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南區

  • 第200個香港屋邨遊走大成功! 目標達成:遊走第200個公共屋邨! 沒想到第200個遊走的屋邨,居然會是南區的田灣邨(笑)。為何會遊走田灣邨,原因很簡單,就是今日難得人在銅鑼灣打保齡球,然後完成手上工作後,就想遊走屋邨。當時手上未曾遊走屋邨的港島區選擇不多,勵德邨又已經去過好幾次,想有點新鮮感,於是就決定不如索性到南區一趟,順道完成尚未遊走的南區屋邨。 當時尚未完成的南區屋邨,分別有石排灣邨和田灣邨,出發之時已經是下午5時多,最後決定不如先到比較遠的田灣邨,反正銅鑼灣難得有小巴直到田灣,至於石排灣邨則反正在香港仔,交通較為方便一點(對,對我來說真的只是方便一點而已),之後再看看情況再決定。 不過其實我也是取道自田灣道,慢慢從山腳走上斜坡之上,走了大約5至10分鐘左右。 田灣邨本身位置對我這個東九龍人來說,確實有點隔涉,要不是恰巧人在銅鑼灣,我平日也未必會特意走入田灣,畢竟田灣可說是位置比香港仔更入呢。 田灣邨前身為徙置區? 我快快看了維基百科的資料溫故知新。田灣邨舊稱田灣徙置區,或通稱「田灣新區」,原本興建了15座第三型徙置大廈,並於1965年落成。後來田灣徙置區重建,重建了5座大廈,並在1998年落成,形成了今日的田灣邨。 今日之田灣邨是怎樣的? 興建在山坡之上的田灣邨,從田灣道走上去,確實有點斜和走得累,沿着田灣道,不外乎是一些麵包店、快餐店、便利店和肉店等民生小店,當時看起來沒甚麼特別,但在走進田灣邨後,才發現沿路的小店可能才是田灣邨居民日常購物的少數選擇,總算聊勝於無。 首先映進眼簾的,是看起來跟其他田灣邨大廈很不一樣的長者住屋,外觀格局有深水埗元州邨的長者住屋很類似,雖然沒有進內看看,但相信都是採用長者院舍式共用設計。而長者住屋外就有一條有蓋行人天橋,接駁至對面的田灣巴士總站,總算方便長者出入。 至於田灣巴士總站旁,就是田灣商場和國際學校,藍白色如希臘小屋的配色相當新簇,說實的其實跟整個田灣邨的風格很格格不入,有着說不出的違和感。 然後我嘗試走入商場,再經過行人天橋走往田灣邨內,那時才發現田灣商場明明表面看起來有多層和很大,但實際商場就只有一家地底的超級市場,還有一家便利店,that’s all。我以為自己看漏了其他電梯通往上層,但原來真的沒有。 What?田灣商場真的就是如此的乏善可陳。那時回想起上文提及的田灣道一帶小店,原來是田灣邨居民購買日常用品的救命草。 後來沿着行人天橋走進田灣邨,首先吸引我的是so called水池——與其稱為水池,倒不如形容為死水池,雖然小小的水池池內有水,但卻半點流水也沒有,相當死寂。 然後再慢慢走入屋邨逛一逛。 我會形容為典型和諧式大廈屋邨格局,即是甚麼?很平凡,沒看點。 唯一覺得住在田灣邨的好處,應該是田灣邨靠近後山,環境較為清幽,同時空氣亦比較清新,相信是不少晨運人士的至愛。 最後最後,我臨走時看到田灣邨有個不知道是單純沒有營業,還是已關閉的街坊福利會,那時心頭突然一想,啊,真是歷史遺留的少數產物啊。(不知道有沒有跟互助委員會混淆了,還請指正) 最後無意中發現田澤樓原來有個隱藏小巴總站,然後我頭也不回,好快就上車直接往香港仔,奈何到達香港仔時天色已漸暗,只好放棄遊走石排灣邨,然後索性走到海濱公園,為對面海的鴨脷洲邨拍個照打打卡吧。 屋邨資料——田灣邨(Tin Wan Estate) 延伸閱讀:

  • 白沙、順風、靜海、海鷗、海港……夕陽輝下,微風吹起白沙,海鷗的嗷嗷叫聲劃破了海港的寧靜;海水被斜陽照得波光粼粼,多艘漁船停泊在避風港,一切就是如此的寧靜和美好。 這是我知道漁光村內的大廈名字時,首先聯想到的畫面。

  • 眼見好久都沒有寫過港島區的屋邨,故此不如趁今次寫寫港島區的屋邨吧!南區的屋邨數量其實算不上多,大約9個左右,今次分享的是位於雞籠灣,同時毗鄰香港極為著名的「平民豪宅」華富邨的華貴邨。 極為低調的存在 對於華貴邨的印象,相信是它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不是華貴邨本身很低調,只是隔壁的華富邨名稱實在太響噹噹,導致華貴邨的風頭也完全被蓋過了。 記得很小時候,已經有聽過華富邨的名字,亦因為如此,我亦同時聽說過隔壁的華貴邨的名字。以前我還以為兩條屋邨是同期興建,可能有着不解的淵源。「既然有華富,隔壁稱為華貴邨,兩條邨名字合併就有富貴之意,意頭很好呢!」我以前心想道。當然,上述的只是小時候無知的我的幻想吧。 下文的講述,可能對於華貴邨的街坊不怎公平——很抱歉,畢竟隔壁就是華富邨,實在很難不相提並論和比較起來,但下文我亦盡量分享更多自身對華貴邨本身的感受吧,免得動輒把兩者比較,感覺也不太好的。 年輕得多的華貴邨 跟有一定歷史,而且在香港公屋發展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華富邨相比,華貴邨可說是年輕得多的級數——於1990年落成入伙的屋邨,原來也已有33年歷史;全邨設有6座大廈,而當中有5座就是採用Y4型設計,剩下的一棟,外型呈W形的華愛樓,原來都有少許劃時代的特點:它是港島區首幢小型單位大廈,同時是現時已屬租者置其屋計劃內的華貴邨中,唯一一座仍屬出租屋邨的大廈。若果較為熟知香港公屋樓宇類型的街坊,相信也知道Y型大廈屬於80至於90年代初的產物,可見華貴邨走的年輕路綫,可說是跟以老舊為賣點的華富邨很不一樣呢。 既然華貴邨落成入伙時間比華富邨晚得多,那麼它不論在建築設計,以至整體規劃上,相信可理解為成熟期的華富邨吧。事實上,華貴邨5座Y4型樓宇,是按山勢呈半月形排列,務求讓更多的單位可以觀賞海景及山景,並且減低單位間的互望。 屋邨外牆設計選用色調盡顯心思 此外,起初我遊走時也沒有為意,但原來屋邨外牆的顏色和圖案都別具心思。屋邨外牆選色為配合四周環境,是以地盤的自然地貌為主,並不以海的藍色及山的綠色為主色,配搭灰白色襯托,然後以附近山勢形態作牆身的圖案。大家下次遊走時,也可多加留意呢。 屋邨雖小 採用市鎮概念設計 除此之外,還記得華富邨在落成時,就以屋邨內設市鎮作概念設計,即是一條屋邨內都可做到小社區般的自給自足作用。事實上,華貴邨也有採用市鎮概念設計,而且更見成熟,屋邨內除了有商場,包括超級市場及銀行、藥房、洗衣店、髮廊等等基本設施,另外設有幼稚園和社區服務中心等設施,另外亦有小巴及巴士等交通配套。而且屋邨設有接駁行人天橋至華富邨,要到圖書館及郵局等都相當方便。 美中不足:已關掉的水池 其實遊走華貴邨時,起初覺得沒甚麼特別,但事後看回拍下的照片,才發現90年代初落成的華貴邨都相當美麗,不少公共空間細節位都相當有美感。但若要論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屋邨水池已沒有再運作了,據稱旁邊的圓形水飾廣場,更是一個遊樂場與嬉水池雙結合的嶄新概念設計。只可惜除更衣室及洗手間之外,其餘設施都已因屋邨管理等因素而停用至今,感覺上有點浪費了建築師當初的心思呢。 屋邨資料——華貴邨(Wah Kwai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地點:雞籠灣華貴道3號落成年份:1990年樓宇數目:6樓宇類型:小型家庭大廈、Y4型樓宇名稱:華孝樓、華廉樓、華禮樓、華愛樓、華善樓、華賢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 終於正正式式的寫道華富邨了。 對我來講,華富邨的意義,已經不單是香港最為著名的屋邨那麼簡單。有關華富邨的歷史建築研究、街坊小店文化、相片、新聞報導以至與華富有關的專頁和網站等都極度豐富(單是專頁都有 華富一邨民、邨新富華 等),在網上隨便搜搜也能看到一大堆。

  • 很久都沒有更新網站屋邨文章了,今次一於再到訪南區,到俗稱「西邨」的鴨脷洲邨。本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有踏足過鴨脷洲邨,直至我看到利澤樓出入口前的兩棵巨大鳳凰木,才記起昔日在雜誌社做記者時,有段時間曾需要介紹香港地不同特色樹木,而利澤樓兩那棵曾經開得極為茂盛的火紅鳳凰木,就是其中一期介紹的樹木。 看到紅花已凋謝得七零八落,只剩下茂密綠葉的鳳凰木時,第一時間湧現在腦海中的句子是:好令人懷念呢。 

  • 在我的人生中,南區可說是較為陌生的地區,遑論以住宅為主的鴨脷洲。記得對上一次踏入南區,已是數年前有採訪,需要走到鴨脷洲邨。至於今次則是首次踏足鴨脷洲的利東邨(街坊俗稱「東邨」),只因我被它商場的美麗的啡紅外牆吸引着——這令我想起同樣有着啡紅外牆身的商場的沙田廣源邨。

  • 早前趁假期,想到有異國鄉郊風情的地方放鬆心情,但人又懶不想特意坐船入離島,於是去了港島南區的赤柱,順道遊走赤柱的唯一公共屋邨——馬坑邨。外觀上設計得甚有鄉郊風情,別市區的公屋有着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完成遊走馬坑邨後,只能說,它的建築設計和細節是意想不到的驚喜處處,盡見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