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遊走香港屋邨文章
之前介紹的屋邨,以房委會轄下的為主,但個人認為房協的公屋不少都相當有特色和具設計美感。例如數個月前曾介紹過的大坑勵德邨。另外位於牛頭角的花園大廈,相信是我個人較為有感情的房協公屋。
早前趁假期,想到有異國鄉郊風情的地方放鬆心情,但人又懶不想特意坐船入離島,於是去了港島南區的赤柱,順道遊走赤柱的唯一公共屋邨——馬坑邨。外觀上設計得甚有鄉郊風情,別市區的公屋有着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完成遊走馬坑邨後,只能說,它的建築設計和細節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處處,盡見心思。
對不少人而言,富東邨就是位於東涌市中心,鄰近遊客區的屋邨;但對我這位自11歲起就住在東涌的街坊而言,富東邨與逸東邨雖然同樣位於東涌,但帶來的感覺和體驗可說是截然不同。
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北角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第三期,遑論知道屋邨是設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北角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開始講述沙田隆亨邨前,不如先說說我對隆亨邨的印象。 說實的,起初我對隆亨邨的印象確實很模糊,充其量是記得它位於新翠邨的隔壁(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有關新翠邨的文章)。 疑似潮文又與隆亨邨有關? 直到有朋友早前將討論區的一宗舊文與我分享,那時我才驚覺:吓!乜原來「斬豬肉聲嚇親膽小婦人報警」的案發地方,正正就是隆亨街市? 若果沒有聽說過有關趣聞的話,不如在此看看懶人包好了。簡單而言,就是一名女子在路過隆亨街市時,被隔壁的豬肉檔斬豬肉聲嚇到,並因此而報警。請容許我轉述討論區當中內容。「一名膽小婦人,下午2時20分,到沙田隆亨街市買,當她走到肉檔對開時,疑被肉檔職員手起刀落的斬豬肉聲嚇倒,婦人嚇破膽,受驚之下致電報警,事後由救護車送院治理。」聽起來很荒謬但很好笑是嗎?即使是網絡紅人達哥,亦曾朗讀有關報導。(想聽聽達哥朗讀潮文可按此) 有關報導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但有關趣聞偶然還是會有被網民翻出,可見已成為了網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呢。 愛民邨以外:1986年英女王到訪過之屋邨 除了上述如此無厘頭的趣聞與隆亨邨有關,相信我對隆亨邨的另一印象,就是英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繼愛民邨後,另一到訪過的公共屋邨,正正就是隆亨邨。 事後翻看1986年10月份有關英女王到訪的報導,其中《華僑日報》指英女王曾到隆亨邨訪問一戶家庭,而當時的《大公報》更指英女王到達隆亨邨到訪的時候,「該屋邨聚集三千多人在場歡迎……增添不少熱鬧氣氛。」 個人最記得隆亨邨的有…… 說回自己遊走隆亨邨的體驗,其實也比預期中有更多驚喜。 首先要說的就是冬菇亭。隆亨邨的冬菇亨數量不多,但比較深印象的就是每個冬菇亭的頂部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紅綠黃三色的頂部顯得格外搶眼,而且是冬菇亭形的便利店嘛,不知怎的勾起我小學讀書附近的屋邨,亦有着同樣的設計,所以覺得特別有親切感。 另一遊走印象較為深刻的,相信就是屋邨商場。走到屋邨商場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富空間感設計,其實跟隔壁的新翠邨有點相似。後來在網上搜尋舊相片,才發現隆亨商場的中央部分,原來以前是有個園林!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被鏟平的命運。 不過話雖如此,本身隆亨商場的線條設計就是簡約之餘同時極具美感,半圓拱天幕頂部加上中央庭園擺放了數張半圓長椅,配合深啡和白色的地板配搭,已勾勒出相當愜意的畫面。 屋邨曾經擁有過的噴水池和名字 對我而言,今日隆亨邨的地標,應該是特色冬菇亭和屋邨商場兩者。但由於我心血來潮,想找找更多有關隆亨邨的資料,我才發現屋邨落成初期,原來在廣場對出位置,是有過一個噴水池!根據1984年的《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住戶對這噴水池甚為喜愛,很多且將它視作許願池。」,更說屋邨的噴水池為隆亨邨的特色。 可惜最終噴水池還是被填平,被改建成龍船花園,個人始終還是覺得噴水池會較有特色呢。 最後想說的,正是原來隆亨邨本名並非隆亨邨,而是田心邨?本來在維基百科看到有關資料,我也半信半疑,後來找到《大公報》於1981年11月份的報導,確實指出隆亨邨前稱田心邨,「是根據當地一名字而定名」,但後來被冠上更合適的名字,而原因則沒有在報導中提及。隆亨邨於1983年開始入伙,全邨設有6座大廈,分別為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和慧心樓。 屋邨資料 地點:大圍田心田心街1號入伙年份:1983樓宇數目:6單位數目:4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樓宇名稱:榮心樓、樂心樓、學心樓、善心樓、賞心樓、慧心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說起來也很慚愧,我人生第一次認識鳳德邨,也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由於工作關係,才認識到有鳳德邨這條屋邨。
說起來也很慚愧,其實要不是有朋友曾經住在太平邨,告訴我上水有這條屋邨,我一直還以為太平邨即是天平邨的。但原他們不單是兩條屋邨,而且位置上也相隔有點遠。
若果要我講述對坪石邨的印象,相信是它被嚴重低估,但仔細發掘後原來還有很多有趣物事的屋邨。 若果很早期已經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朋友,你可能都會記得,我其實早已寫過有關於介紹位於牛池灣的坪石邨的文章。但當時聚焦於與街坊阿豪的訪問,反而沒有怎樣描述自己對遊走坪石邨的種種感受。不如趁早前再次到訪坪石邨,就訴說一下自己遊走屋邨的體驗吧。
跟隔壁的「打卡公屋」南山邨相比,大坑東邨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 小時候經常有個錯覺,以為大坑東邨是位於香港島一帶的大坑,即是需要過海;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坑東邨是在九龍塘,失禮失禮。
遊走小西灣邨可說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經歷。 個人對小西灣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遠,真係好遠。要不是當日在南華會打完保齡球,恰巧附近有巴士直接到小西灣邨,相信短時間內亦不會到訪呢。
位於東九龍的牛池灣彩雲邨,它未必是全港最大的屋邨,或是擁有最高樓宇的地方,但論彩雲邨的樓宇大廈名字,我對它們就是有種莫名的迷戀。 觀日、伴月、瓊宮、玉宇、遊龍、飛鳳、景新、白虹、星辰、時雨……以上極富詩意,讓人聯想到銀河星宿,天文觀象的名詞,正正就是彩雲邨多座大廈的名字。我曾有過無聊的幻想:不知道街坊們向外人介紹他們住在極具詩情畫意的大廈的名稱時,究竟會有着怎樣的感受?
位於粉嶺的華明邨,最大特色當然是它的中式設計商場,當時我乘坐巴士,路經華明邨時,即被它的特色紅磚中式設計驚嘆了,相信這種特色設計只有華明邨一家吧。
近日有關簡約公屋與啟德發展區的新聞鬧得熱哄哄,讓不少人都關注到有關啟德發展區在未來的去向。在上述的新聞以前,一提到舊啟德機場一帶,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啟晴邨,一個位於九龍城市中心地段的屋邨。今次一於遊走啟晴邨,看看屋邨實際的模樣是怎樣的。
從來沒有想過,事隔接近8年再到訪位於石硤尾的白田邨,當中感受之複雜,可與到訪自己長大的東涌逸東邨不相上下。 白田邨正在處於蛻變的時期,我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