子,應該是鴨脷洲邨專屬的有趣風景吧。本來屋邨有三數隻鴿子出現是平常不過的事,但當日遊走我才發現,那些鴿子真是老是常出現(笑),未至於一次過聚集一大堆鴿子很壯觀的,但真的幾乎走遍屋邨,都會看到鴿子的身影,為屋邨平添點點活力。

正在調情的鴿子。
正在調情的鴿子。

而且觀察鴿子的動作,以至人與鴿子的互動也是相當有趣——有些街坊會特地細步的尾隨鴿子,然後想嚇嚇牠們;更搞笑是我頭一次看到鴿子間也會調情,經常在親嘴,旁若無人的在放閃,相當搞笑。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那些年就在此的懷舊老店

另一對鴨脷洲邨較為深刻印象的,應該是屋邨不設商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位於多幢大廈地下的小店,不少都看出已有多年歷史,如報攤、文具店、五金行、眼鏡店等,不少都保留80年代的設計,甚有懷舊氣氛。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今次遊走鴨脷洲邨的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本來我想到屋邨停車場頂層,俯瞰屋邨的風景,但當天發現原來頂層已重門深鎖,不能到訪,未知道是甚麼原因呢?

從停車場第二高的樓層俯瞰的鴨脷洲邨景致。
從停車場第二高的樓層俯瞰的鴨脷洲邨景致。
鴨脷洲社區會堂。
鴨脷洲社區會堂。

還有另一點,事後我查找一些有關屋邨的資料,聽說鴨脷洲邨的前身是漁民墳場,不知道街坊有否聽說過?

屋邨內的平凡小風景。
屋邨內的平凡小風景。
鴨脷洲邨內較為標誌的涼亭。
鴨脷洲邨內較為標誌的涼亭。

很私人的後記——

最後容許我打點點較為私人的感受:前陣子遇到一些問題,很氣餒很不開心。情緒最差的時期,就是連寫屋邨,遊走屋邨的動力也沒有,這段日子真的很黑暗。直到近日終於再有動力遊走屋邨和拍攝,那時我突然覺得,幸好還有遊走屋邨這個目標和興趣,至少它可說是我的快樂泉源,更重要是大家街坊們的不離不棄和支持,實在很感激你們。

我覺得那那些外露的水管(?)顏色配搭很美麗。
我覺得那那些外露的水管(?)顏色配搭很美麗。

屋邨資料

地點:鴨脷洲橋道322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
樓宇名稱:利澤樓、利寧樓、利添樓、利怡樓、利福樓高座、利福樓低座、 利滿樓高座、利滿樓低座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利東邨

在我的人生中,南區可說是較為陌生的地區,遑論以住宅為主的鴨脷洲。記得對上一次踏入南區,已是數年前有採訪,需要走到鴨脷洲邨。至於今次則是首次踏足鴨脷洲的利東邨(街坊俗稱「東邨」),只因我被它商場的美麗的啡紅外牆吸引着——這令我想起同樣有着啡紅外牆身的商場的沙田廣源邨。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一切已太遲?到訪時已變天的景色

踏足利東邨前,在網上搜尋了一些利東邨的舊相片,發現屋邨內有着不少別具特色的指示牌。但走入利東邨後,才發現那些標誌都蕩然無存了——明顯是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商場的啡紅牆身仍在,但內裡一切已變了天,變成標準現代屋邨商場的模樣,店舖也盡是連鎖店進駐,充其量是商場的牆身加入了七彩繽紛的塗鴉元素。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從商場地下慢慢拾級而上,才發現商場的特色並非全然消失,起碼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就滲出點點昔日商場的老舊特色。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已翻新的冬菇亭與老舊屋邨標誌

從商場走出屋邨走廊,好快就看到一個個已翻新的冬菇亭,分別是私人健身中心、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等。以往走訪多個屋邨商場,看到大部分的冬菇亭都是翻新成不同食肆,如此更改建築用途的則相對少見。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沿着屋邨走廊天橋走過,總算繼續找到點點老舊屋邨的特色: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以及快將完全褪色的請勿踏單車標誌,總算為這個於1987年落成的屋邨,留下點點舊日存在過的證據。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一路慢慢遊走利東邨。屋邨不算大,只有8座大廈,不難發現屋邨的大廈盡是Y型大廈,再翻查資料,發現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屋邨特有!街坊日常風景

走到東業樓及東昌樓之間的公園,不難看到街坊早已將利東邨當成家的證明——有街坊晾曬棉被不在話下,更有人用衣架晾起鹹魚,在斜陽映照下,銀灰色的魚乾身更為耀眼。

另外不知怎的,公園內有4隻小小的石獅裝飾,不知是房署為了吉祥等意頭作擺設,還是其他因素?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論個人最喜歡的屋邨位置,相信是商場側的樓梯位。由於利東邨位於玉桂山上,屋邨乃依山而建,樓梯、斜路等在屋邨內就相當常見。商場側樓梯同樣採用啡紅色的設計,跟商場牆身設計一致,不知怎的,看着那條樓梯,突然有種西方小鎮的錯覺,感覺甚有外國風情,甚有點點沙田廣源邨的影子。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有着依山而建的優勢,從利東邨更可遠眺南丫島及鄰近島嶼等大自然美景,不知街坊從家中是否同樣可飽覽香港仔的優美景色?


屋邨資料

地點:鴨脷洲利東邨道5號
入伙年份:1987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1型、Y2型
樓宇名稱:東昌樓、東興樓、東茂樓、東安樓、東平樓、東昇樓、東業樓、東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趁假期,想到有異國鄉郊風情的地方放鬆心情,但人又懶不想特意坐船入離島,於是去了港島南區的赤柱,順道遊走赤柱的唯一公共屋邨——馬坑邨。

記得對上一次去赤柱,就是去年趁午飯時間,乘坐同事的私家車到赤柱吃飯(回想起來也有點任性,但很開心,哈哈!)。但當時正值炎夏,四周空氣也熱騰騰的,熱得快要把人乾蒸,故此當時也放棄遊走馬坑邨的念頭。

赤柱馬坑邨

還好最後還是找到機會到馬坑邨。記得乘坐巴士沿途風景盡是藍天白雲,陽光也相當燦爛,看到的就是深水灣淺水灣,加上周邊的低密度住宅,真的很有異國風情。

赤柱馬坑邨

反而最終抵達馬坑邨,從巴士站下車的一刻,感覺是相對純樸的近郊氣息:樓宇矮矮小小的,沒有市區屋邨常有的密集,加上綠樹茂密,即使站在屋邨出入口旁的馬路,也覺得甚為安靜。

面積比預想更大 很多人去過馬坑邨也不自知?

馬坑邨其實只有5幢大廈,分別為駿馬樓、健馬樓、良馬樓、觀馬樓和迎馬樓,但由於馬坑邨與居屋龍欣苑及龍德苑毗鄰,故此實際遊走起來,才發現實際面積比想像中大。

還有很有趣的一點:許多人都去過赤柱,但都沒有為意自己其實有踏足過馬坑邨。事關赤柱廣場及美利樓,就是屬於馬坑邨第三期的範圍呢,不過相信現今已沒有人視赤柱廣場為屋邨商場了。(笑)

中式庭園設計融合自然風光

遊走馬坑邨,我覺得確實有置身鄉郊的感覺,實在相當舒適,負責設計屋邨環境的建築師實在應記一功。事關屋邨除了設有中式庭園風格的花園,更有水池和小瀑布等,即使花園梯級設計也是配合鄰近環境,看起來像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屋邨可說是由山澗連貫,只要沿着溪澗一直向下走,就可欣賞屋邨內多個水池瀑布,配合四周園林景緻,加上出入街坊不多,環境可說是很愜意寧靜。

多次獲獎的極富心思設計細節要留意

但為何一條屋邨,會有山澗的出現?原來這亦是建築師在設計屋邨時,刻意保留自然風光的一部分。

馬坑邨前身為寮屋區,據指早在數百年前已有過千漁民聚居。後來房委會推行「馬坑村重新發展計劃」,到1994年時原居漁民被安置在原地重建的馬坑邨,是為首期發展的馬坑邨,至於第二期則是在2000年落成及入伙。

至於上述的山澗,其實早在寮屋區時期已存在。網上有不少文章指人工瀑布和水池是為了保留山澗而設,但後來有街坊補充,建築師為怕水源不潔及不穩定,於是決定在重建時截斷水流,改用自來水代替。現今屋邨裡水坑的水常常發生不長流,池常乾的狀況。至於人工瀑布及水池,也只是裝飾而已。

除了山澗,遊走屋邨的話相信不難發現邨內有多棵老樹,明顯年紀比馬坑邨更大。(笑)原來屋邨在設計時,大廈是刻意避開這些老年樹木而建,相當貼心,故此馬坑邨是分別在1995年及2000年時,獲頒「傑出綠化工程獎」中的園景設計組別總冠軍兼銀獎。

最後只能說,馬坑邨的設計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處處,盡見心思。沿着瓦頂有蓋迴廊走下去,會發現旁邊有一條外觀甚為威武的巨龍雕塑。起初以為只是配合屋邨的園林景緻,但殊不知那條巨龍竟然是斜坡護土牆,原來是有實際功用!如此用心的設計,因而在2004年獲得全港「最佳斜坡美化獎」,實在不意外。

後記

不經不覺,原來寫了那麼長。關於馬坑邨的故事及有趣事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寫,例如演員藍潔瑛曾住馬坑邨,還有馬坑邨附近的天后廟,但篇幅關係,還是留待日後再補充,記得密切留意啊。


屋邨資料

地點:赤柱佳美道33號
入伙年份:1993及2000年
樓宇數目:5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鄉郊式型
樓宇名稱:駿馬樓、健馬樓、良馬樓、觀馬樓、迎馬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明報》2019年6月16日,《街知巷聞:赤柱二 日常之異》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