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界區

葵盛西邨

說實的,分享關於遊走葵盛西邨前,多少也有些許壓力。事關葵盛西邨可說是最多讀者希望我遊走和分享的香港屋邨,相信沒有之一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最後總算成功遊走整個葵盛西邨,恰巧前後兩次遊走都是天氣很好,萬里無雲。亦同時明白為何有這麼多讀者希望我遊走並分享葵盛西邨了。(在此特別感謝舊同事兼前葵盛西邨街坊Kent特意帶路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除了它的特色建築及有趣歷史故事,同時在此宣布——葵盛西邨應該是我目前遊走的屋邨中,遇過的街坊最為好客的一條屋邨。而這點確實是為遊走屋邨加了不少的分數。(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不是誇張,即使是我首次遊走屋邨,就先後遇到保安和恰巧在做運動的街坊,主動分享他們在屋邨見證及成長的故事,他們看到我拍照並知道來意後,就立即很雀躍的分享自身小故事,之後更叮囑我遊走時小心中暑,並教我如何有效率地遊走屋邨,這份買少見少的人情味,確實是相當感動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了這麼長的前言,是時候要分享自己的遊走體驗葵盛西邨的故事了。簡而言之,遊走完屋邨後,相信我的最喜愛香港屋邨排行榜中,肯定需要加入它到頭五位之內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前看到葵盛西邨的相片,感覺就是——一條較為老舊的屋邨,而且設計格局方面,確實跟在柴灣的興華二邨很類似。無他,兩者均是在相若年份落成,而且採用類同設計的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加上大家同樣依山而建,並設有宛如太空船般未來感重設計的大型升降機和架空走廊連接多座大廈,錯綜複雜的布局,稍不留神就會陷入迷宮內,但遊走時反而有種刺激和探險般的感覺,確實是有趣的。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我認為相比之下,葵盛西邨的建築設計則更為完整,亦見建築師和政府當年規劃屋邨時的野心和心思,這亦讓屋邨自身特色能更突出的呈現,確實有種令我想一去再去,想嘗試探索屋邨更多的魔力。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前看到葵盛西邨,最記得的當然是多座大廈沿着山建成,形成外觀看來高低錯落有致,大廈與大廈之間高度不一,極具層次感,許多大廈更面向貨櫃碼頭和藍巴勒海峽,大廈位於山上的優勢,確實讓不少單位都擁有極為開揚的景致,同時亦成為屋邨的一大特色。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這種設計其實亦有暗湧:屋邨主要的商場和街市,以至巴士總站均在山腳,但葵盛西邨多座大廈高度落差極大,足足相差十多層樓高亦是常態。那麼住在山上的居民如果要乘車以至購物,豈不是很不便?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記得兩次遊走葵盛西邨的路線均有所不同,從山上出發走至山下,以及由山腳為起點然後沿路走上山都試過,兩者觀感均很不同,但亦不難發現屋邨在早期規劃時,已想好如何讓山上居民暢通無阻,甚或可避免日曬雨淋下走至山腳,除了前文所言的加裝大型升降機出入,以及架空通道等,仔細一看屋邨的布局,才發現原來由第1座走至第6座,長形大廈是故意採用「橫——直——橫」如工字形的梅花間竹排法,而街坊就可簡單地穿過多座大廈的平台樓層,走至第6座並乘搭升降機下山,而過程是可做到全程有遮擋。這些細節位實在值得一讚。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當然,除了上述設計細節,原來屋邨第2座平台層別有洞天。它是設有一些店舖(不過現時只剩下中醫診所,其他的都已拉上閘了)之餘,從舊同事兼前街坊Kent口中才得知,原來山上大廈在昔日亦設有小型街市和酒樓,此外第1座對出就是小巴總站(今日仍有運作),即是其實以往屋邨在規劃時亦曾設置不同設施方便山上居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Kent指指眼前第2座的花園,就是昔日小型街市的位置,但今日則完全找不到它存在過的痕跡了。「街市面積比山下嘅街市更細,都係賣吓啲魚呀菜呀。不過喺我細個時已經唔多街坊幫襯喇,唔知係咪咁所以就索性成個街市鏟平咗。」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對了,葵盛西邨是現時極少數大廈名仍沿用數字,而不設名字的屋邨。對我這個數字控而言,完全是個打卡好地方。(笑)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第一次遊走葵盛西邨時,是從山上出發。當我遊走第1至5座時,那時已心想:地方真的好大!大廈與大廈間不缺公共空間,公園等當然少不了(聽Kent所言原來昔日山上有更多遊樂設施),加上設計相當通風,部分位置更可遠眺貨櫃碼頭景色,即使炎炎夏日在屋邨內穿越,亦不覺壓迫和焗悶,實在無得輸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實的,一邊遊走葵盛西邨,着實很難不拿柴灣的興華二邨作比較。有關兩者相似之處,早在前文分享,不贅;但兩者分別,當然多的是啊。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個人認為葵盛西邨不論在發展規模和建築設計,可說是比興華二邨完整得多。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以葵盛西邨的一大標誌:宛如未來太空船的大型升降機及大堂為例,一來不論是第6座還是第9座,兩者的升降機均是前後都設有閘門,以達到人流分流作用;另外即使是架空行人路亦設有上蓋,同埋設有窗口作通風之用,據舊同事兼前街坊Kent更表示昔日窗口沒有窗框,涼爽和景觀開揚得多呢。即使炎夏或暴雨日子,也不用擔心會日曬雨淋,同時做到四通八達的作用,單是以上兩點,就已經比興華二邨完善得多了。(興華二邨的升降機只有單邊門,以及半空天橋多為露天)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說回遊走葵盛西邨的體驗。上回較為聚焦在第1至5座,至於第6座則作為接駁山上下的橋樑,可說是起了關鍵的作用。那麼,位於山下的第7座至第10座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簡而言之。第7至10座一帶,主要是街坊日常購物、活動及交通的集中地。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其中巴士總站就是在山腳,不得不提它的特色茶水站。茶水站門口仍有保留舊款字體的「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茶水站」字樣,從葵盛西邨開邨起就屹立多年,相當有懷舊氣息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另外,有別於大部分屋邨商場和街市已翻新重建,葵盛西邨的屋邨商場仍保留70至80年代老舊的模樣,由大刺刺顯示「葵盛西邨」的字體,以至多間老舊小店如餐廳、辦館、髮型屋、石油氣店等的外觀,一切看起來仍停留了在80年代的時光。加上平台一帶甚多老人家全在長椅休憩聊天,或帶着孫兒遊玩,畫面甚為寫意。不知道這是否與地方仍屬房委會管理有關?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雖然同行的前街坊Kent展示了數張昔日葵盛西邨的商場及街市相片,顯示商場街市均有些細節位改建了,但大體而言,商場街市仍保留了往日的風貌,至於人流方面嘛,當然不要期望太多了。但反過來說,屋邨反而有種舒適悠然自得的感覺。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另外,屋邨的社區會堂、郵局,以至屋邨對出的游泳池,都集中在山腳,配合上文提及的商場,街市、巴士總站,以及周邊多間學校及工廠大廈等,可感受到當初規劃葵盛西邨時,想建立完整的街坊生活圈的野心,亦見規劃越趨完整。當然,若果要數小型屋邨社區鼻祖,少不了南區的華富邨,但在此則不贅了。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葵盛西邨第9及10座對出的游泳池。近年很多人拍照打卡的「空中樓梯」,不用石柱及欄杆支撐的樓梯,相當美麗和富特色,原來正正位於葵盛西邨的對出。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據Kent解釋,昔日不少街坊(包括他)夏天時喜愛跑到游泳池玩樂,嬉水後就到附近餐廳及小賣店買點食物補充體力,相當熱鬧。「除了游泳池,葵盛西邨第9及10座地下亦是小朋友的遊樂場之一,加上第9座有大型升降機,人流多,以前大廈門口仍未加裝密碼鎖時,就有住得就近升降機及入口的低層住戶索性將家變身成士多,並售賣便宜的零食給街坊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但願葵盛西邨內歲月靜好的美麗風景,能一直靜靜的與街坊共渡成長老去呢。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

屋邨資料——葵盛西邨(Kwai Shing West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入伙年份:1975
樓宇數目:10
樓宇類型:舊長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網頁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大元邨

作為大埔區的第一個公共屋邨,說實的,大元邨並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我對它的認知亦只有它是第一個大埔的屋邨,還有它位於大埔市中心,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僅此而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新淨、無特色、今非昔比的屋邨?

我在遊走大元邨前,亦曾問住在大埔的朋友對於今日大元邨的印象。

「它早已全面翻新了,尤其商場和街市,跟昔日的大元邨很不一樣啊。」

「你很難在大元邨找到較有歷史特色的元素,不如去廣福或富善邨好了。」

「話雖是大埔第一個屋邨但特別是商場街市看起來很新淨啊,感覺上沒甚麼特色的。」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新淨、無特色、今非昔比,是我聽得最多有關今日大元邨的關鍵字。

坦白說,聽完街坊朋友的評價,事前遊走大元邨亦刻意調低期望值,好讓自己不會抱着不合理的期望敗興而回。

但遊走完大元邨之後,以及事後進一步做更多資料蒐集,才發現大元邨是一個比預期中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一條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元邨為何名為大元邨?差點被稱為南坑邨?

於1980年正式落成的大元邨,是自發展大埔新市鎮計劃下,第一個入伙的公共屋邨,可說是見證大埔新市鎮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大元邨興建在大埔海填出的新土地之上,主要是用作安置當時即將拆遷的元洲仔居民之餘,同時用作疏導市區擠擁的人口。有趣的是,我搜尋有關大元邨的昔日新聞,發現首次出現有關大元邨的報導,可追溯至1977年,而大元邨當初在報道中就被稱為「元洲仔新邨」,不過更重要是報道中提及到當時尚未正式命名的屋邨,原來除了有意稱為大元邨,還有「南坑邨」這個選擇。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有關大元邨名字的由來,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有指大元邨是取自開始,即是開元之意,亦有人認為是跟早期大元邨主要用作安置元洲仔居民有關,但確實原因則已不可考。那麼,到底為何另一個命名選擇是南坑邨?我查看南坑這個名字,才發現今日的大埔是仍有南坑這個地方,它現時四周一帶為村屋,更重要是南坑村其實早有一定歷史,為雜姓圍村,而且位置亦跟今日大元邨甚為相近。相信這就是當初政府有意在大元邨以外,會選擇南坑邨作為另一命名選擇吧。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屋邨大廈也重新命名過 原本為8幢變7幢

不但是屋邨名字,大元邨連大廈名字也有經歷過重新命名。大元邨全邨共設7座大廈,分別為泰怡樓、泰寧樓、泰樂樓、泰民樓、泰欣樓、泰德樓以及泰榮樓。有趣的是,原來屋邨大廈的名稱是曾經重新命名過,原定的名稱應為豐泰樓、順泰樓、民泰樓、康泰樓、榮泰樓、華泰樓、怡泰樓、安泰樓。後來根據《華僑日報》於1979年6月的報導,原本距離入伙不足一年的大元邨8幢大廈已擬定好名稱,但「因其中有與其他雷同」,故此重新命名,並改成今日大廈的名稱。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心水清的街坊可能已發現:不是說大元邨共有7座大廈嗎?為何上文突然提及到8座大廈?原因很簡單,分成兩期興建的大元邨,起初的確是計劃興建8座大廈,但後來政府決定將其中一座:泰熹樓撥為居者有其屋(即是居屋)之用,成爲今日的汀雅苑。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今日大元邨:現代化十足的屋邨

說遠了,不如還是言歸正傳,說說自己遊走大元邨的觀察和感受吧。

雖然大元邨只有7座大廈,但於1980年落成的它在珠玉在前下,亦在邨內發展起自成一格的小社區,即是衣食住行都可在一條屋邨內解決,加上舊式屋邨更強調公共空間的運用,故此大元邨實際遊走時,才發現它的佔地面積其實也不小。屋邨內設有商場和街市不在話下,還有社區會堂、中小學、安老院、遊樂設施和中央廣場等等。位於大埔市中心的大元邨,在交通方面也相當便利,巴士路綫選擇多,要到火車站亦不會太遙遠,可說是有盡佔「第一個區內屋邨」發展的便利之處。說實的,若果單以上述配套計算,我自己也覺得大元邨是一個頗宜居的一個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今日的大元邨,的確如街坊朋友所言,單看商場和街市,你是沒有可能找到歷史的痕跡,至少商場有不少連鎖店舖進駐,而且平台樓層更是翻新過的竉物花園和兒童遊樂場,說實的個人覺得設計也頗現代和漂亮的,與四周的舊樓宇形成強烈的對比,感覺也頗有趣。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仍留有歷史痕跡的存在

但這代表大元邨真的毫無歷史特色,只是一個現代化的普通屋邨嗎?我又不怎樣認為。至少遊走大元邨,不難發現部分大廈,尤其是舊長型大廈的部分,是仍有保留地下設有快餐店、五金行、診所、甚至是茶莊和校服店等老舊小店的特色,這是70至80年代舊長型大廈(例如沙田瀝源邨、何文田愛民邨、富山邨等)常見的特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除了舊長形大廈,在大元邨另一款很常見的大廈設計,就是工字型大廈(H Block),由雙連座到三連座工字型都有,而工字型大廈感覺高低有致,看起來排列相當工整,是80年代常見的公屋大廈設計之一。值得留意的是,大元邨是全個大埔區內唯一擁有工字型設計大廈的屋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此外,我相信昔日的大元邨是有冬菇亭的,尤其站在看到「大元商場」字樣標牌的時候,我就直覺地覺得它往日肯定是有冬菇亭的。事後再查看《工商晚報》於1980年3月的報道,才發現昔日的大元邨在規劃時,的確是包括有「16個特別設計的熟食檔」,在此相信指的就是冬菇亭了吧。可惜大元商場及街市經歷過翻新,相信當時的冬菇亭亦因此而拆卸吧。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原來是鶴佬水上人聚居地?

最後一點,同時是我事後做資料蒐集時最意想不到的一點,就是大元邨原來是居住了很多鶴佬水上人!話雖我不太熟悉大埔曾經是漁港的歷史,但若果有看上文的話,相信仍記得大元邨在開邨時,是安置了很多原本住在元洲仔的居民,而原來這批元洲仔居民,原來很多正正就是鶴佬人。更有街坊反映過,昔日在大元邨學校上課,偶爾就會聽到樓下附近有打鑼打鼓的聲響,原來就是因為鶴佬人的水上結婚儀式,甚具地方特色。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我記得朋友曾提及過,有段時間大元邨黑幫橫行,偶然會有幫派間打交等狀況,而其中一幫正正就是鶴佬人。事後回想,終於理解為何會有這個現象了。

大埔大元邨
大埔大元邨

總言之,個人認為大元邨是一個頗為有意思和有趣的屋邨,話雖它已翻新,但亦保留不少歷史痕跡,但這些隱藏的痕跡,則需要大家仔細漫遊發掘呢。


屋邨資料——大元邨(Tai Yuen Estate)

屋邨類別:出租屋邨
地點:大埔汀角路10號
入伙年份:1980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三座相連工字型
樓宇名稱:泰怡樓、泰寧樓、泰樂樓、泰民樓、泰欣樓、泰德樓、泰榮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網頁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位於港鐵沙田圍站旁的博康邨,正正位於沙角邨與乙明邨隔壁,它最早於1982年落成,擁有8座大廈,分別為博文樓、博安樓、博華樓、博裕樓、博達樓、博逸樓、博泰樓及博智樓。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命名背後的故事

有關博康邨的命名,是源於它是原址是作壆(讀音為「博」)坑村及水田,而作壆坑村原名為竹壆坑邨,因使用竹建造小壩(粵語稱為「壆」)堵塞坑水而得名。於1970年代政府決定發展沙田新市鎮,於是在博康邨一帶進行爆破工程,後來更在此地興建公屋,是為今日的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有說在早期建立屋邨時,政府有意將博康邨命名為「壆坑邨」,取地方原名,但由於壆字太生僻的關係,於是取其諧音,命名為博康邨,同時取其「大量健康」的吉祥意思。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步入博康邨:一次特別的旅程

言歸正傳,說回今日的博康邨。我從港鐵沙田圍站出口前往博康邨,好快就看到它的巴士總站——縱然嚴格而言,它並不屬於博康邨的屋邨範圍內。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今次不從正門進入,反從逸泰街側入邨。步行不久,好快就看到地方空間闊落的小劇場,相信是方便街坊舉辦活動而設。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然後沿着指示牌走過,途經博泰樓、博逸樓、博裕樓及博康社區會堂,好快就看到今天的壓軸參觀位:屋邨商場及街市。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街市與商場的轉變與保留

之前從網上搜集資料,得悉博康邨商場及街市是少數沒有出售予領展,仍是房委會管轄,更看到舊式屋邨街市的相片:露天豬肉檔,看起來較為殘舊的賣魚檔等,故此相當期待。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可惜我來遲了一步。

只見博康街市翻新完成不久,外觀看來乾淨企理得多,同時失卻了原有特色。今日到訪更看見街市門外掛起博康街市開幕典禮的橫額,要是我早一小時到,就可看到醒獅助興表演了。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不過街市外的風景,盡見屋邨大廈地下設有多間大大小小的商店,部分店舖如藥房、麵包店、麵店等看起來更是有一定歷史,仍保留了昔日博康邨的生活風貌。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博康商場的特色設計

眼見雨越下越大,即使到中午,天氣只更見寒冷,於是走到有蓋商場一帶避雨,順帶參觀博康商場。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好快就被商場的天幕及階梯式設計吸引着:商場採用半露天式設計,不設冷氣,整齊的圓拱形白色天幕甚具線條美,錯層設計引入自然光及開揚的視線,通往各層只需走半層的樓梯,毫不費力,同時讓人甚有空間感的感覺。至於有蓋的走廊同樣空間感十足,方便街坊作為公共空間之用,另外天幕的設計可讓採光更充足之餘,走廊式設計可讓天然空氣對流,即使夏天也不會太焗悶。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看到商場地下有水池,只可惜池水早已被抽乾,否則更能點綴環境,讓周圍看起來更寫意。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走完商場,經過附近小學,發現屋邨停車場同樣採用階段式設計,配合鮮黃色的外牆,即使在一般的天色下,仍能感受到當中的設計感。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屋邨綠化與公共空間的設計

後來沿路折返,經過商場再走到冬菇亭一帶,竟有意外驚喜發現——博康邨入口一帶,原來是有一個水池連鮮黃橙色的涼亭,而且重點是:有!水!的!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不知怎的,當下竟有種莫名的感動,可能眼見太多屋邨本身設有水池,但不少都由於管理及成本關係而關掉水池,甚為可惜。眼見博康邨的水池及噴泉,配合四周種植的樹木,以及池側的涼亭,那就感受到師築師設計的原意:相信是為了綠化環境,並為街坊帶來夏天可乘涼,平日可看風景和聊天的好地方吧。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最後走到冬菇亭的位置。放心,冬菇亭沒被改建成一般餐廳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老舊大排檔的風情一一盡現。看到的時候,不知怎的,我也有衝動想進內坐下叫一罐啤酒大喝特喝呢。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此外,不難發現博康邨多棵樹下都設有椅子,並設計成環迴狀,方便街坊在樹下乘涼之餘,同時走供一個聯誼的空間。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對我來說,博康邨的兩大地標分別是特色屋邨商場及水池,你呢?

沙田博康邨。
沙田博康邨。

屋邨資料——博康邨(Pok Hong Estate)

屋邨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沙田沙角街6號
入伙年份:1982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博泰樓、博智樓、博文樓、博安樓、博達樓、博裕樓、博華樓、博逸樓

資料來源:房屋署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興邨,屯門。

大十字型公屋樓宇(Cruciform Block)特點及好處懶人包:

  1. 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
  2. 由於設計所需基礎較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
  3. 允許多種不同大小的單位,每層可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4. 大十字型設計提供5款不同大小尺寸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居住,面積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大廈設計上窄下闊,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5. 每層樓的走廊設計較傳統長形為短,故此亦有利於拉近鄰里關係
  6. 帶來更佳的採光及通風效果
  7. 大十字型大廈樓高30層,較以往傳統公屋為高,大興邨更是曾經擁有全港最高公共屋邨大廈的屋邨
  8. 為居民帶來更優質居住環境及美觀度
  9. 獨特大十字型設計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10.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採用大十宇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取代以往傳統的長矩形設計
  11. 大興邨為政府首個公共屋邨項目,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部分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及《The First Two Million》

提及到屯門大興邨,相信不少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正正是它招牌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無他,上窄下闊的大廈設計相當有特色,而且高聳入雲的大廈甚有氣勢,型格中亦帶點點的未來太空時代氣息,即使今日再看也不覺過時,而且如此設計的大廈,即使在香港的其他私人屋苑也找不到。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不過,為甚麼當年的大興邨,會採用大十字型的大廈設計?」

這是縈繞在我心內多年的一個問題。

亦因為如此,我決定嘗試從一堆舊報道和期刊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圖片來源:《Asian-Building-Construction-August-1980》

因應社會結構而生的設計 新市鎮為最佳試點

有關大興邨較為早期的中文報導,可追溯1976年分別在《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的報道,當時兩篇報道均已預告大興邨將於明年,即1977年年底落成入伙。另外兩篇報道亦已率先介紹大興邨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指出大十字型大廈「能夠提供多種面積之居住單位,低層之單位較大,高層者較細。每層樓之走廊較短,因此住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可見在報道中已經清楚簡介了屋邨選擇興建住宅成大十字型的原因。

因應197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漲,市區之居住環境極為擠擁,故此新市鎮亦因此應運而生,至於屯門區則是其中之一。至於當時較為常用的舊長型大廈(Old Slab)已經不足以應付當時人口需求,故此如何利用一幢大廈可安置更多居民,成為當時政府在建屋議題上的主要考慮因素。

屯門大興邨。
屯門大興邨。

至於大十字型大廈,就是在如此背景下所誕生的房屋實驗產物之一。

位於屯門區的大興邨,土地面積較市區廣而寬闊,而且屯門新市鎮當時正處於發展初期,故此大興邨就是一個相當合適的試驗地方。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設計屋邨有多個原因好處

有關更詳盡的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報道,則可見於1977年出版的建築工程期刊《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當中以更專業,更為建築及工程導向,詳細講解了大十字型大廈不論在建築基礎、結構、以至建屋方法及採用物料等多方面的物事種種,進一步揭開大十字型公屋的神秘面紗,了解當中的背後故事。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圖片來源:《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期刊中明確指出大興邨為當時香港政府首個採用十字型大廈(Cruciform Block)設計的屋邨,同時因應大廈的性質,政府亦在工程技術方面採用全新方法,大興邨正正就是首個採用奧米尼亞平板法(Omnia Slab Method),即是預製混凝土面板,作為內部隔間及外牆的屋邨,以節省建築時間及人力成本。

那麼,大十字型大廈設計到底有甚麼特點及好處?首先,由於設計所需基礎用地較傳統舊長型少,故此建築成本上比傳統結構為低;此外,期刊中引述了大興邨項目建築師古桃根(Thomas Ku)的講解,「大十字型大廈的建築結構及基礎上比傳統長矩形更穩定,能抵禦更猛烈的颱風」;不過更重要的是,大十字型結構設計,其實是更適合當時人口急速增長的香港使用。古桃根解釋:「由於大廈基礎更為穩固,容許建築物興建更多層數,這亦意味着每幢大廈可容納更多住戶,能為他們帶來更佳的居住環境,同時為居民賦予一種身份形式及認同,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事實上,大十字型設計的單位,基於它上窄下闊的特性,而且大廈分成4翼,每邊可提供12個單位,可容納居住人數大大提升;同時,大廈提供了5款不同大小尺9的單位,分別適合5至9人家庭入住,面積則由237平方呎至508平方呎不等,適合當時正在轉型的香港家庭社會結構。

為了進一步令大廈更為穩固,大廈外牆身採用鋼筋混凝土,讓30層樓高的大廈承受壓力及拉力更佳之餘,同時有着更好的防震防水能力,對於經常面對颱風吹襲的香港人而言,就可住得更安心。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圖片來源:《The First Two Million》

為日後公屋設計帶來示範作用

雖然大十字型大廈設計並非全無缺點及限制,故此在屯門大興邨及觀塘順安邨後,就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屋邨採用有關設計,但無可否認,大十字型大廈設計的出現,其實亦為日後公共屋邨大廈設計帶來參考及示範作用,日後更衍生出如Y型及和諧式大廈等其他經典公屋大廈,可見大十字型公屋大廈的重要性。

注:若果大家對其他公屋樓宇類型都有興趣想知道更多,歡迎留言分享和告訴我啊!


屋邨資料——大興邨(Tai Hing Estate)

屋邨類型:出租屋邨
地點:屯門大興街2-6號、大方街1、2-6號
入伙年份:1977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大十字型、舊長型
樓宇名稱:興昌樓、興輝樓、興平樓、興盛樓、興泰樓、興偉樓、興耀樓
發展及建築商:香港房屋署
主要承辦商: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香港房屋署、《Asian Building & Construction》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貢原來有公屋?無睇錯。

外觀十足十豪宅的翠塘花園真的是公屋?也沒有睇錯。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探索西貢公屋世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不是計劃遊走全港屋邨,我跟許多人一樣,事前完全不知道翠塘花園有出租單位之餘,更是對它零認識,所以未遊走之前,我還以為翠塘花園位置會很偏僻,幸好經google map搜尋和自己從市中心步行一次後,才發現它其實距離西貢市中心很接近。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若以我從西貢公眾碼頭開始步行,沿着海傍慢行計算,大約10-15分鐘就可到達了。(相信有更快速到埗的方法,歡迎指正提出)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然後到戲肉部分:沿着海傍遊走,就會看到翠塘路,然後找找入口,走入翠塘花園內遊走。看到翠塘花園的大廈,已經跟一般的屋邨很不一樣——塗上橙黃或淺綠的大廈,樓層明顯偏矮,平均約7至12層左右;仔細看看,才發現大廈頂部以青綠燒磚瓦片鋪上斜屋頂,甚具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地方雖小但總算有民生配套 鄰近市中心成優勢

再慢慢遊走公共空間範圍:明顯地大廈設計為低密度,至少視覺上已覺得舒服和寬敞得多,裡面有大大小小的園林和戶外廣場,同時設有涼亭、長椅和遊樂場等,並以有蓋行人道貫穿整個範圍,即使身在花園內四周被大廈包圍,亦不覺擠擁,反而抬頭仰望天空,頓時倍覺寫意。加上翠塘花園不是位處最繁華熱鬧的市中心部分,進內就倍覺寧靜。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眼見屋邨內只有一家惠康超市予街坊購買日用品,還有一家幼稚園。不過不要緊,反正附近就是西貢市中心,要購買其他日用品,或是到餐廳飲食亦尚算方便和多選擇。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苑設計走中國鄉村風 保留鄉村特色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根據房協影片的介紹,原來翠塘花園設計是以中國鄉村風格為主調,可謂別出心裁。除了上文所述的富有西貢鄉村特色的屋頂外,園林內更有一條如飛龍的有蓋行人道。(弊,當時遊走無仔細留意!)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此外,整體設計佈局為了使更多單位擁有海景,大廈由東至西逐級而上,使它更能融合西貢鄉郊自然風貌。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主要安置漁排漁戶

翠塘花園是房協第3個「郊區公共屋邨」,土地由填海而來。至於為何出現翠塘花園,同樣根據房協的官方資料解釋,原來90年代香港郊區大規模重建,很多西貢原居民都受到影響。故此,翠塘花園主要是為了安置附近的漁排漁戶。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另外,關於翠塘花園的落成還有另一種說法。根據網站「西貢區掌故」解釋,港英政府在80年代決定興建萬宜水庫。由於水庫的興建,漁民的生計受到極大影響,故此政府就先後興建郊區公共屋邨,以安置漁民,其中翠塘花園就是供未獲任何補償的漁民優先購買。而同樣是屬於西貢公共屋邨的對面海邨,就屬於較為早期為安置漁民而設的屋邨。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與別不同的第11座:原來是出租單位?

最後,嚴格而言,全邨設有11座大廈的翠塘花園,只有第11座是出租單位,其餘第1至10座,則是屬於房協的「住宅發售計劃」內,換言之可在市場上作私人買賣。以上出租單位與發售單位並存的情況,其實不是個別例子,如油麻地駿發花園、將軍澳茵怡花園、北角健康村等亦是同樣處理。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所以我覺得,住在以上屋苑的出租單位的街坊,完全是用相宜的價錢,同時擁有着私人屋苑級數的享受啊!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環境雖優美但交通略嫌不便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當然,環境相當優美的翠塘花園,亦不是十全十美的。環境清幽的代價,許多時候都是交通相對不便,這情況相信在繁忙時間或遇上交通意外時就更為明顯(苦笑)。

不過若果你能選擇,又願不願意住在翠塘花園呢?

西貢翠塘花園。
西貢翠塘花園。

屋邨資料——翠塘花園(Lakeside Garden)

屋邨類別:住宅發售計劃(第1至10座);出租屋邨(第11座)
地點:西貢翠塘路1號
入伙年份:1997
樓宇數目:11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協官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是我遊走香港公共屋邨以來,相對較少涉獵的地區,至於原因嘛…….其實都是因為有朋友住在大埔區,本來想找身為街坊的朋友帶路,但一拖再拖之下,最終還是作罷。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的新展型大廈。

不過不要緊,早前終於實行遊走大埔屋邨大計,眼見大埔區的屋邨數量其實不算多,只有8個,跟其他區相比已不算多,應該是比較容易KO的一個地區了吧。

大埔富亨邨。
邨內的噴水池。

早前就一口氣遊走了富善邨,還有今篇介紹的富亨邨,感覺滿足得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大埔區屋邨設計 跟沙田區類似?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本身對大埔區的認知和歷史發展不算了解太深,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大埔區也有點點沙田區的影子,即使是屋邨的分佈和設計,其可能由於兩區近乎同期發展,故此兩者總體規劃感覺也較為相近。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綜觀。

關於富亨邨,我首先認知的,應該就是早前中秋節的可愛兔兔佈置(笑),可惜當時難以抽空到場拍攝呢。

長期為人垢病的交通配套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另一個我對富亨邨的認知,就是連我這個非大埔街坊也知道的——交通配套方面,跟其他屋邨相比(除了富蝶邨),實不不怎樣恭維。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巴士總站。

遊走過後,我總算能理解一二:畢竟富亨邨跟火車站,不論是大埔墟或是太和站,均有若干的距離;至於邨內巴士總站的巴士,主要依賴71A和71B兩個出入區內的巴士,至於直接出至區外的巴士,日常恆常的路綫則只有271,其他的都是僅限於繁忙時間或通宵服務。以一個有一定歷史的屋邨而言,富亨的巴士配套的確是少得可憐,難怪邨內交通問題會成為街坊長期熱議的議題了。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停車場。

不過,要不是遊走屋邨,我也不知道,原來富亨邨是擁有全港收費最低廉的巴士路綫71B,盛惠$2.3一位,同時它是全港行車里數最低的循環綫。

大埔富亨邨。
富亨體育館。

租者置其屋轄下 反而保留舊屋邨設計特色

大埔富亨邨。
富亨社區中心。

言歸正傳。於90年代初落成入伙的富亨邨,其實在今日已是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換言之即是單位是可於市場上買賣。遊走屋邨久了,我開始發現,不少為租者置其屋轄下的屋邨,反而相對能保留舊時年代的屋邨設計及佈局特色。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當中不得不說的,當然是富亨邨位於屋邨商場外的噴水池。噴水池算不上巨大,但湧出的泉水亦相當有看頭,相當生氣盎然。說來很幸運,第一次到訪富亨邨時,正值黃昏,看着夕陽餘暉灑至噴水池的池水中,甚有金光閃閃的效果,看起來更有生氣和美麗,相信這亦是建築師當初規劃屋邨時,希望會有的效果吧。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半露天開揚商場設計令人難忘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門口很有特色。

另外富亨邨值得留意的,相信是屋邨商場的半露天設計。門口的招牌深紅外牆,看起來很富設計感,亦讓人一見難忘。至於商場中庭部分,據住在屋邨多年的街坊朋友所言,以前是曾經有過水池,但最終還是填平了,今日則變成小花槽和空地,時有擺檔,感覺甚為浪費了本來的美景呢。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商場中庭。

另外,富亨商場是半露天設計關係,故此商場不設冷氣,但我遊走當日已為夏末,感覺也通風做得好,甚有涼爽的效果;商場頂部部分位置也不是完全密封設計,採光也做得不俗,並增大了空間感和樓底高度,個人也很喜歡的。

大埔富亨邨。
富亨商場的通風和採光設計做得不錯。

至於店舖嘛,我以為商場歷史最悠久的店舖應該是西醫診所。「不是啊,印象中應該文具店才是最悠久的。」朋友說道。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屋邨集中Y型及新長型大廈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至於富亨邨的大廈,全邨共有8座大廈的它以Y3及Y4型設計為主,個人都頗為喜歡Y型設計大廈,喜歡它外形鮮明,而且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也佔地較廣,街坊出入和休憩也較為舒適。但原來富亨邨也有2座大廈為新長型大廈,不知怎的,兩種類型的大廈放在一起,我覺得甚有未來感,好有型,即使今日再看也不會有過時的感覺。

大埔富亨邨。
大埔富亨邨。

不過之前遊走富亨邨時,已是接近黃昏時間,希望下次可在陽光充沛的環境下再次遊走吧。


屋邨資料——富亨邨(Fu Heng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頌雅路6號
落成年份:1990年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樓宇名稱:亨泰樓、亨隆樓、亨昌樓、亨盛樓、亨裕樓、亨翠樓、亨榮樓、亨耀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前身為天平山村寮屋村的天平邨,於1986年入伙,是香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屋邨,同時是上水 / 粉嶺新市鎮下第4個落成的屋邨。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天平邨相信是繼彩園邨、寶石湖邨等後,另一個較為接近上水火車站的屋邨。據說由於屋邨鄰近石湖墟,故此晚上較易受到光污染影響。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由於地理位置便利的關係,故此是次選擇到天平邨遊走。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臨近聖誕遊走 簡單但美好的佈置

抵達天平邨的出入口位,好快就看到簡單而富氣氛的聖誕主題佈置——對了,不經不覺好快就到聖誕節,現時仍有心思佈置聖誕裝置的屋邨,說實的不算很多。看到的時候,內心還是有絲絲暖意的。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設計小細節 盡顯對以人為本的執着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繼續走進天平邨,不難發現昔日的屋邨多多少少還是對設計細節,有一定的執著:對稱的設計雖然不明顯,但不少都一一隱身於屋邨內,還有多個圓拱形的設計,例如圓拱形大廈入口位,梯形簷蓬位,還有大三角梯形的露天劇場等,這些細節都點綴了屋邨的環境。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想經過商場走到停車場頂層,才發現商場已改名為天平新城,看來是想嘗試去除屋邨味已特此命名。至於商場外的出入口位置的簷蓬,我會形容它為「麥當勞色」:鮮黃頂部配以鮮紅樑柱的簷蓬在屋邨內尤為突出,不知怎的覺得很有親切感。(可惜屋邨內的麥當勞早已翻新為現今的標準樣式,不再是昔日的啡磚地板的模樣)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走到停車場頂層,眼前盡是另一片天空——可飽覽全個天平邨的景色,多座大廈齊整地並排列,灰黃及灰紅大廈相間出現。在此亦享受列屋邨獨有的寧靜,身旁的鴿子堆也很寧靜的飛翔和休憩。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離開停車場,繼續漫步天平邨,才發現原來邨內有個饒有詩意的中式庭園,隱身了在茂密的樹林內。圓拱及六角形的門口設計再次出現眼前,在庭園中央則有涼亭,亭上有數位老人家,一邊開大收音機音量播放新聞,劃破屋邨的寧靜,一邊靜靜的休息或談天說地。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至於涼亭四周的水池,早已被填平成花糟,花糟的草木並長得茂盛,讓人差點遺忘昔日水池的存在。相信是屋邨管理單位為安全及方便管理而這樣做吧。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內總少不了公園和健身設施。至於公園,雖然看出翻新過的痕跡,但小朋友哪管新舊,還是熱熱鬧鬧的奔跑和攀爬,或是坐鞦韆,為屋邨帶來熱鬧而歡樂的氣息。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最後走到屋邨巴士站。巴士站不算大,只有三數輛出市區的巴士。巴士站沿用舊式的露天設計,天氣不好下雨的話就不甚方便。但猶幸巴士站旁就是商場,總算有個有瓦遮頭的位置。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這次遊走雖然沒有甚麼開心大發現,但漫步的目的不就是為一一細味屋邨的環境嗎?感受到屋邨內難得的寧靜,讓人心曠神怡,一切雖簡單,但已經很足夠。

上水天平邨
上水天平邨

屋邨資料——天平邨(Tin Ping Estate)

地點:上水天平路48號
入伙年份:1986年至1990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2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天祥樓、天賀樓、天明樓、天怡樓、天喜樓、天朗樓、天美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房屋署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埔可說是我相對不算熟悉的地區。至於我對於太和邨的印象,其實還停留在大學時期,曾跟同學一起在仍是屋頂形設計的舊式麥當勞中待過通宵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我的記憶仍停留在屋仔形麥當勞

那時候的麥當勞改變不如今日般徹底。當時的麥當勞仍是淺啡地磚,仍有麥當勞叔叔雕像,門口還是典型屋仔形狀,配上極為搶眼的紅底黃色「M」字。當時仍將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在這裡不知渡過了多少個跟同學促膝詳談的時光。

太和邨麥當勞。
太和邨麥當勞。

曾經我認為屋仔型的麥當勞,正正是太和邨的標誌,僅此而已。關於太和邨的其他事,大抵還停留在屋邨商場很大很易迷路,還有試過中學時期跟同學到大埔踏單車,而太和邨是其中一站。那時正值夏天,太和邨真的很炎熱,還有不知何故蚊子出奇地多,所以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太和邨有好多蚊」的印象。

太和邨入口。
太和邨入口。

然後大學過後,已經有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踏足過太和邨了。即使日後再到大埔,也僅限於廣福邨和附近公園一帶。

太和邨。
太和邨。

直到數個月前一次完成工作後,心血來潮想逛逛多年沒去過的太和邨,想看看那個記憶中的屋邨究竟改變了多少。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太和邨仍保留到可能是最老舊的屋邨商場部分。

繼續一如以往地易迷路的商場

結果——走到商場還是很容易就迷路,但今次亦因迷路關係,才發現太和商場除了很大部分早被領展化,原來仍有保份位於平台層的舊式小店有保留到,例如診所,還有曬相店和文具店,連外牆都是卡其色的點點格仔設計,頗有懷舊感的。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舒服廣闊的屋邨公共空間

另外,要不是今次遊走太和邨,我根本不會發現太和邨的面積是比想中大得多,最記得就是屋邨內盡是80年代常見的Y型大廈設計,原來太和邨共9座大廈中,Y型大廈就佔了6座,只有亨和樓、安和樓和愛和樓是採用同為80年代常見的新長型設計。我個人認為Y型大廈設計通常四周的公共空間都會很廣闊很大,太和邨也不例外,所以遊走太和邨時,也覺得附近公園和遊樂設施等都好大好舒適。

安和樓。
安和樓。
居和樓。
居和樓。
太和邨。
太和邨。

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

有趣的是,我上網查找資料,才知道原來太和邨原定是12座大廈,有意思的是大廈名原以「喜愛新居,翠麗雅緻,安福永亨」為名,可見政府給即將入住的街坊寄寓期望。只是後來屬於太和邨第二及三期的三幢大廈,即是雅和樓、緻和樓及永和樓甄選為寶雅苑,並以居屋形式出售,故此最終太和邨才演變為今日的9座大廈。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另外,我在網上找到資料,指太和邨的落成,是用作安置沙田及大埔區的大型臨時房屋區的村民,但孰真孰假則留待之後再探討。

太和邨。
太和邨。

那個已經改變的太和麥當勞

最後,想言歸正傳說說遊走太和邨。最後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那個我曾經認為是太和邨地標的屋仔型麥當勞。其實早已透過新聞得知屋仔型麥當勞已不存在,而今日的太和麥當勞,已變成為以「綠色餐廳」為設計賣點的餐廳,設計上當然現代化得多,而且(應該)環保得多,只是當日的想再看麥當勞後的遊樂場,很可惜到訪當天就沒有開放。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太和邨。

看來回憶中的太和邨,還是繼續長駐在心中就好呢,至少它曾經在我心目中是如此美好過。

太和邨。
太和邨。

屋邨資料——太和邨(Tai Wo Estate)

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頭大埔太和路12號
落成年份:1989年
樓宇數目:9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
樓宇名稱:福和樓、亨和樓、喜和樓、居和樓、麗和樓、愛和樓、安和樓、新和樓、翠和樓

資料來源:房委會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臨近中秋,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食月餅慶祝,而月餅亦是我個人最為喜愛的應節食品,因為它款式多,變化大,當甜品又可以,當作鹹點也可以,可塑性高。但其實除了大型連鎖餅店推出的月餅,有否想過其實自己居住的屋邨,原來隨時都會有自家製月餅可買到?今次就重點推介數個屋邨的麵包小店自家推出的月餅給大家,以支持屋邨小店之餘,同時可以更方便更快捷購買到本土製造的溫暖好味道!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屋邨麵包界的KOL,相當有名。

1. 森林麵包,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111號舖

位於樂華邨的森林麵包可說是近年屋邨麵包界的KOL,他們自家推出的麵包和酥點,尤其蝴蝶酥,真的好好味!而森林麵包亦有推出不少新式麵包糕點,月餅也不例外,除了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還有推出麻糬口味月餅以及奶黃月餅等,聽到個名都流晒口水!個人為推他們的班蘭奶黃麻糬月餅,味道好天然而且不油膩!

森林麵包月餅。
森林麵包月餅。

不過要留意森林麵包的月餅散賣款式不多而且隨機,若果想試所有口味,建議還是早點到他們的麵包店或是市集預留套裝月餅好了。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森林麵包有不同款式口味月餅選擇。

2. Motto Bakery,馬鞍山恆安邨恒安商場2樓219B號舖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恆安邨的Motto Bakery,同區的新港城中心都有分店。

位於馬鞍山恆安邨的Motto Bakery,賣的主要是新式麵包,個人試過他們價值$13的布甸麵包,味道也相當不錯!他們更有推出流心奶黃月餅也值得一試,並有套裝及散件發售,套裝價為$188/6個,至於散買一件為$28/個(早鳥價)。可留意的是,Motto Bakery除了在恆安邨分門市,同區新港城中心亦有分店。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Motto Bakery有賣流心奶黃月餅。

3. 華樂麵飽西餅 ,彩虹彩虹商場6號地下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位於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

至於座落在彩虹邨的華樂麵包西餅,平時主要賣傳統港式麵包及曲奇,個人試過他們大大塊$6一塊的朱古力曲奇,勁好味勁抵!與此同時,留意到他們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套裝價為$148/6個,不過亦同時設有單買。個人認為華樂的流心奶黃月餅很能做到流心爆漿效果,而且味道吉士和蛋黃味道濃郁。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華樂的流心奶黃月賣$148/6件。

4. 馥軒麵包,沙田廣源邨廣源商場4座地下4-5號號舖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馥軒麵包有賣不同口味月餅,由傳統到新派月餅都有。

另外還有在沙田廣源邨的馥軒麵包,據指馥軒麵包在其他地區都有門市,但網上就查找不到相關資料證實。Anyway,馥軒麵包的月餅包裝和賣相以至月餅款式設計都比想像中美和有心機得多,由傳統的雙黃白蓮蓉和伍仁月餅,到低糖口味月餅,以至流心奶黃口味都有。個人則推薦低糖抹茶味月餅,喜歡它不會太甜,有一定回甘香之餘,味道亦相當天然,不會有甚為人工的味道,不過餅皮和餅餡做得稍為分離就有點失色。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馥軒麵包有多間分店,廣源邨是其中一間。

5. 東京麵包餅食,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312號舖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跟上文的華樂麵包一樣,都是以推出大件夾抵食的港式傳統麵包為主,最開心是麵包店內還有賣忌廉卷和厚身朱古力蛋糕,兩個都是$10之內而且超級好味!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在九龍多個屋邨都有分店的東京麵包餅食,是賣傳統港式麵包。

至於月餅方面,東京麵包餅食的月餅口味偏傳統,例如雙黃白蓮蓉、伍仁月餅和紅豆月餅等都有售賣,不過麵包店亦有售賣流心奶黃月餅和榴槤奶黃月餅等較為新派的口味,而且價錢也不貴,不過是$20/個,相當抵玩,可滿足到不同人士的口味。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以售賣傳統口味月餅為主。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東京麵包店的奶黃月餅也不過是$20/個,還有榴槤流心月和黑芝麻流心月餅等不同口味選擇。

那麼,究竟以上5間的自家製屋邨月餅味道又如何?哪個比較好味?那就記得看看遊走香港屋邨誌的YouTube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