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屯門區

大興邨,屯門。

大十字型公屋樓宇(Cruciform Block)特點及好處懶人包:

  1. 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
  2. 由於設計所需基礎較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
  3. 允許多種不同大小的單位,每層可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4. 大十字型設計提供5款不同大小尺寸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居住,面積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大廈設計上窄下闊,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5. 每層樓的走廊設計較傳統長形為短,故此亦有利於拉近鄰里關係
  6. 帶來更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
  7. 大十字型大廈樓高30層,較以往傳統公屋為高,大興邨更是曾經擁有全港最高公共屋邨大廈的屋邨
  8. 為居民帶來更優質居住環境及美觀度
  9. 獨特大十字型設計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10.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採用大十宇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取代以往傳統的長矩形設計
  11.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公共屋邨項目,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部分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及《The First Two Million》

提及到屯門大興邨,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正正是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無他,上窄下闊的大廈設計相當有特色,而且高聳入雲的大廈甚有氣勢,型格中亦帶點點的未來太空時代氣息,即使今日再看也不覺過時,而且如此設計的大廈,即使在香港的其他私人屋苑也找不到。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不過,為甚麼當年的大興邨,會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

這是縈繞在我心內多年的一個問題。

亦因為如此,我決定嘗試從一堆舊報道和期刊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因應社會結構而生的設計 新市鎮為最佳試點

有關大興邨較為早期的中文報導,可追溯1976年分別在《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的報道,當時兩篇報道均已預告大興邨將於明年,即1977年年底落成入伙。另外兩篇報道亦已率先介紹大興邨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指出大十字型大廈「能夠提供多種面積之居住單位,低層之單位較大,高層者較細。每層樓之走廊較短,因此住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可見在報道中已經清楚簡介了屋邨選擇興建住宅成大十字型的原因。

因應197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漲,市區之居住環境極為擠擁,故此新市鎮亦因此應運而生,至於屯門區則是其中之一。至於當時較為常用的舊長型大廈(Old Slab)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人口需求,故此如何利用一幢大廈可安置更多居民,成為當時政府在建屋議題上的主要考慮因素。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至於大十字型大廈,就是在如此背景下所誕生的房屋實驗產物之一。

位於屯門區的大興邨,土地面積較市區廣而寬闊,而且屯門新市鎮當時正處於發展初期,故此大興邨就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試驗地方。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設計屋邨有多個原因好處

有關更詳盡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報道,則可見於1977年出版的建築工程期刊《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當中以更專業,更為建築及工程導向,詳細講解了大十字型大廈不論在建築基礎、結構、以至建屋方法及採用物料等多方面的物事種種,進一步揭開大十字型公屋的神秘面紗,了解當中的背後故事。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期刊中明確指出大興邨為當時香港政府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Cruciform Block)設計的屋邨,同時因應大廈的性質,政府亦在工程技術方面採用全新方法,大興邨正正就是首個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以節省建築時間及人力成本。

那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到底有甚麼特點及好處?首先,由於設計所需基礎用地較傳統舊長型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此外,期刊中引述了大興邨項目建築師古桃根(Thomas Ku)的講解,「大十字型大廈的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不過更重要的是,大十字型結構設計,其實是更適合當時人口急速增長的香港使用。古桃根解釋:「由於大廈基礎更為穩固,容許建築物興建更多層數,這亦意味着每幢大廈可容納更多住戶,能為他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事實上,大十字型設計的單位,基於它上窄下闊的特性,而且大廈分成4翼,每邊可提供12個單位,可容納居住人數大大提升;同時,大廈提供了5款不同大小尺9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家庭入住,面積則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為了進一步令大廈更為穩固,大廈外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讓30層樓高的大廈承受壓力及拉力更佳之餘,同時有着更好的防震防水能力,對於經常面對颱風吹襲的香港人而言,就可住得更安心。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為日後公屋設計帶來示範作用

雖然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非全無缺點及限制,故此在屯門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後,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屋邨採用有關設計,但無可否認,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的出現,其實亦為日後公共屋邨大廈設計帶來參考及示範作用,日後更衍生出如Y型及和諧式大廈等其他經典公屋大廈,可見大十字型公屋大廈的重要性。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都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大興邨(Tai Hing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屯門大興街2-6號、大方街1、2-6號
入伙年份:1977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大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興昌樓、興輝樓、興平樓、興盛樓、興泰樓、興偉樓、興耀樓
發展及建築商:香港房屋署
主要承辦商: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聖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微妙的存在,它的微妙在於——我對它既是熟悉有親切感,同時陌生得很。熟悉的原因在於在我很小時候在屯門長大的時候,其實早已聽聞過三聖邨這個大名,尤其乘坐輕鐵的時候,三聖這個名字更是老是常出現;至於陌生,則是我這個前屯門人,是一次三聖邨都沒有拜訪過,連附近以食海鮮聞名的青山灣一帶海鮮酒家,我也是一次都沒有踏足過,所以究竟三聖邨的外觀是如何,我是毫無概念的。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屋邨日常。

所以,當今次終於有機會到三聖邨的時候,我的心情也難掩些興奮,感覺像是終於有機會征服一片處女地了。

「三聖」究竟是何方神聖?

三聖邨算是屯門區內較為早期的屋邨之一,它早於1980年就落成入伙,有逾40年的歷史。三聖邨的興建,主要是用作安置早年在附近漁船居住的漁民,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前,就有着大量漁民聚集在三聖灣和青山灣一帶,而上述提及安置的漁民就是其中一批。至於三聖邨所指的「三聖」,其實指的是孔子、釋迦牟利和老子,即儒、釋、道的三教領袖。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全邨只有3座大廈,分別為進漁樓、滿漁樓和豐漁樓。仔細留意到名字的話,相信都有機會猜想到,樓宇的名字都是與漁業有關,而且有吉利的意味,相信這與大部分居民以及三聖一帶的背景有關。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進漁樓。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先天優勢下 政府銳意打造的海鮮勝地

事實上,由於三聖邨自身的背景,政府當時早已銳意將屋邨打造成食海鮮必去的屋邨,而政府亦特意在不同細節上強化三聖邨與海鮮之間的連繫,例如早在開邨時,政府特意在屋邨內設有數座熟食亭,而熟食亭賣的就是在附近捕獲的海鮮;至於屋邨更設有多間海鮮酒家,務求讓港人在提及到三聖邨時,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海鮮。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可見昔日三聖邨的景象,附近就是漁船。

時間證明了,政府這個策略是相當奏效,讓三聖邨和青山灣成為繼鯉魚門後,另一港人食海鮮的熱門勝地,屋邨並沒有因為當年發展屯門新市鎮而沉寂下來。即使今日的三聖邨在日間遊走時有點冷清,但亦不難發現三聖邨內,盡是海鮮酒家和小菜館,可見集聚經濟效益所帶來的威力。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有很多的海鮮酒家與餐廳。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屋邨獨有!有多間賣漁具用品店

在三聖邨,找到如此多家的海鮮酒家,這個如此獨特的屋邨現象當然不足為奇。但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原來三屋邨內亦有不少賣戶外用品和釣魚用品的店舖,相信這亦跟三聖邨附近青山灣就是釣魚友勝地有關,這個情形在我印象中,真的是三聖邨獨有,感覺很特別。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也有餐廳小街。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記得翻查舊日有關三聖邨的報章報道,當時政府將三聖邨描述成位置相當便利,而且充滿商機的地方。確實,三聖邨與食海鮮已成功連繫上,但反倒出入方便,這點的反而不算太同意。畢竟三聖邨跟屯門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我覺得出入不見得特別方便。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既然想吸引遊客到三聖邨食海鮮,冬菇亭當然少不了。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不過,我認為住在三聖邨有一件事是很好好,就是不少街坊的單位都可看到青山灣,可以面向海景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呢。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的冬菇亭,到了中午就較為悠閒。

最後,遊走三聖邨當日為周末中午,感覺上較為寧靜,而且在邨內休憩的是老人家居多,感覺屋邨有點老化;但未知若果是晚上再來,情況會否變得不一樣,會熱鬧得多?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已消失的互助委員會。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

屋邨資料——三聖邨(Sam Shing Estate)

地點:三聖墟三聖街6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3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連座工字型
樓宇名稱:進漁樓、滿漁樓、豐漁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經不覺,已經寫了超過100篇遊走香港屋邨的文章了。當時選擇寫第100篇的屋邨,就是位於屯門,同時是房委會轄下第100個屋邨的安定邨,作為這個意義重大的一篇文章。雖然安定邨之行不算太順遂,第一次遇上下雨天,而且拍下的相片不算太滿意,相片數量又不算多,但幸好最終第二次都總算成功目標達到,已經算是不錯的一次經歷吧。

屯門安定邨
這是我最愛安定友愛邨的風景。

小時候對安定邨的印象

說回安定邨。安定邨對我而言,就是小時候到屯門市中心必經的輕鐵車站之一,感覺上它跟市中心很接近,好方便,但不知怎的總覺得安定友愛邨品流複雜,自己從來沒有試過在此站下車看看。記得小時候每次乘輕鐵經過安定站時,可能因為它位於室內關係,最記得就是它黃黃橙橙的昏暗燈光,還有一些便利店等店舖,總之混在一起的氣氛就是有點不太舒服。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反而正正式式地遊走安定邨,就是在之前「發緊夢」的訪問。第一次遊走,行了未到一半,天色就暗得儼如傍晚,然後就哇哇聲起下起大雨。但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到第二次再次遊走安定邨,總算放晴,還散發着點點熱氣,感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房委會第100個屋邨

誠如文章開首所言,安定邨是房委會轄下的第100個屋邨,同期的還有隔壁的友愛邨,以往的報導亦將安定邨和友愛邨兩者形容為姊妹屋邨。但由於時間關係,兩次遊走都沒有機會順道遊走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有時間再到訪吧。雖然安定邨不是屯門首個屋邨,但可能是由於與友愛邨同期興建規模之大,加上安定邨為房委會的第100個屋邨,故此當時安定邨在1980年開幕時亦相當隆重期事,邀請了時代房屋司廖本懷主持開幕及致辭。可能有心水清的讀者已覺得廖本懷這個名字很眼熟,事關他就是香港公屋之父,亦是規劃設計華富邨的背後推手,有關他與香港公屋發展的故事,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

屯門安定邨
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

今日之安定邨商場好難明

說實的,可能我對小時候的安定邨印象實在太模糊和狹窄,唯一肯定就是安定邨的商場(嚴格而言應該是跟友愛邨共用)早已被領展化,可能早至我大學時期已經變了樣。經過商場時,只是覺得以「HANDS」每個英文字母作分區,對於我這個過客而言實在很難看懂,跟港鐵九龍站的圓方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句講晒:好難睇,好難明。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嘛,很抱歉,可能看得不夠深入,只覺絕大部分都是連鎖店,實在沒有多少記憶點,故此商場範圍的相片也沒有幾多張。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真的要說商場的最大看點,莫過於平台層的休憩空間和籃球場,除了可把安定、友愛邨及附近市中心的景色一覽無遺外,更將平台設計得美侖美奐,感覺更為年輕化,難怪近年會有這麼多人特意前來打卡了。(笑)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那麼,房屋署第100個屋邨,會否有不一樣的面貌?現時的安定邨,還是繼續維持它在80年代落成入伙時的模樣,全邨6幢大廈採用的都是80年代常見的雙工字型和舊長型大廈,部分大廈的二樓可連接商場頂層平台,讓街坊更方便到樓下玩樂和遊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另外,話雖安定邨是在80年代落成和入伙,但它沒有九龍東區同期的部分屋邨般嚴重人口老化。雖然都看到屋邨內有不少中老年人坐在椅子聊天休息,但至少我一路遊走時,看到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分別在遊樂場和籃球場揮灑汗水,為屋邨平添多點活力。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內的公園。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的公告牆。

由於時間關係,自己兩次都錯失了一併遊走隔壁的友愛邨的機會。希望日後可正式遊走一次友愛邨之餘,同時補回安定邨紀念碑的相片,並嘗試更深入看看安定邨現有的特色小店(如果有的話歡迎大家提供),好讓自己的遊走安定友愛邨之行可更完整。

屯門安定邨
兩次遊走都不能去到隔壁的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再到訪吧。

屋邨資料——安定邨(On Ting Estate)

地點:屯門鄉事會路2A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定祥樓、定福樓、定康樓、定龍樓、定泰樓、定德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屯門安定邨打樁工程房屋委會今招標承投》,《工商晚報》,1978年9月8日
  • 《香港第一百個公共屋邨 屯門安定邨揭幕》,《香港工商日報》,1980年12月5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