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黃大仙區

提及到彩虹邨,不少人聯想到的,不外乎是彩虹色的大廈外牆、打卡、外國遊客等等。要是進階一點的,可能會想起地下商店街的酒樓、快餐店、漫畫店和辦館等。的確,之前我也抱有類似的想法。而我當初在聽到彩虹邨即將重建的時候,我想想法也是——雖然很可惜,是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同時也對此理解。畢竟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為街坊帶來更美好的居住體驗和生活質素,這也是當初公共房屋出現的初衷。

直到最近一次在倫敦見到「保育彩虹邨」(@savechoihungestate)主理人Don,跟他聊天過後再想深一層,我才發現和反思——重建,是否是彩虹邨唯一的出路?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一隅。

從旅客眼中「香港代表屋邨」說起

先回歸到起點:為何彩虹邨會如此受香港人和外國遊客歡迎,甚至會成為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屋邨之一?事實上,彩虹邨獨有的高層大廈彩虹色外牆,加上停車場天台,在視覺上的確相當搶眼,而且instagrammable——簡簡單單的構圖,已表達了這裡是香港,這裡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一看就懂。難怪彩虹邨的招牌風景,瞬間也吸引了不少商業廣告甚至音樂MV的場景。(我也寫過有關彩虹邨的網站文章,大家可以重溫)

但,這樣就代表彩虹邨必須要保育嗎?沒有多一層意義嗎?

當然不是。而是彩虹邨在更多方面是值得大家留意更多。

彩虹邨高座與低座交錯佈局的遠景,展示空間規劃與社區連結。
彩虹邨高座與低座交錯佈局的遠景,展示空間規劃與社區連結。

理解與反思:我曾覺得重建可以理解

那麼去到正題——到底我怎樣看待彩虹邨重建?

說實的,起初聽說到彩虹邨要重建的時候,我跟大部分人一樣,都是情感上覺得可惜,但同時理解。可惜在於它的時代象徵意義就此結束,但理解是彩虹邨的設施及大廈的確存在老化的情況,要是全面維修的話,成本隨時比重建更為高昂和花時間。直到後來接觸Don和「保育彩虹邨」,我才發現,其實保育與重建之間,不一定是大家想到的這麼單一,這麼二元化。

如果有仔細閱讀「保育彩虹邨」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保育其實有好多種可能和方法,例如是保留丹鳳樓、或是保留丹鳳樓及其餘低座、或是綜合重建等。當然,沒有方法是十全十美,可同時兼顧到多方面,但至少原來保育的彈性空間和可能性其實比大眾認知的可謂更廣闊。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一隅。

彩虹邨真正的價值——不只是建築

當然,這還是未回應最根本的問題——是否代表彩虹邨由於它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是廣為人知的屋邨打卡熱點,這樣就代表需要保留它?

不是!如果彩虹邨的意義單純只是打卡的話,我覺得這並不是它最可貴,最值得保留的原因,更何況這樣的原因,相信你也覺得說服力是相當薄弱。但要我說,彩虹邨真正值得留下來的地方,是它在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一代又一代居民之間編織而成的集體記憶。這些都是不能複製、無法複製、也不應該被複製的。

彩虹邨內的理髮店。
彩虹邨內的理髮店。

彩虹邨之所以有其獨特地位,先從建築層面說起。它是香港由屋宇建設委員會規劃、首個自給自足規劃的公共屋邨,設有低座與高座混合的布局設計,樓與樓之間的空間不再只是空白,而是孕育社區的地方——街坊在商店街打招呼、小朋友放學後在邨內四處遊走、長者坐在象棋室外一邊吹風一邊談天……這些生活場景,不會只因為樓齡過60年而自動消失。

更重要的是,彩虹邨是一條由居民共同塑造的屋邨:從為街道命名、改建停車場、設立奕棋閣、舉辦社區活動,到保存至今的12間商舖,全都見證著邨民如何一手一腳地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圈。這不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制度安排,而是活生生的「社區參與」,是一個地方被真正活出來的證據。

彩虹邨內的街道命名,原來居民是有份參與呢。
彩虹邨內的街道命名,原來居民是有份參與呢。

很多人說,彩虹邨出名,是因為它色彩繽紛、上鏡、受外國遊客歡迎。但在我眼中,它的價值遠不止於「好睇」或者「打卡一流」。當然,它外牆的彩虹色設計本身就很值得研究——但更值得細味的,是它背後那段關於建築思潮、公共性、居民自主與時代變遷的故事。

若只以「是否老舊」來判斷一條屋邨的去留,實在是本末倒置。老,不代表無用;舊,不代表沒有價值。彩虹邨的歷史價值、社區價值,甚至是建築價值,其實早已遠超出「可住與否」這個單一維度。這條屋邨不單代表了一段政策與建築交織的發展軌跡,更是無數香港人記憶中的一塊拼圖。

彩虹邨商店街、棋室與居民日常互動,呈現屋邨生活文化
彩虹邨商店街、棋室與居民日常互動,呈現屋邨生活文化

從彩虹邨看香港其他屋邨的未來

可能你會覺得,近日較常聽到的彩虹邨和華富邨清拆重建,貌似還是跟自己距離很遠,雖然很可惜,但除此以外就只可有這份感受。但其實,老舊屋邨即將陸續清拆重建,可說是勢必推行的事實,那即意味着會有更多公共屋邨,在日後將會都會面對同樣的處境。

那麼,我們在面對屋邨清拆重建時,是否要到那時那刻才大嘆可惜,然後一窩風走去打卡紀念?我相信,其實大家只要從現時開始,嘗試對香港屋邨了解更多,認識更多,一切都尚未太遲的。

彩虹邨外牆彩虹色建築與停車場天台一景,攝於中午時分
彩虹邨外牆彩虹色建築與停車場天台一景,攝於中午時分

我相信,彩虹邨值得更完整地被記得

如果這條屋邨真的要面對改變,那至少也該是有選擇的改變、有記憶的改變、有被尊重的改變。保育從來不只是保留一棟建築,而是保留人與地的關係、生活的痕跡、城市的片段。彩虹邨值得的,不是一張「打卡」照片,而是一場由下而上的關注與行動。

作為一個一直記錄香港公共屋邨的人,我會繼續以文字、圖片、訪問與參與,去記下這些正在發生的歷史。無論最後結果如何,至少我們曾經努力記得、努力說話、努力留下痕跡。

如果你都願意多走一步,歡迎花一點時間閱讀《彩虹邨歷史簡述及初步建議報告》,再到instagram追蹤@savechoihungestate,和我們一起守護這條陪伴香港幾十年的彩虹屋邨——因為,我們值得擁有更有記憶的未來。

我與彩虹邨的合照。

更多有關保育彩虹邨: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東頭邨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特別的存在,特別是東頭二邨的歷史與文化。
位於黃大仙區的東頭邨。
對東頭邨如此有印象,只因它正正是位於衙前圍村的隔壁——曾經是市區碩果僅存的圍村,之前就曾因為保育議題,而成為了各大報章的新聞。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東頭二邨的故事與變遷。
這些新面貌展現了東頭二邨的發展...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牛池灣彩雲邨

1970年代興建落成的彩雲邨,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牛池灣邨」,呼應它本身的位置:清水灣道。事實上,不論是昔日的《華僑日報》和《大公報》,以至以英文撰寫的建築雜誌期刊,均曾以「牛池灣邨」稱呼,直至1978年,屋邨才被正式易名為今日的彩雲邨。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彩雲邨原稱「牛池灣邨」

有關彩雲邨名稱確實來由,其實已不可考,但有指是由於有居民認為前稱「牛池灣邨」鄉土味太濃,加上彩雲邨一名字更富含意,呼應了它位於鄰近的彩虹邨之上,所謂「虹之上為雲」,故此命名。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全港首座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誕生記

位於清水灣道的彩雲邨,同時擁有香港最早期出現的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又稱H型大廈,「H Block」),分別為1979年落成的觀日樓和伴月樓。根據《Asia Building & Construction》的報道,房委會當初設計工字型大廈,主要有以下的考量:採光及通風更佳,單位設計能給予住戶更多的私隱度,建築期比過往的舊長型及雙塔式更短,以至工字型結構容許興建更多樓層,能讓更多住戶搬入,以至進一步舒緩當時人口膨漲的問題。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除了觀日樓和伴月樓,彩雲邨的不少大廈均有採用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設計,例如游龍樓、飛鳳樓、日月樓、星辰樓、時雨樓、甘霖樓、玉麟樓、白鳳樓、瓊宮樓及玉宇樓等。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題外話,首座單座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稍早落成的柴灣環翠邨怡翠樓,而在彩雲邨亦有採用單座工字型大廈設計,白虹樓正正就是例子。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或是對彩雲邨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彩雲邨(Choi Wan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至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樓宇類型:雙連座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說起來也很慚愧,我人生第一次認識鳳德邨,也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由於工作關係,才認識到有鳳德邨這條屋邨。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鳳德邨的遊樂設施。

當時認識到鳳德邨,是因為早前屋邨才贏得康文署的園林設計大獎(笑),那時才湧現起一種念頭,就是不如到訪吧,一來之前從來沒有去過,二來還想看看屋邨的獎的園林設計是怎樣的一回事。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當初怎會想到,鳳德邨的園林設計原來曾得獎?

遊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

沒想到課走鳳德邨的第一印象,已經是頗不錯的。

事關我從港鐵鑽石山站走上鳳德邨,走到其中一個出入口,已經看見懷舊感十足的遊樂設施。包括塗上鮮藍色,鐵造的滑梯,還有星星形的攀架,正是我小時候常現的東西,很有親切感。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很有懷舊感的遊樂設施。

不過別忘記,當初到訪鳳德邨的原意是為了欣賞園林,然後我走到其中一個設計頗為日式的園林中,看到裡面有木雕的青蛙和牛,屋邨內雕塑我見得多,但用木雕的還是頭一遭看見。園林算不上大,但的確有點綴環境的作用,而且四周環境相當寧靜,也讓人感到相當愜意。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個人認為設計頗有趣的木雕青蛙。

屋邨商場也很有驚喜

另一個人覺得頗為驚喜的地方,就是鳳德邨的屋邨商場設計。於1991至1992年入伙的鳳德邨,歷史算不上很久,但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反而滲透着點點的懷舊味道。還記得商場的屋頂是三角半透明狀,不知怎的我覺得與禾輋邨的屋邨商場有異曲同工之妙。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商場的屋頂設計。

鳳德邨說大不算大,但亦不是小,一邊遊走的時候,才發現屋邨原來是依山而建。屋邨雖然是在90年代初興建,但空間感還是很充足的,而且很喜歡屋邨的遊樂場能保持到老舊模樣,在今日瞬息萬變的香港中,此情此景已是相當難得了。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鳳德商場其中一個入口。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看起來採光和空間感十足的商場。

屋邨資料

地點:鑽石山鳳德道111號
入伙年份:1991-1992
樓宇座數:7
單位數目:9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斑鳳樓、硃鳳樓、銀鳳樓、碧鳳樓、雪鳳樓、黛鳳樓、紫鳳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