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香港公屋
若果有留意近月本地新聞的話,相信都有聽說過房屋局與房委會近年正大力推廣屋邨與幸福設計,強調居住在屋邨,亦能感受「幸福感」。當然,坦白的說,起初聞說有關幸福設計指引時,只覺得一切都相當抽象,同時亦心想:那跟居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連繫?近日房屋局及房委會舉辦香港的首個「屋邨節」,就嘗試以包羅萬有的活動,給大家感受何謂幸福。而今次我亦有幸參加當中的「幸福設計對談」專題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跟大家嘗試分享當中的感受。
專題研討會在車公廟體育館舉行,甫踏入體育館不久,就已經有相關職員認到我(很受竉若驚!),然後帶我看看會場外的佈置,如何介紹屋邨的幸福設計指引。個人頗喜歡這個部分,之後再詳細講講。
原來「幸福設計指引」主要分為八大部分,當中涵蓋的範圍甚多,由硬件到軟件配套都有涉獵在內,當中包括「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及「地方形象」等。
現場更設有相關的佈置,以及8本冊子詳細解釋當中理念。起初我以為冊子只有英交版,但後來在網上找到有關幸福設計指引的中文版,如果之後可以派發給街坊,相信街坊亦會有興趣閱讀呢!如果大家已經想查看中文冊子的話,可到以下連結查看:
https://housingwellbeing.hk/wp-content/uploads/2024/09/Well-Being_ConceptGuide.pdf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可參加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不過個人認為研討會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由日本及泰國建築師分享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建築項目,如何為當地人解決問題,同時營造幸福感。
從以上兩個國家的實例,其實都不約而同指出,居民的參與其實是尤其重要,沒有了「人」這個部分,即使項目如何完美,亦不能從中讓居民產生歸屬感,從而感到幸福。例如日本的建築師會想到讓居民一起參與在家種植檸檬樹,這讓家家戶戶有着共同目標與話題,讓鄰居之間有着共通點互相連結,從而讓大家對社區建立歸屬感。個人認為類似的情況,若果可以在香港社區給居民參與更多,其實同樣可營造到幸福感。
當然,若果大家對八大幸福設計指引想了解更多,可直接到他們的網站查詢更多資料呢。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屋邨節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estate-festival/
八大幸福設計指引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design-guide/
若果有印象的話,相信都會記得今個月首度在香港舉行的屋邨節,當中有不少精彩好玩活動,而我個人最為期待的,則非公屋導賞團莫屬。很幸運地,最終我亦成功參加了其中一個在東涌舉辦的屋邨導賞團。
實不相暪,平時我都是自己或跟朋友遊走屋邨居多,至於這類由民間機構舉辦的屋邨導賞團,則是頭一次參加呢!
首次參加屋邨導賞團
今次選擇參加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日子時間上容許參加,加上自己正正就是在逸東邨長大,所以我亦很好奇,一條自己會將很多物事的存在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屋邨,到底在街坊導賞底下,會有着怎樣不一樣的角度。
是次由「街坊帶路」帶領的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是介紹及遊走東涌兩條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屋邨,分別為富東邨和逸東邨。
在導賞開始前,大家在東涌港鐵站集合,導賞員會派發無綫耳機給大家,方便聆聽導賞。
個人觀察發現,參加屋邨導賞團約十數人,比預期中多人熱鬧呢,而且男女老中青都有,團友亦相當多元化。
第一站:參觀富東邨
第一站我們首先參觀富東邨。我對富東邨有着「這麼近又那麼遠」的感情,成長部分總不能缺少它的存在,但我記憶中的富東邨,跟今日的富東邨,已經是面貌完全不一樣。
今次參觀的富東邨,如果不是導賞員Jason帶領,我也沒有為意原來從東薈城是可以觀賞到富東邨的全貌,而仔細端詳富東邨,才發現它的數棟大廈層數是不一樣,形成外觀上高低有致的感覺,這亦是建築師在設計富東邨時的一個小彩蛋,讓大廈與附近高山形成和諧的視覺效果。
然後參觀的富東邨,我也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從前中學時期常常經過的地方,今日已變成遊客處處,盡是連鎖店的地方,幸好商場最大特色:中央半圓拱形廣場則沒有改變。
參觀完商場,再遊走富東邨一帶的建築設施,只可說富東邨跟裕東苑有着唇齒相依的存在,富東邨地方雖然不大,但基本設施,如商場、學校、診所、街市等等都相當齊全,而且它位於東涌港鐵站隔壁,而且多機場巴士會經過富東邨,故此富東邨亦相當方便,在東涌來說是相當方便好住的屋邨。
第二站:參觀逸東邨
參觀完富東邨後,就來到我成長多年的主場——東涌逸東邨!
起初參觀逸東邨的時候,還心想會不會導賞員介紹的東西我都已經知道,或多或少會覺得沉悶,但個人頗為欣賞住在逸東邨多年的導賞員Pepper的用心介紹,除了基本逸東邨的資料有介紹外,他還提及了許多個人成長回憶的部份,聽得特別有共鳴!好似以前屋邨的宵夜「走鬼檔」,還有曾設置在幼稚園樓下的賽馬會投注站等等等。
然後再參觀已翻新一段時間的逸東街市,Pepper亦有提及當中一些街市設計概念,那些亦是我不知道的部分,聽起來也覺得特別有新鮮感!
總括來說,參加屋邨導賞團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會對自己曾經長大的社區有着不一樣的角度理解,若果之後可定期舉行更多類似活動,相信對區外人可以對社區有更深入了解之餘,同時亦可加多區內居民對自己所住地方的歸屬感。
我發現搞手「街坊帶路」其實亦相當有心,除了東涌屋邨導賞團,他們亦有不定期舉行其他地區屋邨的導賞,大家可到他們的網站或社區平台密切留意啊!
最後,個人當然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類似屋邨節的活動,好讓街坊能夠對自己所住的地方更了解和增強歸屬感。事實上,除了屋邨導賞,屋邨節同時亦有舉辦不同活動,例如幸福小站巡迴到不同屋邨,屋邨時裝秀等,如果日後可以繼續舉辦,相信亦能為街坊的日常屋邨生活平添多點趣味!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街坊帶路網站:https://kaifongtour.com/
延伸閱讀:

天水圍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直嚴重逃避遊走的地區。

先旨聲明,原因絕非因為我歧視大西北路途遙遠(畢竟11歲前我也是在屯門長大,大學三年讀書也是在屯門),只是因為我一直主觀地認為,天水圍是遊走香港多個屋邨來說,預計到是較為麻煩和難處理的地區。

直到我終於的起心肝,終於選擇遊走天水圍的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一切才令我改觀起來。

早期天耀邨於規劃時被稱為「天瑤邨」
查看資料,才發現早期規劃的天耀邨是被稱為「天瑤邨」,是到後來才正式命名為天耀邨。早期的天水圍是尚未開發的新市鎮,在尚未開發前的它,其實是一片沼澤,居民離要住在用泥漿蓋搭成的房屋。直至1980年,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收購了所有的土地;而在1982年,該公司與政府簽訂協議,共同發展天水圍成為另一個新市鎮,以解決香港日益增加的房屋需求。

而天耀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作為首個天水圍新市鎮的屋邨,天耀邨當然要有示範的作用。故此政府在規劃天耀邨時,也擺放了不少心思在內,務求讓街坊可有舒適的住屋及屋邨環境。


Y型大廈與和諧式大廈
天耀邨共分為兩期,分別為一邨和二邨,一邨大廈大多數採用的是Y3及Y4型設計(同時天耀邨是少數設有Y型大廈而不作租者置其屋的公共屋邨的);至於二邨則引進當時嶄新的和諧式大廈設計(Harmony Block),不論在單位面積、廚房浴室露台位置等亦作出改良,讓街坊可得到更佳的住屋體驗。


認真調色的大廈外牆顏色
不過個人更為欣賞的,反而是天耀邨的大廈外牆配色,它明顯是有心思調配。後來才知道房署曾就此請教一位世界知名的色彩設計專家意見,特地設計了一套色譜,重新營造出天水圍原有景物結平靜特池水、青蔥的提岸、雲霧般的群山等等主要色調,以呼應天水圍的名稱,予人水天相連的遼闊感。

最後不得不提,除了實用的設施,其實天耀邨在美化環境方面亦花了一定功夫。除了在屋邨內種植了不少草木以美化環境,還有甚富中式色彩的紅黑行人走廊,加上最最最重要,屋邨是設有水池達到美化環境同時散熱。但據街坊所說水池的水並非長期開放,甚為可惜。

天耀邨都有推出明信片套裝,利用相片紀錄天耀邨的特色風景,一套共有4張,如有興趣的話可到此購買呢!
屋邨資料——天耀邨(Tin Yiu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天水圍天湖路2號
入伙年份:1992(一邨)、1993(二邨)
樓宇數目:6(一邨)、6(二邨)
樓宇類型:和諧二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耀富樓、耀興樓、耀民樓、耀康樓、耀盛樓、耀逸樓(一邨);耀昌樓、耀豐樓、耀澤樓、耀隆樓、耀泰樓、耀華樓(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委會網站
參考資料:
《天水圍訂成兩發展藍圖 分建公私屋邨》,《華僑日報》,1984年8月12日
《四年內擬建二萬單位 天水圍公屋開建 天耀邨昨動土 天水邨快動土》,《大公報》,1989年5月26日
“Hong Kong 1993 – Report for the year 1992”,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