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文章

  • 有關個人對葵涌荔景邨的印象,大致上是以下數點: 1.當年考歷史科就是在荔景邨隔壁的學校應考; 2.荔景邨的部分大廈牆身繪畫了太陽等圖案,好有特色; 3.有朋友曾住在荔景邨,記得第一次上她家食飯時走到走廊,那條走廊長得看似無盡的,差點迷路。

  • 早前曾遊走過黃大仙的竹園南邨,既然來到南邨,總不可遺漏在隔壁的竹園北邨了吧? 竹園北邨的落成和入伙時間比南邨稍晚,於1987-1989年期間落成。竹園北邨的最大特色,相信是全邨8棟的大廈都是Y型設計。查看資料才知道,竹園北邨更是全港擁有最多Y3型的大廈,而這種設計於80-90年代初是相當流行。

  • 來到離島區公共屋邨的首篇,一於以我住了20年以上的屋邨——東涌逸東邨作為打頭陣。 說回逸東邨。關於逸東邨,我可以訴說的實在說是很多很多,多得有點難以篩選內容,畢竟我從11歲開始就一直住在逸東邨,敢說是首批搬入的居民,讀書和成長都離不開逸東邨,多少都有點感情。但下文我盡量以遊走體驗來看看屋邨吧。

  • 好高,好鬼高。這就是我對興民邨的最深印象。 興民邨是香港首個設有超過40層高的公共屋邨,更曾經保持全港最高公共屋邨記錄達23年之久,高地勢加上高樓宇,實在是高上加高。據說興民邨在街坊口中更有「三支香」這個別名,就是因為興民邨恰巧是3棟大廈,從遠處觀看興民邨,就像有三支香燭插在山上。

  • 蘇屋邨可以說是易寫,亦可以說是難寫的一條公共屋邨。 不過想着想着,還是I don’t give a fuck,按照自己意願寫了才算吧。 說回遊走蘇屋邨的體驗。總體而言個人覺得是驚喜處處,甚為喜歡的。本來我以為重建後的屋邨,相信都只會變成一條全新的屋邨,是居住環境好了,但不會有甚麼個性,但一切原來都是錯了。

  • 不經不覺已來到第60篇遊走香港公屋,今次一於踏足以往沒有機會介紹到的大埔區,並以不論從吐露港公路或大埔公路進入大埔,首先會見到的屋邨:廣福邨打頭陣,遊走一下大埔的公屋。 本身我與大埔公屋幾乎沒有交集,廣福邨可說是大埔區內我最為熟悉的屋邨了,原因很簡單:有相熟好朋友正正就是在廣福邨長大,住了超過30年以上,以前偶爾我亦會到廣福邨吃飯聚會。 也許是因為廣福邨算是我在大埔區內的唯一comfort zone,對周遭環境的出現感到太理所當然,故此開始的時候,亦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遊走廣福邨是好。 沒辦法了,今次只好向熟人求助,麻煩要帶我路吧。 從前我對廣福邨的認知,其實僅限於出入廣惠樓、巴士站和平台商場一帶,充其量只認得廣惠樓旁有一座冬菇亭,僅此而已。但實際遊走廣福邨,才覺得原來廣福邨的樓宇類型比想像中多之餘(包括井字型、舊長型和Y2型),綠化的公共空間亦比想像中更多。說是不單是屋邨範圍內,連屋邨附近也不例外。 「基本上廣福邨四周不是狗公園,就是完善公園和元洲仔公園,再遠一點就是大埔海濱公園,可說是屋邨三面都被公園包圍。」朋友解釋。 廣福邨於1983年入伙,屋邨內共設有8座大廈,是大埔新市鎮內繼大元邨後,第2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廣福邨可說是保留了典型80年代香港公屋的格局,包括樓宇為80年代初常見的井字型、Y2型及房委會興建的舊長型大廈,樓宇設計開始多元化起來。 至於社區設施方面,廣福邨則設有不少的戶外空間,商同樣是80年代公屋常見的特色。畢竟當時人口多,單位普遍偏小,小朋友會離開家中到公園或附近遊走是平常事,同時好讓當時的小朋友可盡情地「放電」,例如球場、朋友笑稱數量多得有點不合理的「踩Roller場」、遊樂場公園等(遊走當日貪玩走上氹氹轉玩,玩到頭都暈);另外屋邨商場平台對出,則有個廣場,廣場更有個小小的戶外舞台,朋友表示,每到大時大節,例如中秋節,就會有街坊福利會等表演助興,氣氛相當熱鬧。 另外自己較為深刻印象的,就是廣福邨的屋邨商場。有別於更老舊的公屋以地舖為主,廣福邨是設有獨立商場,方便居民在一個地點內更集中的解決日常所需。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廣福邨商場貌似平平無奇,但原來通往麥當勞的樓層,正正是採用錯層式設計,跟沙田博康邨商場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為本來看似平凡的商場點綴上線條美。 最後個人認為廣福的另一特色,就是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這亦是香港舊式公屋較為常見的布置。至於畫的內容,我沒有特別深究,我猜多少都跟大埔的歷史有點關係吧。(如有錯請指正) 不經不覺,原來大埔廣福可寫的內容,遠比想到中多。由於篇幅關係,不得不省去廣福邨的經典冬菇亭部分(個人只認識廣成麵家,朋友說是很好吃,他過往晚上下班後經常惠顧的),看到今日的廣福邨冬菇亭分被疑似裝修,以及變身成老人院,感覺也有點複雜的。 最後,差點忘記了,其實個人很喜歡從林村河遙望廣福邨,覺得那風景是相當優美和舒服的。 【info】地點:大埔寶湖道28號入伙年份:1983樓宇數目:8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9月)樓宇類型:舊長型、Y2型、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 到興華(二)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鍾意,真係好鍾意。 從環翠道乘搭大升降機到興華(二)邨前,只覺得屋邨好高好高,可能是因為它的依山而建。然後就是出入入豈不是不方便嗎?若果不幸兩部升降機都壞掉的話,話雖有樓梯,但從地下步行至十六樓,光是想像也覺得頗為恐怖的。 但一切都隨着升降機抵達十六樓,步出大堂後所遠眺的柴灣區風景所掩蓋了。

  • 早前趁大年初一,來個大西北行大運(事關查看過資料,我今年行運方位是大西北,笑)。是次一於選擇自己之前沒有踏足過的元朗,作為初一行大運的起點。 朗屏邨應該是我之前唯一認識的元朗屋邨。但究竟朗屏邨邨內有甚麼大廈,以至有甚麼設施,一概都不知道。 直至今次行大運首次踏足朗屏邨,才對朗屏邨多了點點表面的了解。

  • 早前接受媒體訪問,記者曾問我一條相當有趣的問題——遊走多個屋邨後,有否試過遊走自己居住的地方? 當時我的答案是沒有的。 但想着想着,目前遊走了全港74個屋邨,明明自己住的就是公屋,附近亦有許多的屋邨,但之前的確就是沒有很大的意欲,遊走自己的居住地域。 那就不如試試遊走一趟吧,說不定會有不一定的體會呢。 故此今次就選擇了寶達邨,心想盡佔主場之利。 結果遊走後才發現,其實我不如自己預料的,那麼熟悉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