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港島區

再次回歸港島東的公屋,今次一於遊走位於興華(二)邨上方的興民邨。

好高,好鬼高。這就是我對興民邨的最深印象。

柴灣興民邨近觀。
柴灣興民邨近觀。

本身興民邨就是位於地勢較高的山上,加上興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超過40層高的公共屋邨,更曾經保持全港最高公共屋邨記錄達23年之久,高地勢加上高樓宇,實在是高上加高。據說興民邨在街坊口中更有「三支香」這個別名,就是因為興民邨恰巧是3棟大廈,從遠處觀看興民邨,就像有三支香燭插在山上。

從某些位置直接向下望,就是柴灣道,高低差距甚大,甚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更有少許畏高發作。

從柴灣道升降機塔4樓近望柴灣興民邨與國際學校。
從柴灣道升降機塔4樓近望柴灣興民邨與國際學校。

說回遊走興民邨的體驗。興民邨本身規模沒有毗鄰的興華邨這麼大,全邨只設有3棟大廈,分別為民逸樓、民澤樓和民富樓,加上屋邨自己的小型商場,連同拍攝時間,其實只須半小時就可以。

柴灣興民邨面積不算大,全邨的設施亦不算多。
柴灣興民邨面積不算大,全邨的設施亦不算多。

從長命斜走進興民邨,已花了點點體力;以前走到屋邨內情況會好一點,其實不然,眼前只有更多的長命樓梯等待自己。只因屋邨內的公園、籃球場和健體設施,就是散布在高低不一的斜坡上,想出入享用設施,就需要走過不同樓梯抵達。沒想到走一個小小屋邨,竟然跟行山分別不大。(苦笑)

從興華(二)邨走上柴灣興民邨的長命斜路。
從興華(二)邨走上柴灣興民邨的長命斜路。

最後穿過公園下到屋邨商場,記得商場入口是一間國際學校,巨大的藍白色標誌,讓人以為整棟建築物都是屬於國際學校。仔細看才發現,街坊透過側邊的一條小小通道出入,這就是位於四樓的商場出入口,同時能抵達升降機塔出入屋邨。

接駁柴灣道升降機塔和柴灣興民邨商場的高架行人天橋。
接駁柴灣道升降機塔和柴灣興民邨商場的高架行人天橋。

至於商場的印象實在不深,只記得商場面積不算大,第一眼看到的店舖就是7-11便利店,然後是一家食店,再之後就是超級市場,然後就是通往升降機塔的高空行人天橋,感覺商場人流不算多,甚為冷清的。

今次遊走屋邨最可惜之處,就是只能從建築物外型及入口,一窺興民邨大廈的特色錯層式設計。興民邨大廈特色之處,就是它採用錯層式十字型平面佈局,類似的設計在沙田穗禾苑,以及之前有提及過的荔景祖堯邨啟敬樓都可看到。大廈結構組織嚴密,梯間全部作開放式設計,這種設計有助通風及採光之餘,同時可促進鄰舍溝通,有助減低罪案問題。但這亦代表大廈並非每層都有升降機,對於老人家或行動不便人士而設,出入則較為麻煩。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錯層式設計。
柴灣興民邨民逸樓地下入口。
柴灣興民邨民逸樓地下入口。

此外,據說興民邨大廈的38樓至44樓天台,更採用階梯式設計,讓住戶有更多戶外活動空間之餘,還讓住宅單位景觀更開揚。但again,可惜無緣看到,否則我相信當中的景緻應該更為震撼和美麗。

柴灣興民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亦有很多樓梯方便街坊出入。
柴灣興民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亦有很多樓梯方便街坊出入。

總體而言,遊走興民邨的體驗其實不算很差,可能因為它地勢高,環境更為怡人舒適,但同時想像到在街坊而言,出入則較為不便,加上民生配套設施不算很完備,相信要買個餸也很麻煩呢。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柴灣興民邨的遊樂設施,興建在高低不同的山坡之上。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大潭道188號
入伙年份:1982年
樓宇數目:3
單位數目:2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十字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柴灣興華(二)邨

到興華二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鍾意,真係好鍾意。

從環翠道乘搭大升降機到興華二邨前,只覺得屋邨好高好高,可能是因為它的依山而建。然後就是出入入豈不是不方便嗎?若果不幸兩部升降機都壞掉的話,話雖有樓梯,但從地下步行至十六樓,光是想像也覺得頗為恐怖的。

但一切都隨着升降機抵達十六樓,步出大堂後所遠眺的柴灣區風景所掩蓋了。

從興華(二)邨的高空行人通道遙望柴灣一帶景色,甚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
從興華(二)邨的高空行人通道遙望柴灣一帶景色,甚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

沿着空中走廊慢慢走,可清晰看見柴灣一帶的景色,撇除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其實總體景色是相當壯觀和漂亮的。

依山而建的興華二邨,早於1976年落成,是全港僅餘由前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全邨設有7座大廈,當中的特色為其中5座(即是展興樓、寧興樓、和興樓、豐興樓及安興樓)相連,只要入了其中一座,就可以互通至其餘4座的不同層數,而剩餘的2座(樂興樓和裕興樓)亦是互通。

想遊走興華(二)邨,首先要從環翠道或柴灣道乘搭大升降機至十多樓。
想遊走興華(二)邨,首先要從環翠道或柴灣道乘搭大升降機至十多樓。

據稱有關設計,一來是方便街坊共用升降機,節省資源,更可促進鄰里關係;而且即使下雨天,街坊又沿着可室內走,沿途都有上蓋,十分方便;二來是從建築力學上的考慮,樓宇畢竟依山而建,不算太穩固,互相打通的話就可讓建築物更為穩固,是相當聰明的設計。當然,在街外人而言,要尋找單位就不是易事,之前亦有新聞報導過,有外賣員送餐至興華二邨,就會迷路的狀況。

興華(二)邨之間的大廈是互通,大廈與大廈間可互相通往,可說是相當方便街坊們打牙骹,但亦同時是外賣員的惡夢。
興華(二)邨之間的大廈是互通,大廈與大廈間可互相通往,可說是相當方便街坊們打牙骹,但亦同時是外賣員的惡夢。

穿過空中走廊,首先看到的是興華二邨內仍保留不同的舊式老店,單從門口裝潢也能感受到當中的歷史,例如理髮店、茶餐廳、士多、茶莊,當然還有連鎖便利店及超級市場等,解決居民日常所需,加上上文所述,屋邨的店舖都是沿着空中走廊一帶建設,樓上就是住宅,故此甚有自成一角的小小社區的感覺。

以炸雞髀聞名區內外的興華茶餐廳。
以炸雞髀聞名區內外的興華茶餐廳。
興華(二)邨內亦有一定歷史的士多。
興華(二)邨內亦有一定歷史的士多。
顯示了興華(二)邨內店舖分佈的「水牌」。
顯示了興華(二)邨內店舖分佈的「水牌」。

另外,沿着大升降機上落的話,還可以抵達興華(二)邨的天台,天台景色位置更高,更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受,着實讓人心曠神怡。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興華(二)邨天台風景。

總體而言,遊走興華(二)邨這個屋邨迷宮,體驗是相當有趣的,而且不需要極高的租金,就可飽覽柴灣景緻,其實從居住角度而言,也相當不錯呢。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環翠道18號
入伙年份:1976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3,6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台灣蘋果日報《香港神奇公屋社區大樓有「結界」 五棟樓相連似迷宮》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柴灣環翠邨
柴灣環翠邨

坦白而言,我對於柴灣區的印象可說是極度模糊,只因由成長到工作時期,跟柴灣可說是幾乎絕緣,人生到柴灣的次數應該是五隻手指指都能數到。

故此一次心血來潮,到訪柴灣的環翠邨,我內心是湧現起莫名的興奮,猶如大鄉里出城般開心大發現。畢竟面對未知,多多少少都有點期盼的。


到訪環翠邨的印象,一字之曰:綠。

當然,屋邨商場、天橋、四周附近一帶設施並非一味只有翠綠色,部分還用上淺淺的啡色襯托。但事實上,屋邨的主色調確實是異常鮮明的翠綠色,跟青綠、墨綠不一樣,環翠邨的翠綠是看起來舒服自若得多,起碼不會讓雙眼感到顏色太耀眼刺激,如一杯不熱不冷的溫水般,一切就是如此的恰如其分。

言歸正傳,追溯環翠邨的歷史,它說久不久,說短也不短。前身為柴灣邨第16-22座的環翠邨,最早落成的樓宇,分別為美翠、盛翠、蕙翠及怡翠樓,它們也不過是在1979年落成;至於最晚落成的逸翠樓,則是於2001年落成,中間橫跨了22年之久。

據說環翠商場的歷史,倒也比環翠邨本身更久,但孰真孰假則不可考。觀乎今日的環翠商場,場地早已被領展同化,用上純白搭配深紫的光猛裝潢,加上多間連鎖店進駐,話雖方便管理,同時已失卻了一些個人特色。

反而屋邨四周環境並沒有大型翻新,一切貌似多年如昔。屋邨樓宇不算太集中,而且越走越高及斜,主要透過行人天橋左駁右接,方便居民出入。不難發現行人天橋設計亦有花些小心思,點綴屋邨環境,例如樹木狀的壁畫。

走訪當日為平日早上,當一眾年輕居民趕往上班,在行人天橋上左穿右插時,橋下則是截然不同的悠閑風景——老人家們播放粵曲,然後在有蓋運動場內緩緩的耍起太極,一舉手一投足氣定神閒,跟天橋的景況形成有趣的對比。

對了,早上的屋邨就是應當如此的悠然自得,仍能偷得浮生半日閒。


屋邨資料

地點:茵翠街1、3、5號;華廈街8、10號;富翠街2、6號;翠景街3、5、7、9號
交通:港鐵柴灣站A出口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香港地雖然有「文化沙漠」之稱,但沙漠中其實都有少少綠洲的出現,不單相當 instagrammable,而且可讓香港人能從生活日常中感受點點藝術氣息。今次要介紹的就是港島區位於炮台山的油街實現,跟大家來個快閃油街藝術體驗。

炮台山油街實現。
炮台山油街實現。(圖片來源:油街實現官方網站)

位於炮台山油街與電氣道交界的油街實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前身為前身為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於 1908 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 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後來在 2013 年經藝術推廣辦事處活化後,成為藝術空間「油街實現」並開放予公眾;然後油街實現曾於 2019 年經歷擴建,與毗連逾3,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連合,並於本年 2022 年 5 月正式開放予公眾入場。

擴展後的油街草地。

 

擴展後的油街草地。

2019 年油街擴展,並與毗連逾3,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連合。擴展後的油街實現,主要多了 4 大部分,包括油街草地、油街玻璃屋、油街倉庫以及油街陽台等。

當中油街草地的前身是草地滾球場,到今日已搖身一變成為高樓叢林中的難得綠化之地。各位可在此休憩、散步、閱讀、放空等,讓自己靜靜的感受文化綠洲的周遭氣息。

炮台山油街實現的「油街陽台」。

 

炮台山油街實現的「油街陽台」正在播放由著名韓國藝術團隊 d’strict 創作的立體數碼映像作品。
炮台山油街實現的「油街陽台」。

 

炮台山油街實現的「油街陽台」。

擴建後的油街實現,當然少不了開放全新的展覽給大家參觀。個人最喜歡的展覽,就是位於油街陽台的「新域混影」。「新域混影」是油街實現新空間的焦點節目,在新落成的油街陽台上展示著名韓國藝術團隊 d’strict 創作的兩項 3D 立體數碼映像作品《海浪》及《鯨魚》,連結藝術與科技,建構沉浸式的大自然景觀。

油街陽台為木造,放了數張椅子予遊人休息,配合油街四周的園林及水泥外牆,予人寧靜舒適的感覺。

油街實現的旋轉樹木裝置。

 

油街實現的旋轉樹木裝置。

此外,油街花園亦有相當有趣的藝術裝置「賞森.悅目」。驟眼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樹木,原來是揉合自然環境與機械裝置,當中有數棵樹木會自動旋轉,轉動時會出現陰影、光線和圖案交錯的畫面,相當過癮。

炮台山油街玻璃屋。

 

炮台山油街玻璃屋。

 

 

炮台山油街實現擴建後的油街玻璃屋,今日已變身成全新閱讀空間。

 

炮台山油街實現擴建後的油街玻璃屋,今日已變身成全新閱讀空間。

相信是油街實現擴建後的一大亮點,莫過於看起來相當夢幻的油街玻璃屋!現時油街玻璃屋就有由 12 個創意單位及藝術家參與的互動展覽「貮零貮貮同學會」,將公共空間變成實驗寶庫,並與公眾分享他們各自不同實驗及對生活觀察的成果。當中包括展出藝術家展品、設立閱讀區、繪畫區域等等。

除了上述提及的全新區域,油街實現裡亦設有不同的常設展覽,還有「油街星期天」、「XCHANGE 修繕」、「人.樹.地」等多項參與式藝術體驗,讓大家可在油街休憩之餘,亦能全方位感受不同的藝術體驗。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油街實現裡的藝術展覽。

個人認為擴建後的油街不單外觀方面美觀了,而且藝術品亦更貼地,能讓公眾從生活小日常中接觸藝術,能吸引更多人打卡之餘,而且油街多了予遊人休憩的空間,讓都市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點點的放空空間。

炮台北油街實現

 

炮台北油街實現
炮台北油街實現

 

炮台北油街實現
炮台北油街實現

 

炮台北油街實現

【info】
地點:香港北角油街12號
交通: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步行約 2-3 分鐘
油街實現官方網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今次暫且不講香港公屋,開設全新的系列,專門介紹香港的特色商業區。雖然許多人聽到商業區三個字,第一時間都是想起上班,但其實上班之地都有不少值得發掘和拍照的地方,包括是次打頭陣介紹,位於鰂魚涌的太古坊(Taikoo Place)。

相信不少人看到系列名稱都會感到意外:唔係啩,商業區都好介紹?說實的,本來我也是這樣想的,更何況太古坊是我上班必經之地,不論上班、午飯時間及下班都會途經,理應沒有甚麼吸引力才是。

直到有一天百無聊賴,午飯時間路過上圖的公共椅子位置,才讓我開始嘗試尋找更多有關太古坊的資料,然後才如獲至寶般,開心大發現了許多有關太古坊有趣的資訊及歷史資料。

位於多盛大廈內的標誌藝術品:以跳舞為主題的「Two to Tango」。
藝術感極重的裝置藝術「Two to Tango」,位於多盛大廈,是由英國藝術家 Allen Jones R. A. 設計。

記得早前好奇問住在港島東區的同事,究竟太古坊是何時開始出現?當時她答我:「十多二十年前已經見證着它的一直變化。」

那時候我才驚覺:吓?乜太古坊唔係好新㗎咩?

好奇心使然,讓我開始向 google  大神求教,翻查更多資料,才發現原來太古坊歷史之悠久超乎想像──早在 19 世紀末,太古坊一帶前身正是太古糖廠,是全港歷史最為悠久的工業區之一。直至 1976 年糖廠停業,太古地產就將舊廠房翻新做工廠大廈,並命名為「太古工商業中心」(Taikoo Trading Estate),可說是太古坊從工業轉型成工商業的開端。

相信是不少人對太古坊的典型印象:商業上班區域。
相信是不少人對太古坊的典型印象:商業上班區域。
不論上班下班還是午飯,太古坊就會出現滿滿的人流。
不論上班下班還是午飯,太古坊就會出現滿滿的人流。

在講解今日太古坊如何形成之前,不如先看看更多有關太古坊的小小資料:

  • 截至 2022 年6月為止,太古坊共有 9 棟辦公大樓
  • 太古坊辦公室大樓面積達600萬平方尺,即等同約 840 個標準足球場大
  • 它是全港首個全 5G 覆蓋的私人商業區。
  •  太古坊內有超過 300 間跨國企業進駐,當中包括摩根大通銀行、星展銀行、酒店集團文華東方(Mandarin Oriental)、Facebook、品牌Chanel、LVMH、Gucci、英國保誠、保柏(Bupa)、迪士尼、法國巴黎銀行等。
太古坊(Taikoo Place)
太古坊(Taikoo Place)

說回有關太古坊的歷史發展,後來隨着工業往北移,香港對辦公室寫字樓等需求越來越大,樓據維基百科,和域大廈(Warwick House)早於 1979 年落成。其後在 1984 及1988 年,太古工商業中心 B 座(康和大廈)(Cornwall House)及C 座(常盛大廈)(Somerset House)亦相繼落成。

其後在 1990 年代,整個太古商業區就被正式命名為太古坊。

至於港島東區最高的樓宇港島東中心(One Island East),它樓高 300 米共有 67 層,就在 2008 年落成。當中香港區 Facebook 辦公室,正是位於港島東中心內。

港島東中心(One Island East)。
港島東中心在東區可說是鶴立雞群。

不難發現,太古坊內注滿了藝術元素。根據 Taikoo Place 的官方網站描述,他們早於 1993 年特意在辦公樓大堂內注入藝術元素,藉此打破對藝術根深柢固的疏離感之餘,同時讓租戶及市民能逐漸讓藝術融入生活,藉以啟迪想像力。

個人認為太古坊跟其他傳統商業區最大分別,正是在於它的滿滿藝術感,讓整個地區充滿藝術的氣息,同時符合地區的辦公室上班族的定位。

太古坊為上班族設計了許多可坐下的公共空間,並設有水池,即使在夏天亦能有減熱氣的效果。
另一角度觀看水池中的藝術品:同樣位於太古公園的「Horse at Water」。
太古坊內有不少戶外長椅予人休息。
早前給這張相片同事看,結果同事的意見是:唔講仲以為係美國。
太古坊設有太古公園,公園內少不了偌大的草地。
太古坊設有太古公園,公園內少不了偌大的草地。

【info】
交通:港鐵鰂魚涌站 A 出口步行約 3 分鐘或太古站;巴士 682、613、2、2A、81 等。
太古坊官方網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環邨
這個可能是西環邨最美的「打卡位」呢。
這個可能是西環邨最美的「打卡位」呢。

繼之前首篇的樂華邨篇後,終於來到第二回遊走香港公屋系列。今次介紹的是位於港島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同時係唯一房委會轄下於中西區的屋邨:西環邨。

若以樓齡計算,西環邨以現存仍未清拆重建的香港公屋來說,已經是老人家級數了:有超過 60 年樓齡的西環邨,早於 1958 年入伙(即是跟我老爸差不多大的年紀),所以不難發現當中的樓宇,感覺上亦比較老舊。

西環邨的前身,其實是屬於摩星嶺一帶山丘,當時港英政府於 1955 年宣布興建,並於 1958 年入伙前正式命名屋邨為西環邨。


西環邨由於位處加多近街山坡之上,與域多利道有 250 米距離,當時的地盤呈正方形,當中包括多個山坡,所以屋邨實際連同山坡面積就只有 3.7 英畝(即只是比等同 2 個標準足球場再大點點而已),地勢亦順理成章地好陡峭。故此屋邨亦設計成依山而建,同時受限於它的細小土地面積,全邨設計成只有 5 棟樓宇,設共636個單位。

西環邨正門入口。
西環邨正門入口。

另外,若果細心觀看相片,應該唔不發現,屋邨內的大廈是露台相連式大廈,每座大廈高度不一,由 10至 14 層不等。當中除了東苑台為獨立一台,其餘 4 座都是走廊相通,相信以上設計係為了方便街坊鄰里互動溝通,從而營造關係密切的小社區效果。

街坊間互相打招呼,於今時今日嘅香港都已經好少見,反而各家自掃門前雪已成為當今常態;至於拍攝當日,見到聽到的不獨是街坊陳太李太噓寒問暖,閒話家常,即使是居住對面大廈的街坊,同樣有偈傾,足見當中厚厚的街坊人情味。

單看建築已經感受到西環邨的外型是較為老舊。
單看建築已經感受到西環邨的外型是較為老舊。
西環邨雖小,但都設有涼亭和長椅予街坊休憩。
西環邨雖小,但都設有涼亭和長椅予街坊休憩。
不難發現西環邨樓與樓之間的距離,可說是很近呢。

此外,由於依山而建關係,在西環邨內不難發現全邨有多條樓梯,包括圖下的這條樓梯。後來基於屋邨人口老化及樓宇座落於不同高度平台之上等因素,前屋宇建設委員會於屋邨主要行人入口位置,即近加多近街興建升降機,方便街坊出入。

西環邨內的多條樓梯之一。
西環邨內的多條樓梯之一。

作為中西區唯一一個房委會轄下公共屋邨,同時是屋建會(即現時房委會前身之一)第 2 個屋邨,屋邨於命名方面,亦有別於現時常見以「樓」(即英文「House」)為後綴,反而是以「苑臺」(英文「Terrace」)取而代之,至於前綴命名方面就以大廈方位,例如上圖的西環邨正門入口位置,最接近的大廈正是東苑臺,同時是屋邨內唯一無與另外 4 座相連之大廈。

至於另外 4 座,分別是南苑臺、西苑臺、北苑臺以及中苑臺。

西環邨 - 中苑臺
西環邨是少數直到現今仍不設保安的屋邨,大家到訪時記得保持安靜,以免以擾居民生活呢。
西環邨是少數直到現今仍不設保安的屋邨,大家到訪時記得保持安靜,以免以擾居民生活呢。
難得看到邨內有別具中式風情的牆畫,故此拍照留念。
難得看到邨內有別具中式風情的牆畫,故此拍照留念。

近年看得比較多與西環邨相關的新聞,相信是政府早前宣佈它被納入重建計劃之中。關於西環邨重建,本來個人感覺不算很深,畢竟感覺跟自己很抽離,自己不是居住在該區長大或甚多連繫。

但走訪完西環邨後,好快就被它的獨特地形和舊式建築吸引着。話雖重建確實時間表還未公布,但說實的,根據近年政府重建公屋的經驗,想必重建後的公屋,又是一堆很沒有個性的大廈吧。雖然設計上有進步,街坊住得比以往舒適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壞事,但若果在重建時,政府可多想如何保育西環邨的歷史(近月例子就房協為同樣重建的筲箕灣明華大廈開設「細味明華」網頁及企劃),相信對不少街坊而言,可說是保留及見證昔日居住的回憶,意義也定切相當重大呢。

西環邨於加多近街方向近觀。

【info】
地點:西環加惠民道
交通:港鐵站堅尼地城站 C 出口步行約 3 分鐘;小巴 13 號;過海巴士 101、104、971、港島巴士 1、5B、10、43M 等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