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坑西邨是我較為早期就有遊走的屋邨,去年設立專頁不久,就好快去了拍照和寫文章分享,之後亦有重遊數次拍片和拍照。只因它的老舊屋邨格局呈現的古早香港情懷,進去屋邨宛如入到把時間定了格的隧道內。大坑西邨一直在九龍鬧市中這樣靜靜的守護着,內裡的寧靜跟街外的喧鬧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時低調得會讓人忘記。但近日看到較多有關大坑西邨的新聞,大抵跟屋邨重建有關。對了,今次再也不是狼來了,而是真的要重建了。住戶須最遲在明年3月就要遷出,代表大坑西邨的歷史任務即將完成,內心就是有種不能言喻的百感交集。

此大坑非港島大坑 前身為寮屋區
相信不少人看到大坑西邨,首個印象都會以為它是位於港島區的大坑,但其!實!並!非!如!此!大坑西邨的前身其實為「光民村」的寮屋區。他的出現跟 1953 年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有着莫大關係。自從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就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安置在 1961 年清拆的光民村寮屋區的一眾居民。當時的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 1,600 個單位,並以廉價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大坑西邨就是如此應運而生。

屋邨逾55年樓齡 港姐財爺都是老街坊?
大坑西邨最終於1965年入伙,意味着樓齡已經超過55年。意想不到的是,事後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港姐楊思琦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原來都是大坑西邨的昔日老街坊。言歸正傳,當時的樓宇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故此分別出現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以及在1981年才入伙的民泰樓。至於單位面積方面,則由261至523平方呎不等,即適合3-6人家庭居住,但大坑西邨所有樓宇均不設電梯,對於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則較為不便。而且屋邨有着人口老化問題,故此大坑西邨亦即將面臨重建。

不得不提的「全港唯一私人屋邨」
對了,提到大坑西邨,當然不得不提起它的「全港唯一」。到底它的唯一是甚麼?其實就是在於他是全港唯一的私人屋邨,有別於現時絕大部分屋邨都是由房屋署或房協管理,大坑西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當中的董事包括人稱「四叔」的富豪李兆基,還有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以及李國章等。所以嚴格而言,大坑西邨其實並不屬於我們日常理解的公共屋邨呢!

話雖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別看見「私人」二字就以為住戶租金跟一般私人屋苑無異。根據近年的新聞報導,現時大坑西邨居民每月繳交約數百元至 $1,000 左右的租金。不過亦因為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性質,所以大坑西邨居民如果想申請租住房署轄下屋邨,即使大坑西邨清拆在即,亦會有一些限制,於輪侯公屋名單亦難以作優先安排,而且在繳交現時大坑西邨的租金方面,部分居民還是需要繳交約 $6,000 – $7,000 一個月左右,其實跟現時房署公屋住戶交雙倍或三倍租金無異。

走進老舊香港的時光隧道
走訪大坑西邨,猶如進入定了格於 1960 年代的香港般,有着濃濃的老舊香港情懷。此情此景於今日幾近杳無人煙的屋邨商場更能感受到 ── 裝潢懷舊,仍有保留紅白藍圓桶的髮型屋、已關店的辦館、仍寫有電腦驗眼招牌的大昌眼鏡中心等。事到如今只剩下零星仍有營業的店舖,還有補習社等,人流相當稀少,但同時連四周空氣也凝固了在 1960 年代般,保留到以往屋邨的歲月痕跡,仍能隱約嗅到難得的舊式香港氣息。


之後數次再度遊走大坑西邨,由平日中午到晚上至假日日間都試過,每次感覺都有點不一樣,很有趣。最記得是一次平日中午遊走,恰巧遇到一群小學生放學,活躍的他們蹦蹦跳跳的出入屋邨地下的補習社,熱鬧得很。這個情景有點打破了我平時對大坑西邨的認知——屋邨內的都是老人家居多,閒時亦見不少老人家會坐在長椅高談闊論,一次更聽到有位伯伯聲如洪鐘,猛烈批評近日的重建安置方案。但總體而言,大坑西邨都是長期處於寧靜但不死寂的狀態,一直佇立在鬧市中默默守護着居民。



重建之後 何去又何從
那麼,重建後的大坑西邨究竟何去何從?於 2021 年的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初步計劃重建後的屋邨提供逾 3,300 伙單位,較現時增加逾一倍。重置現有住戶約1,300個單位,其餘2,000個單位作「首置」用途。


後來根據更詳細的公布,更公開了重建後的大坑西邨會有甚麼設施。項目最新擬大幅放寬地積比,由現時 5.5 倍申請增至8.2 倍,同時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現時的 90 至 135 米,提升至 130 米至 160 米,從而興建八幢分別 28 至 40 層高的綜合大樓,並提供 3,347 個單位。另有一幢三層高物業則提供社福設施。

更令人驚訝的是,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將會設有會所!有別於一般的居屋配套,上述首置盤大樓的基座,將會提供私人會所設施,零售餐飲樓面及車位。至於八幢樓宇的中間位置,則提供大量綠化休憩空間,相信將會成為該區罕有的大型屋苑,打破該區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現狀。由於項目一再延後上馬,估計最快要在 2027 年、即5年後才完成大部分重建及入伙。


至於近日大坑西邨經常出現在報章報導的原因,就是跟屋邨的重建安置方案有關。當然,有關重建安置方案是否妥當,這並不是今次分享的討論範圍內,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坑西邨即將重建是不爭的事實,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故此想見識屋邨的老舊香港情懷,記得好好把握機會,珍惜眼前所看見的每一道風景。(注意:畢竟是民居範圍,緊記別太張揚和做出任何滋擾居民的行為呢。)

屋邨資料 – 大坑西邨(Tai Hang Sai Estate)
地點:大坑西街1-9號、窩仔街2-4號、大坑東道99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81年(只限民泰樓)
樓字數目:8
樓宇名稱: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民安樓、民泰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屋邨港姐」細說大坑西邨當年情》,《巴士的報》,2015年1月29日
- 《消息:大坑西邨屬私營項目 政府難以公屋資源安置》,《香港01》,2021年11月17日
- 《大坑西邨重建住戶無安置 居民包圍記者控訴:一無所有》,《香港獨立媒體》,2023年6月8日
- 《大坑西邨3| 老店被逼遷無補償 巨型眼鏡招牌恐不保》,《集誌社》,202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