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荃灣

荃灣滿樂大廈

先旨聲明,由於網上有關滿樂大廈的資料實在少之又少,故此今次只寫篇短文講解就好了。另外,下文如有內容錯誤請指正。

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滿樂大廈,說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它是出租屋邨來的。從前經過沙咀道看到它的時候,還以為是比較有規模的老舊唐樓,直到需要遊走屋邨時做資料搜集,才發現它原來是房協轄下的屋邨,至於屋邨名稱,據房協網站簡介寫道,原來是寓意「充滿歡樂」。(同區還有寶石大廈,亦是我從前一直不知道是有出租單位的,詳情之後再說。)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跟同區福來邨歷史幾乎同期興建落成

另一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滿樂大廈原來早在1964及1965年就入伙,足足有接近60年的樓齡,查看同區的屋邨,原來也跟歷史最悠久的福來邨幾乎同期。那時正值是政府宣傳開發荃灣新市鎮不久,雖然網上關於滿樂大廈的資料和報導少得可憐,但我猜測當時興建滿樂大廈,相信一來是為了迎合荃灣當時作為輕工業集中地的發展,二來是透過興建租金相宜的住宅,從而吸引更多人居住並方便到工廠上班吧。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建大廈優先租予同區工廠上班職員 單位月租$73起

後來千辛萬苦下,終於在網上找到極少有有關滿樂大廈在1964年的報導。但有趣的是,在當年《華僑日報》的報導中,由標題至內文,统统都是將滿樂大廈寫成「樂滿大廈」,但究竟是手誤或校對出錯,還是在屋邨初期確實名為「樂滿大廈」,則無從稽考了。

荃灣滿樂大廈。

至於當年有關滿樂大廈的報導,確實提及到當年政府為配合發展荃灣各項建設,房協因此在同區興建舊寶石大廈和滿樂大廈以應付所需。其中報導中更提及到,滿樂大廈是優先給在荃灣工廠上班之員工申請入住,「該會開始興建上述兩座廉租大廈之前會通知荃灣各工廠,以便利當地工廠職員就近申請入住。」

根據1964年的報導,房協先計劃興建在滿樂大廈興建兩座廉租大廈,而當時滿樂大廈設計為給予五至八人居住,而租金則由每月$73至$140不等。而根據房協官網介紹及當年報導,滿樂大廈設計上與同期舊寶石大廈相若,故此即使是外型兩者亦相當相似。

荃灣滿樂大廈。

2003年屋邨全面復修 更方便長者街坊

滿樂大廈全邨共有4座大廈,每座大廈的樓層並不高,相信是早期屋邨不設升降機(早期只有樓高十二層的安寧樓設有升降機,而且非每層停),需要遷就居民方便上落的緣故。邨內配備的設施配套亦較為基本,例如有遊樂場、社區中心、地下設有商店等等。而今日看到的滿樂大廈面貌,其實是在2003年已經歷過大型復修,至於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招牌寬闊庭院 鬧市中的寫意空間

而個人對滿樂大廈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就是它中央的寬闊庭院。庭院被四棟大廈包圍着,四周都是放了長椅予街坊休憩和聯誼,好不寫意。而且庭院種植予甚為茂盛的樹木,更有種生氣盎然的感覺。相信街坊們亦很享受在此悠悠閒閒地渡過半天吧。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荃灣滿樂大廈。
荃灣滿樂大廈。

最後,我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以前房協曾舉辦屋邨舊相片巡迴展覽,其中就有展出以前的滿樂大廈的模樣和街坊生活日常。今年正值是房協75周年,不知會否又有類似的巡迴展覽,可以給我這個公屋迷欣賞和了解呢?

荃灣滿樂大廈。

屋邨資料——滿樂大廈(Moon Lok Dai Ha)

地點:荃灣沙咀道141-169號;曹公街21號;海壩街50-54號
入伙年份:1963年及196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安寧樓、從心樓、福至樓、康樂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荃灣廉租大廈紛紛興建 繼寶石大廈後 續建樂滿大廈》,《華僑日報》,1964年3月20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於福來邨,我可以說是熟悉,但同時亦很陌生。

中學的時候,通常趁放學後或放假,跟同學朋友到荃灣唱K食飯逛街。而福來邨正正位於荃灣市中心,所以經常聽到、看到屋邨甚或經過,所以早就對它的存在感到理所當然。當時已覺得,怎麼屋邨大部分樓層都這麼矮,但反而頗有特色,起碼辨識度高,讓人容易記得。

當然,更多關於福來邨的就一無所知了,連它有多久歷史也毫不知道。

荃灣福來邨。

荃灣現存最悠久屋邨 配合荃灣新市鎮發展

後來才知道,原來福來邨早在1963年就落成入伙,即剛剛好60年歷史。它除了是荃灣區現存最歷史悠久屋邨,據《華僑日報》於1963年的報導,並指屋邨是前香港屋宇委員會在新界興建的首批廉租大廈。

荃灣福來邨。

至於興建福來邨的原因,正是為了配合當時政府銳意發展荃灣新市鎮,不少的輕重工業工廠同時設置在荃灣,為了方便更多勞工上班,並吸引更多人入住,於是1960年代,屋委會和房協均在荃灣興建大量的廉租屋,同期興建的還有房協的寶石大廈及滿樂大廈。

荃灣福來邨。

落成初期吸引大量區外人申請

翻查當時的報導,福來邨租金相宜,據《華僑日報》在1963年的報導,月租為$54至$88元;另外根據《大公報》在1964年的報導,就以「福來邨廉租屋鋪位 即起接受申請租賃 月租五百元可前鋪後居」為題,可見價錢相當低廉吸引。事實的確是湊效,不少本來居於九龍或港島的市民佔了申請福來邨單位的大多數。

荃灣福來邨。

熱鬧街道與寧靜社區

說完歷史,不如言歸正傳,談回遊走福來邨的經歷。

荃灣福來邨。

福來邨位於荃灣市中心,鄰近就是「食街」路德圍,還有學校,而且離港鐵站也很近很方便,理應車水馬龍的地方,但進到屋邨就彷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屋邨相當寧靜,偶然會聽到雀鳥的吱吱叫,即使有街坊在屋邨內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不知怎的都不是很熱鬧。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荃灣福來邨。

可能由於屋邨歷史悠久關係,不難發現老人家確實佔多數,他們或在邨內緩緩散步,或是坐在大樹下的椅子休息,跟其他街坊聊天,但沒有高談闊論,嬉嬉鬧鬧的,一切來得含蓄內斂,讓屋邨更覺寧靜。

荃灣福來邨。

至於對屋邨最深印象,相信是它的7層高,舊長式大廈設計,地下就已經是住宅,有個看起來四四方方,面積很大的騎樓,部分街坊更精心打理,在單位窗口擺滿不少植物裝飾,甚為寫意。這種設計甚為少見,印象中充其量是同期的觀塘和樂邨亦有大廈沿用這種設計。

荃灣福來邨。

唯一可惜的是,遊走當日屋邨露天廣場正在維修,四周被攔住,故此沒有拍攝呢。

荃灣福來邨。

還有還有,福來邨的屋邨方向指示牌細看之下,原來設計上也甚具心思和特色,又是今日少見。

荃灣福來邨。

最後想說的是,查看昔日福來邨的相片,發現往日遊樂場可玩的設施好玩得多,例如圓球形鐵架和如動畫《叮噹》中常見的大圓筒,若果我是小朋友相信都會玩得盡興,好羨慕呢。

荃灣福來邨。

屋邨資料——福來邨(Fuk Loi Estate)

地點:荃灣海壩街55號
入伙年份:1963年至1965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永昌樓、永康樓、永興樓、永泰樓、永嘉樓、永樂樓、永寧樓、永定樓、永隆樓

參考資料: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來不算很起眼的荃灣石圍角邨,由於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的商戶逼遷事件,還有全港石果僅存的舊式麥當勞面臨大裝修,不少人都擔心全港唯一的1:1麥當勞叔叔像的去向,而成為網絡上的熱話,走進大眾的眼簾中。雖然寫下文章的今日,石圍角邨的麥當勞已完成裝修,亦樂見屋邨麥當勞保留了舊式裝修,但屋邨內的其他無名小店則已結業,已消失了。

我與石圍角邨麥當勞的緣分

說回對石圍角邨的印象。我個人最記得石圍角邨的,莫過於它是全港碩果僅存,仍保留着舊式麥當勞的設計。個人確實對這種舊式麥當勞有種情意結,可能畢竟因為小時候的麥當勞,確實就是這個模樣吧。包括深淺啡相間的地板,招牌1:1麥當勞叔叔像,還有全人手收銀的前台,雖然不怎方便,但確實很有親切感。故此開始時聽到石圍角邨麥當勞要裝修的時候,也不禁擔心起來,很擔心僅有的童年回憶也從此蕩然無存。

故此之後得悉裝修後的麥當勞是保留了舊有特色,內心其實也相當高興,也很高興麥當勞方面對意見的從善如流。之後會再補回有關裝修後的石圍角邨新麥當勞的相片與文章,記得密切留意!

至於我與石圍角邨的回憶,相信是中學參加陸運會時,總會曾到訪過的一條鄰近屋邨,包括它的麥當勞。

陪伴自己中學成長的一個片段

畢竟石圍角邨不是位於荃灣市中心,地理位置上絕對算不上方便。而且談及到石圍角邨,記得的不外乎是它於1980-1982年落成,外觀上總算能保持到80年代屋邨的風貌。要不是近日屋邨商場準備大翻新的新聞,石圍角邨可說是多年來如此低調的存在,僅此而已。

說回遊走石圍角邨的體驗。我前後共去了兩次。

兩次到訪石圍角邨

第一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那間舊式的麥當勞。記得遊走當日,天正下着連綿細雨,灰濛濛的,那時拍完麥當勞後,順道走訪整個屋邨。可能由於正值春天,加上下着毛毛細雨,我覺得整條屋邨就是濕漉漉的,人不算多,想拍照也要頂着雨水,但同時嗅着四周空氣,下雨期間的空氣果然是相當清新而帶點青草的氣味,很好聞的。

走過石圍角邨,較為印象深刻的是屋邨呈一條窄長的長條形,屋邨中間正好被石圍角路一分為二,從最頂部的石翠樓,走至石荷樓,也需要5-10分鐘的路程。雖然中間走過略為不便,但我覺得一路走來,能享受到屋邨難得的寧靜也相當不錯。

走訪那時即將結業的屋邨小店

至於第二次走訪石圍角邨,是因為我發現對上一次到訪,原來沒有到訪過石芳樓地下的商店一帶。沒錯,即是舊式辦館、馳名燒賣、藥房及文具店等,都是第二次走訪才看到的。

第二次走訪剛剛好是4月1日。我本以為所有的店舖都在3月31日就結業,但原來不是。走訪時看見的,是商店貼滿一張張的「光榮結業」,還有店舖將賣剩的貨品擺出店外大割價,務求盡快賣走貨品。不少街市都堆在店舖門口,看着有甚麼至抵買的貨品可入手,好不熱鬧,但不知怎的我覺得同時有點傷感。

石圍角邨的商場,若果是昔日的自己形容,相信都是冷清,暗黃的商戶招牌燃亮了本來甚為昏暗的商店走廊,最多只有三數位街坊走過,that’s all。

但這種冷清,這種盡是老舊小店的商場,正正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屋邨商場風景。只是這片風景,還是抵抗不了時代的洪流,只可成追憶了。


屋邨資料

地點:荃灣石圍角石圍角路3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雙「I」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石芳樓、石荷樓、石蓮樓、石菊樓、石蘭樓、石桃樓、石翠樓、石葵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