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香港公屋專題

屋邨節2024

若果有留意近月本地新聞的話,相信都有聽說過房屋局與房委會近年正大力推廣屋邨與幸福設計,強調居住在屋邨,亦能感受「幸福感」。當然,坦白的說,起初聞說有關幸福設計指引時,只覺得一切都相當抽象,同時亦心想:那跟居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連繫?近日房屋局及房委會舉辦香港的首個「屋邨節」,就嘗試以包羅萬有的活動,給大家感受何謂幸福。而今次我亦有幸參加當中的「幸福設計對談」專題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跟大家嘗試分享當中的感受。



專題研討會在車公廟體育館舉行,甫踏入體育館不久,就已經有相關職員認到我(很受竉若驚!),然後帶我看看會場外的佈置,如何介紹屋邨的幸福設計指引。個人頗喜歡這個部分,之後再詳細講講。



原來「幸福設計指引」主要分為八大部分,當中涵蓋的範圍甚多,由硬件到軟件配套都有涉獵在內,當中包括「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及「地方形象」等。


現場更設有相關的佈置,以及8本冊子詳細解釋當中理念。起初我以為冊子只有英交版,但後來在網上找到有關幸福設計指引的中文版,如果之後可以派發給街坊,相信街坊亦會有興趣閱讀呢!如果大家已經想查看中文冊子的話,可到以下連結查看:

https://housingwellbeing.hk/wp-content/uploads/2024/09/Well-Being_ConceptGuide.pdf

由於時間關係,我只可參加研討會的其中一部分。不過個人認為研討會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由日本及泰國建築師分享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建築項目,如何為當地人解決問題,同時營造幸福感。

從以上兩個國家的實例,其實都不約而同指出,居民的參與其實是尤其重要,沒有了「人」這個部分,即使項目如何完美,亦不能從中讓居民產生歸屬感,從而感到幸福。例如日本的建築師會想到讓居民一起參與在家種植檸檬樹,這讓家家戶戶有着共同目標與話題,讓鄰居之間有着共通點互相連結,從而讓大家對社區建立歸屬感。個人認為類似的情況,若果可以在香港社區給居民參與更多,其實同樣可營造到幸福感。

當然,若果大家對八大幸福設計指引想了解更多,可直接到他們的網站查詢更多資料呢。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屋邨節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estate-festival/

八大幸福設計指引網站:https://housingwellbeing.hk/design-guide/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有印象的話,相信都會記得今個月首度在香港舉行的屋邨節,當中有不少精彩好玩活動,而我個人最為期待的,則非公屋導賞團莫屬。很幸運地,最終我亦成功參加了其中一個在東涌舉辦的屋邨導賞團。

實不相暪,平時我都是自己或跟朋友遊走屋邨居多,至於這類由民間機構舉辦的屋邨導賞團,則是頭一次參加呢!

首次參加屋邨導賞團

今次選擇參加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日子時間上容許參加,加上自己正正就是在逸東邨長大,所以我亦很好奇,一條自己會將很多物事的存在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屋邨,到底在街坊導賞底下,會有着怎樣不一樣的角度。

是次由「街坊帶路」帶領的東涌屋邨導賞團,主要是介紹及遊走東涌兩條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屋邨,分別為富東邨和逸東邨。

在導賞開始前,大家在東涌港鐵站集合,導賞員會派發無綫耳機給大家,方便聆聽導賞。

個人觀察發現,參加屋邨導賞團約十數人,比預期中多人熱鬧呢,而且男女老中青都有,團友亦相當多元化。

第一站:參觀富東邨

第一站我們首先參觀富東邨。我對富東邨有着「這麼近又那麼遠」的感情,成長部分總不能缺少它的存在,但我記憶中的富東邨,跟今日的富東邨,已經是面貌完全不一樣。

今次參觀的富東邨,如果不是導賞員Jason帶領,我也沒有為意原來從東薈城是可以觀賞到富東邨的全貌,而仔細端詳富東邨,才發現它的數棟大廈層數是不一樣,形成外觀上高低有致的感覺,這亦是建築師在設計富東邨時的一個小彩蛋,讓大廈與附近高山形成和諧的視覺效果。

然後參觀的富東邨,我也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從前中學時期常常經過的地方,今日已變成遊客處處,盡是連鎖店的地方,幸好商場最大特色:中央半圓拱形廣場則沒有改變。

參觀完商場,再遊走富東邨一帶的建築設施,只可說富東邨跟裕東苑有着唇齒相依的存在,富東邨地方雖然不大,但基本設施,如商場、學校、診所、街市等等都相當齊全,而且它位於東涌港鐵站隔壁,而且多機場巴士會經過富東邨,故此富東邨亦相當方便,在東涌來說是相當方便好住的屋邨。

第二站:參觀逸東邨

參觀完富東邨後,就來到我成長多年的主場——東涌逸東邨!

起初參觀逸東邨的時候,還心想會不會導賞員介紹的東西我都已經知道,或多或少會覺得沉悶,但個人頗為欣賞住在逸東邨多年的導賞員Pepper的用心介紹,除了基本逸東邨的資料有介紹外,他還提及了許多個人成長回憶的部份,聽得特別有共鳴!好似以前屋邨的宵夜「走鬼檔」,還有曾設置在幼稚園樓下的賽馬會投注站等等等。


然後再參觀已翻新一段時間的逸東街市,Pepper亦有提及當中一些街市設計概念,那些亦是我不知道的部分,聽起來也覺得特別有新鮮感!

總括來說,參加屋邨導賞團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會對自己曾經長大的社區有着不一樣的角度理解,若果之後可定期舉行更多類似活動,相信對區外人可以對社區有更深入了解之餘,同時亦可加多區內居民對自己所住地方的歸屬感。


我發現搞手「街坊帶路」其實亦相當有心,除了東涌屋邨導賞團,他們亦有不定期舉行其他地區屋邨的導賞,大家可到他們的網站或社區平台密切留意啊!

最後,個人當然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類似屋邨節的活動,好讓街坊能夠對自己所住的地方更了解和增強歸屬感。事實上,除了屋邨導賞,屋邨節同時亦有舉辦不同活動,例如幸福小站巡迴到不同屋邨,屋邨時裝秀等,如果日後可以繼續舉辦,相信亦能為街坊的日常屋邨生活平添多點趣味!

* 資料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街坊帶路網站:https://kaifongtour.com/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4香港屋邨節

今年9月7日至15日,香港將迎來首次舉辦的【共築幸福 • 屋邨節】,這是一個致力於展示屋邨幸福設計理念的全新活動。活動中,6大精彩項目將引領你深入探索屋邨的獨特文化與設計精髓,讓你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幸福生活的真諦。無論你是想了解歷史,還是享受現場活動的樂趣,這次屋邨節都能讓你在都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快樂。

兩個轆遊屋邨!屋邨文化單車導賞 

個人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在沙田舉行的屋邨文化單車導賞,可邊做運動邊賞屋邨。
個人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在沙田舉行的屋邨文化單車導賞,可邊做運動邊賞屋邨。

參加這個單車導賞團,讓你在騎行中探索沙田區的經典屋邨,從美林邨、新翠邨到秦石邨,每一處都充滿歷史感和設計巧思。這不僅僅是一趟運動之旅,更是一場文化探索的盛宴。

活動參加小貼士:
1)記得帶備充足食水和做好防曬措施。
2)記得盡快報名,先到先得,滿額即止!

屋邨文化單車導賞
日期:9月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地點:沙田美林邨及區內其他屋邨
費用:免費

起動遊「走」屋邨!幸福跑團

跑友有否想過,可以一邊輕鬆跑步,一邊遊屋邨?機會嚟喇!
跑友有否想過,可以一邊輕鬆跑步,一邊遊屋邨?機會嚟喇!

喜歡運動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個3公里的趣味跑!在沙田新翠邨起跑,沿途欣賞屋邨的美景,並在終點與巨大松鼠壁畫合影留念。這不僅僅是一場跑步活動,還有豐富的攤位遊戲讓你盡情享受。

活動參加小貼士:
1)雖然非正式跑步訓練,但都記得穿着合適的運動衣物和鞋子,還有做足熱身和事後拉筋!
2)暫且將平時跑步配速等訓練元素放下,好好享受沿途屋邨美景!

幸福跑團
日期:9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
地點:沙田新翠邨
費用:免費
報名連結:https://housingwellbeing.hk/estate-festival/fun-run/

街坊帶你遊!屋邨導賞團

今年屋邨節另一極為吸引活動,相信就是屋邨導賞團!
今年屋邨節另一極為吸引活動,相信就是屋邨導賞團!

透過專業導賞員的講解,深入了解香港多個著名屋邨的歷史與文化。從彩虹邨到南山邨,每一個故事都帶你回到過去,重溫屋邨中的人情味。

活動參加小貼士:
1)由於活動需要在不同屋邨走動,記得穿着一雙舒適的鞋子方便走動!
2)活動需要預先報名參加,同樣先到先得啊!

屋邨導賞團
日期:9月8日(星期日)及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4時
地點:東涌公共屋邨 / 彩虹邨 / 沙田圍至秦石 / 南山邨 /
免費參加
報名連結:https://housingwellbeing.hk/estate-festival/guided-tour/

光影世界遊屋邨:屋邨故事放映會

 屋邨故事放映會
 屋邨故事放映會


通過與屋邨生活相關的影視作品,例如電視劇《小時候》,你將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與故事。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視覺盛宴。

活動參加小貼士:
1)活動免費參加,不需預先報名。
2)想坐靚位觀賞的話,最好早一點進場!

屋邨故事放映會
日期:9月14及15日(星期六及日)
時間:下午
地點:深水埗澤安邨(9月14日), 觀塘啟業邨(9月15日)
免費參加,不需預先報名

幸福號 • 幸福小站

「幸福號 • 幸福小站」將在多個屋邨設立流動活動站,包括相當實用的「植物家電修復小站」。
「幸福號 • 幸福小站」將在多個屋邨設立流動活動站,包括相當實用的「植物家電修復小站」。

幸福號將在多個屋邨設立流動活動站,結合體育、遊戲與藝術,讓居民在互動中享受幸福生活。

活動參加小貼士:
1)幸福號 • 幸福小站將會在不同屋邨巡迴,有關詳情可參閱屋邨節網站
2)部分活動如「植物家電修復小站」、「空間遊樂室@屋邨」需要預先網上報名,至於「漂書閣」、「攝影小站」、「屋邨共享遊樂坊」及「綠綠家園」等活動則不需事先報名,walk-in亦可。所以記得要看清楚有興趣參加的活動,是否需要預先在網上報名!

幸福號 • 幸福小站
日期:9月7至15日
地點:美林邨 / 蘇屋邨 / 秦石邨 / 沙角邨 / 新翠邨 / 澤安邨 / 富山邨 / 啟業邨

幸福 • 社區慶典

在屋邨節的社區慶典,將有別開生面的街坊時裝秀。
在屋邨節的社區慶典,將有別開生面的街坊時裝秀。

來到沙田沙角邨,參加這場集音樂、時裝與美食於一體的社區慶典。活動亮點包括由回收材料製作的升級再造敲擊樂表演、別開生面的街坊時裝秀,還有各式各樣的地道美食,保證讓你大飽口福!

在屋邨節的社區慶典,將有別開生面的街坊時裝秀。



幸福 • 社區慶典
日期:9月13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
地點:沙田沙角邨
免費入場,不需事先報名參加

屋邨節活動宣傳海報。
屋邨節活動宣傳海報。

【共築幸福 • 屋邨節】的每一個活動都充滿了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你在參與中感受社區的和諧與幸福感。這個秋天,別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與我們一起共度這個特別的屋邨節日,體驗前所未有的幸福設計之旅!


共築幸福 • 屋邨節:
日期:2024年9月7至15日
主辦單位: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
屋邨節更多詳情:可參閱屋邨節網站社交平台

活動內容及圖片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日的熱門話題,除了有麥當勞的楓糖班戟漢堡(Mc Griddles),當然要數2024年的巴黎奧運。有些人會覺得成為運動員是有錢人甚或富二代的專利,但事實上,要數屋邨出身的著名香港運動員,原來是比想像中更多呢!今次一於盤點多位香港屋邨出身的運動員,讓大家知道香港人唔係垃圾之餘,更清楚「住屋邨嘅人都唔...

對不起,此為付費訂閱會員限定文章。

立即成為付費訂閱會員或按會員登入,解鎖所有文章,遊走在香港屋邨的文字之間。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牛池灣彩雲邨

1970年代興建落成的彩雲邨,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牛池灣邨」,呼應它本身的位置:清水灣道。事實上,不論是昔日的《華僑日報》和《大公報》,以至以英文撰寫的建築雜誌期刊,均曾以「牛池灣邨」稱呼,直至1978年,屋邨才被正式易名為今日的彩雲邨。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1970年代的彩雲邨。

圖片來源:Digital Repository@HKUL

彩雲邨原稱「牛池灣邨」

有關彩雲邨名稱確實來由,其實已不可考,但有指是由於有居民認為前稱「牛池灣邨」鄉土味太濃,加上彩雲邨一名字更富含意,呼應了它位於鄰近的彩虹邨之上,所謂「虹之上為雲」,故此命名。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彩雲邨與已變成一般餐廳的冬菇亭。

全港首座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誕生記

位於清水灣道的彩雲邨,同時擁有香港最早期出現的標準雙連座工字型大廈(又稱H型大廈,「H Block」),分別為1979年落成的觀日樓和伴月樓。根據《Asia Building & Construction》的報道,房委會當初設計工字型大廈,主要有以下的考量:採光及通風更佳,單位設計能給予住戶更多的私隱度,建築期比過往的舊長型及雙塔式更短,以至工字型結構容許興建更多樓層,能讓更多住戶搬入,以至進一步舒緩當時人口膨漲的問題。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從平山遠眺彩雲邨。

除了觀日樓和伴月樓,彩雲邨的不少大廈均有採用雙連座工字型大廈設計,例如游龍樓、飛鳳樓、日月樓、星辰樓、時雨樓、甘霖樓、玉麟樓、白鳳樓、瓊宮樓及玉宇樓等。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彩雲邨與不少屋邨都有的招牌「凱旋門」。

題外話,首座單座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稍早落成的柴灣環翠邨怡翠樓,而在彩雲邨亦有採用單座工字型大廈設計,白虹樓正正就是例子。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彩雲邨商場平台層。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或是對彩雲邨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彩雲邨(Choi Wan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
入伙年份:1979至1981年(彩雲一邨);1978年(彩雲二邨)
樓宇數目:16(彩雲一邨);5(彩雲二邨)
樓宇類型:雙連座工字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伴月樓、長波樓、紫霄樓、飛鳳樓、甘霖樓、景新樓、觀日樓、銀河樓、白鳳樓、白虹樓、繡文樓、星辰樓、時雨樓、游龍樓、玉麟樓、日月樓(彩雲一邨);豐澤樓、啟輝樓、瓊宮樓、明麗樓、玉宇樓(彩雲二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興邨,屯門。

大十字型公屋樓宇(Cruciform Block)特點及好處懶人包:

  1. 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
  2. 由於設計所需基礎較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
  3. 允許多種不同大小的單位,每層可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4. 大十字型設計提供5款不同大小尺寸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居住,面積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大廈設計上窄下闊,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5. 每層樓的走廊設計較傳統長形為短,故此亦有利於拉近鄰里關係
  6. 帶來更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
  7. 大十字型大廈樓高30層,較以往傳統公屋為高,大興邨更是曾經擁有全港最高公共屋邨大廈的屋邨
  8. 為居民帶來更優質居住環境及美觀度
  9. 獨特大十字型設計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10.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採用大十宇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取代以往傳統的長矩形設計
  11.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公共屋邨項目,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部分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及《The First Two Million》

提及到屯門大興邨,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正正是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無他,上窄下闊的大廈設計相當有特色,而且高聳入雲的大廈甚有氣勢,型格中亦帶點點的未來太空時代氣息,即使今日再看也不覺過時,而且如此設計的大廈,即使在香港的其他私人屋苑也找不到。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不過,為甚麼當年的大興邨,會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

這是縈繞在我心內多年的一個問題。

亦因為如此,我決定嘗試從一堆舊報道和期刊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因應社會結構而生的設計 新市鎮為最佳試點

有關大興邨較為早期的中文報導,可追溯1976年分別在《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的報道,當時兩篇報道均已預告大興邨將於明年,即1977年年底落成入伙。另外兩篇報道亦已率先介紹大興邨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指出大十字型大廈「能夠提供多種面積之居住單位,低層之單位較大,高層者較細。每層樓之走廊較短,因此住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可見在報道中已經清楚簡介了屋邨選擇興建住宅成大十字型的原因。

因應197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漲,市區之居住環境極為擠擁,故此新市鎮亦因此應運而生,至於屯門區則是其中之一。至於當時較為常用的舊長型大廈(Old Slab)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人口需求,故此如何利用一幢大廈可安置更多居民,成為當時政府在建屋議題上的主要考慮因素。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至於大十字型大廈,就是在如此背景下所誕生的房屋實驗產物之一。

位於屯門區的大興邨,土地面積較市區廣而寬闊,而且屯門新市鎮當時正處於發展初期,故此大興邨就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試驗地方。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設計屋邨有多個原因好處

有關更詳盡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報道,則可見於1977年出版的建築工程期刊《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當中以更專業,更為建築及工程導向,詳細講解了大十字型大廈不論在建築基礎、結構、以至建屋方法及採用物料等多方面的物事種種,進一步揭開大十字型公屋的神秘面紗,了解當中的背後故事。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期刊中明確指出大興邨為當時香港政府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Cruciform Block)設計的屋邨,同時因應大廈的性質,政府亦在工程技術方面採用全新方法,大興邨正正就是首個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以節省建築時間及人力成本。

那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到底有甚麼特點及好處?首先,由於設計所需基礎用地較傳統舊長型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此外,期刊中引述了大興邨項目建築師古桃根(Thomas Ku)的講解,「大十字型大廈的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不過更重要的是,大十字型結構設計,其實是更適合當時人口急速增長的香港使用。古桃根解釋:「由於大廈基礎更為穩固,容許建築物興建更多層數,這亦意味着每幢大廈可容納更多住戶,能為他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事實上,大十字型設計的單位,基於它上窄下闊的特性,而且大廈分成4翼,每邊可提供12個單位,可容納居住人數大大提升;同時,大廈提供了5款不同大小尺9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家庭入住,面積則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為了進一步令大廈更為穩固,大廈外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讓30層樓高的大廈承受壓力及拉力更佳之餘,同時有着更好的防震防水能力,對於經常面對颱風吹襲的香港人而言,就可住得更安心。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為日後公屋設計帶來示範作用

雖然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非全無缺點及限制,故此在屯門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後,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屋邨採用有關設計,但無可否認,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的出現,其實亦為日後公共屋邨大廈設計帶來參考及示範作用,日後更衍生出如Y型及和諧式大廈等其他經典公屋大廈,可見大十字型公屋大廈的重要性。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都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大興邨(Tai Hing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屯門大興街2-6號、大方街1、2-6號
入伙年份:1977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大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興昌樓、興輝樓、興平樓、興盛樓、興泰樓、興偉樓、興耀樓
發展及建築商:香港房屋署
主要承辦商: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