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埔區

大埔可說是我相對不算熟悉的地區。至於我對於太和邨的印象,其實還停留在大學時期,曾跟同學一起在仍是屋頂形設計的舊式麥當勞中待過通宵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我的記憶仍停留在屋仔形麥當勞

那時候的麥當勞改變不如今日般徹底。當時的麥當勞仍是淺啡地磚,仍有麥當勞叔叔雕像,門口還是典型屋仔形狀,配上極為搶眼的紅底黃色「M」字。當時仍將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在這裡不知渡過了多少個跟同學促膝詳談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太和邨入口。
太和邨入口。

然後大學過後,已經有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踏足過太和邨了。即使日後再到大埔,也僅限於廣福邨和附近公園一帶。

太和邨。
太和邨。

直到數個月前一次完成工作後,心血來潮想逛逛多年沒去過的太和邨,想看看那個記憶中的屋邨究竟改變了多少。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繼續一如以往地易迷路的商場

結果——走到商場還是很容易就迷路,但今次亦因迷路關係,才發現太和商場除了很大部分早被領展化,原來仍有保份位於平台層的舊式小店有保留到,例如診所,還有曬相店和文具店,連外牆都是卡其色的點點格仔設計,頗有懷舊感的。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舒服廣闊的屋邨公共空間

另外,要不是今次遊走太和邨,我根本不會發現太和邨的面積是比想中大得多,最記得就是屋邨內盡是80年代常見的Y型大廈設計,原來太和邨共9座大廈中,Y型大廈就佔了6座,只有亨和樓、安和樓和愛和樓是採用同為80年代常見的新長型設計。我個人認為Y型大廈設計通常四周的公共空間都會很廣闊很大,太和邨也不例外,所以遊走太和邨時,也覺得附近公園和遊樂設施等都好大好舒適。

安和樓。
安和樓。
居和樓。
居和樓。
太和邨。
太和邨。

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

有趣的是,我上網查找資料,才知道原來太和邨原定是12座大廈,有意思的是大廈名原以「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為名,可見政府給即將入住的街坊寄寓期望。只是後來屬於太和邨第二及三期的三幢大廈,即是雅和樓、緻和樓及永和樓甄選為寶雅苑,並以居屋形式出售,故此最終太和邨才演變為今日的9座大廈。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另外,我在網上找到資料,指太和邨的落成,是用作安置沙田及大埔區的大型臨時房屋區的村民,但孰真孰假則留待之後再探討。

太和邨。
太和邨。

那個已經改變的太和麥當勞

最後,想言歸正傳說說遊走太和邨。最後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那個我曾經認為是太和邨地標的屋仔型麥當勞。其實早已透過新聞得知屋仔型麥當勞已不存在,而今日的太和麥當勞,已變成為以「綠色餐廳」為設計賣點的餐廳,設計上當然現代化得多,而且(應該)環保得多,只是當日的想再看麥當勞後的遊樂場,很可惜到訪當天就沒有開放。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看來回憶中的太和邨,還是繼續長駐在心中就好呢,至少它曾經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美好過。

太和邨。
太和邨。

屋邨資料——太和邨(Tai Wo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頭大埔太和路12號
落成年份:1989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
樓宇名稱:福和樓、亨和樓、喜和樓、居和樓、麗和樓、愛和樓、安和樓、新和樓、翠和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經不覺已來到第60篇遊走香港公屋,今次一於踏足以往沒有機會介紹到的大埔區,並以不論從吐露港公路或大埔公路進入大埔,首先會見到的屋邨:廣福邨打頭陣,遊走一下大埔的公屋。

從油站望過去廣福邨的景致。
從油站望過去廣福邨的景致。

本身我與大埔公屋幾乎沒有交集,廣福邨可說是大埔區內我最為熟悉的屋邨了,原因很簡單:有相熟好朋友正正就是在廣福邨長大,住了超過30年以上,以前偶爾我亦會到廣福邨吃飯聚會。

也許是因為廣福邨算是我在大埔區內的唯一comfort zone,對周遭環境的出現感到太理所當然,故此開始的時候,亦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遊走廣福邨是好。

沒辦法了,今次只好向熟人求助,麻煩要帶我路吧。

大埔廣福邨
大埔廣福邨
極難得地可隨朋友走進民居範圍,當然要好好地觀賞走廊的設計及對外的景色吧。
極難得地可隨朋友走進民居範圍,當然要好好地觀賞走廊的設計及對外的景色吧。


從前我對廣福邨的認知,其實僅限於出入廣惠樓、巴士站和平台商場一帶,充其量只認得廣惠樓旁有一座冬菇亭,僅此而已。但實際遊走廣福邨,才覺得原來廣福邨的樓宇類型比想像中多之餘(包括井字型、舊長型和Y2型),綠化的公共空間亦比想像中更多。說是不單是屋邨範圍內,連屋邨附近也不例外。

大埔廣福邨內甚多綠化帶。
大埔廣福邨內甚多綠化帶。


「基本上廣福邨四周不是狗公園,就是完善公園和元洲仔公園,再遠一點就是大埔海濱公園,可說是屋邨三面都被公園包圍。」朋友解釋。

大埔廣福邨內設計線條甚為有型但不知有何用的涼亭。
大埔廣福邨內設計線條甚為有型但不知有何用的涼亭。


廣福邨於1983年入伙,屋邨內共設有8座大廈,是大埔新市鎮內繼大元邨後,第2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廣福邨可說是保留了典型80年代香港公屋的格局,包括樓宇為80年代初常見的井字型、Y2型及房委會興建的舊長型大廈,樓宇設計開始多元化起來。

大埔廣福邨的舊長形及井字型大廈設計,就是看不見Y2型大廈。
大埔廣福邨的舊長形及井字型大廈設計,就是看不見Y2型大廈。


至於社區設施方面,廣福邨則設有不少的戶外空間,商同樣是80年代公屋常見的特色。畢竟當時人口多,單位普遍偏小,小朋友會離開家中到公園或附近遊走是平常事,同時好讓當時的小朋友可盡情地「放電」,例如球場、朋友笑稱數量多得有點不合理的「踩Roller場」、遊樂場公園等(遊走當日貪玩走上氹氹轉玩,玩到頭都暈);另外屋邨商場平台對出,則有個廣場,廣場更有個小小的戶外舞台,朋友表示,每到大時大節,例如中秋節,就會有街坊福利會等表演助興,氣氛相當熱鬧。

大埔廣福邨公園。
大埔廣福邨公園。
廣福邨內的氹氹轉,好好玩但玩得好頭暈。
廣福邨內的氹氹轉,好好玩但玩得好頭暈。


另外自己較為深刻印象的,就是廣福邨的屋邨商場。有別於更老舊的公屋以地舖為主,廣福邨是設有獨立商場,方便居民在一個地點內更集中的解決日常所需。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廣福邨商場貌似平平無奇,但原來通往麥當勞的樓層,正正是採用錯層式設計,跟沙田博康邨商場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為本來看似平凡的商場點綴上線條美。

錯層式設計的廣福邨屋邨商場麥當勞入口。
錯層式設計的廣福邨屋邨商場麥當勞入口。
廣福商場的設計雖則看似平平無奇,但線條簡單俐落已經很好看。
廣福商場的設計雖則看似平平無奇,但線條簡單俐落已經很好看。


最後個人認為廣福的另一特色,就是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這亦是香港舊式公屋較為常見的布置。至於畫的內容,我沒有特別深究,我猜多少都跟大埔的歷史有點關係吧。(如有錯請指正)

廣福邨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是舊式公屋常見的裝飾設計。
廣福邨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是舊式公屋常見的裝飾設計。


不經不覺,原來大埔廣福可寫的內容,遠比想到中多。由於篇幅關係,不得不省去廣福邨的經典冬菇亭部分(個人只認識廣成麵家,朋友說是很好吃,他過往晚上下班後經常惠顧的),看到今日的廣福邨冬菇亭分被疑似裝修,以及變身成老人院,感覺也有點複雜的。

已裝修中的冬菇亭。
已裝修中的冬菇亭。


最後,差點忘記了,其實個人很喜歡從林村河遙望廣福邨,覺得那風景是相當優美和舒服的。

大埔廣福邨風景。
大埔廣福邨風景。

【info】
地點:大埔寶湖道28號
入伙年份:1983
樓宇數目:8
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9月)
樓宇類型:舊長型、Y2型、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