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界區

以往對寶林邨的印象,就是它的屋邨設計,跟將軍澳區內的其他屋邨很不同——嚴格來說,就是它看起來老舊一點,跟翠林邨有點相似,採用的不是今日常見的和諧式大廈設計。後來才發現有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啊,全因寶林邨正正就是將軍澳的第一個屋邨,早在1988年就入伙,歷史比翠林邨還要久呢。

寶林邨

不過若果論遊走寶林邨,很抱歉,先前從來只是經過寶林邨的出入口,連屋邨內部設計是甚麼模樣,一概不知道。

所以遊走寶林邨,倒是一個頗為新奇的體驗。

寶林邨

分享遊走體驗前,我不如先說說少許自己搜尋到有關寶林邨的往事。目前我找到有關寶林邨的最早期報導,相信是在1983年,當時已有報導講述寶林邨為將軍澳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報導中房委會發言人並指屋邨工程「正分三期興建,而第一期兩座樓宇的打樁工程已經展開。」

寶林邨

另外,查看以往相關報導,相信早期政府在面對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方面亦下了不少功夫。原來寶林邨在正式落成前,屋邨附近為工廠,故此空氣質素方面亦備受關注。而根據1986年《大公報》和《華僑日報》先後亦報導,為此屋邨附近的兩間鋁廠和黃銅廠將於1988年中遷出,而且「工廠會用各種方法,將空氣污染減至環境保護署的標準,以免已入伙的居民憂慮。」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寶林邨附近前身是如此,相當有趣呢。

寶林邨

說回遊走今日寶林邨的體驗。可能始終它是屬於80年代末落成的屋邨,加上是將軍澳第一個屋邨,不難發現寶林邨的設計和配套算是較為全面,起碼除了基本的學校、商場街市、社區服務中心,還有看起來面積也頗大的文娛活動會堂和體育館等。而且戶外公共空間亦相對寬敞,不會有近年屋邨的擠逼公共空間問題。

寶林邨

對於寶林邨較為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它的商場設計以及個人認為是屋邨地標的噴水池(遊走當日還看到噴水池是有正常運作,thanks god!)。

寶林邨

先說屋邨商場。遊走屋邨前,從來沒有想過在寶林邨在外觀上保留到80年代的樣貌,沒有如大部分的屋邨商場,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連商場的地板,也是保留灰灰沉沉的深啡色,看起來很簡單同時樸素,這樣才更像典型的屋邨商場啊。不過我猜想沒有在外觀上大翻新的原因,應該是寶林商場本身就是採用較為通風的設計,不是典型商場的全密封設計,所以在翻新上亦有一定的難度。

寶林邨
寶林邨
寶林邨

至於商場外的屋邨地標噴水池,噴水池的設計相信是以往屋邨喜歡加入的設計,有美化景觀以及散熱的作用。但這種設計後來也逐漸淘汰了,還有正常運作水池的屋邨着實不多,所以看到寶林邨的水池還是正常運作,內心是很開心的。另外可留意的是,水池一帶可看到寶林商場的徽標,是採用較為罕見篆體題字,感覺也是頗特別的。

寶林邨

最後想說說一個聽起來很傻的問題:我曾經以為屋邨的名字為「寶琳邨」,事實上我亦曾經寫錯過很多次,是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寫成「寶林邨」;此外,當我嘗試搜尋有關寶林邨在80年代的相關報導的時候,亦發現部分報導亦有寫成「寶琳邨」,希望上文不會再不小心寫錯屋邨名字吧。

寶林邨

屋邨資料——寶林邨(Po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18號
入伙年份:1988年及200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小單位大廈、Y2型
樓宇名稱:寶德樓、寶智樓、寶儉樓、寶勤樓、寶寧樓、寶泰樓、寶仁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分別位於屯門及黃大仙兩公屋合約昨批出 三年後落成將容納一萬九千人 寶林邨二期打樁工程招標承建》,《大公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寶林邨展開次期工程》,《華僑日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 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工廠確保不會污染》,《華僑日報》,1986年12月2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翠邨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宏觀。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入口。

可幸最終遊走屋邨的體驗,總算沒有讓自己失望。

大圍新翠邨。
聽聞曾有水池的屋邨廣場。

屋邨地理位置便利,邨內分別有舊長型、井字型和工字型大廈,大廈類型相對多元化。至於公共空間及設施方面尚算充足,遊樂場、社區中心、學校等當然有,至於冬菇亭和個人認為是屋邨壓軸的商場亦齊備,這些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設施,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現代化。據《華僑日報》的報導,當時房屋署委員巡視落成不久的新翠邨,就曾評價屋邨「設計概念富有想像力,迎合市民對現代化生活的期望」。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舊報導。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82年11月30日,圖片展示當時尚未入伙的新翠邨的外貌。

事實上,看到真實的新翠商場面貌,確實有種果然沒有失望的感覺。難得商場仍能保留昔日設計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遊走當日正值黃昏,陽光從圓拱頂部灑落至中庭,看着緩緩流出的水流和聽着水響,加上倚着噴水池邊就坐的老人家們輕鬆談天,當下立即覺得放鬆起來。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招牌中央水池。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環境。

中庭以外的新翠商場,店舖都是設計在兩旁,但眼見不少店舖都是連鎖經營,有歷史的小店已買少見少了。

大圍新翠邨。
今日的新翠商場眼見連鎖店居多。

於1983至1985年入伙的新翠邨,為房委會轄下第112個屋邨。全邨設有8座大廈。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3月的報導,屋邨在未落成前稱為新田邨,是在其後才正式命名為新翠邨。「據房屋署的建築師表示,新翠邨意謂清新綠翠之意」,相信是為了呼應屋邨的環境而命名呢。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公園日常。

最後想說的是,新翠邨另一較為標誌的位置,相信是屋邨入口有着新翠邨的英文字,好像不算多屋邨有這種設計,頗特別的。

大圍新翠邨。
我覺得是新翠邨的另一地標。

屋邨資料——新翠邨(Sun Chui Estate)

地點:大圍隔田翠田街2號
入伙年份:1983年至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新俊樓、新芳樓、新學樓、新傑樓、新明樓、新偉樓、新儀樓、新月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新翠邨本周開始入伙 設立臨時店舖攤檔 為新入伙居民服務》,《華僑日報》,1983年3月24日
  • 《新翠邨八座大廈將於八五年完成末期工程 投標價逾六千萬》,《大公報》,1983年5月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荃灣滿樂大廈

先旨聲明,由於網上有關滿樂大廈的資料實在少之又少,故此今次只寫篇短文講解就好了。另外,下文如有內容錯誤請指正。

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滿樂大廈,說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它是出租屋邨來的。從前經過沙咀道看到它的時候,還以為是比較有規模的老舊唐樓,直到需要遊走屋邨時做資料搜集,才發現它原來是房協轄下的屋邨,至於屋邨名稱,據房協網站簡介寫道,原來是寓意「充滿歡樂」。(同區還有寶石大廈,亦是我從前一直不知道是有出租單位的,詳情之後再說。)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跟同區福來邨歷史幾乎同期興建落成

另一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滿樂大廈原來早在1964及1965年就入伙,足足有接近60年的樓齡,查看同區的屋邨,原來也跟歷史最悠久的福來邨幾乎同期。那時正值是政府宣傳開發荃灣新市鎮不久,雖然網上關於滿樂大廈的資料和報導少得可憐,但我猜測當時興建滿樂大廈,相信一來是為了迎合荃灣當時作為輕工業集中地的發展,二來是透過興建租金相宜的住宅,從而吸引更多人居住並方便到工廠上班吧。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建大廈優先租予同區工廠上班職員 單位月租$73起

後來千辛萬苦下,終於在網上找到極少有有關滿樂大廈在1964年的報導。但有趣的是,在當年《華僑日報》的報導中,由標題至內文,统统都是將滿樂大廈寫成「樂滿大廈」,但究竟是手誤或校對出錯,還是在屋邨初期確實名為「樂滿大廈」,則無從稽考了。

荃灣滿樂大廈。

至於當年有關滿樂大廈的報導,確實提及到當年政府為配合發展荃灣各項建設,房協因此在同區興建舊寶石大廈和滿樂大廈以應付所需。其中報導中更提及到,滿樂大廈是優先給在荃灣工廠上班之員工申請入住,「該會開始興建上述兩座廉租大廈之前會通知荃灣各工廠,以便利當地工廠職員就近申請入住。」

根據1964年的報導,房協先計劃興建在滿樂大廈興建兩座廉租大廈,而當時滿樂大廈設計為給予五至八人居住,而租金則由每月$73至$140不等。而根據房協官網介紹及當年報導,滿樂大廈設計上與同期舊寶石大廈相若,故此即使是外型兩者亦相當相似。

荃灣滿樂大廈。

2003年屋邨全面復修 更方便長者街坊

滿樂大廈全邨共有4座大廈,每座大廈的樓層並不高,相信是早期屋邨不設升降機(早期只有樓高十二層的安寧樓設有升降機,而且非每層停),需要遷就居民方便上落的緣故。邨內配備的設施配套亦較為基本,例如有遊樂場、社區中心、地下設有商店等等。而今日看到的滿樂大廈面貌,其實是在2003年已經歷過大型復修,至於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招牌寬闊庭院 鬧市中的寫意空間

而個人對滿樂大廈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就是它中央的寬闊庭院。庭院被四棟大廈包圍着,四周都是放了長椅予街坊休憩和聯誼,好不寫意。而且庭院種植予甚為茂盛的樹木,更有種生氣盎然的感覺。相信街坊們亦很享受在此悠悠閒閒地渡過半天吧。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荃灣滿樂大廈。
荃灣滿樂大廈。

最後,我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以前房協曾舉辦屋邨舊相片巡迴展覽,其中就有展出以前的滿樂大廈的模樣和街坊生活日常。今年正值是房協75周年,不知會否又有類似的巡迴展覽,可以給我這個公屋迷欣賞和了解呢?

荃灣滿樂大廈。

屋邨資料——滿樂大廈(Moon Lok Dai Ha)

地點:荃灣沙咀道141-169號;曹公街21號;海壩街50-54號
入伙年份:1963年及196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安寧樓、從心樓、福至樓、康樂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荃灣廉租大廈紛紛興建 繼寶石大廈後 續建樂滿大廈》,《華僑日報》,1964年3月20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於福來邨,我可以說是熟悉,但同時亦很陌生。

中學的時候,通常趁放學後或放假,跟同學朋友到荃灣唱K食飯逛街。而福來邨正正位於荃灣市中心,所以經常聽到、看到屋邨甚或經過,所以早就對它的存在感到理所當然。當時已覺得,怎麼屋邨大部分樓層都這麼矮,但反而頗有特色,起碼辨識度高,讓人容易記得。

當然,更多關於福來邨的就一無所知了,連它有多久歷史也毫不知道。

荃灣福來邨。

荃灣現存最悠久屋邨 配合荃灣新市鎮發展

後來才知道,原來福來邨早在1963年就落成入伙,即剛剛好60年歷史。它除了是荃灣區現存最歷史悠久屋邨,據《華僑日報》於1963年的報導,並指屋邨是前香港屋宇委員會在新界興建的首批廉租大廈。

荃灣福來邨。

至於興建福來邨的原因,正是為了配合當時政府銳意發展荃灣新市鎮,不少的輕重工業工廠同時設置在荃灣,為了方便更多勞工上班,並吸引更多人入住,於是1960年代,屋委會和房協均在荃灣興建大量的廉租屋,同期興建的還有房協的寶石大廈及滿樂大廈。

荃灣福來邨。

落成初期吸引大量區外人申請

翻查當時的報導,福來邨租金相宜,據《華僑日報》在1963年的報導,月租為$54至$88元;另外根據《大公報》在1964年的報導,就以「福來邨廉租屋鋪位 即起接受申請租賃 月租五百元可前鋪後居」為題,可見價錢相當低廉吸引。事實的確是湊效,不少本來居於九龍或港島的市民佔了申請福來邨單位的大多數。

荃灣福來邨。

熱鬧街道與寧靜社區

說完歷史,不如言歸正傳,談回遊走福來邨的經歷。

荃灣福來邨。

福來邨位於荃灣市中心,鄰近就是「食街」路德圍,還有學校,而且離港鐵站也很近很方便,理應車水馬龍的地方,但進到屋邨就彷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屋邨相當寧靜,偶然會聽到雀鳥的吱吱叫,即使有街坊在屋邨內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不知怎的都不是很熱鬧。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可能由於屋邨歷史悠久關係,不難發現老人家確實佔多數,他們或在邨內緩緩散步,或是坐在大樹下的椅子休息,跟其他街坊聊天,但沒有高談闊論,嬉嬉鬧鬧的,一切來得含蓄內斂,讓屋邨更覺寧靜。

荃灣福來邨。

至於對屋邨最深印象,相信是它的7層高,舊長式大廈設計,地下就已經是住宅,有個看起來四四方方,面積很大的騎樓,部分街坊更精心打理,在單位窗口擺滿不少植物裝飾,甚為寫意。這種設計甚為少見,印象中充其量是同期的觀塘和樂邨亦有大廈沿用這種設計。

荃灣福來邨。

唯一可惜的是,遊走當日屋邨露天廣場正在維修,四周被攔住,故此沒有拍攝呢。

荃灣福來邨。

還有還有,福來邨的屋邨方向指示牌細看之下,原來設計上也甚具心思和特色,又是今日少見。

荃灣福來邨。

最後想說的是,查看昔日福來邨的相片,發現往日遊樂場可玩的設施好玩得多,例如圓球形鐵架和如動畫《叮噹》中常見的大圓筒,若果我是小朋友相信都會玩得盡興,好羨慕呢。

荃灣福來邨。

屋邨資料——福來邨(Fuk Loi Estate)

地點:荃灣海壩街55號
入伙年份:1963年至1965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永昌樓、永康樓、永興樓、永泰樓、永嘉樓、永樂樓、永寧樓、永定樓、永隆樓

參考資料: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圍,今次選擇遊走過往從來沒有踏足過的顯徑邨。

熟悉是因為我曾有段時間住在沙田,而大圍我偶然也會遊走,故此陪感親切;至於陌生的原因,上文已述說了。

對於沙田大圍一帶的屋邨,我一向的好感度是偏高,認為沙田大圍是全港發展得最為成功的新市鎮之餘,屋邨設計更是美觀實用並重,不少屋邨都相當有特色,以往的遊走體驗大致上也不錯。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沙田少數有齊Y型設計大廈

顯徑邨於1986至1988年落成,共有8座大廈,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大廈建築設計的公共屋邨。至於顯徑邨的命名,據稱是取自附近村落,即顯田和徑口而得名。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樓宇都是不同類型的Y型。

至於遊走顯徑邨的原因,主要是被它的特色商場外觀及設計吸引着。

顯徑邨
個人認為很有特色同時不很實用(只有向上方向)的電梯。

顯徑商場採用歐陸式設計

顯徑商場走80年代香港建築流行的歐洲設計風格,並採用開放式設計,商場更分成A翼和B翼兩部分。其中個人認為商場最為標誌的位置,莫過於它的迴旋走廊。迴旋走廊為斜道,接連商場各層,並在地下中庭種植了不少樹木。如此的設計讓住街坊走經商場,也不會有現時常見的壓迫感,走得舒適愜意得多。

話雖如此,商場戶外走廊位設計確實很有綫條美,但原來對街坊而言,這種設計是相當不實用,夏天不能遮擋陽光,而下雨時雨點更會撇至走廊,弄到滿地都是水,相當狼狽,部分街坊更試過不小心滑倒,認真可憐。

顯徑邨
大圍顯徑商場的文具店。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雖然是領展管理,但所見不少小型民生商店仍營業,例如文具店、麵包店、藥房等,當然亦不乏大型連鎖店或餐廳,但總體而言感覺較為貼地。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冬菇亭。

昔日聞名過的冬菇亭

除了特色屋邨商場,商場對出的露天廣場和冬菇亭當然是另一重點。翻看資料才發現,原來顯徑邨曾有頗為著名的老字號「金城小廚」,它雖是冬菇亭,但早在97年就設有冷氣,並有一對大龍鳳,更擺過幾場豪門宴和婚宴,散發酒樓氣派,卻同時賣着19蚊一碗叉燒飯,相當親民。但最後仍不敵加租而結業。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兒童遊樂場。

至於其他遊走顯徑邨的印象,只能說一句:沙田大圍的公屋果然不會令人失望。起碼整體遊走經歷相當舒服(可能是由於Y型設計大廈的附近空間位置會較多),至於聚賭坊伯伯則主要集中在商場附近一帶,但跟其他屋邨相比,已不算是極污煙漳氣。

顯徑邨
大圍顯徑邨的羽毛球場。

本來想順道遊走附近的隆亨邨,但當時天開始黑了,只好擇日再戰吧。(放心,最後成功遊走了並寫了文章,可見下文的「延伸閱讀」,哈哈!)


屋邨資料——顯徑邨(Hin Keng Estate)

地點:徑口車公廟路69號
入伙年份:1986年至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2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顯富樓、顯慶樓、顯貴樓、顯沛樓、顯德樓、顯運樓、顯揚樓、顯祐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來不算很起眼的荃灣石圍角邨,由於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的商戶逼遷事件,還有全港石果僅存的舊式麥當勞面臨大裝修,不少人都擔心全港唯一的1:1麥當勞叔叔像的去向,而成為網絡上的熱話,走進大眾的眼簾中。雖然寫下文章的今日,石圍角邨的麥當勞已完成裝修,亦樂見屋邨麥當勞保留了舊式裝修,但屋邨內的其他無名小店則已結業,已消失了。

我與石圍角邨麥當勞的緣分

說回對石圍角邨的印象。我個人最記得石圍角邨的,莫過於它是全港碩果僅存,仍保留着舊式麥當勞的設計。個人確實對這種舊式麥當勞有種情意結,可能畢竟因為小時候的麥當勞,確實就是這個模樣吧。包括深淺啡相間的地板,招牌1:1麥當勞叔叔像,還有全人手收銀的前台,雖然不怎方便,但確實很有親切感。故此開始時聽到石圍角邨麥當勞要裝修的時候,也不禁擔心起來,很擔心僅有的童年回憶也從此蕩然無存。

故此之後得悉裝修後的麥當勞是保留了舊有特色,內心其實也相當高興,也很高興麥當勞方面對意見的從善如流。之後會再補回有關裝修後的石圍角邨新麥當勞的相片與文章,記得密切留意!

至於我與石圍角邨的回憶,相信是中學參加陸運會時,總會曾到訪過的一條鄰近屋邨,包括它的麥當勞。

陪伴自己中學成長的一個片段

畢竟石圍角邨不是位於荃灣市中心,地理位置上絕對算不上方便。而且談及到石圍角邨,記得的不外乎是它於1980-1982年落成,外觀上總算能保持到80年代屋邨的風貌。要不是近日屋邨商場準備大翻新的新聞,石圍角邨可說是多年來如此低調的存在,僅此而已。

說回遊走石圍角邨的體驗。我前後共去了兩次。

兩次到訪石圍角邨

第一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那間舊式的麥當勞。記得遊走當日,天正下着連綿細雨,灰濛濛的,那時拍完麥當勞後,順道走訪整個屋邨。可能由於正值春天,加上下着毛毛細雨,我覺得整條屋邨就是濕漉漉的,人不算多,想拍照也要頂着雨水,但同時嗅着四周空氣,下雨期間的空氣果然是相當清新而帶點青草的氣味,很好聞的。

走過石圍角邨,較為印象深刻的是屋邨呈一條窄長的長條形,屋邨中間正好被石圍角路一分為二,從最頂部的石翠樓,走至石荷樓,也需要5-10分鐘的路程。雖然中間走過略為不便,但我覺得一路走來,能享受到屋邨難得的寧靜也相當不錯。

走訪那時即將結業的屋邨小店

至於第二次走訪石圍角邨,是因為我發現對上一次到訪,原來沒有到訪過石芳樓地下的商店一帶。沒錯,即是舊式辦館、馳名燒賣、藥房及文具店等,都是第二次走訪才看到的。

第二次走訪剛剛好是4月1日。我本以為所有的店舖都在3月31日就結業,但原來不是。走訪時看見的,是商店貼滿一張張的「光榮結業」,還有店舖將賣剩的貨品擺出店外大割價,務求盡快賣走貨品。不少街市都堆在店舖門口,看着有甚麼至抵買的貨品可入手,好不熱鬧,但不知怎的我覺得同時有點傷感。

石圍角邨的商場,若果是昔日的自己形容,相信都是冷清,暗黃的商戶招牌燃亮了本來甚為昏暗的商店走廊,最多只有三數位街坊走過,that’s all。

但這種冷清,這種盡是老舊小店的商場,正正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屋邨商場風景。只是這片風景,還是抵抗不了時代的洪流,只可成追憶了。


屋邨資料

地點:荃灣石圍角石圍角路3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雙「I」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石芳樓、石荷樓、石蓮樓、石菊樓、石蘭樓、石桃樓、石翠樓、石葵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發現自己對大窩口邨其實都有頗多的誤會。

我與大窩口邨的誤會

第一個誤會,相信亦是不少人都會有着差不多的觀感,就是以為大窩口邨是位於荃灣區。但事實上,以行政地區劃分,大窩口邨應該是屬於葵青區,故此充其量只能說大窩口邨是最為鄰近荃灣區的一個屋邨。

至於另一個對大窩口邨的誤會,就是以為大窩口邨的名字由來,是由於所在一帶多年來的名稱。但我後來才發現,即使現時港鐵站有「大窩口站」,其實亦是由於附近有大窩口邨的緣故。那麼,究竟開初為何名為大窩口邨呢?我嘗試過尋找資料,但發現都是不可考,有說大窩口這個名字為港英政府原創,但有關講法孰真孰假,還是不得而知了。

讓人苦惱不已的遊走

說回遊走大窩口邨的體驗。對了,從前經常到荃灣,偶爾都會經過大窩口邨,但不是今次特意走一轉整個屋邨,也不會發現大窩口邨的面積原來是這麼大,大得完全超出預期!事後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大窩口邨是有整整17座大廈,難怪屋邨會是這麼大了。

開始遊走大窩口邨時,我也覺得有點苦惱。苦惱的地方在於,究竟整條遊走路線應該在哪裡開始?好似左思右想,都是會重覆走過某些地方。

最後還是決定,管不了那麼多,索性從山上的屋邨開始吧。

一條屋邨,兩個風貌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大窩口邨的大廈都是以80年代設計為主,理應是較為舊式的。事實上,我是答對了一半——因為走到山上,我才發現屋邨有部分大廈,如富泰樓、富德樓和富賢樓,採用的都是90年代的和諧式設計,這些大廈想當然爾,看起來也比較新淨。

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較為新的和諧式大廈之間,原來是有個已抽乾了水的水池呢。另外,原來在山上是還有大窩口邨的第二個商場——沒錯,整個屋邨是有兩個商場的。但山上的那個商場反而看起來比較老舊。我想是由於屋邨商場沒有如山下的商場般,被民坊收購吧。

然後我走着走着,才發現大窩口邨的大廈名稱,全都是以富字為開首,是香港少數既與屋邨名稱無關,同時與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屋。(最記得是富德樓,第一時間是想到灣仔的富德樓,哈哈哈)

然後我嘗試離開山上一帶屋邨,走回山下,然後我發現相信是大窩口邨的一個標誌位置之一:半圓形的通洞設計其實很具綫條美,很美麗;另外原來鄰近升降機塔是有一個籃球場,本來想到籃球場拍照,但考慮到當時有很多人在打籃球,就無謂捱着被「食波餅」的風險並阻人打球吧!

真的很美的屋邨

之後我沿着升降機塔下山,走回剩下的路。對了,發現大窩口邨有很多細節設計位,其實都很有綫條和對稱美,下文再分享更多相片給大家吧!

由於早期的大窩口邨為多棟徙置大廈,後來再分階段,分別在1979年至1993年重建並入伙,故此大窩口邨的樓宇外型亦甚具時代遺留的氣息,除了上文的和諧式,亦有工字型和相連長型等,高低不一看起來很富層次感。而舊型大廈亦有保留到曲樓梯,還有大廈下的小商店等元素,我亦認為這是屋邨的特色之一。

別錯過的大窩口邨地標

至於山下的商場,我覺得沒有甚麼看點,就不贅了。最後離開前,總算找到個人認為是大窩口邨的地標:樓梯旁的一幅三角山配上青蔥綠的圖畫,只此屋邨獨有呢。

最後發現自己遊走大窩口邨,原來也用了整整兩個多小時。走完時剛剛好是下午6時,總算圓滿完成是次的屋邨之旅了。


屋邨資料

地點:大窩口道15號
入伙年份:1979年至1993年(重建後)
樓宇數目:17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和諧一型、相連長型「L」款,相連長型第一款、舊長型
樓宇名稱:富雅樓、富平樓、富靜樓、富強樓、富華樓、富碧樓、富貴樓、富民樓、富國樓、富安樓、富邦樓、富秀樓、富泰樓、富榮樓、富逸樓、富德樓、富賢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相信位於西貢的對面海邨,應該是繼沙頭角邨後,另一個不少人都想一窺究竟,但感覺又好似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神秘屋邨——對啊,遊走對面海邨前,我亦有以上的印象。畢竟屋邨不算接近西貢市中心,要特登走路或乘小巴到訪才可以,實在不怎方便。

遊走前的迷思:對面海即係邊度?

最記得是第一次聽到對面海邨的名字的時候,還心想:「即係對面海邊度呀?」,一心以為對面海是隔了個海港的港島,後來才理解到「對面海」原來是西貢內的一個地方。(笑)

不過對比名字,更為記得的是首次看到對面海邨的相片——我的媽,這根本不是平時認知的公屋,是無異於豪宅的低密度住宅啊!

最後還是趁一次心血來潮想去西貢放鬆心情,順道一次過遊走之前介紹過的翠塘花園,還有本文的主角,同時是全港最東面的屋邨:對面海邨。

低估體力勞動程度的上邨之路

為了遊走對面海邨,可說是吃盡苦頭,但亦可以說是欣賞多了平時不會留意的景緻。雖然我知道是有小巴從西貢市中心直抵對面海邨,但稍早才逛完翠塘花園的我,居然有點意猶未盡,心想:不如索性用行的去對面海邨吧!

沒想到google map看似很接近的距離,最終一走就是20-25分鐘起。

首先我穿過「對面海村」,留意!此村不同彼邨,這裡指的對面海村,是位於翠塘花園附近的小村落,然後一直走啊走,離開村落後才發現要走一段斜路(!!!),但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慢慢走吧。

後來發現斜路上有一排排樓高只有約4-5層,純白色外牆的房子,起初還以為是對面海邨,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私人住宅,名為萬宜漁村。個人覺得萬宜漁村也頗有特色,看看之後有沒有機會另外講解。

經過萬宜漁村後,天色也變得差了起來,烏雲愈見密集,並朝着自己的方向緩緩的飄移。但與此同時,我最期待的畫面亦終於出!現!了!

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沒錯,就是大刺刺的在牆身以朱紅色字排列着「香港房屋協會西貢對面海邨」12隻大字,沒想列終於到達了!

但到埗不久,首先看到的畫面,就是數個叔叔嬸嬸都很忙碌的走來走去,把本來懸掛在戶外晾曬的衣物棉被一一收起,其中一個嬸嬸大喊「就落雨啦,快啲收衫啦!」,然後半行半跑的擁着手上的衣物趕往回家。

本來已經很少人,甚為寧靜的對面海邨,亦好快變成空無一人。那片寂靜應該用死寂才更為形容貼切,完全不是周末中午應該有的景象。

但不管了,既然人已到達,無理由逛也不逛就離開——我心想。

帶點超現實氣氛的遊走對面海邨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超現實氣氛下 瀰漫屋邨中式鄉郊風

縱然烏雲密佈,但仍無礙欣賞對面海邨建築設計的美。進到對面海邨,又是一次打破自己對公屋的平日想像——依山而建的建築群,密度極低,遊走大廈之間縱然要上落樓梯,亦覺得相當寬敞。全邨只有4幢大廈,分別為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和海昌樓。大廈只有約4層樓高,不設升降機和門閘,出入極為方便。為了配合四周鄉郊環境,屋邨採用中國鄉村式的設計風格,以白色牆身配上橙啡色瓦頂,外牆更有仿斗栱裝飾及圓形窗戶,公共地方更有中式涼亭。此外,細看才發現,每座大廈正門都有高懸書法寫成的名稱牌匾,更顯古意盎然。

滴答滴答聲響愈來愈密集,加上嗅到如青草般的清新氣味,天真的要降下一場大雨了。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屋邨有設立紀念碑,當時對面海邨落成不久,就是由尤德爵士夫人於1986年為屋邨主持開幕儀式。

繼續撐起雨傘向前走,看到屋邨內分別有由插畫師Chocolate Rain操刀的牆畫,還有一幅較為現代風格的牆畫。走近點看看,原來牆畫都是為今年房協75周年慶而設,亦為平實的鄉郊屋邨平添點點藝術氣息。

遊走過後:不食人間煙火的屋邨

離開屋邨前我心想:唔,看來要再來一次對面海邨,要趁天氣正好的時候。雖然想拍多點相片但雨真的愈下愈大,沒辦法。事後查找資料才知道對面海邨早在1984至1986年間落成入伙,當時興建屋邨,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響的西貢原居民。但當時看到屋邨外貌,完全不像是有這麼久樓齡,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還有好奇看一看對面海邨的屋租,看到我也傻了眼。甚麼?一個月租金才$1,018至$2,639不等,就可座擁清幽大自然環境,遙望一片寧靜漁港?當然,針無兩頭利亦是事實,首先屋邨不設商場及便利店,跟西貢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最便捷的方法相信是乘坐小巴,想添置日用品可不是如平常般唾手可得。而且而且!屋邨大廈是不設升降機,對於年老或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出入亦很麻煩呢。

所以最後都是回歸現實:當然我都好想住西貢,遠離一下煩囂,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起床後望出窗外風景盡是藍天白雲與汪洋,但前提是假設我在西貢區上班,或是自由工作者,可遙距工作。(苦笑)


屋邨資料

地點:西貢對面海第215約第987號地段
入伙年份:1984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海昌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家 • 緣 ── 75個房協小故事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不少人而言,富東邨就是位於東涌市中心,鄰近遊客區的屋邨;但對我這位自11歲起就住在東涌的街坊而言,富東邨與逸東邨雖然同樣位於東涌,但帶來的感覺和體驗可說是截然不同。

與逸東邨截然不同的世界

相比起逸東邨,作為東涌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富東邨的面積相對就小得多。全邨只有3棟大廈,分別為東馬樓、東埔樓和東盛樓。富東邨早於1997年入伙,查看資料才發現即使是港鐵東涌綫,原來也是在1998年6月通車,意味着最早一批搬進富東邨的街坊,就是連乘搭港鐵出入的機會也沒有的。我也不禁在想,究竟最早搬進東涌的街坊是否只有車路,即是巴士這項選擇?

不過幸好作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項目十大基建項目之一的富東邨,好快就有港鐵及東薈城等,出入方便得多之餘,民生配套也做得好了很多(至少跟逸東邨相比,富東邨好得多了),起碼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可在富東一帶解決,餐廳等亦相對較多選擇,未至於動輒就跨區。

記得小時候搬進逸東邨不久,覺得逸東邨沒有甚麼好玩的話,鄰近首選就是到富東邨和尚未被大量遊客侵佔的東薈城閒逛。即使是看公立醫生,富東邨亦有公立診所,相當方便。

對我而言,一來富東邨鄰近港鐵站,二來基本日用品及其他購物、飲食等都可在富東商場和隔壁的東薈城解決,即使看電影亦可到東薈城,而且巴士等幾乎必經富東邨一帶,所以我一直認為,雖然同樣是位於東涌,但富東邨的便利生活體驗,可是跟逸東邨等是完全不同的。

針無兩頭利?

當然,便利的不好處,隨着越來越多遊客到東涌市中心,也無所遁形:物價偏貴、人滿為患等不在話下,即使是想到樓下的便利店、餐廳買東西或吃東西,同樣面對濟滿屋邨商場的遊客。記得年紀越大,每到富東商場,尤其周末日的時間,車水馬龍的程度,讓我有一秒以為自己身處旺角尖沙咀等。雖然我不是住在富東邨,但想像到在這樣的環境居住,放假亦不會有意欲留在屋邨內的。

說回遊走富東邨的體驗,富東邨面積雖然不大,但走進屋邨內總算能享受到僅餘的寧靜——記得以前踩單車至富東邨一帶,富東的單車路徑也頗為寬闊,踩得頗舒適的。

屋邨雖小,但屋邨內亦設有洋紫荊教育徑。說實的,要不是今次遊走富東邨,以往我路過亦不會細看。但細看時才發現教育徑不外乎是講解洋紫荊的特性、香港位置分布等,以學習小知識來說,也是足夠有餘。

最後想說說富東商場,畢竟這個地方陪伴自己成長十多年。可說是見證着富東商場的變遷,尤其是街市,記得小時候逛的街市是人流冷清得很,但在裝修過後,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甚麼,覺得熱鬧得多;還有富東商場的中庭位置,我從來覺得它的圓頂設計很有特色,可說是富東商場的標誌,以往亦有不少老人家喜歡坐在該處休息,相當寫意。還記得當年中學參加招聘會排隊,就是在商場中庭排隊。

不過今日的富東商場實在太熱鬧了,即使平日下午到訪也不例外,我連留在商場多點時間也覺辛苦,沒有了小時候那種屋邨商場休閑寫意的感覺了。

只能說一切都變了樣呢。


屋邨資料

地點:東涌富東街6號
入伙年份:1997
樓宇數目:3
單位數目:17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
樓宇名稱:東馬樓、東埔樓、東盛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