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位於北角的健康村之前,請先容許我界定下文所指明的屋邨範圍。也許不少人如我,一直誤以為健康村是私人屋苑,但其實情況跟位於油麻地的駿發花園類近,只答中了一半。畢竟我一直主力介紹的是出租屋邨,故此下文所講述的健康村,亦主要以第三期為主,只因第三期才是真正屬於出租單位的部分。至於第一、二期則屬於私人屋苑,是可買賣的單位了(康智閣、康達閣除外)。
多年來對它的誤會
不是開玩笑,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三期,遑論知道它是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直以來對健康村的印象就是:好方便上班(尤其以前我確實在附近上班)。基本民生配套也尚算方便,畢竟港鐵鰂魚涌站就在隔壁,而且屋邨雖然沒有商場,但起碼設有超級市場、便利店和快餐店等,附近又有街市,交通和購物都尚算方便,實在夫復可求?
但同時亦由於以上多年來的誤解,開始的時候,我亦以為健康村第三期,即是出租屋邨的部分,建築設計會跟經歷過重建後的第一、二期無異,但事實就是——我錯了。
一條馬路之隔的小王國
從來沒有想過,不過是一條公路之隔,但於1965年入伙的健康村第三期,確實看起來是樸素得多,而且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綠葉樓整齊地排列着,讓三期儼如自成一國的小王國。
說回樸素一點。不是第一、二期設計花肖,不過是大廈顏色的使用上,明顯有着逾50年樓齡,尚未重建的第三期,米白的外牆跟第一二期所採用的啡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且明顯第三期的樓宇高度不如第一二期的高,翻查資料後才發現原來三期樓宇也不過是14層,實在難怪難怪了。
若果根據以往經驗,從遠處觀賞大廈過後,當然要進內參觀遊走一番。但事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去到門口我才發現,這個小王國的堡壘比想像中更為堅固,只因想進入第三期,就必先通過它正門的出入口,而正門出入口是已經有保安鎮守,加上看見出入口位設置類似拍卡機的物件,話雖公屋,但其實保安方面已與私人住宅無異了。故此很抱歉,今次沒有拍攝內部的相片,只好逛逛門口附近,以及第一二期一帶,當作到此一遊了吧。
過去有關屋邨的報導是這樣的
雖然不能進內參觀,但翻查健康村的一些歷史資料,感覺還是頗有趣和值得分享的。上文提及過,健康村第三期早在1965年入伙,當時設有7座大廈,名字也很有詩意的,分別是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和綠葉樓,主要以樹木命名。至於第一及二期,根據《華僑日報》於1959年的報導,第一期是在1957年入伙,至於第二期則是1959年。而有關第三期的出現的報導,原來早在入伙前的4年前,即是1961年,當時的《華僑日報》早已報導,並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為題,簡介第三期的健康村將提供720個單位,可容納居民4,356人。
至於經歷重建的健康村,根據房協官方網頁,為當時少有設置升降機、垃圾槽及沖廁等設備的公共屋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豪華的裝修了。
有關健康村的前身,據說是健康村平房區,根據《華僑日報》分別於1961年1月及4月的報導,健康村是分階段清拆,而1961年正正是最後的清拆階段,當時的報導就有指出往日的健康村是有過百間石屋,而受清拆影響的街坊,大多安排在原址附近居住。
屋邨資料
地點:第一期(重建) : 香港北角健康中街8-10號 / 七姊妹道190-192號 / 第二期(重建) : 香港北角英皇道668號 / 第三期 : 香港北角百福道12 號
入伙年份:1965(第三期);1993(第一期重建後);1997(第二期重建後)
樓宇數目:9(出租)、5(出售)
單位數目:1189(出租)、1084(出售)
樓宇類型:錯層式十字型(第三期);井字型(第一期重建後);十字型(第二期重建後)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華僑日報》,1961年8月9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
- 《華僑日報》,1961年1月10日,《健康村剩餘石屋農曆年初四拆遷》
- 《華僑日報》,1961年4月24日,《北角健康村今日最後遷拆》
- 《華僑日報》,1959年6月14日,《北角健康村廉租大厦第二期首間明日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