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深水埗區

深水埗屋邨介紹

跟隔壁的「打卡公屋」南山邨相比,大坑東邨可說是相對低調的存在。

小時候經常有個錯覺,以為大坑東邨是位於香港島一帶的大坑,即是需要過海;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坑東邨是在九龍塘,失禮失禮。

大坑東邨景致。
大坑東邨景致。

從木屋區到徙置區至重建

有關大坑東邨的歷史,一切要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二戰後,大量的內地難民移居至港,不少人都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山邊木屋區,而大坑東就是其中一個徙置區。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隔壁就是「打卡公屋」的南山邨,只是一條馬路之隔。

至於大坑東邨的前身,原來是徙置大廈,早在1955至56年就出現。而徙置大廈的出現,是因為在1954年,有一場大火在大坑東木屋區發生,當時導致超過20000人無家可歸,而港英政府為了安置當時受大火影響的居民,於是仿效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的做法,興建大坑東邨以容納災民。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個人認為是屋邨的地標:彩龍大酒樓。

後來直到1974年,政府開始著手籌劃大坑東邨的重建,並在1979年開始進行工程。至於今日大家見到的大坑東邨,其實就是經歷了重建,並於1984年開始入伙。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充滿童趣的交通工具標誌。

屋邨內滿滿的懷舊感

遊走大坑東邨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的大廈不少都是偏矮,看起來只有十數層的高度。那是由於大坑東邨位處九龍塘,它興建時位於飛機航道之下,故此樓宇的高度受到限制。翻查資料才發現,大坑東邨的的東海樓、東輝樓、東成樓、東裕樓、東滿樓及東旺樓是首批落成及層數最少的相連長型大廈,原來真的只有11層。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大坑東邨天橋的八角形位置。

遊走大坑東邨的總體印象,就是它雖然知名度不如隔壁的南山邨高,但其實論懷舊度和美感而言,其實亦不輸蝕。不知道是風水原因還是其他原因,八角形在大坑東邨可說是常見的存在,例如在天橋就很明顯。即使是公園的設施,仔細留意的話還是可找到老是常出現的八角形。

大坑東邨天橋。
大坑東邨天橋。

另外,大坑東邨的懷舊感,源於它有很多東西都仍然保留八十年代的特色,一邊遊走的時候,就是有種時間封印了的感覺。例如可說是大坑東邨地標的彩龍大酒樓,我覺得晚上再看看它的霓虹標誌時,可說是格外耀眼和美麗;至於屋邨的商店則分佈在地下和行人天橋樓層,不少都是有一定歷史的小老店。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個人認為另一頗有特色的位置:東龍樓的字體。

另一個人頗為喜歡的位置,就是位於曬衣架一帶,背後的小小交通工具標誌,感覺充滿童趣,有巴士、電車、貨車等等,色彩繽紛豐富,要不是曬衣架的位置正正擋住那些圖案,相信亦是一個不錯的打卡位呢。

大坑東邨。
大坑東邨。

說起大坑東邨,其實之前試過一次晚上遊走,就是為了欣賞彩龍大酒樓的景致(笑)。跟日間分別最大之處,就是大坑東邨原來在繁華的香港而言,街燈可說是很少,不知怎的就是有少許陰森的感覺。但事後回想,感覺也頗為有趣的。


大坑東邨 – 屋邨資料

地點:九龍塘大坑東道83、88號
入伙年份:1984
樓宇數目:9
單位數目:2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樓宇類型:相連長型第一款、新長型、小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東輝樓、東海樓、東怡樓、東健樓、東龍樓、東滿樓、東旺樓、東裕樓、東成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從來沒有想過,事隔接近8年再到訪位於石硤尾的白田邨,當中感受之複雜,可與到訪自己長大的東涌逸東邨不相上下。

八年前後白田邨的反差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重建中的深水埗白田邨地盤工地。

說實的,接近8年前,當時我仍是雜誌記者,需要負責香港屋邨欄目,工作關係故此找來住在白田邨的大學同學,帶我遊走一次白田邨。當時的白田邨仍有第9-11座,當然第13座仍在,祥記辦館仍在,仍有舊式屋邨街市,屋邨商場仍是不太起眼的老舊模樣。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多年前在雜誌撰寫過有關深水埗白田邨的報導。

事隔多年再次遊走白田邨,只見不少新落成的樓宇,已脫胎換骨的白田購物商場,還有盡是工地,有的是拆卸舊白田的大廈,有的是新興建中的樓宇,即使走路也因工地的緣故而需要繞路而行。

白田邨正在處於蛻變的時期,我心想。

已由較為新的大廈變成白田邨內較為高樓齡的大廈。

唯一較為沒有變的,相信是裕田樓和翠田樓一帶,跟8年前到訪的模樣分別不大,畢竟那些大廈都是在90年代興建,跟正在重建的其他大廈相比,他們今日已成為較為高樓齡的大廈了。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白田邨不知為何會有一個很漂亮的中庭庭園。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個人認為頗有心思的白田邨遊樂設施。

有趣的是,今次遊走我才發現白田邨原來有個頗為漂亮的中式庭園和相信是新建的遊樂場,同樣在此感受到白田邨那種嘗試蛻變的矛盾。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已翻新的白田商場,商場內展示了舊白田邨的相片及歷史發展。

最後,遊走陌生得多的白田購物商場。可能由於附近是工地關係,加上購物商場空間闊落,總覺得商場感覺像是未完成興建似的(誤)。另一有趣地方,就是白田購物商場內多處擺放了多張舊白田邨照片。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最新白田邨的模樣。

回想8年前為何會選擇介紹白田邨,重看自己的文章才記得原因。

「一個白田邨,已經看到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和變遷。由最舊式的舊長型至最新的和諧一型,中間橫跨了25年之久,還有屋邨內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清拆與重建,白田邨看似與時並進,但同時擋不過時代的洪流,留不下存在過的痕迹。」


【info】
地點:白田白田街51號
入伙年份:1975
樓宇數目:16
單位數目:84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和諧三型、非標準型、舊長型、小單位、非標準大廈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以往我對澤安邨的印象,就是不知怎的,經常將它與白田邨搞錯。讀書時每次乘車經過龍翔道,看見澤安邨時,總以為它是白田邨,真的很抱歉。

隔壁是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的石硤尾澤安邨。
隔壁是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的石硤尾澤安邨。

另一以往對澤安邨的印象,就是它旁邊有一塊極大的空地,偶爾會看到有人在此打棒球,實在熱血和青春得很。後來才知道那估空地原來是石硤尾配水庫遊樂場,難怪會有這麼遼闊的空地。

石硤尾澤安邨入口。
石硤尾澤安邨入口。

說回遊走澤安邨的體驗。簡而言之:好靜,真係好靜。

屋邨本來就不大,只有4棟大廈,分別為富澤樓、麗澤樓、榮澤樓和華澤樓,故此連同拍攝時間,不用一小時就走畢。屋邨本身旁邊就是畢架山花園等豪宅,加上位置地勢高,據說部分單位更能觀賞維港景緻。但同時能想像到,屋邨以深水埗區而言,可說是位置隔涉,故此屋邨並不會特別熱鬧,加上人口老化等因素,導致屋邨環境更為寧靜。

一眼睇晒,澤安邨小巴及巴士總站。
一眼睇晒,澤安邨小巴及巴士總站。

澤安邨的廣場部分,地下有以類似8bit的方塊格仔,呈現出「澤安邨」三個字,從行人天橋對望就更感清晰可見;後來離開時沿着馬路再望澤安邨,亦發現大廈牆身亦刻有這種字體,感覺很80年代,同時很有趣。

屋邨廣場中央的類似8bit方塊顯示「澤安邨」三隻字,相信是屋邨的標誌。
屋邨廣場中央的類似8bit方塊顯示「澤安邨」三隻字,相信是屋邨的標誌。

不難發現,澤安邨跟沙田新田圍邨、柴灣興民邨情況類似,大家同樣位於地勢較高的山上,而且交通配套甚差,澤安邨只有三數條小巴及巴士線為總站;再者屋邨內的民生配套也乏善可陳,澤安邨街市早已被改建成城大持續進修中心,冬菇亭也改建成閱報室和棋藝社等,而屋邨內的商店廊「澤安購物廊」也是十室九空的,只有零星店舖,如便利店、髮廊、超市和餐廳等在大廈地下營業。

十室九空相信是對澤安購物廊的最佳描述。
十室九空相信是對澤安購物廊的最佳描述。
澤安邨內只有零星小店營業,而我的到訪時間是周日中午。
澤安邨內只有零星小店營業,而我的到訪時間是周日中午。
從冬菇亭改建而成的閱報室和棋藝室。
從冬菇亭改建而成的閱報室和棋藝室。
從澤安邨難得可見的英殖時期郵筒。
從澤安邨難得可見的英殖時期郵筒。

當然,澤安邨在環境方面,是屬於怡人舒適的,起碼即使身在市區,亦能享受到難得的安寧;但在交通和民生配套方面,則強差人意,究竟屋邨算不算得上是宜居,則見仁見智了。

澤安邨平台。
澤安邨平台。

【info】
地點:大窩坪澤安道1號
入伙年份:1983年
樓宇數目:4
單位數目:1900(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座「I」型

資料來源:
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蘇屋邨可以說是易寫,亦可以說是難寫的一條公共屋邨。

易寫,是因為蘇屋邨歷史悠久,而且本身知名度高,多歷史資料,它的知名度絕對不比華富邨、愛民邨、勵德邨等為低,在網上搜尋蘇屋邨的資料可說是唾手可得,不怕沒有內容。

難寫,正正是因為蘇屋邨的歷史資料太多,要追溯最早可由上世紀50年代開始說起,要疏理和揀選合適的資料來寫,其實甚考功力。而且關於蘇屋邨的介紹已經很多,珠玉在前,易有比較。

不過想着想着,還是I don’t give a fuck,按照自己意願寫了才算吧。

長沙灣蘇屋邨環境。
長沙灣蘇屋邨環境。

小時候我對於蘇屋邨的印象,就是一直好奇它究竟是在哪裡。小時候經常看到有巴士寫着總站是前往蘇屋,心想為何有個如此奇特的地方名,但連蘇屋邨是在港九新界哪裡,一概不知道。

蘇屋邨巴士總站,使用的是舊式巴士站設計,現時已買少見少。
蘇屋邨巴士總站,使用的是舊式巴士站設計,現時已買少見少。

後來知道姐夫原來以前曾在蘇屋邨住過,聽說偶爾更會回到蘇屋邨懷緬過去的時光。那讓我實在好奇,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屋邨,讓人如此的有感情?

結果好奇地在Google搜尋下,才知道蘇屋邨原來是一條很有歷史,而且很威水的屋邨,網上資料之多完全是出乎意料。

蘇屋邨入口的祝福牌匾,寫着「安居樂業」及「和氣致祥」。
蘇屋邨入口的祝福牌匾,寫着「安居樂業」及「和氣致祥」。

先論蘇屋邨昔日威水史

蘇屋邨的歷史,可說是比華富邨更早。原來它是屋宇建設委員會(下稱屋委會,即房屋局前身)繼北角邨和西環邨後,第3個興建的公共屋邨,屬於香港早期的廉租屋邨。

蘇屋邨燕子亭對出休憩帶。
蘇屋邨燕子亭對出休憩帶。

蘇屋邨更可說是早期已有小社區規模的屋邨,即是有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和郵政局等,在當時來說可說是規模完善,而且是富劃時代意義,後來不少屋邨設計亦以此為參考。當年屋邨造價達到5000萬港元,在當時來說是甚鉅的數字,更被譽為是當時亞洲地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可見當時的屋委會野心之雄大。

蘇屋邨劍蘭樓。
蘇屋邨劍蘭樓。

蘇屋邨另一著名之處,相信就是它名人輩出,不論演藝及政界,不少都是蘇屋邨出身,例如歌神許冠傑及他的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黃家強兄弟等,可說是香港中產階級的搖籃。

「蘇屋三寶」中的燕子亭。
「蘇屋三寶」中的燕子亭。

說回遊走蘇屋邨的體驗。總體而言個人覺得是驚喜處處,甚為喜歡的。由於大廈老化及維修成本鉅大等因素,蘇屋邨於2009至2012其間拆卸,並於2016至2019年間完成種建及入伙。本來我以為重建後的屋邨,相信都只會變成一條全新的屋邨,是居住環境好了,但不會有甚麼個性,但一切原來都是錯了。

燕子亭下的藝術作品。
燕子亭下的藝術作品。

充滿驚喜的舊邨設計細節重現

雖然重建後的蘇屋邨樓宇的確新淨了,全邨採用的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驟眼看跟近年其他新建的屋邨無異,但仔細遊走蘇屋邨,才發現它有不少特色。

蘇屋邨入口戶外休憩花園,部分季節更會開花。
蘇屋邨入口戶外休憩花園,部分季節更會開花。

由於在香港公屋方面重大的歷史意義,重建後蘇屋邨特意保留了很多舊蘇屋邨含有的特色元素,例如著名的「蘇屋三寶」,即是門口金漆招牌、以前賣火水的小白屋、燕子亭等,在三寶旁更包含三寶的解說,娓娓道來當中特色及歷史意義,讓街坊以及市民了解更多。

燕子亭保留了壁畫,壁畫繪畫的正是昔日之蘇屋邨。
燕子亭保留了壁畫,壁畫繪畫的正是昔日之蘇屋邨。

其實除了「蘇屋三寶」,個人很欣賞蘇屋邨特設文物徑,介紹更多舊蘇屋邨的特色設施及設計,例如現時為郵政局的石屋,原來前身為屋邨辦事處;位於入口地下的祝福牌匾、燕子亭的壁畫、楓林樓部分單位的門閘和藝術品,還有前街坊居住的物品等,文物徑旁同樣設有解說,讓大家更完整的了解到更多蘇屋邨的歷史。

「蘇屋三寶」的小白屋,昔日是售賣火水。
「蘇屋三寶」的小白屋,昔日是售賣火水。

至於個人甚為喜歡的文物,是由前蘇屋邨大廈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在長櫈下可清晰看到昔日的樓名,更可見昔日招牌師傅的書法藝術,美觀之餘同時實用,更見建築師在保育蘇屋邨時的心思。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個人甚為喜歡的蘇屋邨文物,由昔日大廈簷逢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

除了文物徑等元素,另一可見建築師在融入舊蘇屋邨至新蘇屋邨時的小小心思,就是部分大廈地下入口特意保留了舊大廈的通花設計,根據文物徑的解說,才知道原來不同大廈的通花設計都是不相同的,這些細節位可說是令人感到驚喜處處,能保育到舊大廈的元素外,通花設計更可達到實用的通風作用之餘,同時有點綴環境的作用。

部分大廈入口,保留了昔日蘇屋邨入口的通花口。
部分大廈入口,保留了昔日蘇屋邨入口的通花口。

不過更重要的,是重建後的蘇屋邨,環境的確是舒適宜人。新蘇屋邨內設有14棟大廈,但沒有天水圍式的插針式起樓,反而在樓宇和樓宇間設置了很多的綠化空間,更在大廈地下設置了許多的公園遊樂設施,部分的遊樂及健身設施更位於大廈地下的有蓋位置,即使下雨天也能不受影響的使用。而且蘇屋邨本身依山而建,要遊走各棟大廈需要走斜路,為了兼顧行動不便人士,屋邨內設計了很多的行人天橋以及電梯、升降機等方便街坊上落出入,這些細心的設計讓人遊走屋邨也不會太吃力。

蘇屋邨的綠化環境部分。
蘇屋邨的綠化環境部分。

盡力保育與重建間作出平衡

遊走蘇屋邨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建築師嘗試並努力地在宜居及歷史保育兩方面作出平衡,這點可能是呼應了近年社會的保育意識提高了,而且是對蘇屋邨在香港公共屋邨上的歷史意義所作出的肯定。

我相信要在兩者作出平衡是困難的,尤其在部分街坊立場,建築設施的實用程度,當然比一切都重要。但驚喜的見建築師會嘗試將保育元素變得同時實用,例如前文提及過的簷蓬改裝而成的休憩長櫈、大廈地下入口的通花設計、燕子亭、郵政局,即使是文物徑其實亦同時是街坊回家必經之路,並不是為了保育而特意獨立興建,這讓街坊可於生活上自然地運用之餘,同時可從中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承載着怎樣的故事。而且欣賞建築師在新蘇屋邨加入大量綠化元素,以及加入多了公園健身設施等,休憩位置亦保留了很多,讓街坊多了地方活動和聯誼,讓屋邨環境變得比過往更為宜居。

前石屋的蘇屋邨郵局。
前石屋的蘇屋邨郵局。

當然這樣的保育,不是全然成功的。例如現時仍為丟空待租狀態的小白屋,還有楓林樓的單位部分同樣為丟空,沒有展出更多展品並解說等,個人認為是有點可惜。而且上網查找資料時,發現屋邨在重建後,扶手電梯出現過漏水問題等,不過這些問題其實不少屋邨都有,而且亦無阻總體良好的觀感。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楓林樓仍有保留舊蘇屋邨的一些舊街坊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以及鏤刻蘇屋邨的鐵閘。

別富心思的花卉主題名字

寫至文末,才發現蘇屋邨可寫的真的遠比想像中多,但個人認為它的值得更深入介紹的。最後最後,想說蘇屋邨的大廈名跟馬頭圍邨一樣,都是以花卉為主題,而且英文名都是意譯而非音譯,相當有詩意,同時呼應了蘇屋邨的名字(蘇屋邨的「蘇」字同時有香氣的意思)。例如個人喜歡的茶花樓(Camellia House)、蘭花樓(Orchid House)及荷花樓(Lotus House)。不過關於屋邨大廈之命名又是另一門學問,相信可獨立成一篇文章講解,希望之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吧。

蘇屋邨。
蘇屋邨。

屋邨資料

地點:長沙灣保安道380號
入伙年份:原落成於1960-1963年,於2016 (第一期) – 2019 (第二期)重建。
樓宇數目:16(重建前);14(重建後)
單位數目:7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非標準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東網新聞《蘇屋三寶獲保留 重建後再玩懷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專題文章《從九龍蘇屋邨透視本港公共房屋政策早期規劃與演變》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之前遊走過港島區的公屋,今次再度回到九龍區,介紹歷史較為悠久,而且有着「全港唯一」稱號,還有着老舊香港情懷的屋邨:位於石硤尾的大坑西邨。究竟他有甚麼「全港唯一」之處?下文將會分解。

 

相信不少人看到大坑西邨,首個印象都會以為它是位於港島區的大坑,但其!實!並!非!如!此!大坑西邨的前身其實為「光民村」的寮屋區。他的出現跟 1953 年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有着莫大關係。自從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政府就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以安置在 1961 年清拆的光民村寮屋區的一眾居民。當時的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 1,600 個單位,並以廉價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大坑西邨就是如此應運而生。

大坑西邨民樂樓
身後的樓宇就是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最終於 1965 年入伙,意味着樓齡已經超過 55 年。當時的樓宇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故此分別出現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以及在 1981 年才入伙的民泰樓。至於單位面積方面,則由 261 至 523 平方呎不等,即適合 3-6 人家庭居住,但大坑西邨所有樓宇均不設電梯,對於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則較為不便。而且屋邨有着老化問題,故此大坑西邨亦即將面臨重建。

 

言歸正傳,究竟大坑西邨的「全港唯一」之處是甚麼?其實就是在於他是全港唯一的私人屋邨,有別於現時絕大部分屋邨都是由房屋署或房協管理,大坑西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當中的董事包括人稱「四叔」的富豪李兆基,還有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以及李國章等。所以嚴格而言,大坑西邨其實並不屬於我們日常理解的公屋呢!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老舊風景。
大坑西邨標誌牌。
大坑西邨標誌牌,寫明屋邨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管理。

話雖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別看見「私人」二字就以為住戶租金跟一般私人屋苑無異。根據近年的新聞報導,現時大坑西邨居民每月繳交約數百元至 $1,000 左右的租金。不過亦因為大坑西邨為私人屋邨性質,所以大坑西邨居民如果想申請租住房署轄下屋邨,即使大坑西邨清拆在即,亦會有一些限制,於輪侯公屋名單亦難以作優先安排,而且在繳交現時大坑西邨的租金方面,部分居民還是需要繳交約 $6,000 – $7,000 一個月左右,其實跟現時房署公屋住戶交雙倍或三倍租金無異。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大坑西邨屋邨店舖。

走訪大坑西邨,猶如進入定了格於 1960 年代的香港般,有着濃濃的老舊香港情懷。此情此景於今日幾近杳無人煙的屋邨商場更能感受到 ── 裝潢懷舊,仍有保留紅白藍圓桶的髮型屋、已關店的辦館、仍寫有電腦驗眼招牌的大昌眼鏡中心等。事到如今只剩下零星仍有營業的店舖,還有補習社等,人流相當稀少,但同時連四周空氣也凝固了在 1960 年代般,保留到以往屋邨的歲月痕跡,仍能隱約嗅到難得的舊式香港氣息。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大坑西邨仍保留綠白通花的地板設計,感覺懷舊。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今日的大坑西邨人流稀少。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那麼,重建後的大坑西邨究竟何去何從?於 2021 年的市區重建局公佈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初步計劃重建後的屋邨提供逾 3,300 伙單位,較現時增加逾一倍。重置現有住戶約1,300個單位,其餘2,000個單位作「首置」用途。

 

後來根據更詳細的公布,更公開了重建後的大坑西邨會有甚麼設施。項目最新擬大幅放寬地積比,由現時 5.5 倍申請增至8.2 倍,同時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由現時的 90 至 135 米,提升至 130 米至 160 米,從而興建八幢分別 28 至 40 層高的綜合大樓,並提供 3,347 個單位。另有一幢三層高物業則提供社福設施。

大坑西邨屋宇。
大坑西邨屋宇。

更令人驚訝的是,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將會設有會所!有別於一般的居屋配套,上述首置盤大樓的基座,將會提供私人會所設施,零售餐飲樓面及車位。至於八幢樓宇的中間位置,則提供大量綠化休憩空間,相信將會成為該區罕有的大型屋苑,打破該區以公營房屋為主的現狀。由於項目一再延後上馬,估計最快要在 2027 年、即六年後才完成大部分重建及入伙。

大坑西邨民樂樓。
大坑西邨民樂樓。

究竟上述的變更是好是壞,當然就見仁見智。但相信對於現時的居民而言,日後有更好的居住環境,而且有合理的賠償,相信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地方呢。所以想見識屋邨的老舊香港情懷,記得好好把握機會,珍惜眼前所看見的每一道風景。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大坑西邨樓宇內的公告。

【info】
地點:九龍九龍塘:大坑西街 1-9 號、窩仔街 2-4 號、大坑東道 99 號
交通:港鐵石硤尾站 B 出口
溫馨提示:身為遊客的你走訪屋邨時,記得保持安靜,切忌打擾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呢!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