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3

若果要數香港典型「打卡」屋邨,除了大熱的彩虹邨和勵德邨,相信位於石硤尾大坑東的南山邨必定榜上有名。而且南山邨鄰近大學,更成為大學生及一眾愛好打客遊客的好去處。但南山邨除了兩大攝影打卡熱點,以及美食聞名的茶餐廳「品香樓」,還有甚麼特色之處嗎?說實的,以前我也對「打卡屋邨」先入為主,認為他們在打卡背後就沒甚麼特別,但一切原來都錯了。

南山邨
南山邨風景。

真的跟「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有關?

以為聽到南山邨這個名字,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句傳統中國吉祥語句。至於有關南山邨的名稱來源,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在1977年的報導,當時房屋署的發言人解釋:「此一名稱之起源,是由於當地人士稱該區以前之一個木屋區為南山里。南山在華人心中象徵長壽。」可見南華邨名字部分原因確實與寓意吉祥有關,但亦同時透露了屋邨的前身為木屋區。

南山邨
南山邨邨內風景。

「華富邨之父」也曾到訪南山邨

南山邨在1977年至1979年間落成入伙,全邨共設有8座大廈,主要採用的都是舊長型的設計,《香港工商日報》亦報導過,在南山邨入伙初期,即1977年,「華富邨之父」廖本懷亦有到訪過南華邨探望居民及視察環境。遊走南山邨前,我以前大學讀書時期對它的認識,就只有以凍朱古力等美食聞名的「品香樓」,偶爾跟大學同學「莊聚」就是到此吃飯聚聚會。至於其他的,則近乎一無所知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為何屋邨會變成打卡屋邨?

直到疫情前,亦陸續多了本地居民和外國遊客到部分屋邨打卡,而位於街市上方,有着特色兒童遊樂場的南山邨,因為三個半圓爬行架背後就是一整排的舊式屋邨單位,相當富舊有屋邨情懷,於是成為屋邨的著名地標。記得第一次走上地標,已看到一對年輕情侶和一群家長和小童輪流打卡,拍得不亦樂乎。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南山邨經典打卡位。

至於屋邨另一標誌打卡位,出名程度不亞於上述地標的,相信就是南泰樓樓下的巨型飛行棋盤。是的,極為七彩繽紛很美麗,但個人認為只有高空拍攝才看得出很完整的棋盤形狀,可能小弟不才,只能硬着拍下數張相片就算了。

另一南山邨經典打卡位:巨型飛行棋。
另一南山邨經典打卡位:巨型飛行棋。

言歸正傳——打卡點以外的南山邨,就是如此虛有其表嗎?走過三兩次後,我的答案跟早前遊走彩虹邨一樣:不是。

南山邨辦館。
南山邨辦館。
南山邨夜冷店。
南山邨夜冷店,想不到屋邨內都會有夜冷店。
屋邨內的診所。
屋邨內的診所。
屋邨內的燒味店,看到學生餐$30連湯和飲品,好良心價。
屋邨內的燒味店,看到學生餐$30連湯和飲品,好良心價。
燒味舖隔壁的兩隻傻喵。
燒味舖隔壁的兩隻傻喵。

富老舊香港情懷的屋邨

南山邨勝在位於市區,但旺中帶靜,即使身在市區也能感受到寧謐的氛圍。屋邨內猶如定了格的七八十年代老舊香港,店舖全都是建在部分大廈的地下至二樓,一間又一間刻着手寫字的小店,也掩蓋不了歲月的痕跡。除了一般茶餐廳,還有辦館、夜冷店、麵包店、燒味店等,最記得是燒味店隔壁店舖,有可愛的害羞小貓貓,實在很過癮呢。

南山邨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實在教人感動。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南山邨仍有保留舊式格局的街市。

更意想不到的是(雖然之後文章還有更多「意想不到」),南山邨的街市設計格局,完完全全是小時候經過的屋邨街市的模樣!沒有冷氣,沒有光猛的大燈照射,取而代之的是濕漉漉的地下,並非全開的攤檔,當日看到有菜檔、生果檔、鮮魚檔、鮮肉鮮雞檔和糧油雜貨等,而以上的氣味就是自然地揉合和在空氣中散發,雖然人不多,但同樣洋溢着人文日常生活氣息,實在教人感動。

南山邨
南山邨。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

走過街市,再看看部分南山邨的大廈,那時我才發現南山邨原來有頗多的紅花鳳凰木,很可惜絕大部分已凋謝,相信開花時一定很美呢。還有發現部分大廈的圍欄,是呼應了南山邨的山峰設計,有關詳情可看看圖片呢。

南山邨。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南山邨街市一部分。

最後,我看到應該是屋邨花園圃的位置,有一幅長長的壁畫,畫的應該是壽星公,而畫的左下角則寫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相信亦是呼應屋邨的名稱——南山邨呢。

南山邨。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圖。

我以為已經遊走完畢。怎料花圃後的公園原來亦別有洞天。公園設施方面沒甚麼特別。原外乎是氹氹轉式滑梯,還有因應屋邨多老人家,故此設有特別多的長椅予街坊休息。但特別的地方在於,公園背後的牆壁有幅漸次剝落的壁畫,而壁畫內容是同樣寓意吉祥的鶴雀和熊貓,雖然幾乎剝落但仍可看到相當可愛的樣子。

南山邨。
版主我與南山邨難得合照。

總括而言,我承認自己把南山邨標籤化,反而讓自己及早發掘裡面的美好。但原來走着走着南山邨,才發現它充滿特色的程度,絕不比隔壁的大坑西邨和大坑東邨遜色呢!

南山邨。

屋邨資料

地點:石硤尾大坑東道111號
入伙年份:1977年至1979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
樓宇名稱:南逸樓、南豐樓、南樂樓、南明樓、南安樓、南泰樓、南偉樓、南堯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大坑西新屋邨 命名為南山邨》,《香港工商日報》,1977年2月2日
  • 《署理房屋司廖本懷 巡南山邨垂詢民意》,《香港工商日報》,1977年8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來不算很起眼的荃灣石圍角邨,由於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的商戶逼遷事件,還有全港石果僅存的舊式麥當勞面臨大裝修,不少人都擔心全港唯一的1:1麥當勞叔叔像的去向,而成為網絡上的熱話,走進大眾的眼簾中。雖然寫下文章的今日,石圍角邨的麥當勞已完成裝修,亦樂見屋邨麥當勞保留了舊式裝修,但屋邨內的其他無名小店則已結業,已消失了。

我與石圍角邨麥當勞的緣分

說回對石圍角邨的印象。我個人最記得石圍角邨的,莫過於它是全港碩果僅存,仍保留着舊式麥當勞的設計。個人確實對這種舊式麥當勞有種情意結,可能畢竟因為小時候的麥當勞,確實就是這個模樣吧。包括深淺啡相間的地板,招牌1:1麥當勞叔叔像,還有全人手收銀的前台,雖然不怎方便,但確實很有親切感。故此開始時聽到石圍角邨麥當勞要裝修的時候,也不禁擔心起來,很擔心僅有的童年回憶也從此蕩然無存。

故此之後得悉裝修後的麥當勞是保留了舊有特色,內心其實也相當高興,也很高興麥當勞方面對意見的從善如流。之後會再補回有關裝修後的石圍角邨新麥當勞的相片與文章,記得密切留意!

至於我與石圍角邨的回憶,相信是中學參加陸運會時,總會曾到訪過的一條鄰近屋邨,包括它的麥當勞。

陪伴自己中學成長的一個片段

畢竟石圍角邨不是位於荃灣市中心,地理位置上絕對算不上方便。而且談及到石圍角邨,記得的不外乎是它於1980-1982年落成,外觀上總算能保持到80年代屋邨的風貌。要不是近日屋邨商場準備大翻新的新聞,石圍角邨可說是多年來如此低調的存在,僅此而已。

說回遊走石圍角邨的體驗。我前後共去了兩次。

兩次到訪石圍角邨

第一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那間舊式的麥當勞。記得遊走當日,天正下着連綿細雨,灰濛濛的,那時拍完麥當勞後,順道走訪整個屋邨。可能由於正值春天,加上下着毛毛細雨,我覺得整條屋邨就是濕漉漉的,人不算多,想拍照也要頂着雨水,但同時嗅着四周空氣,下雨期間的空氣果然是相當清新而帶點青草的氣味,很好聞的。

走過石圍角邨,較為印象深刻的是屋邨呈一條窄長的長條形,屋邨中間正好被石圍角路一分為二,從最頂部的石翠樓,走至石荷樓,也需要5-10分鐘的路程。雖然中間走過略為不便,但我覺得一路走來,能享受到屋邨難得的寧靜也相當不錯。

走訪那時即將結業的屋邨小店

至於第二次走訪石圍角邨,是因為我發現對上一次到訪,原來沒有到訪過石芳樓地下的商店一帶。沒錯,即是舊式辦館、馳名燒賣、藥房及文具店等,都是第二次走訪才看到的。

第二次走訪剛剛好是4月1日。我本以為所有的店舖都在3月31日就結業,但原來不是。走訪時看見的,是商店貼滿一張張的「光榮結業」,還有店舖將賣剩的貨品擺出店外大割價,務求盡快賣走貨品。不少街市都堆在店舖門口,看着有甚麼至抵買的貨品可入手,好不熱鬧,但不知怎的我覺得同時有點傷感。

石圍角邨的商場,若果是昔日的自己形容,相信都是冷清,暗黃的商戶招牌燃亮了本來甚為昏暗的商店走廊,最多只有三數位街坊走過,that’s all。

但這種冷清,這種盡是老舊小店的商場,正正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屋邨商場風景。只是這片風景,還是抵抗不了時代的洪流,只可成追憶了。


屋邨資料

地點:荃灣石圍角石圍角路3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雙「I」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石芳樓、石荷樓、石蓮樓、石菊樓、石蘭樓、石桃樓、石翠樓、石葵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發現自己對大窩口邨其實都有頗多的誤會。

我與大窩口邨的誤會

第一個誤會,相信亦是不少人都會有着差不多的觀感,就是以為大窩口邨是位於荃灣區。但事實上,以行政地區劃分,大窩口邨應該是屬於葵青區,故此充其量只能說大窩口邨是最為鄰近荃灣區的一個屋邨。

至於另一個對大窩口邨的誤會,就是以為大窩口邨的名字由來,是由於所在一帶多年來的名稱。但我後來才發現,即使現時港鐵站有「大窩口站」,其實亦是由於附近有大窩口邨的緣故。那麼,究竟開初為何名為大窩口邨呢?我嘗試過尋找資料,但發現都是不可考,有說大窩口這個名字為港英政府原創,但有關講法孰真孰假,還是不得而知了。

讓人苦惱不已的遊走

說回遊走大窩口邨的體驗。對了,從前經常到荃灣,偶爾都會經過大窩口邨,但不是今次特意走一轉整個屋邨,也不會發現大窩口邨的面積原來是這麼大,大得完全超出預期!事後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大窩口邨是有整整17座大廈,難怪屋邨會是這麼大了。

開始遊走大窩口邨時,我也覺得有點苦惱。苦惱的地方在於,究竟整條遊走路線應該在哪裡開始?好似左思右想,都是會重覆走過某些地方。

最後還是決定,管不了那麼多,索性從山上的屋邨開始吧。

一條屋邨,兩個風貌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大窩口邨的大廈都是以80年代設計為主,理應是較為舊式的。事實上,我是答對了一半——因為走到山上,我才發現屋邨有部分大廈,如富泰樓、富德樓和富賢樓,採用的都是90年代的和諧式設計,這些大廈想當然爾,看起來也比較新淨。

更意想不到的是,在較為新的和諧式大廈之間,原來是有個已抽乾了水的水池呢。另外,原來在山上是還有大窩口邨的第二個商場——沒錯,整個屋邨是有兩個商場的。但山上的那個商場反而看起來比較老舊。我想是由於屋邨商場沒有如山下的商場般,被民坊收購吧。

然後我走着走着,才發現大窩口邨的大廈名稱,全都是以富字為開首,是香港少數既與屋邨名稱無關,同時與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屋。(最記得是富德樓,第一時間是想到灣仔的富德樓,哈哈哈)

然後我嘗試離開山上一帶屋邨,走回山下,然後我發現相信是大窩口邨的一個標誌位置之一:半圓形的通洞設計其實很具綫條美,很美麗;另外原來鄰近升降機塔是有一個籃球場,本來想到籃球場拍照,但考慮到當時有很多人在打籃球,就無謂捱着被「食波餅」的風險並阻人打球吧!

真的很美的屋邨

之後我沿着升降機塔下山,走回剩下的路。對了,發現大窩口邨有很多細節設計位,其實都很有綫條和對稱美,下文再分享更多相片給大家吧!

由於早期的大窩口邨為多棟徙置大廈,後來再分階段,分別在1979年至1993年重建並入伙,故此大窩口邨的樓宇外型亦甚具時代遺留的氣息,除了上文的和諧式,亦有工字型和相連長型等,高低不一看起來很富層次感。而舊型大廈亦有保留到曲樓梯,還有大廈下的小商店等元素,我亦認為這是屋邨的特色之一。

別錯過的大窩口邨地標

至於山下的商場,我覺得沒有甚麼看點,就不贅了。最後離開前,總算找到個人認為是大窩口邨的地標:樓梯旁的一幅三角山配上青蔥綠的圖畫,只此屋邨獨有呢。

最後發現自己遊走大窩口邨,原來也用了整整兩個多小時。走完時剛剛好是下午6時,總算圓滿完成是次的屋邨之旅了。


屋邨資料

地點:大窩口道15號
入伙年份:1979年至1993年(重建後)
樓宇數目:17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和諧一型、相連長型「L」款,相連長型第一款、舊長型
樓宇名稱:富雅樓、富平樓、富靜樓、富強樓、富華樓、富碧樓、富貴樓、富民樓、富國樓、富安樓、富邦樓、富秀樓、富泰樓、富榮樓、富逸樓、富德樓、富賢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之前完成了華富(一)邨的屋邨長文章,若果讀者有印象的話,相信都記得之前我逛整個華富邨時,最大感受就是屋邨極大,大得足以分開一二邨兩篇寫作。所謂一不離二,那當然要補回華富(二)邨作為屋邨的完整系列吧。

背山面海的華富邨,素有「平民豪宅」的美譽,更有說華富邨風水好,故此不少人住華富邨後都大富大貴。

較為寧靜的小社區

說回我首次逛華富(二)邨的經歷。第一次踏足時,雖然尚未聞到「富貴味」,但背山面海倒是真的,當時縱然天氣不算特別好,但確實是有種風景很好的觀感。

而且個人認為,華富(二)邨跟熱鬧非常的華富(一)邨呈現的風貌,可說是截然不同的。相對而言,華富(二)邨感覺較為安靜少人,但亦因為如此,所以亦相對舒適。

香港最早期一批井字型公屋的誕生

若果華富(一)邨的樓宇是以舊長型為主,那麼華富(二)邨則是以著名的「井字型」即雙塔式為主,亦據稱屋邨的井字型公屋,最早出現就是華富(二)邨的華興樓和華昌樓。據華富邨的總設計師廖本懷在一次訪問中解釋,他設計井字型公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初設計華富邨時,為了保留附近的山景,並「盡量讓更多人可以享有南中國海的海景」,於是特意將大廈設計成高低不一的井字型公屋,並指「是高低相嵌,就像補牙一樣,不用剷平它。」

寧靜得有點死寂的商場

說回遊走華富(二)邨的經歷。上文已據及過,跟一邨相比,個人認為二邨的環境較為安靜,即使是二期的華富商場,看起來亦比一期商場老舊,連便利店的門口看起來也有種懷舊的氣息,而且很多店舖都沒有開門做生意。現在回想,其實華富(二)邨的商場感覺上有點像象山邨的商場,而且兩條屋邨同樣是老人家居多,環亦同樣安靜得近乎死寂。

在二邨商場平台層的對出位置,可以遙望南丫島「三支香」的景色,加上藍天和海洋,實在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亦不禁讓我羨慕起住在華富邨的居民——可經常看到這片寧靜秀麗的景色,實在很美好呢。

美麗海景背後的問題

當然,有關華富邨街坊的訪問實在多不勝數,而很多街坊都有指出住在華富邨的真實狀況:由於樓齡已高,不少走廊地板也遍佈了裂痕,而且在1980年代時,華富邨曾被稱為「問題公屋」,故此部分樓宇更要在大廈外牆加設鋼架作支撐,以鞏固結構。

但微妙的是,即使華富邨建築結構問題多多,但不少街坊的訪問,均異口同聲表示他們相當喜愛華富邨,並享受與鄰里之間的不可取替的關係。相信這就是老舊屋邨常有的人情味吧。

每次都很微妙的遊走屋邨經歷

最後繼續說回遊走華富(二)邨的經歷。我覺得跟華富(一)邨一樣,即使遊走了不下三兩次,但每次去還是會有些開心大發現,驚覺自己之前原來沒有走完整條屋邨。例如最近一次到華富(二)邨,才發現其中一個平台層是可以看到四周二邨大廈的景色,而且平台有跑步徑,遊走當日就有小孩在此樂亦不乎地踩單車。

即使到現在落筆這一刻,我也不敢說自己走完了整個華富邨。感覺上華富一二邨有點像出奇蛋般每次到訪都有驚喜發現。

未知道下次到訪華富(二)邨,究竟會有甚麼開心大發現?實在令人期待呢。


屋邨資料

地點:瀑布灣華富道15、18號,瀑布灣道3、8、31號
入伙年份:1970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華昌樓、華翠樓、華興樓、華景樓、華生樓、華泰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終於正正式式的寫道華富邨了。

對我來講,華富邨的意義,已經不單是香港最為著名的屋邨那麼簡單。有關華富邨的歷史建築研究、街坊小店文化、相片、新聞報導以至與華富有關的專頁和網站等都極度豐富(單是專頁都有 華富一邨民邨新富華 等),在網上隨便搜搜也能看到一大堆。

若果香港屋邨會成為一門學科,我絕對贊成華富邨應該獨立成為一科「華富邨學」。

但先旨聲明,今次重點寫的是華富(一)邨哦,後記就會解釋為何有這個安排。

遊走華富邨前的壓力

其實之前在計劃遊走屋邨時,初期是故意避開寫華富邨。一來太有名的屋邨,幾乎街知巷聞,甚麼「平民豪宅」,還有曾發生集體在邨內目擊神秘UFO事件等,實在太多人都知道了,生怕寫得不好,有壓力;二來我的成長經歷着實與華富邨,以至南區幾乎沒什麼聯繫,寫作時不知如何入手。

說回第一次有印象到華富邨的經歷,相信是在2017年炎夏。

有關華富邨與瀑布灣的過去經歷

當時我仍是雜誌記者,有一期專題是做香港瀑布介紹,然後就經過華富邨,走到瀑布灣拍照了。只記得拍照時正值黃昏,看着那鹹蛋黃般的日落,遠眺南丫島的「三支香」,加上四周只有瀑布哇啦哇啦的聲響,那份美麗實在令人陶醉。(下文會有當時拍下的照片)

反而當時工作在身關係,那時趕往拍攝瀑布灣,所以沒有時間遊走和仔細看看華富邨,只記得前往瀑布灣公園的斜路,果然係長命斜。

後來再到華富邨,已經是2022年,同樣是炎夏,是首次為遊走屋邨而到華富邨。但當時主要遊走華富(二)邨,華富(一)邨也只是匆匆的拍攝數張相片,然後嫌天氣太熱,就離開了。(看看相片也發現當時我皮膚更為黑的哈哈)

數着數着 不止一次的遊走屋邨

下一次遊走就是今年3月初,當時跟 手機攝影 手機拍攝技巧教學課程班 – William Shum Phonetography 的William一起到華富邨拍照,順便偷偷師,增進自己的攝影技巧,但當時沒有很深入很仔細的遊走,相片不算多。(不過相片還是拍得不好啦,絕不能跟William的相比LOL)

於是造就數天前的第三度遊走華富邨,而今次目標很明確,是為了補拍更多一邨的相片。

本來以為補拍華富(一)邨相片很快完成,之後就可直落真正的目的地——華貴邨。但怎料華富一二邨相加,原來有太多地根本沒有走過,沒有拍過,最後一拍就是兩個多小時。

我對華富邨的感受,直到現在還是只有兩個主要的:原來仔細遊走的華富邨真的很大,很大!

還有原來華富邨很像一個無盡的寶庫般,每次去都可有新的發現,有新的觀感想法和拍照角度,實在百看不厭。

單是華富(一)邨,足以獨立出文章再分上下集寫了。但我懶,寧願寫長點算了。(但辛苦讀者啦)

吃盡苦頭的一次遊走:屋邨好大!

說回華富(一)邨,要不是第三度遊走吃盡苦頭,不斷在斜坡樓梯間來來回回,我根本沒有為意單是一邨就已有12座大廈那麼多,還有原來華富邨的大廈是依斜坡而建這回事,連停泊在大廈斜坡外的私家車,看來也是斜斜歪歪的,好搞笑。

而且華富(一)邨是在1967至1969年間落成,大廈都是採用舊長型設計。也就是說,從外面已可清晰地看到每層走廊,偶爾還看到有街坊回家或出門口,感覺相當有趣。再者,當時設計的大廈即使是地面樓層,亦設有多個單位,即使到今日,部分大廈仍是不設門閘,只消直接走到單位門口,拉閘,開門,就回家了,你可說是方便至極,但對我來說會很無安全感(苦笑)。

華富(一)邨的大廈還有另一看點,就是它的正門入口的字體相當具中式色彩,每隻字都採用鮮黃底色,配上碧綠色的八角形粗框及黑字,相當有記憶點,我覺得頗漂亮。

充滿生氣 很熱鬧的華富(一)邨

至於華富(一)邨的商場,先不論外觀。個人認為跟二邨相比,可說是熱鬧得多。可能一來華富(一)邨集中了郵局、圖書館、社區會堂、舊式街市等,二來一邨亦有行人天橋接駁華貴邨,還有鄰近巴士總站,故此相對人流多吧。這亦同時體驗到當年華富邨在設計規劃時的野心——它是港府建設的首個小鎮概念屋邨,以上在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存在以滿足居民所需的設施,正正就是華富邨率先開創。

首次發現的老店與舊街市

同時,要在此坦白,其實我是第三次遊走,才發現上述的設施,尤其看到舊式街市和隔離的地舖,原來還有米行、糧油雜貨店和五金行等,那時真的儼如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掩面)尤其看到今日的屋邨竟還有保留濕漉漉,燈光忽橙忽黃紅般晦暗的街市環境,加上濃濃的鹹海水魚味蔬菜味豬肉牛肉味混為一體的獨特氣味,覺得相當難得,完完全全是我小時候認知的屋邨街市的模樣啊!

至於沿着地下電梯上去,就是空間偌大的半露天商場,銀都冰室等經典小店,在此不贅了。是沒想到華富一期商場會有如此多的貓咪願意跟人遊玩,有的貓咪更會伸伸懶腰,出去平台平台曬太陽,相當寫意。

對了,幸好找到當年華富邨在1968年舉行的揭幕儀式的紀念碑,才知道當年是由港督戴麟趾爵士主持的。

寫實得很的一件街坊日常小事

最後,想寫下第三度遊走華富邨前,有點點印象的一件小事:在拍攝屋邨戶外羽毛球場期間,突然看到數輛消防車伴隨着震耳欲聾的「嗚嗚」聲起,那時本來在打羽毛球和踩單車的多個小朋友,隨即停下手上活動,上前看看發生甚麼事;同時,住在樓上傳來喊叫跟樓下的小朋友對話,原來是住在樓上的爸爸也探頭望向外面,然後問他在樓下玩耍的孩子(相信是)發生甚麼事,那時我也發現原來消防車鳴也一次的吸引了很多街坊在家中或在走廊好奇看看,那個景象看起來很街坊日常,同時也相當寫實。

上文所說的感受還是比較個人的,之後有時間和機會,再寫寫更多有關華富(二)邨的遊走,以及一些做資料搜集期間,找到的一些華富邨趣聞。

遊走華富(一)邨的後記

其實早在去年夏天,當時有刊登過一些當時遊走華富邨的相片,但當時遊走的為二邨為主,而且開設專頁早期,仍在摸索方向應如何走,當時想做的是「打卡點」下的華富邨,所以拍攝的很多都是有自己在內的所謂打卡位。當然,今日看回就很不滿意這種做法,故此即使之前略有寫過華富(二)邨,但仍會找找機會和時間,好好的深入點寫下遊走華富(二)邨的經歷,記得密切留意啊!


屋邨資料

地點:瀑布灣華富道15、18號,瀑布灣道3、8、31號
入伙年份:1967年至1969年
樓宇數目:12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華清樓、華珍樓、華康樓、華基樓、華建樓華光樓、華樂樓、華美樓、華明樓、華安樓、華信樓華裕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很久都沒有更新網站屋邨文章了,今次一於再到訪南區,到俗稱「西邨」的鴨脷洲邨(至於「東邨」利東邨,則以前已經到訪過了,詳情可按此看全文)。本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有踏足過鴨脷洲邨,直至我看到利澤樓出入口前的兩棵巨大鳳凰木,才記起昔日在雜誌社做記者時,有段時間曾需要介紹香港地不同特色樹木,而利澤樓兩那棵曾經開得極為茂盛的火紅鳳凰木,就是其中一期介紹的樹木。

看到紅花已凋謝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茂密綠葉的鳳凰木時,第一時間湧現在腦海中的句子是:好令人懷念呢。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比想像中更為有趣的地方

說回遊走鴨脷洲邨的經歷,說實的,本來我自己也不抱太大期望,只是當日看到天色正好,不如出外走走拍攝些屋邨相片吧。

但結果是——鴨脷洲邨可說是比想像中有趣得多呢。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那些傻氣的鴿子們

不少人都特別喜愛屋邨貓,但我認為外表看起來呆呆萌萌,帶點傻氣的鴿子,應該是鴨脷洲邨專屬的有趣風景吧。本來屋邨有三數隻鴿子出現是平常不過的事,但當日遊走我才發現,那些鴿子真是老是常出現(笑),未至於一次過聚集一大堆鴿子很壯觀的,但真的幾乎走遍屋邨,都會看到鴿子的身影,為屋邨平添點點活力。

正在調情的鴿子。
正在調情的鴿子。

而且觀察鴿子的動作,以至人與鴿子的互動也是相當有趣——有些街坊會特地細步的尾隨鴿子,然後想嚇嚇牠們;更搞笑是我頭一次看到鴿子間也會調情,經常在親嘴,旁若無人的在放閃,相當搞笑。

街坊日常風景。
街坊日常風景。

那些年就在此的懷舊老店

另一對鴨脷洲邨較為深刻印象的,應該是屋邨不設商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位於多幢大廈地下的小店,不少都看出已有多年歷史,如報攤、文具店、五金行、眼鏡店等,不少都保留80年代的設計,甚有懷舊氣氛。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鴨脷洲邨內的特色小店。

今次遊走鴨脷洲邨的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本來我想到屋邨停車場頂層,俯瞰屋邨的風景,但當天發現原來頂層已重門深鎖,不能到訪,未知道是甚麼原因呢?

從停車場第二高的樓層俯瞰的鴨脷洲邨景致。
從停車場第二高的樓層俯瞰的鴨脷洲邨景致。
鴨脷洲社區會堂。
鴨脷洲社區會堂。

還有另一點,事後我查找一些有關屋邨的資料,聽說鴨脷洲邨的前身是漁民墳場,不知道街坊有否聽說過?

屋邨內的平凡小風景。
屋邨內的平凡小風景。
鴨脷洲邨內較為標誌的涼亭。
鴨脷洲邨內較為標誌的涼亭。

很私人的後記——

最後容許我打點點較為私人的感受:前陣子遇到一些問題,很氣餒很不開心。情緒最差的時期,就是連寫屋邨,遊走屋邨的動力也沒有,這段日子真的很黑暗。直到近日終於再有動力遊走屋邨和拍攝,那時我突然覺得,幸好還有遊走屋邨這個目標和興趣,至少它可說是我的快樂泉源,更重要是大家街坊們的不離不棄和支持,實在很感激你們。

我覺得那那些外露的水管(?)顏色配搭很美麗。
我覺得那那些外露的水管(?)顏色配搭很美麗。

屋邨資料

地點:鴨脷洲橋道322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
樓宇名稱:利澤樓、利寧樓、利添樓、利怡樓、利福樓高座、利福樓低座、 利滿樓高座、利滿樓低座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利東邨

在我的人生中,南區可說是較為陌生的地區,遑論以住宅為主的鴨脷洲。記得對上一次踏入南區,已是數年前有採訪,需要走到鴨脷洲邨。至於今次則是首次踏足鴨脷洲的利東邨(街坊俗稱「東邨」),只因我被它商場的美麗的啡紅外牆吸引着——這令我想起同樣有着啡紅外牆身的商場的沙田廣源邨。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個人認為是利東邨的招牌地標位:紅磚外牆連梯級。

一切已太遲?到訪時已變天的景色

踏足利東邨前,在網上搜尋了一些利東邨的舊相片,發現屋邨內有着不少別具特色的指示牌。但走入利東邨後,才發現那些標誌都蕩然無存了——明顯是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商場的啡紅牆身仍在,但內裡一切已變了天,變成標準現代屋邨商場的模樣,店舖也盡是連鎖店進駐,充其量是商場的牆身加入了七彩繽紛的塗鴉元素。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其實驟眼看這個位置,倒也有點歐陸風情。

從商場地下慢慢拾級而上,才發現商場的特色並非全然消失,起碼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就滲出點點昔日商場的老舊特色。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利東商場頂部的中庭天幕幾何設計,是個人認為不可錯過的部分。

已翻新的冬菇亭與老舊屋邨標誌

從商場走出屋邨走廊,好快就看到一個個已翻新的冬菇亭,分別是私人健身中心、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等。以往走訪多個屋邨商場,看到大部分的冬菇亭都是翻新成不同食肆,如此更改建築用途的則相對少見。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已改建成特色健身中心、牙醫診所及議員辦事處的冬菇亭。

沿着屋邨走廊天橋走過,總算繼續找到點點老舊屋邨的特色: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以及快將完全褪色的請勿踏單車標誌,總算為這個於1987年落成的屋邨,留下點點舊日存在過的證據。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碩果僅存的舊式指示牌,個人覺得很美。

一路慢慢遊走利東邨。屋邨不算大,只有8座大廈,不難發現屋邨的大廈盡是Y型大廈,再翻查資料,發現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利東邨擁有6座Y2型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

屋邨特有!街坊日常風景

走到東業樓及東昌樓之間的公園,不難看到街坊早已將利東邨當成家的證明——有街坊晾曬棉被不在話下,更有人用衣架晾起鹹魚,在斜陽映照下,銀灰色的魚乾身更為耀眼。

另外不知怎的,公園內有4隻小小的石獅裝飾,不知是房署為了吉祥等意頭作擺設,還是其他因素?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街坊日常戶外曬鹹魚風景,果然甚具香港屋邨特色。

論個人最喜歡的屋邨位置,相信是商場側的樓梯位。由於利東邨位於玉桂山上,屋邨乃依山而建,樓梯、斜路等在屋邨內就相當常見。商場側樓梯同樣採用啡紅色的設計,跟商場牆身設計一致,不知怎的,看着那條樓梯,突然有種西方小鎮的錯覺,感覺甚有外國風情,甚有點點沙田廣源邨的影子。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第一眼看到利東邨的這片塗鴉,我不知怎樣形容:不是不美,也不是很有違和感,但感覺上若果是保留單單的紅磚外牆已是相當有味道。

有着依山而建的優勢,從利東邨更可遠眺南丫島及鄰近島嶼等大自然美景,不知街坊從家中是否同樣可飽覽香港仔的優美景色?


屋邨資料

地點:鴨脷洲利東邨道5號
入伙年份:1987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Y1型、Y2型
樓宇名稱:東昌樓、東興樓、東茂樓、東安樓、東平樓、東昇樓、東業樓、東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相信位於西貢的對面海邨,應該是繼沙頭角邨後,另一個不少人都想一窺究竟,但感覺又好似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神秘屋邨——對啊,遊走對面海邨前,我亦有以上的印象。畢竟屋邨不算接近西貢市中心,要特登走路或乘小巴到訪才可以,實在不怎方便。

遊走前的迷思:對面海即係邊度?

最記得是第一次聽到對面海邨的名字的時候,還心想:「即係對面海邊度呀?」,一心以為對面海是隔了個海港的港島,後來才理解到「對面海」原來是西貢內的一個地方。(笑)

不過對比名字,更為記得的是首次看到對面海邨的相片——我的媽,這根本不是平時認知的公屋,是無異於豪宅的低密度住宅啊!

最後還是趁一次心血來潮想去西貢放鬆心情,順道一次過遊走之前介紹過的翠塘花園,還有本文的主角,同時是全港最東面的屋邨:對面海邨。

低估體力勞動程度的上邨之路

為了遊走對面海邨,可說是吃盡苦頭,但亦可以說是欣賞多了平時不會留意的景緻。雖然我知道是有小巴從西貢市中心直抵對面海邨,但稍早才逛完翠塘花園的我,居然有點意猶未盡,心想:不如索性用行的去對面海邨吧!

沒想到google map看似很接近的距離,最終一走就是20-25分鐘起。

首先我穿過「對面海村」,留意!此村不同彼邨,這裡指的對面海村,是位於翠塘花園附近的小村落,然後一直走啊走,離開村落後才發現要走一段斜路(!!!),但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慢慢走吧。

後來發現斜路上有一排排樓高只有約4-5層,純白色外牆的房子,起初還以為是對面海邨,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私人住宅,名為萬宜漁村。個人覺得萬宜漁村也頗有特色,看看之後有沒有機會另外講解。

經過萬宜漁村後,天色也變得差了起來,烏雲愈見密集,並朝着自己的方向緩緩的飄移。但與此同時,我最期待的畫面亦終於出!現!了!

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沒錯,就是大刺刺的在牆身以朱紅色字排列着「香港房屋協會西貢對面海邨」12隻大字,沒想列終於到達了!

但到埗不久,首先看到的畫面,就是數個叔叔嬸嬸都很忙碌的走來走去,把本來懸掛在戶外晾曬的衣物棉被一一收起,其中一個嬸嬸大喊「就落雨啦,快啲收衫啦!」,然後半行半跑的擁着手上的衣物趕往回家。

本來已經很少人,甚為寧靜的對面海邨,亦好快變成空無一人。那片寂靜應該用死寂才更為形容貼切,完全不是周末中午應該有的景象。

但不管了,既然人已到達,無理由逛也不逛就離開——我心想。

帶點超現實氣氛的遊走對面海邨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超現實氣氛下 瀰漫屋邨中式鄉郊風

縱然烏雲密佈,但仍無礙欣賞對面海邨建築設計的美。進到對面海邨,又是一次打破自己對公屋的平日想像——依山而建的建築群,密度極低,遊走大廈之間縱然要上落樓梯,亦覺得相當寬敞。全邨只有4幢大廈,分別為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和海昌樓。大廈只有約4層樓高,不設升降機和門閘,出入極為方便。為了配合四周鄉郊環境,屋邨採用中國鄉村式的設計風格,以白色牆身配上橙啡色瓦頂,外牆更有仿斗栱裝飾及圓形窗戶,公共地方更有中式涼亭。此外,細看才發現,每座大廈正門都有高懸書法寫成的名稱牌匾,更顯古意盎然。

滴答滴答聲響愈來愈密集,加上嗅到如青草般的清新氣味,天真的要降下一場大雨了。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屋邨有設立紀念碑,當時對面海邨落成不久,就是由尤德爵士夫人於1986年為屋邨主持開幕儀式。

繼續撐起雨傘向前走,看到屋邨內分別有由插畫師Chocolate Rain操刀的牆畫,還有一幅較為現代風格的牆畫。走近點看看,原來牆畫都是為今年房協75周年慶而設,亦為平實的鄉郊屋邨平添點點藝術氣息。

遊走過後:不食人間煙火的屋邨

離開屋邨前我心想:唔,看來要再來一次對面海邨,要趁天氣正好的時候。雖然想拍多點相片但雨真的愈下愈大,沒辦法。事後查找資料才知道對面海邨早在1984至1986年間落成入伙,當時興建屋邨,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響的西貢原居民。但當時看到屋邨外貌,完全不像是有這麼久樓齡,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還有好奇看一看對面海邨的屋租,看到我也傻了眼。甚麼?一個月租金才$1,018至$2,639不等,就可座擁清幽大自然環境,遙望一片寧靜漁港?當然,針無兩頭利亦是事實,首先屋邨不設商場及便利店,跟西貢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最便捷的方法相信是乘坐小巴,想添置日用品可不是如平常般唾手可得。而且而且!屋邨大廈是不設升降機,對於年老或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出入亦很麻煩呢。

所以最後都是回歸現實:當然我都好想住西貢,遠離一下煩囂,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起床後望出窗外風景盡是藍天白雲與汪洋,但前提是假設我在西貢區上班,或是自由工作者,可遙距工作。(苦笑)


屋邨資料

地點:西貢對面海第215約第987號地段
入伙年份:1984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海昌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家 • 緣 ── 75個房協小故事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的歷史故事及屋邨人情,珠玉在前,寫過的文章實在太多,不贅。今次反而想重點訴說自己逛過一次明華大廈的感受。

說實的,自己與明華大廈甚沒淵源,緣份絕不是深厚,知道它的存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位於著名的食街,即是筲箕灣東大街附近,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遊走明華大廈前,充其量是透過新聞,得悉舊明華大廈即將清拆,還有一些朋友知道我早前遊走位於香港仔,同屬房協的漁光邨,然後告訴我舊明華大廈與漁光村有幾分相似,故此早前趁平安夜想去附近購買雞蛋仔,同時走訪一下明華大廈。

早於1965-1966年落成的明華大廈B至E座,屈指一算已有逾58年歷史,前身是木屋區綠寶村,起初名為「筲箕灣新村」,及後以房協創辦人之一何明華會督命名,故名為「明華大廈」。

跟漁光村有點相似的設計

遊走明華大廈,首先走的是A座至E座,A座由於在1976年時重建過,故此外貌上會較為接近今日公屋的面貌;至於B至E座則跟香港仔漁光村的白沙樓及順風樓較為相似,即使是住宅走廊的開放式通風設計,兩者的設計也較為類同,可見B至E座歷史上較為悠久。

不過跟漁光村不同的是,明華大廈相對較有生氣,出入人流較多和年輕之餘,即使是透過露台窺探居民生活,也會較為輕易看到生活百態。例如遊走明華大廈當日為下午,就恰巧看見有居民為露台盆栽澆花,還有居民正在維修窗戶等,相對感更為看到明華大廈人性化的一面。

鬧市中的寧靜屋邨

至於遊走屋邨的其他感覺,主要是明華大廈話雖位於市區,但沒有一般屋邨時有的污煙漳氣,反而環境清幽,偶爾聽到鳥兒細語,同時地方比想像中更清潔乾淨,可見居民的質素是怎樣的。另外較為難忘的是屋邨內不難發現由Chocolate Rain為明華大廈繪畫的可愛牆畫,將明華大廈歷史以繪畫告訴給大家,同時作為印記。

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沒有走訪到最新落成的新明華大廈,同時亦見重建工程已經展開。但願居民可有更佳的生活環境,還有好好珍惜這片筲箕灣樂土吧。


屋邨資料

地點:筲箕灣亞公岩道1-25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66年(B-E座);1978年(A座);2021年(第一期重建:1-2座)
樓宇數目:7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