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專題】型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誕生記——屯門大興邨

by aikooosan
7 minutes read
大興邨,屯門。

大十字型公屋樓宇(Cruciform Block)特點及好處懶人包:

  1. 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
  2. 由於設計所需基礎較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
  3. 允許多種不同大小的單位,每層可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4. 大十字型設計提供5款不同大小尺寸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居住,面積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大廈設計上窄下闊,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5. 每層樓的走廊設計較傳統長形為短,故此亦有利於拉近鄰里關係
  6. 帶來更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
  7. 大十字型大廈樓高30層,較以往傳統公屋為高,大興邨更是曾經擁有全港最高公共屋邨大廈的屋邨
  8. 為居民帶來更優質居住環境及美觀度
  9. 獨特大十字型設計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10.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採用大十宇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取代以往傳統的長矩形設計
  11.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公共屋邨項目,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部分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及《The First Two Million》

提及到屯門大興邨,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正正是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無他,上窄下闊的大廈設計相當有特色,而且高聳入雲的大廈甚有氣勢,型格中亦帶點點的未來太空時代氣息,即使今日再看也不覺過時,而且如此設計的大廈,即使在香港的其他私人屋苑也找不到。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不過,為甚麼當年的大興邨,會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

這是縈繞在我心內多年的一個問題。

亦因為如此,我決定嘗試從一堆舊報道和期刊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因應社會結構而生的設計 新市鎮為最佳試點

有關大興邨較為早期的中文報導,可追溯1976年分別在《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的報道,當時兩篇報道均已預告大興邨將於明年,即1977年年底落成入伙。另外兩篇報道亦已率先介紹大興邨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指出大十字型大廈「能夠提供多種面積之居住單位,低層之單位較大,高層者較細。每層樓之走廊較短,因此住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可見在報道中已經清楚簡介了屋邨選擇興建住宅成大十字型的原因。

因應197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漲,市區之居住環境極為擠擁,故此新市鎮亦因此應運而生,至於屯門區則是其中之一。至於當時較為常用的舊長型大廈(Old Slab)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人口需求,故此如何利用一幢大廈可安置更多居民,成為當時政府在建屋議題上的主要考慮因素。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至於大十字型大廈,就是在如此背景下所誕生的房屋實驗產物之一。

位於屯門區的大興邨,土地面積較市區廣而寬闊,而且屯門新市鎮當時正處於發展初期,故此大興邨就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試驗地方。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設計屋邨有多個原因好處

有關更詳盡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報道,則可見於1977年出版的建築工程期刊《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當中以更專業,更為建築及工程導向,詳細講解了大十字型大廈不論在建築基礎、結構、以至建屋方法及採用物料等多方面的物事種種,進一步揭開大十字型公屋的神秘面紗,了解當中的背後故事。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期刊中明確指出大興邨為當時香港政府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Cruciform Block)設計的屋邨,同時因應大廈的性質,政府亦在工程技術方面採用全新方法,大興邨正正就是首個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以節省建築時間及人力成本。

那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到底有甚麼特點及好處?首先,由於設計所需基礎用地較傳統舊長型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此外,期刊中引述了大興邨項目建築師古桃根(Thomas Ku)的講解,「大十字型大廈的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不過更重要的是,大十字型結構設計,其實是更適合當時人口急速增長的香港使用。古桃根解釋:「由於大廈基礎更為穩固,容許建築物興建更多層數,這亦意味着每幢大廈可容納更多住戶,能為他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事實上,大十字型設計的單位,基於它上窄下闊的特性,而且大廈分成4翼,每邊可提供12個單位,可容納居住人數大大提升;同時,大廈提供了5款不同大小尺9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家庭入住,面積則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為了進一步令大廈更為穩固,大廈外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讓30層樓高的大廈承受壓力及拉力更佳之餘,同時有着更好的防震防水能力,對於經常面對颱風吹襲的香港人而言,就可住得更安心。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為日後公屋設計帶來示範作用

雖然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非全無缺點及限制,故此在屯門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後,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屋邨採用有關設計,但無可否認,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的出現,其實亦為日後公共屋邨大廈設計帶來參考及示範作用,日後更衍生出如Y型及和諧式大廈等其他經典公屋大廈,可見大十字型公屋大廈的重要性。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都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大興邨(Tai Hing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屯門大興街2-6號、大方街1、2-6號
入伙年份:1977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大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興昌樓、興輝樓、興平樓、興盛樓、興泰樓、興偉樓、興耀樓
發展及建築商:香港房屋署
主要承辦商: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