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新界區

遊走新界區的公共屋邨。

不經不覺,已經寫了超過100篇遊走香港屋邨的文章了。當時選擇寫第100篇的屋邨,就是位於屯門,同時是房委會轄下第100個屋邨的安定邨,作為這個意義重大的一篇文章。雖然安定邨之行不算太順遂,第一次遇上下雨天,而且拍下的相片不算太滿意,相片數量又不算多,但幸好最終第二次都總算成功目標達到,已經算是不錯的一次經歷吧。

屯門安定邨
這是我最愛安定友愛邨的風景。

小時候對安定邨的印象

說回安定邨。安定邨對我而言,就是小時候到屯門市中心必經的輕鐵車站之一,感覺上它跟市中心很接近,好方便,但不知怎的總覺得安定友愛邨品流複雜,自己從來沒有試過在此站下車看看。記得小時候每次乘輕鐵經過安定站時,可能因為它位於室內關係,最記得就是它黃黃橙橙的昏暗燈光,還有一些便利店等店舖,總之混在一起的氣氛就是有點不太舒服。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反而正正式式地遊走安定邨,就是在之前「發緊夢」的訪問。第一次遊走,行了未到一半,天色就暗得儼如傍晚,然後就哇哇聲起下起大雨。但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到第二次再次遊走安定邨,總算放晴,還散發着點點熱氣,感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房委會第100個屋邨

誠如文章開首所言,安定邨是房委會轄下的第100個屋邨,同期的還有隔壁的友愛邨,以往的報導亦將安定邨和友愛邨兩者形容為姊妹屋邨。但由於時間關係,兩次遊走都沒有機會順道遊走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有時間再到訪吧。雖然安定邨不是屯門首個屋邨,但可能是由於與友愛邨同期興建規模之大,加上安定邨為房委會的第100個屋邨,故此當時安定邨在1980年開幕時亦相當隆重期事,邀請了時代房屋司廖本懷主持開幕及致辭。可能有心水清的讀者已覺得廖本懷這個名字很眼熟,事關他就是香港公屋之父,亦是規劃設計華富邨的背後推手,有關他與香港公屋發展的故事,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

屯門安定邨
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

今日之安定邨商場好難明

說實的,可能我對小時候的安定邨印象實在太模糊和狹窄,唯一肯定就是安定邨的商場(嚴格而言應該是跟友愛邨共用)早已被領展化,可能早至我大學時期已經變了樣。經過商場時,只是覺得以「HANDS」每個英文字母作分區,對於我這個過客而言實在很難看懂,跟港鐵九龍站的圓方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句講晒:好難睇,好難明。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嘛,很抱歉,可能看得不夠深入,只覺絕大部分都是連鎖店,實在沒有多少記憶點,故此商場範圍的相片也沒有幾多張。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真的要說商場的最大看點,莫過於平台層的休憩空間和籃球場,除了可把安定、友愛邨及附近市中心的景色一覽無遺外,更將平台設計得美侖美奐,感覺更為年輕化,難怪近年會有這麼多人特意前來打卡了。(笑)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那麼,房屋署第100個屋邨,會否有不一樣的面貌?現時的安定邨,還是繼續維持它在80年代落成入伙時的模樣,全邨6幢大廈採用的都是80年代常見的雙工字型和舊長型大廈,部分大廈的二樓可連接商場頂層平台,讓街坊更方便到樓下玩樂和遊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另外,話雖安定邨是在80年代落成和入伙,但它沒有九龍東區同期的部分屋邨般嚴重人口老化。雖然都看到屋邨內有不少中老年人坐在椅子聊天休息,但至少我一路遊走時,看到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分別在遊樂場和籃球場揮灑汗水,為屋邨平添多點活力。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內的公園。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的公告牆。

由於時間關係,自己兩次都錯失了一併遊走隔壁的友愛邨的機會。希望日後可正式遊走一次友愛邨之餘,同時補回安定邨紀念碑的相片,並嘗試更深入看看安定邨現有的特色小店(如果有的話歡迎大家提供),好讓自己的遊走安定友愛邨之行可更完整。

屯門安定邨
兩次遊走都不能去到隔壁的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再到訪吧。

屋邨資料——安定邨(On Ting Estate)

地點:屯門鄉事會路2A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定祥樓、定福樓、定康樓、定龍樓、定泰樓、定德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屯門安定邨打樁工程房屋委會今招標承投》,《工商晚報》,1978年9月8日
  • 《香港第一百個公共屋邨 屯門安定邨揭幕》,《香港工商日報》,1980年12月5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話,也許會發現,沙田瀝源邨的相片的曝光率算是頗高的。無他,畢竟是半個主場,一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會經過它,要到屋邨拍照實在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不知為何就是覺得瀝源邨的美和老舊情懷,就是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此外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瀝源邨背後當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瀝源邨是沙田新市鎮首個落成入伙的屋邨,早於1975年就入伙,根據《大公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在當年的報導,首2座入伙的大廈,原來是祿泉樓及壽全樓,兩座均為15層高的大廈。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屋邨建成初期單位月租$160起 申請入住人數過萬宗

今時今日看瀝源邨,當然覺得它的地理位置、居住環境和民生配套實在無得彈,但當年畢竟沙田新市鎮開發不久,交通及民生配套等不如今日般便利。為了吸引更多人到原本是鄉郊區的沙田區入住,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當時政府是以較低租金租予搬入瀝源邨的居民,而且價錢相當吸引。「對於瀝源邨的租金……決定以低於市價十半的租價租給市民」,「實用面積250呎單位為$160,實用面積為403平方呎的單位為$250」。而事實亦證明租金低廉一招是相當奏效,「由於沙田瀝源環境清幽,且在風景美麗的沙田海畔興建,故近月來向房屋署申請入住該邨甚眾,迄今已接獲超過一萬多宗。」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我與瀝源邨噴水池的無形羈絆

在此坦白,我不是在沙田區長大,自己跟瀝源邨結緣,大概是由數年前開始,故此瀝源邨究竟在這些年來,經歷了多大的變化,我確實是沒有概念的。但反倒可分享個人與瀝源邨較大的關係,以及印象深刻的記憶點。

沙田瀝源邨

首先,當然是地標式的噴水池。事關我每次需要到禾輋邨時,行人天橋平台的必經位置,沿路看到噴水池可說是必然的事。第一次看到噴水池,只覺得「好大好靚」,以為它只是日間限定,後來才知道原來偶爾晚上更有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雖然未至美侖美奐,但以屋邨規模和日常管理方法而言,已經是相當有誠意了。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後來從地下走近並觀望噴水池,才發現從另一角度觀看噴水池,又是展現不同美態。還有很微妙的是,明明經常路過看到噴水池,但每次看到這片風景,都有種心情放鬆和輕快起來的感覺。或許從某方面而言,它已成為自己精神寄託的一種。

沙田瀝源邨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噴水池唔係得個樣?有實際用途

說回瀝源邨的噴水池,它除了美觀和夏天有散熱通風的功能外,其實它還有一個相當環保而實用的功能。事緣在1977年,沙田區亦經歷過制水,當時有街坊質疑為何在制水期間,水池仍能運作,始終在一般街坊角度,水池不過是水飾和美化環境,那些水豈不是會很浪費?對此,根據《華僑日報》報導,當時的房屋署發言人是有過以下解釋:「房屋署發言人說:噴水池之水兼作商業中心冷氣系統循環散熱之用,而且一再加以利用。由於蒸發而消耗之水量,以水井之水補充。」仔細想想,當時是1977年,在屋邨建成的時候原來已不經不覺加入了環保元素,而當時社會對於環保的提倡不如今日般熱烈,但已想到如何做到環保和制冷,個人認為是相當厲害的一件事。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矚目屋邨新星 英皇室兩度到訪瀝源

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屋邨,瀝源邨其實是相當受到政府的重視,由上文特意興趣應該是全港第一個屋邨水池,就可見他們的野心和心思是有多雄大。另外,其實瀝源邨在落成初期,就吸引過英國皇室成員到訪,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屋邨,之後更有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可見當時瀝源邨地位可說是跟何文田愛民邨相若,都是備受矚目的模範新屋邨呢!(想看更多何文田愛民邨的故事可按此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沙田瀝源邨
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瀝源邨。(圖片來源:東網)

還有其他與瀝源間的感情

還是說回自己與瀝源邨間的感情。除了噴水池,數着數着,才發現自己跟瀝源邨不算很早結緣,但已有很多回憶跟它有關,成為平凡人生的一部分:跟朋友到盛記熱熱鬧鬧打邊爐、昔日早上從家中衝到瀝源巴士站坐89號、疫情期間到瀝源的社區會堂做檢測、行人天橋層的生果店有早上才出沒的慵懶貓咪、富裕樓平台層有間疑似年中無休24小時營業的玩具店……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沙田瀝源邨
晚上的瀝源邨平台和街市一帶。
沙田瀝源邨
少不了著名酒根富東閣,飲茶也不錯。
沙田瀝源邨
不知為何年中無休的文具玩具店。

最後想說說盛記。之前未住沙田區前,早就已經聽過盛記的大名。雖然自己不是盛記的常客,但確實它獨特的店舖佈置和美味的食物,確實是瀝源邨不少街坊的集體回憶啊!不過搞笑的是,明明去過很多次盛記,但每次想到盛記時,總少不免會迷路,因為它的出入口位置實在很難找到啊!

沙田瀝源邨
個人認為很難找到入口的盛記。

若果要數到瀝源邨的故事,實在數到下年佛誕也未完全數完。個人認為單是瀝源邨,其實就足以獨立開成專題系列慢慢細數。順道在此賣賣廣告兼預告,不日將會推出有關瀝源邨的短片介紹更多屋邨故事,大家記得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社交平台的更新啊!

沙田瀝源邨
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方,其實類似涼亭還有一個,就是在正對面,而另一個涼刻就是屋邨伯伯聚腳地,風雨不改。
沙田瀝源邨
對我而言,這裡的重點除了是它是屋邨買少見少的玻璃鏡架店,還有隔離就是順豐速遞取件的地方。(笑)

屋邨資料——瀝源邨(Lek Yuen Estate)

地點:沙田瀝源街6號
入伙年份:1975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福海樓、富裕樓、貴和樓、祿泉樓、壽全樓、華豐樓、榮瑞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瀝源邨廉租屋 首期兩棟大廈落成 七千人四月可入伙》,《香港工商日報》,1975年1月20日
  • 《瀝源邨兩廈入伙 荔景邨兩大廈月底移交》,《大公報》,1975年7月21日
  • 《天橋貫穿全邨並有噴水池 將建警署及兩中學 改善公路鐵路交通》,《華僑日報》,1976年3月2日
  • 《沙田火車站對開商戶 不願遷往瀝源邨內舖位 要求在原地附近重建》,《香港工商日報》,1976年3月7日,《華僑日報》,1976年11月18日
  • 《瀝源邨居住環境雖好 惜購物不便 邨內市場店舖存貨種類少價錢貴 家庭主婦多在沙田舊墟購買餸菜》,
  • 《雅麗珊郡主訪問瀝源邨 邨民萬人空巷 爭睹郡主風采 街市參觀賣餸 青年舞獅歡迎》,1977年2月5日
  • 《瀝源邨噴水池兼作散熱系統 制水期仍開動》,《華僑日報》,1977年6月3日
  •  《沙田瀝源邨民 反對私人發展商 與建沙田娛樂城》,《工商晚報》,1983年1月3日

延伸閱讀


歡迎請我飲咖啡繼續支持遊走香港屋邨紀錄!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承認,粉嶺是個人甚少踏足的地區,充其量是工作關係才會到訪,但亦很少,故此我對粉嶺一帶屋邨的認知近乎零。至於祥華邨,其實亦是因為要遊走屋邨,事前要做些準備時才接觸和認識。不過這樣的前設,反而讓自己在遊走祥華邨時,反而可用遊客角度觀察和感受,頗為有趣的。

粉嶺祥華邨
祥華邨的日常風景。

祥華邨是北區第二個屋邨,同時是粉嶺新市鎮的第一個屋邨。屋邨分為3期建造,並於1984至1986年間落成入伙。

個人頗喜歡祥華邨的佈局設計,讓人遊走得很舒服。
個人頗喜歡祥華邨的佈局設計,讓人遊走得很舒服。

祥華邨本名為黃崗山邨 意頭差所以改名

不知街坊有否聽說過,其實祥華邨並非其本名。由於屋邨所在地為黃崗山,故此在規劃其間及入伙前,屋邨名為「黃崗山邨」。事實上,在1981至1982年間多份報章,如《工商晚報》和《華僑日報》在介紹屋邨時都是稱它為黃崗山邨。但畢竟黃崗山邨這個名字,令人容易聯想到黃花崗起義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要是不知道黃花崗起義是甚麼,可自行尋求google協助),意頭當然不好,尤其在傳統圍村林立的粉嶺,相信不少較為傳統的居民也不能接受吧。

很有中式色彩的「祥華商場」字樣。
很有中式色彩的「祥華商場」字樣。

至於後來為何改成祥華邨?恰巧翻查到《蘋果日報》於2002年9月的報導,已退休的物業管理總監李敬志表示,時任房屋司的廖本懷(對,即是「公屋居屋之父)就建議不如改為「藏霞邨」,那是取自屋邨附近,現有過百年歷史的道觀「藏霞精舍」,但藏霞二字實在難寫難讀,於是取其諧音,正式命名為祥華邨,當堂好意頭得多。

祥華商場用上紅綠色為主調加上橫樑和柱子等形成類似亭台,感覺很古色古香。
祥華商場用上紅綠色為主調加上橫樑和柱子等形成類似亭台,感覺很古色古香。

大廈名字富詩意兼有心思 寄語美好生活

除了屋邨命名花了心思,其實邨內10座大廈的命名亦相當古色古香和好意頭。大廈名同樣以「祥」字開頭,若果細心留意,並將全部大廈名字分成5組,就會得出和樂、順景、豐裕、禮頌、德智等詞彙,都是寓意美好生活及做人處世的期望。

粉嶺祥華邨內的Y2型大廈。
粉嶺祥華邨內的Y2型大廈。
另有雙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祥華邨內。
另有雙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祥華邨內。

驚喜處處的遊走屋邨體驗

說回遊走祥華邨的體驗。首先,其實我沒有想到祥華邨是那麼接近粉嶺火車站,好方便(笑)。其次,我亦沒有想到,祥華邨的公共空間設計亦頗為中式,例如有蓋行人通道,祥華商場等,加上屋邨內種植了不少樹木,綠草如茵,環境甚有優美,這些細節都感受到建築師的心思,美觀程度不輸比同區的華明邨,可說是配合粉嶺傳統圍村背景。

祥華邨的天台樓層,同時亦是街坊出入和休憩的好地方。
看起來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指示牌。
看起來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指示牌。

看到《華僑日報》在1984年4月的報導簡介祥華邨設計,更指「為配合周圍的鄉郊景色,祥華邨商場的特色,是採用紅牆綠瓦的古代中國式建築,邨內並有一個中國式花園和其他康樂設施。」但我反而對邨內有中式花園沒甚麼印象,它指的是否就是屋邨旁邊的中式花園嗎?實在不得而知。

同樣甚具中式色彩的設計。
同樣甚具中式色彩的設計。

漸見成熟的屋邨小社區規劃

除了中式設計,畢竟祥華邨是粉嶺首個屋邨,故此在規劃初期,其實亦是設計成可自給自足的小社區,商場、街市、冬菇熟食亭、社區會堂、中小學等都一應俱全。眼見屋邨亦有多個籃球場和兒童遊樂場給小童玩樂,但原來還不足以應付開邨初期的需求。後來政府發現屋邨的兒童及青少年比例高,《大公報》在1986年的報導更指當時邨內青少年比例超過4成,故此後來才在區內加建幼稚園和青少年中心等設施。

祥華邨。
祥華邨。
祥華邨內的冬菇亭。
祥華邨內的冬菇亭。

大廈隱藏空中花園?

說到遊樂場和休憩區,原來在祥德樓35樓,就設有一個空中花園,花園有氹氹轉和滑梯等設施,更是當時香港公共房屋之中最高的花園,昔日亞洲電視亦有在1986年播出的節目中介紹。當時我沒有嘗試進內看看今日空中花園的狀況,相信也已不會再對外開放吧。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日常風景。

昔日的兒童及青少年,不少已長大成人。當日遊走祥華邨,偶然還看到幼稚園學生熱熱鬧鬧的參加活動,但反而覺得中年人就佔多。

很可愛的學童排列成隊在屋邨內遊走。
很可愛的學童排列成隊在屋邨內遊走。
祥華邨。
祥華邨。

意想不到的是,遊走時才發現部分大廈的地下樓層亦是單位,當天還遇到有人在門口外晾衫,並看到有人索性打開門閘,任人看到裡面人們在打麻將。這種地下樓層就已有單位的設計,相信又是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才有。(我只記得是停車場旁邊,忘記名字了)

地下樓層原來亦有住人的單位。
地下樓層原來亦有住人的單位。
祥華邨。
祥華邨。

全港首個Y2型大廈在此誕生 比Y1型更早

還有另一小彩蛋,事後查看資料和報導,才知道Y2型大廈原來首先出現在祥德樓和祥智樓,其中在1984年就入伙的祥德樓,更是全港首幢落成的Y型大廈。有關講述Y型大廈的設計,可追溯至1981年在《工商晚報》的報導,當時報導標題是「最新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嶺興建」,當時採用字眼「三叉型」代表Y型。若果有興趣知道更多詳情,可以留待日後講解。

祥華邨。
祥華邨。
我沒有看錯嗎?是九廣鐵路啊!好感動!
我沒有看錯嗎?是九廣鐵路啊!好感動!

最後,遊走當日居然可看到尚未完全凋謝的魚木花,好感動。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風景很優美。

屋邨資料——祥華邨(Cheung Wah Estate)

地點:粉嶺新運路38號
入伙年份:1984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
樓宇名稱:祥禮樓、祥智樓、祥豐樓、祥頌樓、祥景樓、祥樂樓、祥順樓、祥德樓、祥和樓、祥裕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最新設計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嶺興建 樓高35層有三種面積單位》,《工商晚報 》,1981年6月15日
  • 《廣福邨蝴蝶邨黃崗山邨沙田頭邨 批出地基工程合約》,《華僑日報 》,1981年9月4日
  • 《房委會簽約五份總值逾千五百萬 其中包括建粉嶺黃崗山邨》,《大公報》,1982年4月17日
  • 《粉嶺黃崗山邨 展開次期工程 全座可容萬二千人》,《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9月1日
  • 《祥華邨首期已落成 居民月底可以入伙》,《華僑日報 》,1984年4月24日
  • 《粉嶺祥華邨缺青年中心》,《大公報》,1986年7月18日
  • 《李敬志講祥華村村名典故 – 李八方》,《蘋果日報》,2002年9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元朗市中心的公共屋邨着實不多,只有3個。除了之前已介紹過的朗屏邨和朗晴邨,另一個就是相對較為內偏離市中心的水邊圍邨。至於水邊圍邨感覺其實相對較為富有鄉郊風情,沒有前兩者般那麼吵鬧,加上遊走屋邨時正值農曆新年大年初一,所以更能感受到屋邨寧靜的美好一面,相信這亦是水邊圍邨的吸引之處吧。

元朗水邊圍邨在自元朗邨拆卸後,成為區內市中心現有最老舊屋邨。
元朗水邊圍邨在自元朗邨拆卸後,成為區內市中心現有最老舊屋邨。

元朗市中心現有最舊屋邨

水邊圍邨面積不算大,它是早於1981年落成入伙的屋邨。自元朗邨拆卸後,水邊圍邨就成為元朗市中心現有最老舊的屋邨。的確,水邊圍邨的外觀看起來是比較老舊的,但又未至於殘舊。可能到訪時值農曆新年,平台的商店也沒有營業,即使走到屋邨入口,也發現報攤也沒有開放。全屋邨見得最多的,正是趁陽光普照的時候做伸展運動的老人家。

元朗水邊圍邨雖已有逾40年歷史,但感覺亦不太殘舊。
元朗水邊圍邨雖已有逾40年歷史,但感覺亦不太殘舊。

猶如置身鄉郊公屋的環境

遊走水邊圍邨當日,記得天氣還不錯,正午時分的陽光特別猛烈,加上屋邨本來就較為遠離最熱鬧的市中心位置,聽着雀鳥吱吱聲叫,加上屋邨有市區屋邨較為少見的淺啡圓柱設計,不知怎的我有一刻覺得自己好像身處在郊區的屋邨之中。

不知為何會有「惜滴仔」出現在屋邨花園內。
不知為何會有「惜滴仔」出現在屋邨花園內。

屋邨樓宇特設限制 方便眺望美景

本身水邊圍邨的樓宇建得不算密,遊走起來也覺得相當舒服。有趣的是發現屋邨的高度是刻意建得不算高,最高的也只有26樓而已。查看《華僑日報》於1981年的報導,大廈高度限制是有意為之,報導形容「水邊圍邨在設計上是富有想像力的屋邨,它的設計是特別留意將樓宇的高度加以限制……曾花費心思將各座樓宇小心分佈,使它們之間能有足夠距離,以免居民眺望附近水邊圍邨及郊野景色時的視綫受到多大阻礙。」可見當時屋邨的設計其實也花了一定的心思和考量呢。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位處近郊的水邊圍邨,寧靜的環境確實是一大賣點,而且在屋邨興建初期,亦以優美怡人景色為賣點。根據《香港工商日報》於1979年的報導中指出,當時房委會發言人指出「該公共屋邨位於元朗西面,近水邊圍村。因此該屋邨保留郊外的環境,居民可以享受到一大片空曠的田園景色。」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元朗水邊圍邨的環境確實相當寧靜。

以水命名的樓宇大廈極有詩意

全邨有7座大廈,均以水命名,分別為碧水樓、盈水樓、湖水樓、山水樓、泉水樓、康水樓及疊水樓,改得相當富詩意。

大年初一沒有營業的屋邨報攤。
大年初一沒有營業的屋邨報攤。

最後,想說說翻查有關水邊圍邨時發現的有趣資料。首先,根據《香港工商日報》於1981年的報導,指出原來水邊圍邨是房委會第104個屋邨;其次,就是當時興建水邊圍邨的費用,根據《華僑日報》和《香港工商日報》於1979年的報導,均表示是達到港幣$7,000多萬元,以當時來說可說是不少的數字,成本可說是比想像中高呢。


屋邨資料——水邊圍邨(Shui Pin Wai Estate)

地點:媽廟路17號
入伙年份:198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舊長型、單座工字型、小單位大廈
樓宇名稱:碧水樓、泉水樓、疊水樓、康水樓、山水樓、湖水樓、盈水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實不相暪,當我寫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距離自己遊走翠林邨相隔超過半年之久。但作為繼寶林邨後,將軍澳新市鎮的第2個公共屋邨,翠林邨除了是在山上,是少數不是建於將軍澳填海區的屋邨之外,它的背後故事有些也是頗為有趣的,而且畢竟是區內較為早期落成的公屋,在建築設計上亦相對有特色,同時為自己提供了計劃日後再遊走翠林邨的理由。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我與翠林街坊有緣

我對於翠林邨的印象很片面,昔日的印象就是離港鐵站很遠,還有它很所在的位置地勢很高,沒辦法,全因翠林邨建於山上,即使出入港鐵站,也必定要乘坐巴士或小巴下山轉車,交通上相對不便。個人還與翠林邨的街坊可說是有點緣分,還記得大學時期有數位朋友同樣住在翠林邨,他們也笑言自己住得特別遠,所以一定可以申請到大學住宿云云。即使後來投身職場,也認識了好幾位舊同事朋友是翠林邨街坊。究竟要有着怎樣的機率,才可以有那麼多的朋友都是住在翠林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有關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

在開始分享很久以前翠林邨的遊走經歷前,不如先說說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個人搜尋到有關翠林邨的最早期報導能追溯至1985年,當時《華僑日報》已有有關翠林邨項目投標,並即將展開工程的報導;稍後更有報紙公開了當年屋邨模型的相片,並指出原來當初翠林邨項目是預計在1987年落成,後來再有報導指出,翠林邨屋邨工程分為三期進行,預計1989年就會完成所有期數,屆時可提供8座大廈及3座居屋大廈(即是今日的景明苑),並可容納26,000人居住。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衛奕信主持屋邨開幕 期間發生小插曲「花生」多

到了1988年,翠林邨開始正式入伙,而當時政府亦隆重其事。在1989年11月13日,時任港督衛奕信亦有親自到場主持屋邨開幕儀式。在致辭中衛奕信指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將軍澳新市鎮第一及第二期工程,預計將為30萬居民提供住宅及相關配套設施,為此政府亦投資達130億港元在將軍澳新市鎮工程上,可見政府對發展將軍澳有很大的野心。

翠林邨屋邨開幕儀式當日,更原來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包括儀式期間有位男子「不斷高聲呼叫,令在場不少來賓側目而視」,還有儀式期間有人從高處投擲水彈等,幸運的是當時沒有人因此而受傷。不知道有沒有街坊曾參與過當年的開幕儀式?如果有的話,歡迎留言分享啊。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關於以前遊走屋邨的經歷

分享完一些當年翠林邨的舊聞及「花生」,是時候要分享自己遊走屋邨的經歷和感受呢。還記得半年多以前,首次到訪翠林邨,站在屋邨招牌面前,內心還思疑應如何閒逛,只見眼前有的是巴士總站,為何附近一座大廈也沒有?後來才發現由於地勢關係,屋邨大廈在山上錯落有致地排列着。最後選擇穿過商場進入屋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巴士總站。

進入住宅範圍的天台後,翠林邨的整體面貌進入眼簾:四周環境清幽並開揚,多座純白配以粉藍的長型大廈環繞,在此亦享受到市區沒有的寧靜,只聽到零零落落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翠林邨是將軍澳較為早期落成的屋邨,已有接近35年樓齡。全邨共有8座大廈,分別為碧林樓、秀林樓、雅林樓、欣林樓、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及安林樓,用上雙翼新長形及Y2型設計。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不能不說的翠林邨地標

說到翠林邨的地標,當然是它的貝殼形中央劇場連水池。承襲翠林邨依山而建的特點,中央劇場有別於其他屋邨的只有三兩層座位,而是超過十層,而且個人很喜歡它的紅黃綠繽紛如彩虹般的設計,跟四周的藍白大廈形成對比,讓人感到特別有活力,相信當中的設計,亦是為了讓街坊可感到更有凝聚力。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另一發現是翠林邨內隱藏了許多頗有特色的幾何設計,這點尤其在商場就能體現,例如商場門口的三角紅色外框,還有商場純白圓形天花,還有巴士總站的多邊形圖案等,這些細節均靜靜的點綴屋邨環境。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雖然地理位置上較為不便,但感受到居住環境還是舒適的。不知道未來重遊翠林,一切是否都是如此美好?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屋邨資料——翠林邨(Tsui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翠琳路11號
入伙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雅林樓、安林樓、碧林樓、秀林樓、欣林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翠林邨長安邨即動工 將軍澳青衣島 分建兩新屋邨》,《華僑日報》,1985年3月13日
  • 《將軍澳第二個公屋邨翠林邨首期已施工 四廈八七年落成 供逾萬人居住》,《大公報》,1985年3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翠林邨昨開幕時有人竟投下水彈》,《大公報》,198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個人一直很喜歡沙田區的公共屋邨,認為區內不少屋邨可說是香港70-80年代時期公屋的最佳示範。除了外型設計或創新或優美,同時能在設計規劃時兼顧用家,即街坊的感受和實用性,做到賞心悅目同時實用。至於大圍的美林邨,早已聽聞過屋邨的建築設計很美,但自己始終都是「過門而不入」居多,直到嘗試認真遊走美林邨,才發現看似平凡的屋邨,其實不單是設計美觀那麼簡單啊!

美林邨
美林邨最令我記得的,反而是它的招牌綠色。

美林邨與它的招牌綠色

先旨聲明,個人雖然是半個沙田友,但大圍一帶的公共屋邨其實還是較少接觸,故此個人與美林邨之間的回憶及連結,亦僅限於偶爾乘巴士時會經過它,或是一次夏天跟朋友百無聊賴,走入美林商場買雪糕一齊食,that’s all。印象較為深刻的,反而是美林邨的綠色倒也鮮明,我覺得簡直是代表顏色。即使在外圍觀看,也能看到整個屋邨用上深淺不一的綠色貫穿,由大廈到招牌等,加上屋邨附近甚多樹木種植,感覺相當連貫而且具層次感,而印象中同區的屋邨好像沒有採用相同顏色及色調(如有錯請指正),所以一說到大圍美林邨,個人首先聯想到的,反而是它的綠色。

美林邨

前稱梅林邨 1981年首批入伙住客「最棒聖誕禮物」

在分享自己遊走美林邨前,當然又要說說屋邨的一些有趣小故事。美林邨是沙田區第5個屋邨,同時是香港第106個屋邨。美林邨前稱「梅林邨」,但自1979年末起的報導則改稱為今日的美林邨,改名原因不明,由1981年正式入伙,前後分了三期,最後一期就是在1985年左右入伙。

翻看在1981年有關屋邨入伙的報導,原來首批入住美林邨的街坊,部分為在沙田臨時房屋區居住了相當長時間的居民;而辦理入伙時間亦是在聖誕前夕,換言之只要簡單裝修就可入住,讓不少街坊可趕及在聖誕入伙歡渡佳節,當時報章亦以《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為題,相信當時入伙,對不少街坊而言,亦是最滿意的聖誕禮物啊。

美林邨

大廈種類不重覆 勇於嘗試

我遊走美林邨前,也大概聽說過屋邨設計相當有心思而且很美,事實上的確所言非虛。雖然全個屋邨只有4座大廈,但每座大廈的樓字類型都不會重覆,相當多元化,共通點是各大廈均屬1980年代早期常見公屋之建築設計樓宇類型,例如美愧樓的Y1型、美楊樓的舊長型和美楓樓的雙連「I」字型等,亦可見當時政府在建屋方面亦努力嘗試應用不同類型樓宇,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可說是相當難得。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設計細節富心思 商場外已乾塘水池昔日有實際重要功能

除了大廈設計,個人認為美林邨內亦有不少細節設計相當具心思,而且極具幾何及綫條美。由每座大廈門口的紅或白色大字標示大廈名稱,字型簡單但已很美,到屋邨內及四周特意種植樹木以營造愜意環境,到屋邨用上不少三角形作圖案點綴等,加上屋邨休憩空間大,空間感十足,在邨內閒逛亦不會有壓迫感,反而覺得舒適。

美林邨
同是美楓樓。
美林邨
美楓樓。

若果有留意美林邨的話,或會記得美林邨商場外有一個已乾塘的水池。那個水池原來亦有實際作用,根據《華僑日報》在1981年的報導,指出水池「實際上是商場空氣調節設備的冷卻系統部分」。假如心水清的話,也許亦記得以上一點,其實跟屬同區的沙田瀝源邨地標水池,有着同樣的實際功用,不單是美觀和散熱功能那麼簡單,故此今日水池如此荒廢,實在相當可惜呢。

美林邨
美林邨內己廢棄乾塘的水池,原來是有實際用途!
美林邨

屋邨設計5年內兩次獲獎極威水

當然,要分享美林邨更多細節美觀設計,我想說足一日也說不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看看《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節目內找來主要負責屋邨設計的建築師伍灼宜講解設計概念及細節。但即使不看也不要緊,事關有兩項鐵一般的事實,亦讓美林邨的設計備受肯定——原來屋邨先後在1982年及198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頒下的優異獎和銀牌獎。同一項目在5年內兩次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肯定,可說是相當罕見呢!

美林邨
美林邨

港督尤德主持屋邨開幕禮

還記得遊走美林邨當天是早上,本來自己預計只逛連拍攝約半小時左右就離開,豈料最終逗留在屋邨接近一個半小時才捨得離開。原因嘛,就是事前看看資料,眼見美林邨只有4座大廈連同商場及其他社區設施,應該好快就完成;但遊走的時候覺得屋邨實在比預期中更美,有更多值得拍照和感受的地方。那時我相信,當時政府是相當重視美林邨這項公共屋邨規劃及設計。後來翻看資料才知道,原來在1982年11月時,時任港督尤德爵士有主持屋邨的開幕禮,可見當時是如何隆重其事。

美林邨
很簡單易明但很美的pictoram。

大引水道將屋邨一分為二

即使今日遊走美林邨,亦不會覺得它的設計過時或不切實際。事實上,當年美林邨首期落成不久,房屋委員曾到場巡視,並「一致認為已完成及進行中的新工程,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實美林邨被一條大引水道分為兩部分,亦是它的標誌之一。起初還想,那麼居民出入豈不是很不方便嗎?尤其在大雨天的時候,但一來原來接駁大引水道兩邊的橋不止一個,另一個則寬闊開揚得多;另外原來兩邊所觀看的景色感覺也很不一樣,各有美態,着實讓人印象深刻,亦理解到當時房屋委員們評語的意思了。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遊走唯一可惜之處:商場裝修中

若果真的要說今次遊走的美中不足之處,相信是本來想參觀美林商場的我,眼見它正在進行大裝修,亦不知道日後會變成怎樣的容貌;而不幸中的大幸是,商場尚有部分老店營業和眼見部分裝潢亦保留80年代風格,如地下設計和牆身、走廊等。

美林邨
正在裝修中的位置……
美林邨
麥當勞那片大紅果然令人印象深刻。
美林邨
是不是很有年代感呢?
美林邨
今日的美林商場,仍有保留點點懷舊特色。
美林邨
美林商場正門門口。

但願中庭裝修過後的美林商場,仍可保留它的特色設計,讓自己可有機會親眼看到呢。

後記:美林邨的其他景致

由於個人認為美林邨實在太美太多值得刊登的相片,下文全部都是篇幅所限不能分享介紹的美林邨位置及地方,那麼你有甚麼相關回憶在以下地方?Enjoy!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美林邨

屋邨資料——美林邨(Mei Lam Estate)

地點:香粉寮美田路30號
入伙年份:1981年、1982年、198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雙「I」 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Y1型
樓宇名稱:美楓樓、美桃樓、美槐樓、美楊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第五個公共屋邨批准興建 梅林邨分兩期興建 單位五千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8年9月19日
  • 《沙田公屋陸續建 梅林邨容人三萬》,《華僑日報》,1979年7月3日
  • 《美林邨第一期樓宇落成 首批住客忙於裝修 早日入伙歡渡聖誕》,《華僑日報》,1981年12月22日
  • 《沙田美林邨揭幕 港督昨主持儀式》,《大公報》,1982年11月17日
  • 《未來五年建成公屋 可逾二十萬單位 港督主持美林邨開幕》,《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11月17日
  • 《快閃香港:香港建築設計:美林邨》,香港電台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以往對寶林邨的印象,就是它的屋邨設計,跟將軍澳區內的其他屋邨很不同——嚴格來說,就是它看起來老舊一點,跟翠林邨有點相似,採用的不是今日常見的和諧式大廈設計。後來才發現有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啊,全因寶林邨正正就是將軍澳的第一個屋邨,早在1988年就入伙,歷史比翠林邨還要久呢。

寶林邨

不過若果論遊走寶林邨,很抱歉,先前從來只是經過寶林邨的出入口,連屋邨內部設計是甚麼模樣,一概不知道。

所以遊走寶林邨,倒是一個頗為新奇的體驗。

寶林邨

分享遊走體驗前,我不如先說說少許自己搜尋到有關寶林邨的往事。目前我找到有關寶林邨的最早期報導,相信是在1983年,當時已有報導講述寶林邨為將軍澳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報導中房委會發言人並指屋邨工程「正分三期興建,而第一期兩座樓宇的打樁工程已經展開。」

寶林邨

另外,查看以往相關報導,相信早期政府在面對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方面亦下了不少功夫。原來寶林邨在正式落成前,屋邨附近為工廠,故此空氣質素方面亦備受關注。而根據1986年《大公報》和《華僑日報》先後亦報導,為此屋邨附近的兩間鋁廠和黃銅廠將於1988年中遷出,而且「工廠會用各種方法,將空氣污染減至環境保護署的標準,以免已入伙的居民憂慮。」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寶林邨附近前身是如此,相當有趣呢。

寶林邨

說回遊走今日寶林邨的體驗。可能始終它是屬於80年代末落成的屋邨,加上是將軍澳第一個屋邨,不難發現寶林邨的設計和配套算是較為全面,起碼除了基本的學校、商場街市、社區服務中心,還有看起來面積也頗大的文娛活動會堂和體育館等。而且戶外公共空間亦相對寬敞,不會有近年屋邨的擠逼公共空間問題。

寶林邨

對於寶林邨較為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它的商場設計以及個人認為是屋邨地標的噴水池(遊走當日還看到噴水池是有正常運作,thanks god!)。

寶林邨

先說屋邨商場。遊走屋邨前,從來沒有想過在寶林邨在外觀上保留到80年代的樣貌,沒有如大部分的屋邨商場,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連商場的地板,也是保留灰灰沉沉的深啡色,看起來很簡單同時樸素,這樣才更像典型的屋邨商場啊。不過我猜想沒有在外觀上大翻新的原因,應該是寶林商場本身就是採用較為通風的設計,不是典型商場的全密封設計,所以在翻新上亦有一定的難度。

寶林邨
寶林邨
寶林邨

至於商場外的屋邨地標噴水池,噴水池的設計相信是以往屋邨喜歡加入的設計,有美化景觀以及散熱的作用。但這種設計後來也逐漸淘汰了,還有正常運作水池的屋邨着實不多,所以看到寶林邨的水池還是正常運作,內心是很開心的。另外可留意的是,水池一帶可看到寶林商場的徽標,是採用較為罕見篆體題字,感覺也是頗特別的。

寶林邨

最後想說說一個聽起來很傻的問題:我曾經以為屋邨的名字為「寶琳邨」,事實上我亦曾經寫錯過很多次,是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寫成「寶林邨」;此外,當我嘗試搜尋有關寶林邨在80年代的相關報導的時候,亦發現部分報導亦有寫成「寶琳邨」,希望上文不會再不小心寫錯屋邨名字吧。

寶林邨

屋邨資料——寶林邨(Po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18號
入伙年份:1988年及200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小單位大廈、Y2型
樓宇名稱:寶德樓、寶智樓、寶儉樓、寶勤樓、寶寧樓、寶泰樓、寶仁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分別位於屯門及黃大仙兩公屋合約昨批出 三年後落成將容納一萬九千人 寶林邨二期打樁工程招標承建》,《大公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寶林邨展開次期工程》,《華僑日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 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工廠確保不會污染》,《華僑日報》,1986年12月2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翠邨

新翠邨可說是我期待遊走已久的屋邨。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宏觀。

原因很簡單,就是從網上看到屋邨商場的樣貌,半圓拱頂部的中庭設有水池,加上樹草配襯,陽光穿過頂部灑落至中庭內,配上碎石花紋的外牆,整個畫面實在很美很有詩意。我想到現場親身感受當中的美和愜意氣氛。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入口。

可幸最終遊走屋邨的體驗,總算沒有讓自己失望。

大圍新翠邨。
聽聞曾有水池的屋邨廣場。

屋邨地理位置便利,邨內分別有舊長型、井字型和工字型大廈,大廈類型相對多元化。至於公共空間及設施方面尚算充足,遊樂場、社區中心、學校等當然有,至於冬菇亭和個人認為是屋邨壓軸的商場亦齊備,這些今日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設施,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現代化。據《華僑日報》的報導,當時房屋署委員巡視落成不久的新翠邨,就曾評價屋邨「設計概念富有想像力,迎合市民對現代化生活的期望」。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
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舊報導。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1982年11月30日,圖片展示當時尚未入伙的新翠邨的外貌。

事實上,看到真實的新翠商場面貌,確實有種果然沒有失望的感覺。難得商場仍能保留昔日設計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遊走當日正值黃昏,陽光從圓拱頂部灑落至中庭,看着緩緩流出的水流和聽着水響,加上倚着噴水池邊就坐的老人家們輕鬆談天,當下立即覺得放鬆起來。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招牌中央水池。
大圍新翠邨。
新翠商場環境。

中庭以外的新翠商場,店舖都是設計在兩旁,但眼見不少店舖都是連鎖經營,有歷史的小店已買少見少了。

大圍新翠邨。
今日的新翠商場眼見連鎖店居多。

於1983至1985年入伙的新翠邨,為房委會轄下第112個屋邨。全邨設有8座大廈。據《華僑日報》在1983年3月的報導,屋邨在未落成前稱為新田邨,是在其後才正式命名為新翠邨。「據房屋署的建築師表示,新翠邨意謂清新綠翠之意」,相信是為了呼應屋邨的環境而命名呢。

大圍新翠邨。
大圍新翠邨公園日常。

最後想說的是,新翠邨另一較為標誌的位置,相信是屋邨入口有着新翠邨的英文字,好像不算多屋邨有這種設計,頗特別的。

大圍新翠邨。
我覺得是新翠邨的另一地標。

屋邨資料——新翠邨(Sun Chui Estate)

地點:大圍隔田翠田街2號
入伙年份:1983年至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新俊樓、新芳樓、新學樓、新傑樓、新明樓、新偉樓、新儀樓、新月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新翠邨本周開始入伙 設立臨時店舖攤檔 為新入伙居民服務》,《華僑日報》,1983年3月24日
  • 《新翠邨八座大廈將於八五年完成末期工程 投標價逾六千萬》,《大公報》,1983年5月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荃灣滿樂大廈

先旨聲明,由於網上有關滿樂大廈的資料實在少之又少,故此今次只寫篇短文講解就好了。另外,下文如有內容錯誤請指正。

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滿樂大廈,說實的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它是出租屋邨來的。從前經過沙咀道看到它的時候,還以為是比較有規模的老舊唐樓,直到需要遊走屋邨時做資料搜集,才發現它原來是房協轄下的屋邨,至於屋邨名稱,據房協網站簡介寫道,原來是寓意「充滿歡樂」。(同區還有寶石大廈,亦是我從前一直不知道是有出租單位的,詳情之後再說。)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荃灣滿樂大廈名字的意思,是寓意「充滿歡樂」。

跟同區福來邨歷史幾乎同期興建落成

另一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滿樂大廈原來早在1964及1965年就入伙,足足有接近60年的樓齡,查看同區的屋邨,原來也跟歷史最悠久的福來邨幾乎同期。那時正值是政府宣傳開發荃灣新市鎮不久,雖然網上關於滿樂大廈的資料和報導少得可憐,但我猜測當時興建滿樂大廈,相信一來是為了迎合荃灣當時作為輕工業集中地的發展,二來是透過興建租金相宜的住宅,從而吸引更多人居住並方便到工廠上班吧。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屋邨內的寬闊庭院。

建大廈優先租予同區工廠上班職員 單位月租$73起

後來千辛萬苦下,終於在網上找到極少有有關滿樂大廈在1964年的報導。但有趣的是,在當年《華僑日報》的報導中,由標題至內文,统统都是將滿樂大廈寫成「樂滿大廈」,但究竟是手誤或校對出錯,還是在屋邨初期確實名為「樂滿大廈」,則無從稽考了。

荃灣滿樂大廈。

至於當年有關滿樂大廈的報導,確實提及到當年政府為配合發展荃灣各項建設,房協因此在同區興建舊寶石大廈和滿樂大廈以應付所需。其中報導中更提及到,滿樂大廈是優先給在荃灣工廠上班之員工申請入住,「該會開始興建上述兩座廉租大廈之前會通知荃灣各工廠,以便利當地工廠職員就近申請入住。」

根據1964年的報導,房協先計劃興建在滿樂大廈興建兩座廉租大廈,而當時滿樂大廈設計為給予五至八人居住,而租金則由每月$73至$140不等。而根據房協官網介紹及當年報導,滿樂大廈設計上與同期舊寶石大廈相若,故此即使是外型兩者亦相當相似。

荃灣滿樂大廈。

2003年屋邨全面復修 更方便長者街坊

滿樂大廈全邨共有4座大廈,每座大廈的樓層並不高,相信是早期屋邨不設升降機(早期只有樓高十二層的安寧樓設有升降機,而且非每層停),需要遷就居民方便上落的緣故。邨內配備的設施配套亦較為基本,例如有遊樂場、社區中心、地下設有商店等等。而今日看到的滿樂大廈面貌,其實是在2003年已經歷過大型復修,至於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2003年滿樂大廈復修後,屋邨特設長者休閒室,讓長者住戶消閒和擴闊社交網絡。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滿樂大廈的商店都是設在大廈地下,典型1960年代公共屋邨設計。

招牌寬闊庭院 鬧市中的寫意空間

而個人對滿樂大廈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就是它中央的寬闊庭院。庭院被四棟大廈包圍着,四周都是放了長椅予街坊休憩和聯誼,好不寫意。而且庭院種植予甚為茂盛的樹木,更有種生氣盎然的感覺。相信街坊們亦很享受在此悠悠閒閒地渡過半天吧。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滿樂大廈中央的寬闊庭院,甚有都市綠洲的感覺。
荃灣滿樂大廈。
荃灣滿樂大廈。

最後,我查看資料才發現,原來以前房協曾舉辦屋邨舊相片巡迴展覽,其中就有展出以前的滿樂大廈的模樣和街坊生活日常。今年正值是房協75周年,不知會否又有類似的巡迴展覽,可以給我這個公屋迷欣賞和了解呢?

荃灣滿樂大廈。

屋邨資料——滿樂大廈(Moon Lok Dai Ha)

地點:荃灣沙咀道141-169號;曹公街21號;海壩街50-54號
入伙年份:1963年及1965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安寧樓、從心樓、福至樓、康樂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荃灣廉租大廈紛紛興建 繼寶石大廈後 續建樂滿大廈》,《華僑日報》,1964年3月20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