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區公屋雖然數量最少,卻條條有特色!本篇收錄大元邨、廣福邨、太和邨、富善邨、富亨邨、運頭塘邨、寶鄉邨及富蝶邨的短評,帶你感受大埔社區的獨特魅力與歸屬感。
大埔區
位於大埔的富善邨,說實的本來不算是很有印象,畢竟它不如廣福邨般方便,屋邨歷史方面也不如大元邨的悠久,但遊走過後,我才發現原來富善邨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大埔區屋邨以來,最花時間的一個。
位於大埔的運頭塘邨,說實的,本來就並非我個人相當熟悉的一個屋邨,話雖它相當接近大埔火車站,甚至可說是大埔區內最為接近火車站的一條屋邨,但我偏偏就是一直都苦無機會到此一遊,可能這就是緣份了吧。
大元邨是大埔區第一個公共屋邨,位於市中心,於1980年落成,主要用作安置元洲仔拆遷居民。雖然近日大元邨經全面翻新,具有現代化設施並缺少舊有特色,但保留了一些70至80年代的舊長型大廈特色。原先計劃有8幢大廈,后來一幢變成居屋。屋邨還有歷史背景,例如曾是鶴佬水上人的聚居地,及經歷過不同的命名變更。
大埔是我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以來,相對較少涉獵的地區,至於原因嘛…….其實都是因為有朋友住在大埔區,本來想找身為街坊的朋友帶路,但一拖再拖之下,最終還是作罷。 不過不要緊,早前終於實行遊走大埔屋邨大計,眼見大埔區的屋邨數量其實不算多,只有8個,跟其他區相比已不算多,應該是比較容易KO的一個地區了吧。 早前就一口氣遊走了富善邨,還有今篇介紹的富亨邨,感覺滿足得很。 大埔區屋邨設計 跟沙田區類似? 本身對大埔區的認知和歷史發展不算了解太深,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大埔區也有點點沙田區的影子,即使是屋邨的分佈和設計,其可能由於兩區近乎同期發展,故此兩者總體規劃感覺也較為相近。 關於富亨邨,我首先認知的,應該就是早前中秋節的可愛兔兔佈置(笑),可惜當時難以抽空到場拍攝呢。 長期為人垢病的交通配套 另一個我對富亨邨的認知,就是連我這個非大埔街坊也知道的——交通配套方面,跟其他屋邨相比(除了富蝶邨),實不不怎樣恭維。 遊走過後,我總算能理解一二:畢竟富亨邨跟火車站,不論是大埔墟或是太和站,均有若干的距離;至於邨內巴士總站的巴士,主要依賴71A和71B兩個出入區內的巴士,至於直接出至區外的巴士,日常恆常的路綫則只有271,其他的都是僅限於繁忙時間或通宵服務。以一個有一定歷史的屋邨而言,富亨的巴士配套的確是少得可憐,難怪邨內交通問題會成為街坊長期熱議的議題了。 不過,要不是遊走屋邨,我也不知道,原來富亨邨是擁有全港收費最低廉的巴士路綫71B,盛惠$2.3一位,同時它是全港行車里數最低的循環綫。 租者置其屋轄下 反而保留舊屋邨設計特色 言歸正傳。於90年代初落成入伙的富亨邨,其實在今日已是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換言之即是單位是可於市場上買賣。遊走屋邨久了,我開始發現,不少為租者置其屋轄下的屋邨,反而相對能保留舊時年代的屋邨設計及佈局特色。 當中不得不說的,當然是富亨邨位於屋邨商場外的噴水池。噴水池算不上巨大,但湧出的泉水亦相當有看頭,相當生氣盎然。說來很幸運,第一次到訪富亨邨時,正值黃昏,看着夕陽餘暉灑至噴水池的池水中,甚有金光閃閃的效果,看起來更有生氣和美麗,相信這亦是建築師當初規劃屋邨時,希望會有的效果吧。 半露天開揚商場設計令人難忘 另外富亨邨值得留意的,相信是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門口的招牌深紅外牆,看起來很富設計感,亦讓人一見難忘。至於商場中庭部分,據住在屋邨多年的街坊朋友所言,以前是曾經有過水池,但最終還是填平了,今日則變成小花槽和空地,時有擺檔,感覺甚為浪費了本來的美景呢。 另外,富亨商場是半露天設計關係,故此商場不設冷氣,但我遊走當日已為夏末,感覺也通風做得好,甚有涼爽的效果;商場頂部部分位置也不是完全密封設計,採光也做得不俗,並增大了空間感和樓底高度,個人也很喜歡的。 至於店舖嘛,我以為商場歷史最悠久的店舖應該是西醫診所。「不是啊,印象中應該文具店才是最悠久的。」朋友說道。 屋邨集中Y型及新長型大廈 至於富亨邨的大廈,全邨共有8座大廈的它以Y3及Y4型設計為主,個人都頗為喜歡Y型設計大廈,喜歡它外形鮮明,而且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也佔地較廣,街坊出入和休憩也較為舒適。但原來富亨邨也有2座大廈為新長型大廈,不知怎的,兩種類型的大廈放在一起,我覺得甚有未來感,好有型,即使今日再看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 不過之前遊走富亨邨時,已是接近黃昏時間,希望下次可在陽光充沛的環境下再次遊走吧。 屋邨資料——富亨邨(Fu He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地點:大埔頌雅路6號落成年份:1990年樓宇數目:8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亨泰樓、亨隆樓、亨昌樓、亨盛樓、亨裕樓、亨翠樓、亨榮樓、亨耀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不經不覺已來到第60篇遊走香港公屋,今次一於踏足以往沒有機會介紹到的大埔區,並以不論從吐露港公路或大埔公路進入大埔,首先會見到的屋邨:廣福邨打頭陣,遊走一下大埔的公屋。 本身我與大埔公屋幾乎沒有交集,廣福邨可說是大埔區內我最為熟悉的屋邨了,原因很簡單:有相熟好朋友正正就是在廣福邨長大,住了超過30年以上,以前偶爾我亦會到廣福邨吃飯聚會。 也許是因為廣福邨算是我在大埔區內的唯一comfort zone,對周遭環境的出現感到太理所當然,故此開始的時候,亦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遊走廣福邨是好。 沒辦法了,今次只好向熟人求助,麻煩要帶我路吧。 從前我對廣福邨的認知,其實僅限於出入廣惠樓、巴士站和平台商場一帶,充其量只認得廣惠樓旁有一座冬菇亭,僅此而已。但實際遊走廣福邨,才覺得原來廣福邨的樓宇類型比想像中多之餘(包括井字型、舊長型和Y2型),綠化的公共空間亦比想像中更多。說是不單是屋邨範圍內,連屋邨附近也不例外。 「基本上廣福邨四周不是狗公園,就是完善公園和元洲仔公園,再遠一點就是大埔海濱公園,可說是屋邨三面都被公園包圍。」朋友解釋。 廣福邨於1983年入伙,屋邨內共設有8座大廈,是大埔新市鎮內繼大元邨後,第2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廣福邨可說是保留了典型80年代香港公屋的格局,包括樓宇為80年代初常見的井字型、Y2型及房委會興建的舊長型大廈,樓宇設計開始多元化起來。 至於社區設施方面,廣福邨則設有不少的戶外空間,商同樣是80年代公屋常見的特色。畢竟當時人口多,單位普遍偏小,小朋友會離開家中到公園或附近遊走是平常事,同時好讓當時的小朋友可盡情地「放電」,例如球場、朋友笑稱數量多得有點不合理的「踩Roller場」、遊樂場公園等(遊走當日貪玩走上氹氹轉玩,玩到頭都暈);另外屋邨商場平台對出,則有個廣場,廣場更有個小小的戶外舞台,朋友表示,每到大時大節,例如中秋節,就會有街坊福利會等表演助興,氣氛相當熱鬧。 另外自己較為深刻印象的,就是廣福邨的屋邨商場。有別於更老舊的公屋以地舖為主,廣福邨是設有獨立商場,方便居民在一個地點內更集中的解決日常所需。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廣福邨商場貌似平平無奇,但原來通往麥當勞的樓層,正正是採用錯層式設計,跟沙田博康邨商場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為本來看似平凡的商場點綴上線條美。 最後個人認為廣福的另一特色,就是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這亦是香港舊式公屋較為常見的布置。至於畫的內容,我沒有特別深究,我猜多少都跟大埔的歷史有點關係吧。(如有錯請指正) 不經不覺,原來大埔廣福可寫的內容,遠比想到中多。由於篇幅關係,不得不省去廣福邨的經典冬菇亭部分(個人只認識廣成麵家,朋友說是很好吃,他過往晚上下班後經常惠顧的),看到今日的廣福邨冬菇亭分被疑似裝修,以及變身成老人院,感覺也有點複雜的。 最後,差點忘記了,其實個人很喜歡從林村河遙望廣福邨,覺得那風景是相當優美和舒服的。 【info】地點:大埔寶湖道28號入伙年份:1983樓宇數目:8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9月)樓宇類型:舊長型、Y2型、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