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九龍區

遊走九龍區的公共屋邨。

從來沒有想過,事隔接近8年再到訪位於石硤尾的白田邨,當中感受之複雜,可與到訪自己長大的東涌逸東邨不相上下。

八年前後白田邨的反差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說實的,接近8年前,當時我仍是雜誌記者,需要負責香港屋邨欄目,工作關係故此找來住在白田邨的大學同學,帶我遊走一次白田邨。當時的白田邨仍有第9-11座,當然第13座仍在,祥記辦館仍在,仍有舊式屋邨街市,屋邨商場仍是不太起眼的老舊模樣。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事隔多年再次遊走白田邨,只見不少新落成的樓宇,已脫胎換骨的白田購物商場,還有盡是工地,有的是拆卸舊白田的大廈,有的是新興建中的樓宇,即使走路也因工地的緣故而需要繞路而行。

白田邨正在處於蛻變的時期,我心想。

已由較為新的大廈變成白田邨內較為高樓齡的大廈。

唯一較為沒有變的,相信是裕田樓和翠田樓一帶,跟8年前到訪的模樣分別不大,畢竟那些大廈都是在90年代興建,跟正在重建的其他大廈相比,他們今日已成為較為高樓齡的大廈了。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有趣的是,今次遊走我才發現白田邨原來有個頗為漂亮的中式庭園和相信是新建的遊樂場,同樣在此感受到白田邨那種嘗試蛻變的矛盾。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最後,遊走陌生得多的白田購物商場。可能由於附近是工地關係,加上購物商場空間闊落,總覺得商場感覺像是未完成興建似的(誤)。另一有趣地方,就是白田購物商場內多處擺放了多張舊白田邨照片。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回想8年前為何會選擇介紹白田邨,重看自己的文章才記得原因。

「一個白田邨,已經看到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和變遷。由最舊式的舊長型至最新的和諧一型,中間橫跨了25年之久,還有屋邨內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清拆與重建,白田邨看似與時並進,但同時擋不過時代的洪流,留不下存在過的痕迹。」


【info】
地點:白田白田街51號
入伙年份:1975
樓宇數目:16
單位數目:8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和諧三型、非標準型、舊長型、小單位、非標準大廈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以往我對澤安邨的印象,就是不知怎的,經常將它與白田邨搞錯。讀書時每次乘車經過龍翔道,看見澤安邨時,總以為它是白田邨,真的很抱歉。

隔壁是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的石硤尾澤安邨。
隔壁是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的石硤尾澤安邨。

另一以往對澤安邨的印象,就是它旁邊有一塊極大的空地,偶爾會看到有人在此打棒球,實在熱血和青春得很。後來才知道那估空地原來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難怪會有這麼遼闊的空地。

石硤尾澤安邨入口。
石硤尾澤安邨入口。

說回遊走澤安邨的體驗。簡而言之:好靜,真係好靜。

屋邨本來就不大,只有4棟大廈,分別為富澤樓、麗澤樓、榮澤樓和華澤樓,故此連同拍攝時間,不用一小時就走畢。屋邨本身旁邊就是畢架山花園等豪宅,加上位置地勢高,據說部分單位更能觀賞維港景緻。但同時能想像到,屋邨以深水埗區而言,可說是位置隔涉,故此屋邨並不會特別熱鬧,加上人口老化等因素,導致屋邨環境更為寧靜。

一眼睇晒,澤安邨小巴及巴士總站。
一眼睇晒,澤安邨小巴及巴士總站。

澤安邨的廣場部分,地下有以類似8bit的方塊格仔,呈現出「澤安邨」三個字,從行人天橋對望就更感清晰可見;後來離開時沿着馬路再望澤安邨,亦發現大廈牆身亦刻有這種字體,感覺很80年代,同時很有趣。

屋邨廣場中央的類似8bit方塊顯示「澤安邨」三隻字,相信是屋邨的標誌。
屋邨廣場中央的類似8bit方塊顯示「澤安邨」三隻字,相信是屋邨的標誌。

不難發現,澤安邨跟沙田新田圍邨、柴灣興民邨情況類似,大家同樣位於地勢較高的山上,而且交通配套甚差,澤安邨只有三數條小巴及巴士線為總站;再者屋邨內的民生配套也乏善可陳,澤安邨街市早已被改建成城大持續進修中心,冬菇亭也改建成閱報室和棋藝社等,而屋邨內的商店廊「澤安購物廊」也是十室九空的,只有零星店舖,如便利店、髮廊、超市和餐廳等在大廈地下營業。

十室九空相信是對澤安購物廊的最佳描述。
十室九空相信是對澤安購物廊的最佳描述。
澤安邨內只有零星小店營業,而我的到訪時間是周日中午。
澤安邨內只有零星小店營業,而我的到訪時間是周日中午。
從冬菇亭改建而成的閱報室和棋藝室。
從冬菇亭改建而成的閱報室和棋藝室。
從澤安邨難得可見的英殖時期郵筒。
從澤安邨難得可見的英殖時期郵筒。

當然,澤安邨在環境方面,是屬於怡人舒適的,起碼即使身在市區,亦能享受到難得的安寧;但在交通和民生配套方面,則強差人意,究竟屋邨算不算得上是宜居,則見仁見智了。

澤安邨平台。
澤安邨平台。

【info】
地點:大窩坪澤安道1號
入伙年份:1983年
樓宇數目:4
單位數目:1900(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座「I」型

資料來源:
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曾遊走過黃大仙的竹園南邨,既然來到南邨,總不可遺漏在隔壁的竹園北邨了吧?

話雖今次分開了南邨和北邨遊走,但我認為在實際居住體驗上,我想街坊已將兩者融為一體了。畢竟商場和巴士站是兩邨共用,而且雖然地理位置上兩者的分界明確,但實際遊走兩者皆相差無幾。

黃大仙竹園北邨及巴士總站。
黃大仙竹園北邨及巴士總站。

竹園北邨的落成和入伙時間比南邨稍晚,於1987-1989年期間落成。竹園北邨的最大特色,相信是全邨8棟的大廈都是Y型設計。查看資料才知道,竹園北邨更是全港擁有最多Y3型的大廈,而這種設計於80-90年代初是相當流行。

黃大仙竹園北邨的Y3型大廈數量達8個,為全港之冠。
黃大仙竹園北邨的Y3型大廈數量達8個,為全港之冠。

說回遊走竹園北邨的體驗。跟竹園南邨相比,不知道是錯覺還是如何,感覺竹園北邨的老人家數目好像比竹園南邨少一點,起碼遊走當日看到大叔大嬸多,反而老人家都有,但不如南邨的多。

另外,個人比較記得竹園北邨的印象,就是邨內設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公園,公園內除了有中式涼亭,更有錦鯉池。看到錦鯉池的一刻,居然有鼓莫名其妙的感動,可能是因為現時遊走屋邨,已很難看到有泉水和錦鯉的水池,不少都由於管理及安全問題,早已將水抽乾,讓本來設計美觀,而且有散熱作用的園景浪費了。相信這是我看到錦鯉池感動的原因吧。

黃大仙竹園北邨錦鯉池。
黃大仙竹園北邨錦鯉池。
黃大仙竹園北邨錦鯉池。
黃大仙竹園北邨錦鯉池。

但感動同時,好快被同行朋友拉回現實——「為何水看起來這麼髒,是綠色的?」哈哈哈?

另外,竹園北邨較為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遊樂設施好像停留了在80至90年代之間,例如木造的遊樂設施,raw raw哋但好靚,真係好靚。還有車軚盤形的鞦韆,還有極為簡約設計,會讓屁股發熱得開花的鐵滑梯等等,這是充滿童年回憶的氣息啊!

黃大仙竹園北邨的滑梯。
黃大仙竹園北邨的滑梯。
竹園北邨的木造遊樂設施。
竹園北邨的木造遊樂設施。
竹園北邨內的少見車軚型鞦韆。
竹園北邨內的少見車軚型鞦韆。

遊走竹園北邨的時間跟南邨相比,可說是快得多。但最後想問問街坊,竹園邨的獨特獅子山標誌,我遊走竹園北邨時就看不見,那標誌是南邨獨有嗎?

黃大仙竹園北邨。
黃大仙竹園北邨。

屋邨資料

地點:竹園穎竹街8號
入伙年份:1987-1989年
樓宇數目:8
單位數目:8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Y3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蘇屋邨可以說是易寫,亦可以說是難寫的一條公共屋邨。

易寫,是因為蘇屋邨歷史悠久,而且本身知名度高,多歷史資料,它的知名度絕對不比華富邨、愛民邨、勵德邨等為低,在網上搜尋蘇屋邨的資料可說是唾手可得,不怕沒有內容。

難寫,正正是因為蘇屋邨的歷史資料太多,要追溯最早可由上世紀50年代開始說起,要疏理和揀選合適的資料來寫,其實甚考功力。而且關於蘇屋邨的介紹已經很多,珠玉在前,易有比較。

不過想着想着,還是I don’t give a fuck,按照自己意願寫了才算吧。

長沙灣蘇屋邨環境。
長沙灣蘇屋邨環境。

小時候我對於蘇屋邨的印象,就是一直好奇它究竟是在哪裡。小時候經常看到有巴士寫着總站是前往蘇屋,心想為何有個如此奇特的地方名,但連蘇屋邨是在港九新界哪裡,一概不知道。

蘇屋邨巴士總站,使用的是舊式巴士站設計,現時已買少見少。
蘇屋邨巴士總站,使用的是舊式巴士站設計,現時已買少見少。

後來知道姐夫原來以前曾在蘇屋邨住過,聽說偶爾更會回到蘇屋邨懷緬過去的時光。那讓我實在好奇,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屋邨,讓人如此的有感情?

結果好奇地在Google搜尋下,才知道蘇屋邨原來是一條很有歷史,而且很威水的屋邨,網上資料之多完全是出乎意料。

蘇屋邨入口的祝福牌匾,寫着「安居樂業」及「和氣致祥」。
蘇屋邨入口的祝福牌匾,寫着「安居樂業」及「和氣致祥」。

先論蘇屋邨昔日威水史

蘇屋邨的歷史,可說是比華富邨更早。原來它是屋宇建設委員會(下稱屋委會,即房屋局前身)繼北角邨和西環邨後,第3個興建的公共屋邨,屬於香港早期的廉租屋邨。

蘇屋邨燕子亭對出休憩帶。
蘇屋邨燕子亭對出休憩帶。

蘇屋邨更可說是早期已有小社區規模的屋邨,即是有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和郵政局等,在當時來說可說是規模完善,而且是富劃時代意義,後來不少屋邨設計亦以此為參考。當年屋邨造價達到5000萬港元,在當時來說是甚鉅的數字,更被譽為是當時亞洲地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可見當時的屋委會野心之雄大。

蘇屋邨劍蘭樓。
蘇屋邨劍蘭樓。

蘇屋邨另一著名之處,相信就是它名人輩出,不論演藝及政界,不少都是蘇屋邨出身,例如歌神許冠傑及他的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黃家強兄弟等,可說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搖籃。

「蘇屋三寶」中的燕子亭。
「蘇屋三寶」中的燕子亭。

說回遊走蘇屋邨的體驗。總體而言個人覺得是驚喜處處,甚為喜歡的。由於大廈老化及維修成本鉅大等因素,蘇屋邨於2009至2012其間拆卸,並於2016至2019年間完成種建及入伙。本來我以為重建後的屋邨,相信都只會變成一條全新的屋邨,是居住環境好了,但不會有甚麼個性,但一切原來都是錯了。

燕子亭下的藝術作品。
燕子亭下的藝術作品。

充滿驚喜的舊邨設計細節重現

雖然重建後的蘇屋邨樓宇的確新淨了,全邨採用的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驟眼看跟近年其他新建的屋邨無異,但仔細遊走蘇屋邨,才發現它有不少特色。

蘇屋邨入口戶外休憩花園,部分季節更會開花。
蘇屋邨入口戶外休憩花園,部分季節更會開花。

由於在香港公屋方面重大的歷史意義,重建後蘇屋邨特意保留了很多舊蘇屋邨含有的特色元素,例如著名的「蘇屋三寶」,即是門口金漆招牌、以前賣火水的小白屋、燕子亭等,在三寶旁更包含三寶的解說,娓娓道來當中特色及歷史意義,讓街坊以及市民了解更多。

燕子亭保留了壁畫,壁畫繪畫的正是昔日之蘇屋邨。
燕子亭保留了壁畫,壁畫繪畫的正是昔日之蘇屋邨。

其實除了「蘇屋三寶」,個人很欣賞蘇屋邨特設文物徑,介紹更多舊蘇屋邨的特色設施及設計,例如現時為郵政局的石屋,原來前身為屋邨辦事處;位於入口地下的祝福牌匾、燕子亭的壁畫、楓林樓部分單位的門閘和藝術品,還有前街坊居住的物品等,文物徑旁同樣設有解說,讓大家更完整的了解到更多蘇屋邨的歷史。

「蘇屋三寶」的小白屋,昔日是售賣火水。
「蘇屋三寶」的小白屋,昔日是售賣火水。

至於個人甚為喜歡的文物,是由前蘇屋邨大廈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在長櫈下可清晰看到昔日的樓名,更可見昔日招牌師傅的書法藝術,美觀之餘同時實用,更見建築師在保育蘇屋邨時的心思。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除了文物徑等元素,另一可見建築師在融入舊蘇屋邨至新蘇屋邨時的小小心思,就是部分大廈地下入口特意保留了舊大廈的通花設計,根據文物徑的解說,才知道原來不同大廈的通花設計都是不相同的,這些細節位可說是令人感到驚喜處處,能保育到舊大廈的元素外,通花設計更可達到實用的通風作用之餘,同時有點綴環境的作用。

部分大廈入口,保留了昔日蘇屋邨入口的通花口。
部分大廈入口,保留了昔日蘇屋邨入口的通花口。

不過更重要的,是重建後的蘇屋邨,環境的確是舒適宜人。新蘇屋邨內設有14棟大廈,但沒有天水圍式的插針式起樓,反而在樓宇和樓宇間設置了很多的綠化空間,更在大廈地下設置了許多的公園遊樂設施,部分的遊樂及健身設施更位於大廈地下的有蓋位置,即使下雨天也能不受影響的使用。而且蘇屋邨本身依山而建,要遊走各棟大廈需要走斜路,為了兼顧行動不便人士,屋邨內設計了很多的行人天橋以及電梯、升降機等方便街坊上落出入,這些細心的設計讓人遊走屋邨也不會太吃力。

蘇屋邨的綠化環境部分。
蘇屋邨的綠化環境部分。

盡力保育與重建間作出平衡

遊走蘇屋邨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建築師嘗試並努力地在宜居及歷史保育兩方面作出平衡,這點可能是呼應了近年社會的保育意識提高了,而且是對蘇屋邨在香港公共屋邨上的歷史意義所作出的肯定。

我相信要在兩者作出平衡是困難的,尤其在部分街坊立場,建築設施的實用程度,當然比一切都重要。但驚喜的見建築師會嘗試將保育元素變得同時實用,例如前文提及過的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大廈地下入口的通花設計、燕子亭、郵政局,即使是文物徑其實亦同時是街坊回家必經之路,並不是為了保育而特意獨立興建,這讓街坊可於生活上自然地運用之餘,同時可從中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承載着怎樣的故事。而且欣賞建築師在新蘇屋邨加入大量綠化元素,以及加入多了公園健身設施等,休憩位置亦保留了很多,讓街坊多了地方活動和聯誼,讓屋邨環境變得比過往更為宜居。

前石屋的蘇屋邨郵局。
前石屋的蘇屋邨郵局。

當然這樣的保育,不是全然成功的。例如現時仍為丟空待租狀態的小白屋,還有楓林樓的單位部分同樣為丟空,沒有展出更多展品並解說等,個人認為是有點可惜。而且上網查找資料時,發現屋邨在重建後,扶手電梯出現過漏水問題等,不過這些問題其實不少屋邨都有,而且亦無阻總體良好的觀感。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別富心思的花卉主題名字

寫至文末,才發現蘇屋邨可寫的真的遠比想像中多,但個人認為它的值得更深入介紹的。最後最後,想說蘇屋邨的大廈名跟馬頭圍邨一樣,都是以花卉為主題,而且英文名都是意譯而非音譯,相當有詩意,同時呼應了蘇屋邨的名字(蘇屋邨的「蘇」字同時有香氣的意思)。例如個人喜歡的茶花樓(Camellia House)、蘭花樓(Orchid House)及荷花樓(Lotus House)。不過關於屋邨大廈之命名又是另一門學問,相信可獨立成一篇文章講解,希望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吧。

蘇屋邨。
蘇屋邨。

屋邨資料

地點:長沙灣保安道380號
入伙年份:原落成於1960-1963年,於2016 (第一期) – 2019 (第二期)重建。
樓宇數目:16(重建前);14(重建後)
單位數目:7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東網新聞《蘇屋三寶獲保留 重建後再玩懷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專題文章《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規劃與演變》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要我形容對興田邨的印象,相信就是「蘇州過後無艇搭」。

不過解釋何謂「蘇州過後無艇搭」前,容許我談談對興田邨的其他印象和遊走感受。

藍田興田邨。
藍田興田邨。

嚴格而言,我家距離興田邨不算太遠,步行約20分鐘就可抵達。從前因上班關係,需要搭乘巴士過海,興田邨就是其中一個會經過的車站。最記得每逢大時大節,例如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就會看到面積不算大的興田邨佈置起節日裝飾,晚上時就會亮起燈飾,雖然稱不上漂亮,而且佈置設計簡單,但確實頗有節日氣氛和富心思的。

配備節日裝飾的藍田興田邨。
配備節日裝飾的藍田興田邨。
懸掛起新春裝飾的藍田興田邨。
懸掛起新春裝飾的藍田興田邨。

言歸正傳,興田邨於1987年入伙,比隔壁的德田邨還要早入伙,亦是市區第一批採用Y3型設計大廈的公屋之一。

藍田興田邨
藍田興田邨的地舖。
藍田興田邨的地舖。

興田邨雖然只有3棟大廈,分別為恩田樓、美田樓和彩田樓,但畢竟屋邨位於山上,跟藍田港鐵站亦有一定距離,故此屋邨內亦設有熟食中心、商場以及大廈地面商店等,以解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已關門大吉的冬菇亭。
已關門大吉的冬菇亭。

至於上文提及的「蘇州過後無艇搭」,指的其實是遊走當日,屋邨商場和冬菇亭都已關門大吉裝修中,故此無緣目睹仍保留80年代屋邨風貌設計的商場,遇到的只是沙塵滾滾,已蓋上黑布的商場外圍,嗚。

藍田興田邨的指示牌。

不過,這並非代表遊走興田邨是白行一趟的,還是有些比較有趣的小小發現。

那些發現就是在停車場「藍天新城」的天台。本來以為屋邨停車場平平無奇,充其量是可看到遼闊的秀茂坪屋邨景色。但沒想到停車場天台除了有極多的雀鳥,很多的伯伯叔叔聚賭,還有一個儼如小型寺廟的拜神供奉位,旁邊還有一些盆栽點綴,充滿綠化氣息。

當然,它的規模未至於如從前介紹過的將軍澳景林邨般這麼建成一座完整的觀音廟誇張,但這個發現也算是個小小的驚喜吧。


【info】
地點:藍田連德道8號
入伙年份:1987
樓宇數目:3
單位數目:200
樓宇類型:Y3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1)遊走將軍澳景林邨文章傳送門——https://cutt.ly/I2KlB7G

2)遊走藍田德田邨文章傳送門——https://cutt.ly/p2KlW8s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接受媒體訪問,記者曾問我一條相當有趣的問題——遊走多個屋邨後,有否試過遊走自己居住的地方?

當時我的答案是沒有的。

但想着想着,目前遊走了全港74個屋邨,明明自己住的就是公屋,附近亦有許多的屋邨,但之前的確就是沒有很大的意欲,遊走自己的居住地域。

那就不如試試遊走一趟吧,說不定會有不一定的體會呢。

故此今次就選擇了寶達邨,心想盡佔主場之利。

結果遊走後才發現,其實我不如自己預料的,那麼熟悉居住的地方。

寶達邨景色。
寶達邨景色。


一直了解的寶達邨,可說是沒有個性的屋邨:和諧式大廈設計,沒有甚麼特色主題設計,樓宇起得密密麻麻的;屋邨於2001年及2003年落成,位處山上,不過幸好交通也尚算便利,而且寶達自己有商場和街市,街市的宵夜有些味道還不錯,總算解決到街坊日常所需。

寶達邨商場對出天橋接駁至其他住宅大廈。
寶達邨商場對出天橋接駁至其他住宅大廈。


但遊走後才發現,原來現時寶達邨的達康樓地下,是有24小時健身室的——那真是開心大發現,很適合需要減肥的我使用呢。(笑)而且沒想到寶達邨屋邨商場以外,原來是有地舖的。

開心大發現,寶達邨內的24小時健身中心。
開心大發現,寶達邨內的24小時健身中心。


另外實際遊走寶達邨,才發現寶達邨實際面積比想像中大得多:多達13座的大廈,從地面遙望,感覺是看不見盡頭的,那感覺居然有點詭異和不真實。由最外面的達祥樓,走至全邨最入的達怡樓,原來也要5至7分鐘步程,對我而言可說是相當遙遠;部分大廈就以高空平台連繫着,即使下雨天也不怕淋雨。

寶達邨平台的公園。
寶達邨平台的公園。


另外對寶達邨極深的遊走印象,就是它位於山上,故此溫度較其他地區低也是平常事;但沒想到實際遊走時,從並排的樓宇間的中央通道慢慢的走,居然會是大風得極為誇張,大風吹得耳朵有點刺痛外,更強風得感受到何謂舉步維艱。無誇張,我真的有點站不穩,好恐怖。

不是誇張,沒想到從中央通道遊走寶達邨,竟大風得人也差點站不穩。


寶達邨巴士總站。
寶達邨巴士總站。


遊走自己住的地方原來都可以有開心大發現,教我亦有更大的意欲,日後遊走附近的屋邨,例如秀茂坪邨、安達和安泰邨。

小小彩蛋:達祥樓有個平台花園,人不多,環境乾淨得多而且可遙望秀茂坪一帶風景,其實也相當舒服的,可說是街坊限定的秘密花園呢。

寶達邨公園內亦有氹氹轉可以玩。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秀茂坪寶琳路2號
入伙年份:2001年及2003年
樓宇數目:13
單位數目:7,4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小單位大廈、新十字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之前遊走過港島區的公屋,今次再度回到九龍區,介紹歷史較為悠久,而且有着「全港唯一」稱號,還有着老舊香港情懷的屋邨:位於石硤尾的大坑西邨。究竟他有甚麼「全港唯一」之處?下文將會分解。

 

相信不少人看到大坑西邨,首個印象都會以為它是位於港島區的大坑,但其!實!並!非!如!此!大坑西邨的前身其實為「光民村」的寮屋區。他的出現跟 1953 年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有着莫大關係。自從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就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安置在 1961 年清拆的光民村寮屋區的一眾居民。當時的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 1,600 個單位,並以廉價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大坑西邨就是如此應運而生。

大坑西邨民樂樓
身後的樓宇就是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最終於 1965 年入伙,意味着樓齡已經超過 55 年。當時的樓宇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故此分別出現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以及在 1981 年才入伙的民泰樓。至於單位面積方面,則由 261 至 523 平方呎不等,即適合 3-6 人家庭居住,但大坑西邨所有樓宇均不設電梯,對於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則較為不便。而且屋邨有着老化問題,故此大坑西邨亦即將面臨重建。

 

言歸正傳,究竟大坑西邨的「全港唯一」之處是甚麼?其實就是在於他是全港唯一的私人屋邨,有別於現時絕大部分屋邨都是由房屋署或房協管理,大坑西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當中的董事包括人稱「四叔」的富豪李兆基,還有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以及李國章等。所以嚴格而言,大坑西邨其實並不屬於我們日常理解的公屋呢!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標誌牌。
大坑西邨標誌牌,寫明屋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

話雖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別看見「私人」二字就以為住戶租金跟一般私人屋苑無異。根據近年的新聞報導,現時大坑西邨居民每月繳交約數百元至 $1,000 左右的租金。不過亦因為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性質,所以大坑西邨居民如果想申請租住房署轄下屋邨,即使大坑西邨清拆在即,亦會有一些限制,於輪侯公屋名單亦難以作優先安排,而且在繳交現時大坑西邨的租金方面,部分居民還是需要繳交約 $6,000 – $7,000 一個月左右,其實跟現時房署公屋住戶交雙倍或三倍租金無異。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走訪大坑西邨,猶如進入定了格於 1960 年代的香港般,有着濃濃的老舊香港情懷。此情此景於今日幾近杳無人煙的屋邨商場更能感受到 ── 裝潢懷舊,仍有保留紅白藍圓桶的髮型屋、已關店的辦館、仍寫有電腦驗眼招牌的大昌眼鏡中心等。事到如今只剩下零星仍有營業的店舖,還有補習社等,人流相當稀少,但同時連四周空氣也凝固了在 1960 年代般,保留到以往屋邨的歲月痕跡,仍能隱約嗅到難得的舊式香港氣息。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那麼,重建後的大坑西邨究竟何去何從?於 2021 年的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初步計劃重建後的屋邨提供逾 3,300 伙單位,較現時增加逾一倍。重置現有住戶約1,300個單位,其餘2,000個單位作「首置」用途。

 

後來根據更詳細的公布,更公開了重建後的大坑西邨會有甚麼設施。項目最新擬大幅放寬地積比,由現時 5.5 倍申請增至8.2 倍,同時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現時的 90 至 135 米,提升至 130 米至 160 米,從而興建八幢分別 28 至 40 層高的綜合大樓,並提供 3,347 個單位。另有一幢三層高物業則提供社福設施。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更令人驚訝的是,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將會設有會所!有別於一般的居屋配套,上述首置盤大樓的基座,將會提供私人會所設施,零售餐飲樓面及車位。至於八幢樓宇的中間位置,則提供大量綠化休憩空間,相信將會成為該區罕有的大型屋苑,打破該區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現狀。由於項目一再延後上馬,估計最快要在 2027 年、即六年後才完成大部分重建及入伙。

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民樂樓。

究竟上述的變更是好是壞,當然就見仁見智。但相信對於現時的居民而言,日後有更好的居住環境,而且有合理的賠償,相信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地方呢。所以想見識屋邨的老舊香港情懷,記得好好把握機會,珍惜眼前所看見的每一道風景。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info】
地點:九龍九龍塘:大坑西街 1-9 號、窩仔街 2-4 號、大坑東道 99 號
交通:港鐵石硤尾站 B 出口
溫馨提示:身為遊客的你走訪屋邨時,記得保持安靜,切忌打擾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呢!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順利邨

繼續介紹觀塘區的屋邨。繼之前的九龍灣啟業邨後,今次介紹的是位於觀塘半山,有着超過 40 年歷史,屬於「四順」之一的順利邨。偶然亦會聽到有關於順利邨猛鬼的傳聞,背後會否與它的歷史背景有關?下文將會來個一起探討。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位於觀塘半山的順利邨於 1978 年落成入伙,邨內共設有 7 座樓宇,分別為利溢樓、利祥樓、利富樓、利康樓、利明樓、利恆樓以及利業樓。邨內的樓宇類型主要為雙塔式(即俗稱的井字型公屋)以及舊長型。


題外話,井字型公屋的獨特設計,讓它成為香港公屋的標誌之一,並於 1970 年代廣泛採用。井字型公屋由香港建築師廖本懷設計,最早可見於 1970 年落成的華富邨。井字型公屋的設計優點為通風佳,而且由於住戶間是可對望,故此亦有保安的功能;但缺點是大天井容易予人不安的感覺,而且在日間非正午時份,陽光亦難以抵達洞底,造成井底光線長年都較暗淡;加上興建雙塔式大廈耗用的土地面積非常大,但每個單位的面積都較為細小且配搭非常單一,不適合給於少於 3 人或多於 5人的家庭居住,限制了屋邨發展,故此最終井字型公屋亦在 1980 年代逐漸被淘汰。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的樓宇主要為雙塔式及圖片的舊長型。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上文提及到,順利邨的前身為墳場。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原來順利邨的前身為七號墳場,墳場於 1935 年設立,根據 1936 年報章報道,是位於「九龍牛奶房」(即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今日之彩雲邨所在地)對上一千呎之山地。而且墳場更曾經於 1941 年擴建,範圍至順天邨、順安邨以及前佐敦谷堆填區。


直至 1955年,政府出示公告,七號墳場須在限期,即同年年底前遷葬骨骸,逾期無人認領的骨骸將由當局火化,將骨灰遷葬至沙嶺金塔墳場。直至 1960 年代遷葬之後,七號墳場荒塚纍纍,荒蕪一片,政府開始強制安排不符徙置資格的居民遷入臨時安置區。首批居民分別來自洗衣街寮屋、何文田木屋區、大坑西平民屋,以及白布街木屋區等,後來遷置的居民則包括來自橫頭磡、老虎岩(今日的樂富)、東頭村平房區(現時的東頭邨)、觀塘、牛池灣、落山道、鑽石山大觀新村及茜草灣等徙置區,漸漸形成人煙稠密的徙置區,從而搭建木屋,甚至建至山頂,居民依照原墳場的羊腸小徑,將木屋分區為小村落,名為新新村,和平村、聖母村、新觀村等。

觀塘順利邨
今日的順利邨已變得相當熱鬧,完全感受不到當年墳場的陰森感覺。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的商場樓梯。

後來政府為了安置居民,故此在原址開始興建公屋,並於 1978 年開始入伙。當年 1979 年 3 月 22 日,港督麥理浩爵士更親臨順利邨,主持揭幕儀式,可說是相當隆重其事。

另外,不知道大家知否順利邨曾經有戲院這回事?根據維基百科,在順利邨的屋邨購物商場附近,曾經有家名為「順利戲院」,是全港首創屋邨內設有戲院。當時順利戲院耗資高達 1,000 萬建成,戲院提供 858 個座位,並於 1981 年落成;最終順利戲院於 1999 年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其後被拆卸,該戲院重建成今日的順利商場第二期。

順利邨屋邨戲院
順利邨屋邨戲院,1985年。(圖片來源:gwulo.com)

邨內設有數個兒童遊樂場予街坊遊玩。針對近年香港人口老化嚴重,屋邨亦出現人口老化,故此屋邨內亦設有卵石路步行徑、健體區等。至於學校方面,邨內分別有順利天主教中學、觀塘官立中學,附近亦有滙基書院(東九龍)、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等。

觀塘順利邨公園
觀塘順利邨公園。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走訪過觀塘順利邨後,個人認為無可否認,順利邨的確是典型的人口老化屋邨:不少老人家在休憩區休息,連買個麵包亦眼見大部分的顧客都是老人家;但與此同時,感受到區內街坊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密切,哪怕是街坊與邨內店舖店員的關係,亦感受到當中的密切與溫暖,這點是近年香港較為買少見少的現象。沒有人知道往後的順利邨會是如何發展,究竟是會一直人口老化,然後屋邨樓齡久了,又要面臨拆卸等,還是有其他方向,還是不得而知,但願當中的人情味和街坊味能一直維持下去。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商場。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商場。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觀塘順利邨。

【info】
地點:觀塘茶寮坳利安道 15 號
交通:巴士619、23、27、290A;小巴47、48、12皆可抵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九龍灣啟業邨。

之前連續介紹了兩個位於沙田的屋邨:廣源邨禾輋邨後,今次介紹的香港公屋一於回到九龍區,走訪到位於九龍灣的啟業邨,看看跟啟德甚有淵源的屋邨,究竟背後有甚麼故事。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啟業邨早於 1981 年落成,有逾 40 年歷史,不過跟其他公屋相比,它的樓齡已經不算是特別高了。


至於啟業邨以及毗連的啟泰苑的前身,原來是前英國皇家空軍基地,至於地段則是從九龍灣填海得來。英國皇家空軍基地早於 1927 年落成及正式啟用,直至 1978 年遷往石崗機場為止。後來該地重建,就成為了今日的啟業邨。

不講不知道,原來啟業邨的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基地!
不講不知道,原來啟業邨的前身是英國皇家空軍基地!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此外,原來啟業邨在開始時並不是稱為啟業邨。根據 1979 年香港《工商晚報》報導,未動工的啟業邨當時被稱呼為「啟德邨」。至於啟業邨名稱之意,據稱是「啓」有啟德之意思,「業」字因為屋邨本身地理位置於偉業街及九龍灣工業區末端,同時具有作業之意思,意謂「作出新展望」,但孰真孰假則無從考究。

啟業邨近屋邨商場一帶。
啟業邨近屋邨商場一帶。
啟業邨商場一帶,同時是不少街坊休憩的地方。
啟業邨商場一帶,同時是不少街坊休憩的地方。

至於近年啟業邨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它後來經過翻新活化的極 instagrammable 的戶外運動場,當中包括特色街頭籃球場、自由投籃區、多用途球場、兒童空間及緩跑徑等。

根據「民坊」官方網站的資料,運動場於 2019 年完成翻新,當時更聘用推廣本地籃球文化的組織 SLAB 及社區空間設計工作室的 One Bite Social 合作翻新,將不少本土元素加入至運動場內,例如「香港」、「主場」等字眼。

當中的精心及極具美感的設計,吸引了不少人朝聖打卡,相信只要在 instagram 打「啟業邨」,就會找到許多人的美美打卡照。但我拍攝當日為周日,現實中的運動場人流極多。為安全計,若果真的想拍攝極少人甚至沒有人的運動場,建議最好在平日上班日子的早上或中午前來較佳呢。

經過翻新活化後的啟業運動場,包括籃球場。
經過翻新活化後的啟業運動場,包括籃球場。
近年吸引了不少人打卡的啟業運動場。
近年吸引了不少人打卡的啟業運動場。
經過翻新後的啟業邨運動場。
經過翻新後的啟業邨運動場。
運動場上不少支柱都有寫上一些鼓勵港人的字句,甚有心思。
運動場上不少支柱都有寫上一些鼓勵港人的字句,甚有心思。

但啟業邨在運動場以外,其實亦有不少相當值得拍下的打卡點。例如個人認為啟業邨相對其他屋邨而言,它的屋邨設計及結構已經是比賽容易在拍攝上處理,單是在停車場天台及地下位置拍攝屋邨內的舊長形及 I 字型公屋,已經是比較容易拍攝出整齊工整的效果。(至於色彩想看起來飽滿繽紛豐富點嘛,你懂的。)

九龍灣啟業邨天台鄰近運動場入口。
九龍灣啟業邨天台鄰近運動場入口。
九龍灣啟業邨天台鄰近運動場入口。
九龍灣啟業邨天台鄰近運動場入口。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九龍灣啟業邨。

言歸正傳,繼續介紹啟業邨。


啟業邨共有 6 棟樓宇,當中包括啟盛樓、啟裕樓、啟祥樓、啟寧樓、啟匱樓、啟樂樓等。當中最知名住客,莫過於人稱「長毛」的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正正就是住在啟業邨啟裕樓。

九龍灣啟業邨啟裕樓。
九龍灣啟業邨啟裕樓。
九龍灣啟業邨啟賢樓。
九龍灣啟業邨啟賢樓。

前文曾提及過,啟業邨有超過 40 年歷史,雖然相比起其他公屋,如西環邨等已經不算是很悠久,但走訪啟業邨時,亦不難發現屋邨內,除了運動場及兒童遊樂場,其他地方都是老人家居多,不得不承認啟業邨亦是今日香港典型的「老人邨」之一。


但至於究竟屋邨往後何去何從,會如何發展下去,則不得而知了。

啟業邨的公共休憩空間。
啟業邨的公共休憩空間。
同樣是啟業邨內的公用休憩空間。
同樣是啟業邨內的公用休憩空間。
啟業邨戶外巴士總站。
啟業邨戶外巴士總站。
啟業邨兒童遊樂場。
啟業邨兒童遊樂場。
九龍灣啟業邨近入口壁畫。
九龍灣啟業邨近入口壁畫。
現時邨內有不少老人家居住,故此設有耆康徑也合理不過。
現時邨內有不少老人家居住,故此設有耆康徑也合理不過。

【info】
地點:九龍灣啟業道 18 號
交通:港鐵九龍灣站 A2 出口步行約 20分鐘;巴士 15A、74A、24、28B、107、108 等皆可抵達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