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西貢區

以往對寶林邨的印象,就是它的屋邨設計,跟將軍澳區內的其他屋邨很不同——嚴格來說,就是它看起來老舊一點,跟翠林邨有點相似,採用的不是今日常見的和諧式大廈設計。後來才發現有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啊,全因寶林邨正正就是將軍澳的第一個屋邨,早在1988年就入伙,歷史比翠林邨還要久呢。

寶林邨

不過若果論遊走寶林邨,很抱歉,先前從來只是經過寶林邨的出入口,連屋邨內部設計是甚麼模樣,一概不知道。

所以遊走寶林邨,倒是一個頗為新奇的體驗。

寶林邨

分享遊走體驗前,我不如先說說少許自己搜尋到有關寶林邨的往事。目前我找到有關寶林邨的最早期報導,相信是在1983年,當時已有報導講述寶林邨為將軍澳新市鎮的首個屋邨,報導中房委會發言人並指屋邨工程「正分三期興建,而第一期兩座樓宇的打樁工程已經展開。」

寶林邨

另外,查看以往相關報導,相信早期政府在面對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方面亦下了不少功夫。原來寶林邨在正式落成前,屋邨附近為工廠,故此空氣質素方面亦備受關注。而根據1986年《大公報》和《華僑日報》先後亦報導,為此屋邨附近的兩間鋁廠和黃銅廠將於1988年中遷出,而且「工廠會用各種方法,將空氣污染減至環境保護署的標準,以免已入伙的居民憂慮。」我一直都不知道原來寶林邨附近前身是如此,相當有趣呢。

寶林邨

說回遊走今日寶林邨的體驗。可能始終它是屬於80年代末落成的屋邨,加上是將軍澳第一個屋邨,不難發現寶林邨的設計和配套算是較為全面,起碼除了基本的學校、商場街市、社區服務中心,還有看起來面積也頗大的文娛活動會堂和體育館等。而且戶外公共空間亦相對寬敞,不會有近年屋邨的擠逼公共空間問題。

寶林邨

對於寶林邨較為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它的商場設計以及個人認為是屋邨地標的噴水池(遊走當日還看到噴水池是有正常運作,thanks god!)。

寶林邨

先說屋邨商場。遊走屋邨前,從來沒有想過在寶林邨在外觀上保留到80年代的樣貌,沒有如大部分的屋邨商場,經歷過大翻新的洗禮,連商場的地板,也是保留灰灰沉沉的深啡色,看起來很簡單同時樸素,這樣才更像典型的屋邨商場啊。不過我猜想沒有在外觀上大翻新的原因,應該是寶林商場本身就是採用較為通風的設計,不是典型商場的全密封設計,所以在翻新上亦有一定的難度。

寶林邨
寶林邨
寶林邨

至於商場外的屋邨地標噴水池,噴水池的設計相信是以往屋邨喜歡加入的設計,有美化景觀以及散熱的作用。但這種設計後來也逐漸淘汰了,還有正常運作水池的屋邨着實不多,所以看到寶林邨的水池還是正常運作,內心是很開心的。另外可留意的是,水池一帶可看到寶林商場的徽標,是採用較為罕見篆體題字,感覺也是頗特別的。

寶林邨

最後想說說一個聽起來很傻的問題:我曾經以為屋邨的名字為「寶琳邨」,事實上我亦曾經寫錯過很多次,是後來才發現應該是寫成「寶林邨」;此外,當我嘗試搜尋有關寶林邨在80年代的相關報導的時候,亦發現部分報導亦有寫成「寶琳邨」,希望上文不會再不小心寫錯屋邨名字吧。

寶林邨

屋邨資料——寶林邨(Po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18號
入伙年份:1988年及2001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小單位大廈、Y2型
樓宇名稱:寶德樓、寶智樓、寶儉樓、寶勤樓、寶寧樓、寶泰樓、寶仁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分別位於屯門及黃大仙兩公屋合約昨批出 三年後落成將容納一萬九千人 寶林邨二期打樁工程招標承建》,《大公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寶林邨展開次期工程》,《華僑日報》,1983年11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 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工廠確保不會污染》,《華僑日報》,1986年12月2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相信位於西貢的對面海邨,應該是繼沙頭角邨後,另一個不少人都想一窺究竟,但感覺又好似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神秘屋邨——對啊,遊走對面海邨前,我亦有以上的印象。畢竟屋邨不算接近西貢市中心,要特登走路或乘小巴到訪才可以,實在不怎方便。

遊走前的迷思:對面海即係邊度?

最記得是第一次聽到對面海邨的名字的時候,還心想:「即係對面海邊度呀?」,一心以為對面海是隔了個海港的港島,後來才理解到「對面海」原來是西貢內的一個地方。(笑)

不過對比名字,更為記得的是首次看到對面海邨的相片——我的媽,這根本不是平時認知的公屋,是無異於豪宅的低密度住宅啊!

最後還是趁一次心血來潮想去西貢放鬆心情,順道一次過遊走之前介紹過的翠塘花園,還有本文的主角,同時是全港最東面的屋邨:對面海邨。

低估體力勞動程度的上邨之路

為了遊走對面海邨,可說是吃盡苦頭,但亦可以說是欣賞多了平時不會留意的景緻。雖然我知道是有小巴從西貢市中心直抵對面海邨,但稍早才逛完翠塘花園的我,居然有點意猶未盡,心想:不如索性用行的去對面海邨吧!

沒想到google map看似很接近的距離,最終一走就是20-25分鐘起。

首先我穿過「對面海村」,留意!此村不同彼邨,這裡指的對面海村,是位於翠塘花園附近的小村落,然後一直走啊走,離開村落後才發現要走一段斜路(!!!),但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慢慢走吧。

後來發現斜路上有一排排樓高只有約4-5層,純白色外牆的房子,起初還以為是對面海邨,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私人住宅,名為萬宜漁村。個人覺得萬宜漁村也頗有特色,看看之後有沒有機會另外講解。

經過萬宜漁村後,天色也變得差了起來,烏雲愈見密集,並朝着自己的方向緩緩的飄移。但與此同時,我最期待的畫面亦終於出!現!了!

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沒錯,就是大刺刺的在牆身以朱紅色字排列着「香港房屋協會西貢對面海邨」12隻大字,沒想列終於到達了!

但到埗不久,首先看到的畫面,就是數個叔叔嬸嬸都很忙碌的走來走去,把本來懸掛在戶外晾曬的衣物棉被一一收起,其中一個嬸嬸大喊「就落雨啦,快啲收衫啦!」,然後半行半跑的擁着手上的衣物趕往回家。

本來已經很少人,甚為寧靜的對面海邨,亦好快變成空無一人。那片寂靜應該用死寂才更為形容貼切,完全不是周末中午應該有的景象。

但不管了,既然人已到達,無理由逛也不逛就離開——我心想。

帶點超現實氣氛的遊走對面海邨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超現實氣氛下 瀰漫屋邨中式鄉郊風

縱然烏雲密佈,但仍無礙欣賞對面海邨建築設計的美。進到對面海邨,又是一次打破自己對公屋的平日想像——依山而建的建築群,密度極低,遊走大廈之間縱然要上落樓梯,亦覺得相當寬敞。全邨只有4幢大廈,分別為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和海昌樓。大廈只有約4層樓高,不設升降機和門閘,出入極為方便。為了配合四周鄉郊環境,屋邨採用中國鄉村式的設計風格,以白色牆身配上橙啡色瓦頂,外牆更有仿斗栱裝飾及圓形窗戶,公共地方更有中式涼亭。此外,細看才發現,每座大廈正門都有高懸書法寫成的名稱牌匾,更顯古意盎然。

滴答滴答聲響愈來愈密集,加上嗅到如青草般的清新氣味,天真的要降下一場大雨了。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屋邨有設立紀念碑,當時對面海邨落成不久,就是由尤德爵士夫人於1986年為屋邨主持開幕儀式。

繼續撐起雨傘向前走,看到屋邨內分別有由插畫師Chocolate Rain操刀的牆畫,還有一幅較為現代風格的牆畫。走近點看看,原來牆畫都是為今年房協75周年慶而設,亦為平實的鄉郊屋邨平添點點藝術氣息。

遊走過後:不食人間煙火的屋邨

離開屋邨前我心想:唔,看來要再來一次對面海邨,要趁天氣正好的時候。雖然想拍多點相片但雨真的愈下愈大,沒辦法。事後查找資料才知道對面海邨早在1984至1986年間落成入伙,當時興建屋邨,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響的西貢原居民。但當時看到屋邨外貌,完全不像是有這麼久樓齡,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還有好奇看一看對面海邨的屋租,看到我也傻了眼。甚麼?一個月租金才$1,018至$2,639不等,就可座擁清幽大自然環境,遙望一片寧靜漁港?當然,針無兩頭利亦是事實,首先屋邨不設商場及便利店,跟西貢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最便捷的方法相信是乘坐小巴,想添置日用品可不是如平常般唾手可得。而且而且!屋邨大廈是不設升降機,對於年老或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出入亦很麻煩呢。

所以最後都是回歸現實:當然我都好想住西貢,遠離一下煩囂,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起床後望出窗外風景盡是藍天白雲與汪洋,但前提是假設我在西貢區上班,或是自由工作者,可遙距工作。(苦笑)


屋邨資料

地點:西貢對面海第215約第987號地段
入伙年份:1984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4
樓宇名稱:海富樓、海泰樓、海寧樓、海昌樓

資料來源:房協維基百科家 • 緣 ── 75個房協小故事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