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區公屋短評(上篇)!帶你走訪瀝源邨、禾輋邨、沙角邨、美林邨、乙明邨、博康邨、隆亨邨、新翠邨、秦石邨、顯徑邨、恒安邨等12條經典屋邨,細看七、八十年代最精彩的公屋設計與社區風貌。
房委會
大埔區公屋雖然數量最少,卻條條有特色!本篇收錄大元邨、廣福邨、太和邨、富善邨、富亨邨、運頭塘邨、寶鄉邨及富蝶邨的短評,帶你感受大埔社區的獨特魅力與歸屬感。
黃大仙區公屋下篇!本文走訪慈正邨、慈民邨、慈樂邨、美東邨、黃大仙上邨、沙田坳邨、東匯邨、彩輝邨及最新落成的啟鑽苑,10條屋邨短評帶你看盡社區設計與生活點滴。
探索黃大仙區的香港公屋!本篇(上篇)帶你走訪彩虹邨、彩雲邨、富山邨、樂富邨、竹園南北邨等十多條屋邨,以短評方式記錄設計特色與生活故事,感受地道社區魅力。
關於馬頭圍邨,我會想對它說很抱歉。再搜尋更多屋邨歷史,才發現我低估了屋邨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故此希望可透過近日重新上載屋邨文章,而趕快上載這篇遲來的遊走馬頭圍邨感想吧。
若以全港18區計算,觀塘是擁有最多公共屋邨的地區,截至現時為止就有35個屋邨,所以一直覺得完成遊走觀塘區的屋邨,絕對是「打大佬」級數的目標。事實上,部分觀塘區的屋邨予人感覺很陌生,畢竟不是每個屋邨都有機會事前接觸或聽聞過,例如下文要講述的彩霞邨,就是其中之一。
說實的,要不是遊走屋邨,相信南昌邨會是少數一個位於市區,但我偏偏就是不曾到訪過的屋邨。記得小時候有印象去過南昌邨附近的富昌邨,而原因只是昔日香港YHA,即是青年旅舍的辦公室,正正就是在富昌邨內,但我以前經常以為富昌邨等同南昌邨,以為較為鄰近南昌地鐵站的就是南昌邨,當然事後才知悉,事實並非如此,自己也搞錯了南昌邨的位置很多年呢。
繼續來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今次輪到位於九龍東區的觀塘,它擁有九龍區以至全港最多的公屋數量:35條!觀塘區的公屋遍佈觀塘、九龍灣、秀茂坪、藍田及油塘等一帶。
繼續來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今次輪到港島最後一區:東區,它擁有港島最多的公屋數量:19條,當中有不少都是位於柴灣一帶。要寫作逐條屋邨短評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設計屋邨卡牌時,可以先給個每條屋邨短評版予用家閱讀,同時讓有嚴重拖延症的自己可快速為尚未撰寫的一堆屋邨來個簡單版本 XDDDD 接著下來的不同地區每條屋邨,畢竟並非每條屋邨都有詳細文章,如果有該屋邨詳細文章,我會補上相關連結,方便大家閱讀;若果沒有的話,就要等我日後後補了,我會盡量在更新後提醒大家的。(或者各位可考慮訂閱網站文章啊,以便有更新文章可即時得悉。放心,有關屋邨短評文章,目前仍是提供免費版給各位方便閱讀呢!) 至於有關我點評東區的地區屋邨短評,可按此收看閱讀。 模範邨 以前上班時必經的一條屋邨,不知怎的還記得屋邨地下那家越來越不好食的鹽焗雞飯,雖然味道逐漸走下坡,但都是我人生回憶的一部分。另,屋邨的歷史意義其實好值得大家留意,原因就是其實它比石硤尾大火更早出現,詳情可看看我昔日寫關於模範邨的文章。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英皇道模範邨 現存香港最舊公屋 逾70年歷史比石硤尾大火更早 背後房屋機構去向好神秘 明華大廈 舊明華大廈看起來就是有種旺中帶靜的感覺,人流較少,但未至於像漁光村般感到陰森。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筲箕灣明華大廈:清拆前遊走的淺薄緣份 興華(二)邨 可能因為同期興建關係,就是跟葵盛西邨看起來格局很類似,但今日的興華(二)邨相對感覺殘舊點,但有趣的是屋邨人流感覺上相對較多而且較有生氣。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興華二邨 走進屋邨迷宮 漁灣邨 個人頗喜歡的一條屋邨,不論是翻新前後,都保留到原本特色;而且好記得屋邨街市附近有可愛貓貓間中出沒,而且不怕人的,好可愛。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粉紅色打卡牆背後老情懷:柴灣漁灣邨 環翠邨 最多街坊記得的,應該是近年暴雨水浸停車場事件?除此以外,其實本身環翠邨設計也就是典型80年代的屋邨格局,除了屋邨商場及街市,其餘部分倒也真的保留到那種懷舊氣息。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環翠邨 晨遊享受綠油油 興民邨 它三支香的外型確實令我留下了印象,但屋邨人流少,商舖少而靜,交通不方便也是事實。但我覺得它跟同區峰華邨相比,至少會有網民記得會提起,至少會在近年「最差香港公屋」中榜上有名,就證明它的存在感未至於低得很誇張。 有關屋邨詳細文章及感想:【香港公屋】柴灣興民邨 高處不勝寒的「三支香」 翠灣邨 意想不到它就是在漁灣邨後,其實位置來說比想像中方便。另外意想不到的是翠灣邨的公共空間和商店採用類似沙田廣源邨的設計,就是將一間間店舖設計成一座座小屋,但翠灣邨是走帶點東南亞風情路線設計,並不是廣源邨的西式歐陸設計。 …
終於來個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了,今次就來到港島南區,屋邨數量話雖不多,但很多都很精彩。
終於來個260+條香港逐條屋邨短評了,就由最簡單及數量最少的港島中西區及灣仔區來打頭陣。要寫作逐條屋邨短評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為了方便設計屋邨卡牌時,可以先給個每條屋邨短評版予用家閱讀,同時讓有嚴重拖延症的自己可快速為尚未撰寫的一堆屋邨來個簡單版本 XDDDD
拖延了這麼久(由5月到現在),終於都願意寫寫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尚德邨了。 以前對於尚德邨的印象,大致上是這樣——經常將它和同區的厚德邨搞亂(因為名字相似)、很典型的和諧式建築大廈設計屋邨、有一間好大好大的迪卡儂、還有數年前周梓樂同學身亡的地方。 起初對於遊走尚德邨,說實的,確實沒有多少期望。曾有段時間我上班通勤必經的巴士站,就是相當鄰近尚德邨,但我就是一直沒有動力到這裡遊走。 直到一日知道日式餐飯SUKIYA新分店在尚德商場開設,那索性吃飯過後核個遊走吧。 嚴格而言,尚德邨是屬於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首個公共屋邨,在1998年落成入伙,鄰近還有廣明苑、寶明苑和唐明苑等屋苑,故此即使只有9座大廈的尚德邨,加上它設有商場和停車場,還有公園遊樂場等休憩設施,故此尚德邨遊走起來,感覺地方也相當大。 說實的,有關尚德邨的屋邨歷史,跟同區的寶林、翠林、以至健明邨等相比,實在沒甚麼好介紹和寫下,畢竟尚德邨是興建在填海土地之上,故此可說尚德邨的出現就是見證這片土地的開始發展吧。唯一可談談的是,政府在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時,尚德邨一帶算是較為後期發展,在1980年代時,政府先發展寶琳路一帶,然後就是寶林邨、景林邨、厚德邨等。到了1990年代時,將軍澳南部填海完成,政府就開始着手發展今日的將軍澳市中心,而尚德邨就是其中之一。 遊走尚德邨時才發現,原來屋邨也花了小小心思在規劃美化環境上。例如屋邨原來是全港着個採用雀鳥作主題的屋邨,在公園中庭,以至出入口都可找到大大小小的可愛雀鳥雕塑。難得的是即使經過多年歷史,雀鳥雕塑並沒有嚴重走樣,相當管理公司方面都有作定期維修吧。至於為何尚德邨使用雀鳥作為主題,其實已經不可考了,之後有機會可找找看有沒有更多相關資料。 話雖尚德邨是採用雀鳥作主題連貫整個屋邨設計,但不代表它的大廈名稱如沙田沙角邨般,以雀鳥命名;相反,尚德邨跟長沙灣的李鄭屋邨一樣,均以中國傳統美德,即是四維八德為命名的屋邨,例如尚禮樓、尚廉樓、尚仁樓及尚義樓等。 另外,翻查資料才知道,於1998年落成的尚德邨,原來是繼柴灣興民邨後,第二個樓高超過40層的公共屋邨,當中尚禮樓、尚智樓、尚信樓及尚明樓更高達42層。 最後想說說尚德邨的商場。今日的尚德邨商場,已經全面被領展化,成為一式一樣甚無特色的商場。本來想到商場天台層的翻新籃球場看看,但當時尚未開放,只好作擺,唯有當是少拍一個打卡位吧,哈哈! 不過我反倒好奇,未知尚未被全面領展化翻新的尚德商場,不知道跟今日的商場外型相差有多遠呢? 屋邨資料——尚德邨(Sheung Tak Estate) 屋邨類別:租住屋邨地點:將軍澳唐明街2號入伙年份:1998樓宇數目:9樓宇類型:和諧一型、非標準型 樓宇名稱:尚真樓、尚禮樓、尚廉樓、尚仁樓、尚智樓、尚明樓、尚信樓、尚義樓、尚美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天平邨位於上水粉嶺新市鎮,前身為天平山村寮屋村,於1986年入伙,是繼祥華邨及彩園邨後,該區第三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作為香港少數同時擁有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天平邨在建築設計上別具一格。屋邨落成初期,周邊仍被樓高僅數層的原居民村屋包圍,形成強烈的對比畫面,見證了新市鎮的變遷。
葵興邨是經常被遺忘了它的存在的屋邨。 原因只是,不少人經常記得附近有全港屋邨最多居住人口的葵涌邨,而忘卻了其實位於港鐵葵興站附近,其實都有一個細小但五臟俱全的葵興邨。
山景邨依山而建,全邨9幢大廈就是設置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之上,錯落有致。山景邨雖然只有9幢大廈,但公共空間着實比預期中的更大和更闊落,單是輕鐵站就有分山景南及山景北兩個站,可見屋邨的距離大得足以放兩個輕鐵站;雖然屋邨依山而建,但邨內亦設有多條斜路以至行人天橋方便出入,遊走當日天氣轉涼,加上有陽光沐浴下,實在令人感到心曠神怡,相當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