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出租屋邨

大埔大元邨

作為大埔區的第一個公共屋邨,說實的,大元邨並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我對它的認知亦只有它是第一個大埔的屋邨,還有它位於大埔市中心,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僅此而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新淨、無特色、今非昔比的屋邨?

我在遊走大元邨前,亦曾問住在大埔的朋友對於今日大元邨的印象。

「它早已全面翻新了,尤其商場和街市,跟昔日的大元邨很不一樣啊。」

「你很難在大元邨找到較有歷史特色的元素,不如去廣福或富善邨好了。」

「話雖是大埔第一個屋邨但特別是商場街市看起來很新淨啊,感覺上沒甚麼特色的。」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新淨、無特色、今非昔比,是我聽得最多有關今日大元邨的關鍵字。

坦白說,聽完街坊朋友的評價,事前遊走大元邨亦刻意調低期望值,好讓自己不會抱着不合理的期望敗興而回。

但遊走完大元邨之後,以及事後進一步做更多資料蒐集,才發現大元邨是一個比預期中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一條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元邨為何名為大元邨?差點被稱為南坑邨?

於1980年正式落成的大元邨,是自發展大埔新市鎮計劃下,第一個入伙的公共屋邨,可說是見證大埔新市鎮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大元邨興建在大埔海填出的新土地之上,主要是用作安置當時即將拆遷的元洲仔居民之餘,同時用作疏導市區擠擁的人口。有趣的是,我搜尋有關大元邨的昔日新聞,發現首次出現有關大元邨的報導,可追溯至1977年,而大元邨當初在報道中就被稱為「元洲仔新邨」,不過更重要是報道中提及到當時尚未正式命名的屋邨,原來除了有意稱為大元邨,還有「南坑邨」這個選擇。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有關大元邨名字的由來,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有指大元邨是取自開始,即是開元之意,亦有人認為是跟早期大元邨主要用作安置元洲仔居民有關,但確實原因則已不可考。那麼,到底為何另一個命名選擇是南坑邨?我查看南坑這個名字,才發現今日的大埔是仍有南坑這個地方,它現時四周一帶為村屋,更重要是南坑村其實早有一定歷史,為雜姓圍村,而且位置亦跟今日大元邨甚為相近。相信這就是當初政府有意在大元邨以外,會選擇南坑邨作為另一命名選擇吧。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屋邨大廈也重新命名過 原本為8幢變7幢

不但是屋邨名字,大元邨連大廈名字也有經歷過重新命名。大元邨全邨共設7座大廈,分別為泰怡樓、泰寧樓、泰樂樓、泰民樓、泰欣樓、泰德樓以及泰榮樓。有趣的是,原來屋邨大廈的名稱是曾經重新命名過,原定的名稱應為豐泰樓、順泰樓、民泰樓、康泰樓、榮泰樓、華泰樓、怡泰樓、安泰樓。後來根據《華僑日報》於1979年6月的報導,原本距離入伙不足一年的大元邨8幢大廈已擬定好名稱,但「因其中有與其他雷同」,故此重新命名,並改成今日大廈的名稱。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心水清的街坊可能已發現:不是說大元邨共有7座大廈嗎?為何上文突然提及到8座大廈?原因很簡單,分成兩期興建的大元邨,起初的確是計劃興建8座大廈,但後來政府決定將其中一座:泰熹樓撥為居者有其屋(即是居屋)之用,成爲今日的汀雅苑。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今日大元邨:現代化十足的屋邨

說遠了,不如還是言歸正傳,說說自己遊走大元邨的觀察和感受吧。

雖然大元邨只有7座大廈,但於1980年落成的它在珠玉在前下,亦在邨內發展起自成一格的小社區,即是衣食住行都可在一條屋邨內解決,加上舊式屋邨更強調公共空間的運用,故此大元邨實際遊走時,才發現它的佔地面積其實也不小。屋邨內設有商場和街市不在話下,還有社區會堂、中小學、安老院、遊樂設施和中央廣場等等。位於大埔市中心的大元邨,在交通方面也相當便利,巴士路綫選擇多,要到火車站亦不會太遙遠,可說是有盡佔「第一個區內屋邨」發展的便利之處。說實的,若果單以上述配套計算,我自己也覺得大元邨是一個頗宜居的一個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今日的大元邨,的確如街坊朋友所言,單看商場和街市,你是沒有可能找到歷史的痕跡,至少商場有不少連鎖店舖進駐,而且平台樓層更是翻新過的竉物花園和兒童遊樂場,說實的個人覺得設計也頗現代和漂亮的,與四周的舊樓宇形成強烈的對比,感覺也頗有趣。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仍留有歷史痕跡的存在

但這代表大元邨真的毫無歷史特色,只是一個現代化的普通屋邨嗎?我又不怎樣認為。至少遊走大元邨,不難發現部分大廈,尤其是舊長型大廈的部分,是仍有保留地下設有快餐店、五金行、診所、甚至是茶莊和校服店等老舊小店的特色,這是70至80年代舊長型大廈(例如沙田瀝源邨、何文田愛民邨、富山邨等)常見的特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除了舊長形大廈,在大元邨另一款很常見的大廈設計,就是工字型大廈(H Block),由雙連座到三連座工字型都有,而工字型大廈感覺高低有致,看起來排列相當工整,是80年代常見的公屋大廈設計之一。值得留意的是,大元邨是全個大埔區內唯一擁有工字型設計大廈的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此外,我相信昔日的大元邨是有冬菇亭的,尤其站在看到「大元商場」字樣標牌的時候,我就直覺地覺得它往日肯定是有冬菇亭的。事後再查看《工商晚報》於1980年3月的報道,才發現昔日的大元邨在規劃時,的確是包括有「16個特別設計的熟食檔」,在此相信指的就是冬菇亭了吧。可惜大元商場及街市經歷過翻新,相信當時的冬菇亭亦因此而拆卸吧。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原來是鶴佬水上人聚居地?

最後一點,同時是我事後做資料蒐集時最意想不到的一點,就是大元邨原來是居住了很多鶴佬水上人!話雖我不太熟悉大埔曾經是漁港的歷史,但若果有看上文的話,相信仍記得大元邨在開邨時,是安置了很多原本住在元洲仔的居民,而原來這批元洲仔居民,原來很多正正就是鶴佬人。更有街坊反映過,昔日在大元邨學校上課,偶爾就會聽到樓下附近有打鑼打鼓的聲響,原來就是因為鶴佬人的水上結婚儀式,甚具地方特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我記得朋友曾提及過,有段時間大元邨黑幫橫行,偶然會有幫派間打交等狀況,而其中一幫正正就是鶴佬人。事後回想,終於理解為何會有這個現象了。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總言之,個人認為大元邨是一個頗為有意思和有趣的屋邨,話雖它已翻新,但亦保留不少歷史痕跡,但這些隱藏的痕跡,則需要大家仔細漫遊發掘呢。


屋邨資料——大元邨(Tai Yuen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大埔汀角路10號
入伙年份:1980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
樓宇名稱:泰怡樓、泰寧樓、泰樂樓、泰民樓、泰欣樓、泰德樓、泰榮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網頁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白沙、順風、靜海、海鷗、海港……夕陽輝下,微風吹起白沙,海鷗的嗷嗷叫聲劃破了海港的寧靜;海水被斜陽照得波光粼粼,多艘漁船停泊在避風港,一切就是如此的寧靜和美好。

這是我知道漁光村內的大廈名字時,首先聯想到的畫面。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作為現存房協轄下歷史最悠久的出租屋邨,漁光村位於香港仔,由於香港仔的傳統漁港背景關係,故此命名之。據房協解釋,興建漁光村的目的是為香港仔沿岸及水上居民,以及鴨脷洲的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同時作為基層公務員宿舍。

作為市區與郊區的交界,遊走漁光村確實感受到難得的寧靜。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此外,漁光村其實是由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設計,漫步細看之下,才發現屋邨內細節驚喜處處,同時體驗到何謂因時制宜,以人為本。畢竟屋邨最重要的還是居住在內的人,他們才是屋邨的核心,屋邨的主人公。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坊間買少見少!富特色大廈中央走廊

漁光村其中一個特色之處,在於直到今日,並非所有大廈都設有門閘和保安,較為早期落成入伙的白沙樓、順風樓和海港樓正正就是上述的狀況。於1962至1965年落成入伙的漁光村,它的大廈的中央走廊可說是相當有特色,外觀上可說是跟一般的公屋大廈走廊相當不同。它的樓梯和走廊刻意設計成四通八達,空間寬闊之餘,它的通風採光亦做得相當充足,難怪以往的街坊會如此喜歡在走廊聯誼了。

至於為何大廈走廊會採用這種設計?相信是由於60年代,香港仍然不流行使用冷氣,同時冷氣費高昂,故此設計師會在通風方面更花心思,務求住戶昂使在炎夏都可享受涼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歷史的痕跡:大廈通花磚牆

既然是在60年代建成的公共屋邨,極具特色的通花磚牆可說是代表那個年代的公屋的標誌之一。漁光村的通花磚牆可見於大廈各個出入口、樓梯位置的圍欄以及樓層之間的格柵牆。通花磚牆的設計所當有趣,主要以正方形和圓形等幾何圖案作主要圖案設計。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首先聯想到的就是猶如看到遊戲機的手掣上的圖案,方方圓圓交錯排列相當具美感。

但原來通花磚牆都有實際功用,唔係得個樣!固然,點綴環境只是錦上添花,但更重要的是通花磚牆做到通風和採光效果,而且街戶亦可透過磚牆窺視牆身的另一面,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海港樓的通花磚牆設計位置,正正就是昔日公用廚房附近,可見通花磚牆正正是有增強通風的作用。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街坊百子櫃:矮小樓層的露台格仔風景

漁光村的大廈本身層數不高,最高的也就只有11層左右,而且大廈是呈長條型設計,加上大廈每個單位都設有露台,故此看到數層樓高的大廈如百子櫃般,呈現着每個格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住客風景。

也許我們亦能從那些露台風景,想像一下住在漁光村的街坊,到底是過着怎樣的生活:有些露台盡見大大小小的綠色盆栽,讓露台變成綠色後花園;亦有露台是擺放滿雜物,由舊電視機到書本雜誌以至風扇等統統都有,可說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懷舊博物館;但更多露台是展示七彩繽紛的衣物,這亦是遊走屋邨的玩味之處:從觀察細節中感受住戶生活。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本港著名建築師設計屋邨 着重實用性同時以人為本

屋邨設計出自著名建築師之手:1958年,房協委托了著名華人建築師阮達祖,主理漁光村的整個建築工程。阮達祖的建築物作品深受功能主義影響,作品揉合了實用功能及重視建築效率,較為著名的建築物包括舊恒生大廈、東英大廈及永隆銀行大廈等。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記得首次到訪漁光村,是2016年。當時由於工作關係而需要到訪拍攝漁光村。到訪屋邨時正值春季,看到屋邨內的多棵宮粉羊蹄甲正在盛放,好不美麗和震撼,故此對漁光村印象相當深刻;事隔多年後再次到訪屋邨,外觀上改變不大,外牆並沒有翻新,故此看起來更見殘舊。那時我覺得實在有點可惜:本身屋邨環境不俗,而且相當寧靜,相信是宜居好地方,但隨着屋邨清拆在即,今日的漁光村看起來有點死寂和蒼老,感覺屋邨本身也已接受現實,準備好屋邨即將成為歷史這件事了。

漁光村,香港仔。
漁光村,香港仔。

屋邨資料——漁光村(Yue Kwong Chuen)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香港仔水塘道22-30號
落成年份:1962年、1963年、1965年
樓宇數目:5
樓宇類型:長型大廈
樓宇名稱:白沙樓、順風樓、靜海樓、海鷗樓、海港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