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房屋署

我發現自己對大窩口邨其實都有頗多的誤會。

我與大窩口邨的誤會

第一個誤會,相信亦是不少人都會有着差不多的觀感,就是以為大窩口邨是位於荃灣區。但事實上,以行政地區劃分,大窩口邨應該是屬於葵青區,故此充其量只能說大窩口邨是最為鄰近荃灣區的一個屋邨。

至於另一個對大窩口邨的誤會,就是以為大窩口邨的名字由來,是由於所在一帶多年來的名稱。但我後來才發現,即使現時港鐵站有「大窩口站」,其實亦是由於附近有大窩口邨的緣故。那麼,究竟開初為何名為大窩口邨呢?我嘗試過尋找資料,但發現都是不可考,有說大窩口這個名字為港英政府原創,但有關講法孰真孰假,還是不得而知了。

讓人苦惱不已的遊走

說回遊走大窩口邨的體驗。對了,從前經常到荃灣,偶爾都會經過大窩口邨,但不是今次特意走一轉整個屋邨,也不會發現大窩口邨的面積原來是這麼大,大得完全超出預期!事後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大窩口邨是有整整17座大廈,難怪屋邨會是這麼大了。

開始遊走大窩口邨時,我也覺得有點苦惱。苦惱的地方在於,究竟整條遊走路線應該在哪裡開始?好似左思右想,都是會重覆走過某些地方。

最後還是決定,管不了那麼多,索性從山上的屋邨開始吧。

一條屋邨,兩個風貌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大窩口邨的大廈都是以80年代設計為主,理應是較為舊式的。事實上,我是答對了一半——因為走到山上,我才發現屋邨有部分大廈,如富泰樓、富德樓和富賢樓,採用的都是90年代的和諧式設計,這些大廈想當然爾,看起來也比較新淨。

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較為新的和諧式大廈之間,原來是有個已抽乾了水的水池呢。另外,原來在山上是還有大窩口邨的第二個商場——沒錯,整個屋邨是有兩個商場的。但山上的那個商場反而看起來比較老舊。我想是由於屋邨商場沒有如山下的商場般,被民坊收購吧。

然後我走着走着,才發現大窩口邨的大廈名稱,全都是以富字為開首,是香港少數既與屋邨名稱無關,同時與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屋。(最記得是富德樓,第一時間是想到灣仔的富德樓,哈哈哈)

然後我嘗試離開山上一帶屋邨,走回山下,然後我發現相信是大窩口邨的一個標誌位置之一:半圓形的通洞設計其實很具綫條美,很美麗;另外原來鄰近升降機塔是有一個籃球場,本來想到籃球場拍照,但考慮到當時有很多人在打籃球,就無謂捱着被「食波餅」的風險並阻人打球吧!

真的很美的屋邨

之後我沿着升降機塔下山,走回剩下的路。對了,發現大窩口邨有很多細節設計位,其實都很有綫條和對稱美,下文再分享更多相片給大家吧!

由於早期的大窩口邨為多棟徙置大廈,後來再分階段,分別在1979年至1993年重建並入伙,故此大窩口邨的樓宇外型亦甚具時代遺留的氣息,除了上文的和諧式,亦有工字型和相連長型等,高低不一看起來很富層次感。而舊型大廈亦有保留到曲樓梯,還有大廈下的小商店等元素,我亦認為這是屋邨的特色之一。

別錯過的大窩口邨地標

至於山下的商場,我覺得沒有甚麼看點,就不贅了。最後離開前,總算找到個人認為是大窩口邨的地標:樓梯旁的一幅三角山配上青蔥綠的圖畫,只此屋邨獨有呢。

最後發現自己遊走大窩口邨,原來也用了整整兩個多小時。走完時剛剛好是下午6時,總算圓滿完成是次的屋邨之旅了。


屋邨資料

地點:大窩口道15號
入伙年份:1979年至1993年(重建後)
樓宇數目:17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和諧一型、相連長型「L」款,相連長型第一款、舊長型
樓宇名稱:富雅樓、富平樓、富靜樓、富強樓、富華樓、富碧樓、富貴樓、富民樓、富國樓、富安樓、富邦樓、富秀樓、富泰樓、富榮樓、富逸樓、富德樓、富賢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利東邨

在我的人生中,南區可說是較為陌生的地區,遑論以住宅為主的鴨脷洲。記得對上一次踏入南區,已是數年前有採訪,需要走到鴨脷洲邨。至於今次則是首次踏足鴨脷洲的利東邨(街坊俗稱「東邨」),只因我被它商場的美麗的啡紅外牆吸引着——這令我想起同樣有着啡紅外牆身的商場的沙田廣源邨。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一切已太遲?到訪時已變天的景色

踏足利東邨前,在網上搜尋了一些利東邨的舊相片,發現屋邨內有着不少別具特色的指示牌。但走入利東邨後,才發現那些標誌都蕩然無存了——明顯是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商場的啡紅牆身仍在,但內裡一切已變了天,變成標準現代屋邨商場的模樣,店舖也盡是連鎖店進駐,充其量是商場的牆身加入了七彩繽紛的塗鴉元素。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從商場地下慢慢拾級而上,才發現商場的特色並非全然消失,起碼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就滲出點點昔日商場的老舊特色。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已翻新的冬菇亭與老舊屋邨標誌

從商場走出屋邨走廊,好快就看到一個個已翻新的冬菇亭,分別是私人健身中心、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等。以往走訪多個屋邨商場,看到大部分的冬菇亭都是翻新成不同食肆,如此更改建築用途的則相對少見。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沿着屋邨走廊天橋走過,總算繼續找到點點老舊屋邨的特色: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以及快將完全褪色的請勿踏單車標誌,總算為這個於1987年落成的屋邨,留下點點舊日存在過的證據。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一路慢慢遊走利東邨。屋邨不算大,只有8座大廈,不難發現屋邨的大廈盡是Y型大廈,再翻查資料,發現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屋邨特有!街坊日常風景

走到東業樓及東昌樓之間的公園,不難看到街坊早已將利東邨當成家的證明——有街坊晾曬棉被不在話下,更有人用衣架晾起鹹魚,在斜陽映照下,銀灰色的魚乾身更為耀眼。

另外不知怎的,公園內有4隻小小的石獅裝飾,不知是房署為了吉祥等意頭作擺設,還是其他因素?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論個人最喜歡的屋邨位置,相信是商場側的樓梯位。由於利東邨位於玉桂山上,屋邨乃依山而建,樓梯、斜路等在屋邨內就相當常見。商場側樓梯同樣採用啡紅色的設計,跟商場牆身設計一致,不知怎的,看着那條樓梯,突然有種西方小鎮的錯覺,感覺甚有外國風情,甚有點點沙田廣源邨的影子。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有着依山而建的優勢,從利東邨更可遠眺南丫島及鄰近島嶼等大自然美景,不知街坊從家中是否同樣可飽覽香港仔的優美景色?


屋邨資料

地點:鴨脷洲利東邨道5號
入伙年份:1987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1型、Y2型
樓宇名稱:東昌樓、東興樓、東茂樓、東安樓、東平樓、東昇樓、東業樓、東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順利邨

繼續介紹觀塘區的屋邨。繼之前的九龍灣啟業邨後,今次介紹的是位於觀塘半山,有着超過 40 年歷史,屬於「四順」之一的順利邨。偶然亦會聽到有關於順利邨猛鬼的傳聞,背後會否與它的歷史背景有關?下文將會來個一起探討。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位於觀塘半山的順利邨於 1978 年落成入伙,邨內共設有 7 座樓宇,分別為利溢樓、利祥樓、利富樓、利康樓、利明樓、利恆樓以及利業樓。邨內的樓宇類型主要為雙塔式(即俗稱的井字型公屋)以及舊長型。


題外話,井字型公屋的獨特設計,讓它成為香港公屋的標誌之一,並於 1970 年代廣泛採用。井字型公屋由香港建築師廖本懷設計,最早可見於 1970 年落成的華富邨。井字型公屋的設計優點為通風佳,而且由於住戶間是可對望,故此亦有保安的功能;但缺點是大天井容易予人不安的感覺,而且在日間非正午時份,陽光亦難以抵達洞底,造成井底光線長年都較暗淡;加上興建雙塔式大廈耗用的土地面積非常大,但每個單位的面積都較為細小且配搭非常單一,不適合給於少於 3 人或多於 5人的家庭居住,限制了屋邨發展,故此最終井字型公屋亦在 1980 年代逐漸被淘汰。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的樓宇主要為雙塔式及圖片的舊長型。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上文提及到,順利邨的前身為墳場。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原來順利邨的前身為七號墳場,墳場於 1935 年設立,根據 1936 年報章報道,是位於「九龍牛奶房」(即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今日之彩雲邨所在地)對上一千呎之山地。而且墳場更曾經於 1941 年擴建,範圍至順天邨、順安邨以及前佐敦谷堆填區。


直至 1955年,政府出示公告,七號墳場須在限期,即同年年底前遷葬骨骸,逾期無人認領的骨骸將由當局火化,將骨灰遷葬至沙嶺金塔墳場。直至 1960 年代遷葬之後,七號墳場荒塚纍纍,荒蕪一片,政府開始強制安排不符徙置資格的居民遷入臨時安置區。首批居民分別來自洗衣街寮屋、何文田木屋區、大坑西平民屋,以及白布街木屋區等,後來遷置的居民則包括來自橫頭磡、老虎岩(今日的樂富)、東頭村平房區(現時的東頭邨)、觀塘、牛池灣、落山道、鑽石山大觀新村及茜草灣等徙置區,漸漸形成人煙稠密的徙置區,從而搭建木屋,甚至建至山頂,居民依照原墳場的羊腸小徑,將木屋分區為小村落,名為新新村,和平村、聖母村、新觀村等。

觀塘順利邨
今日的順利邨已變得相當熱鬧,完全感受不到當年墳場的陰森感覺。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的商場樓梯。

後來政府為了安置居民,故此在原址開始興建公屋,並於 1978 年開始入伙。當年 1979 年 3 月 22 日,港督麥理浩爵士更親臨順利邨,主持揭幕儀式,可說是相當隆重其事。

另外,不知道大家知否順利邨曾經有戲院這回事?根據維基百科,在順利邨的屋邨購物商場附近,曾經有家名為「順利戲院」,是全港首創屋邨內設有戲院。當時順利戲院耗資高達 1,000 萬建成,戲院提供 858 個座位,並於 1981 年落成;最終順利戲院於 1999 年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其後被拆卸,該戲院重建成今日的順利商場第二期。

順利邨屋邨戲院
順利邨屋邨戲院,1985年。(圖片來源:gwulo.com)

邨內設有數個兒童遊樂場予街坊遊玩。針對近年香港人口老化嚴重,屋邨亦出現人口老化,故此屋邨內亦設有卵石路步行徑、健體區等。至於學校方面,邨內分別有順利天主教中學、觀塘官立中學,附近亦有滙基書院(東九龍)、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等。

觀塘順利邨公園
觀塘順利邨公園。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走訪過觀塘順利邨後,個人認為無可否認,順利邨的確是典型的人口老化屋邨:不少老人家在休憩區休息,連買個麵包亦眼見大部分的顧客都是老人家;但與此同時,感受到區內街坊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密切,哪怕是街坊與邨內店舖店員的關係,亦感受到當中的密切與溫暖,這點是近年香港較為買少見少的現象。沒有人知道往後的順利邨會是如何發展,究竟是會一直人口老化,然後屋邨樓齡久了,又要面臨拆卸等,還是有其他方向,還是不得而知,但願當中的人情味和街坊味能一直維持下去。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商場。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商場。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info】
地點:觀塘茶寮坳利安道 15 號
交通:巴士619、23、27、290A;小巴47、48、12皆可抵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5)
相信是不少人最為熟悉樂華邨的打卡點:位於停車場頂層的藍色時光隧道。
樂華邨

人生第一次認識樂華邨,應該是在數年前我做雜誌記者的時候。由於編輯要求,曾有段時間要定期寫香港公屋專題(同時間接造就這個網站的出現)。在採訪有關公屋前,需做好資料搜集,或是預先尋找相關的受訪者,如居住當地的街坊、專門研究公屋發展的專家等。而當時就尋找了搵長春社古蹟資源中心的職員穿針引線,由他們介紹同尋找合適的受訪者。

樂華邨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由於我從 11 歲開始就是住在公屋長大,對公屋多少有些情意結,而且一直對公屋發展歷史有興趣,自然而然,當時跟受訪者以及協助我們的長春社古蹟資源中心職員姐姐有着共同的話題。當時我隨口問問長春社職員古蹟資源中心姐姐,小時候住在哪個屋邨長大,佢就吐出「樂華邨」這個名字,人生先第一次認識樂華邨這個屋邨。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12)
樂華邨的招牌頂部,驟眼看有點像舊式麥當勞的屋頂形設計呢,看起來很有親切感。

不過論到人生首次真正走訪樂華邨,應該是差不多 4-5 年前,由於要找居住在樂華邨的朋友的關係。不過由於當時是晚上,而且當時只顧着跟朋友坐在屋邨樓下聊天,所以首個對樂華邨的印象並不算深刻。

反倒真正日間首次到訪樂華邨,亦不過是今年。你沒看錯,即不過是 2022 年的事情。

實不相暪,首次有意識地日間走訪樂華邨,當然是受到網上「打卡」潮流影響,看到不少人到樂華邨的藍色時光隧道及 Pantone 粉紅色外牆拍照,於是想一賭其廬山真面目。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4)
相信是繼藍色時光隧道後,另一個極為熱門的「打卡點」:pantone 粉紅的方形內十字圓形的外牆。

但後來再經網上翻查更多與樂華邨的資料,才發現樂華邨極具特色的設計,其實背後亦有多個小故事,而不少都值得大家知道和留意。故此想到拍攝打卡照當然少不了(笑),但不如試着同時分享打卡小貼士以及更多有關屋邨的小故事知識等等,讓讀者可從中了解更多屋邨背後的歷史及發展種種等。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13)
粉紅色外牆背後,其實是通往籃球場的樓梯。

追溯有關樂華邨的歷史,它早於 1982 至 1985 年間分四期落成。為方便管理,更於 1984 年分拆為現時的「樂華南邨」以及「樂華北邨」。

至於「樂華邨」的名字由來其實也相當有意思。

原來「樂華」是取自「快樂中華」之意思。根據維基百科,原來樂華邨帶有中式及簡約風格嘅設計,是出自建築師楊俊傑手筆,「設計上滲透了中國建築的元素,呼應快樂中華的設計意念,例如在曲梯往邨的入口設置了月門一道,上方有一塊花崗石牌匾以中式書法刻有樂華邨三隻字、商場正門入口、大廈外牆選色、商場的中式通花磚、黑色木製涼亭、行人天橋上的紅色三角形裝飾等也是由中式建築的細部抽象化後,再以現代簡約方式表達出來,北至振華道、南至功樂道、東至康寧道。」故此大家看到的多個打卡位,原來他們的誕生背後亦有着相當有意思的小故事,亦可見當時建築師在屋邨設計上的心思。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3)
相信是樂華邨另一大特色:當中身後的Y型大廈就是其中之一。

若果將樂華邨的南邨及北邨加起,屋邨共有 14 棟大廈,分別南邨的 6 棟及北邨的 8 棟。

當中樓齡最久的是位於南邨,1982年就落成的展華樓及輝華樓;他們採用的是 1950 年至 1980 年代流行的舊長形大廈,即係中央走廊式,連接 E+ 連接 E。

另外樂華邨的樓宇類型另有 Y1 型、雙連座工字型(即俗稱「H 型大廈」)等。至於雙連座工字型,全部都係集中在北邨,這種類型樓宇於 1970 年末至 1980 年末會較常出現。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11)
從頂部看到樂華邨商場的設計。

此外,樂華北邨內設有樂華商場。它樓高共 3 層,面積逾 10,000 平方呎在 1985 年 9 月落成。商場座落於斜坡之上,設計方面用上紅、橙、黃為主色,甚具傳統中式色彩。

Lok Wah Estate_樂華邨 (17)
個人認為是極高質的樂華邨麵包店「森林麵包」,性價比極高而且味道佳,感受到麵包製作極有誠意,值得支持。

在拍攝樂華邨的前一天,我收到由居住在樂華邨的朋友送上的樂華名物:麵包。你沒看錯,確實是麵包,但當時她買的是橙味朱古力麵包,當時我咬一口即覺得驚為天人:想不到公屋也有如此美味的麵包呢!於是在拍攝當日,同時走訪位於商場內的樂華名物發源地:森林麵包,並買了橙味朱古力麵包和朋友聲稱是真正樂華名物的麻糬麵包。

【info】
地點:牛頭角樂意山振華道 50 及 70 號

交通:港鐵九龍灣站 A 或 B 出口(須步行約 15 分鐘);巴士 2A、13X、28、619 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