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頭圍邨,我會想對它說很抱歉。再搜尋更多屋邨歷史,才發現我低估了屋邨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故此希望可透過近日重新上載屋邨文章,而趕快上載這篇遲來的遊走馬頭圍邨感想吧。
九龍城區
位於土瓜灣的樂民新村,舊稱樂民邨,原名靠背壟廉租屋邨(英語:Kau Pui Lung Estate),於1970-1973年落成,為房協第14個廉租屋邨,同時為房協首個自資的甲類出租屋邨。當年政府並沒有提供任何財政上的支持,只在1967年撥出地皮予房協,故此它是首個房協自資興建的屋邨。
既然早前遊走了馬頭圍邨,那麼索性同時遊走位於附近的真善美村吧。 起初聽到「真善美村」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屋邨的名字也挺美的。可能是想居住在邨內的居民可感受到真善美的一面吧,但事實當然已經不可考了。 另一個對真善美村的極深印象,就是從消防局轉彎至富寧街看到至真樓時,樓宇所呈現的曲線形態。相信是因為樓宇是沿着彎曲的街道興建所致,如此的美態其實也頗特別的。 位於土瓜灣和九龍城之間的真善美村,是房協建成的第12個屋邨,早於1965年落成。當時社會對廉租房屋的需求殷切,為此房協在這段時間就是密密興建公屋,真善美村就是其中之一。 遊走真善美村的感受很簡單,就是地方雖小,只有3棟樓宇,分別為至真樓、至善樓和至美樓,但不知怎的,就是覺得逛得很舒服。縱然真善美村位於鬧市中,但遊走村內不會聽到煩囂吵鬧的車聲人聲,還是可以感受到鳥語花香,有種自成一角的感覺,氣氛相當愜意。 從地圖來看,至真樓、至善樓和至美樓呈三角形,三角形中央就是一所兩層高的社區中心,並於1966年由當時的房協主席祈德尊爵士主持揭幕儀式。資料搜集時發現,社區中心旁原來有一棵高大的鳳凰木,每到初夏,嫣紅的花朵就會綻放得特別燦爛。只可惜由於遊走當日為冬天,無緣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邨內不設商場,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商舖,樓上就是住宅那種。超級市場、便利店、診所、快餐店等都一應俱全。 話雖今日遊走真善美村,可說是相當寧靜舒適,但其實以前的真善美村是吵鬧得多的。全因舊啟德機場就是在附近,真善美村更可能是最靠近啟德機場的公共屋邨(如有錯誤請指正),飛機會在屋邨上走過也是家常事,從前更吸引了不少人到真善美村拍攝飛機照片呢。 做資料搜集時,才知道真善美村早已宣布將會重建。這種歲月靜好的日子,相信將來也難以復見吧。 屋邨資料——真善美村(Chun Seen Mei Chuen) 屋邨類型:房協出租單位地點:九龍城馬頭圍富寧街5-55號入伙年份:1965樓宇數目:3樓宇名稱: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 資料來潔:房協官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愛民邨早在1974年至1975年就入伙,是屬於前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最後一個屋邨項目,是有「香港井字型公屋之父」之稱的廖本懷所設計。早在興建的時候,有關部門就規劃將它打造成如華富邨般的規模,並在愛民邨作為先導試點,更首設獨立的屋邨購物商場和人稱「冬菇亭」的熟食亭,日後亦在其他屋邨引入上述的建設。
說到與愛民邨的關係,我跟它可說是有點微妙。 由於我以前住的地方交通配套並不算做得好,可直達市區的巴士選擇不多。印象最深刻就是若果想從家中出發到深水埗、旺角等地,就需要乘搭一輛前往「愛民邨」的巴士。這就是我小時候對愛民邨的首次認識,因為它是前往旺角巴士的真正總站。但愛民邨在哪裡,有甚麼建築物在附近,有甚麼特色,統統是一片空白。 直到長大後接觸多了有關愛民邨的資料,才知道它當中的歷史和特色。
近日有關簡約公屋與啟德發展區的新聞鬧得熱哄哄,讓不少人都關注到有關啟德發展區在未來的去向。在上述的新聞以前,一提到舊啟德機場一帶,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啟晴邨,一個位於九龍城市中心地段的屋邨。今次一於遊走啟晴邨,看看屋邨實際的模樣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