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
對於我這個甚少到柴灣的人來說,翠灣邨可說是在柴灣區內甚為低調的存在,當然位於翠灣邨隔壁的一幢大廈屋邨:翠樂邨也不例外。只因為翠灣邨實在是居民限定,遊客止步的地方——四周只有住宅,甚麼大型的戲院、商場、街市等都沒有,而且跟繁忙的交通大馬路有一定距離,基本上你不是住在該區,實在很難找到理由要特意到那裡。

不知是否它的先天設定上已經是遊客止步的關係,跟隔壁的漁灣邨相比,翠灣邨就顯得寧靜得多了,加上是平日中午關係,人流更顯得稀少,即使是平日叔叔伯伯鍾情流連的長椅與下棋位,都只見小貓三兩隻。


東南亞風情設計的屋邨?
至於人生首次聽說過翠灣邨這個名字,相信是因為學者梁啟智吧。他比我更早遊走全港公共屋邨,當他介紹到翠灣邨的時候,是以「東南亞風情版本的廣源邨商場設計」形容,不知怎的這樣的描述讓我實在很記得。我本身就很喜歡沙田廣源邨(原因不贅了,有興趣知道的可查找我以往寫過的廣源邨文章),至於「東南亞風情版廣源邨」到底實體是怎樣?實在讓我一直很感興趣。

最終我終於真的到訪翠灣邨,只能說真實的翠灣邨比我想像中還要細小。屋邨本身只有4座大廈,分別為翠福樓、翠壽樓、翠康樓和翠寧樓,共通點是它們都是採用了Y4型的設計,在外觀上很容易辨認。但即使採用Y型大廈設計,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看似已寬闊了,但始終都是改變不到屋邨本身就是較為細小的事實。本身我以為翠灣邨的商場會跟廣源邨差不多大,但實際我想應該只有廣源邨的五分之一吧,基本上可說是「一眼睇晒」。

但與此同時,我亦理解到為何當初梁啟智會形容翠灣邨是東南亞版的廣源邨商場了。事關翠灣邨的小型商場設計跟廣源邨一樣,是採用了開放及獨立屋式,即是商場就是由數幢獨立的小屋組成,這種設計確實我暫時只在翠灣邨和廣源邨兩者見過,其他香港屋邨目前仍未見過類似的(如知道有其他屋邨有類似設計的商場,請告之),感覺頗為有趣。




分別只是在於,廣源邨是用紅磚設計,充滿英式風情;至於翠灣邨則是採用紅間白色屋頂,加上商場正中央有一座偏中式設計的涼亭,涼亭正面兩旁都放了石獅子像,感覺真的有點去看東南亞的景色似的。

當然,翠灣邨的商場規模比廣源邨的細小得多,平均一座小屋就只有一間商店,但勝在感覺頗為獨特,令人容易記得。




自成一角的翠樂邨
至於個人認為應該是屬於翠灣邨一部分,位於隔壁的翠樂邨,感覺較為新淨得多,畢竟它真的是較翠灣邨晚落成入伙,據指原本翠樂邨確實是屬於翠灣邨的一部分,但後來房署為了方便管理,而將單一幢樓宇分拆成一個屋邨,於是形成今日的狀況。對於翠樂邨,個人的印象實在不怎深刻,畢竟它的設計較為現代化,基本設施齊備但實在沒甚麼亮點可講解,唯一較為記得的是有指翠樂邨的前身其實是漁灣臨時房屋區的一部分,而漁灣臨時房屋區早在1990年代就拆卸了,而當時的居民最終都是被安置了在附近的小西灣邨,僅此而已。加上地理位置實在跟翠灣邨太鄰近關係,故此今次索性一次過寫下兩個屋邨就好了。





屋邨資料——翠灣邨(Tsui Wan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柴灣翠灣街3號
落成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Y4型
樓宇名稱:翠福樓、翠康樓、翠寧樓、翠壽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屋邨資料——翠樂邨(Tsui Lok Estate)
類型:租住屋邨
地點:柴灣翠灣街26號
落成年份:1999年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小型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翠祿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究竟香港最舊公屋是哪個?這條問題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但這條問題要解答的話,可能要追溯香港房屋發展歷史有排講都似。不過大家既然如此好奇,先開門見山吧——位於北角與鰂魚涌交界的英皇道的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是香港現存最老舊的公屋,它現存最早期的樓宇在1952年就落成,換言之已有超過70年的歷史,比被指是香港公共屋邨發展開端及契機:石硤尾大火還要早呢。

我與模範邨的多年緣份
在講述模範邨的歷史故事及發展前,不如先給我談談自己與模範邨的緣份。(溫馨提示:如果想直接覺歷史發展,可直接跳至下部分)
對我來講,首次有記憶認識模範邨,應該是在2014年。當時我換工作到雜誌社工作,而最接近公司的港鐵站正正是鰂魚涌C出口,即是一踏出出口,模範邨就會映在眼前,在屋邨旁邊的路經過亦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結果這條日常上班路線一走就是接近5年。即使之後轉工再轉工,在機緣巧合下,又再要經過模範邨出口走至公司,雖然今次只是短短數個月(因為後來公司搬遷),但亦可見我與模範邨就是如此結上淺薄的緣份,亦有5年半有多了。

歷史雖久但存在極低調
話雖自己曾經常路過模範邨,但就是如此的匆匆一瞥,最記得的是最接近港鐵站出口的大廈是偏矮,而大廈外牆的米黃與淺粉紅,亦成為了它的標誌。說實的,多年來看到模範邨,其實從來沒有深究過它的樓齡,它的外觀畢竟不算太殘舊,其實看不出是有逾70年歷史,所以當初我得悉它是目前香港現存最舊屋邨,實在是有點驚訝。而且因為複雜的業權問題,模範邨即使歷史悠久,但亦甚少高調地被提出要重建,故此曝光率和討論度也不如華富邨、彩虹邨和馬頭圍邨等屋邨高,故此對我而言,模範邨就是一直如此低調的存在。

了建屋邨前,必先了解背後建屋組織
至於模範邨在今日如此低調的存在,其實與它的歷史發展不無關係。首先,雖然今日的屋邨在管理上屬於房屋署,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實際是仍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Hong Kong Model Housing Society)所擁有。

在此先簡介一下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它跟香港房屋協會(「房協」)、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簡稱「屋建會」)一樣,為香港早期的作建屋組織。不過有別於屋建會,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跟房協一樣為志願建屋機構。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指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在1950年成立,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提供廉租大廈入住。而當時模範邨是由政府撥地,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出錢資助工程,模範邨就是其中的廉租大廈。

據指在早期規劃模範邨時,大抵是分成多期發展。至於最早期的樓宇大廈,《香港工商晚報》和《華僑日報》先後都有報導其中兩座大廈,即A及B座於1952年已落成,其中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夫婦,更曾巡視新建樓宇,可見當時是相當重視。而繼1952年後,1953年亦在同樣地點曠地中央興建一座,同樣好快住滿了住客;直到1956年,模範邨共建成了低層A至F座,即是屋邨前後用了4年才全數完成。

模範邨雖然是在1950年代落成,但單位設計其實以當時來說是相當不錯。畢竟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的目標服務市民群,為主要為入息較優的白領人士,換言之他們的生經濟能力不會太差。當時模範邨單位內有起居室和梗房間隔、獨立廚房、廁所連同淋浴設施和私用露台,住客已經擁有較多的私人空間。而屋邨內則有籃球場、花園、遊樂場等設施,雖然未至於如後來的華富邨和蘇屋邨般,將屋邨發展成獨立小社區的規模,但總算有了日後屋邨的基本框架。

多年來尚未完成的重建
後來模範邨在1960年代末決定重建,香港政府更於1969年9月批准了第一期工程,並於1970年正式動工。原定重建計劃分為四期,其中首期重建主為將樓宇向高空發展,改建為廿層以上的大廈,有關工程在1973年就完成;至於第二期的重建則較為複雜,原先擬定拆卸現有A及B座共110個單位,最終只拆卸現有A及B座1、2、3、9及10室共55個單位,以便建造20層高之第2座,而第二期工程則能提供190個單位,最終亦在1979年建成。

失蹤的經理及人間蒸發的組織
以為完成第二期重建工程,那第三期也事在必行了吧,但世事往往就如此料未及。據《工商晚報》在1980年的一則報導,「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以至無法分配單位;同時,房委會於1979年11月,「應模範邨委員會要求,接管該邨。」

而房委會至今仍為物業代言人,負責屋邨內的管理,但模範邨土地及大廈業權則仍然由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持有,但有關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亦突然人間蒸發般,多年來去向未明,故此第三及四期重建工程至今一直擱置。根據樹仁大學學生報《仁聞報》在2006年的報導,「房屋署在接管模範村時,已無法取得原有物業紀錄,加上該屋委會解散前,從沒有發行年報等刊物,因此令人無法了解村內過去的發展。」這除了讓原定的第三及四期重建擱至至今外,更為香港模範屋宇委員會和模範邨的歷史添上點點神秘色彩。

全香港最老舊的屋邨大廈是…?
那麼,既然模範邨是現存香港最舊公屋,至於最老舊的公屋,究竟是哪一座?答案就是民順樓(A座)以及民景樓(B座),兩者同於1952年落成,共有6層,每層設有5個單位。而在重建計劃下,兩座大廈都各被拆剩半座,形成今日的模樣。

說回自己遊走模範邨的感受。可能因為以前太常在港鐵站旁經過,覺得一切太理所當然,但真正遊走屋邨的經歷實在少之又少,最記得是以前跟過同事和朋友,甚至家父中去位於模範邨地下,看起來也很老舊的津津茶餐廳食鹽焗雞飯。我最記得的不是它的味道(事實上不知為估愈後期愈不好吃),而是它昏暗的白燈,還有好傳統老舊的茶餐廳格局。以往我惠顧餐廳,多數是非繁忙時間,故此我很喜歡坐在卡位食飯。

說遠了。關於模範邨,除了津津茶餐廳,還有郵局和便利店都有偶然去過,但屋邨範圍是近乎一無所知。只是進到模範邨後,雖然地旁不算特別大,但與外面煩囂熱鬧的環境有着好強烈的對比,經過的街坊不多,連在休憩間或坐在長椅下的街坊也不足5人,所以好安靜,好安靜。記得以前做雜誌記者時,都有羨慕過住在模範邨的居民,一來交通極方便又多選擇,既有只是數步之遙的港鐵站,又有巴士,又有電車;二來個人私心可以徒步到公司上班(誤),三來即使屋邨內沒有商場或街市,但附近亦有很多選擇,而且環境旺中帶靜,算是不錯了吧(笑)。
屋邨資料——模範邨(Model Housing Estate)
地點:七姊妹英皇道770號
落成年份:1952年、1953年、1973年及1979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民順樓、民景樓、民康樓(1)、民康樓(2)、民寧樓、民祥樓、民樂樓
*備註:民康樓(1)及民康樓(2)屬同一大廈。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香港地方
參考資料
- 《續建北角模範屋》,《華僑日報》,1954年9月24日
- 《模範屋宇會為白領階級打算》,《華僑日報》,1955年4月24日
- 《北角模範屋宇 廿一層大廈 下月初入伙》,《華僑日報》,1972年10月18日
- 《模範屋邨會一前任經理 離職守三月未上班 委會正考慮分配落成單位中》,《工商晚報》,1980年1月5日
- 《半百模範村 老而彌堅》,何思芸、林良葉著,《仁聞報》,2006年5月號
-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東區》,梁啟智著,2021年1月11日
- 《模範邨逾六十年變化》,舊時香港著,2021年7月23日
延伸閱讀
關於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的歷史故事及屋邨人情,珠玉在前,寫過的文章實在太多,不贅。今次反而想重點訴說自己逛過一次明華大廈的感受。

說實的,自己與明華大廈甚沒淵源,緣份絕不是深厚,知道它的存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位於著名的食街,即是筲箕灣東大街附近,其他的一概不知道。

遊走明華大廈前,充其量是透過新聞,得悉舊明華大廈即將清拆,還有一些朋友知道我早前遊走位於香港仔,同屬房協的漁光邨,然後告訴我舊明華大廈與漁光村有幾分相似,故此早前趁平安夜想去附近購買雞蛋仔,同時走訪一下明華大廈。

早於1965-1966年落成的明華大廈B至E座,屈指一算已有逾58年歷史,前身是木屋區綠寶村,起初名為「筲箕灣新村」,及後以房協創辦人之一何明華會督命名,故名為「明華大廈」。

跟漁光村有點相似的設計
遊走明華大廈,首先走的是A座至E座,A座由於在1976年時重建過,故此外貌上會較為接近今日公屋的面貌;至於B至E座則跟香港仔漁光村的白沙樓及順風樓較為相似,即使是住宅走廊的開放式通風設計,兩者的設計也較為類同,可見B至E座歷史上較為悠久。

不過跟漁光村不同的是,明華大廈相對較有生氣,出入人流較多和年輕之餘,即使是透過露台窺探居民生活,也會較為輕易看到生活百態。例如遊走明華大廈當日為下午,就恰巧看見有居民為露台盆栽澆花,還有居民正在維修窗戶等,相對感更為看到明華大廈人性化的一面。

鬧市中的寧靜屋邨
至於遊走屋邨的其他感覺,主要是明華大廈話雖位於市區,但沒有一般屋邨時有的污煙漳氣,反而環境清幽,偶爾聽到鳥兒細語,同時地方比想像中更清潔乾淨,可見居民的質素是怎樣的。另外較為難忘的是屋邨內不難發現由Chocolate Rain為明華大廈繪畫的可愛牆畫,將明華大廈歷史以繪畫告訴給大家,同時作為印記。


由於時間關係,我並沒有走訪到最新落成的新明華大廈,同時亦見重建工程已經展開。但願居民可有更佳的生活環境,還有好好珍惜這片筲箕灣樂土吧。
屋邨資料
地點:筲箕灣亞公岩道1-25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66年(B-E座);1978年(A座);2021年(第一期重建:1-2座)
樓宇數目:7
延伸閱讀
工廠大廈都可以變身成公共屋邨,在香港並非不可能,事實上有一條位於柴灣的屋邨真的做到了,它就是全港唯一由傳統工廠大廈,搖身一變成現時可住人的公共屋邨:華廈邨,單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保育價值,已經有很多東西可跟大家分享了。

屋邨的前世:H型工廠大廈
華廈邨前身為柴灣工廠大廈,它樓高5層,早於1959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建築設計的工廠大廈,大廈公共走廊開揚,各層設置公共廁所,樓梯以英泥製造,設有斜路供予手推車運輸用途。該廈無升降機,並為開放式物業管理不設大閘,相信老一輩人看到大廈都覺得倍感熟悉和親切。
柴灣工廠大廈更於2013年2月20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可見它的歷史價值。

後來柴灣工廠大廈於2013年改建。在改建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大廈結構外型基本上維持原本,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更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等。據報導,改建工程耗資高達3.3億港元,平均每戶改建成本為176萬港元,改建成本較興建新公屋單位更為昂貴。

只有單幢大廈的屋邨
關於遊走華廈邨的體驗,由於華廈邨面積小,只有一棟華欣樓,故此遊覽它的時間比平時遊走其他屋邨短得多。對華欣樓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外型建築,確實保留到往日H型工廠大廈的模樣,連面向的士站的方向,亦能看到大廈舊名,即柴灣工廠大廈,可見它確實是有保留工廠大廈的基本特色。

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昔日柴灣工廠大廈的歷史和特色,華廈邨地下特設展覽廊,例如屋邨門口就有講述工廈發展的歷史展示版,另一邊則有文物廊,展出昔日工廈的多個物件,包括可移動式的印刷機、衣櫃、木製雕刻箱、 家具、玩具、日用品公司的招牌等,極有歷史價值。我覺得若果想了解更多香港古今工廈發展,以上的區域其實值得一看。

除此之外,華廈邨更使用改良版舊式公屋摺閘,地舖亦保留舊式設計,即使是現今營業的地下店舖,仍保留舊式摺閘,閘上鏤空「柴灣工廠邨大廈」字樣更是清晰可見。

活化屋邨以外的綠化
除了活化,華廈邨在改建方面亦加入了許多綠化的元素,例如華廈邨H型中庭一帶被劃成園林休憩設施(同時是頗不錯的打卡位,笑)、設有綠化天台以緩和熱島效應、住宅單位及走廊保留自然通風設計等。由於它的特色活化及綠化設計,華廈邨更曾獲得建築項目大獎,得到建築業界的肯定。

個人認為是次遊走唯一較為可惜的地方,在於綠化天台及公用區等都是位於住宅範圍內,故此一般街客是沒有機會看到更多現今華廈邨裡面的面貌。

保育背後都有代價?
不過話雖華廈邨在保育方面的付出是肯定的,但這是否代表改建後的屋邨是宜居,相信部分街坊還是會存保留態度。翻查報導,發現為符合保育要求,居住單位的要求限制亦較多,例如不可間房、只可以傢俬間隔;傢俬亦不能到頂,亦不可以在牆上、地上用釘等,這在於居住立場,確實帶來不少不便。

但如何在保育和住屋方面取得平衡,相信是一大難題呢。
屋邨資料——華廈邨 (Wah Ha Estate)
地點:柴灣吉勝街2號
入伙年份:1959年(活化前);2016年(活化後)
樓宇數目:1
樓宇類型:改建H型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華欣樓
延伸閱讀
要不是遊走香港屋邨計劃,東區其實是我個人極少踏足的地區,其中柴灣和小西灣的到訪次數更是五隻手指就數完。但沒想到柴灣的公共屋邨其實亦驚喜處處,包括下文分享的漁灣邨,它說不出有甚麼極為獨特的看點,但神奇的是遊走漁灣邨後,偶爾還是會有點想念屋邨氛圍呈現的老舊香港情懷。

對屋邨很片面的印象
不計已重建的屋邨,漁灣邨應該是興華二邨以外,柴灣一帶最為老舊的一條屋邨。對於漁灣邨的印象,最記得的當然是它樓宇的少女粉紅色外牆,相當instagrammable,即是呃like一流,同時為屋邨平添多份浪漫情懷,近年亦吸引了不少文青特意到場打卡。只是我遊走當日為平日下午,所以當天我就成為了唯一的打卡人士(笑)。

平凡而難得的舊情懷
另一對漁灣邨的印象,不外乎是它可說是典型70年代香港公屋格局,總體而言其實頗有懷舊的情懷。這種懷舊可能看似理所當然,但當看到同區接近年份的如環翠邨,商場已在領展翻新得面目全非,更顯得這份懷舊很珍貴。在漁灣邨內,不難找到多間小店,很多明顯都有一定歷史,例如辦館、茶餐廳、文具店、報攤等,而這些店舖大致集中在圍着漁灣街市的漁順樓和漁豐樓,以及漁安樓面向柴灣道。



說回少許以往的屋邨商舖規劃,漁灣邨這類屋邨店舖的規劃,底層為購物走廊,樓上就是住宅,隔壁就是停車場和街市,雖然沒有冷氣,但仍可沐浴於陽光中,地方空間相對較寬闊,逛得很舒服,同時很方便。雖然我非讀建築出身,但感覺這樣的規則,其實可騰出更多公共空間之餘,同時讓街坊與店舖,以至社區有着更密切的連繫。


遊走漁灣邨時,發現樓宇分別為樓高7層以及22層的舊式長型大廈(漁進樓於2020年落成,是例外),樓宇高低相連亦是舊長型大廈的特色之一。個人就頗喜歡這種設計,高低錯落的樓宇讓人看得舒適,不會如近年的樓宇般如此密集和有壓迫感,而且樓宇之間有個極為寬闊的公共空間,當中包遊樂場及健體區,即使被樓宇包圍,也不會有壓迫感。



最後,這跟遊走沒有關係,純粹想分享人生第一次聽到漁灣邨的名字,就是徐子見擊敗前任民建聯的鍾樹根時,有民眾前來即興開派對慶祝鍾的落選一事,所以看到區議員辦事處時,感覺有點像是「啊!原來係呢度」的感覺,好微妙。

小小彩蛋時間給各街坊治癒心靈!


屋邨資料
地點:柴灣道365號
入伙年份:1977年及1978年、2020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舊長型大廈、非標準設計大廈
樓宇名稱:漁安樓、漁泰樓、漁豐樓、漁順樓、漁進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在講述位於北角的健康村之前,請先容許我界定下文所指明的屋邨範圍。也許不少人如我,一直誤以為健康村是私人屋苑,但其實情況跟位於油麻地的駿發花園類近,只答中了一半。畢竟我一直主力介紹的是出租屋邨,故此下文所講述的健康村,亦主要以第三期為主,只因第三期才是真正屬於出租單位的部分。至於第一、二期則屬於私人屋苑,是可買賣的單位了(康智閣、康達閣除外)。

多年來對它的誤會
不是開玩笑,若不是目標為遊走全港屋邨,以往多年來正正在相隔健康村三兩個街口上班的我,確實是不知道健康村是有三期,遑論知道它是有出租單位這回事了。後來理解了健康村是有第三期後,我才第一次走到百福道的範圍,一窺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直以來對健康村的印象就是:好方便上班(尤其以前我確實在附近上班)。基本民生配套也尚算方便,畢竟港鐵鰂魚涌站就在隔壁,而且屋邨雖然沒有商場,但起碼設有超級市場、便利店和快餐店等,附近又有街市,交通和購物都尚算方便,實在夫復可求?
但同時亦由於以上多年來的誤解,開始的時候,我亦以為健康村第三期,即是出租屋邨的部分,建築設計會跟經歷過重建後的第一、二期無異,但事實就是——我錯了。

一條馬路之隔的小王國
從來沒有想過,不過是一條公路之隔,但於1965年入伙的健康村第三期,確實看起來是樸素得多,而且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綠葉樓整齊地排列着,讓三期儼如自成一國的小王國。
說回樸素一點。不是第一、二期設計花肖,不過是大廈顏色的使用上,明顯有着逾50年樓齡,尚未重建的第三期,米白的外牆跟第一二期所採用的啡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且明顯第三期的樓宇高度不如第一二期的高,翻查資料後才發現原來三期樓宇也不過是14層,實在難怪難怪了。

若果根據以往經驗,從遠處觀賞大廈過後,當然要進內參觀遊走一番。但事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去到門口我才發現,這個小王國的堡壘比想像中更為堅固,只因想進入第三期,就必先通過它正門的出入口,而正門出入口是已經有保安鎮守,加上看見出入口位設置類似拍卡機的物件,話雖公屋,但其實保安方面已與私人住宅無異了。故此很抱歉,今次沒有拍攝內部的相片,只好逛逛門口附近,以及第一二期一帶,當作到此一遊了吧。

過去有關屋邨的報導是這樣的
雖然不能進內參觀,但翻查健康村的一些歷史資料,感覺還是頗有趣和值得分享的。上文提及過,健康村第三期早在1965年入伙,當時設有7座大廈,名字也很有詩意的,分別是棕樹樓、藍雀樓、銀杏樓、紅桃樓、白楊樓、黃菊樓和綠葉樓,主要以樹木命名。至於第一及二期,根據《華僑日報》於1959年的報導,第一期是在1957年入伙,至於第二期則是1959年。而有關第三期的出現的報導,原來早在入伙前的4年前,即是1961年,當時的《華僑日報》早已報導,並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為題,簡介第三期的健康村將提供720個單位,可容納居民4,356人。

至於經歷重建的健康村,根據房協官方網頁,為當時少有設置升降機、垃圾槽及沖廁等設備的公共屋邨,當時而言已經是相當豪華的裝修了。
有關健康村的前身,據說是健康村平房區,根據《華僑日報》分別於1961年1月及4月的報導,健康村是分階段清拆,而1961年正正是最後的清拆階段,當時的報導就有指出往日的健康村是有過百間石屋,而受清拆影響的街坊,大多安排在原址附近居住。

屋邨資料
地點:第一期(重建) : 香港北角健康中街8-10號 / 七姊妹道190-192號 / 第二期(重建) : 香港北角英皇道668號 / 第三期 : 香港北角百福道12 號
入伙年份:1965(第三期);1993(第一期重建後);1997(第二期重建後)
樓宇數目:9(出租)、5(出售)
單位數目:1189(出租)、1084(出售)
樓宇類型:錯層式十字型(第三期);井字型(第一期重建後);十字型(第二期重建後)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華僑日報》,1961年8月9日,《北角健康村建第三期廉租大厦》
- 《華僑日報》,1961年1月10日,《健康村剩餘石屋農曆年初四拆遷》
- 《華僑日報》,1961年4月24日,《北角健康村今日最後遷拆》
- 《華僑日報》,1959年6月14日,《北角健康村廉租大厦第二期首間明日入伙》
延伸閱讀
遊走小西灣邨可說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經歷。
個人對小西灣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遠,真係好遠。要不是當日在南華會打完保齡球,恰巧附近有巴士直接到小西灣邨,相信短時間內亦不會到訪呢。

全港島最多座數及單位屋邨
說回遊走小西灣邨的經歷。到訪小西灣邨當日,恰巧天氣不算很好,很多地方都罩上厚厚的濃霧,讓很多東西都好像蓋上一層淺淺的灰塵。但這樣觀看小西灣邨,反而平添了點點獨一無二的特色,讓小西灣邨好似多了一層迷樣的色彩。
翻查資料,才發現它是全個港島區擁有最多座數及單位數目的屋邨,達到12座,實際的面積也比想像中大,畢竟它分為3期興建。

背後的歷史:前身為英軍情報中心
更有趣的是,原來小西灣邨的前身是英軍情報中心及大坪村,曾經是中英情報戰的前線,並有不少英軍特務出現的地方。據稱以前的小西灣英文並不是「Siu Sai Wan」,而是「Little Sai Wan」;而有關的英軍情報中心,就在50年代初起運作,由英國皇家空軍負責,叫「小西灣皇家空軍監聽站」(RAF Little Sai Wan)。
而有關設施一直運作至1988年,由於中英聯合聲明簽訂確認香港回歸,監聽站使命結束,於是拆卸。但亦另有說英軍情報中心的準確位置是位於今天富景花園附近。

獨特的草書書法標誌
說完小西灣邨的歷史,可說回更多關於今日的小西灣邨。個人最為記得小西灣邨的,就是它的部分大廈外牆仍有保留以中文草書書法寫成的大廈名字,印象中這個設計在其他屋邨不曾見過,感覺也頗為獨特的。但搞笑的是,畢竟個人不太看懂草書書法的字體,以致我看「瑞強樓」和「瑞發樓」兩座大廈的名稱時,也呆了很久。(笑)
另外,據說中文草書書法的標誌,除了在部分大廈的外牆仍有保留外,第2期樓宇則設於地下通道及地下電梯大堂內,但可惜我沒有進內參觀,所以無從證實孰真孰假。

總體而言,遊走小西灣邨的經歷其實也頗為愜意的。雖然對個人而言,小西灣邨位置比較遠,但可能由於屋邨規模大的關係,民生配套及交通配套方面反而比想像中做得好和方便,起碼我從來沒有想過小西灣邨的商場原來是有Mos Burger。(笑)而交通方面總算有不少車可到港島區內甚至跨區到其他地區,以補足它本身地理位置上的不便。

最後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就是小西灣商場看似平平無奇,不過是一棟由於依山而建,故此商場樓層較多而已。但原來商場內亦連附兩個小型公園給街坊玩樂,而且布置也頗為漂亮,可說是有點驚喜。


屋邨資料
地點:香港小西灣曉翠街
入伙年份:1990年及1993年
樓宇座數:12
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名稱:瑞喜樓、瑞強樓、瑞樂樓、瑞滿樓、瑞盛樓、瑞泰樓、瑞益樓、瑞福樓、瑞發樓、瑞富樓、瑞隆樓、瑞明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晴報《小西灣不簡單 從掌故軼聞尋快樂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