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牛池灣

牛池灣彩雲邨

1970年代興建落成的彩雲邨,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牛池灣邨」,呼應它本身的位置:清水灣道。事實上,不論是昔日的《華僑日報》和《大公報》,以至以英文撰寫的建築雜誌期刊,均曾以「牛池灣邨」稱呼,直至1978年,屋邨才被正式易名為今日的彩雲邨。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彩雲邨原稱「牛池灣邨」

有關彩雲邨名稱確實來由,其實已不可考,但有指是由於有居民認為前稱「牛池灣邨」鄉土味太濃,加上彩雲邨一名字更富含意,呼應了它位於鄰近的彩虹邨之上,所謂「虹之上為雲」,故此命名。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全港首座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誕生記

位於清水灣道的彩雲邨,同時擁有香港最早期出現的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又稱H型大廈,「H Block」),分別為1979年落成的觀日樓和伴月樓。根據《Asia Building & Construction》的報道,房委會當初設計工字型大廈,主要有以下的考量:採光及通風更佳,單位設計能給予住戶更多的私隱度,建築期比過往的舊長型及雙塔式更短,以至工字型結構容許興建更多樓層,能讓更多住戶搬入,以至進一步舒緩當時人口膨漲的問題。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除了觀日樓和伴月樓,彩雲邨的不少大廈均有採用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設計,例如游龍樓、飛鳳樓、日月樓、星辰樓、時雨樓、甘霖樓、玉麟樓、白鳳樓、瓊宮樓及玉宇樓等。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題外話,首座單座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稍早落成的柴灣環翠邨怡翠樓,而在彩雲邨亦有採用單座工字型大廈設計,白虹樓正正就是例子。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或是對彩雲邨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彩雲邨(Choi Wan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至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樓宇類型:雙連座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實的,以前我對位於牛池灣的彩虹邨的印象就是比較片面和一般。畢竟近年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打卡」,它的七彩繽紛大廈外牆,有關那經典打卡位,實在是彩虹邨的生招牌。關於經典打卡位的精彩美麗相片,早已被不少人拍攝下來,無謂班門弄斧了;至於它的知名程度,就是連外國遊客、攝影師、甚至明星等也特意前來拍攝取景,說彩虹邨的知名度到達世界級,其實我覺得一點也不過份。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第三次遊走彩虹邨時才拍攝了合照。

但亦因為彩虹邨的經典打卡位形象實在太深入民心,在早期計劃遊走屋邨時,反而會有所卻步。始終太多人介紹過,隔時網上搜尋,也發現歷史資料很多,即使是街坊口述歷史也多不勝數,實在不知道如何入手,甚或覺得珠玉在前下,寫文章居然會有點壓力。

彩虹邨經典打卡位的對面,就是這個面貌。

但想着想着,不要緊,還是試試以自己遊走的角度加整合的資料,隨心寫點東西吧。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
嘗試尋找經典打卡位以外的其他拍照地點,雖然算不上多。

三次遊走彩虹邨的背後故事

意想不到的是,為了更仔細遊走彩虹邨,最終我前後三次到訪(其中一次是為了拍攝打卡相,哈哈!)。但不能否認的是,彩虹邨在打卡位以外,還是有它一定的可觀性和吸引力,讓我想對它了解更多。

彩虹邨。

彩虹邨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圍,據《華僑日報》報導,從前彩虹邨的地方其實是木屋區和耕地,「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是被用作丟棄廢棄物的場所。」是直到1960年時才被清拆和清理妥當。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至於屋邨歷史方面,彩虹邨早在1962至1964年間分階段入伙,若以現存的香港屋邨計算,相信它是繼模範邨和西環邨後,另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屋邨之一。(與彩虹邨同年入伙的還有福來邨和馬頭圍邨)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彩虹邨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查看以往的報導,不難發現彩虹邨的興建可說是大規模項目,亦備受政府及媒體重視。據《華僑日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報導,屋邨為屋委會興建的第7個屋邨,當時耗資達5000萬興建,更是當時屋委會建屋計劃中最大規模。為隆重其事,在1963年12月18日,香港港督柏立基爵士更主持揭幕,有關牌匾仍擺放在屋邨入口通道。

彩虹邨

彩虹邨全邨設11座大廈,由7層至20層不等,故此大廈看起來高低錯落有致。至於樓宇名稱則呼應彩虹邨的名字,同是以顏色作主題。

數完背後歷史,講講遊走體驗

遊走彩虹邨時才發現,屋邨的面積其實比想像中更大。至於不同設施空間分布則不會密密麻麻,反而有種頗為寬闊,加上屋邨內環境清幽,讓人有種走得舒適的感覺,跟屋邨外的車水馬龍和擠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彩虹邨
彩虹邨

屋邨設計採巴浩斯簡約實用風 榮獲建築師學會獎項

今日的彩虹邨可能看起來很像很普通,至少基本設施配套齊備,例如街市、店舖、郵局、遊樂場、學校、社區中心等。但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在當時而且可說是相當前衛和完整的規劃。而且屋邨融入現代主義風格(Modernism),大廈及單位設計強調功能性和透明度,而且綫條簡潔,每個單位均設有客飯廳、露台、廚房、洗手間連浴室等,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優質的居住環境,難怪彩虹邨榮獲196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最高榮譽「銀牌獎」之餘,更吸引多位政要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遜、瑪嘉烈公主、雅麗珊郡主伉儷和港督麥理浩等前來到訪呢。

彩虹邨

難得仍然小店林立

的確,遊走彩虹邨是頗為賞心悅目的體驗,屋邨不設商場,在多座大廈地下特設類似商店街的街市和商店。邨內小店林立,而且有着一定歷史,單看店舖的裝潢就可感受到,猶如時間在60年代定了格般。例如現時坊間少見的旗昌辦館、單看牌匾已感受到歷史的「金碧酒家」和「李應記鐘錶行」、充滿老舊港式快餐店格局「愛群快餐店」、連MIRROR首支英語派台歌《Rumours》的MV及電影都有前來取景的舊式理髮店「華麗理髮公司」等。不過個人認為現時極少見的租借漫畫店「漫畫世界」和肉檔「彩虹肉食公司」,亦是當中的滄海遺珠。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每次去最終都沒有吃的愛群快餐店。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反而辦館就有惠顧過一次。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好舊式的運動用品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彩虹邨內仍設有老式糧油雜貨店。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差點忘記一件事,除了裝潢老舊的小店,還記得第一次到訪時,去了一間小食店買小食,重點是價錢可說是中學時期的價錢,相當抵買,例如5元3粒炸帶子!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仔細留意價錢的話,就會發現小食店賣的食物實在是良心價。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名字有「彩虹」二字呼應屋邨的肉店。

富心思的屋邨名字與外牆顏色

至於屋邨的最大賣點,上文亦有提及過,就是大廈外牆塗上彩虹七色,連屋邨內7條街道的名字,亦是以彩虹七色為首,如紅梅路、橙花路、黃菊路、綠柳路等,可見屋委會在規劃屋邨時如何花盡心思。當然,屋邨雖然已有超過60年歷史,但中間亦曾經歷大型翻新,才會看起來不會太殘舊吧。

彩虹邨

至於想拍攝平時經典大廈七色外牆,當然要走到停車場天台樓層。只是我沒想到天台原來是如此熱鬧,全因它同時是花園、籃球場和羽毛球場,有不少人都在此休憩或玩樂,但這亦編織成另一片街坊生活日常的美麗風景。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黃昏下的彩虹邨籃球場還是熱鬧得很。

在網上查找有關彩虹邨街坊講述居住的物事種種(當中包括謝君豪曾任講解香港公屋節目《回家》的嘉賓,連結在此),不難發現他們都對屋邨有着強烈的歸屬感,更認定屋邨是個落地生根的好地方。相信對街坊而言,彩虹邨就是一個如此充滿美好回憶和宜居的存在吧。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送上極少並不願意出鏡的同遊屋邨某肥仔君的相片。

PS:不經不覺,居然寫了如此長篇大論,更沒想到寫了超過一小時(誤)。若果你看文章至此,實在多謝你的支持啊。


屋邨資料

地點:牛池灣紫葳路5-19號、黃菊路2號、綠柳路2-8號、青楊路2、11號、紅梅路1-5號
入伙年份:1962年至1964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翠瓊樓、紫薇樓、紅萼樓、金漢樓、錦雲樓、金碧樓、金華樓、綠晶樓、碧海樓、白雪樓、丹鳳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彩虹邨廉租廈兩幢建至頂層 預料不久即可接受入住申請》,《大公報》,1962年2月16日
  • 《彩虹邨落成 總督主持揭幕 景韓縷述建屋大計》,《華僑日報》,1963年12月19日
  • 《Bing Kwan建築與藝術》,《信報財經新聞Lifestyle Journal》,2014年4月14日
  • 《灣仔街市真是包浩斯建築嗎?》,《香港電台通識網》,2018年4月23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要我講述對坪石邨的印象,相信是它被嚴重低估,但仔細發掘後原來還有很多有趣物事的屋邨。

若果很早期已經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朋友,你可能都會記得,我其實早已寫過有關於介紹位於牛池灣的坪石邨的文章。但當時聚焦於與街坊阿豪的訪問,反而沒有怎樣描述自己對遊走坪石邨的種種感受。不如趁早前再次到訪坪石邨,就訴說一下自己遊走屋邨的體驗吧。

坪石邨

我與坪石邨的淵源

人生有印象首次到訪坪石邨,已經是讀大學的時候(笑)。當時由於參加了大學的話劇社,而劇社不少的公演都是在附近的牛池灣文娛中心舉行。因為在公演前要準備一些道具的關係,需要到附近屋邨的文具店尋找合適的用品,鄰近的坪石邨石說是不二之選,於是有機會踏足當時看起來別有一番懷舊味道的坪石邨。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再之後有印象到訪坪石邨,相信已是七至八年後的事。由於有家人住在坪石邨,所以偶然晚上亦會到邨內的麥當勞吃東西,或陪妹妹溜狗。但由於見面都是晚上的關係,故此對於日間的屋邨的印象反而相對模糊。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屋邨內不設商場,只有商店。

被低估的屋邨?

說回遊走坪石邨的體驗。跟隔壁的彩虹邨相比,坪石邨當然算不上是大邨,全邨只有7棟大廈,分別為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樓宇名稱都是以玉石顏色及形態命名,雖然簡單但都很有心思。我常常覺得坪石邨的光芒,經常被極為instagrammable的彩虹邨搶過,加上歷史及威水史等看似比彩虹邨少,相對則較為低調。但後來一套港產電影《殭屍》,成功把老舊屋邨情懷拍攝出來,故此亦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屋邨內年度的盂蘭盛會。

不過總體而言,我還是認為坪石邨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屋邨。

坪石邨早於1970年入伙,有着超過50年的歷史。屋邨原是坪石村及白屋仔村寮屋區,當中有不少街坊就是居住寮屋出身,許多更是走難所以到香港居住。

屋邨內的老店。
屋邨內的老店。

差點成為50層高摩天住宅

還記得之前看過文章,講述到尚未興建的坪石邨,本來是被香港屋宇委員會計劃興建成達50層樓高的高塔型大廈。實在難以想像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興建達50層高的住宅是怎樣的一回事吧。但後來由於種種爭議,因此作罷,亦保留成現今屋邨大部分大廈約高28層左右。

屋邨內的葉準像。
屋邨內的葉準像。

還記得住在坪石邨超過20年的街坊阿豪如數家珍般,細數屋邨的多個有趣小事:「一代宗師」葉問的長子葉準就是住在黃石樓、黃石樓是最多人中六合彩大獎的大廈、還有他經常看到「空中飛人」,故此偶爾會見鬼、還有有街坊被追債,然後債主被一眾街坊擊退、士多鬍鬚叔叔好好人,即使到凌晨兩三點敲門仍願意做生意等等。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這讓我覺得,其實坪石邨除了外表勝在夠懷舊,大致亦能保留到多年如昔的外貌外,還是一條相當有人情味的屋邨。

屋邨內的小巴。

少了但仍在的人情味

可能是因為了解了坪石邨背後的故事,故此遊走屋邨時,會格外留意街坊間的互動,還有一些小商店等等。在邨內,仍能找到舊式米舖、辦館士多、文具店、理髮店以至極為舊式的洗衣店等等,甚有老舊情懷。還有不難發現,士多店和其他小店外就是聚了數位街坊,坐在外面乘涼和聊天,氣氛相當愜意。

屋邨的中央廣場。
屋邨的中央廣場。

記得街坊阿豪雖然慨嘆過,今日的坪石邨已不及往日般那麼著重鄰里和富人情味,但相信他亦打從心底覺得,那些美好回憶,還有點點人情味,其實還未完全消失殆盡吧。


屋邨資料 – 坪石邨

地點:清水灣道2號
入伙年份:1970
樓宇數目:7
單位數目:46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塔式
樓宇名稱:紅石樓、藍石樓、鑽石樓、翠石樓、黃石樓、玉石樓和金石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舊時香港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東九龍的牛池灣彩雲邨,它未必是全港最大的屋邨,或是擁有最高樓宇的地方,但論彩雲邨的樓宇大廈名字,我對它們就是有種莫名的迷戀。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景新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瓊宮樓。
彩雲邨豐澤樓。

彩雲邨樓宇:他們的名字極具詩意

觀日、伴月、瓊宮、玉宇、遊龍、飛鳳、景新、白虹、星辰、時雨……以上極富詩意,讓人聯想到銀河星宿,天文觀象的名詞,正正就是彩雲邨多座大廈的名字。我曾有過無聊的幻想:不知道街坊們向外人介紹他們住在極具詩情畫意的大廈的名稱時,究竟會有着怎樣的感受?

現實就是如此的平凡——不會對樓宇的名字有特別的感受,並不會感到自豪或開心的,至少住在彩雲邨的Levi是這樣認為。Levi從小學一年級就搬到彩雲邨飛鳳樓,光陰似箭,一住就是廿二載。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的巨變

彩雲邨的變與不變,一切作為街坊的Levi他都看在眼內。當中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屋邨商場。

從白虹樓巴士站,穿過天橋走到彩雲邨商場,是典型的屋邨商場格局:冷氣、升降機、扶手電梯一一齊備,看起來好像沒甚麼特色,符合一貫領展商場的標準、整潔企理但冷冰冰風格。充其量是商場二樓擁有中央露天花園,種植了多棵綠樹,花園旁設有一些長椅給街坊休息。恰巧賽馬會投注站就是設在中央花園旁邊,每到賽馬日,就會堆滿手執報紙的叔叔伯伯,一邊抽煙,一手拿起收音機聽着賽事,四周的空氣也變得快活起來。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中庭。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彩雲邨商場。

商場經過領展接手後,從昔日殘舊而少店舖的商場,搖身一變成鋪上地磚,牆身亦經過翻新,刷上全新的油漆的全新面貌;店舖亦由只有十數間,變成多間連鎖店進駐,起碼餐廳選擇除了麥當勞和茶餐廳,還多了米線、餃子、比薩店等,對街坊而言,多了選擇固然是好事。至於商場內歷史較為悠久的餐廳,已經要數到成發餐廳。餐廳早於1990年代開業,多年來裝潢如一,食物味道同樣多年如一,還是偏黃的昏暗燈光,配上多個卡位,餐廳牆身貼滿人手寫的餐牌,就是典型的香港茶餐廳格局,食物味道嘛,個人認為就是不過不失,不過勝在有些傳統港式食物可點,如窩蛋牛肉飯、豆腐火腩飯、煲仔飯等被公認為男人的浪漫的菜式。

彩雲邨街市,Levi表示現今的街市,比昔日乾淨得多。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邨街市現今面貌。

彩雲的不變多年如一

但屋邨商場內部如何改變,總有些風景一直不變,歲月彷似在這些畫面中定格,並沒有垂年老去。例如商場門口及巴士總站外的巨大榕樹,它看來長得極為茂密,榕樹的多條氣根伸延得很長並形式縱橫交錯形態,它早已被街坊公認為彩雲邨地標,相信亦一直默默守護街坊們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居住在彩雲邨超過二十載的街坊Levi與彩雲邨地標:榕樹合照。

據稱榕樹在彩雲邨落成前已經存在,並已列入古樹名木冊,而且有一副由雨坊樓客所撰寫的對聯:「彩雲生祥瑞降臨家戶,古樹茂繁華映帶商場」,甚有文藝氣息。Levi回憶,他在小學時期首次看到這棵榕樹,腦海已經有很深刻的印象,感覺生氣盎然。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彩雲邨榕樹下的對聯。

另一屋邨不變的風景,就是不知何故長期排隊的公公婆婆。

Levi解釋,原來彩雲邨白虹樓附近的垃圾站,曾經如此熱鬧過。從前就有人專門回收鋁罐及膠樽等,不少公公婆婆都會排着隊,拖着沉甸甸的巨型膠袋,裡面裝滿從屋邨內收拾的鋁罐或膠樽,然後拿到垃圾站旁變賣,賺取些零用錢。「小時候媽媽也叮囑我要拿鋁罐到垃圾站回收,以賺取些少零用。但後來眼見利潤不多,所以再也沒有做了。」

以往公公婆婆到垃圾站排隊,今日則在商場的膠樽回收機前長期排隊,原因同樣是賺些零用錢,一切看起來如此平常的畫面,其實亦教人心酸不已。

彩雲邨平台。

彩雲邨平台上的一片美好風景

離開屋邨商場,沿着接駁天橋漫步到中央平台位置,多座彩雲邨的大廈四面環繞,高低有致地排列,景致開揚,形成另類的屏風般的風景。不少小朋友在平台上奔跑嬉鬧,陣陣的歡笑聲為屋邨帶來更多生氣,笑聲也不經不覺地感染到附近聊天的街坊,他們的面容看起來是如此的放鬆愜意。

彩雲邨。
彩雲邨。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彩雲邨平台很大很闊。

這令我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很少遊玩,但不知怎的平時就是喜歡坐在屋邨平台一角,靜靜的看着朋友玩滑梯或奔跑,他們的歡樂也不覺地感染到我,即使自己沒有遊玩,也感受到當中的快樂,心情同樣是放鬆的。

彩雲二邨。
彩雲二邨。

從平台望出彩雲邨的宏觀街景,只見彩虹道的車道非常繁忙,即使呆站三數分鐘,已有數十輛汽車穿梭遊走;車道兩旁盡是彩雲邨的大廈,大部分都是傳統舊長形公屋,如一座座堆高的積木有致地排列,看起來相當宏偉而和諧;遊走當日正值黃昏,西斜的夕陽將部分大廈外牆灑成一片金黃,配合湛藍的天空覆蓋,看來略帶刺眼但同時很美麗。看着看着,天色也原來昏暗起來,好快就步入晚上了。相信不少街坊見過以上眼前風景,也會禁不住陶醉起來,並拿起手機拍照吧。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我認為很漂亮很有特色的彩雲邨「凱旋門」。

變化的不是屋邨而是人

彩雲邨在這些年來變化可說很大,亦可說是不大,Levi坦言,變化的其實是人。小學時留在屋邨的時間較多,會跟屋邨有較為緊密的連繫,但一切隨着投身社會工作,在家時間越來越少而改變了。

「其實一切都是香港的縮影,你只會看到屋邨活動的大多是老人家,屋邨亦隨時老人的增多,以及樓齡增加,而變得越來越老了。」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相信指的就是上述的情況了吧。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仍有保留的英殖時期郵筒。
彩雲邨。
彩雲邨。

【info】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單位數目:5900(彩雲一邨);3000(彩雲二邨)*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獨立媒體《古樹矗立黃大仙 名木位置你要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