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頭圍邨,我會想對它說很抱歉。
為何會這樣說?一來對比其他前屋宇建設委員會的其他屋邨,大部分我都很記得,但以前偏偏就是不知怎的,就是很忽略了馬頭圍邨;二來馬頭圍邨其實每逢春天,都可拍到很美麗的魚木花盛放,最近連續兩年我都有到屋邨拍攝魚木花,照道理說我應該早就介紹及寫對屋邨感想就是,但偏偏就是長期忘記要放上網站;三來再搜尋更多屋邨歷史,才發現我低估了屋邨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故此希望可透過近日重新上載屋邨文章,而趕快上載這篇遲來的遊走馬頭圍邨感想吧。

「華富邨之父」首個正式負責屋邨項目
馬頭圍邨早於1962年入伙,由前屋宇建設委員會所興建(簡稱屋建會,即現時的房委會的前身),它更是屋建會首個機構內的建築師自行設計的屋邨,跟之前的北角邨、西環邨和蘇屋邨都是外判給其他建築師行不一樣。不過,這個還未是最重要,更重要是馬頭圍邨同時是「華富邨之父」,同時是開創人稱「井字型公屋」的雙塔式大廈的資深建築師:廖本懷先生的首個全面負責的屋邨項目呢。我早前看回廖本懷先生2010年時在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訪問,亦表示馬頭圍邨對他來說,是有着相當重要意義的屋邨。



其實單看外表,你很難看到馬頭圍邨有着滿滿的歷史痕跡,我想這是因為屋邨有定期翻新外牆吧。遊走馬頭圍邨,看到馬頭圍邨景觀的最佳位置,個人認為是馬頭圍道一帶,能清晰看到馬頭圍邨的建築特色。佇立於土瓜灣鬧市中的馬頭圍邨,雖然附近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但它未至至吵鬧得如家維邨般這麼誇張,感覺還可接受的。



畢竟馬頭圍邨早於1960年代初落成,故此不設屋邨商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地舖,設有超市、便利店,士多、點心店等,解決街坊日常所需。雖然下雨天時多多少少伯有點不便,但勝在地舖的設計,讓街坊可跟社區有着更密切的聯繫。

那些以花為主題且極富詩意的大廈名字
說到馬頭圍邨,個人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樓宇的命名。只有5棟大廈的馬頭圍邨,命名上跟蘇屋邨一樣,均以花卉為主題,例如玫瑰樓、洋葵樓、水仙樓、夜合樓、芙蓉樓。至於英文命名方面,更是採用較為少見的意譯法,而非一般屋邨常見的音譯法,例如水仙樓是Narcissus House(不知怎的看到水仙的英文名,總會首先想到自戀型人格的英文名……),夜合樓是Magnolia House,洋葵樓是Geranium House等,相當有詩意。而且每棟大廈門口旁的牆身,更有圖案以茲識別,極為有心思。



在馬頭圍邨內漫步是怎樣的一回事?
言歸正傳到遊走馬頭圍邨的體驗。馬頭圍邨的範圍比想像中少而且集中,故此連同拍照時間,大約30-45分鐘就走完了。個人認為比較驚喜的地方,在於馬頭圍邨內的公園和休憩空間比想像中寬闊得多,而且甚多樹木,並沒有因為它位於市區的關係而密密集集的興建樓宇,遊走的空間可說是相當舒服。
而且屋邨範圍內比想像中寧靜得多,雖然公園亦有小朋友嬉鬧遊玩,休憩空間亦有公公婆婆坐着閒聊看風景,但總體而言,居住的環境鳥語花香,四周環境還是相當寧靜而愜意。



下一個宣布重建屋邨會是它嗎?
若果有留意新聞的話,相信也聽過馬頭圍邨將會重建。雖然未有明確的重建時間表,但畢竟馬頭圍邨已有一定歷史如西環邨般,重建亦只是遲早的問題。我猜應該是繼彩虹邨後,下一個會正式宣布重建計劃的屋邨。
但願街坊能繼續好好享受在如此舒適的家的時光吧。



屋邨資料——馬頭圍邨(Ma Tau Wai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
地點:深水埗昌新里3號
入伙年份:1962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洋葵樓、芙蓉樓、夜合樓、水仙樓、玫瑰樓
資料來源:屋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公共圖書館數碼館藏、《Far East Architect & Builder》、《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nu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