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遊走香港屋邨系列 – 新界區

遊走新界區的公共屋邨。

有關個人對荔景邨的印象,大致上是以下數點:

1.當年考歷史科就是在荔景邨隔壁的學校應考;

2.荔景邨的部分大廈牆身繪畫了太陽等圖案,好有特色;

3.有朋友曾住在荔景邨,記得第一次上她家食飯時走到走廊,那條走廊長得看似無盡的,差點迷路。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荔景邨。

中學時只要乘地鐵外出,基本上都會經過勤景站轉車至荃灣葵芳或九龍一帶,故此當時心裡暗暗認定住在荔景真方便啊。但方便還方便,好不好住就不得而知了。

荔景邨。

荔景邨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事隔多年後,還是第一次真正遊走荔景邨。今次遊走我才發現,原來荔景邨內是有一座2層樓高的工廠大廈,名字也很簡單,就是「工場大廈」。這種在屋邨內設置工廠大廈的設計可說是獨一無二,相信是為了讓街坊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吧。遊走當日,工廠大廈內大部分單位都沒有營業,相信是因為走訪當日是年初三,工場也正在放假呢。但這亦讓我好奇,究竟工廠大廈有否對外招租和月租是多少?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荔景邨內獨一無二的邨中廈。

另一個人認為較為有趣的地方,在於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只有7座大廈,而那些大廈都是舊長型大廈,已有超過45年的歷史。但原來工廠大廈的附近,是有去年才落成的恒景樓,走訪當日,恒景樓升降機內的木板更是未完全拆掉,可見現時仍為入伙期。單是走訪恒景樓,印象較深刻的是它的遊樂場看起來頗美的,然後就是恒景樓的高與新淨,跟荔景邨內其他大廈形成強烈的對比,感覺也頗有趣的。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去年才入伙的荔景邨恒景樓。

不設獨立商場 只有平台商店的荔景邨

另外,以前我一直以為荔景邨有獨立商場,而我覺得深紅外牆的商場設計其實也很有特色。但原來嚴格而言,商場是屬於隔壁的悅麗苑,至於荔景邨自己則沒有商場,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於日景樓和明景樓的平台商店,是很難得的小店的氣息啊。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是個人認為頗漂亮的荔景邨恒景樓內的遊樂場。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恒景樓內的藍球場也很美。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
從荔景邨看出去的葵涌貨櫃碼頭景緻。

最後,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荔景邨樂景樓於80年代發生過情殺案,更導致兩死一重傷,案發單位附近更經常付出鬧鬼。本身是奇案迷的我看完新聞後,終於有點印象,幸好走訪當時沒有記得這宗凶案,否則我應該會有點膽小吧。(誤)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荔景邨內的平台商店及街市。

【info】
入伙年份:1975、2022(恒景樓)
大廈數目:8
單位數目:48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大廈類型:舊長型、非標澤大廈

資料來源:香港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來到離島區公共屋邨的首篇,一於以我住了20年以上的屋邨——東涌逸東邨作為打頭陣。

說回逸東邨。關於逸東邨,我可以訴說的實在說是很多很多,多得有點難以篩選內容,畢竟我從11歲開始就一直住在逸東邨,敢說是首批搬入的居民,讀書和成長都離不開逸東邨,多少都有點感情。但下文我盡量以遊走體驗來看看屋邨吧。

東涌逸東邨。
東涌逸東邨。

以往我對逸東邨的印象,不算是特別好。房屋單位間格尺寸,算不錯,但屋邨配套,很差。

屋邨雖然真的很大,大得自成一角,後來翻查資料才發現原來逸東一二邨相加,擁有多達25座大廈,為全港屋邨之冠,屋邨人口更是超過30000人,但邨內的交通和民生配套不算特別好(連譚仔三哥也是最近數年才進駐),出入市區很不便,買餸也不見得便宜,有部分街坊更寧願跨區買餸(例如到荃灣楊屋道街市),可見逸東邨物價之高。

東涌逸東邨街市,經過翻新的街市確實漂亮了很多。
東涌逸東邨街市,經過翻新的街市確實漂亮了很多。
翻新後的東涌逸東邨街市,以懷舊香港為主題。
翻新後的東涌逸東邨街市,以懷舊香港為主題。

說回遊走逸東邨的體驗,逸東邨本身面積就很大,若從地圖觀看,屋邨呈現的是類似百摺裙的形狀。屋邨本身雖然不乏籃球場、遊樂場公園、露天廣場等設施,感受到屋邨設施上嘗試將屋邨發展成獨立小社區以增強街坊的歸屬感,但其實數量及規模上仍不足以應付如此龐大的人口,後來才設有小型圖書館(後來已搬遷)。

東涌逸東邨設有球場給街坊打球。
東涌逸東邨的遊樂場。
東涌逸東邨的遊樂場,當年曾在此留下不少腳毛。

至於逸東邨另一遊走體驗較為有趣,相信亦是不少街坊忽略的地方,就是逸東邨設有東涌藝術徑,展出共16件展品,散落在屋邨的不同範圍內。

東涌逸東邨藝術徑的展品之一,最記得是有小朋友在躺牛牛下扮擠牛奶。
東涌逸東邨藝術徑的展品之一,最記得是有小朋友在躺牛牛下扮擠牛奶。
東涌逸東邨藝術徑的藝術品之一,到今日我還是不明白當中理念。
東涌逸東邨藝術徑的藝術品之一,到今日我還是不明白當中理念。

其實設立藝術徑的原意很好,能點綴屋邨環境之餘,同時透過這些可觸碰的藝術品,以增強街坊對屋邨的歸屬感。但可惜,關於藝術品的解說並不多,亦不易閱讀之餘,同時部分作品亦不算特別出色漂亮(個人認為較為漂亮的,可參考太古坊的藝術品),而且藝術品跟屋邨歷史的連繫不強,部分作品更是即使看了解說,仍是不明所以,難以令街坊留下深刻的印象。

個人認為已算是東涌逸東邨內比較闊落的公共空間。
個人認為已算是東涌逸東邨內比較闊落的公共空間。
東涌逸東邨商場外的休憩空間。
東涌逸東邨商場外的休憩空間。

還有逸東邨畢竟附近是歷史較久的漁村馬灣村,附近還有侯王廟、香港機場等地方,以往有同學的居住單位,就是可看到飛機升降,相當寫意;而且要行山,逸東邨可說是相當方便的出發點,以親親大自然和感受自然風光而言,逸東邨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東涌逸東邨商場外圍。
東涌逸東邨商場外圍。
東涌逸東邨商場內圍。
東涌逸東邨商場內圍。

若果你問我,會否再選擇住逸東邨。我會回答:若果是今日的逸東邨,可以考慮,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十多年前的逸東邨,不了。

東涌逸東邨。
東涌逸東邨。

*提醒一下各位,上文以統稱「逸東邨」,稱呼逸東(一)邨及逸東(二)邨兩條屋邨,那是由於個人認為在實際遊走及居住體驗上,兩條屋邨可說是融為一體,難以分割,故此是次不分開兩條屋邨介紹了。

東涌逸東邨。
東涌逸東邨。

【info】
地點:東涌逸東街8號
人伙年份:2001年(一邨);2004-2005年(二邨)
樓宇數目:13(一邨);12(二邨)
單位數目:120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新十字型、和諧一型、康和一型、康和二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經不覺已來到第60篇遊走香港公屋,今次一於踏足以往沒有機會介紹到的大埔區,並以不論從吐露港公路或大埔公路進入大埔,首先會見到的屋邨:廣福邨打頭陣,遊走一下大埔的公屋。

從油站望過去廣福邨的景致。
從油站望過去廣福邨的景致。

本身我與大埔公屋幾乎沒有交集,廣福邨可說是大埔區內我最為熟悉的屋邨了,原因很簡單:有相熟好朋友正正就是在廣福邨長大,住了超過30年以上,以前偶爾我亦會到廣福邨吃飯聚會。

也許是因為廣福邨算是我在大埔區內的唯一comfort zone,對周遭環境的出現感到太理所當然,故此開始的時候,亦不知道應該如何入手遊走廣福邨是好。

沒辦法了,今次只好向熟人求助,麻煩要帶我路吧。

大埔廣福邨
大埔廣福邨
極難得地可隨朋友走進民居範圍,當然要好好地觀賞走廊的設計及對外的景色吧。
極難得地可隨朋友走進民居範圍,當然要好好地觀賞走廊的設計及對外的景色吧。


從前我對廣福邨的認知,其實僅限於出入廣惠樓、巴士站和平台商場一帶,充其量只認得廣惠樓旁有一座冬菇亭,僅此而已。但實際遊走廣福邨,才覺得原來廣福邨的樓宇類型比想像中多之餘(包括井字型、舊長型和Y2型),綠化的公共空間亦比想像中更多。說是不單是屋邨範圍內,連屋邨附近也不例外。

大埔廣福邨內甚多綠化帶。
大埔廣福邨內甚多綠化帶。


「基本上廣福邨四周不是狗公園,就是完善公園和元洲仔公園,再遠一點就是大埔海濱公園,可說是屋邨三面都被公園包圍。」朋友解釋。

大埔廣福邨內設計線條甚為有型但不知有何用的涼亭。
大埔廣福邨內設計線條甚為有型但不知有何用的涼亭。


廣福邨於1983年入伙,屋邨內共設有8座大廈,是大埔新市鎮內繼大元邨後,第2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廣福邨可說是保留了典型80年代香港公屋的格局,包括樓宇為80年代初常見的井字型、Y2型及房委會興建的舊長型大廈,樓宇設計開始多元化起來。

大埔廣福邨的舊長形及井字型大廈設計,就是看不見Y2型大廈。
大埔廣福邨的舊長形及井字型大廈設計,就是看不見Y2型大廈。


至於社區設施方面,廣福邨則設有不少的戶外空間,商同樣是80年代公屋常見的特色。畢竟當時人口多,單位普遍偏小,小朋友會離開家中到公園或附近遊走是平常事,同時好讓當時的小朋友可盡情地「放電」,例如球場、朋友笑稱數量多得有點不合理的「踩Roller場」、遊樂場公園等(遊走當日貪玩走上氹氹轉玩,玩到頭都暈);另外屋邨商場平台對出,則有個廣場,廣場更有個小小的戶外舞台,朋友表示,每到大時大節,例如中秋節,就會有街坊福利會等表演助興,氣氛相當熱鬧。

大埔廣福邨公園。
大埔廣福邨公園。
廣福邨內的氹氹轉,好好玩但玩得好頭暈。
廣福邨內的氹氹轉,好好玩但玩得好頭暈。


另外自己較為深刻印象的,就是廣福邨的屋邨商場。有別於更老舊的公屋以地舖為主,廣福邨是設有獨立商場,方便居民在一個地點內更集中的解決日常所需。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廣福邨商場貌似平平無奇,但原來通往麥當勞的樓層,正正是採用錯層式設計,跟沙田博康邨商場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同時為本來看似平凡的商場點綴上線條美。

錯層式設計的廣福邨屋邨商場麥當勞入口。
錯層式設計的廣福邨屋邨商場麥當勞入口。
廣福商場的設計雖則看似平平無奇,但線條簡單俐落已經很好看。
廣福商場的設計雖則看似平平無奇,但線條簡單俐落已經很好看。


最後個人認為廣福的另一特色,就是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這亦是香港舊式公屋較為常見的布置。至於畫的內容,我沒有特別深究,我猜多少都跟大埔的歷史有點關係吧。(如有錯請指正)

廣福邨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是舊式公屋常見的裝飾設計。
廣福邨廣惠樓地下門口的馬賽克壁畫,是舊式公屋常見的裝飾設計。


不經不覺,原來大埔廣福可寫的內容,遠比想到中多。由於篇幅關係,不得不省去廣福邨的經典冬菇亭部分(個人只認識廣成麵家,朋友說是很好吃,他過往晚上下班後經常惠顧的),看到今日的廣福邨冬菇亭分被疑似裝修,以及變身成老人院,感覺也有點複雜的。

已裝修中的冬菇亭。
已裝修中的冬菇亭。


最後,差點忘記了,其實個人很喜歡從林村河遙望廣福邨,覺得那風景是相當優美和舒服的。

大埔廣福邨風景。
大埔廣福邨風景。

【info】
地點:大埔寶湖道28號
入伙年份:1983
樓宇數目:8
單位數目:6,100(截至2022年9月)
樓宇類型:舊長型、Y2型、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早前趁大年初一,來個大西北行大運(事關查看過資料,我今年行運方位是大西北,笑)。是次一於選擇自己之前沒有踏足過的元朗,作為初一行大運的起點。

說回自己與元朗區的淵源,相信是小時候需要到元朗更換身份證(不知為何明明是住在屯門,偏要遠走至元朗換證),還有讀大學時會跟同學朋友到較為方便的元朗食宵夜吧。反而對於元朗的公屋,則沒有多少認識。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平台。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平台。

朗屏邨應該是我之前唯一認識的元朗屋邨。但究竟朗屏邨邨內有甚麼大廈,以至有甚麼設施,一概都不知道。

直至今次行大運首次踏足朗屏邨,才對朗屏邨多了點點表面的了解。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
元朗朗屏邨社區會堂。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元朗朗屏邨其實亦有它獨特的字型及標誌設計。

朗屏邨名副其實的位於西鐵朗屏站隔壁,而且附近有不少的跨區巴士,以今日的交通來說可說是相當方便。朗屏邨於1986至1989年期間入伙,邨內共有15座大廈。若以元朗新市鎮於1978年被港英政府劃分,朗屏邨的出現並不是開荒牛了。

位於元朗朗屏邨平台的不知名雕像。
位於元朗朗屏邨平台的不知名雕像。

遊走朗屏邨,有兩件事個人印象較為深刻。

一是朗屏邨的商場。

朗屏邨的商場正門,個人認為較為難以找到入口。可能是由於朗屏邨的通說主要以天橋連接,但就是較少接駁至地下以至商場正門入口。個人較為記得朗屏商場正門,除了有大刺刺的標誌寫住「朗屏商場」,旁邊看起來較為Old School的商場標誌看起來頗有時代感。那些或紅或橙或綠底配上白色線條的標誌,簡而精地標示了屋邨商場內有餐廳、理髮店、銀行、超級市場和精品店等。而那些簡約的標誌,其實個人頗喜歡的,而且極富80年代屋邨設計色彩。

個人頗為喜歡元朗朗屏邨屋邨商場頂部的多個標誌設計。
個人頗為喜歡元朗朗屏邨屋邨商場頂部的多個標誌設計。

另外,朗屏商場的店舖雖然大部分都設置在獨立的商場建築內,亦有部分便利店、餐廳、或美國冒險樂園等是設置在行人天橋平台位置,方便路經回家等街坊不用走進商場,亦可解決到生活所需。

元朗朗屏邨部分商店並不位於商場內,而是散落在行人天橋的平台。
元朗朗屏邨部分商店並不位於商場內,而是散落在行人天橋的平台。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行人天橋通道。

不難發現,全條朗屏邨的行人位置,都是以行人天橋作為主導,地面則以綠化休憩空間為主,包括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以及多個球場和一個廣場。高架行人天橋以朗屏社區會堂對出的休憩空間為起點,並設有蓋頂,那麼街坊出入就不用受日曬雨淋之苦。基本上沿着行人天橋,就可直接抵達商場平台以及大部分的大廈,相當方便,即使今日的新市鎮,不少亦採用類似的設計。

元朗朗屏邨行人天橋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由於近日我正在閱讀有關香港行人天橋的書籍(詳細讀後感及內簡介容後再介紹),亦讓我更多留意了屋邨內的行人天橋設計。到實際遊走朗屏邨時,再細看及反思多了屋邨內的行人天橋設計,感覺頗為有趣的。

元朗朗屏邨。
元朗朗屏邨。

總體而言,走進朗屏邨,少了元朗市中心的煩囂,而且屋邨綠化其實算做得不俗,遊走時感覺也是相當舒適的。而且少少屋邨亮點,相信是朗屏邨亦有自家屋邨標誌設計,相信若果製成商品的話,也許街坊也會覺得很有親切感呢(笑)。

朗屏邨內的小小有趣位: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物盡其用。
朗屏邨內的小小有趣位:由冬菇亭改建而成的涼亭,物盡其用。

屋邨資料

地點:朗屏路1號
入伙年份:1986
樓宇數目:15
單位數目:1,7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新長型、Y2型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堪稱是「全港最美公屋」的祖堯邨聞名已久,說實的我也對遊走祖堯邨有一定的期待,最終亦決定趁初三赤口,不如跟朋友連同麗瑤邨和荔景邨一次過遊走。

結果亂打亂撞下,祖堯邨成為了第一站。

遊走祖堯邨後的印象,就是它果然是全港最美公屋,無改錯名!
遊走祖堯邨後的印象,就是它果然是全港最美公屋,無改錯名!

初到祖堯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靚啊,真係好靚啊!沒想到新春行大運連同收爐短短數天,已有2個屋邨成為個人至愛的屋邨top5了(另一個就是興華二邨)。

祖堯邨景色。
祖堯邨景色。

言歸正傳,其實我跟祖堯邨亦有點淵源。事關我會考及高考中文科口試,就是在祖堯邨內的中學應考的。而且當時很幸運,兩次都成功奪A,故此心目中早已默默認定祖堯邨可能旺我(笑)。

祖堯邨其中一大賣點,就是它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屋邨,加上有背後葵涌貨櫃碼頭美景加持,實在無得輸。
祖堯邨其中一大賣點,就是它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屋邨,加上有背後葵涌貨櫃碼頭美景加持,實在無得輸。

說回遊走祖堯邨的經驗。不少人早已到祖堯邨拍攝美美的相片,珠玉在前,不贅;事實上祖堯邨的設計除了很美麗,例如樓宇的橙黃白色顯得舒服又和諧,整齊的線條以至對稱結構也讓人印象深刻;還有樓宇依山而建,整體屋邨都設計得極富心思,相信居住在祖堯邨的街坊,從家中遠望荔景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醉人風景,尤其在黃昏時間,也會相當享受吧。

祖堯邨商場對出的公共空間。
祖堯邨商場對出的公共空間。
時值農曆新年,祖堯邨屋邨商場亦有新春佈置。

祖堯邨的屋邨命名是紀念房協始創委員關祖堯爵士,它早在1976至1981年間落成,但單從它的建築設計,卻不會有過時的感覺。當年祖堯邨落成時,有很多威水史的,例如祖堯邨就是全港首個設有泳池的公共屋邨,不是開玩笑,屋邨面向葵涌貨櫃碼頭景緻,可跟現時極為instagrammable的infinity pool有得揮,個人認為;另外樓高38層的啟敬樓,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更憑著優美的環境設計,完善的屋邨社區規劃奪得建築設計獎項,可見即使在當時,祖堯邨的設計是獲得業界肯定的。

祖堯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有不少行人天橋方便居民上落出入。
祖堯邨依山而建,故此屋邨內有不少行人天橋方便居民上落出入。

遊走祖堯邨的最大感受,莫過於屋邨的公共空間設計可說是相當有心思。跟近年落成的屋邨不相同,祖堯邨的公共空間明顯是充足和闊落得多。上文講述過,祖堯邨位於山上,全邨8座樓宇均散布於不同高度的平台之上,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獨特視覺效果,並與毗鄰的荔景山互相呼應。

曾經是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啟敬樓。
曾經是是當年全球最高之公共屋邨建築物:祖堯邨啟敬樓。

其中祖堯邨最具特色的樓宇設計,莫過於是部分樓宇,例如啟敬樓、啟恆樓、啟勉樓及啟謙樓的錯層式設計,即是一梯兩伙為一個單元,樓宇均由多翼大樓組成,並於每3層設置的空廊或天橋連貫,而每一翼樓宇則由多個單元結合而成。

祖堯邨的升降機大堂。
祖堯邨的升降機大堂。

有關設計目的,是為了加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以減低罪案的發生,而開放式大堂也加強了自然通風和採光,各座各翼不同高度令立面更具特色,有助減省大廈建築成本及日後大廈設施運作成本,大廈從外面觀賞,也呈現獨特的美態。

遠眺祖堯邨景緻。
遠眺祖堯邨景緻。

屋邨對於公共空間的如此強調,相信是一來當時對私隱和保安意識沒有這麼強烈,二來是當時屋邨單位設計不算大,但每戶居住人數多,設計師也預計到街坊對於使用屋外的公共空間的需求較大,三來設計師的本意也希望增強街坊對鄰里以至居住地方的歸屬感,所以才在公共空間方面花了不少筆墨呢。例如多設立公園,球場,以及單位走廊特意設計得寬闊一點等等。

祖堯邨其中一個善用公共空間的一點,就是邨內設有多張乒乓球桌,更抵死的是部分桌子更配備球拍和乒乓球。
祖堯邨其中一個善用公共空間的一點,就是邨內設有多張乒乓球桌供人打球,更抵死的是部分桌子更配備球拍和乒乓球。


當然,祖堯邨雖美,屋邨規劃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但缺點不是沒有的。例如屋邨的交通不算特別方便,對老人家出入不算很便利(當然,跟往後介紹的麗瑤邨相比,已不算是差了);還有錯層式的樓宇設計,始終不是每層都有升降機,對於老人家和輪椅人士就很麻煩了,故此錯層式大廈設計亦在往後慢慢消失了。

但若果單從遊走屋邨的體驗而言,祖堯邨確實是不負盛名,全港最美屋邨果然是名不虛傳呢。

從升降機大堂俯視祖堯邨。
從升降機大堂俯視祖堯邨。


小小插曲:遊走祖堯邨時,走到專為長者而設的松齡舍,地方雖小,只有3層,但它不設門閘和保安,進內參觀的體驗也是滿有趣的。只是沒有想過,地方空間不算大的松齡舍,我跟朋友也走得差點迷路了……

祖堯邨屋邨指示牌
祖堯邨屋邨指示牌

【info】
地點:葵涌麗祖路1至5號 / 念祖街2及3號 / 榮祖街2至6號
入伙年份:1976/1978/1979/1981
樓宇數目:9
單位數目:2,546
樓宇類型:中央走廊式及露臺走廊式、中央走廊式、錯層式長型、錯層式井字型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荔景麗瑤邨_香港公共屋邨

上文談及到年初三先遊走祖堯邨,然後下一站就是我個人認為甚為隔涉,位於同區的麗瑤邨。

由於麗瑤邨位於地勢甚高的山上,其實從祖堯邨,甚至荔景邨過麗瑤邨,乘搭巴士或小巴可說是較佳的選擇。但當時看看巴士候車時間,動輒就是二十分鐘或以上,而且不知道等候小巴的時間究竟多久,於是跟同行的朋友一起行走到麗瑤邨。

 

麗瑤邨平台風景。
麗瑤邨平台風景。


沒有想過從山上走落山下,再走至山上的路程,雖然根據Google Map顯示,只有短短800米,但艱辛和隔涉程度,實在超乎想像,有一刻真的以為自己在行山。

單是這個體驗,敢說麗瑤邨話雖尚算在市區範圍,但它是我目前遊走過的屋邨中,最unreachable的一個。

麗瑤邨部分大廈為雙塔形,即是大家熟知的井字型公屋。
麗瑤邨部分大廈為雙塔形,即是大家熟知的井字型公屋。


千辛萬苦下,終於到麗瑤邨了。

首先映在我眼前的,反而是外觀較新的榮瑤樓。跟麗瑤邨大部分的井字型及舊長型大廈不相同,榮瑤樓於1999年落成,是和諧式大廈單位設計的小型單位大廈,看起來跟其他麗瑤邨的大廈相當割裂。

麗瑤邨榮瑤樓。
麗瑤邨榮瑤樓。


說回麗瑤邨的歷史。麗瑤邨的命名,是源自附近的地名荔枝嶺和灰窰角,而且麗瑤邨是按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規格與標準興建,是首個獲得煤氣供應的公共屋邨。

遊走麗瑤邨前,得悉榮瑤樓旁邊設有燒烤場,只供本邨居民租用,屬於全港唯一一個設有燒烤場的公共屋邨。但遊走當日只見中葵涌公園入口有個燒烤場,當時亦有人不亦樂乎地燒烤,傳出陣陣食物及炭香,未知有關燒烤場,是否就是網上所指的邨民限定燒烤場?

遠眺麗瑤邨的風景。
遠眺麗瑤邨的風景。


正式走進麗瑤邨一帶,最深的印象,莫過於它的荒蕪,荒蕪得很寧靜。

話雖年初三,偶然也遇見有人前來麗瑤邨拜年,但總體而言,邨內可說是人煙稀少,連屋邨內營業的店舖,也是五隻手指就可數完,連超級市場也幾乎不見街坊,氣氛相當冷清。唯一較深印象的,就是辦館內有2隻相當可愛的貓咪。

麗瑤邨邨內的士多貓,秘密流量密碼。
麗瑤邨邨內的士多貓,秘密流量密碼。
麗瑤邨街市背後的旋轉樓梯,極富線條美。
麗瑤邨街市背後的旋轉樓梯,極富線條美。
極為冷清的麗瑤邨街市。
極為冷清的麗瑤邨街市。

不過氣氛冷清是一回事,交通不便和邨內日常生活配套亦是事實,不過若果能因此而換上優美和寧靜的居住環境,加上公屋租金便宜,相信不少人也願意搬來居住吧。

【info】
地點:下葵涌
入伙年份:1976年
樓宇數目:5
單位數目:2,800(截至2022年9月30日)
樓宇類型:舊長型、小單位大廈、雙塔式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上水彩園邨

關於上水彩園邨,對上一次到訪已經是2014年冬天:當時街道涼風陣陣,街上還是充斥一大班拖着行李的自由行和水貨客的年代。


北望神州,鄰近上水站的彩園邨當然也不例外。即使身在住宅區,仍不難發現商場一帶人滿為患,眼前盡是收拾水貨塞到行李內的水貨客和自由行。彩園邨已經不算很大,加上人多,更見壓迫感。

上水彩園邨
上水彩園邨門口。

時至今日,一切光景已人面全非了。


今日的彩園邨,自由行水貨客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小朋友在商場外的新建遊樂場嬉鬧;昔日到訪時的小店「開心地」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連鎖店舖。除了開心地,更多的小店已不再存在,早已被集團式經營店舖一一取代。

上水彩園邨天橋尚有些小店繼續營業。

說回彩園邨歷史。過往曾好奇為何彩園邨名為彩園而非石湖墟邨,畢竟彩園邨位置正正屬於石湖墟範圍一帶。翻看資料才知道這條上水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前身正正名為「菜園村」,後來政府取其諧音,於是命名為彩園邨。

上水彩園邨的休憩空間。
上水彩園邨的休憩空間。

個人認為1980年代建成的公屋,仍為相當有個人特色的年代。至於彩園邨,個人最記得的分別是它咖啡色的牆身,還有天橋上的多間特色小店,不少都看得出有一定的歷史:水族魚產品店、曬相店、診所等,相信伴隨了彩園邨渡過多個春夏秋冬。

典型老舊屋邨常見的露天劇場。

慢步走進彩園邨邨內,才發現彩園邨老人家數目為數不少,符合彩園邨自1982年落成,已有40年邨齡的事實。不少婆婆伯伯都喜歡靜靜的坐在公園一隅休息放空,所以別被商場遊樂場一帶的假象欺騙(笑)。

上水彩園邨的公園。
上水彩園邨的公園。

話雖彩園邨商場早已被領展化,屋邨商場特色已不復見,但猶幸屋邨其他地方多年如昔,仍保有往日的美好畫面。不知未來彩園邨發展如何,但願能以文字及相片,略盡綿力為屋邨保留2022年冬日時的此情此景。

以天橋接駁大廈間的彩園邨。
以天橋接駁大廈間的彩園邨。

更多上水彩園邨精選相片。


屋邨資料
地點:上水彩園路8號
交通:上水港鐵站A1或B1出口
入伙年份:1982年
樓宇座數:6
樓宇類型:舊長型、三座相連「I」字型
樓宇名稱:啟祥樓、啟樂樓、啟盛樓、啟賢樓、啟裕樓、啟寧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承認,今次介紹位於荃灣的象山邨,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私人感情在內:因為它曾經在中學時期陪伴我成長,是很短時間的中學飯堂之地。今次事隔十多年,再次回到當年認為人煙稀少的象山邨,感覺還是始終如一,但多了份愜意和舒適。事不宜遲,我們趕快介紹今期的屋邨:象山邨吧!

象山邨屋邨門口,可見相當殘舊。
象山邨屋邨門口,可見相當殘舊。

荃灣有着不少的公共屋邨,但確實象山邨是相當不亮眼的一個。事關它遠離荃灣市中心,鄰近城門水塘及大窩口,而且位於山上,位置上多多少少不算方便。港女我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象山邨前身為象山寮屋區,而且部分地的前身正正是農地。根據維基百科,「象山寮屋區一帶被政府徵用以作發展公共屋邨,於 1975 年至 1976 年間清拆。本邨按照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標準設計,並建成3座樓宇,屋邨命名為「象山邨」,於1978年至1979年間入伙,交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

對我來說是象山邨的地標:象山快餐店。
對我來說是象山邨的地標:象山快餐店。
象山邨商場門口招牌。
象山邨商場門口招牌。
象山邨商場採用的都是舊式屋邨商場常見的露台式。
象山邨商場採用的都是舊式屋邨商場常見的露台式。

象山邨不算大,根據房屋署的資料,常住人口不到 5000 人。全邨設有 3 棟大廈,分別為樂山樓、秀山樓以及翠山樓。其中樂山樓及秀山樓採用的是雙塔式設計,即是俗稱的井字型公屋,至於翠山樓則是舊長型設計。值得留意的是,翠山樓是 1970 年代公屋罕見在各單位備配備兩個梗房與浴缸的房委會公屋大廈。無錯,是擁有浴缸的!

在 70 年代,有着浴缸設計的公屋可說是相當豪華呢。印象中同期擁有相似設計的大廈,則是房協轄下的大坑勵德邨。當然,象山邨雖然沒有如勵德邨般的維港景緻,但都有鳥語花香的山景可觀賞呢。

象山邨商場。
象山邨商場。
象山邨。
象山邨。
象山邨屋邨商場底部。
象山邨屋邨商場底部。

說實的,話雖象山邨位於荃灣區,但畢竟它跟荃灣市中心有着一段距離,要出入屋邨則只能靠巴士或小巴。至於屋邨內的配套不算多,雖然有商場但不見現時許多屋邨商場都有的連鎖店,取而代之的就是盡是多間多年來屹立不倒的小店,例如當年我中學時期參加陸運會,所以才會光顧的象山快餐店,即使事隔十多年,但餐廳但在,而且風味不變。

商場亦不見相當多的人流,走路時也覺得靜靜的。此外,屋邨的基本店舖還是有的,例如辦館、麵包店、熟食冬菇亭、五金舖、超市等等。

象山邨的井宇型公屋底部。
象山邨的井宇型公屋底部。

事隔十多年再訪象山邨,感覺相當微妙:所有的東西跟十多年前的無異,屋邨同樣地人流不多,同樣只盡見老人家,同樣是相同的店舖,甚或是同樣的靜謐氣氛,這一點在現今的香港而言,竟是相當難得罕見的景象。當然,在街坊而言,肯定象山邨的配套還是比較差,但若果喜歡老舊情懷的香港人而言,應該可在這裡感受到難得的安靜,還有難得的懷舊。不知若果是在同樣的十多年後再訪象山邨,會否都是同樣的風景,同樣的情懷呢?

象山邨。

【info】
地點:荃灣象鼻山象山邨西路
交通:沒有港鐵直達,建議從荃灣市中心乘坐紅色小巴往象山邨,或乘坐巴士32、32M、46等。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終於來到港女我個人頗喜歡的沙田沙角邨介紹!說起沙角邨,其實我跟它可說是有點淵源,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去沙角邨的社區中心,每次經過它的樓宇,都會覺得樓宇的命很有心思,而且屋邨設計得相當舒服很好逛,所以港女我對沙角邨多多少少都有點私人感情在內(笑)。

沙田沙角邨外景。
沙田沙角邨外景。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沙田沙角邨外觀。

言歸正傳,講返沙角邨嘅歷史。沙角邨最早期已喺 1980 年就入伙,換言之即係已經有 42 年嘅歷史。邨內共有 7 座大廈,包括沙燕樓、銀鷗樓、美雁樓、綠鷺樓、魚鷹樓、金鶯樓以及雲雀樓等。而沙角邨最為標誌嘅建築,就非佢嘅長型連座設計,所以一棟樓宇亦會有分成 A、B、C 座,各座都有有升降機及樓梯,從外觀上以「工」型相連,感覺上都會氣勢磅礡啲。

沙田沙角邨金鶯樓。
沙田沙角邨金鶯樓。
沙田沙角邨美雁樓。
沙田沙角邨美雁樓。
沙田沙角邨雲雀樓。
沙田沙角邨雲雀樓。
沙田沙角邨銀鷗樓。
沙田沙角邨銀鷗樓。

明眼人相信好快發現,沙角邨嘅中英文樓宇命名係採用較為少見嘅意譯法,而非坊間較為常見嘅音譯法,呢個亦係其中一個原因我好鍾意沙角邨嘅樓宇命名,感覺上亦優雅得多。例如沙燕樓就係 Sand Martin House,綠鷺樓就係 Green Heron House,魚鷹樓就係 Osprey House,美雁樓係 Bean Goose House,金鶯樓係 Oriole House,雲雀樓係 Skylark House,最後銀鷗樓就係 Herring Gull House等等,而每座樓宇門口都會配上當中所屬嘅雀鳥,讓人會心微笑。沙角邨樓宇外牆更都畫上了以「山水飛鳥」主題嘅圖案,昔日雲雀樓外牆更曾有一隻好可愛嘅雀鳥(可惜以前我冇影低佢),但後來日久失修下,雀鳥圖案亦隨之消失。

沙田沙角邨商場門口。
沙田沙角邨商場門口。
沙田沙角邨。
沙田沙角邨。

咁究竟點解沙角邨嘅樓宇都係以雀鳥名稱命名?原來一切都係跟城門河有關係!因為當年為沙角邨樓宇命名嘅時候,屋邨旁邊嘅城門河經常有雀鳥來回飛翔,呢點讓有關部門用上雀鳥名字,同時多多少少都反映咗沙田區內嘅特色。

沙田沙角邨內的冬菇亭。
沙田沙角邨內的冬菇亭。
加上了新招牌的沙角邨。
加上了新招牌的沙角邨。
沙角邨另一樣曾經相當出名嘅地方,相信就係佢嘅冬菇亭。根據昔日報導,沙角邨擁有 3 座冬菇亭,分別經營經營茶餐廳、火鍋店、茶檔及糖水店。但畢竟時間耐咗冬菇亭亦老化,所以後來領展決定翻新冬菇亭,最後唔少食店亦因此而結業。
 
港女當日到訪沙角邨,見到沙角邨除咗有保留到唔少昔日嘅舊有標誌以及建築,同時亦靜悄悄咁開始有新嘅招牌設計,招牌側更有一啲類似係戶外裝置嘅東西,以及翻新咗嘅商場街市等等。咁在街坊而言,住得舒服安樂當然最緊要,呢種新舊交替亦令我反思,究竟未來嘅沙角邨會係變成點樣呢?

【info】
地點:沙田沙角邨
交通:港鐵沙田圍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