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福來邨,我可以說是熟悉,但同時亦很陌生。 中學的時候,通常趁放學後或放假,跟同學朋友到荃灣唱K食飯逛街。而福來邨正正位於荃灣市中心,所以經常聽到、看到屋邨甚或經過,所以早就對它的存在感到理所當然。當時已覺得,怎麼屋邨大部分樓層都這麼矮,但反而頗有特色,起碼辨識度高,讓人容易記得。 當然,更多關於福來邨的就一無所知了,連它有多久歷史也毫不知道。
新界區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圍,今次選擇遊走過往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顯徑邨。 熟悉是因為我曾有段時間住在沙田,而大圍我偶然也會遊走,故此陪感親切;至於陌生的原因,上文已述說了。 對於沙田大圍一帶的屋邨,我一向的好感度是偏高,認為沙田大圍是全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新市鎮之餘,屋邨設計更是美觀實用並重,不少屋邨都相當有特色,以往的遊走體驗大致上也不錯。 沙田少數有齊Y型設計大廈 顯徑邨於1986至1988年落成,共有8座大廈,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大廈建築設計的公共屋邨。至於顯徑邨的命名,據稱是取自附近村落,即顯田和徑口而得名。 至於遊走顯徑邨的原因,主要是被它的特色商場外觀及設計吸引着。 顯徑商場採用歐陸式設計 顯徑商場走80年代香港建築流行的歐洲設計風格,並採用開放式設計,商場更分成A翼和B翼兩部分。其中個人認為商場最為標誌的位置,莫過於它的迴旋走廊。迴旋走廊為斜道,接連商場各層,並在地下中庭種植了不少樹木。如此的設計讓住街坊走經商場,也不會有現時常見的壓迫感,走得舒適愜意得多。 話雖如此,商場戶外走廊位設計確實很有綫條美,但原來對街坊而言,這種設計是相當不實用,夏天不能遮擋陽光,而下雨時雨點更會撇至走廊,弄到滿地都是水,相當狼狽,部分街坊更試過不小心滑倒,認真可憐。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雖然是領展管理,但所見不少小型民生商店仍營業,例如文具店、麵包店、藥房等,當然亦不乏大型連鎖店或餐廳,但總體而言感覺較為貼地。 昔日聞名過的冬菇亭 除了特色屋邨商場,商場對出的露天廣場和冬菇亭當然是另一重點。翻看資料才發現,原來顯徑邨曾有頗為著名的老字號「金城小廚」,它雖是冬菇亭,但早在97年就設有冷氣,並有一對大龍鳳,更擺過幾場豪門宴和婚宴,散發酒樓氣派,卻同時賣着19蚊一碗叉燒飯,相當親民。但最後仍不敵加租而結業。 至於其他遊走顯徑邨的印象,只能說一句:沙田大圍的公屋果然不會令人失望。起碼整體遊走經歷相當舒服(可能是由於Y型設計大廈的附近空間位置會較多),至於聚賭坊伯伯則主要集中在商場附近一帶,但跟其他屋邨相比,已不算是極污煙漳氣。 本來想順道遊走附近的隆亨邨,但當時天開始黑了,只好擇日再戰吧。(放心,最後成功遊走了並寫了文章,可見下文的「延伸閱讀」,哈哈!) 屋邨資料——顯徑邨(Hin Keng Estate) 地點:徑口車公廟路69號入伙年份:1986年至1988年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Y2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顯富樓、顯慶樓、顯貴樓、顯沛樓、顯德樓、顯運樓、顯揚樓、顯祐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本來不算很起眼的荃灣石圍角邨,由於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的商戶逼遷事件,還有全港石果僅存的舊式麥當勞面臨大裝修,不少人都擔心全港唯一的1:1麥當勞叔叔像的去向,而成為網絡上的熱話,走進大眾的眼簾中。雖然寫下文章的今日,石圍角邨的麥當勞已完成裝修,亦樂見屋邨麥當勞保留了舊式裝修,但屋邨內的其他無名小店則已結業,已消失了。
我發現自己對大窩口邨其實都有頗多的誤會。 第一個誤會,相信亦是不少人都會有着差不多的觀感,就是以為大窩口邨是位於荃灣區。但事實上,以行政地區劃分,大窩口邨應該是屬於葵青區,故此充其量只能說大窩口邨是最為鄰近荃灣區的一個屋邨。
我相信位於西貢的對面海邨,應該是繼沙頭角邨後,另一個不少人都想一窺究竟,但又好似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神秘屋邨——對啊,遊走對面海邨前,我亦有以上的印象。畢竟屋邨不算接近西貢市中心,要特意走路或乘小巴到訪才可以,實在不怎方便。最後還是趁一次去西貢放鬆心情,順道遊走翠塘花園,還有本文的主角,同時是全港最東面的屋邨:對面海邨。
對不少人而言,富東邨就是位於東涌市中心,鄰近遊客區的屋邨;但對我這位自11歲起就住在東涌的街坊而言,富東邨與逸東邨雖然同樣位於東涌,但帶來的感覺和體驗可說是截然不同。
說起來也很慚愧,其實要不是有朋友曾經住在太平邨,告訴我上水有這條屋邨,我一直還以為太平邨即是天平邨的。但原他們不單是兩條屋邨,而且位置上也相隔有點遠。
位於粉嶺的華明邨,最大特色當然是它的中式設計商場,當時我乘坐巴士,路經華明邨時,即被它的特色紅磚中式設計驚嘆了,相信這種特色設計只有華明邨一家吧。
有關個人對葵涌荔景邨的印象,大致上是以下數點: 1.當年考歷史科就是在荔景邨隔壁的學校應考; 2.荔景邨的部分大廈牆身繪畫了太陽等圖案,好有特色; 3.有朋友曾住在荔景邨,記得第一次上她家食飯時走到走廊,那條走廊長得看似無盡的,差點迷路。
來到離島區公共屋邨的首篇,一於以我住了20年以上的屋邨——東涌逸東邨作為打頭陣。 說回逸東邨。關於逸東邨,我可以訴說的實在說是很多很多,多得有點難以篩選內容,畢竟我從11歲開始就一直住在逸東邨,敢說是首批搬入的居民,讀書和成長都離不開逸東邨,多少都有點感情。但下文我盡量以遊走體驗來看看屋邨吧。
不經不覺已來到第60篇遊走香港公屋,今次一於踏足以往沒有機會介紹到的大埔區,並以不論從吐露港公路或大埔公路進入大埔,首先會見到的屋邨:廣福邨打頭陣,遊走一下大埔的公屋。 本身我與大埔公屋幾乎沒有交集,廣福邨可說是大埔區內我最為熟悉的屋邨了,原因很簡單:有相熟好朋友正正就是在廣福邨長大,住了超過30年以上,以前偶爾我亦會到廣福邨吃飯聚會。 也許是因為廣福邨算是我在大埔區內的唯一comfort zone,對周遭環境的出現感到太理所當然,故此開始的時候,亦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遊走廣福邨是好。 沒辦法了,今次只好向熟人求助,麻煩要帶我路吧。 從前我對廣福邨的認知,其實僅限於出入廣惠樓、巴士站和平台商場一帶,充其量只認得廣惠樓旁有一座冬菇亭,僅此而已。但實際遊走廣福邨,才覺得原來廣福邨的樓宇類型比想像中多之餘(包括井字型、舊長型和Y2型),綠化的公共空間亦比想像中更多。說是不單是屋邨範圍內,連屋邨附近也不例外。 「基本上廣福邨四周不是狗公園,就是完善公園和元洲仔公園,再遠一點就是大埔海濱公園,可說是屋邨三面都被公園包圍。」朋友解釋。 廣福邨於1983年入伙,屋邨內共設有8座大廈,是大埔新市鎮內繼大元邨後,第2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廣福邨可說是保留了典型80年代香港公屋的格局,包括樓宇為80年代初常見的井字型、Y2型及房委會興建的舊長型大廈,樓宇設計開始多元化起來。 至於社區設施方面,廣福邨則設有不少的戶外空間,商同樣是80年代公屋常見的特色。畢竟當時人口多,單位普遍偏小,小朋友會離開家中到公園或附近遊走是平常事,同時好讓當時的小朋友可盡情地「放電」,例如球場、朋友笑稱數量多得有點不合理的「踩Roller場」、遊樂場公園等(遊走當日貪玩走上氹氹轉玩,玩到頭都暈);另外屋邨商場平台對出,則有個廣場,廣場更有個小小的戶外舞台,朋友表示,每到大時大節,例如中秋節,就會有街坊福利會等表演助興,氣氛相當熱鬧。 另外自己較為深刻印象的,就是廣福邨的屋邨商場。有別於更老舊的公屋以地舖為主,廣福邨是設有獨立商場,方便居民在一個地點內更集中的解決日常所需。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廣福邨商場貌似平平無奇,但原來通往麥當勞的樓層,正正是採用錯層式設計,跟沙田博康邨商場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為本來看似平凡的商場點綴上線條美。 最後個人認為廣福的另一特色,就是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這亦是香港舊式公屋較為常見的布置。至於畫的內容,我沒有特別深究,我猜多少都跟大埔的歷史有點關係吧。(如有錯請指正) 不經不覺,原來大埔廣福可寫的內容,遠比想到中多。由於篇幅關係,不得不省去廣福邨的經典冬菇亭部分(個人只認識廣成麵家,朋友說是很好吃,他過往晚上下班後經常惠顧的),看到今日的廣福邨冬菇亭分被疑似裝修,以及變身成老人院,感覺也有點複雜的。 最後,差點忘記了,其實個人很喜歡從林村河遙望廣福邨,覺得那風景是相當優美和舒服的。 【info】地點:大埔寶湖道28號入伙年份:1983樓宇數目:8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9月)樓宇類型:舊長型、Y2型、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早前趁大年初一,來個大西北行大運(事關查看過資料,我今年行運方位是大西北,笑)。是次一於選擇自己之前沒有踏足過的元朗,作為初一行大運的起點。 朗屏邨應該是我之前唯一認識的元朗屋邨。但究竟朗屏邨邨內有甚麼大廈,以至有甚麼設施,一概都不知道。 直至今次行大運首次踏足朗屏邨,才對朗屏邨多了點點表面的了解。
堪稱是「全港最美公屋」的祖堯邨聞名已久,說實的我也對遊走祖堯邨有一定的期待,最終亦決定趁初三赤口,不如跟朋友連同麗瑤邨和荔景邨一次過遊走。 結果亂打亂撞下,祖堯邨成為了第一站。
前文談及到年初三先遊走過位於新界的祖堯邨,然後下一站就是我個人認為甚為隔涉,位於同區的公共屋邨荔景麗瑤邨。
關於上水彩園邨,對上一次到訪已經是2014年冬天:當時街道涼風陣陣,街上還是充斥一大班拖着行李的自由行和水貨客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