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離島區

  • 其實一直想寫寫過去三年來,自己觀察到的十八區屋邨到底是怎樣。不過人比較懶,不如先寫個快速短評,評論個人心目中每區屋邨到底帶給我怎樣的感覺,還有從中觀察到甚麼,算是一個小小的總結吧。

  • 單是「全港最西面公共屋邨」這個稱號,就足以完成介紹今次要分享待屋邨——大澳龍田邨。 且慢——這樣就介紹完畢?不是吧? 當然,上述都只是開個玩笑,關於龍田邨,我還未分享一些有關它的歷史背景故事,還有遊走龍田邨的感受呢。 為何龍田邨會命名為龍田邨? 那麼,為甚麼龍田邨會命名為龍田邨?有關龍田邨的最早報道,我找到的是《華僑日報》及《工商日報》於1979年的報道,內容大致意思是大澳將會興建該地的首個公共屋邨,同時是房委會在離島的首個公共屋邨。至於龍田邨的意思,原來是由於它「位於龍仔及鹽田兩條村之間,故意以龍仔及鹽田之龍,田為名」,在此亦揭示了龍田邨的前身,正正就是龍仔及鹽田兩條村落。 若果有去過龍田邨的話,相信會留意到龍田邨本身面積不大,全邨共有8幢大廈,分別為天福樓、天德樓、天富樓、天貴樓、天喜樓、天財樓、天成樓及天寧樓,都是採用鄉村式的大廈;而且有別於市區常見的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是只有三層樓高的住宅,最高的也只是樓高12層的天寧樓;而且天寧樓亦是唯一一幢於1995年落成的大廈,其餘7幢則於1980年落成。 鹽田地質導致大廈樓高只有3層 那麼,為何大部分位於龍田邨的大廈都是只有3層高,那豈不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成本效益嗎?我起初以為那純粹是因為要配合四周鄉村環境,避免破壞景致而設的想法,但原來背後是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根據《華僑日報》同樣於1979年的報道,當中指出「由於以前乃是一幅鹽田,地須所限,所以只能興建鄉村式公共房屋」。 那為何於1995年落成的天寧樓,最後又可以興建成12層?我相信是因為後來的建築技術有所進步,加上人口增長愈加急升,故此後來容許興建較為高層的大廈吧。 那寫意休閑的鄉村式屋邨環境 我記得第一次遊走龍田邨時,為去年夏天,當時先去梅窩看看銀灣邨,然後才乘搭巴士到龍田邨。對比起銀灣邨,龍田邨的確樓宇更矮小,更有種如進入本地渡假村般休閑的感覺。大廈與大廈之間相當疏落,部分大廈中間更有大草地,加上四周種滿了樹木,即使炎夏遊走,也不會有焗悶的感覺。即使望望出入屋邨的居民和遊人,也覺得他們的腳步很不像典型的香港人,取而代之的慢步遊走,相當愜意;部分居民更坐在大樹下乘涼,享受折射至大樹下的陽光的沐浴,寫意得很。 還以為龍田邨會跟銀灣邨一樣,除了不設商場,只有零星三兩間雜貨士多,事實確實如此,不過龍田邨則更設有警局、圖書館和街市等,屋邨規劃方面相對銀灣邨全面;不過兩條屋邨最大的分別,反倒是龍田邨內的單車數量不如銀灣邨的多。當銀灣邨的單車是多得足以停泊滿整個車場,而龍田邨雖然都有人選擇單車代步,但停泊單車的數量則比銀灣邨的少得多,我相信那是因為龍田邨相對較接近大澳市中心,即使是步行至大澳巴士總站也不過是10分鐘左右的事,故此街坊相對則不須太依賴單車吧。 不到一年興建好屋邨 大澳原居民限定入住 後來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龍田邨的興建時間相當短,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興建了,那相信是跟龍田邨的大廈高度有關,故此在建造時間方面也節省了不少。 另外,遊走龍田邨時,我也不禁被它鳥語花香的清幽環境吸引着——相信居住在此環境享受退休生活,人生亦無憾了吧?然後我也好奇究竟當初龍田邨的規劃設計,是為了吸引更多市區人搬來住下,還是為了安置大澳原居民?後來才知道,答案是後者的:根據《草僑日報》的報道,指出房委會當初在大澳設立公共屋邨,為是是改善新界離島村民的居住環境。「龍田邨的居民,將不會有市居住客,將來邨民住部是大澳的漁民,他們現時主要集居在一涌、二涌和三涌上,居住環境十分惡劣。」 那麼,住在市區的我們,看到如此舒適的居住環境,也該只能望洋興嘆了。 屋邨資料——龍田邨(Lung Tin Estate)屋邨類別:租住屋邨地點:大澳大澳道入伙年份:1980年及1995年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鄉村式型樓宇名稱:天福樓、天德樓、天富樓、天貴樓、天喜樓、天財樓、天成樓及天寧樓 資料來源:香港房委會、維基百科

  • 縱使梅窩地方不大,遊客最常出沒的地方範圍也不外乎是碼頭和沙灘一帶,亦因為如此,梅窩跟大澳等地方相比,個人認為更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起碼四周環境較為寧靜優美,即使炎夏從碼頭走到銀灣邨,也需要約10分鐘路程,亦覺得甚為愜意。

  • 若果有印象的話,相信都會記得今個月首度在香港舉行的屋邨節,當中有不少精彩好玩活動,而我個人最為期待的,則非公屋導賞團莫屬。很幸運地,最終我亦成功參加了其中一個在東涌舉辦的屋邨導賞團。 實不相暪,平時我都是自己或跟朋友遊走屋邨居多,至於這類由民間機構舉辦的屋邨導賞團,則是頭一次參加呢!

  • 早前終於完成「遠征」,遊走了位於長洲的兩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而今次重點講述的,就是較先落成,在1984年就入伙的長貴邨,相信它亦曾經是全港最為南面的屋邨,不過隨着雅寧苑的落成入伙,這情況就已經被打破了。

  • 來到離島區公共屋邨的首篇,一於以我住了20年以上的屋邨——東涌逸東邨作為打頭陣。 說回逸東邨。關於逸東邨,我可以訴說的實在說是很多很多,多得有點難以篩選內容,畢竟我從11歲開始就一直住在逸東邨,敢說是首批搬入的居民,讀書和成長都離不開逸東邨,多少都有點感情。但下文我盡量以遊走體驗來看看屋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