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房屋署

景林邨

個人認為景林邨是一條頗為有趣的屋邨。

景林邨景致。
景林邨景致。

一直以來對將軍澳一帶的屋邨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屋邨類型及規劃上跟天水圍很接近,大抵都是沒有個性的屋邨,邨內設計都是採用插針式建築,大部分都是穩打穩紮但同時予人壓迫感覺和諧式大廈,用盡地方等。但景林邨畢竟是屬於較為早期落成的將軍澳公共屋邨之一,故此仍能看到景邨有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屋邨的影子。

很美的水池景色。
很美的水池景色。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

還記得遊走當日,我進入邨內,穿過商場,看到中式庭園的部分,才發現內裡挺有意思的。中式庭園設有涼亭和小型人工湖,水池內養有錦鯉及巴西龜可供觀賞。另外人工湖旁更有仿漁船的座位,給街坊休憩聊天,加上人工湖當然少不了的小橋流水以及假石山等建築。單看眼前的湖光景色,其實環境比想像中優美和富詩意得多,不會有意識自己是在屋邨內。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意想不到的優美水池景色在景林邨內出現了。

當然,現實是公園的其他部分,還是看到一眾叔叔伯伯下棋(還是聚賭?不得而知了),還有不少公公婆婆享受陽光浴,坐在公園內或談天說地,或是靜靜的看風景。相信這個中式庭園對不少街坊而言,是打發時間和聯誼的好地方呢。

遊樂設施。
遊樂設施。

其實除了中式庭園部分,在景林商場附近,更有近年難得一見的烏龜池,許多烏龜都優哉游哉的在池內遊走,畫面頗有趣的。

景林邨養龜池。
景林邨養龜池。

全港獨有!屋邨內設觀音廟

除了中式庭園,另一個人認為頗有趣的部分,是景林邨內的花圃位置,設有由坊間自發建成的觀音廟。沒看錯,是在屋邨內,並非屋邨旁。廟宇規模當然算不上大,但遊走當日所見,亦有三兩位善信到廟參拜和燃點燒香,而且廟宇附近亦有數個錦旗飄揚,至少香火比想像中旺盛。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景林邨獨一無二的屋邨內寺廟。

查看網上資料,才得悉廟宇早在約10年前就已駐足景林邨,原因是當時景林邨內多自殺案發生,街坊為求家宅平安而自發建立廟宇。當然,有關廟宇的爭議還是不少,以往就時有鬧上報章新聞,例如有關廟宇是否屬於僭建,應如何處理等,就一直爭議不斷。其實這個議題涉及公共空間的運用,頗為值得探討。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字體別具風色的景林邨字樣。

當然,要訴說景林邨的其他有趣地方還不少,例如部分公園保留舊式玩樂設施,如矮滑梯和搖搖動物等,還有同樣在景林商場附近,近停車場入口就有書法字體的「景林邨」雕塑等等。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很有趣的遊樂設施。

遊走景林邨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有些事情還是自己親身感受才是最好,別被一些刻板印象困死自己,才能探索更多身邊物事的有趣之處呢。


屋邨資料——景林邨(King Lam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將軍澳寶琳北路38號
入伙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景楠樓、景松樓、景榕樓、景棉樓、景桃樓、景櫚樓、景榆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聖邨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說是頗為微妙的存在,它的微妙在於——我對它既是熟悉有親切感,同時陌生得很。熟悉的原因在於在我很小時候在屯門長大的時候,其實早已聽聞過三聖邨這個大名,尤其乘坐輕鐵的時候,三聖這個名字更是老是常出現;至於陌生,則是我這個前屯門人,是一次三聖邨都沒有拜訪過,連附近以食海鮮聞名的青山灣一帶海鮮酒家,我也是一次都沒有踏足過,所以究竟三聖邨的外觀是如何,我是毫無概念的。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屋邨日常。

所以,當今次終於有機會到三聖邨的時候,我的心情也難掩些興奮,感覺像是終於有機會征服一片處女地了。

「三聖」究竟是何方神聖?

三聖邨算是屯門區內較為早期的屋邨之一,它早於1980年就落成入伙,有逾40年的歷史。三聖邨的興建,主要是用作安置早年在附近漁船居住的漁民,在屯門未發展成新市鎮前,就有着大量漁民聚集在三聖灣和青山灣一帶,而上述提及安置的漁民就是其中一批。至於三聖邨所指的「三聖」,其實指的是孔子、釋迦牟利和老子,即儒、釋、道的三教領袖。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全邨只有3座大廈,分別為進漁樓、滿漁樓和豐漁樓。仔細留意到名字的話,相信都有機會猜想到,樓宇的名字都是與漁業有關,而且有吉利的意味,相信這與大部分居民以及三聖一帶的背景有關。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進漁樓。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先天優勢下 政府銳意打造的海鮮勝地

事實上,由於三聖邨自身的背景,政府當時早已銳意將屋邨打造成食海鮮必去的屋邨,而政府亦特意在不同細節上強化三聖邨與海鮮之間的連繫,例如早在開邨時,政府特意在屋邨內設有數座熟食亭,而熟食亭賣的就是在附近捕獲的海鮮;至於屋邨更設有多間海鮮酒家,務求讓港人在提及到三聖邨時,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海鮮。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圖片來源:香港公共圖書館,可見昔日三聖邨的景象,附近就是漁船。

時間證明了,政府這個策略是相當奏效,讓三聖邨和青山灣成為繼鯉魚門後,另一港人食海鮮的熱門勝地,屋邨並沒有因為當年發展屯門新市鎮而沉寂下來。即使今日的三聖邨在日間遊走時有點冷清,但亦不難發現三聖邨內,盡是海鮮酒家和小菜館,可見集聚經濟效益所帶來的威力。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有很多的海鮮酒家與餐廳。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屋邨獨有!有多間賣漁具用品店

在三聖邨,找到如此多家的海鮮酒家,這個如此獨特的屋邨現象當然不足為奇。但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原來三屋邨內亦有不少賣戶外用品和釣魚用品的店舖,相信這亦跟三聖邨附近青山灣就是釣魚友勝地有關,這個情形在我印象中,真的是三聖邨獨有,感覺很特別。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內也有餐廳小街。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有趣的是三聖邨內有不少賣漁具的店舖,相信是三聖邨獨有。

記得翻查舊日有關三聖邨的報章報道,當時政府將三聖邨描述成位置相當便利,而且充滿商機的地方。確實,三聖邨與食海鮮已成功連繫上,但反倒出入方便,這點的反而不算太同意。畢竟三聖邨跟屯門市中心還是有點距離,我覺得出入不見得特別方便。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既然想吸引遊客到三聖邨食海鮮,冬菇亭當然少不了。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日常。

不過,我認為住在三聖邨有一件事是很好好,就是不少街坊的單位都可看到青山灣,可以面向海景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呢。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三聖邨的冬菇亭,到了中午就較為悠閒。

最後,遊走三聖邨當日為周末中午,感覺上較為寧靜,而且在邨內休憩的是老人家居多,感覺屋邨有點老化;但未知若果是晚上再來,情況會否變得不一樣,會熱鬧得多?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已消失的互助委員會。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生活日常。
屯門三聖邨。

屋邨資料——三聖邨(Sam Shing Estate)

地點:三聖墟三聖街6號[
入伙年份:1980年
樓宇數目:3
樓宇類型:舊長型、雙連座工字型
樓宇名稱:進漁樓、滿漁樓、豐漁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先旨聲明,其實位於斧山的富山邨,我前後應該去過好幾次了,例如在以前做雜誌記者時期,就曾因工作關係而介紹富山邨。有趣的是,我自己確實頗喜歡富山邨,但就是說不出確實喜歡它的原因。

富山邨的平台看起來很愜意舒適,更聽到伯伯在播放徐小鳳的歌曲。
富山邨的平台看起來很愜意舒適,更聽到伯伯在播放徐小鳳的歌曲。

坦白而言,富山邨位置不算特別方便,畢竟它位於山上,而且不論是它跟鑽石山和彩虹地鐵站,都是有一段距離。但亦因為如此,在富山邨遊走,反而能享受市區難得的平靜,但未至於如澤安邨或新田圍邨般這麼冷清,感覺恰如其分。

富山邨入口對出巴士站。
富山邨入口對出巴士站。

富山邨命名 須從斧山開始

於1978年落成入伙的富山邨,想當然爾,名字是由它所在位置:斧山典雅化而來。起初上網搜尋屋邨資料,發現有指它的前身為在1960年代初就搬的牛房,以及在1975年時清拆的染廠。有關牛房的資料,恕小妹不才,實在無從參考;但反倒是染廠方面,雖然找不到當年確實坐落在今日富山邨地址的染廠名字,但確實找到一些當年舊報導,均指出蒲崗村道一帶是有多達30至40間的染廠,故此富山邨前身是染廠之說,相信亦是真確。

富山邨的公園,地方算不上大但至少五臟俱全。
富山邨的公園,地方算不上大但至少五臟俱全。

另外在搜尋有關富山邨前身時,找到一些個人認為更有趣的地方:富山邨這個名字在報章中首次出現,如無意外應是在1976年6月出版的《華僑日報》,題目為《斧山道興建富山邨 可容萬人居住》。

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1974-07-27

但後來找到連維基百科內也沒有提及過的資料,就是富山邨並非打從一開始就命名為富山邨,而是「斧山道邨」,即是沿用斧山這名字直接命名,早在1975年及1976年初時,《工商晚報》及《香港工商日報》就以斧山道邨稱呼今日的富山邨。

圖片來源:香港工商日報,1975-06-14

屋邨原被規劃為廉租屋邨

另外,雖然富山邨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但最早期有提及過有關規劃及興建富山邨,其實可追溯至1970年時,當時《華僑日報》已報導政府計劃採用斧山道一帶的地皮作發展廉租屋邨之用。你沒看錯,是政府廉租屋。直至1973年時由於房屋委員會的成立,才將富山邨由政府廉租屋,變成今日的出租屋邨。而這樣相信亦能解釋到,為何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3座是採用前屋建會標準規格設計,讓屋邨看起來會有這麼強烈的70年代風格。

富山邨富信樓。
富山邨富信樓。
富山邨的公園在幼稚園放學時極為熱鬧。
富山邨的公園在幼稚園放學時極為熱鬧。
富山邨入口的樓梯。
富山邨入口的樓梯。

看來異常突出的富暉樓

說回遊走富山邨。富山邨面積不算大,全邨只有4座大廈,除了上文提及過的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是在1978年落成入伙外,另有在2020年疫情期間才入伙的富暉樓。坦白的說,我第一次去富山邨是在2016年,當時連富暉樓都未有;至之後再訪富山邨,也差點走漏眼,遺忘了看起來高樓和新淨得多的富暉樓,是直到昨天再度遊走,才第一次正式看看富暉樓,但它的外型都是非標準設計大廈,黃橙色彩大廈牆身比其餘三座「前輩」鮮艷得多。但除此以外,覺得沒甚麼特別。

富暉樓。
個人認為頗為拍攝到屋邨生活日常感的照片,其實頗喜歡的。
個人認為頗為拍攝到屋邨生活日常感的照片,其實頗喜歡的。

難得老舊小店林立

畢竟富山邨的重頭戲,還是在富仁樓、富信樓和富禮樓一帶的平台層。可能是物業管理公司緣故,富山邨相對仍保留到不少老舊小店,例如辦館、報式報攤、藥房、五金行、酒樓等,即使有7-11便利店及惠康超市等連鎖店,也只是有限度進駐,未至於形成連鎖店吞噬整個社區。遊走的時候偶然經過平台,還會聽到有伯伯坐在長椅,用收音機大聲播放徐小鳳和陳百強的歌曲,平添了點點懷舊之情。

富山邨內的老舊辦館。
富山邨內的老舊辦館。
我很喜歡藥房的名字,好好意頭。
我很喜歡藥房的名字,好好意頭。
屋邨內當然少不了文具店。
屋邨內當然少不了文具店。
已經轉過好多次手的酒樓。
已經轉過好多次手的酒樓。

論老舊小店,當然不得不提屋邨內的林園餐廳,據稱開邨不久,餐廳已經在此營業,屹立45年之久。記得2016年到訪時已經有跟攝影師進內休息和食下午茶,當時已經很喜歡它的裝潢。事隔多年再看看門口的金漆招牌、懷舊的水晶燈、木製卡位、顯示6位數字電話號碼的圓鐘、放滿舊式包點的麵包櫃仍守護着餐廳,只是今次到訪沒有在餐廳內拍照,甚為可惜,唯有當是給自己一個理由下次再到訪,吃吃它的紅豆冰下午茶餐吧。

今次沒有幫顧的林園餐廳,早在開邨不久就已經服務街坊。
今次沒有幫顧的林園餐廳,早在開邨不久就已經服務街坊。
林園餐廳的門口仍保留80年代風格設計。
林園餐廳的門口仍保留80年代風格設計。

雖然富山邨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邨內亦設有公共圖書館、郵局、舊式街市和護老院、幼稚園、園圃等,生活可說是相當便利。我再想想自己長大的逸東邨,即使面積是約三個富山邨甚或更大,都沒有自己的郵局,以前錯有過小型圖書館但今日都沒有了。(哭)

富山邨雖小但五臟俱全。
富山邨雖小但五臟俱全。
富山郵局。
富山郵局。
這種大量水牌放在屋邨入口的設計,其實不算常見,應該暫時見過是富山邨獨有。
這種大量水牌放在屋邨入口的設計,其實不算常見,應該暫時見過是富山邨獨有。

個人認為甚為可惜之處,相信是今日惠康的位置,記得以前是一家舊式超級市場(好像叫「富山超級市場」),在屋邨已經買少見少,還記得那店看起來也頗有特色的,同樣很有70年代的風格。但去年重回富山邨時,已變成今日的惠康了。

已變成了是惠康超市。
已變成了是惠康超市。
屋邨圖書館及房署辦公室。
屋邨圖書館及房署辦公室。
富山邨。
富山邨。

不知道假設日後再到訪富山邨,屋邨仍能保留今日的美好面貌嗎?

富山邨平台與街市對出空地,是不少街坊聚腳聊天好地方。
富山邨平台與街市對出空地,是不少街坊聚腳聊天好地方。

後記:好久之前,應是去年10月左右,其實有出過富山邨的部分相片,但就是沒有寫到長文,故特此補寫,總算能完成並寫到一篇自己較滿意的文章與大家分享了。

名字很搞笑的商店。
名字很搞笑的商店。
富山邨的平台其實頗為舒適。
富山邨的平台其實頗為舒適。

屋邨資料——富山邨(Fu Shan Estate)

地點:斧山豐盛街2號
入伙年份:1978年,2020年(富暉樓)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舊長型、非標準設計
樓宇名稱:富仁樓、富信樓、富禮樓、富暉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火警 織染廠被焚》,1972年9月5日
  • 《香港工商日報》,《斧山道邨即將動工》,1975年6月14日
  • 《大公報》,《柴灣西邨年內重建 斧山道邨有工程招商承建》,1976年3月13日
  • 《香港工商晚報》,《富山邨合約價逾三千萬》,1976年6月17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樂華邨」這個名字對我而言,可說是別有一番意義。全因在一年多前,我決定開設「遊走香港屋邨誌」(當時更不是用這個名字……),第一個遊走拍照及寫文章的屋邨,正正就是樂華邨(有關文章可按此)。但眼見第一篇文章不論文筆以至內容鋪排都甚為生澀,而且當時遊走拍照亦相當打卡導向,拍照位置亦以打卡勝地:藍色時光隧道和Pantone粉紅外牆所在的南邨為主,故此後來決定不如再一次遊走樂華邨,但今次選擇集中遊走之前沒有走到的樂華北邨,看看遊走感受方面會有何分別。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當然,在街坊立場,我相信樂華邨就是樂華邨,一般而言並不會特別區分南邨和北邨,畢竟兩者的位置相連,而且屋邨商場和巴士站等等是共用,起碼在開初1980年初規劃樂華邨時,房委會亦沒有區分南邨北邨兩者,相信是後來為了方便管理,才將屋邨一分為二。但既然全港258個公共屋邨,就是將南邨和北邨當成兩個公共屋邨,那麼就趁這個機會以寫北邨的名義,再一次遊走和感受樂華邨吧。(再一次戴頭盔:有關全港屋邨數字,是截至寫文章這一刻仍是258個)

房委會的標誌設計,同時成為了樂華邨的特色之一。
房委會的標誌設計,同時成為了樂華邨的特色之一。

規劃為更多小型家庭而設的單位

坦白的說,你問我南邨與北邨有分別嗎?我都是會回答你「沒有」的,畢竟屋邨就是在開初規劃了就是當成一個屋邨對待,充其量只是分過四期興建而已。而恰巧地,相信北邨落成的時間比南邨略晚,主要是在1985年就入伙。至於我找到最早期有關樂華邨的報章報導,相信就是1980年的《華僑日報》,當時報導標題正是《牛頭角新屋邨定名樂華邨 新廈為小家庭着想 提供更多小型單位》,在此提及到當時「夫婦生育較少子女已成為社會趨勢,故正興建更多小型單位,以配合所需」,亦可見樂華邨當時規劃已是決定興建更多的小型單位以迎合需要,看到當時1980年初的社會發展。

聚集了不少老人家的平台。
背後「樂華商場」字樣的廣告版其實頗具80至90年代特色。
背後「樂華商場」字樣的廣告版其實頗具80至90年代特色。

我在樂華邨觀察到的有…..

既然對上一次已分享了樂華邨著名的打卡地點,今次不贅了。反而重點想說說自己觀察到樂華邨的無聊物事種種。例如,我其實沒有想過,明明樂華邨只有不足40年歷史,但屋邨內的老人家數量出奇地多,雖然這亦可說是不少觀塘區舊屋邨常見的現象,但不知怎的,起碼樂華邨在屋邨內活躍的老人家還是佔多。我想遊走當日,應該差不多有接近八成都是老人家。有的坐在巴士站對面平台聊天,有的在商場下棋,亦有人就這樣坐在長椅上吹吹風,感覺悠閒寧靜得很。(當然屋邨內還是有伯伯限定的屋邨拉斯維加斯,但不在今日討論範圍之內。)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北邨的大廈。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北邨的大廈。
樂華北邨的大廈統一都是採用雙工字型設計。
樂華北邨的大廈統一都是採用雙工字型設計。

有別於樂華南邨有着Y型大廈和舊長型設計,樂華北邨的大廈不難發現都是統一採用雙工字型設計(H Block),即是兩座單座工字型組合而成的大廈,並分為高座和低座。事實上,雙工字型大廈亦在1980年代相當常見。那麼,雙工字型大廈設計有何好處?它主要的好處為不少單位設計都是三面環窗,通風佳,亦因此而採光更好,光綫更為充足;另外,這種設計更能讓建築師可彈性修改樓宇的不同組合,按照地盤的地勢和公屋大廈分佈,讓公共屋邨的編排有着更多變化。

屋邨大廈樓下的特色辦館,真的買少見少了。
屋邨大廈樓下的特色辦館,真的買少見少了。
屋邨大廈地下的超級市場,其實算方便,同時多選擇。
屋邨大廈地下的超級市場,其實算方便,同時多選擇。
屋邨內的7-11便利店。
屋邨內的7-11便利店。

遊走樂華邨的時候,同時發現屋邨除了設有商場,同時部分大廈地下亦設有士多、便利店、超級市場等多家店舖。我個人認為跟其他屋邨相比,樂華邨內的民生配套設施算是不錯,至少種類多,選擇亦多(當然物價貴不貴就不得而知了),起碼能應付住在山上的居民的需要,只要到家樓下購物日常生活品就可以。另外,個人亦比較喜歡部分大廈地下設有商店這種設計,當然缺點亦有,例如開賣食品的店舖樓上單位有機會有衛生問題,但總體而言,這種設計除了更方便街坊購物,同時亦讓街坊與屋邨之間的連繫更緊密,不會如千禧年代的屋邨般,雖然設有商場但反而太有疏離感。

樂華街市附近的糧油雜貨小店。
樂華街市附近的糧油雜貨小店。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街市。

屋邨不止於中式特色設計

至於樂華邨個人認為另一需要提及的,就是整個屋邨都有以中式設計連貫,這亦為樂華邨平添點點特色,同時美化環境,起碼我在其他屋邨亦找不到相類似的設計。雖然之前的樂華南邨文章中,已有提及過屋邨內的中式設計,維基百科亦對此有以下描述:「屋邨主要由房屋署建築師楊俊傑設計;設計上滲透了中國建築的元素,呼應快樂中華的設計意念,例如在曲梯往邨的入口設置了月門一道,上方有一塊花崗石牌匾以中式書法刻有樂華邨三隻字、商場正門入口、大廈外牆選色、商場的中式通花磚、黑色木製涼亭、行人天橋上的紅色三角形裝飾等也是由中式建築的細部抽象化後,再以現代簡約方式表達出來,北至振華道、南至功樂道、東至康寧道。」

牛頭角樂華邨。
中式設計的拱門。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不難發現樂華邨主要以蝦肉淺粉紅與淺黃作為設計主色。
屋邨地下正正有當年屋邨開幕時的紀念碑,但內容已開始看不清了。
屋邨地下正正有當年屋邨開幕時的紀念碑,但內容已開始看不清了。

我嘗試過搜尋更多資料有關上文提及過的楊俊傑建築師,但苦無結果,無從得知孰真孰假;但樂華邨有着特色中式設計是事實,而且它的中式設計跟其他屋邨最不同之處,就是在於它抽取了中式元素,但配色和線條配搭方面則相當現代簡約,提高了屋邨整體格調,亦可見到建築師在背後的心思。例如個人最喜愛的,就是商場平台層的天花板設計,用上簡約三角及長方、正方等幾何圖案加上撞色形成對比效果,視覺效果上尤為印象深刻。

個人很喜歡這個天花板設計,很有特色而且視覺效果突出。
個人很喜歡這個天花板設計,很有特色而且視覺效果突出。
另外亦是中式元素(圓拱設計)配合現代的簡約線條設計,同樣讓人一見難忘。
另外亦是中式元素(圓拱設計)配合現代的簡約線條設計,同樣讓人一見難忘。

比想像中好逛的樂華商場

至於商場方面,其實個人頗喜歡樂華邨這種半露天開揚的設計,畢竟屋邨位於山上,加上計算下亦能達到一定通風效果,感覺較為環保之餘,亦適合我這種不太喜歡冷氣的人。至於商場的店舖,可說是「有老有嫩」,即是既有老舊小店,亦有新開小店,同時亦有連鎖超市及商店等,感覺較為平均,起碼在街坊而言,購物多選擇,捱貴價生活用品的機會都較低。

樂華商場內的老舊小店。
樂華商場內的老舊小店。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連鎖店。
前文曾有介紹過,個人很喜歡的森林麵包,麻糬麵包,好食!
前文曾有介紹過,個人很喜歡的森林麵包,麻糬麵包,好食!

小小題外話,後來上網再搜尋更多有關樂華商場的資料,發現商場除了是在1985年落成,當時時任布政司鍾逸傑亦有到樂華商場對出主持屋邨開幕禮,而當時的紀念碑亦在屋邨內;另外,我再搜尋更多有關樂華商場資料時,才發現商場原來有家影相店,名為金禧照相店,它有着很多年歷史,但當時可能走漏眼看不到,希望下次可再有機會看到它的盧山真面目。說實的,畢竟樂華商場面積頗大,一路遊走時,我有少許覺得自己是走在迷宮裡,哈哈哈!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店舖。
牛頭角樂華邨。
樂華商場內的店舖。

最後遊走的一站,就是再一次走到平台層,細看樂華邨的風景,同時看看平台層的公園和特色設計是怎樣的。今次遊走我才發現,原來平台層是有公園的,而且環境清幽,實在是跟朋友把酒聊天的好地方。(笑)

很鮮豔奪目的設計。
很鮮豔奪目的設計。
我覺得這座建築設計其實很美的,雖然不太清楚它的實際用途是甚麼,哈哈!
我覺得這座建築設計其實很美的,雖然不太清楚它的實際用途是甚麼,哈哈!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樂華邨的巴士總站。

總括而言,撇除比較多老人家這一點,個人認為樂華邨的屋邨規劃以至環境設計,去到民生配套等等都算是相當不錯,難怪我身邊有朋友會這麼喜歡住在樂華邨啊。篇幅關係,不能一一介紹,亦沒有機會補回介紹集中在南邨的冬菇亭,希望下次再有機會遊走,到時再試試冬菇亭餐廳內的食物吧。


屋邨資料——樂華北邨(Lok Wah North Estate)

地點:牛頭角樂意山振華道70號
入伙年份:1985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
樓宇名稱:勤華樓、立華樓、寧華樓、普華樓、秉華樓、信華樓、達華樓、欣華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牛頭角新屋邨定名樂華邨 新廈為小家庭着想 提供更多小型單位》,《華僑日報》,1980年11月2日
  • 《鍾逸傑昨替港督主持儀式樂華邨舉行啟用禮 尤德演辭稱當局將建更多屋邨廿六幢公屋拆建無阻建屋計劃》,《大公報》,1985年12月7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經不覺,已經寫了超過100篇遊走香港屋邨的文章了。當時選擇寫第100篇的屋邨,就是位於屯門,同時是房委會轄下第100個屋邨的安定邨,作為這個意義重大的一篇文章。雖然安定邨之行不算太順遂,第一次遇上下雨天,而且拍下的相片不算太滿意,相片數量又不算多,但幸好最終第二次都總算成功目標達到,已經算是不錯的一次經歷吧。

屯門安定邨
這是我最愛安定友愛邨的風景。

小時候對安定邨的印象

說回安定邨。安定邨對我而言,就是小時候到屯門市中心必經的輕鐵車站之一,感覺上它跟市中心很接近,好方便,但不知怎的總覺得安定友愛邨品流複雜,自己從來沒有試過在此站下車看看。記得小時候每次乘輕鐵經過安定站時,可能因為它位於室內關係,最記得就是它黃黃橙橙的昏暗燈光,還有一些便利店等店舖,總之混在一起的氣氛就是有點不太舒服。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

反而正正式式地遊走安定邨,就是在之前「發緊夢」的訪問。第一次遊走,行了未到一半,天色就暗得儼如傍晚,然後就哇哇聲起下起大雨。但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到第二次再次遊走安定邨,總算放晴,還散發着點點熱氣,感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房委會第100個屋邨

誠如文章開首所言,安定邨是房委會轄下的第100個屋邨,同期的還有隔壁的友愛邨,以往的報導亦將安定邨和友愛邨兩者形容為姊妹屋邨。但由於時間關係,兩次遊走都沒有機會順道遊走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有時間再到訪吧。雖然安定邨不是屯門首個屋邨,但可能是由於與友愛邨同期興建規模之大,加上安定邨為房委會的第100個屋邨,故此當時安定邨在1980年開幕時亦相當隆重期事,邀請了時代房屋司廖本懷主持開幕及致辭。可能有心水清的讀者已覺得廖本懷這個名字很眼熟,事關他就是香港公屋之父,亦是規劃設計華富邨的背後推手,有關他與香港公屋發展的故事,可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解。

屯門安定邨
意不到的是路經隔壁的友愛邨時,看到仍盛放的宮粉羊蹄甲,總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

今日之安定邨商場好難明

說實的,可能我對小時候的安定邨印象實在太模糊和狹窄,唯一肯定就是安定邨的商場(嚴格而言應該是跟友愛邨共用)早已被領展化,可能早至我大學時期已經變了樣。經過商場時,只是覺得以「HANDS」每個英文字母作分區,對於我這個過客而言實在很難看懂,跟港鐵九龍站的圓方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句講晒:好難睇,好難明。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至於商場內的店舖嘛,很抱歉,可能看得不夠深入,只覺絕大部分都是連鎖店,實在沒有多少記憶點,故此商場範圍的相片也沒有幾多張。

屯門安定邨
已翻新的安定邨平台樓層其實頗美麗的。

真的要說商場的最大看點,莫過於平台層的休憩空間和籃球場,除了可把安定、友愛邨及附近市中心的景色一覽無遺外,更將平台設計得美侖美奐,感覺更為年輕化,難怪近年會有這麼多人特意前來打卡了。(笑)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那麼,房屋署第100個屋邨,會否有不一樣的面貌?現時的安定邨,還是繼續維持它在80年代落成入伙時的模樣,全邨6幢大廈採用的都是80年代常見的雙工字型和舊長型大廈,部分大廈的二樓可連接商場頂層平台,讓街坊更方便到樓下玩樂和遊憩。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平台樓層。

另外,話雖安定邨是在80年代落成和入伙,但它沒有九龍東區同期的部分屋邨般嚴重人口老化。雖然都看到屋邨內有不少中老年人坐在椅子聊天休息,但至少我一路遊走時,看到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分別在遊樂場和籃球場揮灑汗水,為屋邨平添多點活力。

屯門安定邨
安定邨內的公園。
屯門安定邨
屯門安定邨的公告牆。

由於時間關係,自己兩次都錯失了一併遊走隔壁的友愛邨的機會。希望日後可正式遊走一次友愛邨之餘,同時補回安定邨紀念碑的相片,並嘗試更深入看看安定邨現有的特色小店(如果有的話歡迎大家提供),好讓自己的遊走安定友愛邨之行可更完整。

屯門安定邨
兩次遊走都不能去到隔壁的友愛邨,只好留待日後再到訪吧。

屋邨資料——安定邨(On Ting Estate)

地點:屯門鄉事會路2A號
入伙年份:1980年至1982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定祥樓、定福樓、定康樓、定龍樓、定泰樓、定德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屯門安定邨打樁工程房屋委會今招標承投》,《工商晚報》,1978年9月8日
  • 《香港第一百個公共屋邨 屯門安定邨揭幕》,《香港工商日報》,1980年12月5日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若果有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的話,也許會發現,沙田瀝源邨的相片的曝光率算是頗高的。無他,畢竟是半個主場,一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會經過它,要到屋邨拍照實在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不知為何就是覺得瀝源邨的美和老舊情懷,就是有種百看不厭的感覺。此外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公共屋邨,瀝源邨背後當然也有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瀝源邨是沙田新市鎮首個落成入伙的屋邨,早於1975年就入伙,根據《大公報》和《香港工商日報》在當年的報導,首2座入伙的大廈,原來是祿泉樓及壽全樓,兩座均為15層高的大廈。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遊樂場。
沙田瀝源邨
沙田瀝源邨日常風景。

屋邨建成初期單位月租$160起 申請入住人數過萬宗

今時今日看瀝源邨,當然覺得它的地理位置、居住環境和民生配套實在無得彈,但當年畢竟沙田新市鎮開發不久,交通及民生配套等不如今日般便利。為了吸引更多人到原本是鄉郊區的沙田區入住,根據《香港工商日報》報導,當時政府是以較低租金租予搬入瀝源邨的居民,而且價錢相當吸引。「對於瀝源邨的租金……決定以低於市價十半的租價租給市民」,「實用面積250呎單位為$160,實用面積為403平方呎的單位為$250」。而事實亦證明租金低廉一招是相當奏效,「由於沙田瀝源環境清幽,且在風景美麗的沙田海畔興建,故近月來向房屋署申請入住該邨甚眾,迄今已接獲超過一萬多宗。」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全港只剩下三個屋邨才有的政府公告亭,恰好瀝源邨就是其中之一。

我與瀝源邨噴水池的無形羈絆

在此坦白,我不是在沙田區長大,自己跟瀝源邨結緣,大概是由數年前開始,故此瀝源邨究竟在這些年來,經歷了多大的變化,我確實是沒有概念的。但反倒可分享個人與瀝源邨較大的關係,以及印象深刻的記憶點。

沙田瀝源邨

首先,當然是地標式的噴水池。事關我每次需要到禾輋邨時,行人天橋平台的必經位置,沿路看到噴水池可說是必然的事。第一次看到噴水池,只覺得「好大好靚」,以為它只是日間限定,後來才知道原來偶爾晚上更有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雖然未至美侖美奐,但以屋邨規模和日常管理方法而言,已經是相當有誠意了。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後來從地下走近並觀望噴水池,才發現從另一角度觀看噴水池,又是展現不同美態。還有很微妙的是,明明經常路過看到噴水池,但每次看到這片風景,都有種心情放鬆和輕快起來的感覺。或許從某方面而言,它已成為自己精神寄託的一種。

沙田瀝源邨
瀝源邨噴水池晚上時的美態。

噴水池唔係得個樣?有實際用途

說回瀝源邨的噴水池,它除了美觀和夏天有散熱通風的功能外,其實它還有一個相當環保而實用的功能。事緣在1977年,沙田區亦經歷過制水,當時有街坊質疑為何在制水期間,水池仍能運作,始終在一般街坊角度,水池不過是水飾和美化環境,那些水豈不是會很浪費?對此,根據《華僑日報》報導,當時的房屋署發言人是有過以下解釋:「房屋署發言人說:噴水池之水兼作商業中心冷氣系統循環散熱之用,而且一再加以利用。由於蒸發而消耗之水量,以水井之水補充。」仔細想想,當時是1977年,在屋邨建成的時候原來已不經不覺加入了環保元素,而當時社會對於環保的提倡不如今日般熱烈,但已想到如何做到環保和制冷,個人認為是相當厲害的一件事。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看到瀝源社區會堂,就不期然想起疫情期間排隊做檢測。

矚目屋邨新星 英皇室兩度到訪瀝源

作為沙田第一個落成入伙的屋邨,瀝源邨其實是相當受到政府的重視,由上文特意興趣應該是全港第一個屋邨水池,就可見他們的野心和心思是有多雄大。另外,其實瀝源邨在落成初期,就吸引過英國皇室成員到訪,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屋邨,之後更有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可見當時瀝源邨地位可說是跟何文田愛民邨相若,都是備受矚目的模範新屋邨呢!(想看更多何文田愛民邨的故事可按此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雅麗珊郡主就在1977年到訪過沙田瀝源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沙田瀝源邨
王儲查理斯王子在1979年到訪瀝源邨。(圖片來源:東網)

還有其他與瀝源間的感情

還是說回自己與瀝源邨間的感情。除了噴水池,數着數着,才發現自己跟瀝源邨不算很早結緣,但已有很多回憶跟它有關,成為平凡人生的一部分:跟朋友到盛記熱熱鬧鬧打邊爐、昔日早上從家中衝到瀝源巴士站坐89號、疫情期間到瀝源的社區會堂做檢測、行人天橋層的生果店有早上才出沒的慵懶貓咪、富裕樓平台層有間疑似年中無休24小時營業的玩具店……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瀝源邨的天橋樓層其實很厲害,當時已想到天橋上設立店舖,解決人車爭路問題。
沙田瀝源邨
晚上的瀝源邨平台和街市一帶。
沙田瀝源邨
少不了著名酒根富東閣,飲茶也不錯。
沙田瀝源邨
不知為何年中無休的文具玩具店。

最後想說說盛記。之前未住沙田區前,早就已經聽過盛記的大名。雖然自己不是盛記的常客,但確實它獨特的店舖佈置和美味的食物,確實是瀝源邨不少街坊的集體回憶啊!不過搞笑的是,明明去過很多次盛記,但每次想到盛記時,總少不免會迷路,因為它的出入口位置實在很難找到啊!

沙田瀝源邨
個人認為很難找到入口的盛記。

若果要數到瀝源邨的故事,實在數到下年佛誕也未完全數完。個人認為單是瀝源邨,其實就足以獨立開成專題系列慢慢細數。順道在此賣賣廣告兼預告,不日將會推出有關瀝源邨的短片介紹更多屋邨故事,大家記得留意「遊走香港屋邨誌」社交平台的更新啊!

沙田瀝源邨
看似平平無奇的地方,其實類似涼亭還有一個,就是在正對面,而另一個涼刻就是屋邨伯伯聚腳地,風雨不改。
沙田瀝源邨
對我而言,這裡的重點除了是它是屋邨買少見少的玻璃鏡架店,還有隔離就是順豐速遞取件的地方。(笑)

屋邨資料——瀝源邨(Lek Yuen Estate)

地點:沙田瀝源街6號
入伙年份:1975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福海樓、富裕樓、貴和樓、祿泉樓、壽全樓、華豐樓、榮瑞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沙田瀝源邨廉租屋 首期兩棟大廈落成 七千人四月可入伙》,《香港工商日報》,1975年1月20日
  • 《瀝源邨兩廈入伙 荔景邨兩大廈月底移交》,《大公報》,1975年7月21日
  • 《天橋貫穿全邨並有噴水池 將建警署及兩中學 改善公路鐵路交通》,《華僑日報》,1976年3月2日
  • 《沙田火車站對開商戶 不願遷往瀝源邨內舖位 要求在原地附近重建》,《香港工商日報》,1976年3月7日,《華僑日報》,1976年11月18日
  • 《瀝源邨居住環境雖好 惜購物不便 邨內市場店舖存貨種類少價錢貴 家庭主婦多在沙田舊墟購買餸菜》,
  • 《雅麗珊郡主訪問瀝源邨 邨民萬人空巷 爭睹郡主風采 街市參觀賣餸 青年舞獅歡迎》,1977年2月5日
  • 《瀝源邨噴水池兼作散熱系統 制水期仍開動》,《華僑日報》,1977年6月3日
  •  《沙田瀝源邨民 反對私人發展商 與建沙田娛樂城》,《工商晚報》,1983年1月3日

延伸閱讀


歡迎請我飲咖啡繼續支持遊走香港屋邨紀錄!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我承認,粉嶺是個人甚少踏足的地區,充其量是工作關係才會到訪,但亦很少,故此我對粉嶺一帶屋邨的認知近乎零。至於祥華邨,其實亦是因為要遊走屋邨,事前要做些準備時才接觸和認識。不過這樣的前設,反而讓自己在遊走祥華邨時,反而可用遊客角度觀察和感受,頗為有趣的。

粉嶺祥華邨
祥華邨的日常風景。

祥華邨是北區第二個屋邨,同時是粉嶺新市鎮的第一個屋邨。屋邨分為3期建造,並於1984至1986年間落成入伙。

個人頗喜歡祥華邨的佈局設計,讓人遊走得很舒服。
個人頗喜歡祥華邨的佈局設計,讓人遊走得很舒服。

祥華邨本名為黃崗山邨 意頭差所以改名

不知街坊有否聽說過,其實祥華邨並非其本名。由於屋邨所在地為黃崗山,故此在規劃其間及入伙前,屋邨名為「黃崗山邨」。事實上,在1981至1982年間多份報章,如《工商晚報》和《華僑日報》在介紹屋邨時都是稱它為黃崗山邨。但畢竟黃崗山邨這個名字,令人容易聯想到黃花崗起義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要是不知道黃花崗起義是甚麼,可自行尋求google協助),意頭當然不好,尤其在傳統圍村林立的粉嶺,相信不少較為傳統的居民也不能接受吧。

很有中式色彩的「祥華商場」字樣。
很有中式色彩的「祥華商場」字樣。

至於後來為何改成祥華邨?恰巧翻查到《蘋果日報》於2002年9月的報導,已退休的物業管理總監李敬志表示,時任房屋司的廖本懷(對,即是「公屋居屋之父)就建議不如改為「藏霞邨」,那是取自屋邨附近,現有過百年歷史的道觀「藏霞精舍」,但藏霞二字實在難寫難讀,於是取其諧音,正式命名為祥華邨,當堂好意頭得多。

祥華商場用上紅綠色為主調加上橫樑和柱子等形成類似亭台,感覺很古色古香。
祥華商場用上紅綠色為主調加上橫樑和柱子等形成類似亭台,感覺很古色古香。

大廈名字富詩意兼有心思 寄語美好生活

除了屋邨命名花了心思,其實邨內10座大廈的命名亦相當古色古香和好意頭。大廈名同樣以「祥」字開頭,若果細心留意,並將全部大廈名字分成5組,就會得出和樂、順景、豐裕、禮頌、德智等詞彙,都是寓意美好生活及做人處世的期望。

粉嶺祥華邨內的Y2型大廈。
粉嶺祥華邨內的Y2型大廈。
另有雙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祥華邨內。
另有雙工字型大廈出現在祥華邨內。

驚喜處處的遊走屋邨體驗

說回遊走祥華邨的體驗。首先,其實我沒有想到祥華邨是那麼接近粉嶺火車站,好方便(笑)。其次,我亦沒有想到,祥華邨的公共空間設計亦頗為中式,例如有蓋行人通道,祥華商場等,加上屋邨內種植了不少樹木,綠草如茵,環境甚有優美,這些細節都感受到建築師的心思,美觀程度不輸比同區的華明邨,可說是配合粉嶺傳統圍村背景。

祥華邨的天台樓層,同時亦是街坊出入和休憩的好地方。
看起來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指示牌。
看起來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指示牌。

看到《華僑日報》在1984年4月的報導簡介祥華邨設計,更指「為配合周圍的鄉郊景色,祥華邨商場的特色,是採用紅牆綠瓦的古代中國式建築,邨內並有一個中國式花園和其他康樂設施。」但我反而對邨內有中式花園沒甚麼印象,它指的是否就是屋邨旁邊的中式花園嗎?實在不得而知。

同樣甚具中式色彩的設計。
同樣甚具中式色彩的設計。

漸見成熟的屋邨小社區規劃

除了中式設計,畢竟祥華邨是粉嶺首個屋邨,故此在規劃初期,其實亦是設計成可自給自足的小社區,商場、街市、冬菇熟食亭、社區會堂、中小學等都一應俱全。眼見屋邨亦有多個籃球場和兒童遊樂場給小童玩樂,但原來還不足以應付開邨初期的需求。後來政府發現屋邨的兒童及青少年比例高,《大公報》在1986年的報導更指當時邨內青少年比例超過4成,故此後來才在區內加建幼稚園和青少年中心等設施。

祥華邨。
祥華邨。
祥華邨內的冬菇亭。
祥華邨內的冬菇亭。

大廈隱藏空中花園?

說到遊樂場和休憩區,原來在祥德樓35樓,就設有一個空中花園,花園有氹氹轉和滑梯等設施,更是當時香港公共房屋之中最高的花園,昔日亞洲電視亦有在1986年播出的節目中介紹。當時我沒有嘗試進內看看今日空中花園的狀況,相信也已不會再對外開放吧。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內的遊樂場設施。
祥華邨日常風景。

昔日的兒童及青少年,不少已長大成人。當日遊走祥華邨,偶然還看到幼稚園學生熱熱鬧鬧的參加活動,但反而覺得中年人就佔多。

很可愛的學童排列成隊在屋邨內遊走。
很可愛的學童排列成隊在屋邨內遊走。
祥華邨。
祥華邨。

意想不到的是,遊走時才發現部分大廈的地下樓層亦是單位,當天還遇到有人在門口外晾衫,並看到有人索性打開門閘,任人看到裡面人們在打麻將。這種地下樓層就已有單位的設計,相信又是有一定歷史的屋邨才有。(我只記得是停車場旁邊,忘記名字了)

地下樓層原來亦有住人的單位。
地下樓層原來亦有住人的單位。
祥華邨。
祥華邨。

全港首個Y2型大廈在此誕生 比Y1型更早

還有另一小彩蛋,事後查看資料和報導,才知道Y2型大廈原來首先出現在祥德樓和祥智樓,其中在1984年就入伙的祥德樓,更是全港首幢落成的Y型大廈。有關講述Y型大廈的設計,可追溯至1981年在《工商晚報》的報導,當時報導標題是「最新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嶺興建」,當時採用字眼「三叉型」代表Y型。若果有興趣知道更多詳情,可以留待日後講解。

祥華邨。
祥華邨。
我沒有看錯嗎?是九廣鐵路啊!好感動!
我沒有看錯嗎?是九廣鐵路啊!好感動!

最後,遊走當日居然可看到尚未完全凋謝的魚木花,好感動。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魚木花盛開。
春天的祥華邨風景很優美。

屋邨資料——祥華邨(Cheung Wah Estate)

地點:粉嶺新運路38號
入伙年份:1984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
樓宇名稱:祥禮樓、祥智樓、祥豐樓、祥頌樓、祥景樓、祥樂樓、祥順樓、祥德樓、祥和樓、祥裕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參考資料

  • 《最新設計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嶺興建 樓高35層有三種面積單位》,《工商晚報 》,1981年6月15日
  • 《廣福邨蝴蝶邨黃崗山邨沙田頭邨 批出地基工程合約》,《華僑日報 》,1981年9月4日
  • 《房委會簽約五份總值逾千五百萬 其中包括建粉嶺黃崗山邨》,《大公報》,1982年4月17日
  • 《粉嶺黃崗山邨 展開次期工程 全座可容萬二千人》,《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9月1日
  • 《祥華邨首期已落成 居民月底可以入伙》,《華僑日報 》,1984年4月24日
  • 《粉嶺祥華邨缺青年中心》,《大公報》,1986年7月18日
  • 《李敬志講祥華村村名典故 – 李八方》,《蘋果日報》,2002年9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本來我對廣田邨的印象是比較模糊,充其量就是以前曾經到邨內的體育館健身。相比起同樣位於藍田的德田邨和興田邨,雖然廣田邨於1992年入伙,跟前兩者的入伙時間很相近,但不知怎的,就是覺得廣田邨並沒有一些很突出的特點教人記住。

已結業的老舊鞋店。
已結業的老舊鞋店。

直至我遊走過廣田邨,才發現它那帶點90年代老舊情懷和格調的屋邨商場,反而成為了它今日的一大賣點。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前稱藍田南邨 全港首座竣工和諧式大廈

關於廣田邨的背景和歷史,本來不算太多東西可以說的。根據《華僑日報》於1990年的報導,尚未建成的廣田邨,當時被稱為「藍田南邨」。另外,廣田邨全邨有4座大廈,分別為廣靖樓、廣雅樓、廣逸樓和廣軒樓,當中廣靖樓更是全港首座和諧三型大廈,亦為全港首座竣工的和諧式大廈。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說回遊走藍田廣田邨的體驗。大廈座數不多的廣田邨地下面積當然不算大,只是不知怎的,遊走短短半小時內已看見三名叔叔伯伯吐痰(掩面)。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廣田商場印象深刻 保留90年代老舊風格

至於廣田商場,難得地商場不論是裝潢格局,還是商店,都保留到90年代的老舊風格,即使是地板,亦保留淺啡方格地磚款式,其實有點點舊式麥當勞般的感覺(笑)。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藍田廣田邨的商場。

屋邨商場樓高3層,採用半露天設計,地下主要是超級市場、麵包店、酒樓等,至於1樓及2樓則是不同的小店,不少都看出已扎根在社區好一段時間,例如髮型屋、私家診所、補習社、舊式鞋店等。坦白說,商場除了地下,人流確實不多,不過畢竟服務對象正是街坊,還想要求甚麼呢?

藍田廣田邨巴士站。
藍田廣田邨巴士站。

遊走當日,正值平日下午,屋邨人流不多,最多人的位置已經是商場2樓對出的平台,不少老人家在此做運動,亦有小朋友打羽毛球,好不熱鬧。但屋邨的其他地方,就顯得寧靜得多,相當愜意。

聽說本來是水池的花糟

最後,聽說廣田邨商場地下對出本來有個水池,但最後都被改建為花糟,不知此事是否屬實?


屋邨資料——廣田邨(Kwong Tin Estate)

地點:藍田碧雲道160-172號
入伙年份:1992年
樓宇數目:4
樓宇類型:和諧一型、和諧三型
樓宇名稱:廣靖樓、廣軒樓、廣雅樓、廣逸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實不相暪,當我寫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距離自己遊走翠林邨相隔超過半年之久。但作為繼寶林邨後,將軍澳新市鎮的第2個公共屋邨,翠林邨除了是在山上,是少數不是建於將軍澳填海區的屋邨之外,它的背後故事有些也是頗為有趣的,而且畢竟是區內較為早期落成的公屋,在建築設計上亦相對有特色,同時為自己提供了計劃日後再遊走翠林邨的理由。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翠林邨出入口,簡單而易認。

我與翠林街坊有緣

我對於翠林邨的印象很片面,昔日的印象就是離港鐵站很遠,還有它很所在的位置地勢很高,沒辦法,全因翠林邨建於山上,即使出入港鐵站,也必定要乘坐巴士或小巴下山轉車,交通上相對不便。個人還與翠林邨的街坊可說是有點緣分,還記得大學時期有數位朋友同樣住在翠林邨,他們也笑言自己住得特別遠,所以一定可以申請到大學住宿云云。即使後來投身職場,也認識了好幾位舊同事朋友是翠林邨街坊。究竟要有着怎樣的機率,才可以有那麼多的朋友都是住在翠林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有關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

在開始分享很久以前翠林邨的遊走經歷前,不如先說說屋邨的前世今生故事。個人搜尋到有關翠林邨的最早期報導能追溯至1985年,當時《華僑日報》已有有關翠林邨項目投標,並即將展開工程的報導;稍後更有報紙公開了當年屋邨模型的相片,並指出原來當初翠林邨項目是預計在1987年落成,後來再有報導指出,翠林邨屋邨工程分為三期進行,預計1989年就會完成所有期數,屆時可提供8座大廈及3座居屋大廈(即是今日的景明苑),並可容納26,000人居住。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昔日有關翠林邨報導,並展出屋邨模型。圖片來源:《大公報》

衛奕信主持屋邨開幕 期間發生小插曲「花生」多

到了1988年,翠林邨開始正式入伙,而當時政府亦隆重其事。在1989年11月13日,時任港督衛奕信亦有親自到場主持屋邨開幕儀式。在致辭中衛奕信指出,當時正在進行中的將軍澳新市鎮第一及第二期工程,預計將為30萬居民提供住宅及相關配套設施,為此政府亦投資達130億港元在將軍澳新市鎮工程上,可見政府對發展將軍澳有很大的野心。

翠林邨屋邨開幕儀式當日,更原來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包括儀式期間有位男子「不斷高聲呼叫,令在場不少來賓側目而視」,還有儀式期間有人從高處投擲水彈等,幸運的是當時沒有人因此而受傷。不知道有沒有街坊曾參與過當年的開幕儀式?如果有的話,歡迎留言分享啊。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關於以前遊走屋邨的經歷

分享完一些當年翠林邨的舊聞及「花生」,是時候要分享自己遊走屋邨的經歷和感受呢。還記得半年多以前,首次到訪翠林邨,站在屋邨招牌面前,內心還思疑應如何閒逛,只見眼前有的是巴士總站,為何附近一座大廈也沒有?後來才發現由於地勢關係,屋邨大廈在山上錯落有致地排列着。最後選擇穿過商場進入屋邨。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翠林邨巴士總站。

進入住宅範圍的天台後,翠林邨的整體面貌進入眼簾:四周環境清幽並開揚,多座純白配以粉藍的長型大廈環繞,在此亦享受到市區沒有的寧靜,只聽到零零落落的鳥語,令人心曠神怡。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其實看着翠林邨密密集集的長形及Y型大廈設計,亦蘊含了不同的美態。

翠林邨是將軍澳較為早期落成的屋邨,已有接近35年樓齡。全邨共有8座大廈,分別為碧林樓、秀林樓、雅林樓、欣林樓、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及安林樓,用上雙翼新長形及Y2型設計。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內原來亦設有冬菇亭啊,只可惜餐廳已是近年新款式,沒有往日冬菇亭的懷舊風情呢。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翠林邨商場「翠林新城」的其中一個入口。

不能不說的翠林邨地標

說到翠林邨的地標,當然是它的貝殼形中央劇場連水池。承襲翠林邨依山而建的特點,中央劇場有別於其他屋邨的只有三兩層座位,而是超過十層,而且個人很喜歡它的紅黃綠繽紛如彩虹般的設計,跟四周的藍白大廈形成對比,讓人感到特別有活力,相信當中的設計,亦是為了讓街坊可感到更有凝聚力。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翠林邨的地標:中央劇場連水池。

另一發現是翠林邨內隱藏了許多頗有特色的幾何設計,這點尤其在商場就能體現,例如商場門口的三角紅色外框,還有商場純白圓形天花,還有巴士總站的多邊形圖案等,這些細節均靜靜的點綴屋邨環境。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個人認為其中隱藏在翠林邨的特色幾何設計。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的屋邨商場天花板頂部,設計亦充滿幾何美。

翠林邨雖然地理位置上較為不便,但感受到居住環境還是舒適的。不知道未來重遊翠林,一切是否都是如此美好?

翠林邨 Tsui Lam Estate。

屋邨資料——翠林邨(Tsui Lam Estate)

地點:將軍澳翠琳路11號
入伙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彩林樓、輝林樓、康林樓、雅林樓、安林樓、碧林樓、秀林樓、欣林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 《翠林邨長安邨即動工 將軍澳青衣島 分建兩新屋邨》,《華僑日報》,1985年3月13日
  • 《將軍澳第二個公屋邨翠林邨首期已施工 四廈八七年落成 供逾萬人居住》,《大公報》,1985年3月26日
  • 《將軍澳第一個公共屋邨寶林邨明年初入伙 八八年三期工程完竣 可住三萬人 翠林邨首期四座大厦明年中落成》,《大公報》,1986年11月16日
  • 《翠林邨昨開幕時有人竟投下水彈》,《大公報》,198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