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九龍區

作為香港公屋界的天花板,華富邨這個名字絕對是響噹噹,它可說是香港屋邨建立成小社區般規模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你又知不知道,其實在九龍區亦有一條屋邨,是有着「九龍版華富邨」的美譽,在屋邨入伙期不久更吸引了英女皇伊利沙伯三世到訪,並因此成為一時佳話?

何文田愛民邨
何文田愛民邨

它就是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愛民邨早在1974年至1975年就入伙,是屬於前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最後一個屋邨項目,是有「香港井字型公屋之父」之稱的廖本懷所設計。早在興建的時候,有關部門就規劃將它打造成如華富邨般的規模,並在愛民邨作為先導試點,更首設獨立的屋邨購物商場和人稱「冬菇亭」的熟食亭,日後亦在其他屋邨引入上述的建設。雖然距離首度入伙有接近50年的時間,但即使今日遊走愛民邨,仍不會有種過於老舊過時的感覺,它雖然仍有保留一些舊有特色,但同時有一些新的店舖設施引入營運,讓愛民邨有種「與街坊共成長」的觀感。

何文田愛民邨
何文田愛民邨

如果有看「遊走香港屋邨誌」之前撰寫的一篇有關愛民邨的文章,相信都知道愛民邨最為響噹噹的威水史,莫過於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曾於1975年到訪剛剛落成入伙不久的屋邨,成為一時佳話。但原來除此以外,愛民邨還有更多你也未必清楚了解的有趣歷史故事?下文將會一一講解。

何文田愛民邨
何文田愛民邨

1. 全港首個獨立屋邨購物商場

首先不得不提的,當然是愛民邨的購物商場,它可說是今日絕大部分獨立屋邨商場的楷模,日後很多的屋邨商場就是根據愛民邨的商場而設計。

若果大家仔細留意的話,可能會發現在愛民邨以前,即1974年以前落成的屋邨,是不設獨立商場,許多時商店都是以大廈地下設置商店為主,或是另行在地下設置購物街,最典型例子可見於彩虹邨和荃灣福來邨。

愛民邨是少數設有室內賽車場的公共屋邨。
愛民邨是少數設有室內賽車場的公共屋邨。

但根據房屋署的官方新聞稿,愛民邨是首創屋邨獨立商場,並以商場內齊備不同類型的店舖為賣點,衣食住行四方面都兼顧得到,例如早年就有愛民超級市場、大眾書局、八佰伴最好電器、快圖美、民天酒樓等,以當時而言可說是相當完善,店舖種類和規模可跟今日的一線商場媲美,故此當時是相當隆重其事。
當然,經歷過時代的變遷,愛民商場已易手至領展,很多老舊店舖都紛紛結業,只剩下文具店、校服店和禮品店等在開邨已營業的店舖仍存在。話雖如此,愛民商場仍難得有保留舊式的地磚和暗紅的牆身設計,還有在商場正門入口,接近詢問處附近,就仍有保留開邨時的紀念碑,大家遊走愛民邨時不妨留意這些細節,尋找當中的歷史足跡呢。

2. 愛民邨首創!冬菇熟食亭

愛民邨
愛民邨

除了獨立的屋邨購物商場,另一大家常常在屋邨看到的冬菇熟食亭,原來都是由愛民邨首創開始!根據《華僑日報》、《南華早報》及《香港工商日報》等多份報章報導,當時的冬菇熟食亭是以愛民邨為首個試點設立,為的就是讓街坊可在餐飲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早期的冬菇熟食亭主要以售賣白粥油器、果汁凍飲、燒味飯、甜品、炸魚熱狗等為主,跟今日的海鮮及小炒為主有點不同。當然,今日的冬菇熟食亭已經歷大翻新,那些老店已不復見,但遊走愛民邨時,記得看看這個全港首創的美食亭呢。

3. 罕見的屋邨露天街市

愛民邨街市
愛民邨街市

屋邨街市相信大家都見得多,但若果是露天的街市,相信就較為少見。而愛民邨的街市,正正就是罕見屋邨採用露天式的設計!有別於今日的街市全室內密封的設計,露天街市就是離遠都已輕易看到一檔檔的街市檔,由賣蔬菜水果到肉類至快餐店都有,氣氛跟一般街市相當不一樣,甚為感受到老舊香港的味道,連「是頭婆」英女皇伊利沙伯三世在1975年到訪愛民邨時,亦曾經過並在此留影,喜歡打卡拍照的朋友當然不容錯過!

愛民邨街市
愛民邨街市
愛民邨街市
愛民邨街市

4. 可愛黏人的愛民邨貓店長

愛民邨的貓店長也相當著名。
愛民邨的貓店長也相當著名。

若果是愛貓之人,也許你也會聽過愛民邨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愛民貓王國!愛民邨同時是不少「貓店長」聚集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愛民邨亦有不少店舖是設置於大廈地下的關係,而且鄰近街市,許多店舖也許是為了杜絕老鼠的出現而同時養貓(當然也不排除店主本身也愛貓吧),當中較為著名的有肥錢、Happy妹和吉吉三隻。而且貓貓可能見慣人關係,大多都不怕人甚或還頗為黏人的,大家在遊走屋邨時,只要走過地下商店一帶,相信就可跟貓貓們巧遇呢。

愛民邨的貓店長也相當著名。
愛民邨的貓店長也相當著名。

5. 全港僅存3個的海報亭

愛民邨是少數仍設有舊式海報亭的公共屋邨。
愛民邨是少數仍設有舊式海報亭的公共屋邨。

最後,同樣不得不提的,就是若果到愛民邨的話,記得看看這座海報亭!說到海報亭,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它平平無奇,最多外觀看起來感覺較為中式,但原來截至現時為止,全港只剩下三座海報亭,而愛民邨就是其中一個,另外兩座則分別在瀝源邨和大興邨。

看來有點古色古香的海報亭可說是歷史產物,它的出現是源於以前資訊不如今日般流通,當時街坊並沒有手提電話。有見及此,為了宣傳政府訊息,在70年代末期政府就參考歐洲多個國家的通訊亭,設計了圓柱形的海報亭,以此張貼政府的官方文宣,作為與社會大眾溝通的橋樑。但隨着資訊科技日趨發達,海報亭亦因此息微起來,現時全港就只剩下三座,相當珍貴!

愛民邨
愛民邨

屋邨資料——愛民邨(Oi Man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紅磡山忠孝街60號
入伙年份:1974年至1975年
樓宇座數:12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塔式
樓宇名稱:德民樓、昭民樓、信民樓、建民樓、嘉民樓、禮民樓、康民樓、保民樓、新民樓、敦民樓、頌民樓、衛民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雖然之前已經寫過一次大坑西邨,但都想趁近日推出了新影片,正正就是遊走大坑西邨的機會,來個舊地重遊,看看還剩下不到半年時間的屋邨,究竟今日面貌是怎樣的。只是沒想到,不過是事隔一年有多舊地重遊,看到的畫面已經是多了悲情和街坊的憤怒,當中的感受可謂五味雜陳。

大坑西邨
桃花依舊,人面全非,很多單位的租戶都已經遷出了。

表達訴求橫額標語滿掛屋邨

近日的大坑西邨頻頻上新聞,原來很簡單,就是因為大坑西邨重建在即,而居民則對負責安置他們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不滿的內容就不在此詳細講解了,有興趣的話可看看香港另一家媒體集誌社的詳盡報道,但確實近日再度遊走大坑西邨,看似變化不大的風景,其實亦藏起了暗湧。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不難發現,屋邨掛起了不少由街坊發起的橫額和標語,內容盡是他們對政府的不干預及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的安排有所不滿,主要是認為安置政策方面有問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可能是重建前的最後遊走

我亦趁今次機會盡快再次遊走大坑西邨,事關屋邨即將於下年,即2024年的3月為租戶遷出期限,之後就會正式重建了。今日的大坑西邨看起來很殘舊,不少外牆油漆更是已經剝落,但若果仔細留意的話,可能都會發現昔日的屋邨其實也風光過,更由於有獨立廚廁緣故,加上裝潢有心思,故此曾有「屋邨豪宅」的美譽。一切都可從屋邨的通花磚牆,還有紅綠黃色的牆身及細節略見一二。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遊走當天是周日下午,同時是國慶假期,但屋邨並沒有因此而熱鬧起來,相反看起來很像愈見冷清,已經不多的店舖很多都已經關門,包括是屋邨招牌店舖之一的髮廊。不知是否因為太多店舖營業,遊走屋邨的時候,竟有種走進廢墟的感覺。

大坑西邨

最後想說的是,今次遊走大坑西邨,不知是否因為受到已知的新聞所影響,感覺也比之前遊走更沉重了點,但亦希望可透過今次遊走,可以更仔細看看大坑西邨,看看這個曾經見證住香港人成長多年歷史的屋邨,究竟最終的面貌是怎樣的。最後最後,當然要記得看看我的遊走大坑西邨YouTube影片,從中了解更多啊!


屋邨資料 – 大坑西邨(Tai Hang Sai Estate)

地點:大坑西街1-9號、窩仔街2-4號、大坑東道99號
入伙年份:1965年、1981年(只限民泰樓)
樓字數目:8
樓宇名稱: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民安樓、民泰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對於德田邨最深刻的印象,相信是它的新長型大廈吧。曾經有段時間乘坐巴士,經常都會沿着碧雲道斜路經過德田邨。每當看到德敬樓和德禮樓時,就會覺得它的長型大廈設計相當有氣勢,而且大廈為連接碧雲道出口,設有兩個小小的行人橋接駁,感覺頗有特色的。

藍田德田邨

與藍田歷史有關的樓梯與壁畫?

實不相暪,雖然我經常路過藍田,但對於藍田的公屋,我可說是幾乎一無所知。充其量只略有聽聞舊藍田邨的歷史,that’s all。故此首次遊走藍田一帶的公屋,感覺頗為新奇的。

藍田德田邨

從德田商場旁的樓梯為起點,不難發現樓梯旁有一幅長長的壁畫,至於繪畫的內容並沒有細看,但估計是有關藍田區及舊藍田邨的歷史吧。

藍田德田邨

德田邨前身是甚麼?

查看資料,據知德田邨的前身其實是藍田邨後方山坡的寮屋區。於1981年11月21日晚上,木屋區發生大火,當局列為五級火警處理,整個寮屋區毀於一旦,半年後更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政府亦因此決定將該地決定重新發展,將之發展為純住宅區,隨後進行爆破工程,並平整土地以興建新式公屋大廈,並代為興建藍田公園。

藍田德田邨

言歸正傳,沿着樓梯拾級而上,到前往多層停車場的平台一帶,原來不經不覺當時快到農曆新年,屋邨內亦難得地掛起新春相關的裝飾了,洋溢喜慶的氣氛。

藍田德田邨

再走前一點,就是德田廣場連接德敬樓和德禮樓的空間,可能平時都是晚上經過,覺得沒有甚麼特別,日間經過還是頭一次,才發現原來中央空間的設計雖簡約但同時頗有線條美,大家可看看相片。

藍田德田邨

意想不到美麗的公園

然後德田邨亦有一個寬闊的中央園景,如果身在園景,可能會覺得普通,但若果身在停車場天台俯瞰,才發現園景的設計是很有心思,同時很美的。

藍田德田邨

全港最後一座新長型大廈

至於到了對我而言,最壓軸的德敬樓和德禮樓,不論近觀還是從碧雲路或德田停車場天台遠眺,它的美態和氣勢都相當不一樣。事後上網搜尋資料,才知道德敬樓和德禮樓屬於全港最後一座興建的新長型大廈。

藍田德田邨

反倒之前沒有特別留意,原來兩座大廈二樓(還是一樓/三樓?街坊請指正)集中不少的西醫及牙醫診所,相信除了方便德田邨民,還方便附近的興田邨民前來看病吧。

藍田德田邨

由於德田邨的大廈較為分散,而且屋邨範圍偏向長身,故此我並沒有特別仔細遊走屋邨的其他位置,只見德田邨除了擁有較為舊款的Y3及Y4型大廈,還有前文提及過的新長型大廈,還有較為新式的小型單位大廈及長者住屋大廈,其他的都沒甚麼特別了。

藍田德田邨
藍田德田邨

忽略了和諧式大廈以外的老舊藍田

遊走德田邨最大的感受,相信是它打破了我舊有對藍田屋邨的概念。以往我經常認為藍田只有啟田、平田、安田等的和諧式大廈建築,忽略了區內其他樓宇歷史較為老舊的屋邨。而且雖然德田看似跟一般公屋無異,但畢竟它是屬於1990年初就落成的屋邨,故此公共空間亦較為廣闊,不會有插針式的樓宇,而且屋邨設計亦較為講求富線條美及有設計感,起碼看來不會有突兀的感覺,相對會較為和諧舒適吧。

藍田德田邨

屋邨資料——德田邨(Tak Tin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藍田碧雲道223號
入伙年份:1991年、1992年、2001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新長型、非標準型、小型家庭大廈、Y3型、Y4型
樓宇名稱:德盛樓、德敬樓、德禮樓、德樂樓、德瑞樓、德隆樓、德義樓、德康樓、德欣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觀塘和樂邨是自「遊走香港屋邨誌」在去年設立以來,較為早期完成遊走的一個屋邨。而當時選擇遊走和樂邨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很接近我住處。(笑)但除此以外,我其實對和樂邨可說是幾乎一無所知,唯一的印象就是——它的外觀和設計格局看起來真的跟荃灣的福來邨很像呢,畢竟這種7層樓高不設電梯,而且有着很大露台設計的大廈確實不多,所以一看到就覺得和樂邨跟福來邨實在很像呢。

為「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而設的屋邨

後來我再翻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和樂邨確實是跟福來邨接近同期興建和落成的,福來邨是在1963年落成,至於和樂邨則比福來邨早一年,即是1962年就落成。而且,兩條屋邨同樣是屬於以前的屋宇建設委員會轄下,也就是說都是廉租屋邨,即是為「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而設的屋邨。我再看看所謂「白領階級中的低薪人士」包括哪些職業,原來教師、記者、文員和公務員都包括在內。現時唯一沒變的,相信是記者和文員都是屬於低薪的一員吧。

租金由$55至$65一個月起

至於有關和樂邨的最早期租金,翻查大公報在1962年的報導,當時和樂邨接受申請入住,寫明租金為$55至$65一個月,我再嘗試翻查在60年代時的物價,發現當時基層員工的月薪為$200,至於送貨司機更有$300月薪,可見當時和樂邨的租金是相當低廉而且是一般市民大眾可應付的。

言歸正傳,觀塘和樂邨的土地前身是甚麼,實際上已經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和樂邨的位置已透露了點點端倪,它早期的落成不是給低下階層入住的——它的隔壁就是月華街,而當年的月華街可說是中產的聚居地,住在月華街的都不會是窮等人家。(如有讀者知道和樂邨前身是甚麼,歡迎告之)

交通及購買東西極方便四通八達

和樂邨共有11座樓宇,由8座7層及3座舊長型大廈組成,除了新安樓、居安樓和恆安樓,其餘都是採用七層大廈設計,是首個興建新式七層大廈的「屋建會」屋邨。以前我每次乘車經過和樂邨,總以為和樂邨面積特別小,以為它只有眼前三兩座七層大廈而已,但原來真正的和樂邨比想像中面積可說是大得多,而且有道路直接通往翠屏邨,要購物的話又有多一個選擇。事實上,最終建有這種七層大廈的屋建會屋邨,就只有和樂邨和福來邨兩個,這亦是為何兩者看起來格局那麼相似的原因。

屬於觀塘現有第二最舊屋邨的和樂邨地方算不上大(現存最舊觀塘區屋邨是花園大廈),但可以肯定它交通相當便利,可說是做到四通八達,而且附近要購買日常民生用品也很多選擇,即使和樂邨內實際擁有的店舖不多,充其量只有一家超級市場,還有一家759阿信屋,還有一些小型餐廳及五金行等,選擇不算多,但對居民而言其實也不算太重要,畢竟附近就是物華街,再走遠一點就有APM等選擇,選擇可說是相當之多呢。

與邨外熙來攘往成強烈對比

走進和樂邨,有種頗為有趣的感覺,就是屋邨跟邨外的熙來攘往形成強烈對比,和樂邨邨內反而有種頗為寧靜的悠閒感覺。可能因為屋邨內居住的都是老人家居多,每次遊走和樂邨,都會看到老人家們不是坐在公園附近休憩,就是在使用健身設施,但是在附近超級市場或街市買完東西,施施然的慢步回家,感覺甚為寫意的。

和樂邨舊相片放送

最後,有關更多和樂邨的歷史資料,今次不算多,故此不特意放上來了,但可以送上兩張在1963年拍下的屋邨相片給大家,看看當時的屋邨和遊樂場面貌是怎樣的。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和樂邨:1963年)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和樂邨:1963年)

屋邨資料——和樂邨(Wo Lok Estate)

地點:觀塘月華街60號
入伙年份:1962年至1966年
樓宇數目:11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長安樓、富安樓、恆安樓、興安樓、建安樓、居安樓、民安樓、平安樓、新安樓、泰安樓、義安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官塘續建廉租屋宇和樂邨 定明年底建成 共有八幢七層大廈 可容五千餘人》,《大公報》,1961年12月21日
  • 《彩虹邨與和樂邨廉價屋接受申請 申請者之人數起碼應有四名 全家入息每月在四百元至七百元之間 申請信最遲須在下月底之前寄到屋宇會》,《大公報》,1962年2月18日
  • 《廉租屋宇近貌》,《大公報》,1962年10月29日
  • 《屋委會廉價屋近 況四年後全部可容住客廿餘萬人》,《大公報》,1963年12月27日
  • 《和樂邨二期八月入伙》,《大公報》,1965年5月18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1. 森林麵包,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111號舖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近年屋邨麵包界的KOL,他們自家推出的麵包和酥點,尤其蝴蝶酥,真的好好味!而森林麵包亦有推出不少新式麵包糕點,月餅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還有推出麻糬口味月餅以及奶黃月餅等,聽到個名都流晒口水!個人為推他們的班蘭奶黃麻糬月餅,味道好天然而且不油膩!

森林麵包月餅。
森林麵包月餅。

不過要留意森林麵包的月餅散賣款式不多而且隨機,若果想試所有口味,建議還是早點到他們的麵包店或是市集預留套裝月餅好了。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2. Motto Bakery,馬鞍山恆安邨恒安商場2樓219B號舖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位於馬鞍山恆安邨的Motto Bakery,賣的主要是新式麵包,個人試過他們價值$13的布甸麵包,味道也相當不錯!他們更有推出流心奶黃月餅也值得一試,並有套裝及散件發售,套裝價為$188/6個,至於散買一件為$28/個(早鳥價)。可留意的是,Motto Bakery除了在恆安邨分門市,同區新港城中心亦有分店。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3. 華樂麵飽西餅 ,彩虹彩虹商場6號地下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至於座落在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平時主要賣傳統港式麵包及曲奇,個人試過他們大大塊$6一塊的朱古力曲奇,勁好味勁抵!與此同時,留意到他們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套裝價為$148/6個,不過亦同時設有單買。個人認為華樂的流心奶黃月餅很能做到流心爆漿效果,而且味道吉士和蛋黃味道濃郁。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4. 馥軒麵包,沙田廣源邨廣源商場4座地下4-5號號舖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另外還有在沙田廣源邨的馥軒麵包,據指馥軒麵包在其他地區都有門市,但網上就查找不到相關資料證實。Anyway,馥軒麵包的月餅包裝和賣相以至月餅款式設計都比想像中美和有心機得多,由傳統的雙黃白蓮蓉和伍仁月餅,到低糖口味月餅,以至流心奶黃口味都有。個人則推薦低糖抹茶味月餅,喜歡它不會太甜,有一定回甘香之餘,味道亦相當天然,不會有甚為人工的味道,不過餅皮和餅餡做得稍為分離就有點失色。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5. 東京麵包餅食,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312號舖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跟上文的華樂麵包一樣,都是以推出大件夾抵食的港式傳統麵包為主,最開心是麵包店內還有賣忌廉卷和厚身朱古力蛋糕,兩個都是$10之內而且超級好味!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至於月餅方面,東京麵包餅食的月餅口味偏傳統,例如雙黃白蓮蓉、伍仁月餅和紅豆月餅等都有售賣,不過麵包店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和榴槤奶黃月餅等較為新派的口味,而且價錢也不貴,不過是$20/個,相當抵玩,可滿足到不同人士的口味。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那麼,究竟以上5間的自家製屋邨月餅味道又如何?哪個比較好味?那就記得看看遊走香港屋邨誌的YouTube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先旨聲明,其實位於斧山的富山邨,我前後應該去過好幾次了,例如在以前做雜誌記者時期,就曾因工作關係而介紹富山邨。有趣的是,我自己確實頗喜歡富山邨,但就是說不出確實喜歡它的原因。

富山邨的平台看起來很愜意舒適,更聽到伯伯在播放徐小鳳的歌曲。
富山邨的平台看起來很愜意舒適,更聽到伯伯在播放徐小鳳的歌曲。

坦白而言,富山邨位置不算特別方便,畢竟它位於山上,而且不論是它跟鑽石山和彩虹地鐵站,都是有一段距離。但亦因為如此,在富山邨遊走,反而能享受市區難得的平靜,但未至於如澤安邨或新田圍邨般這麼冷清,感覺恰如其分。

富山邨入口對出巴士站。
富山邨入口對出巴士站。

富山邨命名 須從斧山開始

於1978年落成入伙的富山邨,想當然爾,名字是由它所在位置:斧山典雅化而來。起初上網搜尋屋邨資料,發現有指它的前身為在1960年代初就搬的牛房,以及在1975年時清拆的染廠。有關牛房的資料,恕小妹不才,實在無從參考;但反倒是染廠方面,雖然找不到當年確實坐落在今日富山邨地址的染廠名字,但確實找到一些當年舊報導,均指出蒲崗村道一帶是有多達30至40間的染廠,故此富山邨前身是染廠之說,相信亦是真確。

富山邨的公園,地方算不上大但至少五臟俱全。
富山邨的公園,地方算不上大但至少五臟俱全。

另外在搜尋有關富山邨前身時,找到一些個人認為更有趣的地方:富山邨這個名字在報章中首次出現,如無意外應是在1976年6月出版的《華僑日報》,題目為《斧山道興建富山邨 可容萬人居住》。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74-07-27

但後來找到連維基百科內也沒有提及過的資料,就是富山邨並非打從一開始就命名為富山邨,而是「斧山道邨」,即是沿用斧山這名字直接命名,早在1975年及1976年初時,《工商晚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就以斧山道邨稱呼今日的富山邨。

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1975-06-14

屋邨原被規劃為廉租屋邨

另外,雖然富山邨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但最早期有提及過有關規劃及興建富山邨,其實可追溯至1970年時,當時《華僑日報》已報導政府計劃採用斧山道一帶的地皮作發展廉租屋邨之用。你沒看錯,是政府廉租屋。直至1973年時由於房屋委員會的成立,才將富山邨由政府廉租屋,變成今日的出租屋邨。而這樣相信亦能解釋到,為何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3座是採用前屋建會標準規格設計,讓屋邨看起來會有這麼強烈的70年代風格。

富山邨富信樓。
富山邨富信樓。
富山邨的公園在幼稚園放學時極為熱鬧。
富山邨的公園在幼稚園放學時極為熱鬧。
富山邨入口的樓梯。
富山邨入口的樓梯。

看來異常突出的富暉樓

說回遊走富山邨。富山邨面積不算大,全邨只有4座大廈,除了上文提及過的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外,另有在2020年疫情期間才入伙的富暉樓。坦白的說,我第一次去富山邨是在2016年,當時連富暉樓都未有;至之後再訪富山邨,也差點走漏眼,遺忘了看起來高樓和新淨得多的富暉樓,是直到昨天再度遊走,才第一次正式看看富暉樓,但它的外型都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黃橙色彩大廈牆身比其餘三座「前輩」鮮艷得多。但除此以外,覺得沒甚麼特別。

富暉樓。
個人認為頗為拍攝到屋邨生活日常感的照片,其實頗喜歡的。
個人認為頗為拍攝到屋邨生活日常感的照片,其實頗喜歡的。

難得老舊小店林立

畢竟富山邨的重頭戲,還是在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一帶的平台層。可能是物業管理公司緣故,富山邨相對仍保留到不少老舊小店,例如辦館、報式報攤、藥房、五金行、酒樓等,即使有7-11便利店及惠康超市等連鎖店,也只是有限度進駐,未至於形成連鎖店吞噬整個社區。遊走的時候偶然經過平台,還會聽到有伯伯坐在長椅,用收音機大聲播放徐小鳳和陳百強的歌曲,平添了點點懷舊之情。

富山邨內的老舊辦館。
富山邨內的老舊辦館。
我很喜歡藥房的名字,好好意頭。
我很喜歡藥房的名字,好好意頭。
屋邨內當然少不了文具店。
屋邨內當然少不了文具店。
已經轉過好多次手的酒樓。
已經轉過好多次手的酒樓。

論老舊小店,當然不得不提屋邨內的林園餐廳,據稱開邨不久,餐廳已經在此營業,屹立45年之久。記得2016年到訪時已經有跟攝影師進內休息和食下午茶,當時已經很喜歡它的裝潢。事隔多年再看看門口的金漆招牌、懷舊的水晶燈、木製卡位、顯示6位數字電話號碼的圓鐘、放滿舊式包點的麵包櫃仍守護着餐廳,只是今次到訪沒有在餐廳內拍照,甚為可惜,唯有當是給自己一個理由下次再到訪,吃吃它的紅豆冰下午茶餐吧。

今次沒有幫顧的林園餐廳,早在開邨不久就已經服務街坊。
今次沒有幫顧的林園餐廳,早在開邨不久就已經服務街坊。
林園餐廳的門口仍保留80年代風格設計。
林園餐廳的門口仍保留80年代風格設計。

雖然富山邨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邨內亦設有公共圖書館、郵局、舊式街市和護老院、幼稚園、園圃等,生活可說是相當便利。我再想想自己長大的逸東邨,即使面積是約三個富山邨甚或更大,都沒有自己的郵局,以前錯有過小型圖書館但今日都沒有了。(哭)

富山邨雖小但五臟俱全。
富山邨雖小但五臟俱全。
富山郵局。
富山郵局。
這種大量水牌放在屋邨入口的設計,其實不算常見,應該暫時見過是富山邨獨有。
這種大量水牌放在屋邨入口的設計,其實不算常見,應該暫時見過是富山邨獨有。

個人認為甚為可惜之處,相信是今日惠康的位置,記得以前是一家舊式超級市場(好像叫「富山超級市場」),在屋邨已經買少見少,還記得那店看起來也頗有特色的,同樣很有70年代的風格。但去年重回富山邨時,已變成今日的惠康了。

已變成了是惠康超市。
已變成了是惠康超市。
屋邨圖書館及房署辦公室。
屋邨圖書館及房署辦公室。
富山邨。
富山邨。

不知道假設日後再到訪富山邨,屋邨仍能保留今日的美好面貌嗎?

富山邨平台與街市對出空地,是不少街坊聚腳聊天好地方。
富山邨平台與街市對出空地,是不少街坊聚腳聊天好地方。

後記:好久之前,應是去年10月左右,其實有出過富山邨的部分相片,但就是沒有寫到長文,故特此補寫,總算能完成並寫到一篇自己較滿意的文章與大家分享了。

名字很搞笑的商店。
名字很搞笑的商店。
富山邨的平台其實頗為舒適。
富山邨的平台其實頗為舒適。

屋邨資料——富山邨(Fu Shan Estate)

地點:斧山豐盛街2號
入伙年份:1978年,2020年(富暉樓)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舊長型、非標準設計
樓宇名稱:富仁樓、富信樓、富禮樓、富暉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火警 織染廠被焚》,1972年9月5日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邨即將動工》,1975年6月14日
  • 《大公報》,《柴灣西邨年內重建 斧山道邨有工程招商承建》,1976年3月13日
  • 《香港工商晚報》,《富山邨合約價逾三千萬》,1976年6月17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平時多跟大家分享遊走屋邨的感受,但通常都是圍繞屋邨範圍內遊走。但有否想過,不如嘗試以另一個角度欣賞香港屋邨?隨着九月將至,接着也迎接廿四氣節的「白露」,即代表秋天正式來臨,意味着又是秋日郊遊的好時機。早前有朋友推介一條位於九龍灣屋邨後山的郊遊路線,只消10分鐘就可登頂眺望屋邨靚景,而且路線短而簡單,難度甚低,即可遙望獅子山下的多個九龍東區的屋邨之餘,同時探索自然,認識香港常見的動植物,更可強身健體,讓自己遠離市區呼吸新鮮空氣,可謂一舉數得!

九龍灣平山可望到獅子山風景。
九龍灣平山可望到獅子山風景。

彩德彩福邨的後山

位於九龍灣的平山,位於飛鵝山的南面,正正位於彩德邨和彩福邨的後方。它高188米,由於昔日能夠眺望啟德機場,故此亦有「機場山」之稱。由於平山位於彩德邨和彩福邨後方,加上它難度不高,路線簡單直接,輕鬆易行,故此不少街坊亦喜歡閒時到平山散步或晨運。由起點計算,至第一個遠眺屋邨及獅子山打卡位,只需要10分鐘左右,而走畢整座平山則需要一小時左右,適合時間緊湊,又想忙裡偷閒親親大自然的香港人。

彩福邨。
彩福邨。
彩福邨。

這次我跟朋友先在九龍灣港鐵站B出口集合,然後沿着天橋走,一路看到許多公共屋邨,當中以近年落成的居多,例如彩盈邨、彩德邨和彩福邨。不過今次重點是在山上眺望九龍東區的屋邨,故此上述的屋邨都是留待之後再慢慢遊走吧。

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記得慢慢走上去,就可到平山起點。
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記得慢慢走上去,就可到平山起點。

開始屋邨後山郊遊樂!

今次選擇穿過彩福邨,走到彩榮路,然後看到斜路,就是彩榮里,再慢慢走上去,走至盡頭看見迴旋處,就會見到一條直通往平山山頂的長樓梯。由港鐵站慢慢走至平山山腳起點,大約為10至15分鐘的步程,相當方便。

想看美景,記得要先行這條平山樓梯!
想看美景,記得要先行這條平山樓梯!

只要沿着長樓梯,就可慢慢欣賞獅子山和九龍東區屋邨的景致。不過別以為長樓梯就代表極之輕鬆,畢竟是上山,而上山路程全程都是樓梯,若果走得太快,還是會有點氣喘的。從山上至可眺望山下位置,大約需要10至15分鐘左右。雖然幾乎沒有難度可言,但記得要帶備充足的食水,做好防曬措施,以及穿着運動服和行山鞋呢。

看到這種圖書,認住是黑脈蛺蝶!黑脈蛺蝶有着粗黑色的翅脈,後翅更紅色的斑點,就像穿了半截裙般。黑脈蛺蝶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汁,吸食時會伸出黃色像飲管的口器,而朴樹是黑脈蛺蝶幼蟲其中一種食物。
看到這種圖書,認住是黑脈蛺蝶!黑脈蛺蝶有着粗黑色的翅脈,後翅更紅色的斑點,就像穿了半截裙般。黑脈蛺蝶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汁,吸食時會伸出黃色像飲管的口器,而朴樹是黑脈蛺蝶幼蟲其中一種食物。

平山雖然是位於屋邨的後山,其實亦可同時欣賞不少香港常見的自然生態,當中包括許多很有特色的動植物呢。由於朋友是在大學修讀與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相關的學科,故此今次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作生態導賞。原來香港雖為石屎森林,但當中的生物多樣性也不能小覤,單是蝴蝶就有245種,鳥類更多達563種,而植物更是超過3,300種呢,實在是相當厲害!

另外在平山亦可看到巴黎翠鳳蝶,它是體型較大的蝴蝶,黑色的翅膀有着金屬綠色的鱗片,在陽光映照下十分耀眼。

後來再慢慢拾級而上,可看到的風景也越來越遼闊,不少屋邨的景致也陸陸續續映進眼簾!例如剛才經過的彩福邨和彩德邨全貌終於可看到了!

離遠看的話更可看到九龍灣和啟德的風景,相信未有公共屋邨之前,要看飛機升降也是很容易的事呢。
離遠看的話更可看到九龍灣和啟德的風景,相信未有公共屋邨之前,要看飛機升降也是很容易的事呢。
這個角度看很震攝的彩福邨。
這個角度看很震攝的彩福邨。
個人認為是開始打卡一流的「影相位」。
個人認為是開始打卡一流的「影相位」。

別錯過拍攝好機會!

走至中間,終於進入緩坡上山的路段,途中可回望九龍一帶景色,景觀變得開揚起來,更可以遠眺獅子山呢。相信日落時份登山,景政會更為迷人,可看到萬家燈火的夜景呢。

可看到獅子山啊!
可看到獅子山啊!

大家在獅子山下看到的屋邨又有幾多個呢?我以較為接近平山的屋邨為例,就可看到彩雲邨、彩輝邨、坪石邨、彩虹邨等,當然遠望的還可以看到一些位於慈雲山的屋邨,相當美麗呢!而且我倒第一次從山上遠眺彩雲邨的景致,那時候才發現原來彩雲邨真的很大,而且很美麗呢!

遙望彩雲邨。
遙望彩雲邨。
位於飛鵝山山腳的彩雲(二)邨和彩輝邨。
位於飛鵝山山腳的彩雲(二)邨和彩輝邨。
平山更可找到山芝麻,它果實形狀酷似芝麻,因而得名,常見於開闊多陽光的山地原野。每年5-8月是山芝麻的花期,淡紫色的小花十分漂亮。
平山更可找到山芝麻,它果實形狀酷似芝麻,因而得名,常見於開闊多陽光的山地原野。每年5-8月是山芝麻的花期,淡紫色的小花十分漂亮。
這棵看似平平無奇的植物原來是毒草?羊角拗為香港四大中毒草之一,在郊外十分常見。
這棵看似平平無奇的植物原來是毒草?羊角拗為香港四大中毒草之一,在郊外十分常見。

最終終於到頂,成就解鎖!不過個人認為最美麗的屋邨風景,其實反而是在樓梯路的中段,所以大家想拍東九龍屋邨美景的話,記得在緩坡上山的路段多多拍照呢!

終於到平山山頂啊!不過這個是三角測量站,上面刻的亦非政府官方的。
終於到平山山頂啊!不過這個是三角測量站,上面刻的亦非政府官方的。

下山原來都有靚景睇!

之後沿着路就是下山,下山則更為簡單,前往佐敦谷公園的路段都是水泥路,沿路更有樹蔭,只要慢慢下去就可以了,當時我們就向右走,即是下山至佐敦谷公園(沒錯,即是近年的野餐熱點)。正當我以為山上觀賞屋邨靚景告一段落,但朋友突然話其實下山路段都有個驚喜位可以介紹!而當我看到的一刻,心情實在又興奮又激動!

下山可沿路下去,會經過三個涼亭予人休息乘涼。
相信這棵木是死木,所以才會沿木長菇呢。
相信這棵木是死木,所以才會沿木長菇呢。

沒錯,就是下山路段原來正正就可看到「四順」全景,即是公共屋邨的順利、順安和順天邨都可一覽無遺,連順安後的安泰邨也可清晰看到,極之開揚,實在不得之了!

是順利、順安、順天邨和安泰邨!
是順利、順安、順天邨和安泰邨!
輕易看到順利邨和順緻苑,還有順安邨。
輕易看到順利邨和順緻苑,還有順安邨。

更有趣是當我看着四順的風景的時候,看到天上有隻鷹一直在高空盤旋,我猜是在尋找獵物,感覺好威水!

相信是黑鳶,即是俗稱的麻鷹,常於市區上空出沒。麻鷹全身以褐色為主,像魚尾的尾部是重要的辨認特徵。
相信是黑鳶,即是俗稱的麻鷹,常於市區上空出沒。麻鷹全身以褐色為主,像魚尾的尾部是重要的辨認特徵。

最後經過分岔路口,只要左轉就是前往佐敦谷公園,只要沿樓梯下行就可到達公園入口。而公園有洗手間和汽水機,更有不同休憩設施和大草地,大家可盡情休息和野餐。


平山路線資料

行程需時(不計觀賞休息時間):45分鐘
路線距離:全長約1公里
交通:從港鐵九龍灣站B出口沿天橋起步
公共設施 / 補給點:接近起點的彩禧路公園和終點站佐敦谷公園有公廁;終點站佐敦谷公園有汽水機


拍照小貼士

  • 若果帶備相機,宜帶備廣角鏡頭,更能拍攝東九龍屋邨及獅子山全景。
  • 夏天日照時間較長,拍攝Magic Hour和萬家燈火相片效果更佳。

參考資料、部分動植物圖片提供及特別鳴謝

咫尺自然 Nature in my Backyard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樂華邨」這個名字對我而言,可說是別有一番意義。全因在一年多前,我決定開設「遊走香港屋邨誌」(當時更不是用這個名字……),第一個遊走拍照及寫文章的屋邨,正正就是樂華邨(有關文章可按此)。但眼見第一篇文章不論文筆以至內容鋪排都甚為生澀,而且當時遊走拍照亦相當打卡導向,拍照位置亦以打卡勝地:藍色時光隧道和Pantone粉紅外牆所在的南邨為主,故此後來決定不如再一次遊走樂華邨,但今次選擇集中遊走之前沒有走到的樂華北邨,看看遊走感受方面會有何分別。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當然,在街坊立場,我相信樂華邨就是樂華邨,一般而言並不會特別區分南邨和北邨,畢竟兩者的位置相連,而且屋邨商場和巴士站等等是共用,起碼在開初1980年初規劃樂華邨時,房委會亦沒有區分南邨北邨兩者,相信是後來為了方便管理,才將屋邨一分為二。但既然全港258個公共屋邨,就是將南邨和北邨當成兩個公共屋邨,那麼就趁這個機會以寫北邨的名義,再一次遊走和感受樂華邨吧。(再一次戴頭盔:有關全港屋邨數字,是截至寫文章這一刻仍是258個)

房委會的標誌設計,同時成為了樂華邨的特色之一。
房委會的標誌設計,同時成為了樂華邨的特色之一。

規劃為更多小型家庭而設的單位

坦白的說,你問我南邨與北邨有分別嗎?我都是會回答你「沒有」的,畢竟屋邨就是在開初規劃了就是當成一個屋邨對待,充其量只是分過四期興建而已。而恰巧地,相信北邨落成的時間比南邨略晚,主要是在1985年就入伙。至於我找到最早期有關樂華邨的報章報導,相信就是1980年的《華僑日報》,當時報導標題正是《牛頭角新屋邨定名樂華邨 新廈為小家庭着想 提供更多小型單位》,在此提及到當時「夫婦生育較少子女已成為社會趨勢,故正興建更多小型單位,以配合所需」,亦可見樂華邨當時規劃已是決定興建更多的小型單位以迎合需要,看到當時1980年初的社會發展。

聚集了不少老人家的平台。
背後「樂華商場」字樣的廣告版其實頗具80至90年代特色。
背後「樂華商場」字樣的廣告版其實頗具80至90年代特色。

我在樂華邨觀察到的有…..

既然對上一次已分享了樂華邨著名的打卡地點,今次不贅了。反而重點想說說自己觀察到樂華邨的無聊物事種種。例如,我其實沒有想過,明明樂華邨只有不足40年歷史,但屋邨內的老人家數量出奇地多,雖然這亦可說是不少觀塘區舊屋邨常見的現象,但不知怎的,起碼樂華邨在屋邨內活躍的老人家還是佔多。我想遊走當日,應該差不多有接近八成都是老人家。有的坐在巴士站對面平台聊天,有的在商場下棋,亦有人就這樣坐在長椅上吹吹風,感覺悠閒寧靜得很。(當然屋邨內還是有伯伯限定的屋邨拉斯維加斯,但不在今日討論範圍之內。)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北邨的大廈。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北邨的大廈。
樂華北邨的大廈統一都是採用雙工字型設計。
樂華北邨的大廈統一都是採用雙工字型設計。

有別於樂華南邨有着Y型大廈和舊長型設計,樂華北邨的大廈不難發現都是統一採用雙工字型設計(H Block),即是兩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大廈,並分為高座和低座。事實上,雙工字型大廈亦在1980年代相當常見。那麼,雙工字型大廈設計有何好處?它主要的好處為不少單位設計都是三面環窗,通風佳,亦因此而採光更好,光綫更為充足;另外,這種設計更能讓建築師可彈性修改樓宇的不同組合,按照地盤的地勢和公屋大廈分佈,讓公共屋邨的編排有着更多變化。

屋邨大廈樓下的特色辦館,真的買少見少了。
屋邨大廈樓下的特色辦館,真的買少見少了。
屋邨大廈地下的超級市場,其實算方便,同時多選擇。
屋邨大廈地下的超級市場,其實算方便,同時多選擇。
屋邨內的7-11便利店。
屋邨內的7-11便利店。

遊走樂華邨的時候,同時發現屋邨除了設有商場,同時部分大廈地下亦設有士多、便利店、超級市場等多家店舖。我個人認為跟其他屋邨相比,樂華邨內的民生配套設施算是不錯,至少種類多,選擇亦多(當然物價貴不貴就不得而知了),起碼能應付住在山上的居民的需要,只要到家樓下購物日常生活品就可以。另外,個人亦比較喜歡部分大廈地下設有商店這種設計,當然缺點亦有,例如開賣食品的店舖樓上單位有機會有衛生問題,但總體而言,這種設計除了更方便街坊購物,同時亦讓街坊與屋邨之間的連繫更緊密,不會如千禧年代的屋邨般,雖然設有商場但反而太有疏離感。

樂華街市附近的糧油雜貨小店。
樂華街市附近的糧油雜貨小店。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街市。

屋邨不止於中式特色設計

至於樂華邨個人認為另一需要提及的,就是整個屋邨都有以中式設計連貫,這亦為樂華邨平添點點特色,同時美化環境,起碼我在其他屋邨亦找不到相類似的設計。雖然之前的樂華南邨文章中,已有提及過屋邨內的中式設計,維基百科亦對此有以下描述:「屋邨主要由房屋署建築師楊俊傑設計;設計上滲透了中國建築的元素,呼應快樂中華的設計意念,例如在曲梯往邨的入口設置了月門一道,上方有一塊花崗石牌匾以中式書法刻有樂華邨三隻字、商場正門入口、大廈外牆選色、商場的中式通花磚、黑色木製涼亭、行人天橋上的紅色三角形裝飾等也是由中式建築的細部抽象化後,再以現代簡約方式表達出來,北至振華道、南至功樂道、東至康寧道。」

牛頭角樂華邨。
中式設計的拱門。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屋邨地下正正有當年屋邨開幕時的紀念碑,但內容已開始看不清了。
屋邨地下正正有當年屋邨開幕時的紀念碑,但內容已開始看不清了。

我嘗試過搜尋更多資料有關上文提及過的楊俊傑建築師,但苦無結果,無從得知孰真孰假;但樂華邨有着特色中式設計是事實,而且它的中式設計跟其他屋邨最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它抽取了中式元素,但配色和線條配搭方面則相當現代簡約,提高了屋邨整體格調,亦可見到建築師在背後的心思。例如個人最喜愛的,就是商場平台層的天花板設計,用上簡約三角及長方、正方等幾何圖案加上撞色形成對比效果,視覺效果上尤為印象深刻。

個人很喜歡這個天花板設計,很有特色而且視覺效果突出。
個人很喜歡這個天花板設計,很有特色而且視覺效果突出。
另外亦是中式元素(圓拱設計)配合現代的簡約線條設計,同樣讓人一見難忘。
另外亦是中式元素(圓拱設計)配合現代的簡約線條設計,同樣讓人一見難忘。

比想像中好逛的樂華商場

至於商場方面,其實個人頗喜歡樂華邨這種半露天開揚的設計,畢竟屋邨位於山上,加上計算下亦能達到一定通風效果,感覺較為環保之餘,亦適合我這種不太喜歡冷氣的人。至於商場的店舖,可說是「有老有嫩」,即是既有老舊小店,亦有新開小店,同時亦有連鎖超市及商店等,感覺較為平均,起碼在街坊而言,購物多選擇,捱貴價生活用品的機會都較低。

樂華商場內的老舊小店。
樂華商場內的老舊小店。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連鎖店。
前文曾有介紹過,個人很喜歡的森林麵包,麻糬麵包,好食!
前文曾有介紹過,個人很喜歡的森林麵包,麻糬麵包,好食!

小小題外話,後來上網再搜尋更多有關樂華商場的資料,發現商場除了是在1985年落成,當時時任布政司鍾逸傑亦有到樂華商場對出主持屋邨開幕禮,而當時的紀念碑亦在屋邨內;另外,我再搜尋更多有關樂華商場資料時,才發現商場原來有家影相店,名為金禧照相店,它有着很多年歷史,但當時可能走漏眼看不到,希望下次可再有機會看到它的盧山真面目。說實的,畢竟樂華商場面積頗大,一路遊走時,我有少許覺得自己是走在迷宮裡,哈哈哈!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店舖。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店舖。

最後遊走的一站,就是再一次走到平台層,細看樂華邨的風景,同時看看平台層的公園和特色設計是怎樣的。今次遊走我才發現,原來平台層是有公園的,而且環境清幽,實在是跟朋友把酒聊天的好地方。(笑)

很鮮豔奪目的設計。
很鮮豔奪目的設計。
我覺得這座建築設計其實很美的,雖然不太清楚它的實際用途是甚麼,哈哈!
我覺得這座建築設計其實很美的,雖然不太清楚它的實際用途是甚麼,哈哈!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總括而言,撇除比較多老人家這一點,個人認為樂華邨的屋邨規劃以至環境設計,去到民生配套等等都算是相當不錯,難怪我身邊有朋友會這麼喜歡住在樂華邨啊。篇幅關係,不能一一介紹,亦沒有機會補回介紹集中在南邨的冬菇亭,希望下次再有機會遊走,到時再試試冬菇亭餐廳內的食物吧。


屋邨資料——樂華北邨(Lok Wah North Estate)

地點:牛頭角樂意山振華道70號
入伙年份: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
樓宇名稱:勤華樓、立華樓、寧華樓、普華樓、秉華樓、信華樓、達華樓、欣華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牛頭角新屋邨定名樂華邨 新廈為小家庭着想 提供更多小型單位》,《華僑日報》,1980年11月2日
  • 《鍾逸傑昨替港督主持儀式樂華邨舉行啟用禮 尤德演辭稱當局將建更多屋邨廿六幢公屋拆建無阻建屋計劃》,《大公報》,1985年12月7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來我對廣田邨的印象是比較模糊,充其量就是以前曾經到邨內的體育館健身。相比起同樣位於藍田的德田邨和興田邨,雖然廣田邨於1992年入伙,跟前兩者的入伙時間很相近,但不知怎的,就是覺得廣田邨並沒有一些很突出的特點教人記住。

已結業的老舊鞋店。
已結業的老舊鞋店。

直至我遊走過廣田邨,才發現它那帶點90年代老舊情懷和格調的屋邨商場,反而成為了它今日的一大賣點。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前稱藍田南邨 全港首座竣工和諧式大廈

關於廣田邨的背景和歷史,本來不算太多東西可以說的。根據《華僑日報》於1990年的報導,尚未建成的廣田邨,當時被稱為「藍田南邨」。另外,廣田邨全邨有4座大廈,分別為廣靖樓、廣雅樓、廣逸樓和廣軒樓,當中廣靖樓更是全港首座和諧三型大廈,亦為全港首座竣工的和諧式大廈。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說回遊走藍田廣田邨的體驗。大廈座數不多的廣田邨地下面積當然不算大,只是不知怎的,遊走短短半小時內已看見三名叔叔伯伯吐痰(掩面)。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廣田商場印象深刻 保留90年代老舊風格

至於廣田商場,難得地商場不論是裝潢格局,還是商店,都保留到90年代的老舊風格,即使是地板,亦保留淺啡方格地磚款式,其實有點點舊式麥當勞般的感覺(笑)。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屋邨商場樓高3層,採用半露天設計,地下主要是超級市場、麵包店、酒樓等,至於1樓及2樓則是不同的小店,不少都看出已扎根在社區好一段時間,例如髮型屋、私家診所、補習社、舊式鞋店等。坦白說,商場除了地下,人流確實不多,不過畢竟服務對象正是街坊,還想要求甚麼呢?

藍田廣田邨巴士站。
藍田廣田邨巴士站。

遊走當日,正值平日下午,屋邨人流不多,最多人的位置已經是商場2樓對出的平台,不少老人家在此做運動,亦有小朋友打羽毛球,好不熱鬧。但屋邨的其他地方,就顯得寧靜得多,相當愜意。

聽說本來是水池的花糟

最後,聽說廣田邨商場地下對出本來有個水池,但最後都被改建為花糟,不知此事是否屬實?


屋邨資料——廣田邨(Kwong Tin Estate)

地點:藍田碧雲道160-172號
入伙年份:1992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和諧三型
樓宇名稱:廣靖樓、廣軒樓、廣雅樓、廣逸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