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公屋短評(上篇)!帶你走訪瀝源邨、禾輋邨、沙角邨、美林邨、乙明邨、博康邨、隆亨邨、新翠邨、秦石邨、顯徑邨、恒安邨等12條經典屋邨,細看七、八十年代最精彩的公屋設計與社區風貌。
新界區
大埔區公屋雖然數量最少,卻條條有特色!本篇收錄大元邨、廣福邨、太和邨、富善邨、富亨邨、運頭塘邨、寶鄉邨及富蝶邨的短評,帶你感受大埔社區的獨特魅力與歸屬感。
拖延了這麼久(由5月到現在),終於都願意寫寫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尚德邨了。 以前對於尚德邨的印象,大致上是這樣——經常將它和同區的厚德邨搞亂(因為名字相似)、很典型的和諧式建築大廈設計屋邨、有一間好大好大的迪卡儂、還有數年前周梓樂同學身亡的地方。 起初對於遊走尚德邨,說實的,確實沒有多少期望。曾有段時間我上班通勤必經的巴士站,就是相當鄰近尚德邨,但我就是一直沒有動力到這裡遊走。 直到一日知道日式餐飯SUKIYA新分店在尚德商場開設,那索性吃飯過後核個遊走吧。 嚴格而言,尚德邨是屬於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首個公共屋邨,在1998年落成入伙,鄰近還有廣明苑、寶明苑和唐明苑等屋苑,故此即使只有9座大廈的尚德邨,加上它設有商場和停車場,還有公園遊樂場等休憩設施,故此尚德邨遊走起來,感覺地方也相當大。 說實的,有關尚德邨的屋邨歷史,跟同區的寶林、翠林、以至健明邨等相比,實在沒甚麼好介紹和寫下,畢竟尚德邨是興建在填海土地之上,故此可說尚德邨的出現就是見證這片土地的開始發展吧。唯一可談談的是,政府在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時,尚德邨一帶算是較為後期發展,在1980年代時,政府先發展寶琳路一帶,然後就是寶林邨、景林邨、厚德邨等。到了1990年代時,將軍澳南部填海完成,政府就開始着手發展今日的將軍澳市中心,而尚德邨就是其中之一。 遊走尚德邨時才發現,原來屋邨也花了小小心思在規劃美化環境上。例如屋邨原來是全港着個採用雀鳥作主題的屋邨,在公園中庭,以至出入口都可找到大大小小的可愛雀鳥雕塑。難得的是即使經過多年歷史,雀鳥雕塑並沒有嚴重走樣,相當管理公司方面都有作定期維修吧。至於為何尚德邨使用雀鳥作為主題,其實已經不可考了,之後有機會可找找看有沒有更多相關資料。 話雖尚德邨是採用雀鳥作主題連貫整個屋邨設計,但不代表它的大廈名稱如沙田沙角邨般,以雀鳥命名;相反,尚德邨跟長沙灣的李鄭屋邨一樣,均以中國傳統美德,即是四維八德為命名的屋邨,例如尚禮樓、尚廉樓、尚仁樓及尚義樓等。 另外,翻查資料才知道,於1998年落成的尚德邨,原來是繼柴灣興民邨後,第二個樓高超過40層的公共屋邨,當中尚禮樓、尚智樓、尚信樓及尚明樓更高達42層。 最後想說說尚德邨的商場。今日的尚德邨商場,已經全面被領展化,成為一式一樣甚無特色的商場。本來想到商場天台層的翻新籃球場看看,但當時尚未開放,只好作擺,唯有當是少拍一個打卡位吧,哈哈! 不過我反倒好奇,未知尚未被全面領展化翻新的尚德商場,不知道跟今日的商場外型相差有多遠呢? 屋邨資料——尚德邨(Sheung Tak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地點:將軍澳唐明街2號入伙年份:1998樓宇數目:9樓宇類型:和諧一型、非標準型 樓宇名稱:尚真樓、尚禮樓、尚廉樓、尚仁樓、尚智樓、尚明樓、尚信樓、尚義樓、尚美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天平邨位於上水粉嶺新市鎮,前身為天平山村寮屋村,於1986年入伙,是繼祥華邨及彩園邨後,該區第三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作為香港少數同時擁有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天平邨在建築設計上別具一格。屋邨落成初期,周邊仍被樓高僅數層的原居民村屋包圍,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見證了新市鎮的變遷。
葵興邨是經常被遺忘了它的存在的屋邨。 原因只是,不少人經常記得附近有全港屋邨最多居住人口的葵涌邨,而忘卻了其實位於港鐵葵興站附近,其實都有一個細小但五臟俱全的葵興邨。
山景邨依山而建,全邨9幢大廈就是設置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之上,錯落有致。山景邨雖然只有9幢大廈,但公共空間着實比預期中的更大和更闊落,單是輕鐵站就有分山景南及山景北兩個站,可見屋邨的距離大得足以放兩個輕鐵站;雖然屋邨依山而建,但邨內亦設有多條斜路以至行人天橋方便出入,遊走當日天氣轉涼,加上有陽光沐浴下,實在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相當舒適。
對了,明明葵芳邨的地理位置是相當方便,它更是少數會有港鐵鐵路穿越過屋邨範圍之內的公共屋邨,可說是葵芳邨的一大特色。但——偏偏我就是一直沒有拜訪過!不要緊,有心不怕遲,一於趁假日,那個開始乍暖還寒的春天遊走葵芳邨吧。
作為沙田區唯一屬於房協轄下的屋邨,乙明邨可能不如「最美公屋」祖堯邨這麼美麗,或不如明華大廈、花園大廈等如此富特色,相對而言亦可說是較為低調的存在。但遊走過乙明邨之後,我反而認為它在屋邨規劃方面是最能體現到完整性的一個屋邨。
說到蝴蝶邨,個人對蝴蝶邨可說是相當有感情。只因我的小學時期正正就是在蝴蝶邨度過。對於蝴蝶邨的印象實在太多太多,雖然不能全部記住,但不少畫面早已烙在腦海中。
青衣邨是青衣島上的第3個公共屋邨,亦是青衣的屋邨中少數不是以「長」字起頭的屋邨,而它的命名亦相當簡單直接,就是因為青衣邨就是在青衣墟,即是每年夏天都會大搞的戲棚附近,而青衣戲棚亦以它的特色美食聞名。
位於粉嶺的嘉福邨,說實的,要不是遊走屋邨企劃,相信嘉福邨會是我其中一個一輩子也未必認識而且踏足的屋邨。畢竟個人對北區相對陌生,上水已經是比較好,至於粉嶺更是少之又少到訪。不過亦因為遊走香港屋邨企劃,同時讓我對當地屋邨以至社區好像了解又多一點,其實亦是好事來呢。
位於大埔的富善邨,說實的本來不算是很有印象,畢竟它不如廣福邨般方便,屋邨歷史方面也不如大元邨的悠久,但遊走過後,我才發現原來富善邨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大埔區屋邨以來,最花時間的一個。
馬鞍山並不是我相當熟悉的區域,基本上除了新港城中心,以往其他地方也不曾到訪過。那麼,作為馬鞍山的第一個公共屋邨,加上去年香港劇集《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大熱,劇集更有多個場景均在恆安邨取景,我也實在找不到不遊走恆安邨的理由呢。 事實上也證明了,遊走恆安邨是一個相當正確的決定,而且恆安邨可說是驚喜處處,而且查看歷史資料,才發現屋邨的有趣歷史故事可說是比預期中還要多,遊走可說是一件賞心樂事。
位於大埔的運頭塘邨,說實的,本來就並非我個人相當熟悉的一個屋邨,話雖它相當接近大埔火車站,甚至可說是大埔區內最為接近火車站的一條屋邨,但我偏偏就是一直都苦無機會到此一遊,可能這就是緣份了吧。
其實一直想寫寫過去三年來,自己觀察到的十八區屋邨到底是怎樣。不過人比較懶,不如先寫個快速短評,評論個人心目中每區屋邨到底帶給我怎樣的感覺,還有從中觀察到甚麼,算是一個小小的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